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肠病6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陶运霞[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腹泻型糖尿病肠病核心方的挖掘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用药规律,挖掘常用药对和治疗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基础方,探究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同时预测四神丸治疗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构建生物分子网络,从“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的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其治疗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作用机制,为新药开发和研究提供一定的信息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有关口服中药治疗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出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的数据,建立中药方剂治疗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数据库。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药物、药类、药性、药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关联分析;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R型聚类。探讨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用药规律。2.利用TCMSP、BATMAN-TCM数据库检索四神丸的化学成分,预测蛋白质靶点信息,建立一个四神丸活性成分—靶点数据库。在Gene Cards、DRUGBANK、TTD、Disgenet数据库中检索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潜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导入STRING11.0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的MCODE插件构建PPI网络中的分子相互作用模块,使用Network analysis和插件Cyto NAC筛选关键靶点。将交集基因靶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Cyto Scape3.7.1软件构建“四神丸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1.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用药规律显示,常用的高频中药有白术、党参、黄芪、山药、茯苓、补骨脂和肉豆蔻等。最常用的为补气药,性味归经常多见温、甘、脾胃经。关联规则:补骨脂和肉豆蔻置信度最高为78.57%,其次为山药和黄芪77.03%。聚类方剂:(1):补骨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吴茱萸、乌梅,为四神丸加减;(2):升麻、柴胡、黄芪、山药、白术、党参、薏苡仁、白扁豆、砂仁、陈皮、茯苓、莲子,为参苓白术散加减;(3):附子、干姜、山茱萸、甘草、葛根、苍术、芡实、丹参、黄连、黄芩、白芍、肉桂、当归、木香,为芍药汤加减。2.四神丸活性成分共70个,463个靶点,补骨脂有274个靶点、肉豆蔻有66个靶点、吴茱萸有201个靶点、五味子有20个靶点、生姜54有个靶点、大枣204有个靶点。获得566个疾病靶点。由韦恩图得到四神丸和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共靶基因有120个。对靶点进行模块分析后,主要富集到三个模块,主要与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活性,磷酸腺苷激酶信号通路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共得到19个主要靶点信息:TNF、AKT1、JUN、IL6、VEGFA、TP53、MAPK1、INS、CXCL8、EGFR、MAPK14、EGF、EDN1、FOS、CTNNB1、IGF1、IL1B、F2、ALB。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四神丸调控的蛋白基因主要富集在对脂多糖的反应、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AGE-RAGE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c GMP-PKG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四神丸活性成分-靶点-通路图涉及14种活性成分,89种基因靶点,20条通路。排序前8位的中药活性成分分别为槲皮素、补骨脂酚、异补骨脂素、植物甾醇、β-谷甾醇、异愈创木素、吴茱萸次碱、异补骨脂定。结论:1.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用药规律多涉及甘温补虚、益气健脾的中药,归经也与脾、胃、肾有关。由此可推测临床证型多以阳气虚衰、脾气虚弱为主,聚类方四神丸和参苓白术散也证实了这个观点,除此之外还涉及胃肠湿热的证型,多用芍药汤加减进行治疗。2.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四神丸对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活性成分、基因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四神丸对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因子、细胞因子和激素的释放、调节胃肠道组织结构、生物力学特性重构和胃肠运动功能等发挥作用。
梁震[2](2021)在《隔姜灸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肠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艾炷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肠病的临床疗效,探究隔姜灸对各项疗效指标的作用机制。方法从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患者中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中医证候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肠病患者,共68例。通过电脑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营养神经(甲钴胺注射液)、对症止泻(蒙脱石散)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艾炷隔姜灸(按照前后配穴法选取关元、气海、中脘、脾俞、肾俞),每穴5壮,每日一次,共约20~30分钟,治疗周期为2周。治疗期,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速度、卧立位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糖波动等相关指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将观察记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其中计数资料男女个数用卡方检验,年龄、糖尿病(Diadetes Mellitus,DM)病史、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病史、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速度、超敏C反应蛋白(P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卧立位血压采用t检验,日内血糖平均差(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日间血糖最大幅度(Mean Of Daily Differences,MODD)等血糖波动指标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进行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年龄、DM病史、DPN病史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分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试验组显效8例,有效22例,无效为3例,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为5例,总有效率为84.38%。对两组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均有所提高,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波动幅度(MAGE、MODD)均有所减低,两组患者MAGE和MODD不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分别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GE和MODD做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均有所改善,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卧立位血压并未产生显着变化,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卧立位血压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次研究隔姜灸联合西药治疗对于改善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肠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泄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2隔姜灸联合西药治疗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有效控制血糖波动,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图0幅;表10个;参108篇。
单瑞[3](2021)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早期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文中指出背景:缺血性肠病是肠壁局部缺血和缺氧性损伤的疾病,可由各种引起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血管本身病变的原因引发。由于急剧加重的消化道症状与轻微的腹部体征不相符,且常规实验室检查对其诊断价值有限,故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治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明确其发病危险因素,建立早期预测缺血性肠病的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在十堰市人民医院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1:1的比例选取同期收治的以腹痛和(或)便血为首发症状就诊的非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出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患病的危险因素。根据各个危险因素的OR值,进行加权,建立评分系统,进一步利用R语言p ROC包绘制评分系统预测缺血性肠病的ROC曲线,确定临界值并计算各诊断指标。结果:最终纳入缺血性肠病患者90例,老年组(≥60岁)60例(66.67%),非老年组(<60岁)30例(33.33%)。两组在分型占比、常见表现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缺血性结肠炎为最多见病变类型;腹痛为最常见表现,便血次之。两组在病变范围方面差异显着(P<0.05),老年组病变多侵及多个肠段,非老年组病变多局限在单个肠段,即非老年组患者肠镜下缺血性肠病的病变范围小于老年组。缺血性结肠炎75例(83.33%),急性肠系膜缺血11例(12.22%),慢性肠系膜缺血4例(4.45%),三者在临床表现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腹胀不适更多见,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常发生休克。实验室检查中,66例(73.33%)静脉血糖升高,57例(63.33%)粪隐血试验阳性,36例(40.00%)血白细胞计数升高,32例(35.56%)D-二聚体升高。肠系膜上动脉造影(DS A)、CTA、CT/增强CT、超声及结肠镜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68.42%,63.64%,19.05%,82.22%。79例仅行保守治疗,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介入溶栓治疗,10例行外科手术切除坏死肠段。4例长期卧床者因合并感染及其他脏器衰竭死亡,4例术后死亡,余患者症状缓解后出院。在对缺血性肠病患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566,P=0.020)、高血压病(OR=2.395,P=0.028)、动脉硬化(OR=2.321,P=0.024)、糖尿病(OR=1.992,P=0.049)是其患病危险因素。各个危险因素根据OR值进行加权后的分值分别为3、2、2、2分,评分系统的总分为9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临界值为2.5(P<0.001)。评分系统对缺血性肠病发病预测的灵敏度为82.20%,特异性为62.20%,阳性预测值为68.50%,阴性预测值为77.80%,阳性似然比为2.176,阴性似然比0.286,诊断0R值为7.618,准确率为0.722,错误率为0.278。结论:缺血性肠病好发于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最常见,多累及左半结肠,老年人的肠道病变范围大于青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急性肠系膜缺血病情凶险,更易引发休克,实验室检查特异性低,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有诊断价值。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肠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的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对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田科科[4](2020)在《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患有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中青年和老年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IC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不同年龄段I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1.以我院确诊为IC的1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以60岁为界分为中青年组(68例)和老年组(121例,含60岁),收集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IC患者的临床特点。2.将选取的189例(中青年组68例,老年组121例)IC患者作为病例组,将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的另外189例(68例<60岁,121例全于60岁)同时期于我科行全结肠镜检查正常且既往、现今无肠道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既往病史、手术史及用药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年龄段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探究中青年组IC和老年组IC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青年和老年组患者均以女性居多,临床表现均以腹痛、便血为主,其次为恶心、呕吐和腹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青年组合并腹部手术史的比例高于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青年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合并腹主动脉、髂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的比例显着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患者在腹部CT检查结果方面均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水肿和脂肪间隙模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部位方面两组IC患者均好发于左半结肠,镜下表现主要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形成,部分患者出现渗血、白苔、肠腔狭窄、血管纹理不清或消失等,其中老年组血管纹理不清或消失的比例显着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患者均以内科治疗为主,效果良好,住院期间仅1例老年组患者死亡,余均好转出院。2.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青年组IC患者在女性比例、合并腹部手术史方面明显多于中青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IC患者在女性比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服用CCB类降压药、腹部手术史方面明显多于老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腹部手术史是中青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腹部手术史是老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中青年组和老年组IC患者女性比例均高于男性,临床表现均以腹痛、便血为主。2.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腹部大血管病变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提示血管病变和灌注不足在老年IC患者中的比例更高。3.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IC,两组IC患者均好发于左半结肠,镜下表现无明显差异,均主要为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一过型表现,且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均良好。4.女性、腹部手术史是中青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腹部手术史是老年IC发病的危险因素。
周娇娇[5](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张博荀[6](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研究“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疗效机制及配伍效应》文中提出目的:以“肠道菌群—黏膜屏障”为着眼点,对中医经典药对“黄芩—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拟在进一步明确芩-连通过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介导的代谢性炎症而发挥T2DM治疗效用的基础上,探索芩-连修复T2DM肠黏膜损伤的分子机制;应用16Sr RNA高通量测序及SD大鼠、ICR小鼠两种动物模型,探索芩-连的药理作用是否是通过靶向某种肠菌而实现的;另外,亦从“肠菌—黏膜”视角探究芩-连配伍(相须为用)、量效(重剂起沉疴)以及副作用(戕伐脾土)的相关证据,为芩-连在临床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T2DM大鼠及小鼠为实验对象。其中大鼠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T2DM模型组(DC组),T2DM+芩-连高、中、低剂量组(8.4,4.2和2.1g·kg-1·day-1,DHSC,DMSC和DLSC组),正常大鼠+芩连中剂量组(4.2g·kg-1·day-1,NSC组),二甲双胍组(194.25mg·kg-1·day-1,DME组)。通过观察/记录/检测大鼠的一般情况、饮食饮水量、体重、血糖等评估整体状态;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数、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PITT)、血脂及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水平评估大鼠的糖脂代谢情况;应用HE染色+光镜观察胰腺、回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肠黏膜损伤标志物LPS、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ate,D-LA)以及血清、肠道组织的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应用生化法检测回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ZO-1、Occludin水平;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 kappa Bp65,NF-κBp65)以及回肠组织TLR-4、TRIF相关接头分子(TRIF-related adaptor molecule,TRAM)、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β-interferon TIR domain adaptor protein,TRI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TNFR-1)、TNFR相关因子2(TNFR-associated factor 2,TRAF-2)、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s,RIPK-1)、磷酸化的核因子-κB抑制物激酶(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kinase,p-IKKβ)以及NF-κBp65蛋白水平;应用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粪便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小鼠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T2DM模型组(MC组),黄芩组(6.7g·kg-1·day-1,DS组)、黄连组(6.7g·kg-1·day-1,DC组)、芩-连组(13.4g·kg-1·day-1,DSC组)及二甲双胍组(308.3mg·kg-1·day-1,DME组)。通过观察/记录/检测小鼠的一般情况、饮食饮水量、体重、血糖等评估整体状态;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IR指数、OGTT、ITT等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应用HE染色+光镜观察回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肠黏膜损伤标志物LPS、DAO、D-LA以及肠道组织的炎症因子IL-1β、IL-6、IL-18、TNF-α水平;应用RT-PCR检测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Claudin-2、ZO-1、Occludin基因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应用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粪便乙酸、丙酸、丁酸含量。结果:1.芩-连对T2DM糖脂代谢的影响芩连药对可显着降低T2DM大鼠的血糖及体重、改善血脂(TG、TC、LDL-C、HDL-C)及FFA水平,可促进胰岛素分泌,缓解胰岛素抵抗,且DHSC组效果最佳;芩、连单用及合用均可明显改善T2DM小鼠糖代谢紊乱,且以黄连组及芩-连合用组效果较好。2.芩-连对T2DM代谢性炎症的影响芩连药对可显着降低T2DM大鼠血清LPS及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P<0.05,且DHSC组效果最佳);可明显改善T2DM大鼠胰岛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可显着下调T2DM大鼠胰腺组织TLR-4以及NF-κBp65蛋白表达,且DHSC组疗效最佳,呈现出明显的量效差异;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LPS水平与空腹血糖、HOMA-IR、TC、LDL-C、TG、FFA、IL-6、TNF-α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体重、胰岛素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3.芩-连对T2DM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3.1.血清标志物DAO、D-LA水平大鼠实验中,相较于NC组,DC组DAO、D-LA水平显着上升(P<0.05),芩-连干预后,DAO、D-LA水平皆成下降趋势,但仅DHSC组全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实验的结果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3.2.肠道组织病理学大鼠、小鼠实验均提示,在高脂饲料+STZ诱导的T2DM动物模型中,回肠和结肠组织呈现出上皮细胞坏死,胞核固缩、碎裂,炎性细胞浸润,肠腺萎缩等病理表现,在芩-连干预组,上述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3.3.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大鼠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的ZO-1、Occludin及Claudin-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经芩-连干预后,蛋白表达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P<0.05),且中药高剂量的效果更加明显(P<0.001);小鼠RT-PCR及免疫荧光结果提示MC组ZO-1、Occludin、Claudin-1水平明显降低,但Claudin-2水平显着升高,芩连干预后,相应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都有向空白组恢复的趋势。4.芩-连改善T2DM肠黏膜损伤的分子机制4.1.抗炎大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结肠、回肠组织的IL-1β、IL-6、TNF-α表达显着升高(P<0.05),经芩-连干预后,炎症因子水平显着下降(其中DHSC组P值均<0.01);小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MC组回肠组织的IL-1β、IL-6、TNF-α、IL-18表达显着升高(P<0.05),经芩-连干预后,炎症因子水平显着下降(P<0.05)。4.2.抗氧化大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SOD、CAT、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芩-连干预可明显改善CAT及MDA水平。4.3.TLR-4/TRIF及TNFR-1/NF-κB信号通路大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TLR-4、TRAM、TRIF、TNFR-1、TRAF-2、RIPK-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芩-连干预可显着抑制上述分子表达,且DHSC组效果最佳,呈现出明显的量效差异。5.芩-连对肠道菌群的影响5.1.正常大鼠模型芩-连可降低正常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门水平上,增加Firmicutes/Bacteroides(F/B),降低Proteobacteria丰度;科属水平上,增加Lachnospiraceae、Erysipelotrichaceae、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Prevotellaceae UCG-003丰度,降低Lactobacillaceae、Enterobacteriaceae、Lactobacillus、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对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产生有抑制作用。5.2.T2DM大鼠模型芩-连可降低T2DM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门水平上,可降低Proteobacteria丰度;科水平上,可增加Lachnospiraceae、Prevotellaceae、Erysipelotrichaceae的丰度,且随着中药剂量的提高,芩连促Prevotellaceae增殖的作用逐渐增强,而促Lachnospiraceae增殖的作用逐渐减弱;抑制Enterobacteriaceae,Lactobacillaceae,Bifidobacteriaceae丰度。属水平上,可增加Lachnospiraceae NK4A136group、Prevotella 9、Prevotellaceae UCG-003、Alloprevotella、Prevotellaceae NK3B31 group、Prevotella 1、Coprococcus 2丰度,降低Lactobacillus、Ruminococcaceae UCG-005、Escherichia-Shigella、Ruminococcus 2、Enterobacter、Enterococcus等丰度;可增加肠道SCFAs含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T2DM小鼠模型芩-连可增加T2DM小鼠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门水平上,增加F/B,降低Proteobacteria丰度;科水平上,可显着增加Lachnospiraceae、Rikenellaceae及Ruminococcaceae的丰度,同时降低Enterobacteriaceae的丰度;属水平上,促进Alistipes、Ruminiclostridium 9、Lactobacillus、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增殖,同时下调Escherichia-Shigella、Enterobacter、Desulfovibrio丰度;可增加肠道SCFAs含量,其中丁酸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芩-连的配伍效应6.1.基于肠黏膜屏障小鼠实验证实,较之单用芩、连,合用能够降低血清LPS、DAO、D-LA水平,改善肠道黏膜损伤,抑制肠道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以及IL-18表达。6.2.基于肠道菌群小鼠实验证实,较之单用芩-连,合用更能促进Lachnospiraceae、Rikenellaceae、Ruminococcaceae、Alistipes、Ruminiclostridium 9、Lactobacillus的增殖以及肠道内丁酸盐的富集;同时,加强对潜在致病菌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Escherichia-Shigella、Enterobacter、Desulfovibrio等的抑制作用;相关性分析提示,上述致病菌与肠道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1.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火热浊毒”具有相关性,清热药对“黄芩—黄连”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黏膜屏障,抑制肠道LPS“渗漏”,纠正T2DM胰腺炎症反应及糖脂代谢紊乱;2.芩-连可通过抑制肠道组织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修复T2DM肠黏膜损伤,其分子机制涉及对TLR-4/TRIF/NF-κB及和TNFR-1/NF-κB通路的调控,且高剂量效果最佳。3.芩-连可通过抑制有害菌,增加SCFAs产生菌及抗炎菌来修复肠道黏膜、改善糖脂代谢;较之单用,芩-连配伍可增强上述药理作用,这可能是芩-连“相须为用”的重要原因。4.无论在大鼠还是小鼠模型中,芩-连均可提高Lachnospiraceae和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的丰度,抑制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Escherichia-Shigella以及Enterobacter的增殖,这些肠菌可能为芩-连的“靶向菌群”。5.大鼠实验提示,芩-连“戕伐脾土”机制或与抑制肠道菌群增殖及其多样性、抑制有益菌Bifidobacteriaceae,Lactobacillus的丰度有关,但小鼠实验结果不支持该结论。
赵安琪[7](2019)在《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初探》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包括肛窦炎、肛周脓肿及肛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结合目前临床相关资料讨论初步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影响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为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干预及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提供参考资料。研究方法:本研究实行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比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03月14日至2019年02月13日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确诊为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包括肛窦炎、肛周脓肿及肛瘘)成人患者20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就诊于该医院肛肠科、体检中心及患者家属,且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以内的居民20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一对一面对面调查问卷的方式,由调查人员协同被调查者如实填写问卷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主要是文化程度、身高、体重)、工作情况(主要是职业、工作姿势、工作持续时间)、生活情况(主要是饮食情况、烟酒习惯及体育锻炼)、排便情况(主要包括排便频率、大便形状)、个人史(主要是肛门坠胀史、血糖控制情况)、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肛窦炎、肛周脓肿、肛瘘)健康知识知晓等内容。将问卷调查表进行整理后,用SPSS22.0软件分析资料,计数资料采用样本频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或配对卡方检验,并计算比值比(OR)及OR的95%可信区间(95%CI),检验水准α为0.05,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192对(384份),经统计分析后发现:调查对象“一般情况”中文化程度及肥胖(OR=2.491)、职业与工作姿势、“生活情况”中蔬菜、水果及辛辣饮食摄入、吸烟(OR=1.384)、饮酒(OR=1.663)和较少体育锻炼(OR=1.5)、“排便因素”中排便频次及大便形状、大便异常、精神心理因素、“个人史”中肛门坠胀(OR=2.391)、血糖水平控制差(OR=2.866)与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研究结论:肥胖(BMI≥25kg/m2)、文化程度、工作姿势、生活习惯、大便情况、精神心理因素、个人史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肥胖、文化程度低、长时间坐姿及站姿的单一工作方式、不良生活习惯(辛辣饮食、吸烟、饮酒、少量锻炼)、大便异常(主要是大便次数或形状改变)、高度精神心理压力、个人血糖控制差、长期肛门坠胀等可能是其危险因素;而适度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蔬菜水果摄入等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心情舒畅、控制好血糖水平、及时治疗肛门坠胀则可能是成人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对于性激素,则可能影响肛腺的生理功能而导致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目前居民对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肛窦炎、肛周脓肿、肛瘘)认识较差,未来可通过媒体等措施加强对肛肠疾病的相关知识科普力度,提升居民预防疾病和就医意识;与此同时,加强医生对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知识的掌握,及时诊治,以期干预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
张可心[8](2010)在《温肾健脾固肠止泻法治疗糖尿病肠病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糖肠宁对2型糖尿病肠病脾肾阳虚型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糖尿病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将57例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健脾温肾固肠止泻法治疗,予自拟方糖肠宁,对照组予思密达治疗,疗程均为两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浆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P物质(SP)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征候总有效率82.76%,对照组32.14%,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MTL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浆SS、SP水平明显增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肠宁汤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肠病脾肾阳虚型腹泻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可降低血浆MTL水平,升高血浆SS、SP水平。
国志尊[9](2021)在《几种结直肠溃疡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未定型)、肠白塞病、肠结核、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探索临床特征与疾病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9年10月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各疾病间平均发病年龄和性别比存在差异。腹痛是所有疾病的常见症状,腹泻在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未定型)和缺血性肠病中常见,溃疡性结肠炎的首要症状为黏液脓血便,缺血性肠病的次要症状为便血。慢性胃炎是除克罗恩病外其他几种疾病的最常见合并症,肠道菌群失调症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和炎症性肠病(未定型)。所有疾病均累及回盲部和全结肠,其中回盲部受累在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未定型)、肠白塞病和肠结核中最常见,溃疡性结肠炎和缺血性肠病的主要受累部位分别为直肠和广泛结肠,而孤立性乙状结肠受累仅见于缺血性肠病。结论:尽管合并症并不具备特异性,但发病年龄、性别、初始临床症状和溃疡部位与疾病间均存在关联性,因此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临床特征可以正确作出结直肠溃疡的病因诊断。
曹敏然[10](2021)在《如意金黄膏对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护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如意金黄膏对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护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阳证且术后存在切口周围红肿硬结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层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1例给予如意金黄膏外敷护场治疗,对照组29例给予凡士林外敷护场治疗。采用BK Pro Focus 2202彩超机观察护场血流,比较两组术前和治疗后血流信号数量的差别;采用颜色RGB量化的方法分析护场颜色,采用枪式温度计、邵氏硬度计观测护场的温度和硬度,采用无菌薄膜勾边法测量护场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护场疼痛,分别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6天护场颜色、温度、硬度、疼痛评分和面积的变化。在5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得的数据,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不符合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其为疗效分析则采用秩和检验;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共有31名观察组患者和29名对照组患者完成病例研究。①根据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中优13例,良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中优8例,良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2.07%。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通过B超观察护场血流情况,治疗后两组护场B超下彩色血流信号数量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彩色血流信号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通过颜色RGB量化,术后第1天两组护场颜色R、G、B组成较术前均有增高趋势(R:P>0.05;G:P>0.05;B:P>0.05);术后第6天两组护场颜色R、G、B组成较术前均明显增高(R:P<0.05;G:P<0.05;B:P<0.05),观察组护场颜色R、G、B组成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P<0.05;G:P<0.05;B:P<0.05)。④通过观测护场的硬度、温度和面积,术后第1天两组的护场硬度、温度和面积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第6天两组的护场硬度、温度和面积均明显低于术前和术后第1天(P<0.05),观察组的护场硬度、温度和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⑤通过VAS疼痛评分评估护场疼痛情况,术后第1天两组护场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第6天两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和术后第1天(P<0.05),观察组的护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⑥根据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其中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07%,其中痊愈5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9例。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如意金黄膏治疗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阳证且术后存在切口周围红肿硬结的疗效确切,可明显促进红肿硬结消散,减轻疼痛。如意金黄膏对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护场的血流、颜色、硬度、温度、面积和疼痛评分均存在较显着的影响。如意金黄膏可以促进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护场B超下彩色血流信号数量减少、改善护场血流情况,促进其护场颜色RGB量化数值升高从而改善护场颜色红赤,以及促进其护场的硬度、温度降低和面积减小。同时,如意金黄膏可改善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阳证的中医证候。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护场理论可应用于外科疾病治疗,基于护场理论采用如意金黄膏治疗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阳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二、糖尿病肠病6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肠病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腹泻型糖尿病肠病核心方的挖掘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中医药治疗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四神丸治疗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作用机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腹泻型糖尿病肠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隔姜灸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肠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内容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方案 |
1.1.4 疗效指标 |
1.1.5 安全评价标准 |
1.1.6 疗效评价 |
1.1.7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两组病例数完成情况 |
1.2.2 两组病例一般情况的对比 |
1.2.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对比 |
1.2.4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比较 |
1.2.5 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对比 |
1.2.6 治疗前后血糖波动幅度的比较 |
1.2.7 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的比较 |
1.2.8 治疗前后卧立位血压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立题依据 |
1.3.2 中医特色疗法 |
1.3.3 选穴依据 |
1.3.4 疗效指标的选择 |
1.4 小结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中医学对消渴、泄泻的认识 |
2.1.1 传统中医学对于消渴、泄泻有关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2 现代中医对于消渴、泄泻的研究 |
2.1.3 现代中医对于消渴肠病、泄泻的相关研究 |
2.1.4 基于“胰脾同源”、“脾肾相关”学说对血糖波动的相关探究 |
2.1.5 现代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肠病 |
2.1.6 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糖尿病肠病 |
2.2 现代医学关于糖尿病肠病的相关研究 |
2.2.1 糖尿病肠病的相关病理机制 |
2.2.2 糖尿病肠病的西医治疗 |
2.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消渴肠病量化评分表 |
附录B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方法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早期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1.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缺血性肠病组(病例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非缺血性肠病组(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
2.收集指标 |
3.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
1.1 不同年龄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特征 |
1.2 不同类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特征 |
1.3 实验室检查 |
1.4 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 |
1.5 治疗及转归 |
2.缺血性肠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
2.1 单因素分析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3 建立评分系统 |
四、讨论 |
1.临床特征 |
2.危险因素及评分系统 |
2.1 危险因素 |
2.2 评分系统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
1.正文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及危险因素分析 |
2.参考文献 |
八、附录 |
九、致谢 |
(4)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汇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
4.1 经腹手术 |
4.2 经会阴手术 |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
4.4 注射疗法 |
5 小结 |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
7 小结 |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
1 明矾的概述 |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2 五倍子的概述 |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前言 |
1 研究数据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检索 |
1.2.1 CNKI检索 |
1.2.2 维普检索 |
1.2.3 万方检索 |
1.3 数据去重 |
1.3.1 数据去重方法 |
1.3.2 数据去重结果 |
1.4 数据校验 |
2 CiteSpace分析 |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
5 结论 |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
附件 |
(6)基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研究“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疗效机制及配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T2DM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
2. T2DM的中医治疗 |
第二节. T2DM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的关系 |
1. T2DM与肠道菌群 |
1.1. 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及在DM中的病理改变 |
1.2. 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的关系 |
1.3. 小结 |
2. T2DM与肠道屏障 |
2.1. 肠黏膜屏障的生理作用及在DM中的病理改变 |
2.2. 肠黏膜损伤及LPS“渗漏”与T2DM的关系 |
2.3. 小结 |
第三节. 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因素及损伤修复机制 |
1. 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因素 |
1.1. 饮食/饮酒 |
1.2. 压力 |
1.3. 运动 |
1.4. 疾病/药物 |
2. 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修复机制 |
2.1. 肠道菌群 |
2.2. 炎症反应 |
2.3. 氧化应激 |
2.4. 激素分泌 |
2.5. 细胞内稳态 |
第四节. 肠道菌群视角下的T2DM“火热浊毒”病机新识 |
1. 从“肠道菌群—宿主”的交互作用探析“消渴早期当从火断” |
1.1. T2DM“火热”证候的研究概况 |
1.2.“菌群—宿主”的交互作用与T2DM的火热证候 |
1.3. 小结 |
2. 从肠道菌群探析T2DM“精—浊—毒”的病理演变 |
2.1. 肠道菌群与T2DM“精易浊” |
2.2. 肠道菌群与T2DM“浊生毒” |
2.3. 小结 |
第五节.“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研究进展 |
1. 本草溯源 |
1.1. 直折火热 |
1.2. 化浊解毒 |
1.3. 治疗消渴 |
1.4. 戕伐脾胃 |
2. 临床证据 |
3. 分子机制 |
4. 配伍及量效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节.“黄芩—黄连”改善T2DM大鼠代谢性炎症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及设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造模及分组 |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
2.4. 指标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芩-连对T2DM大鼠基本情况的影响 |
3.2.芩-连对T2DM大鼠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 |
3.3.芩-连对T2DM大鼠血脂及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3.4.芩-连对T2DM大鼠血清代谢性炎症指标的影响 |
3.5.血清LPS与T2DM大鼠代谢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
3.6. 芩-连对T2DM大鼠胰腺组织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黄芩—黄连”对T2DM大鼠肠黏膜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 |
1. 材料及设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造模及分组 |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
2.4. 指标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芩-连对T2DM大鼠肠黏膜损伤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
3.2. 芩-连对T2DM肠道组织病理的影响 |
3.3.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
3.4.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组织炎症指标的影响 |
3.5.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6. 芩-连改善T2DM大鼠肠道损伤的机制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黄芩—黄连”对大鼠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及设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造模及分组 |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
2.4. 指标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3.2. 芩-连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节. 基于“菌群—屏障”探索“黄芩—黄连”改善T2DM的配伍效应 |
1. 材料及设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药品制备 |
2.2. 造模及分组 |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
2.4. 指标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对体重、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
3.2. 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3.3.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3.4. 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的相关性分析 |
3.5. SD大鼠及ICR小鼠的肠道菌群差异性研究 |
4. 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 |
1.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2. 研究综述 |
3. 机制探索 |
4. 讨论和展望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 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着 |
(7)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来源 |
2.1.2 样本量确定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5 对照组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3.1 调查内容 |
2.3.2 部分指标标准 |
2.4 统计分析 |
2.5 研究质量把控 |
2.5.1 研究方式偏倚控制 |
2.5.2 调查人员质量控制 |
2.5.3 调查问卷质量控制 |
2.5.4 数据质量控制 |
2.5.5 本研究技术路线 |
3.结果 |
3.1 研究对象数量 |
3.2 研究对象性别 |
3.3 研究对象年龄 |
3.4 研究对象具体病种 |
3.5 基础情况单因素结果及分析 |
3.5.1 肥胖 |
3.5.2 文化程度 |
3.5.3 工作姿势 |
3.6 生活情况单因素分析 |
3.6.1 .吸烟史 |
3.6.2 饮酒史 |
3.6.3 蔬菜水果摄入情况 |
3.6.4 辛辣饮食情况 |
3.6.5 体育锻炼 |
3.7 排便因素 |
3.7.1 排便频率 |
3.7.2 大便形状 |
3.7.3 排便情况 |
3.8 精神心理压力 |
3.9 个人史 |
3.9.1 血糖控制情况 |
3.9.2 肛门坠胀 |
4.讨论 |
4.1 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1.1 基础特征 |
4.1.2 生活方面 |
4.1.3 排便因素 |
4.1.4 心理精神因素 |
4.1.5 个人史 |
4.1.6 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了解情况 |
4.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4.2.1 不足 |
4.2.2 展望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研究 |
1.概述 |
2.相关生理及其作用过程 |
2.1 肛腺生理结构及功能 |
2.2 肛腺感染学说 |
2.3 影响肛腺发育的因素 |
2.4 影响肛管功能因素 |
3.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3.1 疾病初期—肛窦炎 |
3.2 发展期—肛周脓肿 |
3.3 终末期—肛瘘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8)温肾健脾固肠止泻法治疗糖尿病肠病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肠病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施治 |
1.3 专方治疗 |
1.4 其它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肠病的认识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辅助检查 |
2.4 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6. 全面中止试验标准 |
7. 试验方法 |
8. 治疗方法 |
9. 观测指标 |
10. 疗效判定方法 |
11.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疗效观察 |
12.2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温肾健脾固肠止泻立法依据 |
2. 方药分析 |
3. 现代药理分析 |
4. 糖肠宁可能作用机制 |
5. 胃肠激素与糖尿病肠病 |
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几种结直肠溃疡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发病年龄与性别特征分析 |
2.2 初始临床症状特征分析 |
2.3 合并症特征分析 |
2.4 溃疡部位特征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常见的结直肠溃疡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如意金黄膏对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护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护场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
1.1 护场的理论渊源 |
1.2 护场理论在现代中医外科学临床中的应用 |
1.3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 |
2.1 肛周蜂窝织炎的治疗进展 |
2.2 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对象来源 |
1.2 研究对象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3 统计学处理 |
4 技术路线图 |
5 结果 |
6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糖尿病肠病6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腹泻型糖尿病肠病核心方的挖掘和机制研究[D]. 陶运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隔姜灸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肠病的疗效观察[D]. 梁震.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早期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D]. 单瑞.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4]中青年和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比较和危险因素分析[D]. 田科科. 苏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基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研究“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疗效机制及配伍效应[D]. 张博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7]肛门腺源性感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初探[D]. 赵安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温肾健脾固肠止泻法治疗糖尿病肠病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研究[D]. 张可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9]几种结直肠溃疡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D]. 国志尊.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10]如意金黄膏对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护场的影响[D]. 曹敏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