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康社会孝文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冯悦[1](2020)在《当代青年孝观念的呈现及传承研究 ——基于微博文本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孝观念经过几千年伦理实践的过程,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部分。作为中华传统的核心观念,它体现在中国人民的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方面,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倡导。对比传统孝观念中的养、顺、敬等观念,当代青年孝观念的个体意识更强,与父母之间的义务双向关系表现的也更加明显。孝观念是人类真实情感的体现,基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孝观念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它的当代传承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能。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以用户日常抒发情感、表达个人看法和获取社会信息等功能为主的新媒体平台迅速成长,并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微博便是其中用户数目较大的平台之一,其主要使用群体是当代青年。本研究基于对当代青年在微博文本所呈现出的孝观念进行数据获取、三级编码和质性分析,研究养亲、顺亲、敬亲等传统孝文化内涵在当代青年观念中的传承及变迁,并试图为传统孝观念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困惑,寻找些许可能的解决路径。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传统的养亲、顺亲、敬亲观念,分别从内容、特点、传承的可能性及传承的必要性四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青年孝观念的当代呈现,对质性分析法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展开数据分析过程,并对数据结果进行说明。第四部分主要从个体意识增强、义务双向化和社会养老观念转变三方面论证时代的变迁,另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角度表明传承中的困惑。第五部分是孝观念传承的当代路径选择,主要从当代青年个人、家风建设、学校重视程度、社会氛围的营造以及发挥新媒体作用五个方面为当代孝观念传承提供更好的路径选择。
许盛忠[2](2020)在《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联动发展研究 ——以G县J镇D村为例》文中指出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战略思想,随后几年,我国全面加大推进精准扶贫的力度,收获了十分显着的脱贫成效。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特定伦理观念凝结、沉淀、弘扬形成的德孝文化以及现代乡村治理理念、模式、手段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精准扶贫做得好的地方,德孝文化一般比较浓郁,乡村治理基本实现了良治、善治。德孝文化浓郁的地方,精准扶贫则更易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也更加有序,各项事务井井有条。同时,实现了治理现代化的乡村,精准扶贫成绩会更显着,德孝文化也深深融入到了百姓的意识里。不难发现,精准扶贫、德孝文化和乡村治理三者之间是联动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而,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弘扬好、利用好德孝文化,让德孝文化蕴含的内在积极向善、向上、向美、向真价值,激活人们的善念,形成见微知着、见贤思齐、崇德重孝的社会风气,这是实现乡村善治、推动精准扶贫的可行方法;深入开展和实施精准扶贫,让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诸如精准施策、精准识别等,唤醒干部群众逐渐消殆的德孝意识、重新架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开展和实施乡村治理现代化,用完备的治理体系、科学的治理方法以及健全的组织机构,保障德孝文化得到全面弘扬,精准扶贫得到深入推进。本文从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有关概念辨析入手,对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内在联系以及他们的联动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对G县J镇D村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联动发展实例分析,深入开展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联动研究,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弘扬德孝文化和推进精准扶贫提供方法路径。
张阳[3](2020)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障关乎民心,保障好则民心稳。社会保障文化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是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在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新时代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的深入研究,对促进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多学科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文化和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文化的理论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发展的实践基础,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首先,新时代社会保障文化建设对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的不断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当前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迫切需要加强新时代社会保障文化建设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引领人民形成正确的社会保障理念和思维方式。其次,在梳理社会保障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社会保障文化的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文化进行了阐述,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十八大之前中国社会保障文化的实践探索进行梳理总结,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再次,系统分析了新时代社会保障文化的现状,我国社会保障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表现在: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多层次社会保障文化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价值理念趋于合理化、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逐步增强。同时,我国社会保障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仁孝观”缺失及传统社会保障思想淡化、公平与效率不兼顾问题仍然存在、公民的社会保障观念模糊、社会保障文化法制化进程缓慢。最后,基于以上论述,针对当前社会保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理念、价值取向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新时代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新时代社会保障文化研究,既是对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深入考察,也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深刻分析。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一定要加强社会保障文化建设,建立具有更高满意度和更强影响力的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程文朝[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孝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阆中市朱镇乡A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农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孝文化具有区域差异性、家族传承性、精神裂变性的特点,它有助于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有助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构建农村和谐的社会秩序,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德法并举。面对传统孝文化的存在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孝文化应当注重: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的统一;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倡导家庭关系的平等化;建立夫妻和睦、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关系;拓展到乡村,促进文明乡风建设。通过对阆中市朱镇乡A村的调查发现,如今农村孝文化建设面临着孝道意识淡漠化,家庭重心转变为重幼轻老,城镇化进程中孝心与孝行的背离,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弱化,人际关系日趋冷漠化的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成因:一是亲情关系的断裂导致代际情感的淡化;二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孝文化观念;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孝文化的表现;四是家庭收入状况的差异影响赡养义务的平衡;五是邻里之间空间上的隔离影响孝文化的认同。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农村孝文化的建设:一是通过经济振兴,夯实农村孝文化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强政治领导,确立农村孝文化的制度保障;三是通过文化振兴,营造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四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弥补孝文化建设的不足。
王美力[5](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建设美好乡村、实现乡村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同时也对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因此,如何取得乡村振兴战略初始阶段的胜利进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成为了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当前建成全面小康、实现乡村全面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这也是我们乡村建设的一大“短板”,但同时它也可以成为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突破口。只要补齐这块短板,就能更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和发展,只有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来解决这些人民切身实际的重大问题,才能真正引导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笔者主要从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来进行研究,首先,充分理解有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相关理论,从农村整体发展来理解农民这一主体的社会地位及其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深刻分析我国的养老传统及家庭养老的内涵价值,深刻理解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随之,在充分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及其价值意蕴之后,创造性地阐释乡村振兴战略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紧密联系起来,深刻探讨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对于乡村振兴整体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进行现实问题研究和对策思考奠定基础;然后,结合理论基础审视现实,从整体的高度分析了当前我国西部贫困地区老龄人口现状和农村养老基本情况,再通过对典型代表L镇进行走访调查,充分了解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的现实情况,高度审视过去取得的成就和现存的问题,从经济、精神和公共养老体系三个角度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更深入分析其问题存在的原因,深刻总结当前这些问题会对我国乡村振兴造成的影响,由此更加坚定要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迫切性;最后,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充分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从不同维度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思路,为广大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老人提供一个幸福的晚年出谋划策,为实现乡村整体的发展和繁荣探索出全方位、多层次的路径,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文亮[6](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孝文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钱穆曾指出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孝文化经过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不断适应时代需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而孝文化所提倡的“孝”这一品质,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孝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的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孝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对传统孝文化的内涵、起源、变迁和孝文化的辩证继承及发展进行了总结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孝文化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调查分析和实地考察,对长沙市北雅中学孝文化教育教学情况展开调研,并对问卷和考察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孝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进行了相对应的对策研究。针对孝文化不受重视的现状,首先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孝文化的重视;其次是针对教材中孝文化内容设计有待完善的情况,提出研究整合教材,加强孝文化教育系统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对策;再次是针对考评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改革和优化考评方式,包括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考察重知重行相结合等。第四是针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必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孝文化教育专业性。最终落脚于孝文化教育的实践层面,指向提高初中生道德品质,以期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王慧中[7](2019)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孝文化传承与开发 ——以天长市秦栏镇为例》文中提出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创新孝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秦栏镇是北宋时期的孝子朱寿昌的故里,继承和弘扬朱寿昌孝文化,对营造健康和谐的文明之风,推进秦栏镇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秦栏镇是闻名遐迩的孝贤故里,孝贤文化源远流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秦栏镇按照“鱼米之乡、孝贤故里”的定位,传承开发秦栏镇丰厚的朱寿昌孝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孝贤美德,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选题缘起、论题意义,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孝文化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对传统孝文化资源进行辩证地分析,并提出新时代孝文化的基本内涵。第三部分总结了传承开发朱寿昌孝文化在秦栏镇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对秦栏镇孝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秦栏镇目前孝文化传承与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孝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提出了秦栏镇在发展孝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是本文的重点。
原园[8](2019)在《孝道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以孝为先,百善孝为始。”孝乃诸德之首、古之先贤推崇之德、教育必授之德。但由于历史原因,儒家孝道思想理论体系曾屡屡遭受沉重的打击。目前,我国处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自信力。坚守文化自信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而孝道教育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以儒家孝道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千百年来人们世代传承的思想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孝道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合乎人性、顺应时代之举,是孝道在新时代的运用。孝道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他国的特色所在。它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世代遵循的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本文将其概括为“尊敬祖宗、传宗接代”的初始含义;以“善事父母”为行仁、行德起点的一般含义和“忠君报国”的外延含义。今天,弘扬孝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端口,深度发掘孝道思想的精华所在,并深入探析孝道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将其合理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大学生孝道教育,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具有极其深远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将孝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孝道教育在具备一定的理论依据前提下,将其作为新时代国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孝道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既表现出对个人、家庭、国家和世界的积极价值,也存在着知行脱节、环境复杂、形式缺乏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历史的、现实的,也有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家庭、高校、社会、国家以及自我教育形成合力,切实提升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结果。
胡泽勇[9](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华孝文化自信》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是孝文化的发源地,孝文化与乡村相与共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坚定孝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认知视界和实践平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乡村振兴的文化意义,以孝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王楠[10](2019)在《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孝敬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为中华儿女优秀精神品质的塑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孝敬文化通过历朝历代的丰富和发展对我国甚至是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突出,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华孝敬文化如何把握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迎难而上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式,达到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目的,毫无疑问,孝敬文化在新时代发展路径的选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结合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孝敬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展开探索。本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综合分析了国内与国外的研究现状,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孝敬文化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梳理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孝敬文化发展选择的路径,明确了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的内容、路径选择的特征以及在选择发展路径时应该坚持的原则。根据现实情况分析了孝敬文化发展路径选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困难,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孝敬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创造了诸多利于孝敬文化发展的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发展路径选择中地方政策力度不够的问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科技支撑尚显薄弱的问题、孝德教育淡化的问题、孝敬文化走出去面临困难等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孝敬文化发展路径。本文关注于推动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在发展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吸取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成果,以期为孝敬文化发展提供路径选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
二、小康社会孝文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康社会孝文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青年孝观念的呈现及传承研究 ——基于微博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传统孝观念概述 |
2.1 传统孝观念的内容 |
2.1.1 赡养父母 |
2.1.2 孝顺父母 |
2.1.3 孝敬父母 |
2.2 传统孝观念的特点 |
2.2.1 传统孝观念的血缘性 |
2.2.2 传统孝观念的顺从性 |
2.2.3 传统孝观念的整体性 |
2.3 传承孝观念的可能性 |
2.3.1 国家的高度认可 |
2.3.2 儒家文化的价值再创造 |
2.3.3 孝观念源于血缘亲情 |
2.4 传承孝观念的必要性 |
2.4.1 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
2.4.2 有助于形成关系和睦家庭 |
2.4.3 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
2.4.4 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
2.4.5 有助于实现伟大中国梦 |
3 青年孝观念的当代呈现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相关概念阐述 |
3.1.2 研究过程 |
3.2 微博数据分析 |
3.3 数据结果分析 |
3.3.1 青年孝观念的当代呈现 |
3.3.2 当代青年对传统孝观念的传承 |
4 当代青年孝观念的时代变迁及其传承困惑 |
4.1 当代青年孝观念的时代变迁 |
4.1.1 较强的个体意识 |
4.1.2 单向行孝到双向义务的转变 |
4.1.3 社会养老观念的转变 |
4.2 当代青年孝观念传承困惑 |
4.2.1 当代青年传统孝观念淡化 |
4.2.2 家庭孝观念教育不足 |
4.2.3 学校孝观念教育失衡 |
4.2.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5 孝观念传承的当代路径选择 |
5.1 应对当代青年传统孝观念淡化的问题 |
5.1.1 知孝行孝,严格要求自己 |
5.1.2 积极主动,增强接受孝观念的自觉性 |
5.2 传承孝老爱亲的优良家风 |
5.2.1 父母孝老爱亲,以身作则 |
5.2.2 家长重视孝老爱亲的思想教育 |
5.2.3 孝观念教育立足于家庭 |
5.3 学校注重孝老爱亲的美德教育 |
5.3.1 学校设置系统的孝观念教育课程 |
5.3.2 建设孝老爱亲的校园环境 |
5.4 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
5.4.1 优化社会尊老环境 |
5.4.2 倡导尊老爱老文化 |
5.4.3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5 加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
5.5.1 加强对新媒体的管控 |
5.5.2 新媒体加强对孝的舆论引导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联动发展研究 ——以G县J镇D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 |
1.1.1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1.2 选题的学术价值 |
1.2 选题的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实践调研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文献研究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有关概念辨析 |
2.1 德孝文化概念辨析 |
2.1.1 德 |
2.1.2 孝 |
2.1.3 德孝文化 |
2.2 精准扶贫概念辨析 |
2.2.1 扶贫 |
2.2.2 精准扶贫 |
2.3 乡村治理概念辨析 |
2.3.1 治理 |
2.3.2 乡村治理 |
3 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内在联系 |
3.1 德孝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联动发展 |
3.1.1 德孝文化的乡村治理功能 |
3.1.2 乡村治理对弘扬德孝文化的作用 |
3.2 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联动发展 |
3.2.1 精准扶贫的乡村治理功能 |
3.2.2 乡村治理对推进精准扶贫的作用 |
3.3 德孝文化与精准扶贫的联动发展 |
3.3.1 德孝文化的精准扶贫功能 |
3.3.2 精准扶贫对弘扬德孝文化的作用 |
4 G县 J镇 D村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联动发展实例分析 |
4.1 G县 J镇 D村概况 |
4.2 G县 J镇 D村推动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联动发展的原因 |
4.3 G县 J镇 D村推动德孝文化与乡村治理联动发展的做法 |
4.4 G县 J镇 D村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联动发展的做法 |
4.5 G县 J镇 D村推动德孝文化与精准扶贫联动发展的做法 |
4.6 G县J镇D村推动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联动发展取得的成效 |
5 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联动发展路径 |
5.1 德孝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联动发展路径 |
5.1.1 德孝文化与乡村教育结合 |
5.1.2 德孝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 |
5.1.3 德孝文化与乡风文明结合 |
5.2 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联动发展路径 |
5.2.1 精准扶贫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 |
5.2.2 精准扶贫与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结合 |
5.3 德孝文化与精准扶贫联动发展路径 |
5.3.1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纳入德孝等指标 |
5.3.2 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工作中纳入德孝等元素 |
6.推动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联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3)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早期探索 |
1.1 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的概念界定 |
1.1.1 文化的内涵 |
1.1.2 社会保障文化的内涵 |
1.1.3 新时代社会保障文化的内涵 |
1.2 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 |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1.2.2 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文化 |
1.3 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的探索 |
1.3.1 建国初期的社会保障文化 |
1.3.2 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保障文化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2.1 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2.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2.1.2 多层次社会保障文化基本形成 |
2.1.3 社会保障价值理念趋于合理化 |
2.1.4 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逐步增强 |
2.2 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2.2.1 “仁孝观”缺失及传统社会保障思想淡化 |
2.2.2 公平与效率不兼顾问题仍然存在 |
2.2.3 公民的社会保障观念模糊 |
2.2.4 社会保障文化法制化进程缓慢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
3.1 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3.1.1 坚持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
3.1.2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
3.2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文化理念 |
3.2.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3.2.2 满足人的需要 |
3.2.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3.3 突出新时代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取向 |
3.3.1 兼顾公平效率,促进分配公平 |
3.3.2 坚持公平正义,保障基本权利 |
3.3.3 坚持共享原则,促进共同富裕 |
3.4 进一步转变人们的社会保障思维方式 |
3.4.1 提高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 |
3.4.2 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 |
3.4.3 增强公民对社会保障的情感认同 |
3.5 完善新时代社会保障文化的制度规范 |
3.5.1 塑造“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
3.5.2 加快社会保障文化法制进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孝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阆中市朱镇乡A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不足与趋势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研究主要拟定创新点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孝文化相关概述 |
2.1 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对乡风文明的重构 |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解读 |
2.1.2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习俗的解构 |
2.1.3 乡村振兴战略对村风村貌的重塑 |
2.2 农村孝文化 |
2.2.1 孝、孝文化的内涵 |
2.2.2 农村孝文化的特点 |
2.2.3 农村孝文化的社会作用 |
2.3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村孝文化的支持 |
2.3.1 注重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的统一 |
2.3.2 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
2.3.3 倡导家庭关系的平等化 |
2.3.4 建立夫妻和睦、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关系 |
2.3.5 拓展到乡村,促进文明乡风建设 |
2.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孝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4.1 农村孝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
2.4.2 农村孝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3章 农村孝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
3.1 农村孝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简介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3 调查数据分析 |
3.1.4 个案访谈 |
3.2 当前农村孝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
3.2.1 孝道意识的淡漠化 |
3.2.2 家庭重心转变为“重幼轻老” |
3.2.3 城镇化进程中孝心与孝行的背离 |
3.2.4 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弱化 |
3.2.5 人际关系日趋冷漠化 |
3.3 农村孝文化式微的主要原因 |
3.3.1 亲情关系的断裂导致代际情感的淡化 |
3.3.2 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孝文化观念 |
3.3.3 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孝文化的表现 |
3.3.4 家庭收入状况的差异影响赡养义务的平衡 |
3.3.5 邻里之间空间上的隔离影响孝文化的认同 |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孝文化建设的对策 |
4.1 通过经济振兴,夯实农村孝文化的物质基础 |
4.1.1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土地权益主体 |
4.1.2 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
4.2 加强政治领导,确立农村孝文化的制度保障 |
4.2.1 督促孝道立法,实现德法并治 |
4.2.2 完善村规民约,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
4.2.3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孝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 |
4.3 通过文化振兴,营造浓厚的孝文化氛围 |
4.3.1 发挥家长的孝道引领示范 |
4.3.2 加强孝德教育,强化孝德理论灌输 |
4.3.3 搭建实践平台,加强孝德行为感悟 |
4.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弥补孝文化建设的不足 |
4.4.1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病有所医 |
4.4.2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老有所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孝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发展态势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
2.1 相关概念阐释及内涵 |
2.1.1 西部贫困地区相关阐释 |
2.1.2 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
2.2 乡村振兴战略与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关系 |
2.2.1 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
2.2.2 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环境 |
2.2.3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一致性 |
第三章 养老思想渊源和农村社会发展理论基础 |
3.1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老有所养”的思想 |
3.1.1 源远流长的中华“孝”文化 |
3.1.2 “老有所养”的家庭养老传统 |
3.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思想 |
3.2.1 马克思恩格斯保障农民利益的农村发展思想 |
3.2.2 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理论 |
3.3 中国共产党人有关于农村社会发展思想的论述 |
3.3.1 毛泽东以农民问题为中心的“三农”思想 |
3.3.2 邓小平从农民利益出发的有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思想 |
3.3.3 江泽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三农”思想论述 |
3.3.4 胡锦涛有关于社会保障和城乡统筹思想的论述 |
3.3.5 习近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三农”思想的论述 |
第四章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审视 |
4.1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老龄人口总体现状分析 |
4.1.1 我国整体的人口现状 |
4.1.2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老龄人口现状 |
4.2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基本情况 |
4.2.1 养老基础设施部分建成 |
4.2.2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
4.2.3 农村老人实现适当的自我养老 |
4.2.4 农村医疗水平有所提高 |
4.3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养老经济困境 |
4.3.2 养老精神困境 |
4.3.3 社会公共养老体系不健全 |
4.4 原因分析 |
4.4.1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养老经济支撑 |
4.4.2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
4.4.3 农村养老法制缺失 |
4.4.4 老年人自身因素 |
4.5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对策思考 |
5.1 增强党和政府的农村养老支撑力 |
5.1.1 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农村养老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
5.1.2 政府推动形成农村养老法律强制力 |
5.1.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5.2 夯实农村养老经济基础 |
5.2.1 振兴乡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 |
5.2.2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
5.2.3 加快乡村产业与现代化接轨 |
5.2.4 夯实家庭经济,提供老人生活支柱 |
5.3 整合资源多元化农村养老 |
5.3.1 鼓励公众参与,多元化养老服务队伍 |
5.3.2 深化村民自治,发展农村老人新型互助养老模式 |
5.3.3 城乡医疗服务对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
5.3.4 多元化养老金融支持 |
5.4 加强农村养老思想道德建设 |
5.4.1 营造乡村社会养老敬老氛围 |
5.4.2 提高家庭养老能力 |
5.4.3 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传承敬老美德 |
5.4.4 发挥新时代老年人家庭模范作用,培育良好家庭风气 |
5.5 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养老生活环境 |
5.5.1 改善农村人民整体生活质量 |
5.5.2 完善乡村养老基础设施 |
5.5.3 适当保留乡村,实现和谐共生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孝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目的 |
(二)背景 |
(三)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
第一节 孝文化及其时代解读 |
一、孝文化的概述 |
二、孝文化的时代解读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内容 |
一、从孝文化当代价值出发,系统梳理孝文化的内容 |
二、从情理和法理出发,追溯践行孝文化的原因 |
三、从现实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践行孝文化 |
第三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孝文化教育的意义 |
一、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需要,利于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 |
二、符合学校德育要求,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
三、符合现代家庭建设要求,利于打造和谐家庭 |
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孝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孝文化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研学校概况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实施过程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孝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孝文化教育 |
二、孝文化资源相对匮乏 |
三、学生存在“知行不统一”现象 |
四、孝文化教育流于表面,无实效性 |
第三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孝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育的功利化趋势 |
二、教材整合利用不充分 |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 |
四、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五、社会不良影响对学校教育的渗透 |
第三章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联系时代要求,重视孝文化教育 |
一、从学生需要出发,加强学校和教师对孝文化的重视 |
二、从学生情感出发,改变重知不重行的课堂教学 |
三、从学生现实出发,重视家校沟通 |
第二节 研究整合教材,有效加强孝文化教育 |
一、深入研究整合教材,提高孝文化教育的系统性 |
二、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孝文化教育的适应性 |
三、合理应用热点新闻,增强孝文化教育的创新性 |
四、重视教材的拓展空间部分,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性 |
第三节 优化考评方式,深化孝文化教育 |
一、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 |
二、考察方式重知和重行相结合 |
三、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双向化 |
第四节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孝文化教育专业性 |
一、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教学技能锻炼 |
二、以情育人,走近学生生活 |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孝文化传承与开发 ——以天长市秦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2 农村孝文化理论概述 |
2.1 孝文化核心概念 |
2.1.1 孝文化内涵 |
2.1.2 孝道内涵 |
2.2 传统孝文化的历史认识 |
2.2.1 传统孝文化的正向价值 |
2.2.2 传统孝文化的负向影响 |
2.3 新时代孝文化基本内容 |
2.3.1 奉养上以诚相待 |
2.3.2 坚持人格平等和互尊互重 |
2.3.3 文明和谐的家庭伦理 |
2.3.4 “厚生薄死”新观念 |
3 孝文化对秦栏镇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
3.1 孝文化对秦栏镇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
3.2 孝文化对秦栏镇乡风文明建设的作用 |
3.2.1 提高当代农民道德素质 |
3.2.2 有助于破解乡村“老有所养”难题 |
3.2.3 有助于乡村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 |
3.2.4 孝文化对秦栏镇经济社会的影响 |
4 秦栏镇孝文化传承与开发现状调查 |
4.1 朱寿昌孝文化总体概述 |
4.1.1 秦栏镇基本情况概述 |
4.1.2 朱寿昌孝文化概述 |
4.1.3 朱寿昌孝文化发展现状 |
4.2 调查概述 |
4.2.1 问卷结构及其处理 |
4.2.2 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4.3.1 居民孝行为的变化 |
4.3.2 孝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
5 秦栏镇朱寿昌孝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的路径 |
5.1 加强对传统孝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
5.1.1 充分认识孝文化的消极影响 |
5.1.2 克服全盘否定孝文化的错误倾向 |
5.2 积极开展对朱寿昌孝文化研究和挖掘 |
5.2.1 创立朱寿昌孝文化研讨机构 |
5.2.2 开展孝文化学术交流 |
5.2.3 创立富有地域特色的孝文化 |
5.3 积极探索孝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方法 |
5.3.1 完善组织领导 |
5.3.2 创建孝文化产业园 |
5.4 创新宣传载体 |
5.4.1 丰富孝文化活动载体 |
5.4.2 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
5.5 “法治”与“德治”并举 |
5.5.1 大力普及法制教育 |
5.5.2 大力加强道德教育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8)孝道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 论文创新点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孝道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
一 孝道思想概述 |
二 孝道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三 孝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 |
第二章 孝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
二 中国传统孝道经典理论 |
三 新时代国民道德教育理论 |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三章 孝道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 |
一 积极价值 |
二 缺失表现 |
三 缺失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加强孝道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
一 孝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二 孝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华孝文化自信(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孝文化取向 |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孝文化力量 |
1. 激活孝文化经济资源, 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
2. 汲取孝文化的生态智慧, 助推乡村“生态宜居”。 |
3. 挖掘孝文化的道德功能, 助推“乡风文明”。 |
4. 借鉴孝文化的治理经验, 助推乡村“治理有效”。 |
5. 展现孝文化的民生情怀, 助推乡村“生活富裕”。 |
三、乡村振兴战略中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10)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华孝敬文化概述及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与参考依据 |
2.1 中华孝敬文化相关概述 |
2.1.1 孝敬文化与孝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
2.1.2 中华孝敬文化产生的渊源 |
2.1.3 中华孝敬文化的历史地位 |
2.1.4 中华孝敬文化的当代价值 |
2.2 马克思主义为孝敬文化发展路径选择提供的理论基础 |
2.2.1 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理论 |
2.2.2 文化发展的法律保障理论 |
2.2.3 文化发展的教育途径理论 |
2.2.4 文化发展的传播途径理论 |
2.2.5 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路径参考依据 |
2.3.1 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
2.3.2 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参考 |
2.3.3 文化发展要综合统筹与多措并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历史时期孝敬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3.1 孝敬文化发展路径选择的历史脉络梳理 |
3.1.1 商周时期“孝”的源起与发展 |
3.1.2 先秦儒家依靠儒者扬孝道 |
3.1.3 秦汉时期孝敬文化地位确立的路径 |
3.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敬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3.1.5 隋唐至清朝时期孝敬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3.1.6 近代孝敬文化在批判中曲折发展 |
3.1.7 1949年至今孝敬文化的发展 |
3.2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概述 |
3.2.1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的主要内容 |
3.2.2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路径的特征 |
3.2.3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路径选择的原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4.1.1 孝敬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地位较弱 |
4.1.2 孝敬文化的道德引领力较弱 |
4.1.3 孝敬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
4.1.4 传统孝敬观念自身具有局限性 |
4.1.5 孝敬文化“走出去”困难重重 |
4.2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孝敬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认识不清 |
4.2.2 社会中孝敬文化教育的淡化 |
4.2.3 孝敬文化发展制度与法律不健全 |
4.2.4 人口老龄化给孝敬文化带来巨大压力 |
4.2.5 多元文化对孝敬文化发展造成冲击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5.1 加强孝敬文化舆论宣传,打造孝敬文化发展氛围 |
5.1.1 以国家宣传为主要途径 |
5.1.2 发挥孝老敬亲模范的带头作用 |
5.2 引导孝敬文化自觉,促进良好家风家训建设 |
5.2.1 深刻阐释孝敬文化的时代内涵 |
5.2.2 首在加强孝德教育 |
5.2.3 重在敬老悦老 |
5.2.4 积极将孝敬文化融入家风家训 |
5.3 完善孝敬文化制度与法律保障体系 |
5.3.1 完善孝敬文化法律体系 |
5.3.2 抑制不孝行为,德法共建和谐社会 |
5.3.3 健全孝养老人的社会保障机制 |
5.4 创新孝敬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孝敬文化产业 |
5.4.1 以科技手段保护孝敬文化遗产 |
5.4.2 大力进行孝敬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
5.4.3 丰富与发展孝敬文化产业 |
5.5 以“文化养老”推动孝敬美德的弘扬 |
5.5.1 以“文化养老”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
5.5.2 积极践行“文化养老” |
5.6 实施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走出去”战略 |
5.6.1 增强文化自信与国际社会对孝敬文化的认同 |
5.6.2 创新孝敬文化传播形式 |
5.6.3 把握“一带一路”机遇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小康社会孝文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青年孝观念的呈现及传承研究 ——基于微博文本的分析[D]. 冯悦.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德孝文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联动发展研究 ——以G县J镇D村为例[D]. 许盛忠.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研究[D]. 张阳. 山西大学, 2020(01)
-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孝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阆中市朱镇乡A村为例[D]. 程文朝.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 王美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孝文化教育研究[D]. 刘文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孝文化传承与开发 ——以天长市秦栏镇为例[D]. 王慧中.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孝道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原园.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华孝文化自信[J]. 胡泽勇.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9(02)
- [10]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D]. 王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