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综合症18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青[1](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陈健华,梁丹丹,黄锭[2](2019)在《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和鉴别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特点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表现特点;患者均采用全身用药治疗和局部用药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临床表现在视力、眼压、瞳孔、前房、杯盘比、视野中特点明显。经过治疗, 48例患者的视力全部恢复正常,治疗有效率为100%。前房渗出物吸收效果明显,角膜透明,眼压下降。随访3~12个月, 2例患者在6个月内复发,占4.2%,再次治疗后, 12个月内未发生再次复发。4例患者无视乳头萎缩凹陷、永久性视功能损害,占8.3%;4例患者从单眼发病变为双眼发病,占8.3%,经过治疗随访12个月,未发生复发情况。结论结合临床表现特点,对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鉴别诊断能够明确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李峰[3](2018)在《Pentacam在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应用Pentacam方法检测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病因的水平,并对比了超声生物显微镜、B超等常规检查方法与Pentacam在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方面的对比诊断,以此探索Pentacam方法在眼外伤继发青光眼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唐山市眼科医院,经过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测量以及视野检查等检测后明确诊断为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的患者,共计90例90眼。分别利用房角镜、B超、UBM和Pentacam对其激发青光眼的病因进行诊断,检测Pentacam对患眼病因的诊出率。此外,以UBM为标准,统计Pentacam对患眼前房深度变化的灵敏度、特异性。结果与B超和前房角镜相比,Pentacam和UBM都能够有效准确的做出外伤性继发青光眼的病因诊断,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复合病因青光眼诊断上的效果。两者在对患眼前房病理状态评估基本一致,除去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情况下,Pentacam在前房积血、房角粘连、房角后退、晶状体全脱位和玻璃体疝诊出率均稍高于UBM,但差异不显着,在晶状体不全脱位的诊断上,UBM比Pentacam方法诊断效果稍好。但是,在植入性虹膜囊肿、铁/铜锈以及睫状体异物的诊断上,Pentacam还没有办法代替UBM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此外,在前房深度检测中,两者检测数值存在显着差异。结论Pentacam在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方面的诊断结果大部分与UBM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展现了该方法在这方面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检测原理限制,Pentacam在对某些病变的诊断上无法取代UBM,两者应在临床上配合使用。
王辉,邱礼新,于静[4](2018)在《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复发性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复发性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眼科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62例(62眼),分为中药干预组32例(32眼)和对照组30例(30眼),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方法治疗,中药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口服。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眼压、KP变化以及复发率情况。结果中药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6.9%,高于对照组76.7%(P=0.046,<0.05);中药干预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眼压,KP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随访2年,中药干预组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患者,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尤其在减少复发率方面有优势。
江洁慈[5](2011)在《泗滨砭石疗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视是指眼在调节静止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的一种屈光不正的眼病。其主症特点为患者眼对远距离物体的辨认发生困难,即近看清楚,远视模糊,中医称为“能近怯远”症。传统的砭石疗法治疗近视具有痛苦小,安全可靠,简便易学,稍加指导后,患者即可在家白行治疗,时间也可由患者自行安排,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泗滨砭石是一种无毒无害,无放射性的微晶石灰岩。含有几十种人体所需的元素,其中有已被确认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如铁、铜、锌、钴、锰、铬、硒、碘、镍、氟、钼、钒、锡、硅、锶、硼、铷、砷等。泗滨砭石具有脉冲频率在20kHz-20mHz之间超声波。用泗滨砭石刮擦人体时产生的超声波脉冲达3698次,超声刺激有较深的穿透性。根据泗滨砭石的这些特征,我们就从其理化特征出发,从中医及现代生物医学角度,砭石对机体可通过以下影响起到治疗近视的作用。泗滨砭石可产生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人体通过辐射吸收后,使体表温度升高并不断向皮下组织传递,使该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流量增多,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增加血液的物质交换,给病变区域提供有利于机体康复的重要生化反应的动力和营养物质,加速代谢,改善人体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泗滨砭石超声脉冲频率在20kHz-20mHz之间。用泗滨砭石刮擦人体时产生的超声波脉冲达3698次。超声刺激有较好的穿透性。当用砭石按摩治疗时,由于超声脉冲刺激作用可明显缓解局部肌肉和韧带的紧张,消除机体的炎症和水肿,改善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症状的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传统中医学作为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结晶,在中华文明上下传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防病治病特别是科技不发达时代的预防保健过程中不可或缺,而且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随科技文化的发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保守治疗手段不但在华人区,而且在欧美发达区广泛作为补充或替代治疗。针灸,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回顾针灸经络研究历史,国内外进行了临床、实验、机理方面的研究,证实了经络客观存在,而且循经感传及经穴-脏腑相关性亦存在,并且发现经穴具有跨体节传导性、循经双向传递性及低阻高导性、高温发光性和钙离子富集性等特征。经络研究历经风雨,逐渐形成神经生理学派-神经传导学说及生理生化学派-体液循环学说,生物物理学派-生物场学说等,但各学说各执一词,仅从某一侧面或角度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但未概括全部。近来自原林教授原林教授主持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人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提出结缔组织在人体构成相互联系的“筋膜支架,,与后来由Langevin从针灸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全身疏松结缔组织在人体构成“片状网络支架”和“信号网络”的观点后,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筋膜在人体的重要性,原林通过对人体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支架进行标记和计算机三维重建之后得出筋膜在人体内从浅入深由5种结构构成。包括真皮致密结缔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等。同时发现人体穴位的针刺部位均位于筋膜的不同层次。原林教授通过对发育生物学追溯,提出:中胚层间充质分化成多个器官系统后,所剩下的部分形成遍布全身的“筋膜支架”。该支架构成人体的“支持与储备系统”。皮下筋膜组织在机体对内在或外源性拉伸刺激的应答中起着重要的媒介及调控作用,并以此推测各种替代疗法的作用靶点正是机体内的网状筋膜支架。该课题组在利用超声、CT. MRI等影像手段和数字人海量数据集研究中发现:针刺的过程的提插、捻转等操作,可带动或牵动周边较大范围的筋膜结缔组织。当针灸针尖到达外肌膜时可出现“得气”现象;而到达肌肉处时“得气”减弱;若停留在外肌膜上再增加刺激,“得气”感会增强。经络中的经穴循经分布而阿是穴分布则没有固定位置,由此提出全身的结缔组织支架可能是针灸经络的解剖学物质基础;穴位是在筋膜结缔组织支架上能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的部位;穴位与非穴位在信息量多少上有的差异。从广义的角度讲全身各部位均可认为是穴位。各种研究显示,中医经络和穴位的研究重点均指向结缔组织。我们通过对断层图像和数字人数据在结缔组织聚集处的标记和重建后,构建出与人体经络记载接近的图像,进一步扩大可以构建出一个与人体轮廓一致的结缔组织支架。我们认为该支架是为人体经络的解剖学基础。原林教授主持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人研究”课题的过程中,通过对人体结缔组织的标记和三维重建,所发现的与中医“经络”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在对全身结缔组织的发育生物学进行追溯后,从多细胞生物内的细胞外基质,到二胚层生物内的中胶质、三胚层生物内的间充质,以至于人体的结缔组织,都为同源结构,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筋膜学理论。该学说认为在个体发生过程中由中胚层的间充质分化成多个器官系统后所遗留的部分形成了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该支架形成一个独立功能体系,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这样将机体分为支持与储备系统和功能系统,即“两系统理论”。支持与储备系统使生物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和维持机体稳定的内环境。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间充质终结演化而成的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在机体内形成了一个能监测和调节机体功能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系统,这一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调节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而腧穴正是通过筋膜结缔组织系统发生作用的。从动态的角度(机体是在不断的更新代谢中维持平衡--生存),提出了人体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即人体由已分化的功能细胞所构成功能系统与尚未分化的全身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构成。根据这一分科方法进一步提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筋膜学。人体是由遍布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及被该支架所支持和包绕的各种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所构成。其中支持与储备系统为功能系统的各种细胞提供稳定的内环境,并为功能系统各种细胞的更新、修复提供细胞等供应,同时对其功能和更新修复进行调控。对支持与储备系统自身机制的研究和该系统与功能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称之为筋膜学。砭石疗法可以通过泗滨砭石在眼周皮层摩擦时产生刺激,从而治疗假性近视。其机制与泗滨砭石对于筋膜的刺激有关。泗滨砭石在眼周皮肤上摩擦时能产生超声波脉冲刺激,平均超声波脉冲可达3000多次。该超声波刺激可引起球后脂肪组织发生震动,牵拉筋膜,其持续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积聚的脂肪消散;使凸出的眼球逐步恢复原样而改善或治愈近视的症状。临床初步观察表明,该疗法对于近视有一定疗效。目的:本课题研究新泗滨砭石疗法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新泗滨砭石疗法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科学的评价新泗滨砭石疗法的临床疗效,为新泗滨砭石疗法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广州南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假性近视患者60例,根据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30例,采取新泗滨砭石疗法。对照组30例,采取针刺疗法,分别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评价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远视力、近视屈光度)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视疲劳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并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得出结论。结果:新泗滨砭石疗法通过泗滨砭石在眼周皮层摩擦时可以产生刺激,从而治疗假性近视。效果均优于针灸疗法。治疗组视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视疲劳症状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泗滨砭石疗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较好。两种疗法均有良好的远期综合疗效与远期功能改善疗效。1、新泗滨砭石疗法能有效缓解近视病人的眼部不适症状,改善眼功能,并具有良好的视力恢复效果和良好的远期疗效。且本疗法安全性高、稳定性强、方便、无创伤,易于被患者接受。2、与针灸疗法相比,新泗滨砭石疗法的综合效果改善视力效果和改善视疲劳症状均优于针灸疗法。
王影[6](2007)在《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临床观察联合动物实验两个方面,系统归纳总结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对青光眼的治疗效果,观察该手术降眼压作用机制以及对眼部组织病理学影响,从而为规范手术方法提供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依据,并使其逐步完善。本研究旨在从不同角度探索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机制,为临床手术应用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进而为青光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兔慢性高眼压模型的研究:对比复方卡波姆、a—糜蛋白酶两种兔慢性高眼压模型眼压及眼部情况,建立与临床相近的兔慢性高眼压模型。2.实验动物的研究:以卡波姆慢性高眼压兔作为动物模型,利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光镜、电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B型超声等方法,观察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术后睫状体、巩膜瓣、结膜瓣、视神经等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示踪剂标记房水途径方法,观察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房水引流途径。3.临床研究:归纳总结2005年4月至2007年1月我院行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住院青光眼患者31例(34只眼),观察临床睫状体平坦部术对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眼压、视力变化及对手术部位的影响,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兔慢性高眼压模型的实验研究卡波姆组:10只眼术后第1天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压升高,平均24.1±6.2mmHg;第2、3天眼压下降,随后升高;第7天,平均眼压32.0±9.0mmHg,高眼压状态持续30余天;术后45天,部分兔眼压开始下降,平均25.5±10.2mmHg;术后60天,平均18.6±4.9mmHg。本组眼压最高达51.6mmHg,1只眼超过23mmHg水平持续2个月。1只眼术后第1天升高后未再升高,本组造模成功率90%。糜蛋白酶组:10只眼术后各时间段平均眼压均未超过23mmHg。3只眼眼压自术后15天开始升高,术后30天超过23mmHg,持续15天后,术后60天时下降至正常,高眼压状态平均持续20天左右。本组眼压最高达32mmHg,7只眼术后眼压未升高,造模成功率30%。2.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实验性高眼压模型的临床观察2.1眼压对比结果:手术组与卡波姆模型组各10只兔眼对比。手术组于卡波姆注射后7天行手术。结果手术后9只眼眼压控制在18mmHg以下;1只眼术后1个月内眼压在26.5-36.0mmHg之间,术后2个月眼压下降至17.1mmHg,术后3个月10.3mmHg。各时间段手术组与卡波姆组相应眼压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2.2手术组兔眼临床表现:术后第3天,球结膜充血水肿,创口闭合良好,缝线在位,可见扁平滤过泡;角膜混浊水肿;前房内可见絮状混浊,前房周边深约1CT;虹膜表面血管扩张;晶状体清;玻璃体及眼底窥不清;眼球轻度扩张,平均眼压15.4mmHg。随着时间推移,手术眼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术后2个月,球结膜轻度充血,未见明显滤过泡;角膜混浊,水肿减轻;前房内混浊明显减轻;平均眼压11.4mmHg。1只兔可见玻璃体混浊。术后90天,球结膜充血消失,结膜缝线全部脱落,滤过泡弥散;角膜混浊,水肿消失;前房内混浊消失,瞳孔直径约5mm,对光反射弱;晶状体清,眼底变化不明显。平均眼压11.9mmHg。玻璃体混浊兔眼底镜下观察变化不明显。术后半年,各兔眼部状况同术后90天。平均眼压10.4mmHg。2.3手术组超声检查结果:UBM显示,手术组至术后180天,有9只眼滤过口通畅;90天时有1只眼滤过瓣口粘连包裹。B超显示,手术组9只兔眼无明显异常。有1只眼在术后1个月发生轻度玻璃体混浊,至90天时玻璃体混浊加重,但未见明显增殖条索,术后180天与术后90天比较变化不明显。3.实验性高眼压兔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组织形态学观察3.1光镜结果:①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术后第1天,球结膜高度水肿,手术切口周围球结膜、巩膜、睫状体断端等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组织切片可见手术切口有少量出血附着;术后1周,球结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结膜上皮增生,血管充血;角膜水肿;睫状体断端水肿、色素脱失。视神经部分脱髓鞘、血管周围间质水肿;术后15天,球结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角膜周边血管翳,角膜水肿,未见巩膜壁变薄、眼球扩张;至术后2个月时,球结膜无明显充血水肿,局部仍有炎症细胞浸润,结膜下滤过通道存在;角膜上皮细胞间间隙扩大,角膜基质间隙增加,前弹力层界限模糊;1只兔眼睫状突表面可见睫状膜、增殖膜,并对睫状上皮细胞产生牵拉;手术内切口周围色素颗粒植入到巩膜表面,切口周围睫状体平坦部组织被色素微粒和色素条块包绕;巩膜无明显变化。视神经脱髓鞘反应轻;术后90天,球结膜无充血水肿,结膜下滤过通道存在,有局限粘连;角膜变化同术后60天;睫状突局部无色素上皮与色素层间隙疏松,部分脱离;睫状体断端色素微粒增多。视神经损伤不明显;术后135天,球结膜无充血水肿,结膜瓣下结膜与巩膜局限粘连,中间可见血管,创口附近有色素微粒植入;角膜上皮层微囊肿,角膜基质层纹理不均;睫状突正常;巩膜瓣下可见植入的上皮细胞;视神经大致同前;术后180天,结膜瓣下结膜与巩膜局限粘连;巩膜瓣上方断端融合,仍可间巩膜瓣下局限滤过通道,巩膜内切口处纤维增殖粘连阻塞滤过口;睫状突组织结构完整。视神经纤维未见萎缩。②高眼压模型组:卡波姆注射后1天,卡波姆与前房内房水混合形成胶冻样物质;结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卡波姆注射后1周,球结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角膜基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房角闭塞。视神经部分脱髓鞘、血管周围间质水肿。卡波姆注射后15天,球结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角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角膜周边血管翳形成;睫状突无色素上皮层呈堆状,表面形成结缔组织;眼球扩张,巩膜壁变薄。直至卡波姆注射后60天,球结膜水肿消失,局部仍可见炎症细胞;角膜血管翳消退,角膜云翳;前房内卡波姆类物质不明显;巩膜壁变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萎缩。视神经纤维排列稀疏、与周围间质分界不清,可见散在的空泡。卡波姆注射后90天,角膜瘢翳形成,视网膜萎缩变薄,视锥、视杆细胞层局部消失,内、外核层互相融合、排列紊乱,脉络膜萎缩,视神经纤维排列稀疏、散在空泡增多。卡波姆注射后4.5个月及180天,眼部组织学检查大致同90天。180天时视神经束部分消失,被胶质支架组织所代替,支架内有很多不规则空腔。3.2电镜结果:①正常兔眼:睫状体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排列整齐,细胞膜完整,神经上皮胞浆丰富,内含丰富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色素上皮细胞核圆,胞浆内含有丰富的圆形色素颗粒。睫状体基质内含有睫状肌纤维,以及毛细血管。视神经髓鞘结构规则、排列紧密。②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术后第1天,睫状体色素细胞散在空泡,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样变性,组织变化与对照组术后1周无明显差异;术后15天,无色素细胞核皱缩,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基质呈无结构样改变;部分轴突肿胀、髓鞘有空泡,毛细血管充血;术后1个月至90天,睫状上皮细胞间连接疏松,色素上皮细胞色素颗粒减少,基板内较大的空泡,散在色素颗粒及线粒体,偶见脱入后房的色素颗粒,基板内偶见吞噬细胞吞噬色素颗粒及皱缩细胞核;视神经轴索排列整齐,可见微管、微丝及线粒体;至术后半年,散在色素细胞色素颗粒播散,胞浆内粗质内质网疏松,散在皱缩的细胞核;视神经内偶见视神经髓鞘增厚,视神经束排列整齐。③高眼压模型组:卡波姆注射后1周,睫状体色素细胞可见空泡,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变性;视神经轴突与髓鞘之间出现空泡,轴突缩小不均部分变成网状;卡波姆注射后15天,无色素细胞线粒体肿胀,微血管扩张;视神经髓鞘水肿,有洋葱样小体生成,胶质增生;卡波姆注射后1个月至90天,睫状体散在色素颗粒脱失后遗留的空泡,肿胀线粒体减少,偶见空泡样变;视神经损伤呈加重趋势,轴突颗粒状变性,轴索消失,轴突部分萎缩,幸存轴突髓鞘结构较完整,厚度增加,轴膜较少脱离,轴浆电子密度增高,颗粒状变性明显减少;卡波姆注射后半年时,色素细胞色素颗粒丰富,无色素细胞胞膜完整,胞浆内细胞器丰富;视神经髓鞘结构松散分离,幸存轴突髓鞘结构较完整,厚度增加,轴浆电子密度增高,颗粒状变性明显减少。4.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房水引流途径的实验研究FITC—BSA注射后,根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织荧光表现,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房水经由三个途径回流:①房水经滤过口引流至结膜下,结膜血管将房水吸收;②房水经前房角,进入睫状体外侧和巩膜内侧之间的Fantana间隙,被海绵状组织所吸收;③房水经葡萄膜巩膜途径,自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前巩膜、后巩膜、脉络膜排出。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房水主要经由第①条途径排出,这是该手术降眼压的主要机制。5.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临床研究5.1术中情况:34只眼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偶有不适感5只眼,有玻璃体溢出26只眼。余未见异常情况。5.2术后眼压情况:术后第1天,29只眼眼压5-11mmHg,平均6.54mmHg,2只眼因角膜水肿不能测,3只眼眼压20-33mmHg;术后1周,30只眼眼压5-12mmHg,平均6.88mmHg;4只眼22-25mmHg之间。随访期:术后1个月,20只眼5-12.8mmHg,平均8.36mmHg;1只眼眼压24mmHg。术后90天14只眼6-21.5mmHg,平均15.21mmHg;1只眼26mmHg。术后180天,13只眼6-21mmHg,平均14.56mmHg:1只眼25mmHg;1只眼测不出。1年以上,11只眼10.2-18mmHg,平均13.35mmHg;1只眼偶尔胀、充血、但无疼痛症状,未到当地医院就诊。术后2周,眼压超过21mmHg的4只眼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闭角型青光眼2只眼。其中3只眼行滤泡粘连分解术,1只眼于外院行白内障手术。5.3术后视力情况:19只无光感眼视力无变化;有视力15只眼中,视力提高4只眼,不变8只眼;下降3只眼。5.4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前房加深;前房有浮游物9只眼,纤维素样渗出2只眼,全部在术后3天内完全吸收;前房积血5只眼,术后3天吸收2只眼,其余3只眼分别在6天、10天、15天完全吸收;视网膜浅脱离3只眼,在术后1个月左右恢复;局部脉络膜脱离2只眼,分别术后1个月、90天恢复;眼球萎缩1只眼。结论:1.复方卡波姆前房注射可形成较好的慢性高眼压模型。2.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可成功降低慢性高眼压兔模型眼压,该手术无明显并发症,对兔眼组织结构无明显损害。滤过泡纤维粘连因素对该手术有影响。3.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主要从三个途径降低眼压,即结膜血管、前房角、葡萄膜巩膜途径。4.临床观察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效果明显,无明显并发症,可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是治疗该病有效、安全、简便手术方法之一。
李春贺[7](2007)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术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无足够后囊支撑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术的手术技巧,并对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0月—2007年4月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术患者18例(19眼),其中:2眼采用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17眼采用双襻睫状沟缝线固定。随访3—24个月。结果术后最好矫正视力0.8。17眼(89.5%)术后最好矫正视力超过或达到了术前最好矫正视力。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反应性虹膜炎19眼、玻璃体积血混浊4眼、低眼压5眼、人工晶状体偏斜及脱位2眼、继发性青光眼1眼、黄斑囊样水肿3眼、角膜水肿6眼。未发生线结暴露,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术是晶状体后囊大范围破裂时矫正无晶状体眼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李官鸿[8](200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综合症18例》文中提出
张陶陶[9](2021)在《基于疏肝健脾法研究“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智能设备广泛使用,眼睛干涩、酸胀及视物不清等各种视疲劳症状在人群中广泛存在。视疲劳在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其中老年患者因其调节力降低、体力精力均有所下降、易合并干眼症等,发病后症状缓解慢、对生活的影响更为突出。目前,现代医学对治疗本病主要采用休息、口服维生素、抗疲劳眼药水滴眼等手段,甚至一些医生认为该病无治疗意义,致使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针对性的治疗而饱受痛苦。针灸疗法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可改善眼周局部血液循环、平衡阴阳、调节经气、宣通目窍,进而减轻视疲劳症状。目的:目前针刺在我科用于治疗包括视疲劳在内的多种眼病,为进一步明确针刺治疗视疲劳的疗效,本研究拟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通过使用韦氏三联九针联合七叶洋地黄滴眼液以及单独使用七叶洋地黄滴眼液治疗老视性视疲劳,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视功能、调节功能及主观症状的变化,以此分析针灸在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希望能为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提供客观证据,造福广大老视性视疲劳患者。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视性视疲劳患者4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针灸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针灸处方韦氏三联九针,以舒肝健脾为法;具体选穴为:上明、承泣、攒竹、睛明、丝竹空、太阳、太冲、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每日针刺一次,每周针刺3天,疗程2周,另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双眼给药,滴入结膜囊内,每日3次,1次1滴,疗程2周。对照组仅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两组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后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以及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调节幅度和视力,以进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并在治疗结束两周后电话随访,记录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1、基线:两组受试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及治疗前的各项观察指标3个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观察指标:(1)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各时间点的评分数值分别为 10.20±1.59、7.74±1.46、4.56±1.19、5.00±1.11,治疗后 1 周、2周、4周较治疗前数值均显着降低(P=0.000、0.000、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各时间点的评分数值分别为11.00±1.20、9.81±1.07、8.05±0.90、6.24±0.80,治疗后1周、2周、4周较治疗前评分值均显着降低(P=0.012、0.000、0.000)。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374、0.258),治疗后2周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0),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差值相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4、0.000),提示试验组对视疲劳核心症状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调节幅度: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3.85±0.14、4.04±0.15、4.89±0.12,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128),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00),治疗后2周较治疗后1周显着增加(P=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4.10±0.15、4.32±0.18、4.44±0.18,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显着增加(P=0.020、0.001),治疗后2周较治疗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228),治疗后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4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765),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可能提示试验组对调节幅度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负相对调节: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1.84±0.08、2.33±0.06、2.58±0.06,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2.00±0.07、2.04±0.06、2.36±0.06,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801),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0)。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的数值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01、0.014),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0,0.000),提示试验组对负相对调节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正相对调节: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1.98±0.05、-2.52±0.06、-2.76±0.06,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治疗后2周较治疗后1周有统计学差异(P=0.000),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2.00±0.07、-2.32±0.08、-2.55±0.07,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增加,治疗后1周与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1周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治疗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7)。治疗后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9),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8、0.003)。提示试验组在正相对调节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调节反应: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0.92±0.12、0.82±0.12、0.71 ±0.09,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降低,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30、0.019),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0.86±0.14、0.57±0.16、0.52±0.15,治疗后较治疗前数值均降低,但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721),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1周有统计学差异(P=0.003)。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605、0.059),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0、0.470),提示试验组治疗效果不优于对照组。(6)视力:试验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视力分别为5.02±0.12、5.02±0.12、5.03±0.11,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各时间点的数值分别为5.01 ±0.10、5.01±0.10、5.03±0.11。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486);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148);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相比较不具有显着差异性(P=0.823、0.99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周无显着差异,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24)。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提高视力均无效果,并且试验组对视力的治疗效果不优于对照组。结论:此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以疏肝健脾为主的“韦氏三联九针”针刺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还是单独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老视性视疲劳人群的主观视疲劳症状,两组在改善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且试验组在视疲劳主观症状、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治疗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在视力和调节反应治疗方面不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治疗配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疲劳,对于改善老视性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具有显着优势,有助于提高视疲劳患者生活质量。然而,本研究主要证明了针刺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效果,单用“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齐飞[10](2020)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切术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和糖网发病风险预测技术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重症病例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难治性青光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基于人工智能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风险预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总结,拟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方案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论文一:本研究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难治性青光眼为研究对象,以小梁切除术中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技术并联合“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为治疗方案,募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患难治性青光眼并符合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共29人29眼,分为2组,试验组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技术的小梁切除术治疗,并服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对照组仅进行上述手术治疗,其后随访至少12个月,记录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cuity,BCVA)、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分析临床疗效。论文二:募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86人,包括已发生不同程度DR的患者58人和尚未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28人,记录其包括病史、主要生命体征、视力、相关生化指标和DR诊断信息等共20组数据。采用MATLAB软件建立人工神经网络,随机抽取69名患者的信息,供网络进行学习和训练,DR诊断作为输出信息,采集到的患者信息作为输入信息;其余17名患者的信息用于测试,研究其可靠性。结果:1.论文一:(1)全部患者中,基线眼压平均为41.9±5.6mm Hg,术后18只眼眼压下降并最终维持在正常范围(62.1%),9只眼眼压下降后复升(31.0%),另有2只眼术后眼压仍高(6.9%),终点眼压平均为17.9±4.9mm Hg,与基线眼压相比统计学差异显着(p=0.000);其中试验组终点眼压平均为18.6±2.9mm Hg,与基线眼压(43.9±4.8mm Hg)相比统计学差异显着(p=0.000);对照组终点眼压平均为16.9±2.9mm Hg,与基线眼压(39.2±2.9mm Hg)相比统计学差异显着(p=0.000)。(2)所有患者中,经赋值处理后,基线BCVA平均为0.108±0.130,术后14只眼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48.3%),8只眼视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27.6%),另外7眼视功能未见明显变化(24.1%),终点BCVA平均为0.086±0.117,与基线BCV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其中试验组终点BCVA平均为0.120±0.094,与基线BCVA(0.086±0.07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对照组终点BCVA平均为0.093±0.093,与基线BCVA(0.085±0.08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3)术中6只眼发生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20.7%),术后13只眼发生滤过强导致的低眼压(44.8%),术后5只眼发生不同程度的眼内出血(17.2%),均经对症治疗控制稳定,未发生爆发性脉络膜出血、视网膜脱离、感染性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2.论文二:(1)经本研究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采用患者一般信息、病史信息、视力、糖尿病常规检验指标等数据进行训练,发现在这些指标中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风险影响最显着的是病程长短、视力、肌酐、糖尿病治疗方案等,而家族史、不良嗜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影响相对较小;(2)对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风险预测准确率已达85.5%。结论:1.联合中药“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23G玻璃体切割技术和小梁切除术的系统化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难治性青光眼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2.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摆脱眼部图像采集的限制而实现DR发病风险预测的可能性。3.在老龄化社会中,从患者生活质量、家庭经济负担、社会负担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与治疗致盲性眼病重症患者相比,对疾病发生前或早期加大防控力度可能更为重要和合理;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综合症1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综合症1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术前检查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
3.2 最佳矫正视力 |
3.3 角膜散光度 |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
3.5 眼压 |
3.6 并发症 |
4 讨论 |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
4.5 眼压的控制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3.2 OSDI |
3.3 NifBUT |
3.4 NiaBUT |
3.5 TMH |
3.6 CFS |
4 讨论 |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BUT |
3.2 泪液TNF-α |
3.3泪液IL-6 |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
4 讨论 |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和鉴别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治疗效果 |
3 讨论 |
3.1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 |
3.1.1 临床表现 |
3.1.2 视力 |
3.1.3 眼压 |
3.1.4 瞳孔 |
3.1.5 前房 |
3.1.6 杯盘比 |
3.1.7 视野 |
3.2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
3.2.1 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鉴别诊断 |
3.2.2 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及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的鉴别 |
3.2.3与中间型葡萄膜炎鉴别 |
3.2.4 与Fuch虹膜异色性睫状体炎鉴别 |
(3)Pentacam在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患者一般资料 |
1.2.2 不同检测手段对继发性青光眼病因的诊断 |
1.2.3 Pentacam在继发性青光眼诊断中应用 |
1.3 讨论 |
1.3.1 Pentacam的工作原理 |
1.3.2 Pentacam所得数据对外伤性继发青光眼的诊断意义 |
1.3.3 Pentacam与UBM在诊断外伤性继发青光眼的对比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 眼球结构与外伤性青光眼诊断 |
2.1 青光眼的分型 |
2.1.1 非继发性青光眼 |
2.1.2 继发性青光眼 |
2.2 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 |
2.2.1 眼球的结构 |
2.2.2 眼外伤导致眼压升高的机制 |
2.2.3 外伤导致眼压升高的机制 |
2.3 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影像学检查 |
2.3.1 UBM在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中的应用 |
2.3.2 Pentacam在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中的应用 |
2.3.3 其它非接触检查方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纳入患者其它资料 |
附录B 2017年我院收治各型青光眼患者比例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复发性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疗效 |
2.3 临床症状积分、KP、眼压情况 |
2.4 复发率 |
3 讨论 |
(5)泗滨砭石疗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
1 经络的治疗作用 |
2 穴位的治疗作用 |
3 砭石的理化作用 |
4 筋膜学理论对贬石疗法的启示 |
5 针灸治疗近视眼 |
6 砭石与针刺识治疗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一部分 新砭石疗法 |
第二部分:青少年假性近视 |
一 现代医学对青少年假性近视的认识 |
1 青少年假性近视研究现状 |
2 青少年假性近视发病因素 |
3 青少年假性近视发病机制 |
4 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
5 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特点及表现 |
6 青少年假性近视的诊断方法及治疗 |
二 中医对假性近视的认识与治疗 |
1 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辨证分型 |
4 临床常用分型 |
5 青少年假性近视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 病例来源 |
1. 临床资料收集 |
2. 病例基本资料 |
3. 治疗方法 |
4. 观测指标 |
5. 技术路线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1. 诊断标准 |
2. 检查方法 |
三 纳入标准及排除病例标准 |
1. 纳入病例标准 |
2. 排除病例标准 |
3. 中止、剔除标准 |
四 观测指标 |
五 疗效标准 |
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2. 临床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六 随机分组 |
七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治疗方法 |
一 治疗分组 |
二 意外情况处理方案 |
三 观察周期 |
四 观察指标 |
五.疗效指标 |
六 安全性评价 |
七 结果 |
八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统计学合格证明 |
(6)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目的 |
方法 |
结果 |
结论 |
关键词 |
Abstract |
Objective |
Methods |
Results |
Conculsion |
Key words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基础性研究 |
第一章 慢性高眼压模型的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备矫正与原理 |
2.2 正常眼压范围观察 |
2.3 模型制作方法 |
2.4 高眼压模型眼压观察 |
结果 |
1.眼压计矫正结果 |
2.兔正常眼压范围 |
3.模型眼眼压情况 |
4.模型眼眼部情况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慢性高眼压模型图片 |
第二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实验性高眼压模型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模型制备 |
1.2 主要手术器械 |
2.手术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眼压 |
3.2 物理指标观察 |
结果 |
1.手术组与高眼压模型组眼压情况 |
2.手术组兔眼临床表现 |
3.超声检查结果 |
讨论 |
手术组术后UBM及B超图像 |
第三章 实验性高眼压模型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组织形态学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取材 |
2.3 光镜标本制备 |
2.4 透射电镜标本制备 |
结果 |
1.光镜结果 |
1.1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A组) |
1.2 高眼压模型组(B组) |
2.电镜结果 |
2.1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A组) |
2.2 高眼压模型组(B组) |
讨论 |
1.睫状体的组织形态学 |
2.炎症反应 |
3.睫状体损伤与组织反应 |
4.滤过泡的纤维粘连 |
5.高眼压状态下视神经损伤 |
参考文献 |
手术组与高眼压模型组光镜观察典型图片 |
手术组与高眼压模型组电镜观察典型图片 |
第四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房水引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分组 |
2.示踪剂(FITC—BSA)配置方法 |
3.造模方法 |
4.FITC—BSA注射方法 |
5.冷冻切片方法 |
6.荧光等级判定标准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临床研究 |
第一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手术方法 |
3.随访 |
结果 |
1.术中情况 |
2.术后眼压情况 |
3.术后视力情况 |
4.术后眼部情况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临床典型病例 |
综述一 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
综述二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历史沿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9)基于疏肝健脾法研究“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老视性视疲劳的西医研究进展 |
1、视疲劳概念和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老视性视疲劳概述及临床表现 |
4、老视性视疲劳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刺治疗视疲劳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
2、舒肝健脾法治疗视疲劳的理论依据 |
3、针灸治疗视疲劳研究进展 |
4、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疲劳的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技术路线 |
3、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评价标准 |
3.4 减少误差及控制偏倚的措施 |
3.5 样本量计算方法 |
参考文献 |
3.6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1.病例入选及完成情况 |
2、一般情况 |
3 |
4、安全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病例观察表 |
(10)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切术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和糖网发病风险预测技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论文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人工智能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风险预测分析技术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龄化社会常见致盲性眼底病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综合症1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2]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和鉴别诊断研究[J]. 陈健华,梁丹丹,黄锭.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06)
- [3]Pentacam在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的应用[D]. 李峰.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4]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复发性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王辉,邱礼新,于静.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01)
- [5]泗滨砭石疗法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临床研究[D]. 江洁慈.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 [6]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王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06)
- [7]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术临床分析[D]. 李春贺. 吉林大学, 2007(03)
- [8]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综合症18例[J]. 李官鸿. 四川中医, 2001(01)
- [9]基于疏肝健脾法研究“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老视性视疲劳的疗效[D]. 张陶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切术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和糖网发病风险预测技术探索[D]. 齐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