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移植术后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郝新[1](2020)在《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常见于接受化学疗法或免疫抑制疗法的血液恶性肿瘤或器官移植患者。关于肝移植术后HBV再激活的病例有较多学者关注,而同种异体肺移植受者的HBV再激活事件,研究及关注不多,特别是在以HBV感染率较高的中国。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3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患者,共102例。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HBV病毒学特征、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随访时间和死亡率。按HBV再激活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包括HBV再激活率、HBV再激活影响因素、患者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9.2(33.8-44.5)个月。研究结果表明,102例患者中HBsAg阳性(n=8)和HBsAg阴性(n=94),HBcAb阳性(n=90)和HBcAb阴性(n=12),共7例(6.9%)患者在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结果显示,HBV再激活组与非再激活组相比,受体糖尿病(OR=14.112 P=0.009)及受体HBsAg(0R=16.529 P=0.006)是肺移植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p<0.001)及受体HBsAg阳性(p=0.005)的患者,肺移植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短于无合并上述基础病患者。结论:1、现症与既往HBV感染患者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并采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可发生HBV再激活。2、糖尿病、受体的HBsAg阳性是肺移植术后出现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
刘华[2](2020)在《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发生在慢性肝病患基础上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综合征。病情复杂多变,恶化迅速,短期病死率极高。在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区,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成为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作为肝衰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的急性肾损伤(AKI)也越来越受到关注,AKI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大大增加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显着提升了肝衰竭患者的治疗难度。本文研究目的旨建立在HBV-ACLF患病人群基础上,进行HBV-ACLF合并AKI的研究,能更加系统多层面、多角度了解HBV-ACLF合并AKI患者临床特点、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以及AKI转归的重要风险因素等,为早期识别HBV-ACLF患者中AKI的发生,早期预警治疗以解决肝衰竭合并AKI高病死率的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组对象分别来自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七家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治疗的921例ACLF的患者进行入组筛选分析,最终543例患者符合HBV-ACLF诊断标准进入本项研究。其中,符合AKI诊断的HBV-ACLF患者为120例。通过对HBV-ACLF伴AKI组和非AKI组以及AKI进展和AKI好转患者之间基线资料的比较,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组患者之间的90天和最终生存率比较。其次,针对HBV-ACLF患者A、B、C三型合并AKI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三型伴AKI和不伴AKI进行短期和长期生存率的比较。最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得出HBV-ACLF以及HBV-ACLF伴AKI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给出HBV-ACLF合并AKI的独立危险因素;HBV-ACLF合并AKI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HBV-ACLF伴AKI的患者共120例,占22.1%,AKI在ACLF患者A、B、C三型中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与423例不伴AKI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提示:在人口统计方面,与非AKI组患者比较,AKI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 Cr)更高;在肝衰竭的诱因方面,AKI组感染的诱因高于非AKI组患者,尤其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为诱因的患者;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慢性肝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OFs)、慢性肝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ACLFs)、乙型肝炎相关性序贯器官衰竭评估(HBV-SOFA)评分和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小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s)各评分均在AKI组患者中显着升高;AKI组患者肝衰竭分级在2、3级患者居多,器官衰竭2个以上的患者比例高于非AKI组患者;在治疗方面,两组间应用核苷(酸)类似物以及人工肝治疗均无统计学差异。2.120例HBV-ACLF伴AKI患者中,AKI好转组为67人,AKI进展组共53人。其中AKI好转患者与伴AKI进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显示:AKI进展组患者的年龄、BUN、s Cr和白细胞明显高于AKI好转组患者;但是,钠和氯在AKI进展组均明显下降;AKI进展组患者的MELD评分、CLIF-C ACLFs、HBV-SOFA评分和COSSH-ACLFs高于好转组;而AKI好转组患者在肝衰竭分级0和1级的患者居多。3.HBV-ACLF伴AKI的患者90天的生存率(41.67%vs.70.69%,P<0.001)以及总生存率(31.67%vs.63.36%,P<0.001)明显低于HBV-ACLF不伴AKI患者;AKI好转组的患者和AKI进展组的患者90天的病死率分别为35.82%和86.79%,AKI进展组患者的总病死率远远大于AKI好转组(50.75%vs.90.57%,P<0.001)。HBV-ACLF患者中A、B、C三型患者90天病死率分别为26.92%、32.93%、44.09%,呈依次升高趋势,同样地,A、B、C三型的总病死率分别为32.05%、41.92%、53.18%。根据Kaplan-Meier生存分析无论哪个型中均是AKI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非AKI患者。4.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性别、TBil、BUN、感染以及肝衰竭的分级2、3级为并发AKI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基线CLIF-C ACLFs、HBV SOFA评分和BUN是AKI进展的危险因子。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除了CTP评分、CLIF-C ACLFs、基线TBil、肝衰竭分级2、3级HBV-ACLF患者是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外,AKI也是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HBV-ACLF伴AKI的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是AKI进展、CLIF-C ACLFs以及白细胞,而长期预后的独立风险是AKI进展、CLIF-C ACLFs。研究结论:HBV-ACLF患者容易合并AKI,一旦肝衰竭基础上伴随AKI出现,对于不同分型的患者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均会显着升高,AKI进展的患者病死率会明显增加。AKI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KI转归是HBV-ACLF伴AKI患者预后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重视早期识别预警以及积极治疗AKI对于HBV-ACLF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钱永兵,张灏旻,秦娟秀,邓羽霄,申川,韩龙志,陈小松,夏强[3](2020)在《早期气管镜检查在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期气管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对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纳入其中19例术后早期行气管镜下BAL的重型肝炎患者,分析原发病、手术资料、病原学差异及预后等资料。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行气管镜检查率为3.8%(19/503),其中男性1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5.8±13.2)岁;术前平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为(20.3±7.1)分,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 200±1 195)mL。术后BAL液和(或)气管内吸痰(ETA)的病原体培养阳性8例,其中5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其病原学分别为蒙太利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烟曲霉。此外,其中4例患者BAL液培养阳性而ETA培养阴性,为早期覆盖敏感抗生素提供了依据。11例BAL和ETA培养均阴性的患者均存活。所有患者均未在操作中出现严重意外情况,且无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亦无感染播散发生。结论对重型肝炎患者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行经气管镜BAL,可能是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的安全的有创检查。
张艳悦[4](2020)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危及肝移植受者的生命。积极监测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受者HCMV感染的体征和症状是预防实体器官丢失和死亡的最佳策略。本研究旨在调查应用抢先治疗预防HCMV感染的策略下,肝移植术后早期(前90天)HCM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施行的14岁以上原位肝移植手术并应用抢先治疗预防HCMV感染的150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前90天内HCM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32例(21.33%)肝移植受者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前90天)出现HCMV复制再激活,感染中位时间为29天,平均峰值病毒载量为83605拷贝/ml,其中62.5%的HCMV感染发生在术后的前30天。HCMV DNA病毒载量与感染同时期的肝酶(ALT和AST)呈正相关。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ICU住院时间(OR=1.055,95%CI 1.007-1.104,P=0.023)、非乙肝相关性肝病(OR=5.576,95%CI 2.137-14.552,P=0.000)、真菌感染(OR=3.093,95%CI 1.092-8.764,P=0.034)是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HCMV感染的危险因素。非乙肝相关性肝病移植受者在术后早期HCMV感染的累积发生率显着高于乙肝相关性肝病组(P=0.001)。在非乙肝相关性肝病组中,术后早期HCMV感染与移植前HBs Ab血清学状况相关(P=0.006),移植前不同抗-HBs滴度的肝移植受者在术后早期HCMV感染人数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1),抗-HBs滴度越高,发生HCMV病毒感染可能性越小。而在乙肝相关性肝病组中无影响(P值均>0.05)。在所有肝移植受者中,移植前HBs Ag(P=0.011)、HBc Ab(P=0.001)血清学状态与术后早期HCMV感染相关,且HBs Ag-/HBc Ab-组HCMV感染率最高。移植后HBV标志物对术后早期HCMV感染无影响。结论:肝移植术后90天内易发生HCMV感染,减少ICU住院时间或真菌感染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早期HCMV感染。提高移植术前抗-HBs滴度可能有助于减少非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术后早期HCMV再激活感染,移植术前HBc Ab阴性患者术后更易发生HCMV感染。
邹琛[5](2019)在《卡泊芬净与米卡芬净预防DCD供肾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对比研究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预防性治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真菌感染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他克莫司(tacrolimus,Prograf,FK506)谷值浓度/剂量比值及血清肌酐值等指标,探讨卡泊芬净及米卡芬净预防性治疗DCD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寻找安全高效的DCD供肾肾移植术后预防性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之间完成的DCD供肾肾移植受者中选用符合纳入标准的肾移植受者285例。根据预防真菌药物不同,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受者分为卡泊芬净组、米卡芬净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各95例。卡泊芬净组肾移植术后采用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首日负荷剂量为70mg/d,继以维持剂量50mg/d预防性抗真菌治疗2周;米卡芬净组肾移植术后采用注射用米卡芬净钠首剂及维持剂量均为50mg/d预防性抗真菌治疗2周;空白对照组不使用预防性抗真菌药物治疗。三组受者术后均采用吗替麦考酚酯+FK506+甲泼尼龙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随访至术后3个月,密切关注受者术后症状及体征变化,定期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及FK506谷值浓度等检查。如受者出现感染相关症状及体征,予以完善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痰涂片镜检、血、尿、痰真菌培养及感染部位影像学检查等,必要时完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及培养或感染部位穿刺标本镜检及培养等检查。统计三组受者真菌感染率。观察并记录三组受者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各随访时间点FK506谷值浓度/剂量比值及血清肌酐值。综合评价两种药物预防性治疗DCD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至随访结束,卡泊芬净组入组89例;米卡芬净组入组88例;空白对照组入组90例。卡泊芬净组术后临床诊断为真菌感染0例,真菌感染率为0%;米卡芬净组术后临床诊断为真菌感染4例,真菌感染率为4.5%;空白对照组术后临床诊断为真菌感染12例,真菌感染率为13.3%;卡泊芬净组和米卡芬净组真菌感染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泊芬净组真菌感染率低于米卡芬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泊芬净组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17例(19.1%)、电解质紊乱11例(12.4%)、肝损伤4例(4.5%)、输液性静脉炎4例(4.5%)、皮疹3例(3.4%)、头痛、头晕2例(2.2%);视觉异常1例(1.1%);米卡芬净组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18例(20.4%)、电解质紊乱10例(11.4%)、肝损伤5例(5.7%)、输液性静脉炎3例(3.4%)、皮疹2例(2.2%)、头痛、头晕3例(3.4%);焦虑1例(1.1%);空白对照组同期发生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15例(16.7%)、电解质紊乱8例(8.9%)、肝损伤2例(2.2%)、输液性静脉炎1例(1.1%)、皮疹2例(2.2%)、头痛、头晕2例(2.2%);其他(焦虑、视觉异常等)0例(0%);三组受者用药期间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受者肾移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FK506谷值浓度/剂量比值均值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受者肾移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血清肌酐值均值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泊芬净与米卡芬净用于预防DCD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真菌感染,均能有效降低受者术后真菌感染率,卡泊芬净预防真菌感染效果相比米卡芬净更佳;两者安全性相似,均不影响FK506用药及肾功能恢复且不明显增加肾移植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郝大昂,刘晔,沈姗姗,颜学兵[6](2019)在《《2018年意大利肝病学会专家共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HCV感染》摘译》文中研究表明1引言在过去的近15年中,产生了许多免疫调节的治疗方法。即使大多数HCV血清学阳性或HBV血清学标记阳性既往HBV感染(分别为HCV和HBV)患者未发生肝损伤,但仍然具有再激活的潜在风险。HCV感染患者应用免疫抑制治疗时,病情往往会恶化并进展迅速,且HCV再激活(HCVr)将影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实施。本共识旨在明确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和特殊人群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其管理方法。
Edoo Muhammad Ibrahim Alhadi[7](2019)在《肝移植后糖蛋白130多态性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开发,肝移植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肝移植后新发糖尿病的发病率仍然很高,这已成为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目的是研究GP13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NODAT相关。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09年至2014年我中心接受肝移植的469例患者,分为两组:NODAT组和非NODAT组。我们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筛选了 NODAT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进一步构建了两个包含风险因子的NODAT预测模型。最后,我们通过单变量分析分析了生存时间和存活率。排除标准患有家族性糖尿病史,多器官移植,不到6个月的随访或急性排斥反应结果:肝移植6个月后新发糖尿病的总发生率为31.3%(147/469)。男性414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5.7±11.1岁。使用单变量分析,年龄(P<0.001),BMI指数(P=0.029),GP130 rs1800796 和 rs10941411 与 NODAT 显着相关。rs1800796和rs10941411的显性模型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风险因素。NODAT组患者和移植肝脏的总生存时间和存活率显着低于非NODAT(P<0.05)。结论:NODAT代表移植的主要代谢并发症。根据这一声明,所有前瞻性移植患者都应该被告知移植后患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并且应该鼓励他们在LT之前采取适当的生活方式措施,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此外,葡萄糖失调的筛查应该是系统性的,应该在移植过程的所有阶段进行。由于高血糖的程度可能因NODAT受试者而异,因此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治疗以实现可接受的血糖控制非常重要。基于移植器官的恢复功能和抗糖尿病药物的毒性特征,应针对每位患者定制抗糖尿病治疗。因此,优化NODAT的预防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与此病症相关的急性和长期风险.本研究首次证实GP130 rs1800796和rs10941411基因多态性与肝移植术后NODAT的发生密切相关。它揭示了年龄是NODAT的风险因素。进一步证实NODAT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比非NODAT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更差。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8](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师勇,梁何俊,陈家会[9](2018)在《肾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规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的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肾移植手术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前及术后第1、2、3周和第1、2、3、12月相关生化指标[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的变化规律。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第1周ALT、TBil、DBil和IBil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周ALP、GGP、TBil、DBil和IBil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周仅TBi L指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月ALP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月,ALT、GGT、AST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月7项指标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ALT、AST、ALP、GGP、TBIL、DBIL和IBIL指标可反应肾移植术后肝功能状态,对发现及预防肝脏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陈规划,易述红,罗刚健,易慧敏[10](2017)在《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地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理念用于优化重型肝炎的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达到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免疫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组、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订了《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该共识从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治疗策略3个方面,总结各移植中心的临床经验,提出相应的专家共识,希望为临床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案。
二、肾移植术后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移植术后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人群 |
2、数据采集 |
3、检测方法 |
4、免疫抑制方案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1 、基线特征 |
1.2 、临床特征 |
1.3 、HBV再激活 |
1.4 、风险因素的多变量分析 |
1.5 、临床结局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数据采集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HBV-ACLF 全体入组患者基线资料 |
1.2.2 HBV-ACLF伴AKI的患者与不伴AKI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1.2.3 HBV-ACLF伴AKI的患者与不伴AKI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 |
1.2.4 HBV-ACLF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1.2.5 HBV-ACLF患者伴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1.2.6 HBV-ACLF 伴 AKI 好转患者与伴 AKI 进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1.2.7 HBV-ACLF 伴 AKI 好转组患者与 AKI 进展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 |
1.2.8 HBV-ACLF伴 AKI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1.2.9 HBV-ACLF伴 AKI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
1.2.10 HBV-ACLF中 A、B、C三型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1.2.11 HBV-ACLF伴 AKI在 A、B、C三型中的生存曲线比较 |
1.3 讨论 |
1.3.1 HBV-ACLF的研究背景和基线特征 |
1.3.2 HBV-ACLF合并AKI的人口基线特征 |
1.3.3 HBV-ACLF合并AKI患者与诱因感染的关系 |
1.3.4 HBV-ACLF合并AKI患者与肝衰竭危重程度的关系 |
1.3.5 HBV-ACLF中不同AKI的分型的比较 |
1.3.6 HBV-ACLF合并AKI的治疗 |
1.3.7 HBV-ACLF合并AKI能否恢复的因素 |
1.3.8 HBV-ACLF合并AKI的预后 |
1.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肾损伤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早期气管镜检查在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后抗生素预防及抗排斥方案 |
1.3 经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流程 |
1.4 BAL的并发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床边气管镜下检查结果 |
2.3 病原学培养结果 |
2.4 不同BAL和ETA病原学培养结果组的临床结局 |
3 讨论 |
(4)肝移植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数据收集 |
3.3 肝移植受者术后管理 |
3.4 肝移植术后HCMV感染预防治疗方案 |
3.5 HCMV DNA的检测 |
3.6 统计学方法分析 |
4 结果 |
4.1 肝移植受者一般特征 |
4.2 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HCMV病毒感染 |
4.3 肝移植术后前90天内HCMV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 |
4.4 非乙肝相关性肝病移植受者术后早期HCMV感染分析 |
4.5 肝移植术前后HBV标志物与术后早期HCMV感染的关系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实体器官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卡泊芬净与米卡芬净预防DCD供肾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肾脏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2018年意大利肝病学会专家共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HCV感染》摘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方法 |
3 免疫发病机制和一般评估 |
3.1 免疫发病机制 |
3.2 流行病学 |
3.3 病毒学 |
3.4 发病机制和肝外表现 |
3.5 临床病毒学评估 |
3.6 再活动风险 |
3.7 管理与策略 |
4 肿瘤学 |
4.1 流行病学 |
4.2 临床影响 |
4.3 展望 |
5 血液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HCT) |
5.1 流行病学 |
5.2 临床影响 |
5.3 治疗 |
5.4展望 |
6 合并感染 |
7 肝移植 (LT) |
7.1 流行病学 |
7.2 临床影响和背景 |
7.3 LT术前的抗病毒治疗 (策略1) |
7.4 LT术后的抗病毒治疗 (策略2) |
7.5 展望 |
8 实体器官移植 (SOT) |
8.1 流行病学 |
8.2 临床影响 |
8.3 心脏 |
8.4 肺 |
8.5 胰腺 |
8.6 展望 |
9 肾脏病学 |
9.1 流行病学 |
9.2 临床影响 |
9.3 未来方向和研究重点 |
1 0 风湿病 |
1 0.1 流行病学 |
1 0.2 临床影响 |
1 0.3 展望 |
1 1 胃肠病学 |
1 1.1 流行病学 |
1 1.2 临床影响 |
1 1.3 前景 |
附录:HCVr的免疫病理机制 |
(7)肝移植后糖蛋白130多态性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Abbreviation |
1 Introduction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 Experimental materials |
2.2 Experimental method |
2.3 statistical analysis |
2.4 Diagnostic criteria |
3 Results |
3.1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ODAT group and Non-NODAT |
3.2 Association between gene polymorphism and NODAT |
3.3 Risk factors of NODAT |
3.4 Establishment of risk factors model for NODAT |
3.5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
3.6 Comparison of overall survival rates and survival rates of liver graft after livertransplantation |
4 Discussion |
4.1 Metabolic syndrom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
4.2 New onset diabetes mellitu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
4.3 GP130 and diabetes mellitus |
4.4 Hepatitis virus and NODAT |
4.5 Probable mechanisms of B-cell damage after HCV and CMV leading toNODAT |
4.6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new-onset diabetes mellitus after livertransplantation |
4.7 Immunosuppresive Therapy |
4.8 Treatment for NODAT |
4.9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
5 Conclusion |
Reference |
论文中文版 |
1 介绍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Review |
Reference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
1 冠心病概述 |
1.1 冠心病的定义 |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
1.3.1.1隐匿型冠心病 |
1.3.1.2稳定型心绞痛 |
1.3.1.3缺血性心肌病 |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
2.1.1 β受体阻滞剂 |
2.1.2 硝酸酯类药物 |
2.1.3 钙通道阻滞剂 |
2.1.4 其他治疗药物 |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
2.2.1 阿司匹林 |
2.2.2 氯吡格雷 |
2.2.3 替格瑞洛 |
2.2.4抗凝药物 |
2.2.5 β受体阻滞剂 |
2.2.6 他汀类药物 |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3.2.1 诊断 |
3.2.2 鉴别诊断 |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
3.3.1 低危患者 |
3.3.2 中危患者 |
3.3.3 高危患者 |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
3.4.2. 2 溶栓治疗 |
3.4.2. 3 抗栓治疗 |
3.5 调脂治疗 |
3.6 其他治疗 (表3-5) |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
3.7.1 一般治疗 |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
4.1 概述 |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
4.3.1 临床评估 |
4.3.2 负荷试验 |
4.3.3 左心室功能 |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
4.3.6 冠状动脉造影 |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
4.4.2 循证药物治疗 |
4.4.3 血运重建 |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5.2.2 炎性因子 |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
5.5.1 β受体阻滞剂 |
5.5.2 硝酸酯类药物 |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5.5.4他汀类药物 |
5.5.5 尼可地尔 |
5.5.6 钙通道阻滞剂 |
5.5.7 其他药物 |
5.5.8 中成药 |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
6.3.1 动态心电图 |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
6.4.1 预防 |
6.4.2 治疗 |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7.1.1 概述 |
7.1.2 降压治疗原则 |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
7.1.4 血压目标管理 |
7.1.5 药物推荐 |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7.2.1 概述 |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
7.2.2. 1 发病机制 |
7.2.2. 2 诊断及评估 |
7.2.2. 3 药物治疗 |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
7.2.3. 1 发病机制 |
7.2.3. 2 诊断及评估 |
7.2.3. 3 药物治疗 |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
7.4.1 概述 |
7.4.2 一般药物治疗 |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
7.4.2. 3 二尖瓣反流 |
7.4.2. 4 二尖瓣狭窄 |
7.4.2. 5 三尖瓣反流 |
7.4.2. 6 三尖瓣狭窄 |
7.4.3 抗凝治疗 |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
7.5.1 概述 |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7.5.3 具体治疗方案 |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
7.5.3. 4 其他 |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
7.6.1 概述 |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2. 1 抗凝治疗 |
7.6.2. 2 溶栓治疗 |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7.7.1 概述 |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
7.8.1 概述 |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
7.9.1 概述 |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
7.1 0. 1 概述 |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
7.1 0.2.1 定义 |
7.1 0.2.2 分期 |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
7.1 0.3.1. 2 抗凝治疗 |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
7.1 0.3.2 他汀类药物 |
7.1 0.3.3 抗缺血治疗 |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7.1 1. 1 概述 |
7.1 1. 4 诊断 |
7.1 1. 5 治疗 |
7.1 1.5.1 一般治疗 |
7.1 1.5.2 抗缺血治疗 |
7.1 1.5.3 调脂治疗 |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7.1 2. 1 概述 |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
7.1 2.2.2 诊断 |
7.1 2.2.3 治疗 |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
7.1 2.3.2 诊断 |
7.1 2.3.3 治疗 |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
7.1 3. 1 概述 |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
7.1 4. 1 概述 |
7.1 4. 2 药物选择 |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2.2 他汀类药物 |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
7.1 4.2.6 抗凝药物 |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
7.1 4. 3 注意事项 |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3.2 他汀类药物 |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
7.1 5. 1 概述 |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
8.1.1 概述 |
8.1.2 临床诊断 |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
8.1.3. 1 阿司匹林 |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
8.1.3. 5 其他药物 |
8.1.4 预后及随访 |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
8.2.1 概述 |
8.2.2 筛查 |
8.2.3 诊断 |
8.2.4 调脂药物治疗 |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
8.2.4. 5 联合治疗 |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8.3.1 冠状动脉痉挛 |
8.3.1. 1 概述 |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2 冠状动脉肌桥 |
8.3.2. 1 概述 |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
8.3.3. 1 概述 |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
9.1.1 心血瘀阻 |
9.1.2 痰浊内阻 |
9.1.3 气滞血瘀 |
9.1.4 气虚血瘀 |
9.1.5 寒凝血瘀 |
9.1.6 瘀热互结 |
9.1.7 气阴两虚 |
9.1.8 心肾阳虚 |
9.1.9 心肾阴虚 |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
9.2.1 抗血小板作用 |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
(9)肾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检测方法 |
1.4 参考值范围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治疗策略 |
1.1 术前宣教及术前心理护理 |
1.2 重要脏器功能的改善和优化 |
1.2.1 心肺功能 |
1.2.2肾功能不全的防治 |
1.2.3 纠正凝血障碍及预防出血 |
1.2.4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防治 |
1.4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
1.5人工肝 |
2 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中治疗策略 |
2.1 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选择 |
2.1.1 麻醉方法 |
2.1.2 麻醉药物 |
2.2 麻醉管理 |
2.2.1 麻醉后置管 |
2.2.2 呼吸管理 |
2.2.3 血流动力学调控 |
2.2.4 凝血功能调控 |
2.2.5 术中保温 |
2.2.6液体管理 |
2.2.7 低钠血症的处理原则 |
2.2.8 合理使用胰岛素, 控制高血糖 |
2.3 术中器官功能保护 |
2.3.1 心肺功能保护 |
2.3.2肾功能保护 |
2.3.3 脑保护 |
2.4 术中监测措施 |
3 ERAS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治疗策略 |
3.1 术后心理干预 |
3.2 术后镇静镇痛及睡眠管理 |
3.3 术后患者隔离的管理 |
3.4 术后液体及内环境管理 |
3.5 肾功能保护 |
3.6 控制肺部感染及保护肺功能 |
3.6.1 呼吸道管理 |
3.6.2 抗感染措施 |
3.6.3 肺功能保护措施 |
3.7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
3.7.1 促进胃肠蠕动 |
3.7.2早期肠内营养 |
3.7.3 维持肠道菌群稳定 |
3.7.4 营养管道管理 |
3.8 术后管道管理 |
3.8.1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及置入部位的选择 |
3.8.2 手卫生与无菌操作 |
3.8.3 皮肤消毒 |
3.8.4 插管部位敷料应用 |
3.8.5 CVC的更换 |
3.8.6 动脉导管置入部位的选择、导管管理及压力监测装置 |
3.8.7 尿管及引流管管理 |
3.9 患者术后早期活动 |
3.9.1 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原则 |
3.9.2 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重点 |
3.9.3 制订个体化活动计划 |
3.9.4 关注重症监护室患者早期活动潜在风险的发生 |
3.1 0 营养及饮食的管理 |
3.1 1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 |
四、肾移植术后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同种异体肺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回顾性研究[D]. 郝新.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2]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D]. 刘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早期气管镜检查在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中的价值[J]. 钱永兵,张灏旻,秦娟秀,邓羽霄,申川,韩龙志,陈小松,夏强.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20(02)
- [4]肝移植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艳悦. 浙江大学, 2020(02)
- [5]卡泊芬净与米卡芬净预防DCD供肾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对照研究[D]. 邹琛. 南华大学, 2019(01)
- [6]《2018年意大利肝病学会专家共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HCV感染》摘译[J]. 郝大昂,刘晔,沈姗姗,颜学兵.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4)
- [7]肝移植后糖蛋白130多态性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分析[D]. Edoo Muhammad Ibrahim Alhadi. 浙江大学, 2019(03)
- [8]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9]肾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规律[J]. 师勇,梁何俊,陈家会. 河南医学研究, 2018(07)
- [10]加速康复外科优化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J]. 陈规划,易述红,罗刚健,易慧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