PLC在离子交换树脂塔中的应用

PLC在离子交换树脂塔中的应用

一、PLC在离子交换树脂塔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蔡佳玲[1](2021)在《中性采铀水冶工艺中毒树脂的解毒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交换树脂是铀水冶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其通过高效专一的吸附性能实现铀酰离子的分离富集。然而,由于采铀浸出液组分复杂,除铀之外还溶解了大量的其他阴阳离子,采铀所需要的氧化氛围使得浸出液中还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离子交换树脂由于长期反复使用,部分易吸附难解吸的物质在树脂上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则称之为树脂中毒,如果不及时使其再生,树脂将会逐渐丧失对铀的分离富集能力,必将导致工厂生产效率降低,并影响产品质量。本文针对新疆某铀矿中性地浸采铀水冶厂中毒树脂,以不改变树脂物理化学性能为前提下,针对树脂解毒再生所面临的生产实际问题,系统开发一种更为高效、环保、低成本的解毒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1)树脂中毒类型及程度的研究。对铀水冶工艺路线、水冶工作记录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调研,通过现场采集吸附前后浸出液、中毒树脂、各环节堵塞垢、岩心等样品,并对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比表面积仪等微观结构表征,分析树脂中毒的原因及程度。结果表明,由于该水冶厂采用的CO2+O2中性氧化条件下进行铀的浸出,浸出液中除铀酰离子之外,还存在有大量低分子有机硅、有机碳等成分,树脂常年在此条件下对铀酰离子进行分离富集,随着工艺的循环累计,有机碳、有机硅和部分铁、铝等杂质在树脂上累积,从树脂对铀的饱和吸附容量及中毒树脂的解吸物组成来看,树脂已经达到有机物中度堵塞和硅重度污染的程度,树脂表面被浮游物质包裹,内部骨架孔径被堵塞,比表面积降低。(2)树脂解毒试剂配方的研究。以树脂对铀的工作吸附容量恢复率、毒物去除率、比表面积、树脂机械强度为考察指标,采用静态浸泡解毒的方式,对解毒试剂进行综合筛选。结果表明,1.5%的Na Cl O溶液对树脂中目标杂质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经解毒后树脂对铀酰离子的吸附容量恢复至80%以上,在此条件下树脂机械强度未受影响,树脂外形无明显破坏,电镜的微观结构图谱显示树脂骨架微孔结构和比表面积仪所测得比表面积显示,解毒后树脂基本恢复至新树脂水平。(3)树脂解毒机理的研究。依据毒物的解吸即解毒剂的吸附这一离子交换本质过程,通过静态浸泡方式,进一步考察解毒剂的浓度、固液比、温度、时间对树脂毒物去除率的影响,并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对解毒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采用1.5%的Na Cl O溶液在固液比为1:100的条件下,于室温下浸泡2.5 h后,树脂的吸附容量、硅去除率、有机物去除率分别达90%、85%、70%以上,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表明,树脂对Cl O-的吸附行为更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则可以推出树脂对Cl O-的吸附行为(毒物的解吸过程)是自发、放热的,升温有利于树脂毒物的解吸,其解毒速度的快慢主要受到液膜扩散的控制。(4)树脂动态解毒工艺研究及综合评价。采用柱上动态淋洗解吸的方式,通过控制动态淋洗流速,对比静态浸泡方法,以接触时间、试剂消耗量为考察指标,以确定合适的树脂解毒工艺参数,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静态浸泡法相比,10 m L中毒树脂柱床以0.2 mL min-1流速淋洗,经过15倍树脂床体积溶液后,此时树脂对铀的工作吸附容量恢复率可达到94%以上,与静态浸泡解毒工艺对比,可节省85%的试剂消耗与50%的解毒时间。采用该方法进行树脂再生,可实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废液的排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陈田[2](2020)在《不同孔径PPy/MIL-101Cr(Ⅲ)电活性膜的可控合成及其电控碘离子分离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碘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碘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已被广泛应用于食用盐、医药、燃料、感光材料及化学试剂等方面。然而环境中的放射性碘会对人体健康以及空气、土壤、水体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危害。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的提碘技术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具有孔隙率高、孔结构规则和比表面积较大等特性,在碘离子的分离领域已经得到了一些成果。然而,传统MOFs材料是通过吸附或沉淀来实现碘离子分离,这种方式难以实现碘资源的回收,而且存在分离效率低、吸附速率慢和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本论文将MOFs材料用于一种环境友好且快速高效的离子分离技术,即电控离子交换(ESIX)技术,并研究了其对碘离子的选择性分离性能。由于MOFs材料较差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在ESIX技术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本论文将MOFs材料的纳米孔道中引入导电高分子聚合物,使其在分子尺度进行复合,不仅可以利用聚合物的粘合作用提高MOFs材料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在MOFs材料的纳米孔道中同时构建电子、离子传输通道,解决MOFs材料难以在ESIX技术中应用的难题。此外,通过导电聚合物对MOFs材料孔径的精密调控,利用ESIX技术和MOFs材料的孔径筛分效应实现碘离子的高效选择性分离。针对目标离子碘离子,本研究采用吡咯(Py)单体浸渍和原位氧化聚合的方法将导电高分子聚合物聚吡咯(PPy)填充到MIL-101Cr(Ⅲ)晶体的纳米孔道中,通过调节MIL-101Cr(Ⅲ)@Py的干燥时间来控制MIL-101Cr(Ⅲ)纳米孔道中Py的含量,充分调节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孔隙率、亲疏水性及导电性等性能,实现了对不同孔径PPy/MIL-101Cr(Ⅲ)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利用N2吸附-脱附等温线表征发现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在不同干燥时间下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图呈现阶梯性变化,进一步表明了PPy填充了在MIL-101Cr(Ⅲ)纳米孔道中,达到了对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孔隙结构的精密调控。随后本研究对一系列可控合成的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在ESIX提取碘的应用中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PPy/MIL-101Cr(Ⅲ)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并对碘离子有较好的ESIX性能。在50 mg·L-1的碘化钾溶液中,对复合膜施加0.6 V电压时,PPy/MIL-101Cr(20 min)复合膜对碘离子的电化学吸附容量为80.4 mg·g-1且吸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在经过5次吸脱附循环过程后,PPy/MIL-101Cr(20 min)复合膜对碘离子的电化学吸附性能下降了46%左右,同时复合膜对碘离子展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分离因子分别可达9.24(I-/F-)和4.15(I-/Br-)。因此,本研究制备的PPy/MIL-101Cr(Ⅲ)复合膜在提取碘的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此外,这一方法也为其他MOFs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意义,并为探索其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陈萌萌[3](2019)在《树脂净化过氧化氢工艺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国内生产过氧化氢大部分使用的是蒽醌法,而蒽醌工艺生产过氧化氢的过程中,在氧化塔底会产生大量过氧化氢积液,这部分积液的过氧化氢含量较高,且稳定性差,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燃爆事故,为此有必要开发过氧化氢净化技术,对其进行安全处理。在进行文献调研后,发现交换树脂净化工艺的工艺要求较低,操作性强,但是当前研究大多数仅研究了交换树脂的性能相关,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操作。针对这一点,本文将过氧化氢热动力学分析与树脂性能分析相结合来研究树脂净化过氧化氢工艺的安全性问题。(1)净化对象的确定在对蒽醌工艺生产的过氧化氢可能存在的杂质进行分析后,发现铁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最大,故确定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去除铁离子。(2)树脂的离子交换性能研究采用静态交换实验法分别测不同浓度的三价铁离子的离子交换平衡相关参数,获得铁离子的交换动力学曲线;通过对两种树脂离子交换控制机理的分析,发现铁离子的离子交换属于颗粒扩散控制,并计算获得了离子交换树脂的扩散系数;按照颗粒扩散的动力学模型的相关理论,建立符合本研究树脂的动力学模型,模拟铁离子在过氧化氢溶液与离子交换树脂的液-固两相的交换行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拟合度良好。选取各参数最优的树脂型号LS-203,通过对过氧化氢溶液中的铁离子动态离子交换性能研究,建立传质模型,求出所需的传质参数,模型与实验结果拟合度良好。根据树脂塔内负荷相同的原则对实验数据进行放大,获得树脂塔的塔高、塔径、压头损失等相关参数,确定再生剂的种类浓度、用量等相关参数。(3)反应失控风险研究这部分使用C600微量量热仪进行多个升温速率的热扫描实验。选取当前过氧化氢提纯装置所使用的六种不同型号的离子交换树脂与过氧化氢混合进行实验。获得各树脂条件下过氧化氢的热流曲线;进一步处理后获得分解热作为评估过氧化氢热危险性的初步参数;使用热动力学分析软件(Advanced Kinetics and Technology Solution,AKTS)处理数据,进一步获得反应的活化能等热动力学参数。动力学研究表明这六种树脂在工作状态下对过氧化氢产生不同程度的催化作用,增加了过氧化氢热分解的危险性。结合到达最大反应速率的时TMRad与反应体系的绝热温升ΔTad两种参数即使用风险矩阵评估法对所得参数进行评估,发现无树脂、LSA-5BG、LS-203型树脂对应的失控体系属于Ⅱ级风险,即有条件接受风险,另外四种失控体系属于Ⅲ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采用冷却失效的失控情景模拟,对获得的工艺温度Tp、主反应最高温度MTSR、TMRad为24小时的对应温度TD24、技术限制能达到的最高温度MTT等参数进行分析。发现LSA-5BG、LS-203型树脂Tp<MTT<TD24<MTSR,属于四级危险度,其危险程度与过氧化氢的相同,则表明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研究发现树脂的加入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过氧化氢的稳定性,为此之后的工艺生产需要考虑这一点,以提高工艺的安全性能。这对之后的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时宇豪[4](2018)在《树脂除杂温度控制系统的优化》文中指出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山西北部和宁夏的部分煤田中,蕴藏着丰富的高铝煤资源。这种高铝煤燃烧产生的粉煤灰,氧化铝含量与中国中低铝土矿的品位接近,潜在开发价值巨大。Z氧化铝厂便是用酸法溶出粉煤灰中可利用的成分,再经过过滤、分离以及提纯,得到氧化铝及一系列与煤炭伴生资源的副产物。本文研究的就是其中一个离子分离环节——树脂除杂系统。原料在经过上级工艺流程,各指标符合进入树脂除杂系统要求后,由原料罐进入离子交换树脂系统,由树脂吸附分离原料中的铁离子,以实现最终氧化铝成品中铁含量达到出厂标准。本文首先对Z氧化铝厂目前生产使用的树脂除杂系统工艺及控制过程做了简单的介绍,对目前的几种控制原理以及现有树脂除杂系统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其次针对树脂除杂系统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加入温度控制系统。经过对硬件的选型、添加,对软件的设计与编辑,并通过组态软件予以相对应的体现与控制。最后完成整个树脂除杂系统的优化,并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控制项与系统各个影响因子做了相关性分析。另外还使用MATLAB做了仿真实验,以对比两种温度控制方法的控制性能。经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发现所尝试的带神经网络补偿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案是稳定的,与设计的PLC控制系统仅存在很小的误差。

朱朋克[5](2018)在《钨冶炼离子交换工艺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我国钨资源开发利用较早,钨冶炼企业较多。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钨冶炼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仍然较低,只有厦门钨业等大型钨冶炼企业建设了基于DCS系统的钨冶炼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因钨冶炼的原料波动大、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复杂、工艺过程是在带温带压的密闭反应器中进行,诸如料液组分浓度等工艺参数难于在线检测,致使工艺过程难实现自动控制而影响金属回收率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尤其是中小型钨冶炼企业基本都是靠人工取样送化验室化验的方式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制约了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为高端钨材料生产提供高品质原料的能力。为此,本文以钨冶炼离子交换工艺为对象,对其进行工艺过程分析,开发钨冶炼离子交换工艺过程控制系统,为提高钨冶炼中小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提供途径。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首先,介绍了钨冶炼离子交换工艺过程、工艺机理及其作业要求,分析了钨离子交换工艺机理以及过程控制功能要求;调查与分析了钨离子交换过程料液浓度的人工近似检测法——波美度检测的工作原理,并以此设计了一种波美度在线检测装置,用于过程控制的参数检测。其次,在分析钨离子交换工艺过程控制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PLC S7-300的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并按照现场工艺流程设备由PLC控制和操作员站及工程师站构成流程的现场级控制系统、工艺流程模拟及复杂控制模型计算等则由中心计算服务器完成的思路,建立了钨离子交换工艺过程控制系统;分析了离子交换工艺的交前液与解吸剂的工艺配方要求,设计了配料专家系统;根据钨离子吸附过程穿漏时间的钨兰法人工检测原理,设计了基于神经网络的PSO优化和LS-SVM结合的PSO-LSSVM穿漏时间预测模型以及钨离子吸附终点判断法。试验分析表明基于穿漏时间预测模型的钨离子吸附终点判断准确性优于人工检测的结果,穿漏时间预测模型可作为钨离子交换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参数检测方法。最后,根据控制系统方案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软硬件配置与选型;运用博图软件设计了钨离子交换工艺过程的相关的控制系统软件,包括触摸屏、PLC、系统组态以及系统数据通信等设计。采用了工业以太网协议,保证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快速和可靠;博图软件的选用,使系统开发更高效便捷,缩短了系统开发周期。

辛丹[6](2018)在《离子膜烧碱系统电解工序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膜烧碱生产以固体盐为原料,采用离子膜电解方法生产烧碱、氯气和氢气。离子膜烧碱生产的核心就是电解工序,电解工序的工艺生产指标要求十分严格,控制要求是整个烧碱生产中最为复杂的部分。本课题依托4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二期)项目的控制系统,主要针对电解工序生产工艺及控制要求研究设计控制系统。本课题分析了电解工序的控制算法、控制策略,采用和利时HOLLiAS MACS V6 DCS控制系统。本课题在深入了解了4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二期)项目电解工序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电解工序控制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第一、离子交换树脂塔的程序控制方案。进入电解槽的盐水,需先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塔使其Ca2+、Mg2+小于要求值。为保证树脂塔运行可靠,设计三台树脂塔循环运行方式,其中两台在线运行,一台离线再生,运行的树脂塔需24小时进行一次切换,切换操作自动进行。根据树脂塔控制过程要求,设计了树脂塔运行、再生、水洗的精准自动切换,酸碱加入量的自动调节控制,并设计不同的操作选择方式及异常情况下的报警联锁,使树脂塔的运行实现完全安全自动控制,减少人工操作强度,提高精制盐水的工艺指标及控制精度。第二、主要过程参数控制方法设计。进电解槽盐水流量控制、电解槽加酸量流量控制、氯氢压差控制等,这几个控制参数对电解槽工艺指标影响很大,并且影响电解槽的安全稳定运行,对电解槽及离子膜的使用寿命也有很大影响,本课题以重要控制参数为例,分析流量与电解槽实时电流的函数关系,采用PID控制方法,实现了电解生产过程中流量、压力等过程参数的自动稳定控制。第三、电解槽安全联锁控制。离子膜烧碱系统生产主要采用以原盐为原料,离子膜电解盐水的方法,生产氯气、氢气和烧碱等易燃、易爆、具有强腐蚀性的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电解槽生产危险因素很多,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对电解槽设计一套安全联锁控制程序,实现异常情况下的自动应急处理与报警,保证操作人员及电解槽的安全。安全联锁控制程序包括电解槽的单台槽联锁和电解槽公共联锁两个部分。电解工序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对降低电解工艺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电解生产的工艺控制精度,保证烧碱产品的产量和合格率方面有实际意义。并且自动控制能够克服手动操作可能造成的控制和观察失误,增强安全性能,实现离子膜烧碱电解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

王霄[7](2015)在《电厂给水处理中不同除盐工艺研究、经济性比较与针对不同水质的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电厂规模的增加和发电机组压力的提高,为了防止热力设备管道腐蚀、结垢,保证机组的安全运行,对于给水和蒸汽质量的要求也有相应提高,这就对电厂化学水除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针对电厂化学水除盐系统现有的离子交换除盐工艺和膜法除盐工艺进行研究和比对,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调研,取得了大量目前国内电厂离子交换除盐系统和膜法除盐系统的组成、投资和运行状况的一手数据。2.以国内投运多年的成熟电厂除盐系统为依据,对两种除盐工艺的系统组成、投资估算、技术现状、常用参数以及在工程建设中所涉及的占地面积、厂房要求和安装工艺进行分析比较。3.通过对工艺的固定成本、造水曲线、装置投运率、厂址水源对工艺系统和造水成本的影响分析以及对工艺的检修维护特点的分析,对两种除盐工艺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除盐工艺的发展和国产化进程进行了描述和展望。4.针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这两种国内电厂常用作除盐系统原水的典型水质,分别设计100 t/h规模的离子交换除盐系统和膜法除盐系统,并对其吨水制水成本进行分析。5.通过对两种除盐工艺的优缺点分析和比较,给出了针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人为需求的最佳工艺选择。通过本文对离子交换除盐工艺和膜法除盐工艺的比较研究,给出了我国电厂除盐系统工艺技术选择的参考意见,同时也对除盐系统的设计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

魏杰[8](2013)在《西门子S7-300在盐水精致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钾碱装置中盐水精致工序二次盐水离子交换树脂塔的工作原理及西门子PLC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程序编程,并且讨论了树脂塔运行过程中PLC的程序功能。

刘辉辉[9](2013)在《钨离子交换过程的在线分析与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钨的广泛应用和经济的发展使钨的需求量逐年递增,这导致我国对已探明钨资源过度开采,资源形势严峻。如何高效地利用钨矿原料和回收钨二次资源成为钨冶炼工业中的重要课题。传统离子交换工艺过程的检测和控制是采用离线化验和手动操作方法,这存在检测时间长、容易漏检、劳动强度大等缺点。为提高离子交换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缩减企业生产成本,研究能在线检测过程参数,自动控制流程切换的一套方法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在理解离子交换理论和工艺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软测量技术和预测控制方法实现钨离子交换过程自动检测与控制。提高了钨离子交换的效率,实现工艺流程间的准确切换。本文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与探讨。1)分析了离子交换的微观过程,把离子交换过程分成了四个不同的阶段。使用菲克定律描述离子交换过程各个阶段的动力学过程,以离子交换热平衡原理为边界条件建立钨离子柱式交换过程的模型。设置不同的参数检验过程模型,对比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验数据,根据这两者的误差,修正模型内难以测量的液膜厚度参数。2)根据钨离子交换工艺特点,探寻过程参数在线检测方法。根据钨酸钠溶液的物化性质,采用以温度-电导率两参数为辅助变量的软测量方案,重点介绍软测量模型的构建和求解。对比神经网络在软测量模型中的不同组织方式,分析各种形式的优缺点,最终采用输入为组分浓度、温度,输出为电导率的网络形式。此种形式采用多约束条件神经网络逆映射法求解软测量的待测参数,提高了软测量模型的命中率和预测精度。3)以钨离子交换工艺的手动操作流程为基础,分析自动化流程的控制需求。使用基于PC/104总线的嵌入式板卡和扩展功能模块构建控制系统。基于特定的硬件系统,分层次构建和配置相应的嵌入式软件平台。为涉及到的检测装置,执行装置提供基本的控制算法。4)根据离子交换过程控制的特点,探讨预测控制方法在离子交换过程控制中的应用。提出预测控制的基本方案,并对单输入变量预测控制算法进行初步仿真。

李凤新[10](2013)在《基于PLC的污水脱盐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全球水质恶化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污水处理技术作为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污水处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污水处理工程的迅速发展,污水处理过程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实现污水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大多数污水脱盐处理系统在自动化水平、处理后的水质、经济社会效益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针对我国当前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PLC控制的污水处理系统。将高性能反渗透膜技术与PLC技术相结合,一方面,把PLC技术用于污水脱盐处理系统中,以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生产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将高性能反渗透膜技术用于污水脱盐处理系统,实现双模工艺污水处理的高水质。本文根据现场工艺要求利用PLC技术设计了污水脱盐控制系统,主要以计算机作为主机,PLC作为受控机,在PLC上开发控制软件,以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用户界面实现远程管理和监控PLC;通过数据采集终端、无线网络和监控中心对整个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通过多次系统测试,整个控制系统能够一直正常运行,实现高性能反渗透膜装置的精确控制,协同实现对污水进行脱盐处理。

二、PLC在离子交换树脂塔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C在离子交换树脂塔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性采铀水冶工艺中毒树脂的解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离子交换树脂概述
        1.2.1 离子交换现象与离子交换树脂
        1.2.2 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历程
        1.2.3 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
    1.3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1.3.1 污水处理方面
        1.3.2 食品化工方面
        1.3.3 医药方面
        1.3.4 精细化工方面
        1.3.5 湿法冶金方面
    1.4 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操作工艺介绍
        1.4.1 活化
        1.4.2 吸附
        1.4.3 解吸
        1.4.4 转型
        1.4.5 再生
    1.5 离子交换常用设备介绍
    1.6 离子交换树脂的中毒
        1.6.1 树脂中毒的因素及危害
        1.6.2 铀水冶中常见几种树脂中毒及解决办法
    1.7 新疆某铀矿生产树脂中毒的需求状况简介
    1.8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
        1.8.1 研究目的意义
        1.8.2 主要研究内容
        1.8.3 主要实施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树脂中毒类型及中毒程度诊断研究
    2.1 引言
    2.2 现场调研与样品采集
        2.2.1 生产工艺现状描述
        2.2.2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3 实验部分
        2.3.1 试剂与仪器设备
        2.3.2 实验与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成分分析
        2.4.2 固体样品微观结构与物性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树脂解毒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再生剂的选择
        3.3.2 浓度对毒物去除率的影响
        3.3.3 固液比对毒物去除率的影响
        3.3.4 温度对毒物去除率的影响
        3.3.5 时间对毒物去除率的影响
        3.3.6 SEM&FT-IR表征
        3.3.7 柱实验吸附铀U(VI)
    3.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艺条件的研究与解毒工艺综合评价
    4.1 引言
    4.2 工艺条件的研究
        4.2.1 树脂淋洗再生方法
        4.2.2 工艺参数设计
    4.3 解毒工艺综合评价
        4.3.1 新疆某铀水冶厂生产规模情况简介
        4.3.2 综合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不同孔径PPy/MIL-101Cr(Ⅲ)电活性膜的可控合成及其电控碘离子分离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碘的概述
        1.1.2 放射性碘的危害
    1.2 碘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灰化法
        1.2.2 空气吹出法
        1.2.3 吸附法
        1.2.4 化学沉淀法
        1.2.5 离子交换法
        1.2.6 新型提碘技术
    1.3 电控离子交换(ESIX)技术
        1.3.1 ESIX技术概述
        1.3.2 电活性离子交换材料(EIXMs)
        1.3.3 ESIX研究机理
    1.4 离子的选择性分离机理
    1.5 MOFs及其复合材料在离子分离中的应用
    1.6 MIL-101Cr(Ⅲ)和聚吡咯(PPy)
        1.6.1 MIL-101Cr(Ⅲ)的结构及应用
        1.6.2 PPy的合成及应用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分析测试方法
        2.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2.2 X射线粉末衍射仪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4 N2吸附-脱附等温线
        2.2.5 热重分析仪
        2.2.6 接触角测量仪
        2.2.7 四探针测试仪
        2.2.8 离子色谱分析仪
        2.2.9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3章 不同孔径PPy/MIL-101Cr(Ⅲ)电活性膜的可控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多孔金属有机框架MIL-101Cr(Ⅲ)的制备
        3.2.2 PPy的制备
        3.2.3 PPy/MIL-101Cr(Ⅲ)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PPy、MIL-101Cr(Ⅲ)晶体及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IL-101Cr(Ⅲ)@Py的热重分析
        3.3.2 MIL-101Cr(Ⅲ)@Py干燥时间的选择
        3.3.3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SEM表征
        3.3.4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3.3.5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BET表征
        3.3.6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FT-IR表征
        3.3.7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3.3.8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接触角分析
        3.3.9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Py/MIL-101Cr(Ⅲ)电活性膜电控碘离子分离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化学吸附性能
        4.2.2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化学选择性
        4.2.3 PPy/MIL-101Cr(Ⅲ)复合膜电极的制备
        4.2.4 PPy/MIL-101Cr(Ⅲ)复合膜电极的电化学测试
        4.2.5 PPy/MIL-101Cr(Ⅲ)复合膜的ESIX实验
        4.2.6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化学吸附性能
        4.3.2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吸附等温模型分析
        4.3.3 PPy/MIL-101Cr(Ⅲ)复合材料的化学选择性
        4.3.4 PPy/MIL-101Cr(Ⅲ)复合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4.3.5 PPy/MIL-101Cr(Ⅲ)复合膜的ESIX性能
        4.3.6 PPy/MIL-101Cr(Ⅲ)复合膜的循环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树脂净化过氧化氢工艺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过氧化氢提纯净化技术应用与发展情况
        1.2.1 精馏法
        1.2.2 吸附技术
        1.2.3 离子交换树脂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结晶法
        1.2.6 萃取法
        1.2.7 净化方法比较
    1.3 过氧化氢净化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4 理论基础
        1.4.1 反应失控理论及危险性评估参数
        1.4.2 离子交换树脂工作原理
    1.5 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1.5.1 研究路线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过氧化氢稳定度影响因素确定
    2.1 实验仪器及样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步骤
    2.2 杂质对过氧化氢影响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残液对过氧化氢稳定度影响
        2.2.2 铁离子对过氧化氢稳定度影响
        2.2.3 白土床(Al_2O_3)对过氧化氢稳定度影响
        2.2.4 工作液对过氧化氢稳定度影响
        2.2.5 PH值对过氧化氢稳定度影响
    2.3 树脂对过氧化氢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静态离子交换过程研究
    3.1 工艺温度对过氧化氢的影响
    3.2 静态离子交换过程研究
        3.2.1 实验样品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过程
        3.2.4 实验数据分析及实验结果
        3.2.5 铁离子的交换动力学曲线
    3.3 小结
第四章 动态离子交换过程研究
    4.1 实验装置
    4.2 实验样品
    4.3 实验步骤
    4.4 结果讨论
        4.4.1 不同初始离子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4.2 树脂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4.3 交换区高度的确定
    4.5 LS-203型树脂传质参数计算
        4.5.1 模型的建立
        4.5.2 传质速率及传质系数
        4.5.3 交换区高度
        4.5.4 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
        4.5.5 床饱和度以及床未利用高度
    4.6 实验数据拟合
    4.7 净化塔设计计算
        4.7.1 净化塔放大原则
        4.7.2 树脂床层高度和塔径计算
        4.7.3 树脂床的压降ΔP及清液层高度的计算
        4.7.4 树脂再生
    4.8 小结
第五章 树脂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过程热危险性研究
    5.1 实验仪器
    5.2 实验步骤
    5.3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
    5.4 热解危险性初步分析
    5.5 动力学参数分析
        5.5.1 30%过氧化氢溶液动力学分析结果
        5.5.2 树脂存在条件下过氧化氢动力学分析结果
    5.6 反应失控严重程度参数分析
        5.6.1 过氧化氢失控反应预测
        5.6.2 树脂存在条件下过氧化氢反应失控参数分析
        5.6.3 风险矩阵分析
    5.7 反应失控危险分级
    5.8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树脂除杂温度控制系统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树脂除杂系统介绍
    2.1 树脂除杂系统工艺流程描述
        2.1.1 生产工艺
        2.1.2 生产流程
    2.2 温度控制理论
    2.3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树脂除杂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硬件设计
        3.1.1 控制设备的选型
        3.1.2 PLC硬件模块
    3.2 软件设计
        3.2.1 设计要求
        3.2.2 系统软件设计
    3.3 组态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树脂除杂温度控制系统的仿真验证
    4.1 进料温度与树脂除杂系统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 仿真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钨冶炼离子交换工艺过程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钨冶炼工艺发展过程
    1.3 钨冶炼工艺过程控制技术发展概述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钨离子交换工艺过程分析
    2.1 钨离子交换工艺过程概述
        2.1.1 钨酸钠溶液的稀释
        2.1.2 钨的吸附
        2.1.3 负载钨树脂的淋洗
        2.1.4 钨的解吸
        2.1.5 离子交换树脂的洗涤与反洗
    2.2 交前液配制
        2.2.1 配料处各料液来源及成分
        2.2.2 配料的控制难点及特点
        2.2.3 波美度在线检测原理及装置
    2.3 解吸剂配制
        2.3.1 解吸剂配制槽各料液来源及成分
        2.3.2 解吸剂配制的控制难点及特点
    2.4 吸附过程
        2.4.1 离子交换吸附机理及特点
        2.4.2 影响穿透交换容量的因素
        2.4.3 离子交换动力学模型
    2.5 洗钨过程
    2.6 解吸过程
    2.7 反冲过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1 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
        3.1.1 交前液配制功能分析
        3.1.2 解吸剂配制功能分析
        3.1.3 纯水制备功能分析
        3.1.4 离子交换过程功能分析
    3.2 工艺过程控制算法分析与选择
        3.2.1 交前液配制专家系统
        3.2.2 解吸剂配制专家系统
        3.2.3 纯水制备过程
        3.2.4 基于PSO-LSSVM的钨离子交换穿漏时间预测
    3.3 系统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配置与选型
    4.1 上位机及触摸屏硬件配置
    4.2 PLC选型
        4.2.1 交前液配制输入输出
        4.2.2 解吸剂配制输入输出
        4.2.3 纯水制备输入输出
        4.2.4 离子交换输入输出
    4.3 检测仪表与执行机构
    4.4 RS485设备接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Wincc与Matlab间DDE通信
    5.2 博图TIA软件
    5.3 PLC程序设计
        5.3.1 交前液配制
        5.3.2 解吸剂配制
        5.3.3 纯水制备
        5.3.4 离子交换过程
    5.4 上位机与触摸屏组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样本数据
附录B离子交换工艺过程设备连接图
附录CPLC模块与外设连接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离子膜烧碱系统电解工序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背景
    1.2 国内外电解槽及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工艺简介与控制方法
    2.1 电解工序工艺流程简述
        2.1.1 二次盐水精制单元
        2.1.2 电解盐水单元
        2.1.3 离子交换树脂塔控制设计
    2.2 电解过程控制方法
        2.2.1 进电解槽盐水流量控制
        2.2.2 电解槽加酸量控制
        2.2.3 阴极液加水的控制
        2.2.4 电解槽出口总管氯气氢气的压差控制
        2.2.5 电解槽安全联锁控制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控制系统的组成
        3.1.1 区域及过程站划分
        3.1.2 工程师站及操作员站划分
    3.2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3.2.1 人机接口部分
        3.2.2 现场控制站
    3.3 系统网络结构
    3.4 系统负荷估算
    3.5 控制系统冗余设计
    3.6 控制系统的供电及接地要求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软件
        4.1.1 工程总控
        4.1.2 图形编辑器
        4.1.3 AutoThink编程
    4.2 监控软件
    4.3 通讯软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电厂给水处理中不同除盐工艺研究、经济性比较与针对不同水质的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离子交换除盐的简介
        1.1.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
        1.1.2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1.1.2.1 按活性基团的性质分类
        1.1.2.2 按离子交换树脂的孔型分类
        1.1.2.3 按单体种类分类
        1.1.3 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
        1.1.4 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原理
        1.1.5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1.1.5.1 外观
        1.1.5.2 粒度
        1.1.5.3 孔径、孔度、孔容和比表面积
        1.1.5.4 密度
        1.1.5.5 含水率
        1.1.5.6 溶胀和转型体积改变率
        1.1.5.7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
        1.1.5.8 交换容量
        1.1.6 离子交换除盐的原理
        1.1.6.1 离子交换反应
        1.1.6.2 离子交换平衡
    1.2 反渗透简介
        1.2.1 工业给水中反渗透膜的主要种类
        1.2.1.1 二醋酸纤维素膜
        1.2.1.2 芳香族聚酰胺膜
        1.2.1.3 复合膜
        1.2.2 反渗透器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原水除盐系统的工艺选择及技术比较
    2.1 离子交换除盐系统
        2.1.1 一级除盐系统
        2.1.1.1 系统流程
        2.1.1.2 进水水质
        2.1.1.3 出水水质
        2.1.1.4 交换器的再生
        2.1.1.5 技术经济指标
        2.1.2 混合床除盐
        2.1.2.1 混床除盐原理
        2.1.2.2 混床树脂
        2.1.2.3 混床的工作特性
    2.2 反渗透除盐系统
        2.2.1 反渗透除盐系统工艺流程
        2.2.2 反渗透除盐预处理系统
        2.2.2.1 无机物污染及其处理办法
        2.2.2.2 微生物污染及其处理办法
    2.3 除盐技术特征比较
        2.3.1 系统组成和投资
        2.3.1.1 离子交换除盐系统
        2.3.1.2 膜法除盐系统
        2.3.1.3 离子交换法与膜法技术现状
        2.3.1.4 离子交换与膜法除盐系统常用参数比较
        2.3.2 离子交换工艺和膜法除盐系统工程建设
        2.3.2.1 系统占地面积比较
        2.3.2.2 系统所需厂房比较
        2.3.2.3 系统设备安装工艺比较
    2.4 除盐技术经济性比较
        2.4.1 固定成本分析
        2.4.2 造水曲线分析
        2.4.3 装置投运率影响
        2.4.4 电厂选址对于除盐系统选择的影响
        2.4.5 电厂水源对于除盐系统选择的影响
        2.4.6 废水排放量分析
        2.4.7 造水成本分析
    2.5 除盐技术可靠性比较
        2.5.1 离子交换除盐系统检修特点
        2.5.2 膜法除盐系统检修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原水的电厂除盐系统设计及经济性比较
    3.1 以地下水为原水的电厂除盐系统
        3.1.1 项目概况及水质描述
        3.1.2 地下水离子交换除盐系统
        3.1.2.1 混床
        3.1.2.2 双室阴浮床
        3.1.2.3 除碳器
        3.1.2.4 双室阳浮床
        3.1.2.5 石英砂过滤器
        3.1.2.6 凝聚剂加药装置
        3.1.2.7 主要设备清册
        3.1.2.8 原则性系统图
        3.1.2.9 设备布置
        3.1.2.10 吨水成本分析
        3.1.2.11 系统出水水质
        3.1.3 地下水膜法除盐系统
        3.1.3.1 预处理系统
        3.1.3.2 一级反渗透系统
        3.1.3.3 二级反渗透系统
        3.1.3.4 EDI除盐系统
        3.1.3.5 主要设备清册
        3.1.3.6 设备布置
        3.1.3.7 吨水成本分析
        3.1.3.8 入口水温影响
        3.1.3.9 系统出水水质
    3.2 以地表水为原水的电厂除盐系统
        3.2.1 项目概况及水质描述
        3.2.2 地表水离子交换除盐系统
        3.2.2.1 混床
        3.2.2.2 阴浮床
        3.2.2.3 除碳器
        3.2.2.4 阳浮床
        3.2.2.5 石英砂过滤器
        3.2.2.6 凝聚剂加药装置
        3.2.2.7 主要设备清册
        3.2.2.8 原则性系统图
        3.2.2.9 设备布置
        3.2.2.10 吨水成本分析
        3.2.2.11 系统出水水质
        3.2.3 地表水膜法除盐系统
        3.2.3.1 预处理系统
        3.2.3.2 一级反渗透系统
        3.2.3.3 EDI除盐系统
        3.2.3.4 主要设备清册
        3.2.3.5 设备布置
        3.2.3.6 吨水成本分析
        3.2.3.7 入口水温度调节
        3.2.3.8 系统出水水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西门子S7-300在盐水精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二次盐水精致工艺流程[1]
三、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1. PLC系统硬件配置
    2. PLC系统软件配置
    3. PLC程序要点
四、PLC应用效果

(9)钨离子交换过程的在线分析与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依据及意义
    1.2 离子交换工艺简述
    1.3 常用工控系统简述
        1.3.1 PLC 控制系统
        1.3.2 IPC 控制系统
        1.3.3 嵌入式控制系统
        1.3.4 各系统差异比较
    1.4 优化控制简述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钨离子交换过程与建模
    2.1 钨离子交换过程
        2.1.1 交换过程动态
        2.1.2 交换结果表示
    2.2 钨离子交换理论分析
        2.2.1 钨离子交换树脂特性
        2.2.2 钨离子交换热力学平衡
        2.2.3 钨离子交换动力学分析
    2.3 钨离子交换过程建模
        2.3.1 模型的理论推导
        2.3.2 过程模型的求解
        2.3.3 模型的参数修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钨离子交换过程参数在线检测
    3.1 过程参数检测需求分析
    3.2 离子浓度检测原理
    3.3 钨酸钠溶液的物化性质
        3.3.1 钨酸钠溶液的电导率
        3.3.2 钨酸钠溶液的密度
        3.3.3 钨酸钠溶液的吸光度
    3.4 钨酸钠溶液软测量方案
        3.4.1 软测量模型建立
        3.4.2 软测量模型求解
    3.5 神经网络方法求解
        3.5.1 神经网络简介
        3.5.2 BP 神经网络
        3.5.3 多约束条件求解
        3.5.4 软测量结果分析
    3.6 溶液在线取样与变温
第四章 控制需求分析与嵌入式平台构建
    4.1 控制需求分析
        4.1.1 工艺操作流程
        4.1.2 检测单元
        4.1.3 执行单元
    4.2 硬件平台
        4.2.1 运算核心选择
        4.2.2 扩展辅助单元
        4.2.3 数据采集与传输
        4.2.4 执行器件驱动电路
    4.3 软件系统
        4.3.1 操作系统平台
        4.3.2 设备驱动程序
        4.3.3 基础控制算法
        4.3.4 应用程序设计
第五章 钨离子交换过程优化控制研究
    5.1 优化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2 预测控制算法
        5.2.1 预测模型
        5.2.2 滚动优化
        5.2.3 反馈校正
    5.3 离子交换预测控制方案
        5.3.1 预测控制器组成
        5.3.2 控制参数确定及仿真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10)基于PLC的污水脱盐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污水处理系统应用的发展状况
    1.2 污水脱盐处理系统
        1.2.1 污水脱盐处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1.2.2 污水脱盐处理系统的性能需求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件 PLC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1 软件的综合要求
        2.1.1 软件的界面要求
        2.1.2 软件的功能要求
        2.1.3 软件的运行要求
        2.1.4 软件的潜在要求
    2.2 软件的系统模型
    2.3 开发工具的选择
    2.4 PLC 程序开发系统需求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 PLC 的污水脱盐自动化控制的总体设计
    3.1 污水脱盐水处理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
    3.2 控制原理分析
    3.3 自控系统工艺流程
    3.4 PLC 选型和系统配置
        3.4.1 PLC 的分类
        3.4.2 PLC 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4.3 可编程控制器的表达方式
        3.4.4 PLC 选型
    3.5 软件 PLC 开发平台的框架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PLC 的污水脱盐自动化控制的详细设计
    4.1 污水脱盐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
        4.1.1 系统组成
        4.1.2 计算机(上位机)系统功能及构成
        4.1.3 污水脱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模块划分
        4.1.4 设备控制方式
        4.1.5 设备维护
    4.2 污水脱盐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
        4.2.1 部分 PLC 程序设计
        4.2.2 系统程序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单个测试
        5.1.1 数据收集终端检测
        5.1.2 无线网络信息的检测
        5.1.3 网站运行的测试
    5.2 整体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PLC在离子交换树脂塔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性采铀水冶工艺中毒树脂的解毒技术研究[D]. 蔡佳玲. 东华理工大学, 2021(02)
  • [2]不同孔径PPy/MIL-101Cr(Ⅲ)电活性膜的可控合成及其电控碘离子分离性能[D]. 陈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树脂净化过氧化氢工艺安全性研究[D]. 陈萌萌.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4]树脂除杂温度控制系统的优化[D]. 时宇豪.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5]钨冶炼离子交换工艺过程控制系统设计[D]. 朱朋克.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7)
  • [6]离子膜烧碱系统电解工序控制系统设计[D]. 辛丹.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7]电厂给水处理中不同除盐工艺研究、经济性比较与针对不同水质的方案设计[D]. 王霄. 青岛科技大学, 2015(04)
  • [8]西门子S7-300在盐水精致中的应用[J]. 魏杰. 电子世界, 2013(16)
  • [9]钨离子交换过程的在线分析与优化控制研究[D]. 刘辉辉. 江西理工大学, 2013(04)
  • [10]基于PLC的污水脱盐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凤新.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PLC在离子交换树脂塔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