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尼系数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国[1](2022)在《基于分组数据基尼系数的一种估算方法》文中提出基尼系数是测量收入差距的最常用指标,自提出以来学者们演绎出了很多种测算方法,对于离散数据主要有平均差法、几何方法、矩阵法和协方差法等,但这些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形式有所不同。文章以上述方法为基础,以分组数据为研究对象,假定各阶层的收入同分布且与总体分布相似,利用"逼近法"来拟合洛伦兹曲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较为简洁的测算基尼系数的方法。对我国部分年份不同群体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是可行的。
赵静[2](2021)在《异质性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革命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行各业劳动者收入水平不断上升,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一些问题也逐渐开始凸显。其中,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及人力资本的结构性矛盾是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尖锐矛盾的存在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巨大的增值潜力,将成为推动经济稳健增长,调节行业收入差距的关键要素。因此,本文将围绕异质性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展开研究。本文基于现状和影响机制分析,提出两个研究假说:1、高等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初等人力资本的增加会扩大行业收入差距;2、不同行业类型的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为验证假说,本文利用2003-2017年全国19个行业门类面板数据,运用GMM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异质性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中等、高等人力资本的增加能够缩小行业收入差距,而初等人力资本的增加会扩大行业收入差距。同时,研究还发现不同行业类型的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相比中、高教育程度行业,低教育程度行业的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更小。此外,中教育程度行业的人力资本收益率存在“共享效应”,由于行业壁垒、工资决定机制扭曲等问题,中等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被抬高,这种现象违背了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加剧了行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加大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丰富在职劳动力技能培训方式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四方面的对策建议,以使人力资本能够更好地调节我国行业收入差距。
田传浩,汪序梅[3](2021)在《土地改革前浙江省的地权分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运用县志资料估算浙江省各县土地改革前的地权分配基尼系数,全景式地提供浙江省土地改革前的地权分配不平等情况。研究方法:历史文献、洛伦兹折线。研究结果:(1)浙江省的公田较多,公田的归类显着影响到基尼系数的大小,公田较多的县,将公田算作地主所有时的基尼系数,比不考虑公田时的基尼系数高了40%以上;(2)将公田归为地主所有时的土地所有权分配基尼系数在0.28~0.74之间,有5个县的基尼系数不超过0.40,土地分配相当平均。研究结论:土地改革前浙江省的地权不平等程度不高,但不同县的地权分配情况差异巨大。
林静[4](2021)在《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安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安徽省自古以来就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先决条件。皖北到皖南,各个城市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有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业发展的皖北城市,也有历来就有“鱼米之乡”美称的皖南城市。这种先天禀赋造就安徽省各城市的不均衡发展。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差异已逐渐缩小,然而区域不平衡还是很显着的问题,因此对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行测度及分析很有必要。当前,关于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取安徽省16个城市1998年到2019年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探究,深入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对解决策略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本文阐述了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之后,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以及夜间灯光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分析这四个角度对有关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从安徽全省经济状况和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具体从安徽省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三个产业增加值方面介绍了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并分析各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通过分析各年的GDP极差得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差距逐年扩大的现状,分析推测安徽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最后,本文构建夜间灯光数据与人均实际GDP之间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拟合出市级经济产出水平和县级经济产出水平,以便接下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之后利用上一步骤的拟合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泰尔指数测度安徽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指数以及各区县的发展不平衡指数,用分解指数分析各区域差异,并使用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测度稳健性的参照。结果发现两种方法测度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总体呈现出“倒U型”结构。随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模型,逐一探讨影响区域均衡发展的可能因素。结果表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变迁、财政收入、文盲率、外商直接投资、交通设施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有显着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分析结论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性建议。
陈宗胜,张杰[5](2021)在《新中国前30年中国居民收入差别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兼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总趋势及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尝试用基尼系数系统估算新中国前30年居民收入差别的总体程度及各主要侧面的变动情况,并与1978年改革开放后收入差别变动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描述1949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变动轨迹及趋势,探讨长时段中我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基本影响因素,即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发展及二者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给出解释和分析。本文是首次以统一的、可以与国际比较的基尼系数指标,对新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做出大致的全景描述。
罗楚亮,陈国强[6](2021)在《富豪榜与居民财产不平等估算修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历年中国富豪福布斯榜和胡润榜,推算财富分布高端人群的财富分布特征,结合住户调查数据重新估算全部人群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对整体财产基尼系数的推算中,考虑了富豪榜和住户调查数据的不同结合形式。按照"相对标准"的拼接结果,财产基尼系数有小幅度上升,CFPS中甚至略有下降;但按照"绝对标准"的拼接结果,财产基尼系数有大幅度上升,CHIP和CFPS"拼接"福布斯榜的财产基尼系数都将达到0.8左右。总体而言,我国财产基尼系数已经处在比较高的水平。
弗拉基米尔·赫拉辛,保罗·维尔姆[7](2018)在《埃及最高收入人群以及对埃及国内收入不平等的衡量》文中指出本研究获得了对埃及的收入数据进行考察的特别许可,并利用一组新开发的统计学工具对埃及国内收入不平等的情况进行评估,还对潜在的最高收入偏差进行了测试。从地区和全世界的标准来看,埃及国内的收入不平等情况相对较弱。我们发现,最高收入也遵循了帕雷托分布(Pareto distribution)的格局,与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相比也没有表现出不正常的情况。对最高收入偏差进行校正导致了基尼系数大幅度上升。
彭秋萍[8](2020)在《公共教育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以印度喀拉拉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喀拉拉邦在1991年就被宣布为印度唯一的“完全识字州”,不仅如此;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教育的性别平等,所以喀拉拉邦在女性教育方面表现得也相当出色。这使得其教育模式在印度一直备受推崇。尽管如此,喀拉拉邦的收入差距还是不断地在扩大,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1999年的0.24上涨到2015的0.47。如何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已经成为喀拉拉邦政府的当务之急。国外学者针对印度喀拉拉邦的研究很多是集中探索喀拉拉邦是如何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背景获得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人类发展指数。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喀拉拉邦的高等教育,例如探讨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入学率、大学规模、师生比例等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还有部分侧重研究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极少有研究将喀拉拉邦的教育支出分层次探讨其与收入分配之间的联系。本文将立足于喀拉拉邦各阶段教育的发展现状,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综述,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各阶段教育对喀拉拉邦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影响程度。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扩大研究的范围,加强本文的理论说服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财政性教育支出对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首先这部分明确收入差距的衡量方式,并从人力资本的概念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来阐述教育作为政府投资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二,喀拉拉邦的现状分析。从喀拉拉邦的特殊文化背景出发阐述其存在的三大社会现状:女性性别比偏高、人类发展指数高以及收入差距大。文中还对喀拉拉邦各阶段的教育展开研究,重点描述不同阶段教育的财政性支出现状。第三,财政性教育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实证性研究。不同于前人将各阶段教育单独分析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基于喀拉拉邦过往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模型探究基础、中等、高等、成人教育财政性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第四,研究有效发挥财政性教育支出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举措。本文基于喀拉拉邦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现状,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对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财政性支出提出相应的建议。
严婷[9](2020)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和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世界经贸投资的深入发展,形成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经济。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国际直接投资不仅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以及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也是促进未来全球化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各国跨国部门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分工地位不同,经济收益难以直接体现,加剧了各国对参与经济全球化活动是否获益的质疑。有不少观点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是造成母国制造业萎缩及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也是加剧母国“中产阶级衰落”及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从而助推了“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引发了部分国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产业链的国内化趋势。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和收入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自2000年“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实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迅猛提升,涵盖的行业和区位范围与日俱增,存量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9388.70亿美元,增长超50倍,列世界第三位。未来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及国际贸易环境的紧张趋势,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高质量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抓手,对国内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居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基尼系数从1990年的0.322上升到2008年的最大值0.491,2015年的最小值0.462,再上升为2018年的0.468,均超过国际标准的警戒线0.4,仍然属于较高不平等的国家。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味着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有必要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机制与影响趋势。现有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主要聚焦在动机、制约因素及对东道国经济效应的影响研究,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由于数据获得的局限性,国内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工业行业内层面,主要分析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对企业员工工资产生影响。鲜少考虑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异质性与区位优势异质性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多以及国内愈加重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现实背景,分别从影响机制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如何影响母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根据经验数据与实证分析得到的短期影响以及长期影响趋势是什么?第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异质性与东道国区位优势异质性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差异是什么?第三,未来如何引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优化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作用?基于上述的背景和问题,本文以“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作为指导性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会引起母国要素收入的重新分配。根据“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考虑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异质性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异质性,拓展“Mincer收入模型”的形式,结合“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的理论模型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本文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机制,表现为通过“生产要素需求创造”与“生产要素需求替代”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生产率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交互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并且长期影响呈现为先扩大再缩小的“倒U型”趋势。在经验与实证研究中,本文对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及跨国、跨行业的投资存量数据与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验证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存在性。基于中国2003-2018年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整体的基尼系数数据检验了两者的因果关系。采用2003-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以及“FDI Market”和“Dealogic”数据库12623家中国企业具体项目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分别进行了跨时期、分行业要素密集度以及分东道国投资动机的实证检验。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对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但是目前缩小的效应仍然小于扩大的效应,即当前阶段仍然处于“倒U型”影响的左端。其中,向量自回归模型显示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在短期会扩大母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脉冲相应函数图显示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存在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的趋势。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在长期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为先扩大后缩小。此外,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生产率效应”的交互作用缩小了母国整体的收入分配差距,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则扩大了母国整体的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交互作用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作用。考虑行业异质性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异质性影响,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的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的影响。结果同样显示:总体上,中国各地区对外资直接投资对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并且通过“生产率效应”的交互作用缩小了各地区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交互作用扩大了各地区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但扩大作用具有滞后性。以2008年为分界点,跨时期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加强。以对外投资的动机进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分类,对不同东道国投资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对地区内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倒U型”趋势,当前总体上缩小的影响仍然小于扩大的影响。而对于制度优惠型经济体与资源丰裕类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则扩大了中国地区内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在行业异质性影响方面,将2003-2017年12623家中国对外并购和绿地投资的企业数据按照生产要素密集度及商务部的分类标准进行行业匹配。34个全行业面板数据的GMM方法结果表明:中国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34个细分行业中,有24个细分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当前处于扩大母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阶段。投资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整体上扩大了国内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则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影响。并且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中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明显的缩小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改变母国生产要素的需求和要素报酬,以及通过对母国“生产率效应”及”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交互作用影响母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同影响机制的影响方向依赖于对外投资行业的生产要素密集度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基于改善国内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要积极引导从行业与区位布局上发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收入分配的优化作用,特别是要审慎把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带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产业外移问题及扩大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负向影响。
应晟[10](2020)在《我国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会对收入产生影响,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造成影响时常常要借助教育分配及教育收益率。随着我国教育扩展程度的持续提高,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学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尚不十分丰富且存在判断不一致的情况。关注我国教育扩展、教育分配与教育收益率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收入分配所产生的影响、工资收入不平等所分解出的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对深刻理解我国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运用CHNS 1989-2015年的微观面板数据展开研究,具体研究了我国教育扩展、教育分配、教育收益率的发展变化情况,借助教育分配以及教育收益率这两个中间变量来具体研究教育扩展作用于收入分配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并基于效应分解的视角,运用FFL分解方法将工资收入不平等分解为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以此对作用机制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探讨。所获得的主要内容与判断有:第一,考察期内,我国教育扩展程度持续提高,教育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渐下降,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先扩大后减小的趋势,但这些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城乡差异与东西部地区差异。第二,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呈现倒U型关系且具有滞后性,教育扩展程度的提高将会降低教育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教育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下降又会进一步负向作用于收入分配差距,存在中介效应。个人教育收益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高等教育收益率相比低等教育收益率上升更快,这可能会拉大收入分配差距。第三,工资收入不平等确实可以分解为教育扩展的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2004-2015年间,结构效应为负(对低收入群体为正,对高收入群体为负),价格效应为正且远大于结构效应,净效应为正。为此,本文提出继续扩展教育、注重教育公平、协调发展、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以及完善信贷市场等政策建议。相比于同类文献,本文在两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其一是不同于部分学者只研究教育分配或教育收益率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本文综合了这两个变量,并进一步将工资收入差距分解为教育扩展的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在理论与实证上对作用机制进行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其二是直接使用个体微观数据进行计算,避免了因对分组收入数据的不当处理所带来的偏差,并运用Heckman两阶段、半参数估计等方法对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一些优化,在具体分析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模型与变量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大大增强了结果的稳健性。
二、基尼系数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尼系数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组数据基尼系数的一种估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尼系数现有测算方法 |
1.1 平均差法 |
1.2 几何方法 |
1.3 协方差法 |
1.4 矩阵法 |
2 一种简洁的测算方法 |
2.1 两个假设 |
2.2 对上述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
2.2.1 等份分组情形 |
2.2.2 不等份分组情形 |
3 实证分析 |
3.1 公式的进一步简化 |
3.2 分析结果 |
3.3 分组对基尼系数数值的影响 |
4 结束语 |
(2)异质性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人力资本 |
二、异质性人力资本 |
三、行业教育程度类型 |
四、行业收入差距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六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异质性人力资本与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行业人力资本现状 |
一、行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 |
二、行业异质性人力资本 |
第二节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现状 |
一、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
二、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行业收入差距现状 |
三、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行业收入差距变动趋势 |
第三章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人力资本与行业收入差距的理论综述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 |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四、效率工资理论 |
第二节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
一、劳动生产率 |
二、人力资本外部性 |
三、配置效应 |
第三节 研究假说 |
第四章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异质性人力资本测算 |
一、异质性人力资本测算方法 |
二、异质性人力资本测算结果 |
第二节 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变量的选取和描述性分析 |
一、变量的选取和指标说明 |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实证检验 |
一、平稳性检验 |
二、协整检验 |
三、主效应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
四、异质性检验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
二、加大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
三、丰富在职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方式 |
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
第三节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土地改革前浙江省的地权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来源、估算方法与说明 |
3 浙江省土改前地权分配基尼系数 |
3.1 不考虑公田时浙江省各县土改前地权分配的基尼系数 |
3.2 浙江省各县土改前的公田占比 |
3.3 考虑公田后浙江省各县地权分配的基尼系数 |
4 对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4)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安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相关研究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关研究 |
第四节 夜间灯光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关研究 |
第五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
第一节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
一、经济总量发展状况 |
二、各产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
第四章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
第一节 安徽省区域经济产出估算 |
一、安徽省区域经济产出估算方法 |
二、变量处理及说明 |
三、安徽省区域经济产出估算 |
第二节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方法 |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方法 |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 |
第三节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分析 |
一、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二、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安徽省夜间灯光数据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结论 |
二、安徽省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的测度研究结论 |
三、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中国前30年中国居民收入差别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兼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总趋势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资料来源、公式及方法 |
二、1949—1978年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
三、1949—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
四、1949—1978年城乡间居民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
五、1949—1978年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
六、1949—1978年中国城乡内部、城乡间及总体收入差别 |
七、改革开放前后居民收入差别比较及其趋势 |
(一)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差别变动轨迹及今后10年简短预测 |
(二)1949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基本特征 |
(6)富豪榜与居民财产不平等估算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富豪榜财富水平、增值与不均等性 |
三、 帕累托分布及其拟合特征 |
四、 住户调查中居民财产分布状况 |
五、 对整体财富分配不均等的推算 |
六、 总 结 |
(7)埃及最高收入人群以及对埃及国内收入不平等的衡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模型 |
单位无回应 |
极端值 |
二数据 |
三结果 |
单位无回应 |
极端观测值 |
四讨论 |
附件 |
(8)公共教育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以印度喀拉拉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教育影响收入差距的理论基础 |
3.1 收入不平等的测量 |
3.1.1 基尼系数 |
3.1.2 泰尔指数 |
3.2 教育影响收入差距理论 |
3.2.1 人力资本概念 |
3.2.2 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特性 |
3.2.3 人力资本理论 |
3.2.4 政府投资人力资本的理论依据 |
第4章 教育和收入现状分析 |
4.1 喀拉拉邦的社会文化分析 |
4.1.1 女性性别比偏高 |
4.1.2 人类发展指数高 |
4.1.3 收入差距大 |
4.2 喀拉拉邦的教育现状分析 |
4.2.1 政府的作用 |
4.2.2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分析 |
第5章 财政教育支出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实证分析 |
5.1 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设定 |
5.2 公共教育支出对收入不平等的实证分析 |
5.2.1 数据来源与计算 |
5.2.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5.2.3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针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政策意见 |
6.2.2 针对成人教育提出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和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及评价 |
2.1 基本概念界定与测算 |
2.1.1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与分类 |
2.1.2 收入分配差距的内涵与度量 |
2.1.3 收入分配差距指标体系的选取 |
2.2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收入分配的理论综述 |
2.2.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分配 |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分配 |
2.2.3 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
2.2.4 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规律 |
2.2.5 理论评述 |
2.3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文献综述 |
2.3.1 生产要素流动与收入分配差距 |
2.3.2 行业异质性与收入分配差距 |
2.3.3 区位异质性与收入分配差距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机制 |
3.1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直接效应 |
3.1.1 生产扩张带来的“生产要素需求创造效应” |
3.1.2 产业外移带来的“生产要素需求替代效应” |
3.1.3 生产要素需求变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
3.2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间接效应 |
3.2.1 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率效应” |
3.2.2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
3.3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理论模型 |
3.3.1 罗默两部门模型与要素投入结构 |
3.3.2 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收入变化 |
3.3.3 明瑟收入模型与模仿和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事实 |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
4.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 |
4.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
4.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 |
4.2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
4.2.1 中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 |
4.2.2 中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
4.2.3 中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 |
4.2.4 中国与其他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比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整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
5.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效应的存在性分析 |
5.1.1 总体对外直接投资与整体基尼系数的灰色关联度 |
5.1.2 总体对外直接投资与整体基尼系数的统计数据比较 |
5.2 中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对整体基尼系数的实证分析 |
5.2.1 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模型构建 |
5.2.2 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脉冲响应分析 |
5.2.3 误差修正模型与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
6.1 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
6.1.1 动态面板实证模型构建 |
6.1.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3 全样本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6.1.4 跨时期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 东道国区位异质性影响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
6.2.1 分投资动机的东道国分类 |
6.2.2 实证模型设计与数据说明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 |
7.1 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统计数据比较 |
7.2 行业异质性外直接投资影响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 |
7.2.1 分生产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分类 |
7.2.2 面板模型设计 |
7.2.3 数据处理与计量方法 |
7.2.4 实证结果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政策启示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我国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整体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经典理论与模型 |
2.1.1 概念界定 |
2.1.2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 |
2.1.3 终身培训模型 |
2.1.4 信号传递模型 |
2.1.5 Mincer工资方程 |
2.2 人力资本模型视角下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研究 |
2.3 效应分解视角下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3 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
3.1 教育扩展通过影响教育分配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影响的解释 |
3.2 教育扩展通过影响教育收益率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影响的解释 |
3.3 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总效应 |
4 变量与数据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说明 |
4.3 描述性统计 |
5 教育扩展、教育分配与收入分配 |
5.1 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倒U型效应的验证 |
5.2 教育扩展与教育分配 |
5.3 教育分配与收入分配 |
5.3.1 回归结果 |
5.3.2 针对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双向强化形成贫困陷阱的思考 |
5.4 教育扩展通过教育分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6 教育扩展、教育收益率与收入分配 |
6.1 不同教育水平对终身收入差距的影响 |
6.2 教育收益率的估算 |
6.2.1 Heckman两阶段估计法估算教育收益率 |
6.2.2 基于半参数法对教育收益率估计结果的改进 |
7 基于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的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分解 |
7.1 理论分解公式 |
7.2 基于FFL分解方法的实证研究 |
8 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 |
8.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基尼系数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组数据基尼系数的一种估算方法[J]. 张爱国. 统计与决策, 2022(02)
- [2]异质性人力资本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 赵静.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土地改革前浙江省的地权分配[J]. 田传浩,汪序梅. 中国土地科学, 2021(05)
- [4]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安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D]. 林静.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新中国前30年中国居民收入差别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兼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总趋势及比较[J]. 陈宗胜,张杰.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1(02)
- [6]富豪榜与居民财产不平等估算修正[J]. 罗楚亮,陈国强. 经济学(季刊), 2021(01)
- [7]埃及最高收入人群以及对埃及国内收入不平等的衡量[J]. 弗拉基米尔·赫拉辛,保罗·维尔姆. 世界银行经济评论, 2018(02)
- [8]公共教育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以印度喀拉拉邦为例[D]. 彭秋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行业和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D]. 严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10]我国教育扩展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 应晟.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