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肖淑云[1](2021)在《回顾与思考: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二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外语教学中一味地引入目的语文化会影响学习者的文化身份认同,不利于我们的文化安全。这种外语教学的弊端已引起了外语教学领域的重视,人们开始对中国文化教学现状及学习者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进行调查研究,对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目前外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表达力仍然相对薄弱,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外语学习者正确的中国文化态度,注重课程思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各类教材中增加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的阅读材料并在各级外语考试中适当融入中国文化,引导学习者强化中国文化身份认同。
沈倬丞[2](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乌凡迪[3](2021)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核心,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传播中国文化显得无比重要。然而目前我国许多英语学习者存在着无法用英语恰当流利地向外国人介绍我国文化的问题,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都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到中国文化的融入。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对于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一到四册的学生用书以及此套教材的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围绕“《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呈现了什么类型的中国文化内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如何呈现中国文化内容?教材使用者对此套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评价如何?”这三个研究问题而展开。通过对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英语教材评价、英语教材文化分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本研究选择了程晓堂的教材评价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在内部评价方面,本研究运用Byram的教材文化分类标准探究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类型及其比例,并对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编排的优缺点。在外部评价方面,对此套教材的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探究教材使用者们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评价与期待。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文化内容类型的呈现。Byram提出的九大类文化类型在此套教材中均有涉及,但是各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布不均、内容不全面的情况。2.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从教材各版块的呈现情况来看,此套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在各个版块均有呈现,教材关注到了中国文化内容的融入,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呈现分布不均问题。从呈现方式来看,《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比较注重图文并茂,但是以隐性呈现方式为主。3.教材使用者的评价。教材使用者们都已经认识到了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重要性,认为在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对于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比较有帮助的。总体上,教材使用者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绝大多数的教材使用者都期待在教材中获得更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应用方面,此套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基本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但由于课时安排、教学资源难以获取等原因不能经常在实际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授中国文化。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教材编写者要重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关注教材中中国文化的配置问题。其次,大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注重挖掘和补充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最后,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身也要积极培养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的自主性。
楚慧杰[4](2021)在《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英语听、说、读技能相比,英语写作过程具有更复杂的心理、语言学和文化等机制,因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难题。伴随着21世纪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解决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试价值倾向、过度依赖某种方法或模式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建构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英语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课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对英语学科写作教学改革的需求,本研究在基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化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及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之上,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阐释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对拓宽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视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和形成个人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理论、以及丰富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的书面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自由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写作教学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写作的心理过程、语言哲学依据、文化基础和教学法基础四个部分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点探索:揭示了英语写作的心理过程机制;语言的结构(语形)、语言的意义(语义)和语言的使用(语用)等语言逻辑关系;英语写作超越“工具性”通达“人文性”的文化内蕴,进一步明晰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方法论”视角的必要性,为构建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为进一步厘清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分别发放了 343份教师问卷和700份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经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研究在阐述理论基础和揭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一是对“知识为本”和“素养为本”两种不同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英语写作教学应坚持“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及其教学;二是在阐释“后方法”是对“方法”的一种超越与重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不局限于理论原则、注重情境、重视教师进行理论建构和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英语写作教学应打破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迷信”某种固定原则、方法或模式的传统,建立一种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视角,以复杂性的思维审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解决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遭遇的困境;三是提出了实现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三个关键途径:提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出应通过写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英语写作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表达。对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既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也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不断的探索。本研究对此进行尝试,以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之路。
史爱玲[5](2020)在《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及实践策略研究 ——以PEP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话语权。这一发展形势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外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组织英语学习内容,培养适应我国未来发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必须要面临的重要教育问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首次将文化意识纳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这充分表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已成必然。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在外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从小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引导他们认识多元的文化内容,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为将来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但当前小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对实习学校EF小学的观察发现,当前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实施存在诸多问题。这与目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缺乏明确的实践指导策略不无关系。英语学科是学校实施跨文化教育最有效的学科阵地,而英语教科书作为外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开展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托。故笔者从英语学科入手,以PEP小学英语教科书为例,探讨以小学英语教科书为依托实施跨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实践策略。首先,笔者以课程标准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所界定的范围为依据,将跨文化教育内容划分为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七个方面,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书中蕴含的跨文化教育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针对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和习作训练法四种方法来进行跨文化教育。本论文重在对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提出实践层面的指导,所以笔者紧接着将重点转向教师展开跨文化教育时的实践策略。从总体上分析了跨文化教育的教学重点,包括精心设计跨文化教育内容;合理创设跨文化教育情景;紧密贴合单元讨论主题和有效加强学生交际实践。并以笔者收集到的真实教学案例为依托,进一步探讨了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跨文化教育内容可能隐藏于词汇背后,这样就可以利用词汇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也可能体现在阅读材料中,就可以利用阅读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还可能存在于听力活动中,需要利用听说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不断加强跨文化教育实践。最后,笔者在文中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跨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并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重;跨文化教育过程与结果并重。
闫奎霖[6](2020)在《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学识、智力、品格、行为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价值观、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具有丰富文化含量和德育价值的必修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谓巨大且深远。党和国家文件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都有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要求,立德树人,课程育人是所有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阐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参考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大理大学为个案,对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体意识、渗透内容、渗透途径和方法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成绩经验,着重查找问题不足并分析原因。针对在其公共英语课程中德育渗透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强改进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对策建议,以利于促进公共英语“课程育人”。通过调研,发现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以下关于德育渗透不足和问题:渗透主体方面,存在着学院和公共英语教师对德育渗透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公共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需要继续加强,公共英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教材的德育资源等问题;渗透客体方面,发现学生需要教师通过公共外语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学生愿意接受教师在公共外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公共外语教学中适当进行德育渗透会对大学生有积极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渗透不足;渗透介体方面,存在着教材使用、课堂教学渠道等方面德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渗透环体(环境)方面,存在着德育渗透的公共英语教学环境、校园环境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而这些问题的形成,是由于公共英语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不强、应试化教学使得德育渗透力度不够、德育渗透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在分析问题以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九条加强和改进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对策建议: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德育渗透意识;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克服应试教育功利性倾向;优化渗透德育的内容;拓宽渗透德育的途径;改进渗透德育的方法;营造渗透德育的环境;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借鉴以及借鉴国外外语教学经验。以此促进公共英语德育渗透、“课程育人”工作。
王晓亚[7](2020)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英语成为了国际通用语。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英语成为了交际者在平等双向跨文化交流中用来表达本土文化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界定为“中外文化知识”,扩大了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的范围。《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比较与判断中外文化,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认同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主动用英语来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结合英语学习开展中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成为了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了解当前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才能为后续《新课标》中相关目标的实现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但是目前国内关于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入手,通过以下四个维度对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一)教师对于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认识;(二)教师对《新课标》中国文化内容与要求的掌握和了解情况;(三)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情况;(四)影响教师英语课堂开展中国文化教学的因素。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教师总体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认识较充分。二、教师对《新课标》中国文化内容与要求的掌握和了解情况不容乐观。三、中国文化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情况:(1)教学目标设计重文化自信,轻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2)教授中国文化内容较少,涉及价值体系以及行为文化相对较多;(3)采用的中国文化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基于教材的直接教授为主;(4)教授中国文化内容遵循适度性和实用性,缺乏阶段性。四、资源、课时、评价和教师素养影响教师开展中国文化教学。根据研究结论,笔者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考试评价三个方面针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建议。最后,笔者探讨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郭谦[8](2020)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新目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文化意识方面指出,英语教学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王蔷教授也在2016年的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中指出,教师要深化文本背后承载的文化,创造文化与思维交融的课堂。而事实上,我国文化教学对于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情感、态度、人格品质培养及个人能力的提升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不能完全符合文化意识方面的培养要求。英语文化教学仍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点。据此,本文针对文化教学的现状,试图分析人教版新目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提出文化教学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初中英语课堂中。本文在回顾中外文化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文化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以及文本分析法,对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素材进行归类,对方法进行探讨。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选择了哪些文化素材?2)教师怎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人教版新目标教材进行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知识文化层面和交际文化层面,运用Byram的教材文化因素评价标准,简析人教版新目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包括知识文化层面的阅读、词汇文化素材以及交际文化层面的话题和图画文化素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要素作为框架,即会话、协作、情境和意义建构,确立文化教学的四个方法,即文化会话法、文化协作法、文化情境法及文化意义法。据此为基点,以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为例,分别将侧重于知识文化教学层面和交际文化教学层面的具体教学方法融入教学步骤,以实例进行文化教学实践的尝试和探索。通过文本分析,笔者发现新目标教材涉及的文化素材十分广泛,教师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以便进行更好的文化教学。通过课堂实践和观察,笔者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和文化意识有所提高。本文提供了具体化的文化教学实践,尝试帮助教师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以及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有助于师生文化意识的提升,完善初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体系。
朱秀丽[9](2020)在《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历来受到高中阶段师生的重视。但是,在词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重视词汇的音、形、义,而忽视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英语词汇的学习多停留在词汇的字面意思上,不了解词汇的文化蕴含,于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就会发生理解或语用的失误,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本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Schumann(1978)的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 Adaptation)理论和语言迁移理论为指导,试图探究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能否有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本研究中,文化意识即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词汇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个方面,所以笔者主要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怎样影响学生词汇文化知识的习得?(2)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怎样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研究笔者选取莱芜凤城高中两个英语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的高一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则采用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词汇教学方法进行词汇教学,实验时长三个月。实验首先通过两次词汇文化知识测试来检验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又采用“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来检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对收集到的前测、后测以及调查问卷的数据,用SPSS软件对两个班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词汇文化知识的习得。在本研究的词汇教学实验中,笔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词汇所蕴含的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神话传说、社交礼仪、禁忌语、委婉语等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极大地增加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研究证明了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调查问卷可知,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随着文化知识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本研究进一步说明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必须导入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习得英语词汇,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英语词汇的学习离不开它所代表的文化,并能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谢娜[10](2020)在《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给我国外语界敲响了中国文化缺失的警钟,学者们和一线教师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研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把文化知识的教学有机融入到语言学习之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价值,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本研究对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开展有关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提出加强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对策。本研究以H市Z中学136名学生和2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及测试等方法,通过为期三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以英语形式表达出来的中国文化的熟悉度和掌握度较低;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弱;教师在加大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思考不够,有关中国文化的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没有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挖掘,文化教学流于形式,导致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效果不理想。研究者对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影响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学生对于将中国文化和英语学习融合的重视不够,对于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对于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认识有限,跨文化教学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占比不均衡且对中国精神文化的介绍较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考试评价的要求没有得到落实。针对以上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者提出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以下建议: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跨文化鉴赏、适应及交际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树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的意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跨文化教学素养和能力;加强英语教材建设,增加中国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开设中西文化比较与鉴赏类选修课程;增加文化考核内容,落实《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评价要求。
二、浅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回顾与思考: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二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
二、对外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学习现状及其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进行了深入调查 |
三、对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索 |
四、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
(一)要着重培养外语学习者正确的中国文化态度 |
(二)进一步合理安排各类教材和各级外语考试中中国文化的含量 |
(三)提高外语教师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 |
(四)引导学习者强化中国文化身份认同 |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
一、研究路径 |
二、总体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
一、文化意识 |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
一、概念及内涵 |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
一、文化历史理论 |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
一、目的与原则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
一、培养理念层面 |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
三、考评机制层面 |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内容 |
2.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 |
3.《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有关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研究 |
2.国内外有关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 |
3.国内外有关英语教材文化分类的研究 |
4.国内有关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 |
5.国内有关《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文化内容的研究 |
6.小结 |
(三)理论基础 |
1.跨文化交际理论 |
2.教材评价理论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1.《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学生用书 |
2.教材使用者——学生和教师 |
(三)研究工具 |
1.调查问卷 |
2.访谈提纲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内容分析法 |
3.调查法 |
(五)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类型的呈现 |
1.社会身份与社会群体 |
2.社会交往 |
3.信念与行为 |
4.社会与政治体系 |
5.社会化与生活圈 |
6.国家历史 |
7.国家地理 |
8.定势与国家认同 |
9.国家文化遗产 |
(二)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 |
1.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各版块的呈现 |
2.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三)教材使用者对此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评价 |
1.对此套教材的了解情况 |
2.对中国文化输入的评价 |
3.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呈现的评价 |
4.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呈现的改编需求 |
5.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运用的评价 |
五、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1.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类型的呈现 |
2.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 |
3.教材使用者的评价 |
(二)研究建议 |
1.对教材编写者 |
2.对大学英语教师 |
3.对大学生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 |
附录2 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3 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4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源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
二、基于深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 |
三、出于对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与价值 |
第一节 英语写作的概念 |
一、写作的概念 |
二、第一语言写作、第二语言写作与外语写作的区别 |
三、英语写作的概念 |
第二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 |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及目的 |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及口语教学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价值 |
一、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
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
三、发展学生思维 |
四、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
五、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 |
第二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写作的心理机制 |
一、写作的心理转换理论 |
二、写作过程的“阶段模式” |
三、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式” |
四、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模式 |
第二节 写作的语言哲学依据 |
一、语言逻辑概述 |
二、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及其“语言能力” |
第三节 写作的文化基础 |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
第四节 写作的教学法基础 |
一、几种主要的写作教学法 |
二、“后方法”语言教学 |
第三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第二节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 |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 |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
第四节 归因分析 |
一、“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
二、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
三、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
第四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理念 |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价值取向 |
一、“知识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
一、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 |
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知识与英语写作教学 |
第五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后方法视角 |
第一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
一、后方法教学与折中主义教学 |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
第二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开放性 |
三、创造性 |
第三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
一、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 |
第六章 实现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途径 |
第一节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写作兴趣 |
一、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
第二节 通过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
一、活动及英语学习活动 |
二、英语写作学习活动 |
三、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
第三节 培养中学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理解 |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
二、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英语写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5)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及实践策略研究 ——以PEP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全球化发展背景对英语课程提出新要求 |
2.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3.跨文化教育与英语教科书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跨文化教育 |
2.小学英语教科书 |
(四)文献综述 |
1.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研究 |
2.有关英语教科书文化内容的研究 |
3.有关小学外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目的与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六)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七)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1.研究的重点 |
2.研究的难点 |
3.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一、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
(一)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诉求 |
1.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目标 |
2.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 |
(二)小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实 |
1.跨文化教育理念有待转变 |
2.跨文化交际活动有待提升 |
3.跨文化教育内容有待挖掘 |
二、小学英语教科书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价值 |
(一)英语教科书展开跨文化教育的优越性 |
1.教科书富含丰富的跨文化教育资源 |
2.教科书提供多样的跨文化教育情景 |
3.教科书包含多样的跨文化教育形式 |
(二)英语教科书展开跨文化教育的独特性 |
1.教学内容以文化主题为背景 |
2.文化内容以多元文化为主体 |
3.教学方式以文化交际为基础 |
三、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分析 |
(一)历史地理 |
(二)风土人情 |
(三)传统习俗 |
(四)生活方式 |
(五)文学艺术 |
(六)行为规范 |
(七)价值观念 |
四、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
(一)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
1.情景教学法 |
2.角色扮演法 |
3.小组讨论法 |
4.习作训练法 |
(二)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重点 |
1.精心设计跨文化教育内容 |
2.合理创设跨文化教育情景 |
3.紧密贴合单元讨论主题 |
4.有效加强学生交际实践 |
(三)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案例分析 |
1.利用词汇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 |
2.通过阅读教学渗透跨文化教育 |
3.通过听说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 |
五、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反思 |
(一)跨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并重 |
(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 |
(三)跨文化教育过程与结果并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思路和重点、难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重点难点 |
五、文献综述 |
(一)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现状 |
(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研究现状 |
(三)国外外语教学渗透德育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
(一)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文件精神之必须 |
(二)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
(三)是每位教师的崇高使命 |
(四)是优化公共英语教学内容的需要 |
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
(一)大学公共英语的学科特点与德育渗透相契合 |
(二)大学公共英语的教材内容与德育渗透相契合 |
(三)与《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相契合 |
第三章 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渗透德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渗透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主体方面 |
(二)客体方面 |
(三)介体方面 |
(四)环体方面 |
二、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渗透德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学院和教研室对课程德育渗透的要求及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
(二)应试化教学使得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
(三)德育渗透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有待改善 |
第四章 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建议 |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 |
二、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德育渗透意识 |
三、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克服应试教育功利性倾向 |
四、强化并突出渗透德育的内容 |
(一)爱国主义教育 |
(二)集体主义教育 |
(三)家庭观念教育 |
(四)个人品德教育 |
(五)敬业观念教育 |
五、拓宽渗透德育的途径 |
六、改进渗透德育的方法 |
(一)语言熏陶法 |
(二)课外实践法 |
(三)多媒体教学法 |
(四)因“专”施教法 |
七、营造渗透德育的环境 |
(一)公共英语教学环境 |
(二)校园环境 |
八、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借鉴 |
九、借鉴国外外语教学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政策文件 |
(三)硕博论文 |
(四)期刊论文 |
附录 |
附录1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调查问卷(教师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英语教育面临新的使命 |
二、高中英语新课标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提出新要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文化 |
二、中国文化 |
三、中国文化教学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
二、英语通用语的教学框架 |
三、《新课标》中文化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
四、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实施 |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
二、访谈的实施 |
三、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教师对于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认识 |
一、对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重要性的认识 |
二、对英语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必要性的认识 |
第二节 教师对《新课标》中国文化内容与要求的掌握和了解情况 |
一、对中国文化内容的掌握情况 |
二、对中国文化要求的了解情况 |
第三节 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情况 |
一、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 |
二、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 |
三、中国文化的教学方法 |
四、中国文化的教学原则 |
第四节 影响教师英语课堂开展中国文化教学的因素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教师对于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认识 |
一、多数教师认同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性 |
二、多数教师认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教师对《新课标》中国文化内容与要求的掌握和了解情况 |
一、在英语教学中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有待加强 |
二、对于课标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相关要求不够了解 |
第三节 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情况 |
一、教学目标设计重文化自信,轻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
二、教授中国文化内容较少,涉及价值体系以及行为文化相对较多 |
三、采用中国文化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基于教材的直接教授为主 |
四、教授中国文化内容偏重适度性和实用性,缺乏阶段性 |
第四节 影响教师英语课堂开展中国文化教学的因素 |
一、教学资源匮乏 |
二、课时量紧张 |
三、教学评价与中国文化相关性低 |
四、教师个人素养不足 |
五、学生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师总体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认识较充分 |
二、教师对《新课标》中国文化内容与要求的掌握和了解情况不容乐观 |
三、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重文化自信,轻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
四、教师教授中国文化内容较少,涉及价值体系以及行为文化相对较多 |
五、教师采用的中国文化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基于教材的直接教授为主 |
六、教师教授中国文化内容遵循适度性和实用性,缺乏阶段性 |
七、资源、课时、评价和教师素养影响中国文化教学 |
第二节 对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建议 |
一、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 |
二、学生学习方面的建议 |
三、考试评价方面的建议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致谢 |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新目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内外英语文化教学的研究综述 |
2.1.2 国内外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跨文化交际理论 |
第3章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分析 |
3.1 基于交际文化层面 |
3.1.1 广泛的话题文化素材 |
3.1.2 丰富的图片文化素材 |
3.2 基于知识文化层面 |
3.2.1 阅读材料文化素材 |
3.2.2 词汇材料文化素材 |
第4章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 |
4.1 文化意义法 |
4.2 文化情境法 |
4.3 文化会话法 |
4.4 文化合作法 |
第5章 人教版新目标教材初中英语的文化教学实践 |
5.1 交际文化层面的文化教学方法实践 |
5.1.1 话题引申现实,实践文化意义 |
5.1.2 图画联系生活,构建文化情境 |
5.2 知识文化层面的文化教学方法实践 |
5.2.1 以阅读素材为基,进行文化会话 |
5.2.2 以词汇素材为本,展开文化合作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Byram的教材文化内容评析表 |
附录B 人教版新目标教材话题素材统计 |
附录C 人教版新目标教材文化相关词汇表 |
致谢 |
(9)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结构 |
1.4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文化意识 |
2.1.2 跨文化交际能力 |
2.1.3 英语词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文化适应理论 |
2.2.2 语言迁移理论 |
2.3 外语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
2.3.1 外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
2.3.2 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词汇教学实施 |
3.1 词汇教学及文化导入的原则 |
3.2 词汇教学中导入的文化知识 |
3.3 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
3.4 词汇教学案例(见附录V) |
3.5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工具 |
4.5 研究程序 |
4.6 数据统计和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果分析和讨论 |
5.1 学生测试分析 |
5.2 调查问卷分析 |
5.3 访谈分析讨论 |
5.4 讨论 |
5.4.1 实验前测结果讨论 |
5.4.2 实验后测结果讨论 |
5.4.3 问卷结果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 对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展望 |
6.3.1 研究的局限性 |
6.3.2 对未来的展望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英语词汇文化知识测试卷(前测) |
附录Ⅱ 英语词汇文化知识测试卷(后测) |
附录Ⅲ 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Ⅳ 访谈提纲 |
附录Ⅴ 词汇教学案例 |
致谢 |
(10)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 |
1.1.2 文化自信的提出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
1.1.3 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内容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3 理论基础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2.2.1 问卷调查 |
2.2.2 访谈 |
2.2.3 课堂观察 |
2.2.4 测试 |
2.2.5 数据分析工具 |
第三章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融入效果调查 |
3.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3.1.1 学生情感与认知 |
3.1.2 教材评价 |
3.1.3 学习过程评价 |
3.1.4 学习效果评价 |
3.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1 教师情感与认知 |
3.2.2 教学过程评价 |
3.2.3 教师素质评价 |
3.2.4 教学效果评价 |
3.3 学生和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3.3.1 学生访谈结果和分析 |
3.3.2 教师访谈结果和分析 |
3.4 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
3.5 测试卷结果与分析 |
3.5.1 汉译英 |
3.5.2 英译汉 |
3.5.3 书面表达 |
3.6 小结 |
第四章 影响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相关因素分析 |
4.1 学生因素 |
4.1.1 学生对于将中国文化和英语学习融合的重视不够 |
4.1.2 学生对于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不高 |
4.2 教师因素 |
4.2.1 教师对于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认识有限 |
4.2.2 教师跨文化教学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 |
4.3 教材因素 |
4.4 考试评价因素 |
第五章 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建议 |
5.1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和英语学习的关系 |
5.2 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主动性 |
5.3 培养学生跨文化鉴赏、适应及交际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
5.4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树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的意识 |
5.5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跨文化教学素养和能力 |
5.6 加强英语教材建设,增加中国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内容 |
5.7 完善课程设置,开设中西文化比较与鉴赏类选修课程 |
5.8 增加文化考核内容,落实《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顾与思考: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二十年[J]. 肖淑云. 菏泽学院学报, 2021(03)
-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D]. 乌凡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楚慧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及实践策略研究 ——以PEP为例[D]. 史爱玲.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大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调查研究[D]. 闫奎霖. 大理大学, 2020(05)
- [7]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D]. 王晓亚.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新目标教材为例[D]. 郭谦.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 朱秀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谢娜. 宁夏师范学院, 2020(06)
标签:外语教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跨文化论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