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实加强信用建设全力打造“诚信扬州”(论文文献综述)
扬州市发改委(信用办)[1](2022)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厚植‘好地方’诚信底蕴”》文中提出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领导下,我市以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为契机,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形象、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工作,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拓展信息归集应用,深化诚信宣传教育,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市社会信用?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渝府办发[2021]98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18日重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张婷婷[3](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王曼[4](2021)在《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商业银行是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和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力量,通过不断地转型、改革、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己占有重要位置。经过30多年的发展,M农村商业银行已成为S市金融体系中机构数量最多,市场份额最高,服务水平最好的重要的金融机构,在促进S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S市M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农村金融理论和普惠金融理论为指引,深入分析了当前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现状,主要是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信贷产品、“阳光信贷”、“S速E”、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和助力农村建设情况,对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国内外涉农银行服务“三农”经验借鉴基础上,提出提升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M农村商业银行存在服务“三农”不良贷款难化难控、精准度偏低、覆盖面不够、风险较高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是M农村商业银行未能深入融入地区“三农”经济发展、深耕“三农”市场不足、金融普惠功能不强及风险防控措施不够。最终提出打造“小而美”零售银行、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精准度、扩大农村普惠金融覆盖面、提升“三农”信贷风险防控能力等政策建议。本文希望通过对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对切实提高S市农商行服务“三农”水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崔慧[5](2021)在《Y市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税收营商环境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和竞争力、影响区域内所有企业的发展,尤其在减税降费的大环境下,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对区域内经济、财税收入和社会就业等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Y市税收营商环境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Y市税收营商环境实际和407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了 Y市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做法、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Y市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建议。研究显示,Y市税收营商环境的优化主要得力于:以“3075”专项行动为主导,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办税服务方式、优化行政执法方式、强化数据分析运用等措施的实施,基于此,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实、办税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税收法治环境不断优化。研究还显示,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善下,当前Y市税收营商环境仍有一些问题和瓶颈,主要包括:存在纳税人有“被服务”感觉、税收政策落实质效不高、信息化办税系统和设备存在不足、办税指引不精准等。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纳税人需求管理不到位、宣传辅导不到位、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纳税服务专业化人力资源保障不足。基于国内外经验及研究成果,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优化Y市税收营商环境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强化纳税人需求管理、全面提升“非接触式”办税水平、进一步加强纳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税收宣传辅导力度和深化协同共治格局,以进一步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增强纳税人获得感。
严军[6](2020)在《国地税合并背景下扬州市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税服务作为税收部门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业务,纳税服务的优化既是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税务部门税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2018年3月21日,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将省级与省级以下的国税、地税系统合并,共同完成所辖区域内的税收与非税收入征管工作。作为税收征管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国地税合并对税务系统强化纳税服务、提升征管效能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对传统的纳税服务模式、工作方向以及工作重心提出新的要求。国地税合并后的纳税服务不会一蹴而就,涉及人员、机构与工作分工等内容的一系列措施需要跟进完善。纳税服务既是税务部门的基础工作,也是深化征管体制改革的突破点。面对国家税务总局“放管服”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的提出,笔者认为,税务部门这一特殊时期内的工作内容将围绕纳税服务展开,应以办税舒适度与便捷度为目标持续优化纳税服务,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与税收遵从度,从而维持税收收入的稳定并实现其自身发展。本文从国地税合并的视角,通过回顾征管体制改革历程,阐述国地税合并的意义,运用公共财政、税收遵从、新公共服务等相关理论,梳理纳税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结合岗位实践,对扬州市税务局当前纳税服务现状进行剖析,排查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理念、机构人员、办税流程、评价机制、社会化参与等五个方面。针对问题深入剖析根源,结合当前取得的成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做法,提出了深化服务理念、增加服务供给、优化办税流程、完善考评体系、整合配套资源等方面的优化纳税服务的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冯志峰[7](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唐枫[8](2018)在《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社会诚信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明确要求应当全面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以及司法公信建设。其中,政务诚信建设位列其首。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行政执法部门,理所应当的应该把加强税务诚信建设、提升税务机关诚信度作为提高税务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税务机关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和紧迫任务,认真进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本文以税务机关的诚信为研究对象。在理论研究上,先分别对诚信、税务诚信的定义进行界定,然后从税务诚信的内容、功能、作用和税务诚信建设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逐一阐述。通过对扬州市地税系统这一有代表性的单位为具体研究分析的对象,总结出其近年来在税务诚信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形成了对纳税人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创建了税收法治员的工作制度、建立了“政税银”的合作机制、健全了地方税治理规范、优化了地方营商环境使纳税人更有获得感。在总结扬州市地税系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梳理出其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缺少部门联动造成执法力度不够、税收诚信建设的结果不能有效考核、税务干部诚信观念不强、征纳双方失信行为时有发生。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当前税务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法律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诚信理念缺乏创新、应对改革措施不到位。针对存在的问题点,根据税务诚信建设问题形成的原因,逐一找出应对措施:从法治层面出发,要加快立法、规范执法、做好统筹、形成合力;从制度层面出发,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激励、奖惩、解读和分配机制;从内容层面出发,要建立税务诚信的品牌、档案、理念和文化;从服务层面出发,要提升纳税服务方式方法、完善信息公开、对大企业试行事先税务裁定、基层推广税务发言人和面对舆情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张爱军[9](2017)在《筚路蓝缕 创新前行 打造诚信扬州特色品牌》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扬州秉承诚信传统、践行工匠精神,把信用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产业培育、对外开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连续两年荣登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排行榜地市第二位。城市信用建设已经成为打响扬州诚信品牌,推动扬州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
江苏省人民政府[10](2016)在《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苏政发[2016]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3月18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切实加强信用建设全力打造“诚信扬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实加强信用建设全力打造“诚信扬州”(论文提纲范文)
(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厚植‘好地方’诚信底蕴”(论文提纲范文)
1大力加强机制保障 构建信用建设新格局 |
2高效建设平台网站 筑牢信用建设基础桩 |
3创新开展试点示范 健全信用监管新机制 |
4全面深化信用应用 打造“惠民便企”新阵地 |
5加速重点领域建设 激活信用建设新活力 |
6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营造诚实守信好氛围 |
(3)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4.2.2 时变性检验 |
4.3 实证研究 |
4.3.1 TVP-SV-VAR模型 |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
5.1.1 PVAR模型构建 |
5.1.2 变量和数据 |
5.2 实证研究 |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
5.2.2 脉冲响应分析 |
5.2.3 方差分解 |
5.3 区域差异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商业银行 |
2.1.2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村金融理论 |
2.2.2 普惠金融理论 |
第3章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现状分析 |
3.1 M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3.2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主要举措 |
3.2.1 服务“三农”信贷产品丰富 |
3.2.2 推进“阳光信贷” |
3.2.3 打造“S速E”线上平台 |
3.2.4 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 |
3.2.5 对接农村新兴产业 |
3.3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主要成效 |
3.3.1 服务“三农”贷款总量增加 |
3.3.2 服务“三农”贷款途径便捷 |
3.3.3 服务“三农”重心下沉 |
第4章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4.1.1 金融服务“三农”不良贷款难化难控 |
4.1.2 金融服务“三农”精准度偏低 |
4.1.3 金融服务“三农”覆盖面较少 |
4.1.4 金融服务“三农”风险较高 |
4.2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农商行对地区“三农”经济发展融入不深 |
4.2.2 农商行对地区“三农”服务深耕不足 |
4.2.3 农商行对地区“三农”服务普惠功能不强 |
4.2.4 农商行对地区“三农”服务风险防控不够 |
第5章 国外与国内涉农银行服务“三农”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国外涉农银行服务“三农”的经验 |
5.1.1 美国农村金融“4+1”模式 |
5.1.2 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模式 |
5.2 国内涉农银行服务“三农”的经验 |
5.2.1 北京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经验 |
5.2.2 重庆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经验 |
5.2.3 张家港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经验 |
5.3 国内外涉农银行服务“三农”的经验启示 |
第6章 提升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 |
6.1 立足“三农”,打造“小而美”零售银行 |
6.1.1 发挥优势,做强“三农”零售模式 |
6.1.2 主动融入乡村经济发展 |
6.1.3 因地制宜提供农村金融服务 |
6.2 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精准度 |
6.2.1 丰富金融服务“三农”场景 |
6.2.2 实行“三农”群体分层管理 |
6.2.3 探索“政府+银行”等合作模式 |
6.3 扩大农村普惠金融覆盖面 |
6.3.1 打造高标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 |
6.3.2 农村普惠金融向下延伸 |
6.3.3 扩大“阳光信贷”覆盖面 |
6.4 提升“三农”信贷风险防控能力 |
6.4.1 创新“三农”信贷思维 |
6.4.2 设立“三台六岗”制度 |
6.4.3 建立科技为主风险防控体系 |
6.4.4 优化“三农”贷款管理措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Y市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和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和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重点考核评价指标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减税降费 |
2.1.2 营商环境 |
2.1.3 税收营商环境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最优税制理论 |
2.3 重点考核评价指标 |
第3章 Y市税收营商环境现状 |
3.1 Y市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措施 |
3.1.1 落实各项税收政策 |
3.1.2 改善办税服务方式 |
3.1.3 优化行政执法方式 |
3.1.4 强化数据分析运用 |
3.2 税收营商环境成效 |
3.2.1 税收优惠政策不断落实 |
3.2.2 办税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
3.2.3 纳税服务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 |
3.2.4 税收法治环境不断优化 |
第4章 Y市税收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Y市税收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
4.1.1 纳税人有“被服务”感觉 |
4.1.2 税收政策落实质效不高 |
4.1.3 信息化办税系统和设备存在不足 |
4.1.4 办税指引不精准 |
4.2 Y市税收营商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纳税人需求管理不到位 |
4.2.2 宣传辅导不到位 |
4.2.3 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
4.2.4 纳税服务专业化人力资源保障不足 |
第5章 国内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先进做法和启示 |
5.1 国外做法 |
5.1.1 改善税制结构 |
5.1.2 加强信息化建设 |
5.1.3 注重纳税人需求管理 |
5.2 国内重要城市做法 |
5.2.1 强化纳税宣传辅导 |
5.2.2 强化信息化建设 |
5.2.3 强化协同共治 |
5.3 启示 |
5.3.1 在纳税人需求管理上下功夫 |
5.3.2 在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 |
5.3.3 在税收政策的宣传辅导上下功夫 |
5.3.4 在深化协同共治上下功夫 |
第6章 进一步优化Y市税收营商环境的建议 |
6.1 强化纳税人需求管理 |
6.1.1 拓宽需求采集渠道 |
6.1.2 开展需求数据分析 |
6.1.3 强化采集结果运用 |
6.2 加大税收宣传辅导力度 |
6.2.1 全面营造税法遵从氛围 |
6.2.2 开展精准宣传辅导 |
6.2.3 强化“纳税人之家”建设 |
6.3 全面提升“非接触式”办税水平 |
6.3.1 积极引导“非接触式”办税 |
6.3.2 加大平台运维投入 |
6.3.3 推进自助办税终端网格化分布 |
6.4 进一步加强纳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
6.4.1 规范线下服务要求 |
6.4.2 打造“智慧”办税服务厅 |
6.4.3 加强纳税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6.5 深化协同共治格局 |
6.5.1 完善数据共享机制 |
6.5.2 推动信用互融 |
6.5.3 规范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Y市税收营商环境纳税人满意度调査问卷 |
致谢 |
(6)国地税合并背景下扬州市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地税合并 |
2.1.2 纳税服务 |
2.1.3 纳税服务优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税收遵从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国地税合并背景下扬州市税务局纳税服务现状分析 |
3.1 征管体制改革历程 |
3.2 扬州市税务局纳税服务现状 |
3.2.1 在落实减税降费方面,改革红利充分释放 |
3.2.2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办税缴费日益便捷 |
3.2.3 在税收协调共治方面,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
第4章 国地税合并背景下扬州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服务理念未转变到位 |
4.1.2 队伍素质仍待提升 |
4.1.3 办税流程不够精简 |
4.1.4 岗位激励措施乏力 |
4.1.5 社会化参与力度较小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改革期间的思想波动削弱了服务意识 |
4.2.2 人员配置不科学影响了队伍实力 |
4.2.3 信息化运用滞后约束了流程优化 |
4.2.4 评价制度未健全造成激励措施乏力 |
4.2.5 管理机制薄弱制约了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 |
第5章 国内外优化纳税服务经验借鉴 |
5.1 美国纳税服务经验借鉴 |
5.1.1 “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5.1.2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
5.1.3 充分保障纳税人权益 |
5.1.4 创新和丰富税收宣传 |
5.2 日本纳税服务经验借鉴 |
5.2.1 多样化、针对性的税收宣传 |
5.2.2 既便捷又高效的涉税服务 |
5.2.3 全方位、多层次的纳税咨询 |
5.3 新加坡的纳税服务经验 |
5.3.1 注重纳税服务的流程优化 |
5.3.2 构建纳服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 |
5.3.3 严格纳税人诚信管理制度 |
5.4 经验与启示 |
第6章 国地税合并背景下扬州市税务局优化纳税服务的对策建议 |
6.1 深化服务理念,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
6.1.1 及时转变思想认识 |
6.1.2 打造立体化服务体系 |
6.1.3 加强税务文化建设 |
6.2 增加服务供给,高效满足办税需求 |
6.2.1 重视人员教育培训 |
6.2.2 加大数据资源共享力度 |
6.2.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
6.3 优化办税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方法 |
6.3.1 精简优化各类办税流程 |
6.3.2 推进纳税服务信息化建设 |
6.3.3 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服务 |
6.4 科学考评体系,提升队伍服务质量 |
6.4.1 双向考评管理 |
6.4.2 完善评价机制 |
6.4.3 强化监督反馈 |
6.5 整合配套资源,优化社会参与主体 |
6.5.1 持续加强社会组织协作 |
6.5.2 扩大税收服务志愿者队伍 |
6.5.3 鼓励纳税人聘请中介机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8)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税务诚信的理论概述 |
2.1 税务诚信的内涵界定 |
2.1.1 诚信 |
2.1.2 税务诚信 |
2.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税务诚信的内容、功能、作用及意义 |
2.2.1 税务诚信的内容 |
2.2.2 税务诚信的功能 |
2.2.3 税务诚信的作用 |
2.2.4 税务诚信建设的意义 |
2.3 税务诚信的理论基础 |
2.3.1 社会契约理论 |
2.3.2 政治合法性理论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建设取得的成效 |
3.1.1 形成了对纳税人的差异化服务模式体现执法柔性 |
3.1.2 创建了税收法治员的工作制度 |
3.1.3 建立了“政税银”合作机制 |
3.1.4 健全了地方税治理规范 |
3.1.5 优化了地方营商环境 |
3.2 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缺少部门联动造成执法力度不够 |
3.2.2 税务诚信建设的结果不能有效考核 |
3.2.3 扬州市地税系统干部诚信观念不强 |
3.2.4 征纳双方失信行为时有发生 |
3.3 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税务诚信建设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
3.3.2 税务诚信建设的制度保障缺失 |
3.3.3 税务诚信建设缺乏理念的创新 |
3.3.4 税务机关应对深化改革措施不到位 |
第4章 完善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建设的对策 |
4.1 促进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的法治建设 |
4.1.1 加快国家和地方诚信立法步伐 |
4.1.2 进一步规范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行为 |
4.1.3 深化扬州市市县乡三级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建设 |
4.1.4 谋划好国地税合并后税务诚信建设的统筹工作 |
4.1.5 加快推进税收法定原则的落实 |
4.2 完善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的制度建设 |
4.2.1 健全税务诚信监督机制 |
4.2.2 健全税务诚信激励机制 |
4.2.3 健全税务诚信处罚机制 |
4.2.4 建立三方政策解读机制 |
4.2.5 建立合理的机构职能科学分配机制 |
4.3 扩充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建设的内容 |
4.3.1 设立各种税务诚信品牌 |
4.3.2 建立税务诚信档案 |
4.3.3 树立税务诚信理念 |
4.3.4 创立税务诚信文化 |
4.3.5 扩大税务诚信应用的范围 |
4.4 加快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建设与纳税服务的融合 |
4.4.1 提升纳税服务的方式方法 |
4.4.2 完善税务信息公开 |
4.4.3 对大企业稳步试行事先税收裁定 |
4.4.4 基层税务机关推广税务发言人做法 |
4.4.5 面对税务舆情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9)筚路蓝缕 创新前行 打造诚信扬州特色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是扬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
深刻把握扬州推进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的丰富内涵 |
推进新时期诚信扬州建设的路径选择 |
四、切实加强信用建设全力打造“诚信扬州”(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厚植‘好地方’诚信底蕴”[N]. 扬州市发改委(信用办). 扬州日报, 2022
- [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0)
- [3]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4]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曼. 扬州大学, 2021(08)
- [5]Y市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研究[D]. 崔慧. 扬州大学, 2021(09)
- [6]国地税合并背景下扬州市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D]. 严军. 扬州大学, 2020(05)
- [7]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8]扬州市地税系统税务诚信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 唐枫. 湘潭大学, 2018(02)
- [9]筚路蓝缕 创新前行 打造诚信扬州特色品牌[J]. 张爱军. 中国信用, 2017(10)
- [10]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