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校园英语环境,培养实用型人才

拓展校园英语环境,培养实用型人才

一、拓展校园英语环境 培育实用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吴璀,周慧玉,何伶俐,康亚伟,杜胜洁,杨红霞,陈卓林,付佑春,陈宇珊,张泽文,刘栖宏,阮思远,陈尧,吴琼珍,王高悦,刘平,胡媛媛,余曜龙,邱洋,马红春[1](2021)在《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笔谈)》文中认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之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校(简称"龙泉五小")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相继开发了"生活阅读"课程、节庆课程、创客课程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生活阅读"课程最能体现龙泉五小校本课程理念。"生活阅读"是在特定的阅读场域中,以阅读为手段、以回归生活为走向、以意义建构为旨归,通过挖掘生活元素、链接生活世界、体验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体验丰富的情感、获取意义建构,从而实现思想的交流、智慧的启迪、灵魂的感悟和精神的成长。"生活阅读"课程分为"阅书""阅事""阅人"三大板块。"阅书"重视输入与积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文化基础;"阅事"重视输出与运用,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阅人"强调认识与理解,让学生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学校基于"生活阅读"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将文本与生活、与课程活动连接起来,用生活化的活动对阅读成果进行展示与表达,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本刊《特设专栏》围绕"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这一主题特别组稿10篇,展示龙泉五小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的过程与成果,以获"抛砖引玉"之效。

张华[2](2021)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组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基于此,课程思政成了当前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而大学英语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之上,混合式教学以互联网+为主,结合时课内外实际走进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课堂,因其具备一定的人文性和覆盖性,所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的思政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干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推广进一步渗透。为促进知识传授与道德价值观念发展的统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具备了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本文将结合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深入探究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组织策略。

李恒[3](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王瑶[4](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董玲玲[5](2021)在《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它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共青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前景。反之,共产党能否吸引越来越多的共青团成员加入到共产党当中,是衡量共产党的感召力、影响力、领导力的重要尺度。研究共青团的发展问题是研究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其实质是深化和拓展了对西欧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矛盾、冲突、运动发展的“前哨”,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已经成为观察各国政治发展的“显微镜”和“风向标”。从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以来,青年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已经成为政治参与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并持续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后爆发的一系列激进抗议运动中(如西班牙“愤怒者”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等),青年群体都广泛参与其中,并就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青年失业问题、教育问题、性别平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说,关注青年群体、重视青年问题、缓和青年矛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前国外共产党普遍面临严重的组织和发展困境,重要表现之一是党员人数持续下降、组织力量持续衰减且呈老龄化、碎片化趋势发展,以及共产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不足,也包括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无法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共鸣,难以吸引青年人加入共青团组织进而加入到共产党当中,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这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进路在于,从西欧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端出发,结合百余年来西欧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主要理论流派等,选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与共产主义政党有着特殊关系的西欧共青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溯往历史、立足今朝和展望未来这三重意蕴上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宏观把握。第一层面:溯往历史。既从宏观层面厘清了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及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从微观层面梳理了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塞浦路斯联合民主青年组织、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希腊共产主义青年、比利时共产主义行动委员会等数十个具体的共青团组织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行动。第二层面:立足今朝。在理论层面剖析了西欧共青团组织的性质、指导思想、党团关系、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中心任务等若干基本问题,具体阐释了西欧共青团组织关于青年问题的社会主义方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展望。在现实层面,提出西欧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着组织的持续分化、政治地位边缘化和身份认同困境的三重实践困境,并明确了造成困境的三大根源正是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的空间受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然处于低潮。第三层面:展望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主义的复归、日益严峻的青年问题亟待解决以及持续爆发的青年抗议运动都昭示着西欧共青团组织并未“走向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出现了发展的新机遇。面对这种形势,西欧共青团组织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治身份定位、充分运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壮大自己,同时争取在青年运动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徐璇[6](2021)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和融入文化素养培育的意义,在结合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究了中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素养培育的策略,希望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韩雪童[7](2021)在《困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学信念生成机制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

赵巴图[8](2021)在《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傅靖琳[9](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研究 ——以重庆市两所初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吴均筠[10](2021)在《基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田园教育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拓展校园英语环境 培育实用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校园英语环境 培育实用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赋权增能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究
    一、教师赋权增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教师赋权增能的内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赋权增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二)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其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推动其专业自信的建立
    三、赋权增能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管理层面———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保障教师的权利和地位
        (二)组织层面———建立赋权增能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师的参与度
        (三)个体层面———定制发展项目,打造教师培训体系
    四、教师赋权增能的实践效果
        (一)对教师的效果
        (二)对学生的效果
        (三)对学校的效果
    五、结语
校园文化育人实践路径探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校酸枣树文化建设为例
    一、酸枣树校园文化建设之缘起
    二、酸枣树校园文化建设之措施
        (一)学科融合,丰富课程资源
        (二)节气渗透,拓宽育人渠道
        (三)情感链接,促进生命成长
    三、酸枣树校园文化建设之成效
    四、酸枣树校园文化建设之未来
        (一)从课程、活动开发走向深层次育人
        1.生命教育与环保教育
        2.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从酸枣树文化的“育生”走向“育师”
        (三)从学校走向家庭
        (四)让酸枣树文化走向更宽广的领域
    五、结语
以“生活阅读”课程为抓手建设小学班级文化
    一、以“生活阅读”课程为抓手建设小学班级文化的价值与特点
    二、以“生活阅读”课程为抓手建设小学班级文化的途径
        (一)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二)健全班级常规制度
        1.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制度建设的主体意识
        2.完善班级环境创设制度
        3.健全班级阅读活动制度
        (三)开展主题班会丰富“生活阅读”内容
        (四)建立“生活阅读”成效档案袋
“生活阅读”课程中的德育实践探索———以《西游记》的阅读为例
    一、《西游记》的育人价值
    二、“生活阅读”课程德育实践的途径
        (一)学校层面
        (二)教师层面
        1.开展读书交流会
        2.开展家庭亲子阅读会
        3.组织班级主题活动
    三、“生活阅读”课程德育实践的效果
        (一)学生明白了要成功就必须努力
        (二)学生深刻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
春节课程育人实践研究
    一、节庆课程的含义与意义
    二、春节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一)对“阅书”“阅事”“阅人”的三维创生
        (二)对春节之文美俗味内容的挖掘
        (三)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设计活动
        (四)教师家长协同参与活动过程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心手脑结合
    三、春节课程的启示
        (一)在生活中育人,找准育人落脚点
        (二)重视家长参与,家校紧密配合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聚焦核心素养
        (四)关注教育对象,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
    四、结语
在阅读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以“中秋帐篷阅读”课程为例
    一、“中秋帐篷阅读”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二、“中秋帐篷阅读”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
        (一)“阅书”得知
        1.品古典文学之美
        2.悟爱国主义情怀
        (二)“阅事”知情
        1.体会古代服饰文化
        2.体会传统饮食文化
        (三)“阅人”知人
    三、“中秋帐篷阅读”课程渗透传统文化实践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增加了学生的民风民俗知识
        (三)涵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校共育视角下课外阅读课程建设探讨
    一、家校共同参与课外阅读课程建设
        (一)目标明确
        (二)全员参与
        (三)主题多样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注重环境创设的激励性
        (二)注重内容选择的针对性
        (三)注重成果共享的趣味性
        (四)注重评价反馈的多元性
    三、家校共育视角下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成效
        (一)家校共育促进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生活化
        (二)课外阅读课程建设促进家校共育深度化
    四、结语
小学亲子阅读活动研究
    一、小学亲子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
        (二)缺乏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
        (三)亲子阅读读本选择不当
        (四)缺乏科学的亲子阅读指导方法
    二、亲子阅读推进活动
        (一)“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让阅读成为家庭常态
        (二)家校阅读评价———合力共促孩子阅读
        (三)开展校内外亲子读书会———丰富亲子阅读形式
        1.帐篷读书会———让阅读氛围弥漫家庭
        2.打卡图书馆———选择适合孩子的读本
        3.草地亲子读书会———让指导方法更加有效
    三、父母要正确对待亲子阅读
        (一)树立正确的亲子阅读观念
        (二)营造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
        (三)选择合适的亲子阅读读本
        (四)掌握科学的亲子阅读指导方法
跨学科融合的小学创客课程探究
    一、跨学科融合的小学创客课程的含义
    二、跨学科融合的小学创客课程开发模式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保障
        (五)课程评价
    三、结语
基于“生活阅读”课程的语文阅读课程评价研究
    一、基于“生活阅读”课程的语文阅读课程评价的特点
    二、目前语文阅读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方式单一
        (二)评价标准单一
        (三)评价主体单一
    三、基于“生活阅读”课程的语文阅读课程评价的途径
        (一)开展线上测评,拓宽评价方法
        (二)指向阅读过程,完善评价标准
        (三)整合多方力量,丰富评价主体

(2)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课程思政背景与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组织策略
结语

(3)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4)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主要概况
    2.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关系理析
        2.1.1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青年运动的关系
        2.1.2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
        2.1.3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共产党的关系
    2.2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
        2.2.1 20 世纪初苏俄影响下建立的早期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2.2.2 二战爆发后西欧共青团的发展壮大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建立
        2.2.3 20世纪60年代“五月风暴”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由盛转衰
        2.2.4 苏东剧变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重建与转型
        2.2.5 欧洲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区域联合的新动向
第3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代表组织
    3.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3.1.2 坚持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的组织地位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3.1.3 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未来的共产党员
    3.2 西欧共青团的主要代表性组织
        3.2.1 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3.2.2 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
        3.2.3 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3.2.4 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3.2.5 希腊共产主义青年
第4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探索
    4.1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问题的认识
        4.1.1 青年问题的具体表现
        4.1.2 青年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4.1.3 青年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4.2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4.2.1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持续的衰退与危机
        4.2.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
        4.2.3 对冷战后欧盟和北约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一体化实质的新认识
    4.3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认识
        4.3.1 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源的剖析
        4.3.2 对实现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分析
        4.3.3 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案的探析
第5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及未来前景
    5.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主要表现
        5.1.1 组织的持续分化及其碎片化发展
        5.1.2 政治力量衰减及其地位的边缘化
        5.1.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分野及特色不足
        5.1.4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
    5.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困境的根源
        5.2.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处于低潮
        5.2.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
        5.2.3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空间受限
    5.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前景
        5.3.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机遇
        5.3.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策略
        5.3.3 西欧共青团组织在左翼阵营中的新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欧共青团及其他政党组织中外文对照
附录二 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附录三 西欧共青团章程纲领选编选译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6)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阻碍文化素养培育融入中职英语教学的因素
    1. 中职院校生源质量较低。
    2. 中职生易受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3. 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素养培育的意义
    1. 有利于丰富中职英语课堂内容。
    2. 有利于培育中职生的思想意识。
    3. 有利于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三、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素养培育的策略
    1. 以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实现中职生文化素养培育。
    2. 以思想意识提升实现中职生文化素养意识的增强。
    3. 以多元化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4. 以师生相互学习实现师生文化素养整体培育。
结语

四、拓展校园英语环境 培育实用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笔谈)[J]. 吴璀,周慧玉,何伶俐,康亚伟,杜胜洁,杨红霞,陈卓林,付佑春,陈宇珊,张泽文,刘栖宏,阮思远,陈尧,吴琼珍,王高悦,刘平,胡媛媛,余曜龙,邱洋,马红春.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10)
  • [2]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组织[J]. 张华. 校园英语, 2021(37)
  • [3]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4]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5]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董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育策略研究[J]. 徐璇. 校园英语, 2021(33)
  • [7]困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学信念生成机制的叙事研究[D]. 韩雪童.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8]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赵巴图.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9]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研究 ——以重庆市两所初中学校为例[D]. 傅靖琳. 西南大学, 2021
  • [10]基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田园教育个案研究[D]. 吴均筠.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拓展校园英语环境,培养实用型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