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学视野中的政治课提问(论文文献综述)
林其[1](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双主体互动教学法应用研究 ——以简阳市三所高中为例》文中指出
何甜[2](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丽娇[3](2021)在《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研究》文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身心尚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教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将教学留白有效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研究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情况,通过运用情况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策略,实现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本文总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这部分内容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阐明了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即第一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留白的内涵及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教学留白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同时对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即第二章,这部分内容主要阐述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情况调查及结果分析,包括调查目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调查的实施、问卷调查结果及访谈结果分析。第四部分,即第三章,这部分内容是在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五部分,即第四章,这部分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运用的原则以及策略。
金春花[4](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表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王阳阳[5](2021)在《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特殊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开展好活动型政治课堂的互动教学,解决活动型政治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诸如“疫情”特殊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实施好线上互动的活动型政治课堂,是当前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许多中学思政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社会特殊情况而实施的线上进行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课程资源”的多元化课堂互动形式,能够有效科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开展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研究对目前的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研读课程标准解读,结合学院安排的教育实践进行活动课堂的线上互动探索,并参考我国线上活动型课堂实施的案例,对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的优化路径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包括绪论和正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相关理论展开探讨。首先是探讨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分别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课程资源互动三个角度解读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基本特征。其次探讨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理论基础,深入本质,进行研究探讨,强调建构良性互动的课堂情境。第二部分阐述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领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课程资源互动的需要,深入本质,以实现平等交互的育人目标。第三部分是对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的数据调查现状,提出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原因分析,为提出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的优化策略做良性的铺垫和导向作用。第四部分结合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现状与优化策略,提出优化实施原则规范化、互动实施模式详实化以及互动实施评价多元化。最后研究解读了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策略整体化,本部分与“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内涵”相呼应,分别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课程资源互动三个层面进行策略整体化研讨,以期培育师生开展线上学习活动的高阶思维,提升师生的多元化互动水平。
符杰[6](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代,中国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政治体制深刻变化、社会体制深刻调处、思想观念深刻嬗变。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作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在改革大潮中顺势而上。在202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将高质量作为“十四五”期间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高质量的教育必然需要高质量教学,而高质量教学必然需要有深度的教学作为支架,深度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彻底解放。要求教师超越传统教育理念,摒弃填鸭式与圣经式的课堂,基于学情与学生个体思维,创新和尝试更加个性化、开放式的教学机制。如以问题设置为导向的议题式教学,以案例为载体的情境式教学、以社会作为活动背景的实践性教学。深度教学的风格与路径没有具体套路,其价值内涵是为了克服和超越当下浅显与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模式,一层一层剥开知识外衣,深入符号内部结构,挖掘知识的真正意义,启迪学生心智,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文本研究法,从深度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现状出发,以遵义市H高级中学的一线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寻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质性和量化分析,进而在已有的策略中进一步优化。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研究背景导入文章开端;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转换为现实的需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下丰富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要求、是破除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现实需要。第二部分,主要对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等概念进行解析,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及价值追求。第三部分,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找出已有的成果与不足。其次进行问题预设并制作调查量表,通过发放、回收、统计、分析等程序。发现高中政治课存在如下问题;重文字符号表象轻思想内涵深度、重理论架构铭记轻社会生活实践、重教学过程形式轻思想情感交锋、重分值应试之教轻育人目标高度。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实践和师生教学行为,析出四个主要成因;教育改革推行不畅、教育价值把控不力、教育管理过行政化、社会用人标准机械。第四部分,从调查的问题和成因出发,提出优化策略:一是发挥教育主体功能,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二是引领教育对象发展,促成学科素养养成;三是优化整合教育介体,加强以教促学的深度;四是充分优化教育环体,升华知行统一的深度。第五部分,主要对全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
刘卫霞[7](2021)在《积极教育视角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AF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积极教育倡导用积极发展的视角看待教育,采取积极的方式,不断发现、发挥、发展人的优势。积极教育的实效性已经为实践所验证。积极教育与当前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积极教育可以较好地弥补当前教育的不足,可以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从积极教育的视角分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师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上往往缺乏积极体验。这凸显了实施积极教学的必要性。积极教学是指在积极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发挥学生主动性,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支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教学实践。积极教学由教师、学生和多向互动组成。积极教学着眼于积极发展,通过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成就、积极意义、积极组织等方面来落实。积极发展既是指结果,也是指过程。积极教学是全身心投入、全要素投入、全过程投入、全方位共生的积极进程。高中政治积极教学,就是借鉴积极教育理论,在教学中呈现师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师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提升意义感和成就感,增加幸福体验。高中政治积极教学在理论上,是回归教育的本源追求,是探索立德树人新过程、发力幸福的教育。高中政治积极教学案例呈现了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补充质疑等教学过程,展现了师生的积极准备和积极投入,积极教学带来教学关系、教学投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科任务、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和成效。教学案例中可运用的积极因素包括,师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课改政策等。积极教学案例中体现的不足包括,学生的接受度和覆盖面需要扩展,投入时间多与追求成效快的之间有矛盾,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未能助力推进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推进积极教学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师生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评价等方面有阻力、干扰。积极教学的进行,前提准备是拥有积极观念的教师和拥抱变化的积极学生。积极教学的实施过程,有赖于教师做好课堂活动的首席平等参与者、重要节点的调节者、思维深入的引导者。需要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多位互动,发展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组建积极教学的实施策略。积极教学的推进和优化则有赖于对已有积极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突破。从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反思,到教师的教学反思,到学生的学习反思,努力建立多元反馈的反思策略。
马粉荣[8](2021)在《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得到新的思考和感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高质量的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质提问教学法以优质的问题和提问为核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维力,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重视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需求,改变简单讲授、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探索一条适合新课改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对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优质提问教学法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在阐释优质提问教学法内涵、特征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指出了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掌握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问题缺乏精心设计;回答机会不均等;思考时间过短;反馈不恰当;学生提问少;究其原因,文章认为主要由于:教师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偏差;学生的惰性思维;考评机制的不完善。第四部分,针对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第一,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启发性、平等性、思维性、针对性。第二,优质提问教学法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完善考评机制,激发教学热情。第三,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改进策略:联系实际创设提问情境;精心构建优质提问;所有学生都参与回答;深化提问思考;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引导学生成为提问者。
孙文珊[9](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探究》文中提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20世纪60年代,斯腾豪斯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观点后,我国对“教师成为研究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就目前的研究看,学界比较关注学术研究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制约教师成为学术研究型教师的因素有哪些和怎样成为学术研究型教师,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关注较少,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虽然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存在不足,亟需提高。因此,本论文选择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作为研究课题。论文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和文献研究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从理论上阐明培养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相关理论又加之自身亲身实践经验进行写作。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所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理论基础、教学研究及教学研究能力的概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构成及特点,总结了培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笔者在教育实习时对所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备课组长和教师进行访谈,以此为基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三个方面论述了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因素。第三部分,从教师自身、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三个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第四部分,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研究者“我”从几乎没有教学研究能力到拥有一定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过程进行了记录,整理分析了大四、研一、研二三年间教学研究能力变化的过程和详细体会,从自身实际出发,得出研究结论,以期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提供素材和参考。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教师应加强研究意识,积极主动进行教学研究。教师还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勇于尝试,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通过自我反思等方式提高自身教学研究能力。同时,学校应营造教学研究氛围,建立科学考核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赵梦婕[10](2020)在《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其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也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包括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两方面。本研究针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教学评价展开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是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概述。本部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界定,并探讨其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第二、三部分是现状与问题研究,是针对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方式对样本学校师生进行调查;同时,随机抽取五节高中思想政治网络课进行课堂观察,借助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评价意识淡薄,评价语言单调,评价时机把握不准,评价内容缺少指向性,评价理论滞后等问题;而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学校的重视度低等因素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是策略研究,本部分在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有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改善教学评价生态,创造良好评价氛围;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推动课堂评价实施;提升教师评价技能,为课堂教学评价夯实基础;增强教师评价自主,将评价融入课堂教学等路径来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评价效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中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使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心理学视野中的政治课提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学视野中的政治课提问(论文提纲范文)
(3)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留白的相关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留白的内涵及特点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留白的内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留白的特点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教学留白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主体教育理论 |
(三)格式塔理论 |
(四)启发式教学思想 |
三、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一)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
(二)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可行性 |
第二章 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情况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 |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
(二)访谈的实施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章 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留白目标难落实 |
(二)教材留白资源易忽视 |
(三)教学留白内容缺意境 |
(四)教学留白方式少新意 |
(五)教学留白时间欠利用 |
二、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
(二)学校对教学留白的重视度不够 |
(三)教师留白意识与能力不强 |
(四)学生补白意识与能力不足 |
第四章 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运用的原则及策略 |
一、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运用的原则 |
(一)针对性原则 |
(二)适度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启发性原则 |
二、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
(一)有效落实教学留白目标 |
(二)合理利用教材留白资源 |
(三)不断充实教学留白内容 |
(四)积极优化教学留白方式 |
(五)充分利用教学留白时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
(一)内容调适决策 |
(二)内容创新决策 |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
(一)课程性质 |
(二)价值目标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
(四)课程的要求 |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
(二)教材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
(二)归因 |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
三、访谈实录 |
四、课堂观察表 |
后记 |
(5)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概述 |
(一)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
1.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基本内涵 |
2.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基本特征 |
(二)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的理论基础 |
1.人际互动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认知心理学理论 |
二、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中线上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高中型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必要性 |
1.有助于提升生生互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2.有助于发展师生互动所需的媒介素养 |
3.有助于促成师生与课程资源的互动中多元化教学的实现 |
(二)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线上互动的可行性 |
1.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 |
2.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
3.众多教学平台的支持 |
4.线上互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三、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一)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数据调查 |
1.调查目的与对象 |
2.调查方法与数据 |
3.调查内容与结果 |
4.教师访谈分析 |
(二)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1.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运用不佳 |
2.课堂的互动方式创新性发挥不足 |
3.活动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化 |
(三)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分教师理论基础和组织能力的影响 |
2.学科课程资源缺乏有效开发的影响 |
3.应试化教学导向,过于重视评价互动结果的影响 |
四、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的优化策略 |
(一)互动实施原则规范化 |
1.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结合 |
2.针对性和适应性统筹兼顾 |
3.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深度融合 |
(二)互动实施模式详实化 |
1.引导式互动 |
2.策划式互动 |
3.探究式互动 |
4.议辩式互动 |
5.情境式互动 |
(三)互动实施评价多元化 |
1.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 |
2.全方位互动,智能化评价 |
3.动态性评价,互动式发展 |
(四)互动策略整体化 |
1.生生互动策略整体化 |
2.师生互动策略整体化 |
3.师生与课程资源的互动策略整体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述评 |
2.国内研究述评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之点 |
2.不足之处 |
一、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1.深度教学 |
2.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 |
3.深度教学的逻辑起点——深度学习 |
(二)理论基础 |
1.西方教育思想中有关深度教学的理论基础 |
2.植根于中国教育思想史中的深度教学思想 |
(三)价值目标 |
1.政治认同 |
2.科学精神 |
3.法治意识 |
4.公共参与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现状调查 |
1.调查样本背景概述 |
2.问卷基本信息概况 |
3.现状结果统计分析 |
(二)存在的问题 |
1.重视文字符号表象,忽视思想内涵深度 |
2.重视科学理论铭记,忽视社会生活实践 |
3.重视过程形式之教,忽视师生教学互动 |
4.重视分值应试之教,忽视育人目标高度 |
(三)成因分析 |
1.教育改革推行不畅,新理念缺乏普认度 |
2.教育价值把控不力,割裂知行的一致性 |
3.教育管理过行政化,教育过程缺少灵活 |
4.社会用人标准机械,教育综合素养缺乏 |
三、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实施路径的优化策略 |
(一)发挥教育主导功能,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 |
1.塑造教师终生学习能力,丰富知识结构 |
2.提升教师教育艺术魅力,激发课堂活力 |
3.加强教师实践环节管理,落实理论知识 |
4.培养教师教材分析能力,触及学科内核 |
(二)引领教育对象发展,促成学科素养养成 |
1.创建条件使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网 |
2.按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 |
3.按学生掌握知识的逻辑进行教学 |
4.基于大数据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
(三)优化整合教育介体,加强以教促学的深度 |
1.依托地方资源开发和挖掘新素材 |
2.案例要紧扣学生生活与实时政治 |
3.依据教学实际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
4.运用自然辩证法推动教学科学化 |
5.加强学科知识体系内外纵横联动 |
(四)充分优化教育环体,升华知行统一的深度 |
1.有目的性地选择实践基地 |
2.明确学校政务与教务职责 |
3.打破社会单一的用人标准 |
4.深化教育手段促课堂转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关于“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实施现状”问卷调查(教师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积极教育视角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AF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现实意义 |
(二) 理论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积极教育视角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积极教育基本理论 |
一、积极教育的概念及其实效性 |
二、积极教育与当前教育的关系 |
三、积极教育与积极教学的关系 |
第二节 高中政治积极教学的理论概述 |
一、积极教学的概念、构成和基本特征 |
二、高中政治积极教学的概念 |
三、高中政治积极教学的理论定位 |
第二章 高中政治积极教学案例实录与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政治积极教学案例实录 |
一、高中政治积极教学案例的主要特征 |
二、高中政治积极教学过程实录 |
第二节 高中政治积极教学案例分析 |
一积极教学案例的成效 |
二、积极教学案例中的积极因素 |
三、积极教学案例中的不足 |
第三章 实施高中政治积极教学的障碍因素 |
第一节 固有的教育观念妨碍积极教学 |
一、教师有主宰课堂的惯性 |
二、学生有被动听讲的惯性 |
第二节 单一的教学方式影响积极教学 |
一、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考试 |
二、教学方法重灌输、缺互动 |
三、发展方式重问题、多批评 |
第三节 单维度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影响积极教学 |
一、教学管理局限于规范统一 |
二、教学评价局限于考试 |
第四章 推进高中政治积极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树立积极观念,建立积极教学的准备策略 |
一、塑造积极教师的策略 |
二、打造积极学生的策略 |
第二节 丰富教学方式,构建积极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策略 |
二、教学方法的多位互动策略 |
三、发展方式的积极转变策略 |
第三节 及时反馈总结,形成积极教学的反思策略 |
一、对照新高考评价体系,反思推进积极教学 |
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优化积极教学 |
三、增强学生反思意识,改进积极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内容与不足之处 |
一、优质提问教学法的内涵、特征、理论依据和意义 |
(一)优质提问教学法的内涵 |
(二)优质提问教学法的特征 |
1.能够达成一个或者更多的教学目标 |
2.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 |
3.能够促进在规定的认知水平上思考 |
4.清晰地阐明所问的内容 |
(三)优质提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1.人本主义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认知教学理论 |
4.问题性思维理论 |
(四)优质提问教学法运用于高中政治课的意义 |
1.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要求 |
2.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主体性地位 |
3.符合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
4.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
二、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运用的现状分析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1.调查目的与对象 |
2.调查方法与内容 |
3.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三、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1.问题缺乏精心设计 |
2.学生回答机会不均等 |
3.思考时间过短 |
4.反馈不恰当 |
5.学生提问少 |
(二)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教师思想认识不高和专业素养偏差 |
2.学生的惰性思维 |
3.考评机制的不完善 |
四、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改进策略 |
(一)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
1.启发性原则 |
2.平等性原则 |
3.思维性原则 |
4.针对性原则 |
(二)优质提问教学法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 |
2.完善考评机制,激发教学热情 |
(三)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改进策略 |
1.联系实际创设提问情境 |
2.精心构建优质提问 |
3.所有学生都参与回答 |
4.深化提问思考 |
5.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 |
6.引导学生成为提问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优质提问教学法问题设计的教学案例 |
附录二 关于“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关于“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问卷访谈提纲(教师卷) |
致谢 |
(9)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目标和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基本理论概述 |
(一)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教学研究 |
2.教学研究能力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构成及特点 |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构成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特点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
1.有利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的发展 |
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4.有利于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现状分析 |
1.教师教学研究水平较低 |
2.教师较少进行教学研究 |
(二)原因分析 |
1.教师层面 |
2.学校层面 |
3.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基本对策 |
(一)教师加强研究意识,主动进行教学研究 |
1.厘清“教研”与“教学”的关系 |
2.积极主动进行教学研究 |
3.夯实基础理论知识 |
4.学会进行教学反思 |
(二)学校营造教学研究氛围,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
1.营造教学研究氛围 |
2.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
3.为教师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 |
(三)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
1.健全教师职前培训制度 |
2.健全教师入职培训制度 |
3.健全教师在职培训制度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个案研究 |
(一)“我”的认知发展过程 |
(二)“我”的教学研究能力提升过程 |
1.教研设计 |
2.教研过程实施 |
3.教研成果转化 |
(三)研究结论 |
1.教师层面 |
2.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10)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的相关研究 |
2.国内的相关研究 |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概述 |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 |
1.评价 |
2.教学评价 |
3.课堂教学评价 |
4.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
1.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
2.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
1.导向功能 |
2.诊断功能 |
3.反馈功能 |
4.激励功能 |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调查分析 |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调查设计说明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设计 |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调查结果分析 |
1.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 |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教师问卷及访谈的调查结果分析 |
4.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
1.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缺乏指向性 |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缺乏色彩 |
3.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机把握不准 |
4.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未结合学科特性 |
5.课堂教学评价过程缺乏理论支撑 |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归因分析 |
1.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重视度低 |
2.以考定教的教学生态压力 |
3.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滞后 |
4.教师对学科特性的认识片面 |
5.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意识的淡薄 |
(三)本章小结 |
四、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改善的对策 |
(一)改善教学评价生态,创造良好评价氛围 |
1.课堂教学评价纳入学校日常考核,引起教师重视评价 |
2.学校开展提升评价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评价技能 |
(二)转变教师评价观念,推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 |
1.明确评价目的,聚焦课堂教学评价方向 |
2.了解评价内容,全面落实评价目的 |
3.构建评价标准,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
(三)提升教师评价技能,为课堂教学评价夯实基础 |
1.结合实际丰富评价语言,有效表达反馈内容 |
2.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评价时机,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功能 |
3.联系思想政治学科特性,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价值 |
(四)增强教师评价自主,将评价融入课堂教学 |
1.增强评价意识,助力学生发展 |
2.学习评价理论,支撑评价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心理学视野中的政治课提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双主体互动教学法应用研究 ——以简阳市三所高中为例[D]. 林其.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何甜. 西南大学, 2021
- [3]教学留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运用研究[D]. 黄丽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活动型政治课堂的线上互动研究[D]. 王阳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6]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 符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7]积极教育视角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 ——以江苏省AF中学为例[D]. 刘卫霞. 扬州大学, 2021(09)
- [8]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马粉荣.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9]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探究[D]. 孙文珊.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 赵梦婕. 渤海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