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拟退火算法在装卸机扒取机构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段文秀[1](2017)在《基于入侵野草算法的泊位分配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贸易体,对全球贸易经济的发展有着其无可撼动的地位。港口,作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如今随着港口市场的不断开放,对集装箱港口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泊位是集装箱港口的重要资源,泊位分配是集装箱港口的重要问题,由于港口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泊位以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及降低港口的运营成本从而达到提高港口竞争力的目的,是集装箱港口必须面临的问题。正是如此,泊位分配问题成为了多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全面分析港口作业系统、泊位系统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下,以船舶总在港时间为优化目标,加入时间窗约束,建立了泊位分配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模型的具体特点导出了相应约束条件。由于泊位分配问题所建立数学模型的复杂性,一般的数学解析方法难以求得最优解,因而本文采用入侵野草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与分析,入侵野草算法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智能优化算法,相较于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古老算法有着相应的优势,入侵野草算法考虑到了每一个可行解,对整个解的搜索区域进行了全面搜索得出最优解。因此本文在结合集装箱港口泊位分配特点的情况下,应用入侵野草算法对数学模型求解,更加贴合泊位分配实际情况,也更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得出最优解。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MATLAB软件编码来进行算法实现,更有效和直接的得到算法优化结果,求得模型最优解。
柳影[2](2017)在《现代物流条件下铁路货场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铁路货运改革的不断深入,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已成为发展趋势。目前大多数铁路货场均在传统方法下设计建成,在功能区划分和平面布局上存在较多问题。本文考虑了现代物流对传统铁路货场功能的延伸需求,结合铁路运营需要,将现代物流理念融入货场设计,改进了货场传统设计方法以适应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首先,详细分析了铁路货场传统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及存在的不足,探究了现代物流发展对铁路货物运输、货场作业流程和货场设计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现代物流条件下货场设计的主要内容。其次,根据MSFLB方法提出了现代物流条件下铁路货场设计流程,主要包括市场分析、战略定位、功能设计、布局设计和商业计划。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货场功能规划与平面布局设计。通过分析设施平面布局常用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结合铁路货场的特点,采用SLP+SHA方法对货场功能区进行布局,以功能区之间货物搬运总成本最小以及综合相关程度最大为目标,构建相应的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了求解。并从资源利用、适应社会环境、适应自然环境、物流系统效率、货场发展条件、作业安全等方面评价所得布局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从货物装卸搬运分析和货场内部道路规划及交通组织两方面对方案进行完善,使货场内部环境的平面布局能够与外部环境较好地衔接。最后,以韶关地区黄岗货场为例,运用改进的MSFLB方法对货场进行整体设计,结合SLP+SHA方法,定性分析货场设计要素,定量分析货场物流量,划分功能区及分析各功能区之间的物流关系与非物流关系,同时对已构建的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出货场的布局方案,并通过对功能区布局合理性的分析论证及货场内部交通的完善从而确定最优的布局方案,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货场布局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杨光[3](2017)在《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实际通过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港口作为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的关键要素、全球供应链的主要节点,在促进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天津港作为国内走在发展前列的先进港口,在各货种的装卸转运,特别是集装箱的运输都有着丰富的发展经验。近年来,在集装箱吞吐量方面,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均位列全国前十位,2016年,天津港与唐山港计划建立合资经营的集装箱码头,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天津港也在积极拓展集装箱航线,包括欧洲航线、东南亚航线在内的多条航线均已开通,天津港在集装箱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北方的重要港口,天津港特别是联盟国际集装箱码头(下文简称L集装箱码头),具有较强的发展势头,其发展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比如在港口的通过能力方面,港口通过能力是用于衡量港口生产水平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港口通过能力通常分为设计通过能力、核定通过能力及实际通过能力三部分,而港口实际通过能力是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港口实际通过的货运量,在港口资源配置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对港口实际通过能力的研究与讨论能够帮助港口缓解由于货运吞吐量的上升而带来的压力。本文首先主要阐述了港口通过能力的基本概念、系统结构模型及影响因素等关于港口通过能力的相关理论,为后文的论述打下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当前集装箱市场的运营状况和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的生产作业情况,对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的现状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从而得出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基于层次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实际通过能力做出分析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当前码头的发展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与之前分析得出的问题,对码头实际通过能力的提升提出对策。
王丹竹[4](2015)在《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铁路物流服务需求不断攀升,传统的铁路货运服务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来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核心竞争力,正在成为铁路货运企业必须面对的焦点问题。先进的产品设计理念与产品设计方法是企业产品创新的灵魂,在铁路货运改革推进的关键时期和铁路货运物流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展开铁路物流服务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既是对于我国铁路物流发展研究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于铁路货运企业产品设计方法的丰富和拓展。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是模块化设计方法在服务产品设计领域的一次创新性应用,可以使铁路货运企业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来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式的铁路物流服务需求,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体系构建。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服务产品设计与模块化设计方法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述并界定了铁路物流服务产品设计的相关概念,阐述了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铁路物流服务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建立以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划分方法、模块配置方法、可靠性评价方法和定价方法为核心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体系。(2)基于标准化作业流程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划分模型构建。市场需求是企业产品创新的原动力,通过全面分析铁路物流服务市场需求现状并结合产品功能细分结果,对铁路物流服务产品的关键性作业环节进行优化设计;以作业环节-特征指标关联度矩阵为桥梁,实现服务产品模块划分的量化研究;构建了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划分模型,并设计了基于量子免疫克隆算法(QICA)的模型求解算法;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求解,并通过定量评价五种模块划分方案,得到最优的模块划分结果。(3)基于约束满足问题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配置方法研究。既有文献中关于服务产品模块配置的研究非常有限,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模块配置方法的特点与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划分问题的特征,将约束满足问题(CSP)的求解方法引入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配置研究中;在变量设计和约束条件设置及表达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CSP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配置模型,并设计了引入选择性约束过滤机制的改进回溯算法来进行模型求解;在实例分析中,针对特定的客户需求,进行模块配置CSP模型求解并获得相应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配置方案,为铁路货运企业的产品变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4)基于故障分析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可靠性评价模型构建。可靠性是产品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深入分析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可靠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产品的各业务模块建立相应的可靠性评价故障树;采用基于关联矩阵的Petri网模型对各模块的故障树进行仿真求解,设计了利用关联矩阵求取最小割集的求解算法,实现产品可靠度计算的程序化、自动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etri网模型进行铁路物流服务产品的可靠性评价与传统的故障树分析法具有很好的等价性,获得的可靠度计算结果科学、准确,求解过程高效、易行。(5)基于模块化设计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定价模型构建。价格是铁路物流服务产品面向客户的重要窗口,合理定价对于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收益的提高至关重要。考虑到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各业务模块的属性和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难以使用相同方法予以定价,因此依据各业务模块的特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模块展开定价研究;面向以行业间竞争为主的业务模块,建立了基于弹性需求的定价模型;面向以行业内竞争为主的业务模块,建立了基于博弈论的定价模型;面向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个性化业务模块,给出了基于客户协商的合同定价方法;对于向客户提供辅助功能的业务模块,实施免费策略,不予定价。
朱群[5](2014)在《基于代理模型的FMS物流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利润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柔性制造系统(FM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软件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自动化技术,它的主要优点:设备利用率高,生产周期短,生产具有柔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大幅提高。但同时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复杂、性能指标要求较多、优化方法难以确定,这些问题成为柔性制造系统的研究瓶颈。因此研究柔性制造系统的生产物流系统特别是对柔性制造系统进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从某例生产柔性制造系统入手,采用代理模型技术和遗传算法对制造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首先介绍了柔性制造物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了代理模型应用技术和遗传算法研究现状,通过研究FMS的物流系统情况,建立了Flexsim仿真软件的FMS可视化模型,设置合理的参数,对桌子生产的柔性制造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根据设备加工率和堵塞率两类性能指标,对桌子加工系统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分析饼图的输出结果,建立参数表,为了消除瓶颈和降低堵塞率,提出改进的意见。将改进后的柔性制造系统和之前的对比,改进后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配置也更为合理。通过对改进后的桌子加工系统分析,确定6个参数作为构建径向基代理模型的变量,利用拉丁超立方获取了50组实验数据和15组误差分析样本点。在Isight多学科优化软件中构建生产效率、设备生产平均利用率、阻塞率性能指标的代理模型。对所构建的代理模型进行误差分析,利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模型使得其精度满足要求。最后在径向基构建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时间最短)最优设备生产平均利用率和最低阻塞率的优化函数,对柔性制造系统的设计变量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优化结果降低了平均堵塞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合理配置配置了设备利用率。
刘欢[6](2014)在《公(铁)路土石方施工机械配置仿真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铁)路土石方工程是公路及铁路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机械配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及经济费用。因此,对施工机械进行优化配置研究,不仅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机械化作业机群系统为对象,构建了土石方装运机械配置方案优化模型。该系统可划分为两个子系统:土石方装运子系统和机械配置方案评价子系统。具体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在分析公(铁)路土石方装运系统的特点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排队论的土石方装运系统过程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及优化计算得出机械配置方案的总费用和总工期;(2)利用多目标优化理论构建时间-费用评价函数,通过评价函数计算出方案的评价值;(3)利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算例验证了该算法具有良好的优化效果,并且能够提供多种优化配置方案。(4)在分析Matlab与Visual C++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利用Matlab强大的数值处理分析能力和Visual C++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功能,实现两者的联合编程,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高天佑[7](2014)在《输出型煤炭码头卸车生产调度优化模型和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港口企业的装卸生产调度既是工程技术难题,也是一些复杂的学术问题。为了提高港口生产效率,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在探索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基于输出型煤炭码头的装卸生产过程,以卸车优化调度问题为研究对象,本文建立了以火车在港时间最少为目标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优化算法,实现了调度问题的求解。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本文首先分析了输出型煤炭码头卸车作业调度的各种关联因素,发现了卸车调度具有研究对象信息繁杂、调度系统可变、可选作业流程多样、解信息量大等特性,进一步研究了卸车作业调度的约束关系,并建立现实作业中的唯一性、作业性质、堆场以及卸车工艺等四个约束关系的数学方程,以火车在港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卸车作业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数学模型,通过实际案例应用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工程适用性。鉴于卸车作业调度的数学模型的求解是一个NP-Hard问题,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港口生产调度过程,提出了一个递阶主副型复合算法:面向火车到达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和面向翻车机空闲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基于未来一段时间内火车达到计划,该算法首先运用面向火车到达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求解火车作业计划,然后运用面向翻车机空闲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修正优化火车计划,最终得到更优的火车作业计划。该算法以国内某煤炭码头为对象,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寻求更优的求解算法,本文对调度模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设计了基于类编码的遗传算法,针对卸车调度的独特性,提出了新的个体编码解码方法,构造了更加适用于实际卸车调度作业的适应度函数,通过实验得到了更加实用可靠的两种终止规则相结合的混合终止条件。遗传算法以同一个煤炭码头为对象,进行实际应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通过具体案例与大量算例实验对两种算法对比分析,遗传算法解的质量更优,灵活性更高,虽然其计算耗时较长,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因此,遗传算法相比于启发算法更适用于煤炭码头的实际生产。
钱润华[8](2010)在《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水路输送是军队作战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事力量投送的重要方式,也是军队现代综合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水路输送转运,由于时间空间跨度大、影响因素广、关联环节多、方案制订实施难,已成为制约现代岛礁作战与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关键。本文针对水路输送转运方案制订中涉及的转运基地选址、军事力量分配、保障路径确定、装卸设施设备与载运工具配置等关键决策问题,采用性能评估、建模优化与仿真三种决策支持技术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针对目前优化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的局限性,从水路输送转运系统多因素、离散性特点入手,在对水路输送转运战例、作业过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转运基地灰色评估、保障路径离散选址分配优化求解三阶段集成优化方法,解决了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中选址、分配与路径优化问题。其次,在分析转运基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灰色关联评估模型,对转运基地各种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出备选转运基地,避免了选址模型带来的性能缺失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动态规划思想给出了转运基地保障路径GIS搜索算法,解决了输送转运地域内节点众多条件下保障路径敏捷求解问题。第三,建立了离散选址基本模型,并论证了该模型的可解性。通过对基本模型目标函数中各种参数的求解变换,构建了转运基地离散选址分配优化模型,解决了基本模型参数与输送转运控制参数的差异问题,满足了实际问题需要。第四,设计了求解算法并实施验证。通过对遗传算法改进,设计了求解运输供需平衡问题的演化遗传算法。根据该算法编写MATLAB程序经与LINGO对比分析,证明该算法在求解变量数目、约束个数方面有优势,可通过调整遗传参数达到所需精度,适应较大规模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基于具体算例进行了模型求解,根据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中控制参数变化,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最后,进行了水路输送转运系统装卸设施设备与舰船配置仿真分析。构建了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装、运、卸随机服务网络,建立了舰船与装卸机械匹配解析模型。基于ExtendSim仿真平台构建了系统装卸设施设备与舰船配置仿真结构模型,通过对仿真参数优化分析,确定了舰船与装卸设施设备的配置参数。
赵芳[9](2010)在《集装箱码头泊位系统配置与调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多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的经营活动已不在局限于本国或某个地区,而是更多的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和开展。跨国贸易的增长带动了国际集装箱运输的蓬勃发展,集装箱港口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节点作用也日益凸现,新一轮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集装箱贸易量一直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集装箱吞吐量取得突破性进展,超越美国位居世界首位。目前香港、上海、深圳的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三、第四位。但是我国的集装箱港口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集装箱港口仍处于满负荷甚至吵超负荷运营的状态。船舶在港作业时间长,压港现象严重。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优化港口现有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港口服务需求,成为许多研究者研究的课题。基于以上事实,本文从现实角度出发,以集装箱码头泊位子系统为研究对象,站在宏观角度,考虑港口建设及运营的经济性因素,运用排队理论,解决了集装箱码头泊位数量合理配置问题,并利用VB软件进行模型求解。在泊位系统硬件资源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以最小化船舶在港时间为目标,建立了岸桥——泊位协调调度模型,利用智能优化技术为到港船舶分配最佳泊位位置和停泊顺序,并为作业船舶安排最优数量的岸桥设备,提高码头岸边作业效率,提升港口的竞争力。本文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次针对港口前沿装卸资源合理化配置及调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杨晗熠[10](2010)在《区域物流系统及轴—辐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在各国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着影响,物流系统的改进不仅体现为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而且能有效改善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环境与运作方式。随着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物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而且不同的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这种关系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系统分析区域物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论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协同发展模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的研究从介绍国内外区域物流系统及轴—辐网络研究现状出发,探讨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进而对区域物流系统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轴—辐网络的理论、模型和算法。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文章回顾了物流以及区域物流的相关概念,阐述了区域物流系统的特征以及整合模式,介绍了国内外物流理论的研究状况,最后,介绍了轴—辐网络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其次,研究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及对区域物流系统进行分析。介绍了区域物流系统的概念、特征与结构,研究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的相关问题,对枢纽区域物流系统设计进行了定性分析。从系统的协同演化、协调性以及竞争力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区域物流系统。再次,从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作用以及需求理论等方面对区域物流系统的经济性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区域经济系统与区域物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区域物流需求理论,介绍了区域物流需求分析的概念和原则,阐述了区域物流需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对物流需求量预测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组合预测方法。最后,对轴—辐网络的算法与应用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轴—辐网络的概念与形成机理,并且介绍了几种轴—辐网络的数学模型。简要介绍了组合优化问题及计算复杂性的概念和几种经典的启发式算法。将几何舍入算法应用于中国民用航空的轴—辐网络设计,并给出了一种有效的基于遗传算法框架的启发式算法用于解决固定费用的无约束轴—辐网络中心问题。
二、模拟退火算法在装卸机扒取机构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退火算法在装卸机扒取机构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入侵野草算法的泊位分配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泊位分配研究 |
1.2.2 连续型泊位分配优化 |
1.2.3 入侵野草算法研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2 泊位分配相关理论阐述 |
2.1 泊位分配的类型 |
2.2 影响泊位分配的因素 |
2.3 泊位分配的主要工作 |
2.4 泊位分配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3 智能优化算法理论阐述 |
3.1 引言 |
3.2 入侵野草算法简介 |
3.2.1 野草繁殖特征 |
3.2.2 选择性进化 |
3.3 入侵野草算法的执行步骤 |
3.3.1 初始化种群 |
3.3.2 生长繁殖 |
3.3.3 空间扩散 |
3.3.4 竞争性生存 |
3.4 入侵野草算法的要点及优点 |
3.5 本章小结 |
4 泊位分配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时间窗介绍 |
4.3 问题描述 |
4.4 动态模型构建 |
4.4.1 模型假设 |
4.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5 入侵野草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5.1 基于入侵野草算法的设计 |
5.1.1 入侵野草算法的流程 |
5.2 入侵野草算法的实施 |
5.2.1 入侵野草算法的具体步骤 |
5.2.2 入侵野草算法的参数设置 |
5.2.3 基于入侵野草算法的泊位分配问题设计 |
5.2.4 入侵野草算法设计的优缺点 |
5.3 实例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工作小结 |
6.2 工作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6.2.1 存在的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现代物流条件下铁路货场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铁路货场传统设计方法分析 |
2.1 货场传统设计方法 |
2.1.1 市场调查及货场货运量预测 |
2.1.2 货运设备能力计算 |
2.1.3 货场的平面布置 |
2.1.4 货场设计方案比选 |
2.2 货场传统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 |
3 现代物流条件下铁路货场设计思想 |
3.1 现代物流基本理念 |
3.2 现代物流对铁路货场发展的影响 |
3.2.1 现代物流对铁路货物运输的影响 |
3.2.2 现代物流对货场作业流程的影响 |
3.2.3 现代物流对货场设计的影响 |
3.3 现代物流条件下货场设计的主要内容 |
3.3.1 MSFLB方法介绍 |
3.3.2 货场设计主要流程 |
4 现代物流条件下铁路货场功能规划与设计 |
4.1 铁路货场物流需求分析 |
4.1.1 物流需求调查 |
4.1.2 物流需求预测 |
4.2 铁路货场功能定位 |
4.3 铁路货场功能设置 |
4.3.1 物流服务功能 |
4.3.2 配套服务功能 |
4.4 铁路货场功能区规划 |
4.4.1 物流服务功能区 |
4.4.2 配套服务功能区 |
4.4.3 功能区规模确定 |
4.5 铁路货场货运设备规划 |
5 现代物流条件下铁路货场平面布局方法 |
5.1 铁路货场平面布局的理论基础 |
5.1.1 货场平面布局的影响因素 |
5.1.2 货场功能区平面布局要求 |
5.1.3 货场功能区与铁路线的布置形式 |
5.2 设施平面布局常用方法 |
5.2.1 传统图解法 |
5.2.2 数学模型法 |
5.2.3 计算机辅助设计 |
5.2.4 系统布置设计方法 |
5.3 基于SLP+SHA的货场平面布局方法 |
5.3.1 SLP |
5.3.2 SHA |
5.3.3 SLP+SHA方法在铁路货场平面布局中的应用 |
5.4 货场功能区平面布局问题的数学模型 |
5.4.1 模型构建 |
5.4.2 遗传算法求解 |
5.5 布局方案的评价及完善 |
5.5.1 布局方案的评价 |
5.5.2 布局方案的完善 |
6 韶关地区黄岗铁路货场布局设计实证分析 |
6.1 韶关铁路地区既有铁路货场现状 |
6.2 韶关铁路地区物流量预测 |
6.2.1 物流市场调查 |
6.2.2 货运量预测 |
6.2.3 仓储量预测 |
6.3 黄岗铁路货场功能定位 |
6.4 黄岗货场平面布局规划研究 |
6.4.1 布局基本要素分析 |
6.4.2 功能区划分 |
6.4.3 功能区布局模型中参数设定 |
6.4.4 功能区相关性分析 |
6.4.5 遗传算法求解功能区布局优化模型 |
6.4.6 货场初步布局方案评价 |
6.5 黄岗货场平面布局方案的完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实际通过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
第2章 港口通过能力相关理论概述 |
2.1 港口通过能力基本概念 |
2.1.1 港口通过能力的定义 |
2.1.2 港口通过能力的分类 |
2.2 港口通过能力的系统结构模型 |
2.2.1 泊位子系统 |
2.2.2 库场子系统 |
2.2.3 集疏运子系统 |
2.2.4 装卸子系统 |
2.3 港口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 |
2.3.1 货类及其结构 |
2.3.2 港口设施与设备 |
2.3.3 港口的总体布置 |
2.3.4 来港运输工具的技术性能及其作业条件 |
2.3.5 装卸工人和机械司机 |
2.3.6 港口的自然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市场形势分析 |
3.1.1 我国集装箱市场发展现状 |
3.1.2 天津港整体集装箱码头市场发展现状 |
3.2 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实际通过能力相关要素现状分析 |
3.2.1 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基础设施概况 |
3.2.2 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装卸机械系统概况 |
3.2.3 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系统概况 |
3.2.4 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人力资源概况 |
3.3 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吞吐量预测分析 |
3.3.1 建立模型 |
3.3.2 估计参数 |
3.3.3 进行检验 |
3.3.4 预测结果及分析 |
3.4 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实际通过能力相关要素存在的问题 |
3.4.1 码头基础设施方面 |
3.4.2 码头装卸机械与装卸工艺系统方面 |
3.4.3 码头人力资源方面 |
3.4.4 码头综合经营管理水平方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实际通过能力影响因素评价 |
4.1 评价模型分析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木桶理论 |
4.1.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4.2 实际通过能力影响因素评价过程 |
4.2.1 实际通过能力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
4.2.2 实际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内部评价 |
4.3 实际通过能力影响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
4.3.1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3.2 内部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实际通过能力提升对策 |
5.1 码头基础设施方面 |
5.1.1 协调码头作业计划 |
5.1.2 加强泊位及相关设施的建设 |
5.2 码头装卸机械与工艺系统方面 |
5.2.1 提高装卸机械的运转效率 |
5.2.2 提升码头机械化水平 |
5.3 码头人力资源方面 |
5.4 巩固码头经营管理水平 |
5.4.1 加强码头信息化建设 |
5.4.2 提升码头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 |
5.5 优化集疏运系统 |
5.5.1 与周边港口合作增强联盟效应 |
5.5.2 积极吸引集装箱中转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我国铁路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品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服务产品定价方法研究现状 |
1.2.4 既有研究的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2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的方法体系 |
2.1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的概念及设计原则 |
2.1.1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的基本概念 |
2.1.2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的基本特征 |
2.1.3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 |
2.2 模块化设计方法概述 |
2.2.1 模块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
2.2.2 模块化设计的技术及经济意义 |
2.2.3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
2.3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体系构建 |
2.3.1 基于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模块划分方法 |
2.3.2 基于约束满足的产品模块配置方法 |
2.3.3 基于故障分析的产品可靠性评价方法 |
2.3.4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产品定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划分模型 |
3.1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需求分析 |
3.1.1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宏观市场需求分析 |
3.1.2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客户需求细分 |
3.1.3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业务开展现状 |
3.2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预划分 |
3.2.1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划分影响因素分析 |
3.2.2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业务功能分解 |
3.2.3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作业环节细分 |
3.3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划分模型及求解算法设计 |
3.3.1 作业环节与特征指标关联度矩阵建立 |
3.3.2 基于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产品模块划分模型 |
3.3.3 量子免疫克隆求解算法设计 |
3.3.4 量子免疫克隆算法的基本步骤 |
3.4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划分方案评价 |
3.4.1 客户需求满足率计算 |
3.4.2 组合复杂度计算 |
3.4.3 作业复杂度计算 |
3.5 模型求解与实证分析 |
3.5.1 模块划分模型求解 |
3.5.2 模块划分方案评价及模块划分结果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约束满足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配置模型 |
4.1 服务产品模块配置的概念及特征 |
4.1.1 服务产品模块配置的内涵 |
4.1.2 服务产品模块配置的特征 |
4.2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资源供给标签定义及接口设计 |
4.2.1 模块资源供给标签定义 |
4.2.2 模块衔接接口设计 |
4.3 基于CSP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配置模型建立 |
4.3.1 问题描述 |
4.3.2 变量定义 |
4.3.3 约束条件设置 |
4.3.4 模型建立 |
4.4 模块配置CSP模型求解算法设计及案例分析 |
4.4.1 求解算法设计 |
4.4.2 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故障分析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可靠性评价方法 |
5.1 服务产品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5.1.1 可靠性及其度量 |
5.1.2 可靠性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
5.1.3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可靠性评价的基本思路 |
5.1.4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5.2 故障树分析法及Petri网基础知识概述 |
5.2.1 故障树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
5.2.2 故障树的建立方法 |
5.2.3 最小割集在故障树分析中的作用 |
5.2.4 Petri网建模方法的基本内容 |
5.3 基于故障树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可靠性评价Petri网模型 |
5.3.1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运输服务模块”的故障树建立 |
5.3.2 故障树的Petri网模型表示 |
5.3.3 利用基于关联矩阵的Petri网模型求取最小割集 |
5.4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的可靠性评价模型 |
5.4.1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运输服务模块”可靠性评价模型 |
5.4.2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其他业务模块可靠性评价模型 |
5.4.3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的整体可靠性评价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定价模型 |
6.1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业务模块定价策略分析 |
6.1.1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业务模块特征分析 |
6.1.2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定价的影响因素 |
6.1.3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各业务模块定价策略选择 |
6.2 弹性需求条件下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定价模型 |
6.2.1 弹性需求条件下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定价的基本思路 |
6.2.2 弹性需求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定价模型建立 |
6.2.3 模型转化及求解算法设计 |
6.2.4 算例分析 |
6.3 基于博弈论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定价模型 |
6.3.1 基于博弈论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定价模型概述 |
6.3.2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定价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及求解 |
6.3.3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定价的合作博弈模型及求解 |
6.3.4 算例分析 |
6.4 基于客户协商的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合同定价法 |
6.4.1 基于客户协商的合同定价法概述 |
6.4.2 铁路物流服务产品合同定价的基本原则及步骤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论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代理模型的FMS物流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柔性制造生产物流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代理模型技术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桌子柔性制造加工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
2.1 Flexsim对桌子加工制造系统的建模 |
2.1.1 Flexsim软件介绍 |
2.1.2 Flexsim建模 |
2.1.3 模型工厂的参数设置 |
2.2 Flexsim的生产过程仿真分析和改进 |
2.2.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
2.2.2 物流系统的仿真分析 |
2.2.3 桌子加工柔性制造系统改进 |
第3章 柔性制造系统代理模型的构建 |
3.1 代理模型技术 |
3.1.1 代理模型的构建流程 |
3.1.2 试验设计基础理论 |
3.1.3 常用到的代理模型 |
3.2 基于Isight软件的代理模型优化设计技术 |
3.2.1 Isight软件简介 |
3.2.2 基于Isight平台的优化策略 |
3.3 确定设计变量和范围 |
3.3.1 样本点的选取和代理模型建立 |
3.3.2 样本点选取 |
3.3.3 代理模型构建 |
3.3.4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提高模型精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FMS物流系统代理模型优化设计 |
4.1 遗传算法简介 |
4.2 优化设计及结果分析 |
4.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公(铁)路土石方施工机械配置仿真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公铁路土石方装运系统分析及过程仿真的实现 |
2.1 公铁路土石方装运系统分析 |
2.2 公铁路土石方装运系统过程仿真 |
2.2.1 排队论 |
2.2.2 过程仿真的实现 |
3 土石方装运系统机械配置模型研究 |
3.1 机械配置的一般原则 |
3.2 现有的配置模型及分析 |
3.2.1 现有配置模型 |
3.2.2 现有配置模型分析 |
3.3 基于时间—费用多目标的机械优化配置模型 |
3.3.1 时间—费用模型 |
3.3.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3.3.3 配置模型的建立 |
4 粒子群算法在机械优化配置模型中的应用 |
4.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4.1.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描述 |
4.1.2 多目标优化的基本概念 |
4.2 基本粒子群算法 |
4.2.1 粒子群算法原理 |
4.2.2 参数设置 |
4.2.3 粒子群算法基本流程 |
4.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4.3.1 算法提出 |
4.3.2 算法分析 |
4.3.3 算法流程 |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5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机械配置模型求解 |
4.5.1 编码设计 |
4.5.2 评价函数的选择 |
4.5.3 算法流程 |
4.5.4 算例应用及结果分析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输出型煤炭码头卸车生产调度优化模型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炭码头装卸技术水平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煤炭码头装卸工艺发展现状 |
1.2.2 输出型煤炭码头装卸设备发展现状 |
1.2.3 港口装卸工艺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
1.3 港口装卸作业调度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生产调度问题 |
1.3.2 调度算法综述 |
1.3.3 港口装卸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4 煤炭码头装卸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输出型煤炭码头的生产组织与数学问题 |
2.1 码头装卸工艺与生产组织 |
2.1.1 输出型煤炭码头的装卸工艺 |
2.1.2 输出型煤炭码头的生产组织 |
2.2 码头装卸生产作业计划 |
2.2.1 月度生产计划与近期生产计划 |
2.2.2 昼夜生产计划 |
2.2.3 火车作业计划 |
2.3 码头装卸作业调度 |
2.3.1 火车调度 |
2.3.2 堆场调度 |
2.3.3 装卸机械及人员调度 |
2.3.4 码头生产调度原则 |
2.3.5 港口生产调度任务 |
2.4 码头装卸效能的影响因素 |
2.4.1 宏观因素 |
2.4.2 微观因素 |
2.5 生产计划与作业调度的本质数学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出型煤炭码头卸车作业调度数学模型 |
3.1 卸车作业调度问题描述 |
3.1.1 卸车调度问题分析 |
3.1.2 卸车调度问题描述 |
3.2 卸车作业调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的假设 |
3.2.2 模型重要符号说明 |
3.2.3 模型优化目标函数 |
3.2.4 模型约束条件 |
3.3 模型分析与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卸车作业调度模型的启发式算法研究 |
4.1 面向触发事件的卸车作业调度模型启发式算法研究 |
4.1.1 面向火车到达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 |
4.1.2 面向翻车机空闲事件的启发式搜索算法 |
4.2 递阶主副型复合启发算法 |
4.3 案例描述 |
4.4 启发式算法对火车调度优化模型求解实验分析 |
4.4.1 具体试验案例 |
4.4.2 模型基本参数设定 |
4.4.3 模型试验与求解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卸车作业调度模型的遗传算法研究 |
5.1 火车卸车调度优化模型的遗传算法设计 |
5.1.1 算法的基本流程 |
5.1.2 个体编码 |
5.1.3 种群初始化 |
5.1.4 适应度函数 |
5.1.5 选择、交叉及变异操作 |
5.1.6 基因解码算法 |
5.2 遗传算法对火车调度优化模型求解试验分析 |
5.2.1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
5.2.2 模型试验与求解结果 |
5.2.3 不同算法的调度结果分析 |
5.3 大规模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岛礁作战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系统 |
1.2.1 岛礁作战军事力量水路输送系统结构 |
1.2.2 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系统特点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3.1 岛礁作战军事力量部署问题 |
1.3.2 选址问题 |
1.3.3 港口码头资源配置问题 |
1.4 目前理论方法解决MMTSP 问题的局限性 |
1.4.1 岛礁作战军事力量保障理论与实际经验不足 |
1.4.2 选址路径优化调度问题(LRP)描述MMTSP 问题有局限 |
1.4.3 选址路径优化调度方法解决MMTSP 问题欠恰当 |
1.4.4 港口码头资源配置研究解决MMTSP 问题缺少针对性 |
1.5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军事力量水路输送战例与输送转运过程 |
2.1 岛礁作战军事力量水路输送战例概述 |
2.2 岛礁作战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环境与特点 |
2.2.1 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环境 |
2.2.2 军事力量水上输送转运特点 |
2.3 岛礁作战中军事力量输送过程分析 |
2.4 水路输送转运基地与转运作业过程 |
2.4.1 军事转运基地分类 |
2.4.2 水路转运基地建立 |
2.4.3 水路转运基地作业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基地影响因素 |
3.1 军用物资与转运基地 |
3.1.1 军用物资及码头泊位种类 |
3.1.2 不同种类物资装卸作业分析 |
3.1.3 转运基地综合通过能力组成 |
3.2 水路转运基地综合通过能力分析 |
3.2.1 转运基地综合通过能力影响因素 |
3.3 转运作业环境 |
3.3.1 天气气象因素 |
3.3.2 水文动力因素 |
3.3.3 地质地貌因素 |
3.3.4 战场环境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路转运基地综合评价与保障路径指派 |
4.1 水路转运基地选址方法确定 |
4.2 水路转运基地综合评价 |
4.2.1 综合评价步骤 |
4.2.2 水路转运基地评价指标 |
4.2.3 综合评价最优参考数据对象 |
4.2.4 指标数据规范化 |
4.2.5 权重确定 |
4.2.6 多层灰色关联(GRA)综合评价 |
4.2.7 评价过程与结果 |
4.3 水路转运备选基地保障路径指派 |
4.3.1 备选转运基地输送网络 |
4.3.2 备选转运基地可行路径搜索 |
4.3.3 备选转运基地保障路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路输送转运基地离散选址分配优化模型 |
5.1 离散选址分配基本模型 |
5.1.1 条件设定 |
5.1.2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5.1.3 基本模型 |
5.2 基本模型解析方法 |
5.2.1 库恩塔克定理 |
5.2.2 Lagrange 乘子法解基本选址模型 |
5.3 模型参数 |
5.3.1 军事力量转运基地滞留时间Twi |
5.3.2 集结地域到转运基地单位转运量消耗时间cki |
5.3.3 转运基地到卸载点单位转运量消耗时间hij |
5.4 水路输送转运基地离散选址分配优化模型 |
5.4.1 水路输送转运基地离散选址分配优化模型目标函数 |
5.4.2 水路输送转运基地离散选址分配优化模型 |
5.5 小结 |
第6章 模型算法与算例 |
6.1 模型算法 |
6.1.1 算法分类 |
6.1.2 算法特点 |
6.1.3 离散选址分配优化模型的算法选择 |
6.2 标准遗传算法 |
6.2.1 遗传算法原理 |
6.2.2 对标准遗传算法的改进 |
6.3 求解离散选址分配优化模型的演化遗传算法 |
6.3.1 染色体生成 |
6.3.2 适用度函数 |
6.3.3 重组(crossover) |
6.3.4 种群变异 |
6.3.5 选择 |
6.4 基于子空间约束处理的演化遗传算法程序编写 |
6.4.1 计算流程 |
6.4.2 程序编写 |
6.4.3 参数输入与结果输出 |
6.5 演化遗传算法比较分析 |
6.5.1 演化遗传算法与标准遗传算法比较 |
6.5.2 Matlab-GA 与LINGO 用于选址分配基本模型的比较 |
6.6 算例分析 |
6.6.1 背景 |
6.6.2 计算结果分析 |
6.7 模型敏感性分析 |
6.7.1 约束条件变化时优化分析 |
6.7.2 目标函数改变时优化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作业仿真 |
7.1 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舰船与装卸机械匹配解析模型 |
7.1.1 舰船与装卸机械和谐匹配条件 |
7.1.2 舰船与装卸机械匹配分析 |
7.1.3 输送装卸数量匹配解析模型应用分析 |
7.2 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舰船与装卸机械匹配仿真方法 |
7.2.1 载运工具与转运基地转运能力匹配问题的提出 |
7.2.2 随机服务网络模型 |
7.2.3 基地转运作业系统评价指标 |
7.2.4 仿真流程设计 |
7.2.5 仿真匹配优化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贡献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水路转运基地综合评价有关结果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集装箱码头泊位系统配置与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泊位配置方面 |
1.3.2 泊位调度方面 |
1.3.3 岸桥调度方面 |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章 集装箱码头泊位系统分析 |
2.1 集装箱码头泊位系统要素 |
2.2 集装箱码头泊位系统的特征 |
2.2.1 复杂性 |
2.2.2 离散性 |
2.2.3 随机性 |
2.2.4 排队性 |
2.3 集装箱码头泊位系统的影响因素 |
2.3.1 港口内部影响因素 |
2.3.2 港口外部影响因素 |
2.4 集装箱码头泊位系统的功能和地位 |
2.5 集装箱码头泊位系统作业流程 |
第3章 集装箱码头泊位数量配置模型及求解 |
3.1 排队论概述 |
3.1.1 排队模型的基本构成 |
3.1.2 排队模型的表示 |
3.1.3 排队模型的数量指标 |
3.2 基于排队论的泊位系统规模确定 |
3.2.1 模型假设 |
3.2.2 符号约定 |
3.2.3 模型构建 |
3.3 排队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
3.3.1 模型求解思路 |
3.3.2 算例分析 |
第4章 集装箱码头岸桥-泊位联合调度模型及求解 |
4.1 问题描述 |
4.1.1 泊位调度问题 |
4.1.2 岸桥调度问题 |
4.1.3 岸桥-泊位联合调度问题 |
4.2 岸桥-泊位联合调度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假设 |
4.2.2 符号约定 |
4.2.3 Crane-DBAP模型构建 |
4.2.4 遗传算法求解的可能性 |
4.3 遗传算法基本理论 |
4.3.1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
4.3.2 遗传算法的步骤 |
4.4 遗传算法求解CRANE-DBAP模型 |
4.4.1 染色体设计及编码方式 |
4.4.2 适应度函数设计 |
4.4.3 岸桥分配 |
4.4.4 遗传操作 |
4.3.5 算法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5.1 算例说明 |
4.5.2 参数设置 |
4.5.3 结果展示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区域物流系统及轴—辐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思路和特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区域物流系统及轴—辐网络研究现状 |
2.1 理论回顾与相关研究 |
2.1.1 物流 |
2.1.2 区域物流 |
2.1.3 区域物流的理论基础 |
2.1.4 区域物流整合模式 |
2.2 国内外区域物流理论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情况 |
2.2.2 国内研究情况 |
2.2.3 国内外区域物流研究评述 |
2.3 国外区域物流实务发展研究 |
2.3.1 国外区域物流发展趋势 |
2.3.2 日本区域物流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
2.3.3 欧洲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特点 |
2.4 轴—辐网络的发展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区域物流系统分析 |
3.1 区域物流系统 |
3.1.1 系统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
3.1.2 物流系统及其概念模型 |
3.1.3 区域物流系统及其特征 |
3.1.4 区域物流系统结构 |
3.1.5 区域物流系统的功能 |
3.2 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演化及协调性研究 |
3.2.1 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发展过程 |
3.2.2 区域物流系统协调的概念和内涵 |
3.2.3 区域物流系统的协调发展观 |
3.3 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研究 |
3.3.1 区域物流系统规划背景 |
3.3.2 区位分析与系统目标定位 |
3.3.3 区域物流系统结构性失衡问题 |
3.3.4 区域物流节点的模式 |
3.4 枢纽区域物流系统设计 |
3.4.1 枢纽 |
3.4.2 枢纽区域物流系统建设的目的及必要性 |
3.4.3 枢纽区域物流系统结构设计 |
3.5 区域物流系统竞争力评价研究 |
3.5.1 区域物流竞争力内涵 |
3.5.2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5.3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
第四章 区域物流系统经济性分析 |
4.1 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 |
4.1.1 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影响 |
4.1.2 区域物流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分析 |
4.1.3 区域物流投资弹性实证研究 |
4.1.4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相关性分析 |
4.2 区域物流需求理论分析 |
4.2.1 区域物流需求分析的目的 |
4.2.2 物流需求分析的定义 |
4.2.3 物流需求分析的原则 |
4.2.4 区域物流需求的特点 |
4.2.5 区域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
4.3 物流需求量预测理论综述 |
4.3.1 物流需求量预测理论综述 |
4.3.2 预测常用模型 |
4.3.3 物流需求量组合预测模型的研究 |
4.3.4 实例分析 |
4.4 区域物流系统的供需分析 |
4.4.1 区域物流系统供给分析 |
4.4.2 区域物流系统的需求分析 |
4.4.3 区域物流系统的供需平衡分析 |
第五章 轴—辐网络理论、模型及算法研究 |
5.1 轴—辐网络内涵与形成机理 |
5.1.1 轴—辐网络的概念 |
5.1.2 轴—辐网络的结构性质与分类 |
5.1.3 轴—辐网络的内涵分析 |
5.1.4 轴—辐网络的形成与扩张 |
5.2 轴一辐网络模型发展研究 |
5.2.1 p-hub中位问题 |
5.2.2 含固定费用的中心选址问题 |
5.2.3 p-hub中心问题 |
5.3 组合优化问题 |
5.3.1 组合优化问题 |
5.3.2 邻域概念 |
5.3.3 启发式算法 |
5.3.4 计算复杂性 |
5.4 现代启发式算法 |
5.4.1 禁忌搜索 |
5.4.2 模拟退火算法 |
5.4.3 遗传算法 |
5.4.4 粒子群优化算法 |
5.5 基于几何舍入算法的枢纽确定单连接轴—辐网络结构研究 |
5.5.1 模型 |
5.5.2 几何舍入算法 |
5.5.3 实例分析 |
5.6 固定建设费用的无约束轴—辐网络中心问题的启发式算法研究 |
5.6.1 GA启发式算法 |
5.6.2 GA启发式算法的步骤 |
5.6.3 实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模拟退火算法在装卸机扒取机构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入侵野草算法的泊位分配方式研究[D]. 段文秀.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2]现代物流条件下铁路货场设计方法研究[D]. 柳影.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3]天津港L集装箱码头实际通过能力提升研究[D]. 杨光.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3)
- [4]铁路物流服务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D]. 王丹竹.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5]基于代理模型的FMS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 朱群.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6]公(铁)路土石方施工机械配置仿真方法的研究[D]. 刘欢. 中南大学, 2014(03)
- [7]输出型煤炭码头卸车生产调度优化模型和方法研究[D]. 高天佑.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8]军事力量水路输送转运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研究[D]. 钱润华. 清华大学, 2010(08)
- [9]集装箱码头泊位系统配置与调度研究[D]. 赵芳.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8)
- [10]区域物流系统及轴—辐网络研究[D]. 杨晗熠. 天津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