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衰减校正与非衰减校正在PET-CT诊断肿瘤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周平[1](2020)在《探讨18F-FDG PET/CT联合CT薄层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和意义: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和CT薄层扫描均对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但分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分别探讨了PET/CT、CT(computed tomography,CT)薄层扫描以及两者联合的诊断效能,分析其对于SPN良恶性鉴别的价值,旨在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7月我院因诊断为SPN,同期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和CT薄层扫描检查的104例患者,由三名经验丰富的PET/CT诊断医师(含高年资主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一名及主任医师一名)阅片,分别分析所有病例的CT薄层扫描、PET/CT以及CT薄层扫描联合PET/CT图像的特征来对SPN进行良恶性判读。通过收集最终病理资料和随访得出所有病例的SPN的良恶性结果。根据SPN的良恶性进行分组,用SPSS19.0软件分别统计CT薄层扫描、PET/CT、CT薄层扫描联合PET/CT对SPN的良恶性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通过ROC曲线定量分析SUVmax值对良性SPN及恶性SPN的鉴别诊断价值。本研究对CT薄层扫描的形态学特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在SPN的良恶性组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研究的104例SPN中,经手术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98例,其中有85例恶性;13例良性。由临床随访证实为良性6例。仅用CT薄层扫描诊断SPN的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3.5%,特异度为57.9%,准确率为78.8%;阳性预测值为69.8%;阴性预测值为44.0%。仅用PET/CT诊断SPN的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2.3%,特异度为73.6%,准确率为80.7%;阳性预测值为93.0%;阴性预测值为73.6%。PET/CT联合CT薄层扫描共同诊断SPN的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6.5%,特异度为85.7%、准确率为86.5%;阳性预测值为98.8%;阴性预测值为31.5%。PET/CT联合CT薄层扫描诊断SPN的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薄层扫描或PET/CT单独诊断。恶性病灶中出现分叶征为90.5%,毛刺征为72.9%,胸膜凹陷征为50.5%,空泡征为32.9%,血管集束征为56.4%。而良性病灶中出现分叶征为52.6%,毛刺征为52.6%,胸膜凹陷征为34.5%,空泡征为21.0%,血管集束征为36.8%。分叶征的出现在良、恶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良性组SPN的SUVmax的平均值为2.9±3.1(范围为0.6-14.4);恶性组SUVmax的平均值为7.038±5.5(范围为0.6-27.6)。恶性结节组的SUVmax值高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通过ROC曲线定量分析得出鉴别SPN的良恶性最佳的SUVmax截断值为3.25,诊断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84.2%,曲线下面积AUC=0.805。结论:1、18F-FDG PET/CT显像联合CT薄层扫描比单独PET/CT和单独CT薄层扫描诊断SPN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2、恶性SPN较良性SPN具有更高的SUVmax值,以SUVmax为3.25作为截断值对SPN进行良恶性诊断的效能最高。3、CT薄层扫描中分叶征的对恶性SPN的具有诊断意义。
蒋亚群[2](2020)在《双特异性多肽异二聚体分子影像探针用于肿瘤成像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整合素αvβ3和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CD13)是参与调节血管生成、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两个重要靶标。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一个多肽异二聚体探针68Ga-NGR-RGD,其由NGR(天冬-甘-精氨酸,Asp-Gly-Arg)和RGD(精-甘-天冬氨酸,Arg-Gly-Asp)多肽组成,分别靶向CD13和整合素ανβ3。将该异二聚体探针与相应的单靶向探针68Ga-NGR、68Ga-RGD进行比较,探索双受体靶向的异二聚体探针在乳腺癌显像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用双功能螯合剂NO2AtBu-N3修饰NGR多肽,通过无铜点击化学的方法偶联BCN-PEG4-c(RGDyK)。所得前体c(RGDyK)-PEG4-NOTA-click-PEG4-c(CNG RC)(简称为NGR-RGD)经纯化之后用68Ga标记。用放射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analytical radio-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adio-HPLC)鉴定,并考察该探针的体内、外稳定性。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进行68Ga-NGR-RGD、68Ga-NGR和68Ga-RGD的体外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同时,用MCF-7皮下移植瘤模型鼠进行三种探针的小动物PET/CT显像及显像后的生物分布研究。选用4种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68和MX-1进行68Ga-NGR-RGD的细胞摄取实验以及皮下移植瘤模型鼠显像和生物分布研究。制备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应用68Ga-NGR-RGD进行显像。分别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细胞和肿瘤组织CD13、整合素ανβ3和CD31的表达。结果:我们成功设计并制备了多肽异二聚体探针68Ga-NGR-RGD,其标记率及放化纯均大于99%(n=6),比活度为45100MBq/nmol(n=6),体内、外稳定性好。MCF-7细胞相对高表达CD13和整合素αν,弱表达整合素β3;MDA-MB-231细胞高表达整合素αν,低表达整合素β3,不表达CD13;MDA-MB-468细胞弱表达CD13和整合素β3,高表达整合素αν;MX-1细胞不表达CD13、整合素αν和β3。细胞实验显示:MCF-7细胞对68Ga-NGR-RGD的摄取均明显高于单靶向探针68Ga-NGR(P<0.001)和68Ga-RGD(P<0.001),且MCF-7细胞对68Ga-NGR-RGD的摄取均可被过量未标记的NGR-RGD、NGR+RGD、NGR及RGD阻断。2 h时,68Ga-NGR-RGD在四种细胞中的摄取值MCF7>MDA-MB-231(P<0.01)>MDA-MB-468(P<0.001)>MX-1(P<0.001)。小动物PET/CT显像显示:注射68Ga-NGR-RGD 30 min后,MCF-7模型鼠肿瘤清晰可见。注射68Ga-RGD 30 min后,MCF-7肿瘤显影较双靶探针弱,而注射68Ga-NGR 30 min后,肿瘤隐约可见。当68Ga-NGR-RGD与阻断剂(RGD、NGR、NGR+RGD及NGR-RGD)共注射30 min后,MCF-7肿瘤显影均不如未阻断清晰。体内生物分布研究结果与PET/CT显像结果一致。肿瘤组织CD13和整合素ανβ3免疫组化结果与细胞免疫印迹分析一致。68Ga-NGR-RGD PET/CT可以清晰显示MCF-7肺转移模型鼠的肺部转移病灶。结论:我们成功设计并制备了双受体靶向探针68Ga-NGR-RGD,并显示该探针在乳腺癌动物模型中,相较于相应的单靶探针具有更高的肿瘤摄取、更高的靶向效率和更长的肿瘤滞留,并且可以清晰探测肺部转移病灶,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目的: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4,CXCR4)和整合素αvβ3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在人类多种癌症中过表达。与单靶同类探针相比,能够识别多个靶标的探针可以实现更高的靶向效率。本研究中,我们将CXCR4拮抗剂,小分子环肽cyclo(D-Tyr-N-Me-D-Lys-Arg-2-Nal-Gly)(简称为yG5),FC131肽的类似物,与c(RGDyK)相连得到异二聚体cyclo(D-Tyr-N-Me-D-Lys-Arg-2-Nal-Gly)-NOTA-click-PEG4-c(RGDyK)(简称为NOTA-yG5-RGD)并用68Ga标记,制备双受体靶向探针68Ga-yG5-RGD用于胰腺癌显像研究,并与相应的单靶探针进行比较,以探索制备的双靶探针68Ga-yG5-RGD在胰腺癌探测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通过无铜点击化学的方法将yG5与RGD相连,经HPLC纯化后得到前体yG5-RGD并用高分辨质谱进行表征。用放射性核素68Ga标记,通过分析型radio-HPLC鉴定并考察其体内外稳定性。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分别表征人胰腺癌细胞BXPC3、人乳腺癌细胞MX-1及相应的肿瘤组织CXCR4和整合素αvβ3的相对表达水平。体外细胞实验和在体BXPC3、MX-1荷瘤鼠模型PET/CT显像及生物分布研究来评价68Ga-yG5-RGD在胰腺癌显像中的应用,并与相应的单靶探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多肽异二聚体yG5-RGD,并用68Ga进行放射性标记,比活度为7492MBq/nmol(n=6),标记率及放化纯均大于99%。68Ga-yG5-RGD在PBS和新鲜人血清中于37℃孵育2h后,放化纯仍大于99%。将68Ga-yG5-RGD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2h后取尿液分析,探针未见明显脱标及降解。BXPC3相对高表达CXCR4和整合素αvβ3,而MX-1极低表达或不表达。体外细胞实验显示,BXPC3对68Ga-yG5-RGD的摄取显着高于对68Ga-yG5(P<0.001)和68Ga-RGD(P<0.001)的摄取,且能被过量的AMD3100(FDA批准的CXCR4拮抗剂)、RGD及AMD3100+RGD阻断。小动物PET/CT显像显示,68Ga-yG5-RGD主要经肝脏和肾脏代谢。在观察时间内,注射68Ga-yG5-RGD后,BXPC3肿瘤显影较注射68Ga-yG5和68Ga-RGD清晰。此外,注射68Ga-yG5-RGD 2h时,BXPC3肿瘤仍清晰可见。阻断研究表明,共注射过量的阻断剂AMD3100、RGD及AMD3100+RGD 30min时,BXPC3肿瘤显影可被阻断。对照实验显示,MX-1细胞(P<0.001)对68Ga-yG5-RGD的摄取明显低于BXPC3。注射68Ga-yG5-RGD后,MX-1肿瘤始终未见显影。生物分布研究与显像结果一致。结论:我们成功开发了能同时靶向CXCR4和整合素αvβ3的多肽异二聚体探针68Ga-yG5-RGD,其标记率及放化纯高,且表现出良好的体内外稳定性。该双受体靶向探针表现出更高的肿瘤摄取,更强的靶向能力及更长时间的肿瘤滞留,在肿瘤探测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彤彤[3](2020)在《《儿科肿瘤影像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医疗卫生的不断进步,许多重大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恶性肿瘤,都能通过影像学得到初步诊疗。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对病灶的成像,除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肿瘤筛查、分期、疗效评估,还能辅助活检和手术切除的进行,对现代临床医学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译者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选择了医学影像学文本《儿科肿瘤影像学》(Imaging in Pediatric Oncology)的前言和第三章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本,希望能为其他同类型的翻译提供参考。译者选用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理论,将功能对等理论的词汇对等、句式对等、语篇对等和文体对等运用于翻译实践中,指导具体翻译活动的进行。由于原文本为非文学类科技文本,因此文中存在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被动语态和长难句。通过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译者在译前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查阅了相关的医学词典和文献并形成了详细的术语表,因此降低了翻译的难度。在译中阶段,译者通过分类标记,将翻译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大大方便了后期的分析与汇总。最后,译者通过及时的反思、总结与再实践,积累了有效的翻译经验,提高了翻译技能。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章节进行撰写,第一个章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描述了具体的翻译任务;第三章则提供了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第四章为报告的重点章节,译者在词汇、句法、语篇和文体四个层面列举了共计30个例子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五章是翻译实践报告的总结章,介绍了翻译实践中的发现与启示、提出了翻译实践的局限性与建议。
唐兴[4](2020)在《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及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靶向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的运用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病理资料、手术分期等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其应用于临床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13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和54例健康人外周血进行叶酸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并用肿瘤特异性叶酸配体寡核苷酸偶合物进行标记,再对其定量PCR扩增,分析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与TNM分期的相关性。评估其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与CEA、CA125、CA724、CYFRA21-1、NSE等其他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效能。结果:(1)健康人组CTC中位数为4.95 FU/3ml,肺良性疾病组为7.55FU/3ml,肺癌组为11.21Fu/3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检验,P=0.000和0.018),健康组与良性肺疾病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00)。(2)肺癌患者 CTC 中位数分别为:Ⅰ 期 11 FU/3ml,Ⅱ 期 13.25 FU/3ml,Ⅲ期14.77 FU/3ml,Ⅳ期17.89 FU/3ml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不同T分期、分化等级、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及病理亚型患者间的CT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检验:T1 vs T2 vs T3 vs T4,P=0.254;G1 vs G2 vs G3,P=0.424;Mann-Whitney U 检验:<60 岁 vs≥60 岁,P=0.853;男 vs 女,P=0.739;≤3cm vs>3cm,P=0.322;鳞癌 vs 腺癌,P=0.497)。(3)以 CTC=8.70 FU/3mL为cutoff值,此时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98.1%,AUC曲线下面积为0.953(95%CI:0.926,0.979),诊断效能优于 CEA、CA125、CA724、CYFRA21-1、NSE 等其他血清肿瘤标志物。CTC 阳性检出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分化等级、病理亚型、TNM分期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为0.319、0.972、0.341、0.268、0.125和 0.208)。结论:本研究通过以叶酸为靶点的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靶向荧光定量PCR扩增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发现该技术具备良好的诊断效能,可用于肺癌筛查。第二部分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结合18F-FDG显像在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早期诊断中的运用目的:对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患者手术前行18F-FDG PET/CT显像与经皮肺穿刺活检,比较其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对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早期诊断的优劣。方法:对44例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患者手术前行18F-FDGPET/CT显像测定SUV max值,经皮肺穿刺活检并测定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比较三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推断对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1)18F-FDG PET SUVmax中位数为2.35<2.5(阳性诊断标准值),单样本Wilcoxon带符号秩和检验,P=0.4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组患者18F-FDG PET检查总体阳性率不高。PET/CT敏感度36%,特异度57.89%,准确度45.45%,kappa=0.058,P=0.680>0.05,PET/CT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本组CTC中位数为9.35FU/3ml,敏感度88%,特异度84.21%,准确度86.36%,kappa=0.722,P=0.00,CTC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敏感度84%,特异度100%,准确度90.91%,kappa=0.819,P=0.000,经皮肺穿刺活检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以CTC、SUVmax结果绘制ROC曲线,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5(95%CI:0.916,1.000)和 0.656(95%CI:0.487,0.825),CTC 诊断效能明显优于PET/CT。结论:由于早期恶性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尤其是磨玻璃样病变,18F-FDG PET/CT摄入量偏低,容易造成PET/CT假阴性结果,导致诊断效能不高。经皮肺穿刺活检虽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都很高,却是一种有创操作且容易引起并发症。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具有快捷方便、非侵入性、可重复性、诊断效能高等特点,可以弥补前两者的缺点,成为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有力武器。
姚明[5](2020)在《18F-FDG PET/CT和增强CT对肺内单发结节诊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PET/CT与增强CT是诊断肺内单发结节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无论是18F-FDG(18-fluorodexyglucose)PET/CT还是增强CT对肺内单发结节鉴别诊断仍是临床面临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与增强CT对比分析,探讨18F-FDG PET/CT在肺内单发结节中的诊断效能,并探讨二者联合诊断对肺内单发结节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肺内单发结节的诊断水平。方法:1. 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临床初诊为肺内单发结节的患者189例。纳入标准:(1)经CT证实肺结节直径≥8 mm;(2)检查前未行放疗、化疗及手术等其它治疗。排除标准:(1)亚实性结节或磨玻璃结节;(2)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者。2.18F-FDG PET/CT显像。患者静脉注射18F-FDG 222~492.1 MBq(6~13.3 m Ci)50~60 min后行PET/CT显像,测量病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当肺结节PET或CT图像定性可疑时,在注射18F-FDG 120 min后行胸部延迟显像,测量病变延迟SUVmax,并计算△SUVmax。3. 增强CT检查。先行肺部CT平扫,注射碘海醇90~120 m L 30 s后行动脉期增强CT扫描。测量肺结节平扫CT值及强化CT值,并计算强化峰值。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间隔一周内。4. 诊断标准4.1 18F-FDG PET/CT诊断标准:当CT图像上肺结节有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支气管征截断征、血管纠集征等恶性征象,PET图像上病变部位可见异常FDG高代谢,或伴△SUVmax升高时,诊断为恶性病变;当CT图像上肺结节呈圆形表面光滑、或有钙化等良性征象,PET图像上病变部位无异常FDG高代谢,或病变可见异常FDG高代谢而△SUVmax无变化或降低时时,诊断为良性病变。4.2 增强CT诊断标准:当CT图像上肺结节有恶性征象,增强扫描强化峰值>15HU时,诊断为恶性病变;当CT图像上肺结节呈良性征象,增强扫描强化峰值≤15HU时,诊断为良性病变。4.3 18F-FDG PET/CT显像联合增强CT诊断标准:(1)当PET/CT显像与增强CT结果一致时,可联合诊断为良性或恶性病变;(2)当PET/CT显像诊断为恶性而增强CT诊断为良性时,联合诊断为良性病变;(3)当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为良性而增强CT诊断为恶性时,联合诊断为良性病变。5.18F-FDG PET/CT、增强CT、联合诊断对肺内单发结节的诊断效能比较。5.1 分别计算PET/CT、增强CT、联合诊断对肺内单发恶性结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5.2 对PET/CT显像与增强CT、联合诊断与单独诊断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5.3 按结节长径(L)分为三组:L≤1 cm为A组,1 cm<L≤2 cm为B组,2 cm<L≤3 cm为C组。分别计算三组的18F-FDG PET/CT显像与增强CT对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并对比三组PET/CT显像、增强CT对肺内单发恶性结节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5.4 分别计算△SUVmax及强化峰值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最佳阈值。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资料处理与分析。PET/CT显像、增强CT及联合诊断的诊断结果的比较采用χ2检验。A、B、C三组的PET/CT显像与增强CT诊断的诊断结果比较采用Fisher精准检验法或χ2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最佳阈值。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189例肺内单发结节中病理证实恶性病变136例,良性病变53例。2.18F-FDG PET/CT、增强CT及联合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灵敏度分别为97.6%(132/136)、87.5%(119/136)、86.0%(117/136),特异度分别为69.8%(37/53)、67.9%(36/53)、86.8%(46/53),准确性分别为89.4%(169/189)、82.0%(155/189)、86.2%(163/1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2%(132/148)、87.5%(119/136)、94.4%(117/12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2%(37/41)、67.9%(36/53)、70.8%(46/65)。3.18F-FDG PET/CT显像与增强CT比较,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灵敏度、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均优于增强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4.235~8.721,均P<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0.044、0.197,均P>0.05)。4.18F-FDG PET/CT显像与增强CT联合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与单独18F-FDG PET/CT显像相比,诊断特异性高,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4.498~10.686,均P<0.05),;诊断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0.891~2.326,均P>0.05)。18F-FDG PET/CT显像与增强CT联合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特异度均优于单独增强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5.386,P<0.05),但灵敏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0.111~3.638,均P>0.05)。5.按结节长径不同分组对比,A组(L≤1 cm):18F-FDG PET/CT显像对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与增强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1 cm<L≤2 cm):18F-FDG PET/CT显像对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诊断灵敏度优于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6.767,P<0.05);但特异度、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意义(χ2值:0.081、3.663,均P>0.05)。C组(2 cm<L≤3 cm):18F-FDG PET/CT显像对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与增强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0.125~2.043,均P>0.05)。6. 本组123例进行了延迟显像,本组△SUVmax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最佳阈值为1.58%,灵敏度为95.2%(79/83)、特异度为62.5%(25/40),准确性为84.6%(104/123),阳性预测值84.0%(79/94)、阴性预测值86.2%(25/29)。7. 强化峰值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最佳阈值为14.8HU,灵敏度为73.5%(100/136)、特异度为62.3%(33/53)、准确性70.4%(133/189),阳性预测值84.3%(100/120)、阴性预测值47.8%(33/69)。结论:1.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2.18F-FDG PET/CT显像对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诊断在灵敏度、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方面均优于增强CT。结节长径在1~2 cm之间时,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灵敏度高于增强CT。3.18F-FDG PET/CT显像联合增强CT检查是集解剖、代谢与病灶血供多方面信息的综合性影像诊断,对肺内单发恶性结节的诊断中有较高价值。与18F-FDG PET/CT相比,联合诊断可提高肺结节诊断特异度。4.本组18F-FDG PET/CT的△SUVmax诊断肺内单发恶性结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增强CT的强化峰值>14.8HU时,诊断对肺恶性结节有较高的阳性预测价值。
张永强[6](2019)在《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临床中的应用》文中指出PET/CT诊断肺恶性肿瘤及TNM分期准确度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1],但基层大部分医院多未配置PET/CT。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具有双探头和CT成像系统,既有SPECT功能,又有部分PET功能,但其图像层厚较厚,空间与时间分辨率低,图像运动伪影较大[2]。本研究主要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在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断价值;探讨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T组、N组及M组病灶图像质量评分及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对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如下:第一部分目的:分析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在鉴别SPN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SPN患者的异机及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图像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及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鉴别诊断SPN良恶性的效能,并研究患者临床信息、图像特征与结节良恶性的关系。结果:恶性结节组的年龄、有吸烟史比例、结节直径、T/N值与良性结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有肿瘤病史、病灶位于上叶、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诊断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5.37%、88.89%、98.55%、72.73%、95.00%,均高于同机融合 18F-FDG SPECT/CT(85.92%、66.67%、95.31%、37.50%、83.75%)(P<0.05)。异机融合 18F-FDG SPECT/CT对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均高于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P<0.05)。结论:1、年龄、病灶大小、有吸烟史比例、T/N值与结节的良恶性有关,性别、有肿瘤史、病灶位于上叶、平扫CT值与结节的良恶性无关。2、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高于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在无PET/CT的基层医院可提高对SPN诊断的准确性。第二部分目的:对比同机与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对CRC患者T组、N组及M组病灶的图像质量评分;分析CRC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47例CRC病例资料,分析T组、N组、M组异机融合图像质量评分、同机融合图像质量评分,并以是否复发作为预后评估标准,比较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7例患者原发灶共计47枚,42例经手术证实,5例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淋巴结共计21枚;远处转移灶包括肺转移灶6枚,肝转移灶共7枚,经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异机融合图像T组、N组、M组三组中图像质量得分均高于同机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者与无复发者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粘液性癌、淋巴结标本数、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者肿瘤大小、肿瘤肝脏比值(TLR)、脉管/神经侵犯率高于未复发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TLR、脉管/神经侵犯为CR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对CRC患者T、N、M分期图像质量优于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2、同机融合或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代谢参数TLR对CRC患者复发有较高预测价值。
江伟[7](2019)在《18F-FDG PET/CT在孤立性肺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孤立性肺占位病变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MTV,SUVmax、SUVpeak、SUVmean、SUVtlg、SULmax、SULpeak、SULmean、SULtlg的规律,探讨(1)代谢参数在孤立性肺占位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基于这些代谢参数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良恶性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对孤立性肺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行18F-FDG PET/CT检查且随后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占位患者。所有患者在行18F-FDG PET/CT检查前未进行任何与肿瘤相关的治疗。调取病人原始图像,在AW4.6工作站上利用系统的PET VCAR软件应用百分阈值分割法勾画ROI(以42%SUVmax为阈值),获取MTV,SUVmax、SUVpeak、SUVmean、SUVtlg、SULmax、SULpeak、SULmean、SULtlg等代谢参数值。(1)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比较代谢参数在孤立性肺占位病变良恶性组间的差异。(2)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比较恶性组各种病理间及良性组各病理类型间代谢参数差异。(3)采用四表格χ2检验评估以SUVmax≥2.5作为标准在孤立性肺占位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参数诊断效能,最大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处所对应的截断点对应值作为cutoff值,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等指标,并采用Z检验比较各个参数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4)利用SVM对代谢参数进行构建模型,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筛选出最优化的模型,探讨在孤立性肺占位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OC曲线评估选择的模型,置换检验进行内部验证。结果:(1)恶性组SUVmax、SUVpeak、SUVmean、SUVtlg、SULmax、SULpeak、SULmean、SULtlg高于良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间MTV则无统计学差异(P=0.083),(2)炎性假瘤组SUVpeak、SULpeak、MTV、SUVtlg、SULtlg高于炎性肉芽肿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中鳞癌组SUVtlg、SULtlg高于腺癌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SUVmax≥2.5为良恶性判断标准计算得出灵敏度100%,特异度仅7.41%,准确率62.96%。以各参数cutoff值为良恶性判断标准在孤立性肺占位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均较高,AUC值(0.7570.892),灵敏度(70.37%81.48%)、特异度(59.26%90.74%)、阳性预测值(74.44%90.91%)、阴性预测值(62.96%75.00%)、准确率(70.37%82.22%),其中SUVpeak及SULpeak诊断效能最高且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4)将这9个参数纳入SVM模型中进行完全训练构建模型,最终得出两组最优化模型(AIC值最小且相等),分别记为MgroupA(MTV+SUVpeak+SUVtlg)和MgroupB(MTV+SUVpeak+SULtlg),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96%(AUC,0.865;95%CI:0.778-0.912;敏感度,82.72%;特异度,83.33%),82.96%(AUC,0.863;95%CI:0.788-0.912;敏感度,82.72%;特异度,83.33%)。置换检验提示模型均稳定可靠。Delong检验比较两组模型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94)。结论: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于孤立性肺占位病变的良恶性有较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脂肪校正不能提高代谢参数的诊断效能,基于18F-FDG PET代谢参数构建支持向量机孤立性肺占位良恶性预测模型对孤立性肺占位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取得较好效果,并能同时比较各参数的诊断效能,为临床鉴别诊断的模型的构建及参数筛选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陈蕾蕾,陈自谦,许尚文,肖慧,钟群,付丽媛,钱根年[8](2019)在《PET/CT显像常见伪影及质量控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PET/CT检查常见伪影,探讨相应的质控措施,以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有伪影影响的97例全身PET/CT图像,统计分析PET/CT显像的常见伪影,并探讨相应的质控措施。结果 97例有伪影的图像中设备伪影1例,运动伪影24例,金属异物伪影16例,截断伪影12例,示踪剂因素伪影11例,生理性摄取及18F-FDG的非特异性伪影33例。结论掌握PET/CT显像的常见伪影,及时采取有效的质控措施,减少或避免干扰因素,是获得高质量PET/CT图像的重要保证。
孙牧川[9](2019)在《肝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瘦体重校正参数预后价值的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对于制定肿瘤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如今在全球众多的HCC分期系统中,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系统作为总生存期(OS)的预测因子,被认为是HCC的最佳预后分层系统;但其在各种情况下的预测价值被怀疑,一些研究者认为在此分期系统中添加一些其它因素可以改善它的预测准确性。近年来,氟-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是检测肿瘤、评估肿瘤分期、监测治疗反应和复发以及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技术。相关研究表明,肿瘤标准摄取值(SUV)、肿瘤与正常肝脏摄取比(TLR)、代谢肿瘤体积(MTV)、总病变糖酵解(TLG)等参数在HCC患者中具有显着的预后价值。但是,这些研究仅评估了基于正常体重(BW)校正的18F-FDG PET/CT参数的预后价值,尚没有研究评估过18F-FDG PET/CT瘦体重(LBM)校正参数在HC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有报道指出,相比于BW校正参数,LBM校正参数能够更好地描述18F-FDG PET/CT定量指标,特别是在肥胖患者中。此外,实体瘤PET反应标准(PERCIST)近来也推荐使用LBM校正参数。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所有TNM分期HCC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的LBM校正参数和BW校正参数,并与HCC临床分期系统和其它相关临床因素一起,比较研究它们的预后价值,以确定治疗前18F-FDG PET/CT LBM校正参数能否更好地预测HCC患者的OS。再有,一些研究报道还指出,18F-FDG注射后1小时获得的常规PET/CT成像有时难以清晰显示HCC的肿瘤病灶,进而他们推荐使用18F-FDG注射后2小时和3小时的延迟PET/CT成像。目前,已有的延迟18F-FDG PET/CT成像研究仅探讨了BW校正参数对HCC患者的诊断价值,而对于这些HCC患者的延迟18F-FDG PET/CT LBM校正参数的诊断和预后价值,目前尚没有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HCC患者治疗前双时间点18F-FDG PET/CT LBM校正参数,并结合BCLC分期系统和相关临床因素,评估了这些参数对OS的预测意义,以探讨延迟18F-FDG PET/CT LBM校正参数对HCC患者的预后价值,以及哪个成像采集时间点可以提供更好的预测意义。进而,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更有价值的18F-FDG PET/CT参考指标用于HCC的诊断和预后。研究方法:1.我们回顾性分析了61例HCC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图像,并分别测量了BW校正和LBM校正的PET/CT参数,包括MTV、肿瘤最大SUV(SUVmax)、TLG、TLR等等。此外,我们还收集了患者的如下临床特征数据:年龄,性别,肝炎病毒感染类型,是否有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治疗类型,肿瘤数量,最大肿瘤大小,是否有血管侵犯,TNM分期,肿瘤分级,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Okuda分期,血清甲胎蛋白,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碱性磷酸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并随访收集了患者们的结局和OS。通过SPSS统计软件评估以上这些因素对OS的预后价值。用最佳截止值将连续变量切割成二分类变量,该最佳截止值通过ROC曲线分析和最大选择χ2统计来计算。Cox比例风险回归检验用于预测变量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的统计显着性。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使用具有对数秩检验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说明独立预后因素与OS之间的关联性。2.我们回顾性分析了46例HCC患者的治疗前双时间点18F-FDG PET/CT图像,并测量出了18F-FDG注射后1小时和3小时的PET/CT LBM校正参数,如:LBM校正的SUVmax(lbmSUVmax)、TLR、MTV、LBM校正的TLG等指标。同时,我们还收集了患者们的人口统计学、身体指数、临床特征等变量如下: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肝炎病毒感染类型,是否有肝硬化,治疗类型,肿瘤分级,BCLC分期,肌酐,ALT,AST;并随访收集了患者们的结局和OS。通过统计软件SPSS分析这些指标的预测意义,方法同上。此外,每个BCLC分期亚组中PET/CT参数的时间依赖性趋势和差异由GraphPad Prism软件创建的图形阐明。结果:1.在HCC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 LBM校正和BW校正参数的预后价值研究中,单变量分析提示,PET/CT的两种校正参数、腹水、血清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AST、肿瘤数目、最大肿瘤大小、血管侵犯、TNM分期、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和Okuda分期均是OS的显着预测因子。但在多变量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中,只有lbmSUVmax大于3.35 g/ml,AST大于42.00 U/l和BCLC分期B-C期是OS差的显着独立预测因子。当BCLC分期变量在多变量分析中按四个类别分类而不是二分类时,它就不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独立预测因子,而lbmSUVmax和AST仍然是。2.在HCC患者治疗前双时间点18F-FDG PET/CT LBM校正参数的预后价值研究中,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AST、BCLC分期和双时间点18F-FDG PET/CT LBM校正参数都是OS的显着预测因子。然而,在多变量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中,只有18F-FDG注射后1小时获取的lbmSUVmax(lbmSUVmax1h)高于3.65 g/ml和AST大于46.19 U/l是OS差的显着独立预测因子,而注射后3小时获得的各个PET/CT LBM校正参数和BCLC分期均不再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进一步使用BCLC分期系统比较双时间点PET/CT参数时发现,BCLC分期0-A组(n=19)和BCLC分期B-C组(n=27)中的TLR值均随时间延长而显着增加。结论:治疗前18F-FDG PET/CT LBM校正参数能够预测HCC患者的OS;并且lbmSUVmax和AST作为OS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以补充BCLC分期系统的预后价值。此外,治疗前双时间点18F-FDG PET/CT LBM校正参数对HCC患者也具有显着的预后价值。lbmSUVmax1h作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和整个肿瘤的真实FDG摄取,超过了双时间点PET/CT成像中获得的其它LBM校正参数的预后价值,尽管延迟成像可以更有效地显示HCC病变。
田翠[10](2018)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前十位。由于胰腺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困难,18F-FDG PET/CT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胰腺癌的分期有重要价值,且延迟显像对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因此我们对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在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及18F-FDG PET/CT双时相在胰腺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面进行了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沈阳军区总医院胰腺病变患者共65例,且后期行手术、穿刺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诊证实为胰腺癌恶性患者42例,良性患者23例。患者注射18F-FDG后50~60 min行早期显像,注射后120~150min行延迟显像,分别记录两次显像的胰腺病灶的SUVmax值并计算滞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比较二者对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以及统计分析18F-FDG 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胰腺病理结果恶性的患者SUV早期为8.18±3.52,恶性病变患者SUV延迟为10.34±4.46,良性病变患者SUV早期为4.26±3.65,良性病变患者SUV延迟为4.55±3.37,胰腺病理结果恶性的患者SUV早期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SUV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P<0.05);胰腺病理结果恶性的患者SUV延迟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SUV延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恶性病变延迟显像SUVmax明显高于早期显像SUVmax,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5);良性病变延迟显像SUVmax略高于早期显像SUVmax,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05)。良、恶性病变患者均行双时相显像,恶性病变患者RI为(27.76±20.65)%,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RI(7.54±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2,P<0.05)。以SUVmax=2.5为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阈值,SUVmax≥2.5提示肿瘤恶性,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对照,PET/CT诊断胰腺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80.9%(34/42 例)、47.8%(11/23 例)、69.2%(45/65 例)。以 RI=10%为本研究最佳诊断界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1%(37/42例)、69.6%(16/23 例)和 81.5%(53/65 例)。18F-FDG PET/CT对胰腺癌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 80%(20/25),58.8%(10/17),74.0%(20/27),66.7%(10/15)及71.4%(30/42)。18F-FDG PET/CT对胰腺癌远处转移判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7.5%(21/24),72.2%(13/18),80.8%(21/26),81.3%(13/16)及 80.9%(34/42)。PET/CT 发现了 3 例常规 CT、MRI或B超检查漏诊的转移灶(包括肝转移2例、腹膜种植转移1例)。结论:胰腺癌延迟显像SUVmax明显比胰腺炎的增高幅度大,以RI≥10%为阈值标准,可提高诊断的灵敏性,进行双时相显像比单纯SUVmax早期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恶性肿瘤达到摄取高峰较晚,通常在注射18F-FDG 1小时以后,且在较长时间仍表现为18F-FDG的高摄取。而良性病变细胞18F-FDG摄取较低,通常在注射18F-FDG 1小时内即达到摄取高峰,之后摄取浓度迅速下降,且在细胞内滞留时间较短。因此,采用双时相显像的方法,即在早期显像之后1-2h进行延迟显像,可提高诊断效能,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双时相显像指标在鉴别良、恶性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合SUVmax早期图像和多种影像资料综合诊断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8F-FDG PET/CT延迟显像在胰腺癌应用上,有助于转移灶的发现,进而对临床分期有重要价值。
二、衰减校正与非衰减校正在PET-CT诊断肿瘤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衰减校正与非衰减校正在PET-CT诊断肿瘤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18F-FDG PET/CT联合CT薄层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设备、药品及方法 |
1.3 图像处理及评价方法 |
1.4 试验步骤 |
1.5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结果 |
2.1 病理结果 |
2.2 CT薄层扫描单独诊断SPN良恶性与病理结果比较 |
2.3 PET/CT单独诊断SPN良恶性与病理结果比较 |
2.4 PET/CT联合CT薄层扫描诊断SPN性质与病理结果比较 |
2.5 良、恶性SPN不同周边征象的组间比较 |
2.6 良、恶性SPN SUVmax值的组间比较 |
2.7 SPN的 SUVmax良恶性诊断截断值的确立 |
第3章 讨论 |
3.1 CT薄层扫描对SPN的诊断价值 |
3.2 PET/CT对 SPN的诊断价值 |
3.3 PET/CT联合CT薄层扫描对SPN的诊断价值 |
3.4 CT薄层扫描、PET/CT分别诊断SPN时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原因分析 |
3.4.1 CT薄层扫描误诊SPN的原因 |
3.4.2 PET/CT误诊SPN的原因 |
3.5 SPN的CT薄层扫描形态学特征和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
3.5.1 分叶征 |
3.5.2 毛刺征 |
3.5.3 胸膜凹陷征 |
3.5.4 血管集束征 |
3.5.5 空泡征 |
3.6 SUV值在SPN的组间比较分析 |
3.7 SPN的 SUVmax良恶性诊断截断值的分析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双特异性多肽异二聚体分子影像探针用于肿瘤成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靶向氨肽酶N和整合素α_vβ_3的多肽异二聚体分子影像探针在乳腺癌成像中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靶向CXCR4和整合素α_ⅴβ_3的多肽异二聚体分子影像探针用于胰腺癌成像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双特异性多肽异二聚体在肿瘤分子影像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中英文缩略词表 |
(3)《儿科肿瘤影像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
1.1.1 The Chinese-Foreign situation and comparison in imaging |
1.1.2 The need for the latest foreign medical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
1.1.3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
1.2 Text selection |
1.2.1 The source text |
1.2.2 The authors |
1.3 Objectives |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Text processing |
2.1.2 Translation tools preparation |
2.1.3 Background research |
2.1.4 Glossary preparation |
2.2 Translation |
2.2.1 Determin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2.2.2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
2.3 Post-translation |
2.3.1 Self-reflection |
2.3.2 Feedback from the reviewer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
3.1 Overview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 Application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
4.1.2 Free translation |
4.1.3 Amplification |
4.1.4 Conversion |
4.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Passive sentences |
4.2.2 Conjunctions |
4.2.3 Complex sentences |
4.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and stylistic levels |
4.3.1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
4.3.2 Stylistic equivalence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
5.2 Limitations |
5.3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Ⅱ Terminology |
Acknowledgements |
附件 |
(4)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及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靶向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的运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外周血CTC的意义 |
二、正常健康人、肺良性疾病和肺癌患者外周血CTC数值的比较 |
三、CTC诊断肺癌的ROC曲线及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
四、不同临床特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C 阳性检出率的差异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结合~(18)F-FDG显像在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早期诊断中的运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一、受试者的一般特征 |
二、肺结节疾病患者~(18)F-FDG PET/CT检测结果 |
三、CTC组检测结果 |
四、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 |
五、CTC、PET/CT对早期NSCLC的诊断效能比较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一 液体活检在肺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诊疗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项 |
致谢 |
(5)18F-FDG PET/CT和增强CT对肺内单发结节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18)F-FDG PET/CT和增强CT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PET/CT在肿瘤学的应用 |
1.2 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应用现状 |
1.3 异机融合的概念 |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创新性 |
第二部分 ~(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直肠癌~(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图像质量评价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CRC诊断及分期标准 |
3.4 随访观察 |
3.5 统计方法 |
3.6 结果 |
3.7 讨论 |
3.8 小结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第一部分 ~(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18)F-FDG PET/CT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一) |
第二部分 ~(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18)F-FDG PET/CT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二) |
中英文缩写词简表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18F-FDG PET/CT在孤立性肺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18)F-FDG PET/CT在孤立性肺占位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仪器设备 |
1.1.3 显像剂 |
1.1.4 PET/CT显像方法 |
1.1.5 图像分析 |
1.1.6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临床资料 |
1.2.2 PET/CT代谢参数在孤立性肺占位病变良恶性两组中的比较 |
1.2.3 PET/CT代谢参数在孤立性肺占位在炎性假瘤与炎性肉芽肿两组间的比较 |
1.2.4 PET/CT代谢参数在孤立性肺占位腺癌与鳞癌两组间的比较 |
1.2.5 以SUVmax2.5 为标准在孤立性肺占位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1.2.6 PET/CT各代谢参数在孤立性肺占位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1.2.7 PET/CT代谢参数间在孤立性肺占位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基于~(18) F-FDG PET/CT代谢参数构建孤立性肺占位良恶性预测模型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仪器设备 |
2.1.3 显像剂 |
2.1.4 PET/CT显像方法 |
2.1.5 图像分析 |
2.1.6 模型建立与验证 |
2.1.7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18) F-FDG PET/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PET/CT显像常见伪影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1 设备伪影对图像的影响 |
3.2 CT衰减校正的伪影 |
3.3 运动伪影 |
3.4 截断伪影 |
3.5 示踪剂因素造成的伪影 |
3.6 18F-FDG PET/CT的假阳性与假阴性 |
4 结语 |
(9)肝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瘦体重校正参数预后价值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肝细胞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瘦体重校正参数预后价值的评估 |
1 前言 |
2 患者与方法 |
2.1 患者入组 |
2.2 ~(18)F-FDG PET/CT图像扫描和分析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特征 |
3.2 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
3.3 根据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进一步评估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治疗前双时间点~(18)F-FDG PET/CT瘦体重校正参数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
1 前言 |
2 患者与方法 |
2.1 患者入组 |
2.2 双时间点~(18)F-FDG PET/CT图像采集与分析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特征 |
3.2 总体生存的预后评估 |
3.3 使用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进一步分析双时间点~(18)F-FDG PET/CT瘦体重校正参数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仪器设备 |
2.3 显像剂 |
2.4 PET/CT显像方法 |
2.4.1 患者准备 |
2.4.2 PET/CT显像 |
2.5 图像分析 |
2.5.1 定性分析 |
2.5.2 半定量分析 |
2.5.3 转移灶的诊断标准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 |
3.1.1 胰腺病变患者良恶性分析 |
3.1.2 胰腺病变患者SUV_(早期)和suv延迟的比较分析 |
3.1.3 胰腺病变患者滞留指数RI的比较分析 |
3.2 ~(18)F-FDG PET/CT双时相在胰腺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 |
3.2.1 双时相显像对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分析 |
3.2.2 双时相显像对胰腺癌远端转移的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致谢 |
四、衰减校正与非衰减校正在PET-CT诊断肿瘤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18F-FDG PET/CT联合CT薄层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D]. 周平. 南华大学, 2020(01)
- [2]双特异性多肽异二聚体分子影像探针用于肿瘤成像的实验研究[D]. 蒋亚群.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3]《儿科肿瘤影像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李彤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及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中的临床应用[D]. 唐兴. 苏州大学, 2020(06)
- [5]18F-FDG PET/CT和增强CT对肺内单发结节诊断的对比研究[D]. 姚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临床中的应用[D]. 张永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7]18F-FDG PET/CT在孤立性肺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江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PET/CT显像常见伪影及质量控制[J]. 陈蕾蕾,陈自谦,许尚文,肖慧,钟群,付丽媛,钱根年. 中国医疗设备, 2019(02)
- [9]肝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瘦体重校正参数预后价值的评估[D]. 孙牧川.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10]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D]. 田翠. 苏州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