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思琪[1](2021)在《护士公正世界信念与工作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辽宁省四所综合医院的护士进行公正世界信念与工作幸福感的现状调查,评估其公正世界信念与工作幸福感水平,调查分析不同一般资料对辽宁省四所综合医院护士公正世界信念与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差异,分析护士公正世界信念与工作幸福感的相关性,从而提高护士工作幸福感,改善护士就业率和留职率,积攒护士人力资源储备,为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在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对辽宁省四家综合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研究者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工作幸福感调查问卷、成人公正世界信念问卷对护士的一般资料、工作幸福感现状和公正世界信念现状进行测评,将收集的数据导入Excel以创建数据库,并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和工作幸福感的因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工作幸福感的因素;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公正世界信念和工作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50份,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为3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57%,研究结果如下:1.护士公正世界信念总分为(55.790±10.557),其中自我现在平均得分(15.281±4.403);自我未来平均得分(10.962±3.539);他人现在平均得分(18.172±5.479);他人未来平均得分(11.376±3.639)。影响因素为年龄、婚姻状况、入职年限、学历、学习护理专业意愿、择业意愿、职称、月收入情况、每月夜班数量(p<0.05)。2.护士工作幸福感总分为(120.237±23.162),工作价值平均得分(24.976±7.182);福利待遇平均得分(15.388±4.847);发展前景平均得分(15.867±4.990);环境驾驭平均得分(16.269±4.935);自我接受平均得分为(16.133±4.800);人际关系平均得分(16.133±4.800);自主性平均得分(15.766±4.710)。年龄、婚姻状况、入职年限、学历、学习护理专业意愿、择业意愿、是否编制、职称、月收入情况、每月夜班数量为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p<0.05)。3.护士公正世界信念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入职年限、学历、学习护理专业意愿、择业意愿、职称、月收入情况、每月夜班数量对公正世界信念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护士工作幸福感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入职年限、学历、学习护理专业意愿、择业意愿、是否编制内、职称、月收入情况、每月夜班数量对工作幸福感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婚姻状况、入职年限、学历、学习护理专业意愿、择业意愿、是否编制内、职称、月收入情况、每月夜班数量、自我现在、自我未来、他人现在、他人未来对护士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共解释护士工作幸福感74.8%的变异量。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基础上,年龄越大、入职年限越久、学历越高、学习护理意愿越强、择业意愿越强、是编制内、职称越高、月收入越高、每月夜班数量越少、自我现在维度得分越高、自我未来维度得分越高、他人现在维度得分越高、他人未来维度得分越高的护士工作幸福感水平更高。6.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公正世界信念及其各维度与工作幸福感及其各维度之间呈正相关。结论:1.护士公正世界信念中自我现在、他人现在维度得分相对较高,自我未来、他人未来维度得分相对较低,护士对当前情境的满意度比护士对未来事件的期待感更高。2.一般资料中年龄、婚姻状况、入职年限、学历、学习护理专业意愿、择业意愿、职称、月收入情况、每月夜班数量为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因素。3.工作幸福感中工作价值维度得分最高,福利待遇维度得分最低,护理管理者应关注到护士福利待遇是否与工作量成正比,降低福利待遇方面分配不公平的几率。4.一般资料中年龄、婚姻状况、入职年限、学历、学习护理专业意愿、择业意愿、是否编制、职称、月收入情况、每月夜班数量为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5.公正世界信念和工作幸福感呈正相关,即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工作幸福感水平越高。公正世界信念中的自我现在、自我未来、他人现在、他人未来四个维度与工作幸福感中的工作价值、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环境驾驭、自我接受、人际关系、自主性七个维度也均有相关关系。
房欣[2](2021)在《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和工作生活质量现状;探讨三者间的关系;分析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提出对策与建议,为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0年8~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7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职业韧性量表、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和工作相关生活质量量表。双人核对后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录入,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用频数、构成比描述;探讨一般资料中有意义的因素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职业韧性、职业认同和工作生活质量三者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因素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结果:(1)护士职业韧性总分为(80.96±9.31)分,职业认同(110.86±15.99)分,工作生活质量(107.45±18.29)分。(2)学历、婚姻状况、工作科室、工作年限、参加专业相关培训总时长、择业原因等方面得分在护士职业韧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学历、工作科室、临床带教年限、择业原因等方面的差异在职业认同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月收入、参加专业相关培训总时长和择业原因等方面的差异在工作生活质量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三者间均呈正相关(P<0.01),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可正向预测工作生活质量。学历、月收入、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程度是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可解释工作生活质量19%的变异率。结论:本研究中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和工作生活质量均处于中等水平。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可正向预测工作生活质量。学历、月收入、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程度是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因素。
王鑫鑫[3](2021)在《基于欣赏式探询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欣赏式探询理论,运用4D循环模式,开发护士工作倦怠的组织干预方案,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以期改善护士的工作倦怠问题。方法:1.文献分析法:系统回顾国内外有关护士的欣赏式探询干预性研究文献,对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为形成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奠定基础。2.混合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两所三甲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参与半结构式访谈。在质性研究结果基础上自制问卷,通过便利抽样,对河北省三甲医院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基于欣赏式探询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形式。根据文献分析和混合性研究结果形成基于欣赏式探询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初稿。3.德尔菲法:遴选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临床护理、组织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对干预方案进行修订,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形成基于欣赏式探询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结果:1.文献分析:最终有10篇文章纳入研究,目前针对护士的欣赏式探询干预性研究中,干预形式主要以团体干预为主,一对一干预活动为辅,团体干预规模根据具体干预活动的背景和内容而定。干预活动多数在线下展开,少数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干预对象主要为护士,但也有研究同时纳入管理者、医生、药剂师等其他相关学科代表参与干预活动。推进干预活动进行的主要干预者是研究者,同时也包括管理者、研究助理、欣赏式探询培训师等作为辅助者。评价指标和时间: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根据干预目标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或问卷、护士个人工作进展汇报、日常观察、工作日志等;效果评价时间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为干预前、干预后、干预若干个月后。具体干预措施依据欣赏式探询的“4D”循环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发现、梦想、设计、实现四个关键步骤,也有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干预活动,具有灵活性。2.混合性研究:参与访谈有护理管理者6名,护士9名,针对干预形式共提炼出3个主题(干预方式、干预环境及地点的选择、干预剂量),6个子主题(干预模式、干预形式、管理者参与方式、干预时间段、干预频率、干预时长)。共有274名护士参与干预形式现状调查,结果53.6%的护士选择团体干预,67.9%的护士选择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干预形式;关于管理者参与形式,74.5%的护士选择建议指导,71.9%选择管理者倾听分享,54.7%选择管理组织,56.6%选择过程推进;38.3%的护士选择单位内的休闲区作为干预地点,超过70%的护士选择安静舒适、轻松愉悦、干净明亮的干预环境;关于干预时间段,55.5%的护士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定,46%的护士选择每周开展一次干预活动,56.6%的护士选择每次活动时间1-3小时。3.德尔菲法:两轮函询后,共18位专家参与评价,专家积极系数为90%,专家权威系数为0.817,肯德尔和谐系数均>0.3,变异系数<0.25,各阶段干预活动的重要性均数>4.0,根据专家意见最后确定6个干预阶段,13个干预目标,22个干预活动,专家意见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采用混合性研究方法,在系统文献回顾、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基于欣赏式探询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初稿,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形成干预方案。干预方案构建过程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干预方案内容具有针对性及可行性,为解决护士的工作倦怠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
黄玉霞[4](2021)在《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现况;分析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旨在为临床急诊科护士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及心理韧性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并最终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吉林省五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所用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健康问卷(K10)、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应用SPSS26.0软件,采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总分为(24.05±7.29)分。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有影响(P<0.05)。(2)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总分为(62.47±14.44)分。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平均月薪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有影响(P<0.05)。(3)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总分为(60.57±12.11)分。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平均月薪对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有影响(P<0.05)。(4)相关分析显示,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量表(K10)得分呈负相关关系(r=-0.316,P<0.01),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r=0.677,P<0.01),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量表(K10)得分呈负相关关系(r=-0.433,P<0.01)。(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民族、婚姻状况、劳动人事关系、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共同解释变异度为57.7%。结论:(1)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居于中等水平。少数民族、未婚、正式在编、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越低的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高。(2)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居于中等水平。年龄越大、女性、少数民族、未婚、正式在编、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越低、平均月薪越高的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水平较高。(3)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居于中等水平。年龄越大、女性、少数民族、未婚、正式在编、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越低、平均月薪越高的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水平较高。(4)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生活质量水平也越高。(5)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劳动人事关系、婚姻状况、民族、最近一个月夜班频数是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心理韧性对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
王丽华[5](2021)在《南昌市3所三甲医院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现状;探讨肿瘤科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死亡态度和心理弹性对其死亡应对能力的影响;分析影响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提高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0年8月~11月抽取江西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肿瘤科护士进行调查。采用自制的一般人口学问卷和修订版的死亡应对能力量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作为调查工具,共调查355名肿瘤科护士,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结果:1.肿瘤科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总分为(128.23±21.31)分,所有条目均分为(4.27±1.49)分。其中13.8%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不足,10.4%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较强。各维度条目得分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死亡思考表达能力(72.15%)、生命省察能力(69.66%)、濒死处理能力(65.42%)、谈论自己死亡能力(58.86%)、处理丧葬能力(57.78%)、死亡接受能力(53.49%)、处理失落能力(52.11%)、谈论他人死亡能力(50.95%)。2.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科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在年龄、宗教信仰、所在科室、职称、工作年限、照护经验、家里谈论死亡话题情况、同事间讨论或分享死亡相关的经历和感受、过去1年的丧亲经历、接受死亡教育相关培训情况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死亡恐惧得分、死亡逃避得分和逃离接受得分与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呈负相关(P<0.05),自然接受得分和心理弹性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与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呈正相关(P<0.0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三个月护理过死亡患者数、家里谈论死亡话题情况、过去1年的丧亲经历、接受死亡教育相关培训和死亡逃避是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近三个月护理过死亡患者数、死亡逃避和自然接受是死亡接受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接受、逃离接受和心理弹性总分是濒死处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作年限、自然接受和逃离接受是死亡思考表达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宗教信仰、近三个月护理过死亡患者数量、家里谈论死亡话题情况、过去1年的丧亲经历、接受死亡教育相关培训和坚韧是处理丧葬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家里谈论死亡话题情况、接受死亡教育相关培训情况、坚韧和心理弹性总分是生命省察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近三个月护理过死亡患者数、过去1年的丧亲经历和死亡恐惧是处理失落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过去1年的丧亲经历和死亡逃避是谈论他人死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死亡逃避和自然接受是谈论自己死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肿瘤科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肿瘤科护士照护经验、家里谈论死亡话题情况、过去1年的丧亲经历、接受死亡教育相关培训和死亡逃避是死亡应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3.肿瘤科护士死亡恐惧、死亡逃避、逃离接受与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呈负相关,自然接受与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呈正相关;4.肿瘤科护士心理弹性与死亡应对能力呈正相关。
薄雯[6](2021)在《辽宁省护士职业紧张、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高品质卫生服务的追求使护士群体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职业紧张现状越来越严重,生活满意程度越来越低。本研究将通过探讨护士生活满意度水平现状,分析护士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医院管理者提出提高生活满意度水平的干预策略。研究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在辽宁省抽取的5个城市中各抽取2家三级医院,每家医院随机选取60名护士,共约600名。发放自填式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2份,有效回收率为80.3%。问卷包含一般情况调查、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付出-回报失衡量表(ERI)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分别评估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工作因素、生活满意度、职业紧张以及应对方式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工作因素的护士生活满意度水平的差异;应用相关分析比较护士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应用分层回归分析探索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初步检验应对方式在职业紧张和生活满意度间的调节效应;最后应用简单斜率检验可视化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结果:护士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分为22.74±6.11。年龄、婚姻状况、生活压力事件、夜班情况和每周工作时间是护士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护士的付出回报比和内在投入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P<0.01),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分别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P<0.05)和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职业紧张和积极应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53(P<0.01)和0.396(P<0.01)积极应对方式在付出回报比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调节作用(β=0.076,P<0.05),随着积极应对水平的升高,付出回报比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逐渐减弱。结论:护士人群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较过去或许有所提高,但较其他人群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在护士群体中,职业紧张的三个维度均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对方式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源,可能是提高护士生活满意度水平关键因子,特别是积极应对在付出回报比和生活满意度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显着。这提示我们,首先组织管理者应提高护士的薪资报酬水平,规范化护理服务提供过程以降低护士的职业紧张情况;其次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面形象缓解护患矛盾,引导护士积极面对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提升护士的积极应对水平,构建良好的护士执业环境,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最终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共同提升。
闫妍[7](2021)在《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当前,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卫生保健领域广泛渗透,护士作为临床一线工作者必须面对大量人-机任务带来的诸多变革,尤其ICU中各种医疗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仪器的精密性及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由此带给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的变化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聚焦ICU护士,探究基于人-机任务的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及自我效能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的作用路径,以期为制定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应对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包括如下四部分研究内容:1、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体验的质性研究:通过对14名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ICU护士在执行护理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体验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ICU常见护理人-机任务。2、典型护理人-机任务筛选的调查研究:依据前期研究结果形成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初稿,并通过专家论证形成最终的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采用便利抽样法对7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59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ICU护士对调查表中护理人-机任务的重要性、执行频率和困难程度的评价结果筛选出典型护理人-机任务。3、基于典型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根据前期研究形成的基于人-机任务的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护士版NASA任务负荷指数量表、护理操作技术难度评价表、系统可用性量表等工具,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取9所三级甲等医院的427名ICU护士进行调查,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的影响因素。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及自我效能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1、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14名ICU护士的半结构式访谈,析出“面临种类繁多的护理人-机任务”、“认可人-机任务普及的优势”、“面对新的负荷挑战”“工作心理负荷呈现阶段变化的趋势”以及“工作心理负荷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五大主题。2、本研究通过专家论证,形成最终的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根据159名ICU护士对护理人-机任务重要性、执行频率、困难程度的评价结果,筛选出8项ICU典型护理人-机任务:j使用护理工作站进行护理评估与记录;k使用护理工作站处理医嘱;l微量注射泵推注药液;?血气分析仪分析血气;n呼吸机的使用;o除颤仪除颤;p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q血糖仪测量血糖。3、本研究针对427名ICU护士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1)ICU护士执行护理人-机任务时工作心理负荷总分为(52.04±16.48),负荷感受、自我评价两个维度得分为(59.71±21.56)、(36.70±18.16)。8项典型护理人-机任务按照心理负荷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除颤仪除颤(58.48±14.66)、呼吸机的使用(58.45±15.02)、使用护理工作站处理医嘱(54.23±14.61)、使用护理工作站进行护理评估与记录(53.89±13.88)、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51.17±16.23)、血气分析仪分析血气(50.45±15.72)、微量注射泵推注药液(45.88±16.70)、血糖仪测量血糖(43.77±18.41)。(2)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护士执行不同人-机任务时其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不同,其中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在ICU护士执行不同人-机任务时都会影响其工作心理负荷,而职称、工作科室、自我效能、新技术接受度和机器接受度等因素仅在某些护理人-机任务执行过程中会影响ICU护士的工作心理负荷。4、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和自我效能感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的作用路径发现,8项典型护理人-机任务执行过程中,任务难度对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工作心理负荷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系统可用性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起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护士自我效能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有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论:1、ICU护士认可人-机任务普及带来工作量减少等优势,其在执行人-机任务时工作心理负荷处于中等水平,但脑力要求越来越高,在特殊情境中护士容易产生受挫感,且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呈现阶段变化的趋势,会经历磨合期、适应期、谨慎期三个阶段。2、护理人-机任务分为常规治疗、急救及生命支持、监测、信息化四大类,从中筛选出8项典型护理人-机任务。ICU护士执行急救及生命支持类护理任务时负荷感受最高,而自我评价最差,其次是信息化类护理任务,而监测类和常规治疗类任务给护士带来的负荷感受较低,自我评价较好。3、ICU护士执行护理人-机任务时其工作心理负荷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包括个体因素(职称、工作科室、自我效能、新技术接受度、机器接受度)、任务因素(任务难度、任务中断、多任务)、机器因素(系统可用性)等。4、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人-机任务的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模型”。任务难度直接影响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护士的自我效能和机器的系统可用性通过任务难度间接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
王莹[8](2021)在《新冠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对公众护士角色认知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大众对于护士角色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解与偏差。2020年初在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使医护人员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此期间与护士相关的新闻报道,有助于人们对护士角色的深入理解与认知。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了解公众对护士角色认知的基础上,探究新冠疫情期间,公众媒介接触情况以及与护士相关的新闻报道对其护士角色认知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如今公众对于护士这一群体的评价较高,可以认同护士工作的意义,理解护士工作的辛劳,认可护士工作的专业性,并对临床工作中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表示乐观,但也承认护士在社会地位上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第二,新冠疫情期间,公众对于媒介有着较大的依赖性,绝大多数受访者都接触过护士相关的新闻报道。第三,影响公众对于护士角色认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否具有医学相关背景、疫情期间媒介接触时长、接触与护士相关新闻的频率和类别都会影响公众对于护士角色的认知;第四,新冠疫情期间相关报道在构建护士形象的过程中也在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报道的深度不足,且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部分正面宣传报道用力过猛,造成了“舆论翻车”。因此,媒介在利用新闻报道建构护士形象的时候,要利用好重大突发性事件,做好深入报道;同时需要在宣传过程中利用细节增加受众的共鸣;也需要注重新闻的客观性,防止过度渲染造成的负面效应;最好可以利用好多种渠道,并利用好意见领袖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
李方勤[9](2021)在《基于信息平台的积极心理学干预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工作压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沈阳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的工作压力和身心健康水平,验证积极心理学干预对护士工作压力和身心健康的效果。方法:采用一般调查问卷、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康奈尔健康问卷对沈阳市某三甲医院3251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从重度工作压力的护士中随机抽样,最终纳入101名护士,并随机分成对照组(n=50)和试验组(n=51),对照组参与除积极心理学外的一般心理干预,试验组参与一般心理干预和积极心理学干预12周,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护士的工作压力和身心健康的差异。结果:(1)护士工作压力得分为(1.83±0.60)分,处于中等压力水平;各维度得分最高的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2.04±0.80)分,得分最低的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1.55±0.61)分;条目得分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护理工作社会地位太低(2.23±0.90)分,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2.21±0.94)分,经常倒班(2.19±1.08)分;护士轻度压力占63.5%,中度压力占32.7%,重度压力占3.8%;(2)护士身心健康(A-R)得分为(23.64±23.46)分,心理问题(M-R)得分为(4.88±8.15)分;身心亚健康人数占19.7%,心理亚健康者占6.7%;躯体症状阳性回答率最高的是A眼与耳,心理问题阳性回答率最高的是M不适应。(3)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工作压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身心健康得分和心理问题得分呈正相关关系(P<0.01);(4)积极心理学干预后,试验组护士的工作压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积极心理学干预后,两组护士在身心健康(A-R)得分和躯体症状(A-L)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理问题(M-R)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的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工作压力得分与身心健康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重度压力的护士进行积极心理学干预,其工作压力及心理健康得到明显改善,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余明立[10](2021)在《女性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组织支持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国护士群体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工作风险性强,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不容乐观。本研究旨在调查护士主观幸福感的现状、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提高护士主观幸福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抽样过程分多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是随机抽样。我们从辽宁省的五个地区(东、西、北、南和中心),每个地区随机抽取2家三级甲等医院,然后从每家医院随机抽取70名女性护士。然后将含有基本情况调查、工作场所暴力量表、自尊量表、组织支持感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的问卷分发给每名调查对象,以评估她们的人口和工作状况、工作场所暴力、自尊、组织支持感和幸福感水平。最后回收的问卷中有606份是有效的,达到了86.6%的有效回收率。两独立样本t检验用来比较主观幸福感在不同人口学特征、工作特征上的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用来探索护士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的探索用的是分层多元回归,该方法也用于探索组织支持感在工作场所暴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自尊在组织支持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应用PROCESS macro for SPSS对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并对组织支持感、自尊在工作场所暴力与主观幸福感中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本次调查中女性护士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为8.27±2.64;婚姻状况、每周工作时间、夜班和护患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工作场所暴力、组织支持感、自尊是护士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子;工作场所暴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被组织支持感所中介,组织支持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被自尊所调节,组织支持感在工作场所暴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了自尊的调节。结论:女性护士的主观幸福感处于较低水平。在组织层面上,工作场所暴力和组织支持感可能是护士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子,且工作场所暴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被组织支持感所中介;在个体层面上,自尊也是护士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子,且自尊在组织支持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医院管理者应针对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工作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创造安全和谐的护理环境,提高护士的待遇福利,合理安排轮班制度,给予护士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减少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提高护士的组织支持感;通过积极应对策略、自信心训练等措施提高护士的自尊水平,最终提高护士主观幸福感。
二、对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护士公正世界信念与工作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护士公正世界信念与工作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 |
1.1 职业韧性 |
1.2 职业认同 |
1.3 工作生活质量 |
2 研究现状 |
2.1 职业韧性研究现状 |
2.2 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
2.3 工作生活质量 |
3 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间的研究现状 |
4 小结 |
调查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 |
3 研究方法 |
3.1 调查方法 |
3.2 研究工具 |
3.3 问卷整理 |
3.4 统计学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4 技术路线 |
调查结果 |
1 护士的一般资料情况 |
2 护士职业韧性现状 |
2.1 护士职业韧性的单因素分析 |
3 护士职业认同现状 |
3.1 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现状 |
4.1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5 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6.1 护士职业韧性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6.2 护士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6.3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1 护士职业韧性分析 |
1.1 护士职业韧性现状分析 |
1.2 护士职业韧性单因素分析 |
1.3 职业韧性的回归分析 |
2 职业认同分析 |
2.1 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
2.2 护士职业认同单因素分析 |
2.3 护士职业认同回归分析 |
3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分析 |
3.1 工作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
3.2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单因素分析 |
3.3 工作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
4 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5 建议与对策 |
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欣赏式探询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护士工作倦怠国内外干预现状 |
1.2.2 欣赏式探询研究现状 |
1.3 理论依据 |
1.3.1 工作需求-资源理论(Demand-Resources Theory,JD-R) |
1.3.2 本课题的理论框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初步构建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 |
1.5.2 形成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初步构建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 |
2.1 分析与评价关于护士的 AI 干预性研究文献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研究目标 |
2.1.3 研究过程 |
2.1.4 研究结果 |
2.2 探讨与总结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形式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目标 |
2.2.3 描述性质性研究过程 |
2.2.4 描述性研究过程 |
2.2.5 质量控制 |
2.2.6 伦理原则 |
2.2.7 描述性质性研究结果 |
2.2.8 描述性研究结果 |
2.3 构建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初稿 |
2.3.1 干预内容 |
2.3.2 干预对象 |
2.3.3 干预环境及形式 |
2.3.4 干预剂量 |
2.3.5 干预者 |
第三章 形成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 |
3.1 修订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目标 |
3.1.3 德尔菲专家函询过程 |
3.1.4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3.2 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 |
3.2.1 干预内容 |
3.2.2 干预对象 |
3.2.3 干预环境及形式 |
3.2.4 干预剂量 |
3.2.5 干预者 |
第四章 讨论 |
4.1 AI干预性研究文献的归纳讨论 |
4.1.1 干预形式 |
4.1.2 干预对象 |
4.1.3 干预者 |
4.1.4 干预效果评价指标 |
4.1.5 干预措施 |
4.2 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形式讨论 |
4.2.1 干预方式 |
4.2.2 干预环境及地点 |
4.2.3 干预剂量 |
4.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讨论 |
4.3.1 函询专家的代表性和积极性 |
4.3.2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4.3.3 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内容分析 |
4.4 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4.5 基于 AI 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构建的可行性 |
第五章 结论 |
5.1 小结 |
5.2 本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
5.2.1 创新点 |
5.2.2 局限性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欣赏式探询构建护理组织管理新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处理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3.2 研究变量的数据分布特点 |
3.3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3.4 研究对象心理韧性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3.5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
3.6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
3.7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
4.2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 |
4.3 急诊科护士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
4.4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5 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南昌市3所三甲医院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
1.1.2 死亡应对能力与死亡态度、心理弹性的研究背景 |
1.2 死亡应对能力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死亡应对能力 |
1.3.2 死亡态度 |
1.3.3 心理弹性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的确定 |
2.2.2 研究工具 |
2.2.3 资料收集 |
2.2.4 统计学方法 |
2.2.5 质量控制 |
2.2.6 伦理问题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3.2 死亡应对能力现状 |
3.2.1 死亡应对能力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
3.2.2 死亡应对能力前、后5 位条目得分情况 |
3.3 死亡态度现状 |
3.4 心理弹性现状 |
3.5 不同人口学变量对肿瘤科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的差异比较 |
3.5.1 年龄的差异情况 |
3.5.2 宗教信仰的差异情况 |
3.5.3 婚姻状况的差异情况 |
3.5.4 月收入的差异情况 |
3.5.5 用工性质的差异情况 |
3.5.6 所在医院性质的差异情况 |
3.5.7 所在科室的差异情况 |
3.5.8 学历的差异情况 |
3.5.9 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情况 |
3.5.10 职称的差异情况 |
3.5.11 工作年限的差异情况 |
3.5.12 近三个月护理过死亡患者数的差异情况 |
3.5.13 每个月上夜班数的差异情况 |
3.5.14 家人对从事肿瘤护理工作的态度的差异情况 |
3.5.15 家里谈论死亡话题的差异情况 |
3.5.16 同事间讨论或分享死亡相关经历和感受的差异情况 |
3.5.17 过去1年的丧亲经历的差异情况 |
3.5.18 接受死亡教育相关培训的差异情况 |
3.6 死亡应对能力、死亡态度、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
3.6.1 死亡态度与死亡应对能力的相关分析 |
3.6.2 心理弹性与死亡应对能力的相关分析 |
3.7 死亡应对能力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1 死亡应对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2 死亡接受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3 濒死处理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4 死亡思考表达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5 处理丧葬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6 生命省察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7 处理失落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8 谈论他人死亡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9 谈论自己死亡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死亡应对能力的现状分析 |
4.2 死亡应对能力的个体影响因素 |
4.2.1 年龄 |
4.2.2 宗教信仰 |
4.2.3 所在医院性质、所在科室 |
4.2.4 职称 |
4.2.5 工作年限 |
4.2.6 照护濒死患者的经验 |
4.2.7 家里谈论死亡话题情况 |
4.2.8 同事间讨论或分享死亡相关经历和感受 |
4.2.9 过去1年的丧亲经历 |
4.2.10 接受死亡教育相关培训 |
4.3 死亡应对能力、死亡态度、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
4.3.1 死亡态度与死亡应对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心理弹性与死亡应对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4 死亡应对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5 建议与对策 |
4.5.1 了解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现状和培训需求 |
4.5.2 关注护士的负性情绪并及时释压 |
4.5.3 引导护士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 |
4.5.4 积极开展死亡教育相关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1 研究的创新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填写说明 |
附录B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C 死亡应对能力量表 |
附录D 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AP-R) |
附录E 心理弹性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脑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辽宁省护士职业紧张、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量含量的估计 |
2.1.2 抽样方法及研究对象选择 |
2.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2.2.1 护士一般情况的调查 |
2.2.2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 |
2.2.3 职业紧张的测量 |
2.2.4 应对方式的测量 |
2.2.5 信度效度检验 |
2.2.6 调查的质量控制 |
2.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
3.1.1 量表的信度评价 |
3.1.2 量表的效度检验 |
3.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 |
3.3 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和工作变量对护士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
3.4 护士职业紧张、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
3.5 护士应对方式在职业紧张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
3.5.1 护士应对方式在付出回报比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
3.5.2 护士应对方式在内在投入比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
4 讨论 |
4.1 护士生活满意度现状 |
4.2 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工作因素对护士生活满意度现状的影响 |
4.3 护士职业紧张、应对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4.4 研究局限性 |
5 结论 |
附表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体验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典型护理人-机任务筛选的调查研究 |
一、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的专家论证 |
二、典型护理人-机任务筛选的调查研究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典型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五部分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六部分 讨论 |
第七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专家小组会议咨询表 |
附录二 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 |
附录三 典型人-机任务情境下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调查问卷 |
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医护人员工作心理负荷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8)新冠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对公众护士角色认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重大疫情相关研究 |
(二)角色认知相关研究 |
(三)新闻报道对公众认知的影响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问卷调查 |
二、深度访谈 |
第二章 护士角色变迁与护理行业发展现状概述 |
第一节 护士角色的历史变迁 |
第二节 我国护理行业发展概况 |
小结 |
第三章 公众护士角色认知与媒介接触情况调查分析 |
第一节 人口统计学描述 |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公众媒介接触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公众对护士角色认知现状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对公众护士角色认知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人口统计学因素与公众护士角色认知检验 |
第三节 媒介接触行为对公众护士角色认知影响分析 |
第四节 与护士相关新闻接触情况对公众护士角色认知的影响研究 |
第五节 疫情期间与护士相关新闻报道的效果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新冠疫情期间相关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策略 |
第一节 与护士相关的报道在护士形象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新闻报道中建构护士形象的策略建议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调查问卷 |
附件二:访谈对象编号及一般资料 |
附件三:访谈提纲 |
附件四:图表目录 |
致谢 |
(9)基于信息平台的积极心理学干预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工作压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理论背景 |
1.4 技术路线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 |
2.2 研究工具 |
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2.2 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 |
2.2.3 康奈尔健康问卷 |
2.3 干预方法 |
2.4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2.5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护士的一般情况 |
3.2 护士工作压力现况 |
3.3 护士健康现况 |
3.4 护士工作压力与身心健康的相关性 |
3.5 实施干预前两组重度工作压力护士的一般资料比较 |
3.6 护士完成干预情况 |
3.7 干预前后两组工作压力的比较 |
3.8 干预后两组护士身心健康的比较 |
4 讨论 |
4.1 护士工作压力现状的分析 |
4.2 护士身心健康现状的分析 |
4.3 护士工作压力与身心健康呈正相关关系 |
4.4 护士完成积极心理学干预的依从性分析 |
4.5 积极心理学干预能有效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 |
4.6 积极心理学干预能有效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 |
4.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护士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 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 |
3 康奈尔健康问卷(CMI) |
4 知情同意书 |
(10)女性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组织支持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量的估算 |
2.1.2 抽样过程和调查对象的选择 |
2.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2.2.1 护士的基本情况 |
2.2.2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
2.2.3 工作场所暴力的测量 |
2.2.4 组织支持感的测量 |
2.2.5 自尊的测量 |
2.2.6 调查的质量控制 |
2.2.7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3.1.1 测量工具的信度 |
3.1.2 测量工具的效度 |
3.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3 护士主观幸福感在不同人口学特征和工作状况上的组间差异 |
3.4 护士主观幸福感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
3.5 护士组织支持感在工作场所暴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
3.5.1 分层回归分析对中介效应的探索 |
3.5.2 中介效应的检验 |
3.6 护士自尊在组织支持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
3.6.1 分层回归分析对调节作用的探索 |
3.6.2 调节效应的检验与可视化 |
3.7 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的检验 |
3.7.1 整个模型的显着性和主要的路径系数 |
3.7.2 不同自尊水平下组织支持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3.7.3 不同自尊水平下组织支持感的中介效应 |
4 讨论 |
4.1 护士主观幸福感现状 |
4.2 护士基本情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4.3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组织支持感、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附表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士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对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护士公正世界信念与工作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D]. 赵思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房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欣赏式探询的护士工作倦怠组织干预方案研究[D]. 王鑫鑫. 河北大学, 2021
- [4]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黄玉霞. 延边大学, 2021(02)
- [5]南昌市3所三甲医院肿瘤科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丽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6]辽宁省护士职业紧张、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 薄雯.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D]. 闫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8]新冠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对公众护士角色认知的影响研究[D]. 王莹. 兰州大学, 2021(12)
- [9]基于信息平台的积极心理学干预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工作压力中的应用研究[D]. 李方勤.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女性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组织支持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余明立.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