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磷酸生产中的泥浆产生及处理方法

湿法磷酸生产中的泥浆产生及处理方法

一、湿法磷酸生产中泥浆的产生及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冯晓文,刘新鸿[1](2022)在《陶瓷泥浆解胶剂的作用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陶瓷泥浆解胶的作用、陶瓷泥浆的解胶机理、解胶剂的制造工艺,常见的品类,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

穆刘森[2](2021)在《磷矿石碳热还原过程元素迁移变化规律及残渣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磷矿石储量,且作为黄磷生产消费大国,在世界占有庞大的磷产品市场。黄磷是众多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原料,其生产方法主要为电热法,每生产1吨黄磷,电耗在13000~15000 k W·h之间,并会产生8~10吨的黄磷炉渣,炉渣利用率仅为10%,且炉渣出炉带出大量废热无法回收利用。本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资助下,以磷资源清洁利用与重污染固废源头近零排放为目的,针对黄磷产业的高能耗,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研究了黄磷常规生产过程与添加活性组分Mg O后的非常规生产过程中,钙、硅等元素的迁移变化规律,及不同体系熔融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不同冷却方式对黄磷炉渣形成和物相结构的影响,为炉渣后续处理和实现全量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价值。利用Fact Sage7.1热力学计算软件对常规和非常规体系磷矿石碳热还原反应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并对不同体系进行了相图计算。发现在非常规体系中,主要可能生成的物质是Ca Mg Si O4、Ca Mg Si2O6、Ca2Mg Si2O7和Ca3Mg Si2O8。根据相图计算结果,发现在常压下,1400°C时体系中出现纯液相组成区域,说明Mg O的加入可促进体系发生熔融并产生液相。用微机灰熔融性测定仪测定了常规与非常规体系的熔融温度。常规体系下,Si O2/Ca O(质量比)介于0.85~1.45之间时,体系各种温度指标随Si O2添加量的增高而增高,在Si O2/Ca O为0.85时,体系各种温度指标最低,流动温度为1406°C。非常规体系下,固定Si O2/Ca O为0.85,Mg O/Ca O介于0.5~1.5之间时,体系各种温度指标随Mg O添加量的增高而增高,在Mg O/Ca O为0.5时,体系各种温度指标最低,流动温度为1250°C。Mg O的加入可使体系流动温度降低156°C。对常规和非常规体系进行了管式炉实验,并结合热力学计算和炉渣XRD分析结果,探讨了不同体系中的主要反应历程,和Ca、Si、Al、Mg几种主要元素的存在形式及迁移过程。结果表明,不同体系中都会首先发生Ca5(PO4)3F的脱氟反应,随温度升高,常规体系中会产生CS、C2S和C3S几种不同形式的硅酸钙盐,而非常规体系会产生Mg2Si O4、Ca Mg Si O4和Ca Mg Si2O6等镁质矿物。不同体系中Al元素的存在形式都为Ca2Al2Si O7,而非常规体系中由于Mg O的引入,而改变了Ca和Si的迁移路径和物相存在形式,使体系中出现了镁橄榄石和钙镁橄榄石等矿物,易与其他硅酸盐发生低温共熔并产生液相,这是非常规体系熔融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通过杂质影响实验,发现Al2O3、Fe2O3、Mg O、KF几种杂质对磷酸钙还原过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Fe2O3被C还原的产物Fe会与溢出的P4结合为Fe2P留于渣中,从而减少了磷还原率;KF的引入会使F进入炉渣对后续处理造成一定影响;Mg O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体系出现低温共熔并增加物料流动性;Al2O3会提升炉料的酸度,使体系粘度增大阻碍物料间的充分接触,从而降低反应速率和产率。对不同体系磷矿碳热还原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常规和非常规体系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57.39 k J/mol和98.42 k J/mol,非常规体系的活化能明显小于常规体系;并对常规体系磷矿碳热还原过程可能的机理函数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常规体系磷矿碳热还原过程符合收缩球状相边界反应模型,最有可能的机理函数为:(?)=3(1-α)2/3。对不同体系的炉渣在不同出渣温度下进行自然冷却、水淬冷却和风淬冷却三种不同冷却方式的处理,结合XRD和SEM等分析手段发现,在实验条件内,相同体系下不同冷却方式对炉渣的物相结构影响并不显着。风淬冷却可使常规体系在较低的出渣温度下形成玻璃体含量较高的炉渣,而水淬冷却可使非常规体系在较低的出渣温度下形成玻璃体含量较高的炉渣。不同冷却方式炉渣的微观形貌各有差别,自然冷却炉渣的表面会出现不同形状的颗粒结晶,并随出渣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水淬冷却炉渣的表面相对光滑明亮,颗粒表面会因为应力变化而出现裂纹;风淬冷却炉渣的表面会出现不同大小的孔状结构,且颗粒粒度较小。

王鹏飞[3](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刘晓玲[4](2021)在《湿法磷酸萃取除铬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湿法磷酸的纯化工艺很多,主要是化学沉淀、吸附、电渗析法、离子交换和溶剂萃取法等。企业要求铬磷比是否达到要求Cr/P(Cr:mg/L,P:溶液中P2O5百分含量)<0.25来体现实验结果的好坏,本文原料中的铬含量为63.3ppm,磷含量288.1g/L,铬磷比为1.17。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方法是用离子交换法进行处理,铬的脱除率能达88%左右,但是此方法树脂用量大且难以再生,所以本文针对磷酸脱铬的难题,采用萃取的方法进行磷酸净化。本文研究了不同萃取剂的萃取性能以及最佳萃取条件,对比了3D打印制得的多通道微反应器与常规装置萃取结果的差异。常规萃取研究了相比、不同萃取体系、萃取剂体积分数、温度在常规单级萃取条件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温度为室温,震荡时间为20min,分相时间为15min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异戊醇体系中,获得优化工艺参数下,相比为1:5时单级萃取率达到最高,磷酸萃取率高达74.37%,磷酸反萃率为46.55%,铬磷比为0.23;随着萃取剂体积分数的升高,由30.00%增加到100.00%,磷酸萃取率由37.75%上升到73.04%,磷酸反萃率由77.24%下降至48.4%,铬磷比由0.22上升至0.24。(2)TBP体系中,获得优化工艺参数下,相比为1:5时单级萃取率达到最高,磷酸萃取率高达60.38%,磷酸反萃率为98.51%,铬磷比为0.12。开展了微流体萃取磷酸实验,实验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微反应器进行实验,实验均只做了单级萃取,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长78.25mm、宽32mm、高18mm、微通道内径、持液量为4.5m L的微反应器进行萃取实验时,在相比为1:3.00,流速为50:100(m L/min),停留时间为1.68s的条件下,磷酸萃取率达到最大值,最高达到31.00%,反萃率为38.43%,铬磷比为0.09。(2)使用长139mm、宽38mm、高18mm、微通道内径1mm、持液量为4.9m L的微反应器进行萃取实验时,在相比为1:1.84时,流速为40:80(m L/min),停留时间为2.5s的条件下,磷酸萃取率达到最大值,最高达到了40.00%,反萃率为50.47%,铬磷比为0.23。对比常规萃取与微流体萃取实验结果:在优化参数条件下,常规萃取时,萃取时间长达20min,分相时间达到15min,单级萃取率为74.37%;微反应器萃取时,萃取时间和分相时间仅需数秒,单级萃取率可达40.00%,可见,微流体萃取在萃取时间上具有较大优势。有望利用多级萃取方式以及更细通道微反应器萃取,大幅度提高萃取效率。

梅娟[5](2021)在《改性蒙脱石的流变特性及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膨润土储量居世界首位,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及吸附和流变性能,被广泛用于二十多个领域一百多个部门,号称“万能粘土”。蒙脱石是膨润土的主要成分,其分散、膨胀、悬浮、增稠、触变等流变性能受到蒙脱石成因、层电荷高低、层间及端面电荷分布、层间阳离子、阴离子、分散粒径、成分及纯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给蒙脱石流变剂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带来了困难。当前国内高品质蒙脱石无机凝胶的开发及应用不成熟,产品种类单一,性能、价格及应用解决方案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很大差距,存在高层电荷蒙脱石分散膨胀性差、人工钠基蒙脱石的悬浮稳定性比天然钠基蒙脱石差、普通钠基蒙脱石分散易成团、水化慢,以及在醇水混合体系需预活化、增稠悬浮效率低等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和推广。全球高附加值领域应用的蒙脱石类流变剂产品都被美国、日本等公司垄断。本论文选取辽宁喀左、河北宣化、内蒙赤峰这三种不同层电荷类型的膨润土矿为代表,提纯制备了纯度98.0%以上的高纯蒙脱石。通过改变蒙脱石层间阳离子的种类和数量、降低层间水分子的空间位阻、调节层电荷和端面电荷,解决蒙脱石的分散、水化、膨胀、增稠、悬浮等问题。考查了不同层电荷类型的蒙脱石的流变性差异,讨论了各因素对蒙脱石流变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改性方法、p H、电解质、不同阴离子、偶联剂接枝改性等对蒙脱石流变性的影响机理,并评估了在球团、乳胶漆、铸造涂料、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效果,探讨了不同应用领域对产品的层电荷、触变指数、增稠悬浮性等性能指标的要求及蒙脱石的流变性能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这对今后开发高附加值的蒙脱石流变剂,推动蒙脱石产品的开发及应用,替代或超越国外同类产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创新点在于:(1)采用先低温煅烧再挤压钠化的新工艺,大幅提高了高层电荷蒙脱石的分散悬浮性,与传统钠化法相比,酸膨胀倍提高了1.5倍以上。(2)采用酸和铵盐预处理再水洗后钠化的方式,制备了类天然钠基蒙脱石,解决了人工钠基蒙脱石中钙镁等高价离子对分散性能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其悬浮稳定性、增稠性和膨胀性,性能优于日本高纯天然钠基蒙脱石KUNIPIA G。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磨矿制浆钠化提纯法对辽宁、河北、内蒙三种不同层电荷类型的膨润土进行提纯,得到最佳提纯参数,并制备出符合2015版医药蒙脱石标准的三种高纯蒙脱石。通过XRD、SEM、XRF及Zeta电位测试,并计算了层电荷,结果表明,辽宁、河北、内蒙三种蒙脱石依次为低、中、高层电荷类型,层电荷越低的蒙脱石,镁含量越低,电负性越大,分散悬浮性越好。(2)讨论了阴离子对蒙脱石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相同时,硫酸根、乙酸根、硝酸根、氯离子改性的蒙脱石增稠触变性好、分散速度快。硅酸根改性的蒙脱石悬浮膨胀性好、分散速度快,但增稠触变性差,可用于制备低粘度高悬浮型样品。(3)先低温煅烧再挤压钠化可以有效提高蒙脱石的分散悬浮性能。低温热处理保持其层结构的同时脱除了蒙脱石的吸附水和层间水,使空间位阻减小。还促进了蒙脱石中的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降低了层间电荷,进一步提高了膨胀倍。尤其是对于层电荷高、颗粒堆积紧密、不易分散的内蒙钠基蒙脱石改善效果显着,酸膨胀倍从传统钠化法制备样的32 m L/g增加至80 m L/g,提高了1.5倍。(4)考查了尿素和草酸对蒙脱石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都可以提高蒙脱石的流变性能,使粘度和膨胀倍增加,滤失量降低,且尿素和草酸同时使用可以协同增效。球团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尿素改性内蒙钠基蒙脱石与常规内蒙钠基蒙脱石相比,制备的球团在抗压强度、落下强度和成品球量方面性能明显提高,添加量可从1.5%降低至1.0%,生球质量满足要求,有效节约生产成本。(5)通过先去除蒙脱石层间的高价阳离子,再水洗后钠化的方法,人工制备了类天然钠基蒙脱石。结果表明,采用酸和铵盐复合改性,可使蒙脱石中的钙含量从2.00%以上降低至0.50%以下,降低了高价离子对蒙脱石悬浮稳定性的影响,制备的类天然钠基蒙脱石的粘度和2 g膨胀倍是传统方法制备的钠基蒙脱石的2倍以上,性能优于日本高纯天然钠基蒙脱石KUNIPIA G。(6)制备了快速分散水化蒙脱石,结果表明,硫酸钠、硅酸钠和偶联剂接枝的钠基蒙脱石均为快速分散水化级别,分散和水化时间均不超过10 min。硫酸钠改性的钠基蒙脱石,触变指数7.0以上,5%粘度770 m Pa·s,可用作高触变型蒙脱石悬浮流变剂。硅酸钠改性的钠基蒙脱石触变指数5.0以下,5%粘度110 m Pa·s,悬浮性好,可用作低粘度高悬浮型蒙脱石流变剂。偶联剂接枝的钠基蒙脱石4%粘度5240 m Pa·s,触变指数5.0-7.0,可用作高粘度型蒙脱石悬浮流变剂。乳胶漆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快速分散水化蒙脱石能明显提高乳胶漆的悬浮性,有效避免普通钠基蒙脱石用于乳胶漆产生的后增稠问题,偶联剂接枝蒙脱石应用效果最好。(7)分析了蒙脱石的水化膨胀机理,可分为晶层膨胀和渗透膨胀。开始为内部膨胀,主要是由于层间阳离子的水化作用,蒙脱石吸附的水以水分子层的形式逐层充满,大量水分子的填充使层间结合力减弱,层间距增大,发生体积膨胀。当层间距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转变为外部膨胀,由于晶层内外离子浓度差引起渗透压差,水分子进入层间,阳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双电层,产生斥力,使层间距增加,引起膨胀。快速分散的机理也是基于双电层理论,少量电解质的加入压缩双电层,使片层间作用力减小,分散速度加快,完全分散后局部离子浓度降低,流变性能恢复。(8)将偶联剂接枝蒙脱石用作化妆品乳化剂,具备自增稠、自乳化的特点,与常规乳化剂相比,适用p H范围宽,耐电解质性能好,对温度不敏感,不需外加增稠剂,且不受HLB理论限制,配伍性好,乳化能力强,对各类油脂如矿物油、植物油、酯类、硅油等均具有较优的乳化效果,同时还兼具蒙脱石增稠、美白、修复、改善肤感等功能,适宜添加量为1-5%。(9)制备了醇水两用型改性蒙脱石,结果表明,中高层电荷蒙脱石在醇水混合体系的增稠悬浮性差。用草酸锂、氟化锂、凹凸棒、偶联剂等改性都可以增加低层电荷的辽宁锂基蒙脱石在水和醇中的增稠悬浮性。醇基铸造涂料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方案为先蒙脱石和凹凸棒7:3复配进行锂化改性再用2.00%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接枝,用量低至2.0%,24 h悬浮率95%以上,7 d悬浮率80%以上,长期储存不会产生硬沉淀,流平性好,效果优于市场同类产品。

吕瑞[6](2020)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磷酸硝酸溶液中钙镁铁铝离子的研究》文中指出磷酸硝酸溶液是硝酸分解磷矿所得的中和母液,用于生产氮磷复合肥料。该溶液除含有磷酸(4.4 mol·L-1)、硝酸(1.1 mol·L-1)外,还含有大量的钙离子(1.9 mol·L-1)及少量的镁铁铝离子(0.14~0.24 mol·L-1)。这些金属离子的存在使磷酸硝酸溶液在中和过程中生成大量固体沉淀,导致料浆易粘稠、水溶性磷退化。为缓解此类问题,工业上通常采用沉淀法去除磷酸硝酸溶液中的大部分钙离子,但受限于金属离子的溶解度,溶液中仍会残留少量的钙镁铁铝离子。为此,本文首先研究钙镁铁铝离子对磷酸硝酸溶液中和过程的影响规律,为这些金属离子的分离奠定基础和指引方向;然后,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吸附剂,着重研究磷酸硝酸溶液中钙镁铁铝离子的深度分离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中和过程料浆易粘稠、水溶性磷退化的问题,依据中和母液组成,设计单元、二元、四元金属离子磷酸硝酸溶液,考察金属离子对氨中和过程料浆流变性及所生成水不溶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磷酸硝酸溶液中含有0.05~0.25 mol·L-1单个Mg2+、Fe3+、Al3+离子或0.05~2.0 mol·L-1单个Ca2+离子时,料浆流变性均良好,但中和终点时溶液中都有水不溶性的PO43-、NH4+盐生成;对于含有2.0 mol·L-1 Ca2+离子的磷酸硝酸溶液,当与0.05 mol·L-1 Mg2+离子共存时,料浆流变性几乎不发生变化,但与0.05mol·L-1 Fe3+或Al3+离子共存时,溶液中较多的NH4+、NO3-离子转化为固体沉淀,使料浆流变性出现恶化;对于四元金属离子磷酸硝酸溶液(Mg2+、Fe3+、Al3+离子浓度均为0.25 mol·L-1),当Ca2+离子浓度为0.25~0.5 mol·L-1时,料浆流变性良好,但Ca2+离子浓度为1.0 mol·L-1时,溶液中大量PO43-、NH4+、NO3-离子(3.43、4.26、2.24 mmol·g-1)转化为固体沉淀,使料浆流变性严重恶化,中和过程无法顺利完成。因此,为避免中和过程料浆粘稠,必须对磷酸硝酸溶液中大量钙离子进行脱除;为避免水溶性氮磷退化,有必要对磷酸硝酸溶液中少量钙镁铁铝离子进行深度脱除。(2)为深度脱除磷酸硝酸溶液中的钙镁铁铝杂质离子,以001×7树脂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过程和动态吸附脱附过程研究,考察该树脂分离钙镁铁铝离子的可行性,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最后结合FT-IR和XPS表征,得出树脂的除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001×7树脂对磷酸硝酸溶液中Ca2+、Mg2+离子的吸附性能良好(0.80、0.66 mmol·g-1),对Fe3+、Al3+离子的吸附性能较差(0.02、0.20 mmol·g-1);001×7树脂可有效脱除磷酸硝酸溶液中共存的Ca2+、Mg2+离子,且分离过程循环稳定性良好,最佳的操作参数为:流动方式上流、料液流速1.0 m L·min-1、初始离子浓度0.25 mol·L-1、柱高45 cm、再生溶液7 mol·L-1硝酸;树脂的除杂机理是基于其上磺酸基与Ca2+、Mg2+离子发生的可逆离子交换反应,从而实现分离过程的可循环性。因此,001×7树脂深度脱除磷酸硝酸溶液中Ca2+、Mg2+离子的分离过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3)为筛选出适合于分离磷酸硝酸溶液中Fe3+、Al3+离子的树脂,以S957、S950、S930树脂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过程和动态吸附脱附过程研究,考察不同树脂对Fe3+、Al3+离子的吸附、脱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957树脂和S950树脂对磷酸硝酸溶液中Fe3+、Al3+离子均有较好的吸附能力(0.76、0.40 mmol·g-1和1.04、0.80 mmol·g-1);S957树脂在7次吸附-脱附过程中表现出稳定的Fe3+、Al3+离子吸附、脱附性能,但S950树脂的再生性能却很差;对于含有钙镁铁铝离子的磷酸硝酸溶液,S957树脂能够选择性地去除Fe3+、Al3+离子,对Ca2+、Mg2+离子的吸附能力较小。因此,S957树脂为最佳的吸附剂,可用于深度脱除磷酸硝酸溶液中的Fe3+、Al3+离子。(4)为深入研究磷酸硝酸溶液中铁铝离子的分离过程,以S957树脂为吸附剂,考察Fe3+、Al3+离子的吸附动力学以及动态吸附、脱附过程,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最后结合BET、FT-IR、XPS表征以及量化计算,研究树脂的除杂机理以及其上功能基团与金属离子的结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磷酸对Fe3+、Al3+离子在S957树脂上的吸附速率有较大的抑制作用,达到吸附平衡的反应时间分别为60、40 min;最佳的动态操作参数为0.5m L·min-1料液流速和8 mol·L-1盐酸再生溶液;S957树脂的除杂机理是基于膦酸基与Fe3+、Al3+离子间的离子交换反应,孔结构参数和磺酸基影响较小;由于膦酸基与Fe3+、Al3+离子结合能较大,在磷酸二氢根离子的影响下,S957树脂仍对磷酸硝酸溶液中的Fe3+、Al3+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因此,S957树脂深度脱除磷酸硝酸溶液中Fe3+、Al3+离子的分离过程应用前景良好。

鲁坤鹏[7](2020)在《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开发》文中提出磷酸,分子式为H3PO4,不易分解。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潮解,加热失水得到焦磷酸或偏磷酸。生产方法分为湿、热法,工业生产一般选用湿法磷酸生产工艺,我公司生产用的是浓硫酸分解氟磷灰石制取低浓度磷酸的磷酸工艺,根据硫酸分解磷矿石生产硫酸钙的不同种类,分为二水法(DH法)、半水法(HH法)和其他组合形式再结晶工艺。目前主流的生产方法为二水法,约占85%,二水法是最早最广泛的生产工艺流程。但是随着国内大型863(80万吨硫酸、30万吨磷酸、60万吨磷酸二铵)项目的投建,磷肥的产能趋于严重过剩的状态,固体废弃物二水硫酸钙也面临相当大的环保压力,国家有相关文件精神表明磷肥行业的石膏利用率需要接近或者超过25%,公司也为此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包括从石膏砖、路基添加等,效果不佳,利用的石膏很少,按照磷酸的生产负荷,石膏产生量每年以百万吨的速度增长,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另外石膏渣场的每年维护费用也是逐年递增,总之安全风险突出,成本压力巨大。企业需要从产品转型的角度深挖潜能,设法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笔者通过研究,将从实验与生产相结合的角度,针对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目前的二水法工艺理论,利用三元相图和四元相图分析二水法控制的相关原理,利用实践经验总结其他各种不利的影响因素,以类比的方式对半水法的反应条件和改造环节进行研究,包括核心的控制指标,如反应温度、料浆含固量SS、三氧化硫过量量、搅拌速度、液相五氧化二磷等,根据磷回收率来实验分析选择最佳的指标控制范围,为后续的改造提供技术参考,提出我公司二水法技改半水的可行性分析。从实验看,磷酸的浓度可以从现在的20-27%提高至43-45%,回收率从现在的95%提高至96%,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根据半水石膏的胶凝性、强度大、含水率低的优势,大幅提高石膏的利用率。

尹伟[8](2020)在《磷酸分解磷矿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湿法磷酸是制取磷酸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磷化工行业的基础产品,广泛应用于磷酸盐工业和磷复肥行业当中,需求量大,传统湿法磷酸的生产主要是以硫酸分解磷矿制取磷酸。传统二水法湿法磷酸会产生大量的磷石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消化这部分磷石膏。因此提出用磷酸法分解磷矿制取高纯度白石膏技术解决方案,磷酸分解磷矿产生的废渣量非常少,第二步沉淀产生的石膏白度和纯度均较高,从源头上解决了磷石膏的难以利用问题。采用磷酸两步法分解磷矿,第一步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温度、液固比、磷酸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反应得到磷酸二氢钙液相与反应废渣,在加入适宜助剂种类与用量并在适宜的过滤机选择下进行固液分离,第二步加入浓硫酸沉淀钙,得到高纯度的白石膏和磷酸,部分磷酸和洗涤液返回到第一步磷酸分解磷矿系统中。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反应温度、液固比、磷酸浓度以及反应时间对中、高品位磷矿分解率的影响,并确定适宜工艺条件下磷矿的分解率,该实验较合适的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75℃,液固比9:1,反应时间3h,磷酸浓度30%(以P2O5计算),该条件下,磷矿的分解率分别为99.78%、98.62%。采用响应曲面法进一步对磷酸分解高品位磷矿优化实验,建立了磷矿分解率与A反应温度、B磷酸浓度、C液固比三因素的二次回归模型方程:Y=91.92+5.60XA+0.48XB+11.60XC-0.35XAXB-4.65XAXC+2.30XBXC+5.86XA2-14.74XB2-7.43XC2。用建立的模型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0℃,液固比10:1,磷酸浓度27%,该条件下的磷矿分解率为96.6%,与模型的预测值接近,模型可用于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了酸解磷矿过程中,较优工艺条件下F、P在气、液、固三相中的平衡分布。为磷酸分解磷矿过程中F的回收利用提供基础性理论指导。为了得到磷酸产品,同时使部分磷酸返回到磷酸分解磷矿系统中,需要使用硫酸沉淀分解液中的钙离子,得到磷酸与白石膏。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浓硫酸与磷矿分解液反应时硫酸过量系数、反应温度与时间3个工艺参数对反应后石膏性能的影响,得到适宜的工艺参数为硫酸过量系数1.1~1.2,反应温度为65~75℃,反应时间为2h,并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石膏中游离水含量约为38.5%,水溶性P2O5含量约为1.92%。采用偏光显微镜观测石膏晶型,石膏为片状晶体,尺寸较小,含有部分碎晶,实际工业化生产中由于有大量的晶种,石膏晶型尺寸会有很大改善,同时石膏中的游离水与水溶磷会相应下降。实验条件下的石膏的白度为85~88。

张程[9](2020)在《浸取法分离回收脱氟渣中的磷和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氟渣是湿法磷酸经化学沉淀脱氟过程所产生的废渣。脱氟渣氟含量高,还夹带出大量磷酸,实现脱氟渣中磷和氟的资源化利用,不仅降低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回收的磷、氟物质还可产生经济收益。本文对脱氟渣的组分进行了分析测定,提出了浸取法分离回收脱氟渣中磷、氟的工艺,浸出液经过脱溶剂处理得到浓磷酸,可成为肥料或饲料的生产原料;浸出残渣经氨解处理后与碳酸钠复分解制备氟化钠产品。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脱氟渣进行了组分分析,确定了脱氟渣的主要组分为氟化物、氟硅酸钠、磷酸、二氧化硅、硫酸钙和水。脱氟渣的磷、氟含量高,其中P2O5的含量为20.03%,F和SiF62-含量分别为11.15%和10.90%。(2)研究了水和碳酸氢钠溶液对脱氟渣的浸取工艺,考察了浸取条件对P2O5、F的浸取率和浸出液磷氟质量比(P2O5/F)的影响。在优化的浸取条件下,水浸取体系的P2O5、F的浸取率分别为87.69%和22.74%,浸出液的P2O5/F为6.92;碳酸氢钠溶液体系的P2O5、F的浸取率分别为87.30%和13.99%,浸出液的P2O5/F为13.23。浸出液经过浓缩后,水和碳酸氢钠溶液两种浸取体系所得的浓磷酸中P2O5/F无法达到饲料级磷酸氢钙生产的要求。(3)研究了四种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酮和磷酸三丁酯)对脱氟渣的浸取工艺,探究了浸取条件对P2O5、F的浸取率和浸出液的P2O5/F的影响,得到了四种浸取剂的优化浸取条件。结果表明,甲醇对P2O5的浸取效果最佳,在优化的浸取条件下,甲醇浸出液中P2O5、F的浸取率分别为97.72%和4.15%,浸出液的P2O5/F为42.42。甲醇浸出液经过浓缩过滤处理,所得浓磷酸中P2O5含量和P2O5/F值均达到饲钙的生产要求,并且溶剂的回收率在98%以上。(4)研究了氨解残渣制备氟化钠的工艺,先用氨水分解残渣中的氟硅酸钠,再用碳酸钠将氨解液中的氟化铵转化制备氟化钠。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氨解液中总F的收率达到71.08%,制备的氟化钠纯度在97%以上,符合国标YS/T517-2009的要求。

刘菲菲[10](2020)在《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磷素的获取必须经过磷酸盐的溶解。现行磷酸盐的溶解大都通过湿法磷酸工艺,但是湿法磷酸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开发一种清洁高效的溶磷新工艺迫在眉睫。酸碱再生循环理论是基于磷化工产业湿法磷酸过程提出的,并衍生出“隐性酸”和“隐性碱”的概念,以期将其用于普适的农业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最终实现清洁生产与酸碱循环。玉米秸秆蒸汽爆破后,能够产生小分子有机酸并暴露出很多的酸性基团,因此汽爆玉米秸秆是一种典型的“隐性酸”。如果能利用汽爆玉米秸秆对磷矿粉进行溶解,将对磷素的提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首先利用汽爆玉米秸秆溶解磷矿粉,探索了磷矿粉的溶解新工艺,并制备了秸秆腐植酸肥料,其次探究了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新工艺,并对比分析了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的溶磷效果,然后将酸碱再生循环理论用于造纸碱回收,将磷酸用于木质素的提取,上清液苛化得到可以循环利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基于两个关键技术对生物质炼制进行了系统集成,并对其中的能量与物质流进行分析,规划了产品集成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秸秆经蒸汽爆破后,半纤维素降解,木质素软化,细胞壁表面破裂暴露出大量活性基团,其中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在高压反应釜中表现出有机酸的性质,对磷矿粉有一定的溶解效果;加入氯化钙和硫酸钙等无机盐可以加速汽爆秸秆的降解,从而增强对磷矿粉的溶解作用。研究发现,加入20%的氯化钙对溶磷效果最好,加入硫酸氢钠在180℃下反应5h时,溶磷率最大。溶磷后的秸秆形成腐植酸用于小麦盆栽实验,结果发现施加0.2%的腐植酸液小麦的株高、根长、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达到最大值。(2)利用汽爆秸秆作为固态发酵的培养基培养巨大芽孢杆菌,结果发现,固态发酵第8天时,基质中有机酸含量达到最大值,其最大的溶磷率可达0.1%,是液态发酵溶磷率的5倍。对发酵后磷矿粉的表观形貌和微观尺寸表征后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磷矿粉表面出现了凹凸不平的溶解孔洞,且磷矿粉颗粒粒径由375.43 μm逐渐减小到49.73 μm,说明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很好地溶解了磷矿粉。(3)酸碱再生循环的理念用于造纸碱回收工艺,木质素的提取率可达90%,生成的循环碱液中氢氧化钠浓度可达10 g/L,补加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重新用于循环蒸煮,分析了碱液循环次数对生物质组分拆分的影响,发现在五次循环中,纤维的卡伯值几乎不变,但是纤维素的得率急剧下降。(4)基于酸碱再生循环的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中,所选的最佳技术路线节省了约42%的能耗,新的碱回收工艺节省了 60%的能耗,通过物质流分析发现,可节省80%的用水量,同时形成了以造纸、木质素碳纳米管、木质素复合膜、低聚木糖和腐植酸五种产品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秸秆的经济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新型清洁溶磷工艺,虽然其溶磷率有限,但是溶磷后的秸秆形成了腐植酸,可以作为土壤肥料施用。固态发酵很好地发挥了节水节能的优势,利用磷酸酸化工艺不仅可以高效回收木质素,还节约了处理污水的能耗,形成了蒸煮碱液的循环。对生物质炼制过程进行系统集成,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为磷化工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都提供了新思路。

二、湿法磷酸生产中泥浆的产生及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法磷酸生产中泥浆的产生及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陶瓷泥浆解胶剂的作用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陶瓷泥浆解胶的机理
    2.1 阳离子置换
    2.2 螯合效应
    2.3 空间位阻效应
3 解胶剂的主要品类
    3.1 硅酸盐
    3.2 磷酸盐
    3.3 碳酸盐
    3.4 腐殖酸类
    3.5 萘系高效减水剂
    3.6 有机高分子分散剂
4 几种重点解胶剂的制造工艺介绍
    4.1 水玻璃
    4.2 九水偏硅酸钠
    4.3 五水偏硅酸钠
    4.4 三聚磷酸钠
    4.5 粗品焦磷酸钠
5 解胶剂的历史沿革
    5.1 上世纪80、90年代
    5.2 上世纪90年代末
    5.3 本世纪10年代
    5.4 2016年前后
    5.5 2019后时代
6 解胶剂的发展趋势
    6.1 能与劣质原材料相匹配的陶瓷泥浆解胶剂
    6.2 对添加废水、废渣制备的泥浆能实现常态化
    6.3 连续球磨用,可连续添加的解胶剂
    6.4 陶瓷大板、岩板用复合型添加剂
7 结论

(2)磷矿石碳热还原过程元素迁移变化规律及残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磷资源概况
        2.1.1 世界磷矿资源概况
        2.1.2 中国磷矿资源概况
    2.2 磷矿加工工艺
        2.2.1 窑法磷酸
        2.2.2 湿法磷酸
        2.2.3 热法磷酸
    2.3 黄磷炉渣资源化利用进展
        2.3.1 微晶玻璃
        2.3.2 白炭黑
        2.3.3 水泥工业
        2.3.4 农用化肥
    2.4 炉渣处理工艺进展
        2.4.1 湿法处理工艺
        2.4.2 干法处理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矿石碳热还原过程理论分析
    3.1 FactSage热力学计算软件
    3.2 Ellingham能图分析
    3.3 磷矿石碳热还原反应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历程
    3.4 磷矿石碳热还原反应的热力学计算
    3.5 磷矿石碳热还原反应体系的相图分析
    3.6 非常规体系磷矿石碳热还原反应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历程
    3.7 非常规体系磷矿石碳热还原反应的热力学计算
    3.8 非常规磷矿石碳热还原反应体系的相图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步骤和分析方法
        4.3.1 熔融温度测定实验步骤
        4.3.2 试样熔融判定标准
        4.3.3 磷矿碳热还原实验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体系下磷矿石碳热还原反应过程研究
    5.1 不同体系下磷矿的熔融温度
        5.1.1 常规体系下磷矿的熔融温度
        5.1.2 非常规体系下磷矿的熔融温度
    5.2 常规体系下磷矿石碳热还原反应中的元素迁移
        5.2.1 热力学平衡分析
        5.2.2 加热升温过程中Ca元素的迁移变化
        5.2.3 加热升温过程中Si元素的迁移变化
        5.2.4 加热升温过程中Al元素的迁移变化
    5.3 非常规体系下磷矿石碳热还原反应中的元素迁移
        5.3.1 热力学平衡分析
        5.3.2 加热升温过程中Ca元素的迁移变化
        5.3.3 加热升温过程中Si元素的迁移变化
        5.3.4 加热升温过程中Mg元素的迁移变化
        5.3.5 加热升温过程中Al元素的迁移变化
    5.4 磷矿石碳热还原过程中杂质的影响
        5.4.1 杂质对碳热还原过程的影响
        5.4.2 杂质影响机理分析
    5.5 不同体系下磷矿碳热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冷却方式对残渣特性的影响
    6.1 冷却方式对炉渣无定形物相含量的影响
        6.1.1 自然冷却炉渣的玻璃体含量
        6.1.2 水淬冷却炉渣的玻璃体含量
        6.1.3 风淬冷却炉渣的玻璃体含量
    6.2 冷却方式对炉渣物相结构的影响
        6.2.1 自然冷却炉渣的物相组成
        6.2.2 水淬冷却炉渣的物相组成
        6.2.3 风淬冷却炉渣的物相组成
    6.3 冷却方式对炉渣表观化学性质的影响
        6.3.1 自然冷却炉渣的表面微观形貌及元素分布
        6.3.2 水淬冷却炉渣的表面微观形貌及元素分布
        6.3.3 风淬冷却炉渣的表面微观形貌及元素分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湿法磷酸萃取除铬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磷矿资源现状以及利用情况
    1.2 我国磷资源分布及主要特点
    1.3 国内外磷酸生产工艺概述
        1.3.1 热法磷酸
        1.3.2 湿法磷酸
    1.4 湿法磷酸净化工艺概述
        1.4.1 化学沉淀法和溶剂沉淀法
        1.4.2 结晶法
        1.4.3 离子交换树脂法
        1.4.4 电渗析法
        1.4.5 物理吸附法
        1.4.6 溶剂萃取法
    1.5 现有磷酸脱铬研究生产现状
    1.6 微反应器应用现状的研究
        1.6.1 微反应器的特征尺寸对于界面体积比的影响
        1.6.2 微反应器制备的发展概述
        1.6.3 微反应器用于萃取的优势
    1.7 本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湿法磷酸来源
    2.2 主要试剂及萃取剂配制
    2.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4 常规萃取设备连接图及操作工艺
    2.5 微反应器设备连接及实验过程
        2.5.1 微反应器设计制备
        2.5.2 微反应器萃取操作步骤
    2.6 分析检测方法
        2.6.1 水相中Cr和P的检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2.6.2 有机相中Cr和P含量的检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2.7 萃取性能的表征及参数的计算
第三章 萃取体系分类与萃取剂选择标准
    3.1 萃取体系的分类
        3.1.1 中性有机磷化合物萃取
        3.1.2 含氧碳氢化合物萃取
        3.1.3 胺类萃取
    3.2 萃取剂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规萃取装置湿法磷酸除铬实验研究
    4.1 实验过程
    4.2 异戊醇和TBP萃取磷酸效果对比
        4.2.1 异戊醇萃取实验结果
        4.2.2 TBP萃取实验结果
    4.3 异戊醇百分含量对萃取结果的影响
    4.4 温度对异戊醇萃取结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湿法磷酸萃取分离除铬的微流体实验研究
    5.1 实验过程
    5.2 短通道微反应器萃取实验
        5.2.1 萃取过程
        5.2.2 反萃过程
    5.3 优化后微反应器萃取实验
        5.3.1 萃取过程
        5.3.2 反萃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改性蒙脱石的流变特性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膨润土的分布及成因
        1.1.1 膨润土的资源分布
        1.1.2 膨润土的地质成因
    1.2 膨润土的分类及应用
        1.2.1 膨润土的分类
        1.2.2 膨润土的应用
    1.3 蒙脱石的晶体结构
    1.4 蒙脱石的电荷来源及分布
        1.4.1 固定电荷
        1.4.2 可变电荷
    1.5 蒙脱石的理化特性
        1.5.1 阳离子交换性
        1.5.2 吸水膨胀性
        1.5.3 分散悬浮性
        1.5.4 增稠性
        1.5.5 触变性
        1.5.6 稳定性
    1.6 蒙脱石无机凝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蒙脱石的提纯
        1.6.2 蒙脱石的钠化改性
        1.6.3 改性剂的选择
        1.6.4 层间高价阳离子的影响
        1.6.5 蒙脱石的快速分散
    1.7 选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8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2.2.1 理化特性测试与表征
        2.2.2 成分结构表征
第三章 不同层电荷类型膨润土的分析及提纯
    3.1 引言
    3.2 膨润土原矿性能表征
        3.2.1 外观
        3.2.2 理化指标
        3.2.3 化学成分(XRF)
        3.2.4 物相分析(XRD)
        3.2.5 微观形貌分析(FESEM)
    3.3 湿法提纯
        3.3.1 提纯方法
        3.3.2 提纯实验
        3.3.3 结果与讨论
    3.4 提纯蒙脱石性能表征
        3.4.1 理化性能测试
        3.4.2 物相组成(XRD)
        3.4.3 化学成分(XRF)
        3.4.4 微观形貌分析(FESEM)
        3.4.5 医药蒙脱石原料药标准测试结果
        3.4.6 Zeta电位
    3.5 提纯蒙脱石的层电荷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蒙脱石流变性的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改性工艺的影响
        4.2.1 实验过程
        4.2.2 结果与讨论
    4.3 不同阴离子的影响
        4.3.1 实验内容
        4.3.2 结果与讨论
    4.4 热处理对钠化效果的促进作用
        4.4.1 实验方案
        4.4.2 结果与讨论
        4.4.3 机理分析
    4.5 尿素和草酸对流变性的影响
        4.5.1 尿素改性实验
        4.5.2 草酸改性实验
        4.5.3 复合改性实验
        4.5.4 在球团中的应用
    4.6 人工制备类天然钠基蒙脱石
        4.6.1 工艺流程
        4.6.2 去除层间高价离子
        4.6.3 与同类产品对比
    4.7 膨胀机理分析
        4.7.1 晶层膨胀
        4.7.2 渗透膨胀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蒙脱石的快速分散水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分散性的影响因素
        5.2.1 水分对分散性的影响
        5.2.2 颗粒尺寸对分散性的影响
    5.3 盐类试剂的影响
        5.3.1 高触变型流变剂的制备
        5.3.2 低粘度高悬浮型流变剂的制备
        5.3.3 水化速度比较
    5.4 偶联剂接枝改性
        5.4.1 改性方式的影响
        5.4.2 水分的影响
        5.4.3 偶联剂用量的影响
        5.4.4 偶联剂种类的影响
        5.4.5 水化速度比较
    5.5 不同改性方案比较
    5.6 机理分析
    5.7 蒙脱石乳化剂的应用
        5.7.1 蒙脱石乳化剂性能评价
        5.7.2 应用评价
    5.8 在乳胶漆中的应用
        5.8.1 内墙乳胶漆参考配方
        5.8.2 应用效果评价
        5.8.3 应用结果与讨论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醇水两用型蒙脱石的制备及应用
    6.1 引言
    6.2 蒙脱石属型的影响
    6.3 试剂及原料的影响
        6.3.1 盐类试剂复配改性
        6.3.2 偶联剂接枝改性
        6.3.3 与凹凸棒的复配改性
        6.3.4 不同层电荷蒙脱石的差异
    6.4 在醇醚类溶剂中的应用
        6.4.1 不同样品在醇中的悬浮增稠
        6.4.2 在不同溶剂中的悬浮增稠
    6.5 水体系性能评价
        6.5.1 水化速度
        6.5.2 pH对粘度的影响
        6.5.3 电解质对分散的影响
    6.6 在醇基铸造涂料中的应用
        6.6.1 铸造涂料配方及工艺
        6.6.2 应用实验
        6.6.3 结果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磷酸硝酸溶液中钙镁铁铝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冷冻法硝酸磷肥工艺
    1.2 冷冻法硝酸磷肥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
        1.2.1 料浆流变性
        1.2.2 氮磷水溶性
    1.3 酸溶液中金属离子杂质的净化方法
        1.3.1 沉淀法
        1.3.2 溶剂萃取法
        1.3.3 乳化液膜法
        1.3.4 吸附或离子交换法
        1.3.5 小结
    1.4 离子交换树脂
        1.4.1 离子交换树脂概述
        1.4.2 离子交换基本原理
        1.4.3 离子交换树脂工作方式
        1.4.4 离子交换过程影响因素
        1.4.5 离子交换树脂去除磷酸硝酸溶液中钙镁铁铝离子的研究现状
        1.4.6 小结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Ca~(2+)、Mg~(2+)、Fe~(3+)、Al~(3+)离子对磷酸硝酸溶液氨中和过程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2.2.2 磷酸硝酸溶液氨中和实验
        2.2.3 氨中和过程流变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氟硅酸对中和过程的影响
        2.3.2 单个金属离子对氨中和过程的影响
        2.3.3 二元金属离子对氨中和过程的影响
        2.3.4 四元金属离子对氨中和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001×7 树脂对磷酸硝酸溶液中Ca~(2+)、Mg~(2+)离子分离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静态吸附平衡研究
        3.2.3 吸附动力学研究
        3.2.4 动态吸附研究
        3.2.5 动态脱附研究
        3.2.6 树脂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静态吸附平衡研究
        3.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3 磷酸、硝酸对静态吸附行为的影响
        3.3.4 动态吸附操作参数优化研究
        3.3.5 共存Ca~(2+)、Mg~(2+)离子的动态吸附研究
        3.3.6 动态脱附操作参数优化研究
        3.3.7 连续的吸附-脱附研究
        3.3.8 除杂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螯合树脂对磷酸硝酸溶液中Fe~(3+)、Al~(3+)离子的分离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静态吸附研究
        4.2.3 动态吸附-脱附研究
        4.2.4 多离子动态吸附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静态吸附平衡研究
        4.3.2 磷酸、硝酸的影响
        4.3.3 S950 树脂柱动态吸附-脱附研究
        4.3.4 S957 树脂柱动态吸附-脱附研究
        4.3.5 Ca~(2+)、Mg~(2+)离子对Fe~(3+)、Al~(3+)离子同时分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957 树脂对磷酸硝酸溶液中Fe~(3+)、Al~(3+)离子分离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吸附动力学研究
        5.2.3 动态吸附研究
        5.2.4 动态脱附研究
        5.2.5 树脂的表征
        5.2.6 量化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5.3.2 动态流速的优化
        5.3.3 再生溶液的优化
        5.3.4 除杂机理
        5.3.5 量化计算
        5.3.6 分离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第2章 现装置二水法磷酸工艺理论概述
    2.1 磷酸的理化性质
    2.2 二水法湿法磷酸工艺原理
        2.2.1 二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简述
        2.2.2 二水法湿法磷酸化学反应
    2.3 二水法中磷矿的酸解和结晶过程
    2.4 二水法中硫酸钙的结晶和形态
    2.5 硫酸钙结晶的相平衡理论分析
        2.5.1 硫酸钙在CaSO_4-H_3PO_4-H_2O三元体系的相平衡图
        2.5.2 硫酸钙在CaSO_4-H_3PO_4-H_2SO_4-H_2O四元体系的相平衡
    2.6 CASO_4-H_3PO_4-H_2O体系转化动力学
        2.6.1 化动力学研究的实际意义
        2.6.2 80℃下半水物到二水物与无水物的转化动力学
    2.7 二水法湿法磷酸的P_2O_5损失和控制
    2.8 小结
第3章 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研究
    3.1 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必要性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原料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料浆含固量的控制
        3.3.2 搅拌速度的控制
        3.3.3 过量硫酸的控制
        3.3.4 液相P_2O_5浓度的控制
        3.3.5 反应温度的控制
    3.4 简述半水法与二水法生产都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4.1 循环倍率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3 磷矿中的杂质的影响
        3.4.4 过滤操作条件的控制
    3.5 二水石膏和半水石膏的利用对比分析研究
        3.5.1 目前我公司能源的利用模式
        3.5.2 半水石膏的利用思考
    3.6 二水改造为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解析
        3.6.1 改造思路
        3.6.2 工艺成品酸技术指标对比及分析
第4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磷酸分解磷矿关键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世界磷矿资源概述
    1.2 我国磷矿资源的分布、特点及主要用途
        1.2.1 磷酸种类
        1.2.2 磷酸生产工艺概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磷矿的湿法分解工艺探讨
        1.3.1 硫酸分解工艺
        1.3.2 盐酸分解工艺
        1.3.3 硝酸分解工艺
        1.3.4 混酸分解工艺
        1.3.5 硫酸氢铵分解工艺
        1.3.6 硫酸和硫酸氢铵混合分解工艺
        1.3.7 有机酸分解工艺
    1.4 磷酸二氢钙
    1.5 磷石膏
        1.5.1 磷石膏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1.5.2 磷石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5.3 磷石膏在新型材料上的应用
    1.6 选题背景及意义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磷矿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流程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分析
        2.3.2 磷酸分解磷矿中氟含量测定分析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扫描电镜分析
        2.3.5 白度分析
        2.3.6 石膏游离水含量的测定
        2.3.7 石膏水溶性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磷酸分解磷矿的工艺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单因素实验设计
    3.3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1 温度对磷矿分解率的影响
        3.3.2 液固比对磷矿分解率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磷矿分解率影响
        3.3.4 磷酸浓度对磷矿分解率的影响
        3.3.5 X射线衍射分析
        3.3.6 扫描电镜分析
    3.4 磷酸分解中品位磷矿实验研究
        3.4.1 单因素实验设计
        3.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3.4.2.1 温度对磷矿分解率的影响
        3.4.2.2 液固比对磷矿分解率的影响
        3.4.2.3 反应时间对磷矿分解率的影响
        3.4.2.4 磷酸浓度对磷矿分解率的影响
    3.5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
        3.5.1 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
        3.5.2 建立回归模型
        3.5.3 模型检验与分析
        3.5.4 优化结果的验证
    3.6 磷酸分解磷矿时P、F的迁移分布
        3.6.1 实验条件一P、F分布
        3.6.2 实验条件二下P、F分布
        3.6.3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酸沉淀钙盐的工艺研究
    4.1 实验方法与流程
        4.1.1 分解液的制备
        4.1.2 硫酸沉淀钙盐流程
    4.2 硫酸沉淀钙盐条件实验
        4.2.1 硫酸用量对石膏的影响
        4.2.2 反应温度对石膏的影响
        4.2.3 反应时间对石膏的影响
    4.3 硫酸沉淀钙盐优化条件下的重复实验
    4.4 石膏扫描电镜图(SEM)
    4.5 本章部分实验过程记录
    4.6 石膏白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磷酸分解磷矿
        5.1.2 硫酸沉淀钙盐工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浸取法分离回收脱氟渣中的磷和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湿法磷酸的简介
    2.2 湿法磷酸的净化
        2.2.1 湿法磷酸的杂质
        2.2.2 湿法磷酸中金属离子的脱除
        2.2.3 湿法磷酸的脱氟
    2.3 湿法磷酸在饲料和肥料中的应用
    2.4 湿法磷酸副产物中氟的综合利用
        2.4.1 氟硅酸钠的利用
        2.4.2 含氟废气的利用
        2.4.3 含氟废渣的利用
    2.5 溶剂浸取法
        2.5.1 浸取剂的选择
        2.5.2 浸取率的影响因素
        2.5.3 浸取法处理固体废弃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脱氟渣的预处理
    3.3 组分的分析方法
        3.3.1 水分的测定方法
        3.3.2 P_2O_5含量的测定方法
        3.3.3 F的测定方法
        3.3.4 SiF_6~(2-)的测定方法
        3.3.5 CaO的测定方法
        3.3.6 Al_2O_3的测定方法
        3.3.7 SiO_2的测定方法
        3.3.8 SO_4~(2-)的测定方法
        3.3.9 Na、Mg、Fe的测定方法
        3.3.10 组分测定允许的误差
    3.4 P_2O_5、F的浸取率
第4章 水和碳酸氢钠溶液浸取脱氟渣
    4.1 脱氟渣的组成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浸取pH的影响
        4.3.2 浸取温度的影响
        4.3.3 浸取时间的影响
        4.3.4 液固比对浸取的影响
        4.3.5 搅拌强度对浸取的影响
    4.4 浸出液的浓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机溶剂浸取脱氟渣
    5.1 有机溶剂的浸取工艺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浸取温度的影响
        5.3.2 浸取时间的影响
        5.3.3 液固比对浸取的影响
        5.3.4 搅拌强度对浸取的影响
        5.3.5 煤油加入量对浸取的影响
    5.4 浸出液的浓缩
    5.5 甲醇含量对浸取的影响
    5.6 甲醇的循环利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碱解浸出残渣制备氟化钠
    6.1 工艺路线
    6.2 实验研究
        6.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氨水量对F收率的影响
        6.3.2 反应时间对F收率的影响
        6.3.3 反应温度对F收率的影响
        6.3.4 转速对F收率的影响
        6.3.5 液固比对F收率的影响
    6.4 氟化钠的制备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磷化工产业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
        1.1.1 磷素是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
        1.1.2 磷矿溶解工艺现状及进展
        1.1.3 有机酸溶磷新工艺的发展
    1.2 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
        1.2.1 玉米秸秆用于磷矿的溶解
        1.2.2 玉米秸秆制备腐植酸现状
        1.2.3 玉米秸秆碱法炼制存在的难题
    1.3 酸碱再生循环与生物质炼制结合的意义
        1.3.1 酸碱再生循环的理论基础
        1.3.2 生物质炼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新工艺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
        2.2.3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
        2.2.4 植物生长实验
        2.2.5 分析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汽爆秸秆与未汽爆秸秆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2.3.2 汽爆秸秆耦合无机盐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2.3.3 硫酸氢钠对磷矿的溶解效果研究
        2.3.4 不同固含量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5 秸秆溶解磷矿粉的机理分析
        2.3.6 不同体系溶解磷矿粉的结果对比与综合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汽爆秸秆固态发酵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菌种的培养活化
        3.2.3 培养基的制备
        3.2.4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3.2.5 磷矿粉液体发酵
        3.2.6 磷矿粉固态发酵
        3.2.7 分析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3.3.2 发酵基质中有机酸的含量分析
        3.3.3 磷矿粉基质特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磷酸再生循环在秸秆造纸碱回收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4.2.2 秸秆皮原料的制备
        4.2.3 玉米秸秆碱处理
        4.2.4 木质素的提取
        4.2.5 循环碱液的制备
        4.2.6 分析与表征方法
    4.3 酸碱再生循环过程理论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木质素沉降规律的研究
        4.4.2 再生循环碱液的浓度变化规律
        4.4.3 磷酸酸化对碱回收过程COD的影响
        4.4.4 纤维蒸煮得率及蒸煮效果分析
        4.4.5 小结
第5章 基于酸碱循环理论的生物质炼制过程集成
    5.1 前言
    5.2 酸碱循环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过程的研究
        5.2.1 生物质炼制技术路线集成的构建
        5.2.2 系统能量及物质流分析
        5.2.3 多产品集成体系规划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中部分图表原始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湿法磷酸生产中泥浆的产生及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陶瓷泥浆解胶剂的作用与发展趋势[J]. 冯晓文,刘新鸿. 佛山陶瓷, 2022(01)
  • [2]磷矿石碳热还原过程元素迁移变化规律及残渣特性研究[D]. 穆刘森.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4]湿法磷酸萃取除铬新技术研究[D]. 刘晓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改性蒙脱石的流变特性及机理分析[D]. 梅娟.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6]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磷酸硝酸溶液中钙镁铁铝离子的研究[D]. 吕瑞.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7]半水法湿法磷酸工艺的开发[D]. 鲁坤鹏.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8]磷酸分解磷矿关键工艺技术研究[D]. 尹伟. 贵州大学, 2020(01)
  • [9]浸取法分离回收脱氟渣中的磷和氟[D]. 张程.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10]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D]. 刘菲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标签:;  ;  ;  ;  ;  

湿法磷酸生产中的泥浆产生及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