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消解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活性污泥中的镍(论文文献综述)
吕婷[1](2020)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镍基高温合金中的六种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分析时可能存在的干扰:包括质谱干扰和非质谱干扰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通过优化仪器参数,确定了最佳的仪器工作条件,并运用碰撞池技术对干扰进行校正,确立了合适的同位素,同时选取不同的内标元素进行了校正;通过反复试验,探究合理的方法校正钼氧离子对测定镉的严重干扰,最后通过精密度试验、加标回收试验等方法,对该六种痕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进行了验证。本方法采用盐酸-硝酸-过氧化氢的酸分解体系,用2 μ g/L193Ir或6 μ g/L 115In作为75As的校正内标,2 μ g/L 103Rh作为111Cd、89Y、126Te的校正内标,6 μg/L187Re作为71Ga的校正内标,6 μg/L 133Cs作为107Ag的校正内标。载气流量最佳值为1.10 L/min,最佳射频功率为1300 W,积分驻留时间为50 ms,采用碰撞反应池模式测定各个元素,氦碰撞气流量应为3.5 mL/min。采用本文的数学校正法写入仪器程序测定111Cd,可以很好地校正镍基高温合金中钼产生的95Mo160+干扰。各元素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均≥0.999,线性相关性较好,镍基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58、0.09、0.02、0.03、0.01、0.14 μ g/L,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仪器的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方法的回收率在85%~110%之间,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修英楠[2](2017)在《某城镇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分析及农用环境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使用原子荧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泥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监测。砷、汞、锌、镉、铅、镍、铜的浓度分别为10.06、0.027、240、0.119、25.3、9.6、40.6 mg/kg,排放浓度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相关标准限值要求。如作为农用,其浓度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2009)中相关标准-A级污泥农用限值要求。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进行评价,监测的七种重金属的RI为6.368,如作为农用,具有轻微的生态危害。
陈玉芳[3](2017)在《灰化、电热板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城镇污泥中的镍、锌》文中认为采用灰化的方式对城镇污泥进行预处理,减小体积和有机质含量。后续采用电热板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城镇污泥中锌和镍的含量,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满足实验要求。污泥中镍和锌含量分别为0.833mg·kg-1和1.26mg·kg-1,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处在较低含量水平,远低于统计的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
李茹,乔壮明,王平,李超,张诺,代玉雪,赵燕芳,蔡燕燕,魏琴[4](2010)在《痕量镍分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2003~2009年国内外利用不同分析测试技术测定痕量镍的进展,并对常规分光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及电化学分析等方法进行重点讨论。从反应体系、反应介质、灵敏度、线性范围等方面归纳了上述测定体系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情况。为了克服分离手段复杂、数据处理复杂等缺点,需要开发诸如简单的分离富集技术与仪器联用等新技术并将化学计量学运用到各种技术当中。此外,研制新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及稳定性好的活化剂和探针,也是提高测定镍含量准确度的可行手段。
杜晓瑜[5](2010)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尿素和尿液中镍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作环境中的各类粉尘及多种有毒有害元素的存在和超标,给人体健康埋下隐患,导致许多情况可怕、后果严重的职业病。尿素是固态氮肥中含氨量最高的一种氮肥,在尿素生产及包装场所空气、土壤、水等场所中存在着大量的尿素尘,它能引起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及肾病,并且刺激眼睛和皮肤,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镍广泛应用于钢铁、合金、石油等工业中,其各种化合物均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生殖系统和皮肤造成严重影响。镍和作业场所空气中尿素浓度的大小是评价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其含量的测定为职业及非职业接触人群损伤提供了早期的检测目标,对职业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对作业场所空气中尿素及人体尿液中微量镍的准确测定非常重要。高效液相色谱对于组分复杂样品的分离测定具有很大的优势,其选择性和分离效率都很好;而对于大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来说,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以其特有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优点,无疑是最适用的分析方法。本课题研究并建立了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尿素的分析方法以及尿中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研究工作有: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尿素。应用C18色谱柱,对流动相的选择进行讨论,优化了仪器条件并讨论了空气样品采集中滤膜的洗脱时间、采样效率及滤膜的选择,排除了空气中其他组分及氨的干扰。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校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300μg/m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6,方法检出限为0.4μg/mL,可以满足作业区空气中尿素的测定。2.建立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快速测定尿镍的新方法。重点研究了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试验了不同的酸及酸度对尿液中镍的分析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不同基体改进剂对镍分析的改进效果并作出选择,优化基体改进剂的用量,降低了尿样基体对镍测定的各种干扰,优化了仪器和反应条件,包括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等。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镍在0-5.0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6,检出限为0.12μg/L,回收率为91.3%-105.3%,该方法简单实用,稳定性好,为实验室日常生物样品的检测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
尹洧,刘长宽[6](2009)在《微波消解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将微波消解应用于分析化学领域,给分析实验室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微波能量传递方式比传统的加热方式来得快捷而清洁,使得微波消解立即得以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环境监测领域使用的微波消解进行综述,内容包括在土壤、固废、底质中重金属和废水COD的测定等方面,目前微波消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环境监测的实验室中。
邓勃[7](2009)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化学改进技术的进展》文中指出化学改进技术是一种在线化学处理技术,既利用了常规化学处理消除干扰、提高测定灵敏度的优点,又避免了常规化学处理费时费力、易玷污和损失的缺点,广泛地应用于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本文回顾了化学改进技术的历史发展,对近十年石墨炉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化学改进技术的进展做了较全面介绍,内容包括:常用化学改进剂中的金属化学改进剂,磷酸盐化学改进剂,有机物化学改进剂和复合化学改进剂,持久化学改进剂,化学改进剂的作用机理。在结语中,对化学改进技术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引用国内外近年文献110篇。
王素燕[8](2008)在《茶叶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及测定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茶叶认识的不断提高、茶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茶叶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茶叶卫生质量已成为当前茶叶界关注的焦点,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茶叶的贸易和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重金属元素对茶叶的污染是影响茶叶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对茶叶及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r、Cd、Cu、Pb、As、Hg、Ni)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以下几部分:1.比较干法、湿法和微波消解三种样品预处理方法,本文选用最佳的微波消解法。通过对微波消解的功率、温度及时间等因素的考察,确定了茶叶和土壤微波消解的最佳条件。微波消解功率依次为800,1000,1000,700 W;对应的消解温度依次为180,200,220,200℃;茶叶消解时间依次为5,6,7,5min,5 mL 14.5 mol/L HNO3和3mL 10 mol/L H2O2混合消解液能使茶叶样品彻底消解成透明溶液:土壤消解时间依次为10,8,9,5 min,5 mL 14.5 mol/L HNO3、2mL 23 mol/L HF和1 mL 10 mol/L H2O2混合消解液能使土壤样品彻底消解成透明溶液。2.采用微波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元素铬、镉、铜、铅,并探讨仪器主要参数以及实验条件如酸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铬、锅、铜、铅的检出限分别为1.93 ng/mL.0.97 ng/mL.0.85 ng/mL和16.2 ng/m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9%、1.1%、1.2%和0.92%;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104%、99%和102%。3.采用微波消解样品,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砷和汞。研究光电管负高压、灯电流、原子化器高度、载气和屏蔽气流量、读数时间、延迟时间、硼氢化钾浓度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砷和汞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 ng/mL-40 ng/mL和0.1ng/mL-10 ng/mL,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和0.9992,检出限分别为0.049ng/mL和0.012 ng/mL,方法的精密度分别为2.0%和3.2%,回收率分别为101%和95%。4.采用预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镍的新方法,探讨了溶夜pH、硅胶用量、APDC加入量等实验条件对富集及测定灵敏度的影响。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镍的检出限为3.9 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3%,回收率为97%。5.结合茶叶卫生质量标准和国家现行的无公害茶及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对供试茶叶和茶地土壤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通过F检验,讨论春茶中重金属和相应的茶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株洲菜园区茶叶中Cd和宁乡农家茶中Pb含量超标外,七种重金属在其它茶叶中含量均未超出评价标准的限量值。全部土壤样品均符合国家无公害茶叶产地环境标准,与国家有机茶产地环境标准比较,株洲菜园区土壤Cd平均含量超过限量值,其它茶地的各项目检测平均值均符合国家有机茶产地环境标准。供试茶地中春茶与土壤镉、铅、砷、汞、镍含量之间都呈现出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春茶与土壤铜、铬含量之间关系不显着(P>0.05)。
赵清华[9](2008)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分布特性及形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污水量的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也在不断增加。污泥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也含有难降解的金属有毒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则会造成更严重的二次污染,同时有毒重金属也是限制污泥农用或污泥制砖等综合利用的主要障碍,因此对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研究,掌握重金属元素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迁入途径及迁移转化规律对污泥的处置及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微波消解技术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为基础,以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进水泵房、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脱水机房等各处理单元水样及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BCR连续提取法进行金属形态(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的提取,以ICP-AES法测定了样品中的Cd、Cr、Cu、Mn、Mo、Ni、Pb、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各个单元水相及污泥中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分布,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找出重金属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形态分布特性,以此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和污泥的合理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表明:(1)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处理后的污水中重金属元素Cd、Cr、Cu、Pb、Mo、Zn、Ni、Mn含量符合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要求,同时重金属元素Cd、Cr、Cu、Zn含量符合农用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要求。(2)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重金属元素Cd、Cu、Mn、Mo、Pb大部分在初沉池可得到沉淀,部分在活性污泥处理阶段被活性污泥所吸附。重金属元素Cd、Cr、Cu、Zn在初沉池污泥中的含量高于剩余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而金属元素Cr、Ni、Zn则相反,在剩余污泥中的含量高于初沉污泥中的含量。(3)污水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元素在污泥中的沉积没有显着的差异,同一金属元素在不同泥样中的形态优势均有所不同,可采用对污水处理过程作适当的改进或控制酸度,在不同处理阶段将不同重金属除去。(4)采用BCR连续提取法研究重金属形态分布规律为:元素Cd、Zn、Pb形态主要为可还原态,元素Mn主要为酸溶态,其可氧化态所占百分比较低(9.3—11.8%);元素Cr、Cu、Mo主要存在形态为可氧化态,其酸溶态所占百分比相对较低(<1.2%);元素Ni在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三态中所占比例差别不大。
华丽[10](2008)在《基于RoHS指令六种有害物质的痕量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污染引起了人类高度关注,为此欧盟提出了RoHS指令,将电子电气产品中六种物质——铅、镉、汞、六价铬、PBBs/PBDEs——最大允许浓度值限制在痕量范围(100mg/kg或1000mg/kg)。针对中国电子电气业在遵守RoHS符合性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采用GC-MS,ICP-OES,UV-Visible分光光度法等,对我国南方和香港地区各类电子电气产品中六种有害物质进行痕量分析,建立了一套标准的六种有害物质初步筛选、萃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此方法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其相对标准偏差、回复率、再现率、检出限、线性关系等进行评估,得出了优化测试参数,在此条件下其检测的精密度达到或高于国际IEC 62321标准,满足RoHS测试要求。针对六种有害物质仪器分析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新方法。首先,针对光谱分析中背景线漂移、光谱交迭等问题的引发因素如材质效应、外来离子干扰、非目标元素的发射等,提出了如IEC、两点纠正法、多波长选择和SPE在线流动吸附等解决方法;其次,针对PBBs/PBDEs痕量分析过程中PCB、PCN、HCB等干扰,提出了MSPD法,以YMC ODS-C18作为载体进行吸附分离,成功地消除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负面影响;再次,针对卤素其它类同系物对溴类阻燃剂分析中的干扰,提出了NICI-和EI-两种GC-MS电离模式并用,可以同时洞察PBBs/PBDEs分子链断裂后阴离子碎片[Br]-, [HBr2]-和分子链段离子碎片[M+2]+,[M+4]+,[M+6]+,[M+8]+的滞留峰,增加了对溴系阻燃剂的选择性;此外,还讨论了EDXRF筛选中试样自身形状、照射面积、照射时间、厚度等因素对激发强度的影响,并对目标元素次级辐射、共存离子散射、吸收等问题提出了参数拟合法进行回归处理,可更准确地获得目标物的谱线强度与检测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上述这些方法使分析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得以提高。超低含量物质的检出限是光谱、色谱分析中的“瓶颈”问题,本文对六价铬、铅、镉的超痕量分析开展研究。选用两种不同吸附剂进行富集处理,即锯屑富集Cr(Ⅵ)和分离Cr(Ⅲ)、MWCNTs富集Pb2+, Cd2+并消除Hg分析中干扰,对过程的影响因素和热力学、动力学参数ΔGο,ΔHο,ΔS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方法能使目标物浓缩50~100倍,使检出限低至μg/L, ng/L水平。本文还建立了反向神经网络逼近模型,在不改变样本数据空间拓朴结构前提下,将n-D空间样本点映射到2-D平面上并实现对样本数据的搜索寻优,获得了最佳Cr(Ⅵ)萃取和PBB索氏提取条件,此计算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ξ<0.05%,为实验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RoHS符合性实践对企业带来的经济负荷,借鉴日本SONY公司绿色化管理理念,提出了绿色“采购——生产——销售”三链环法对电子电气产品进行绿色管理与监控,对我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电子电气业绿色化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二、微波消解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活性污泥中的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消解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活性污泥中的镍(论文提纲范文)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
1.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起源 |
1.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相关概念 |
1.2.2.1 原子结构与同位素 |
1.2.2.2 离子 |
1.2.2.3 元素的质量 |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结构及原理 |
1.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
1.2.3.2 质量分析器 |
1.2.3.3 检测器 |
1.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分析机理 |
1.2.3.5 池技术 |
1.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消除干扰的方法 |
1.2.5.1 质谱干扰 |
1.2.5.2 基体效应 |
1.2.6 校正方法 |
1.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应用 |
1.3 镍基高温合金的发展 |
1.4 文献综述 |
1.4.1 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的仪器分析法 |
1.4.1.1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
1.4.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1.4.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1.4.1.4 其他方法 |
1.4.1.5 镍基高温合金中砷、银、镓、镉、钇和碲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 |
1.4.2 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国内外分析方法标准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仪器和试剂 |
2.1 仪器设备及其优化参数 |
2.2 试验主要试剂及样品 |
第3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方法 |
3.2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高纯镍的选择 |
3.3.2 共存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
3.3.2.1 铁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
3.3.2.2 铬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
3.3.2.3 钴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
3.3.2.4 钼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
3.3.2.5 铝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
3.3.2.6 钛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
3.3.2.7 钨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
3.3.2.8 铌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
3.3.3 酸度试验 |
3.3.4 测量同位素的选择 |
3.3.5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
3.3.5.1 载气流量 |
3.3.5.2 射频发生器功率 |
3.3.5.3 积分驻留时间 |
3.3.6 多原子离子的干扰及消除 |
3.3.6.1 测定模式的选择 |
3.3.6.2 碰撞气流量 |
3.3.7 内标元素的选择 |
3.3.8 小结 |
第4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钇、碲方法的建立 |
4.1 测量范围 |
4.2 原理 |
4.3 试剂 |
4.4 仪器 |
4.4.1 实验室玻璃仪器和塑料仪器 |
4.4.2 ICP-MS仪器 |
4.5 分析步骤 |
4.6 结果计算 |
4.6.1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 |
4.6.2 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 |
第5章 ICP-MS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镉的分析方法研究 |
5.1 动态反应池模式(氧气) |
5.2 美国方法EPA.200.8 |
5.3 数学校正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2)某城镇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分析及农用环境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仪器设备、试剂 |
1.2 样品的采集 |
1.3 污泥样品的消解 |
1.4 仪器参数 |
1.5 样品测试 |
2 实验结果 |
2.1 测定结果 |
2.2 精密度试验 |
2.3 重复性试验 |
2.4 回收率试验 |
3 讨论 |
3.1 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价 |
3.2 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标准评价 |
3.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计算 |
4 结论 |
(3)灰化、电热板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城镇污泥中的镍、锌(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 样品的处理 |
2.1 污泥的来源 |
2.2 污泥样品的处理 |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 样品的测试 |
2.5 加标回收率 |
3. 实验结果 |
3.1 污泥中重金属含量 |
3.2 加标回收实验测试结果 |
4. 结果讨论 |
(4)痕量镍分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光光度法 |
1.1 常规分光光度法 |
1.2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
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3 电化学分析方法 |
4 流动注射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
5 分子荧光光谱法 |
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质谱法 |
7 其它方法 |
(5)工作场所空气中尿素和尿液中镍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尿素 |
1.1.1 测定空气中尿素的意义 |
1.1.2 空气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
1.1.3 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 |
1.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尿中镍 |
1.2.1 尿样中镍的检测意义 |
1.2.2 尿样预处理 |
1.2.3 石墨炉常见干扰及消除 |
1.2.4 基体改进剂技术及应用 |
1.2.5 石墨管改性技术及应用 |
1.3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主要工作 |
1.3.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1.3.2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尿素 |
2.1 引言 |
2.2 试验部分 |
2.2.1 试剂 |
2.2.2 仪器与分析条件 |
2.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3.2 流速的选择 |
2.3.3 流动相的选择 |
2.3.4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2.3.5 精密度试验 |
2.3.6 氨干扰试验 |
2.4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4.1 采样 |
2.4.2 洗脱时间及效率 |
2.4.3 采样效率实验 |
2.4.4 滤膜的选择 |
2.4.5 稳定性实验 |
2.5 小结 |
第三章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尿中的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及分析条件 |
3.2.2 试剂 |
3.2.3 工作曲线的绘制和样品的测定 |
3.2.4 样品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酸和酸度的选择 |
3.3.2 基体改进剂及其量的选择 |
3.3.3 灰化温度的选择 |
3.3.4 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
3.3.5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3.3.6 精密度实验 |
3.3.7 回收率实验 |
3.3.8 干扰实验 |
3.3.9 稳定性实验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茶叶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及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当前国内外茶叶中重金属的含有及研究现状 |
1.2 重金属分离富集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
1.3 重金属分析的样品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1.4 重金属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4.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
1.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实验材料 |
2.1 供试茶地概况 |
2.2 材料 |
2.3 样品的采集与固定 |
2.3.1 茶叶样品的采集与固定 |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固定 |
3 微波消解法预处理样品 |
3.1 样品消解方法的选择 |
3.1.1 湿法消解 |
3.1.2 干法消解 |
3.1.3 微波消解 |
3.1.4 消解结果比较 |
3.2 微波消解条件优化 |
3.2.1 样品消解体系的选择 |
3.2.1.1 消解常用试剂 |
3.2.1.2 样品消解体系的确定 |
3.2.1.3 固液比的选择 |
3.2.2 消解程序的选择 |
3.2.2.1 消解温度的选择 |
3.2.2.2 初始功率的选择 |
3.2.2.3 消解时间的确定 |
3.2.2.4 消解样品种类的影响 |
3.2.2.5 茶叶微波消解程序 |
3.2.2.6 土壤微波消解程序 |
3.3 样品微波消解处理 |
3.3.1 茶叶样品的微波消解 |
3.2.2 土壤样品的微波消解 |
4 ICP-AES同时测定样品中铬、镉、铜和铅 |
4.1 试验部分 |
4.1.1 主要仪器及工作条件 |
4.1.2 试剂及标准溶液 |
4.1.3 混合标准溶液配制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功率的选择 |
4.2.2 载气流量的选择 |
4.2.3 酸度的影响 |
4.2.4 工作标准曲线及分析线 |
4.2.5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4.2.6 元素检出限 |
4.2.7 茶叶中铬、镉、铜、铅含量分析 |
4.2.7.1 各茶地茶叶中铬、镉、铜、铅的季节变化 |
4.2.7.2 不同产地茶叶中铬、镉、铜、铅含量差异 |
4.2.8 茶地土壤中铬、镉、铜、铅含量状况分析 |
4.2.9 茶叶与土壤中铬、镉、铜、铅含量的相关关系 |
5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砷和汞 |
5.1 试验部分 |
5.1.1 原理 |
5.1.2 仪器及主要工作条件 |
5.1.3 试剂及标准溶液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仪器条件的选择 |
5.2.1.1 负高压的选择 |
5.2.1.2 灯电流的选择 |
5.2.1.3 原子化器高度的影响 |
5.2.1.4 原子化器温度 |
5.2.1.5 载气流量的选择 |
5.2.1.6 屏蔽气流量的选择 |
5.2.1.7 延迟时间的选择 |
5.2.1.8 读数时间的选择 |
5.2.2 硼氢化钾浓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
5.2.3 工作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5.2.4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5.2.5 茶叶中砷、汞含量分析 |
5.2.5.1 各茶地茶叶中砷、汞的季节变化 |
5.2.5.2 不同产地茶叶中砷、汞含量差异 |
5.2.6 茶地土壤中砷、汞含量状况分析 |
5.2.7 茶叶与土壤中砷、汞含量的相关关系 |
6 预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镍 |
6.1 实验部分 |
6.1.1 仪器及主要工作条件 |
6.1.2 试剂及标准溶液 |
6.1.3 实验方法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1 富集条件的优化 |
6.2.1.1 捕集剂种类的影响 |
6.2.1.2 PH值对富集的影响 |
6.2.1.3 硅胶悬浊液量对富集的影响 |
6.2.1.4 APDC溶液用量对富集的影响 |
6.2.1.5 振荡时间对富集的影响 |
6.2.1.6 洗脱酸度 |
6.2.1.7 洗脱剂用量 |
6.2.2 富集效率 |
6.2.3 共存元素干扰试验 |
6.2.4 方法的检出限 |
6.2.5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6.2.6 茶叶中镍含量分析 |
6.2.6.1 各茶地茶叶中镍的季节变化 |
6.2.6.2 不同产地茶叶中镍含量差异 |
6.2.7 茶地土壤中镍的含量状况分析 |
6.2.8 茶叶与土壤中镍含量的相关关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分布特性及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课题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
1.1 城市污泥中金属的来源及危害 |
1.2 金属含量及其存在形态对污泥处置的影响 |
1.3 济南水质净化一厂基本情况 |
2.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污泥消解技术 |
1.2 样品检测技术 |
1.2.1 电化学方法 |
1.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2.3 原子发射光谱法 |
1.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 |
1.3 活性污泥对金属的吸附机理 |
1.4 城市污水中重金属的生物去除、迁移转化机理 |
1.5 金属形态及金属形态分析 |
1.5.1 连续萃取法 |
1.5.2 单一萃取法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
2.1.2 试剂及材料 |
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2.1 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工艺流程介绍 |
2.2.2 样品采集 |
2.2.3 样品制备 |
2.3.金属总量分析方法 |
2.3.1 水样中金属总量的分析方法 |
2.3.2 污泥样品中重金属的分析方法 |
2.3.3 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工作参数 |
2.4 金属形态分析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3.1 微波消解条件的优化 |
3.1.1 微波消解目标温度及消解时间的确定 |
3.1.2 消解体系的选择 |
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分析条件优化 |
3.2.1 分析线的选择与检出下限 |
3.2.2 蠕动泵夹优化 |
3.2.3 雾化器压力优化 |
3.2.4 RF功率 |
3.2.5 加标回收试验 |
3.3 污泥粒径分析 |
3.4 污泥形貌分析 |
3.5 不同处理阶段水中金属总量分析 |
3.6 不同处理阶段污泥中金属总量分析 |
3.7 污泥形态分析 |
3.7.1 不同污泥中各元素的形态分布研究 |
3.7.2 相同金属形态在不同污泥中提取率的比较 |
3.7.3 BCR三态连续提取法所得合量与测定总量比较 |
3.8 对污泥处置及资源化的建议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于RoHS指令六种有害物质的痕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
绪论 1.1 |
研究背景 1.2 |
国内外六种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1.3 |
本课题的立题思想 1.4 |
本课题采用的技术路线 1.5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主要内容 2 |
试样初步筛选 2.1 |
实验部分 2.2 |
结果 2.3 |
讨论 2.4 |
本章总结 3 |
六价铬痕量分析、富集与污染控制 3.1 |
六价铬的痕量分析 3.2 |
超痕量六价铬的富集、分离及污染控制 3.3 |
本章总结 4 |
重金属痕量分析与富集、分离 4.1 |
铅、汞、镉痕量浓度分析 4.2 |
超痕量铅、镉、汞的富集与分离 4.3 |
MWCNTs |
在线吸附对光谱分析中材质离子干扰排除 4.4 |
本章总结 5 |
PBBs/PBDEs |
痕量分析 5.1 |
实验部分 5.2 |
结果 5.3 |
讨论 5.4 |
本章小结 6 |
实验优化设计 6.1 |
方法模型 6.2 |
应用实例一:六价铬萃取 6.3 |
应用实例二:索氏提取PBB 6.4 |
本章小结 7 |
EE |
产品的绿色监控体系建立 8 |
结论与展望 8.1 |
主要研究结论 8.2 |
创新之处 8.3 |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2 |
名词缩略语 附录3 |
四、微波消解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活性污泥中的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D]. 吕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2]某城镇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分析及农用环境风险评价[J]. 修英楠. 环保科技, 2017(02)
- [3]灰化、电热板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城镇污泥中的镍、锌[J]. 陈玉芳. 城镇供水, 2017(02)
- [4]痕量镍分析的研究进展[J]. 李茹,乔壮明,王平,李超,张诺,代玉雪,赵燕芳,蔡燕燕,魏琴. 冶金分析, 2010(06)
- [5]工作场所空气中尿素和尿液中镍测定方法的研究[D]. 杜晓瑜. 郑州大学, 2010(06)
- [6]微波消解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尹洧,刘长宽. 现代仪器, 2009(03)
- [7]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化学改进技术的进展[J]. 邓勃. 现代科学仪器, 2009(01)
- [8]茶叶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及测定研究[D]. 王素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02)
- [9]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重金属分布特性及形态研究[D]. 赵清华. 山东大学, 2008(01)
- [10]基于RoHS指令六种有害物质的痕量分析研究[D]. 华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标签:原子吸收论文;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论文; 微波消解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