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癌p16基因缺失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宇[1](2020)在《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DKN2A/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状态及其应用的探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我国食管癌负担甚重,全球50%以上的食管癌病例来自我国。以内镜为主的现行筛查技术方案人群预防效果明显,主要适用于在高发区人群直接开展内镜筛查。该方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缺乏高危人群浓缩和高危个体预测分子生物学指标,筛查效率和效益较低,难以迅速在一般人群中大范围推广应用。肿瘤抑制基因CDKN2A/P16基因(以下简称P16基因)的遗传/表观遗传失活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在食管癌组织中该基因拷贝缺失频率高达60%以上。目前对于P16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失活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不同取样方法的一致性,及其与环境危险因素暴露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用于食管癌初筛及癌前病变预测预警均缺乏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依托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筛查队列资源,分析食管癌组织中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缺失的发生情况,并评价食管癌组织内的异质性对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缺失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内镜活检组织、脱落细胞中的发生情况及其用于食管癌早期筛查的可行性;探索食管海绵球检查的人群接受性和脱落细胞采样效率,旨在为我国食管癌内镜早诊早治和筛查方案优化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肿瘤专科医院招募住院病例,收集食管癌的癌及癌旁组织,检测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情况;独立设计系统取样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手术组织的肿瘤模拟内镜活检组织及对应肿瘤部位切检组织和癌旁模拟内镜活检组织,对所有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和P16基因DNA甲基化,定量评价食管肿瘤异质性对病理诊断和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依托河南林州上消化道肿瘤筛查人群队列,收集不同级别的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常规内镜活检组织标本,内镜下刷取脱落细胞标本,分别对其进行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检测,对比分析不同病变级别、不同方法取样标本的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明确不同类型标本P16基因DNA甲基化的检测一致性;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结合环境暴露危险因素等信息,建立预测预警模型,评价P16基因DNA甲基化在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初筛中的应用效果。依托人群筛查队列,首先应用食管海绵球收集食管脱落细胞标本,进行食管海绵球检查的接受性问卷调查,开展内镜检查,内镜下客观同步评价海绵球采样对食管粘膜的影响;提取海绵球采样的脱落细胞标本DNA,评价食管海绵球检查的人群接受度及食管脱落细胞标本采集的有效性。利用P16基因DNA甲基化诊断性测定方法和刚创建的该基因拷贝缺失定量检测方法,分别采用荧光PCR技术为基础的MethyLight和P16Light方法进行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的检测。结果判定:以COLA2A为内参基因(Ct<29.3),当3个平行检测管中至少2个甲基化P16基因扩增的Ct值<40,样品定义为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分别计算待测样品(癌、癌前病变组织)和参照样品(癌旁组织、白细胞)的P16相对拷贝数,若待测样品P16相对拷贝数比例低于参照样品的20%且p<0.05时,该样品定义为拷贝数缺失阳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和荧光定量PCR对食管海绵球获取的标本进行DNA浓度和β-ACT基因表达水平检测。采用SPSS 2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显着性α为0.05。同一研究对象的癌、癌旁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的Ct值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不同组间研究对象的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阳性率的差异比较和趋势判断采用卡方检验。选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1)p<0.05;2)p<0.25,OR>1.7或OR<0.5的因素进入回归模型。采用灵敏度、特异度、AUC等来描述各指标对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研究结果1.常规取样食管癌组织中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阳性率分别为63.0%(51/81)、66.7%(54/81),单因素分析提示: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与年龄、肿瘤体积和肿瘤分期等因素有关。P16基因DNA甲基化与拷贝数缺失存在显着相关性(p<0.01),一致率为54.3%。早期食管癌组织中两个指标的联合检出率达88.8%,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互补性。2.系统采样法收集组织中,配对的切检取样和模拟内镜活检取样组织的病理诊断一致率为65.0%;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85.0%、68.9%,一致率为55%。癌旁组织的病理诊断异常率和P16基因DNA甲基化阳性率为15.7%、54.9%,并随其距肿瘤边缘距离的增加而下降。3.在内镜活检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标本中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的阳性率分别为20.9%和37.2%。P16基因DNA甲基化与研究对象的年龄、病变级别呈正相关,而拷贝数缺失阳性率仅与病变级别有显着关系。拷贝数缺失对不同级别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均高于甲基化,并联两个指标后的准确性均高于单独诊断,并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以上病变中达到最大值,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 95.2%,AUC 为 0.72(0.61-0.83)。4.食管脱落细胞标本P16基因DNA甲基化的总体阳性率为18.1%(19/105)。正常/炎症、低级别、高级别癌前病变、癌的阳性率分别为4.8%(3/62)、25.0%(3/12)、37.5%(3/8)、43.5%(10/23),随着病变级别的增加逐步升高。单独采用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时,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以上病变的准确性最高,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41.9%、91.9%,AUC为0.67(95%CI:0.55-0.79)。结合P16基因DNA甲基化后的环境暴露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食管病变的预测准确性显着高于单纯的人群危险因素模型,对低级别及以上病变的准确性最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87.1%,AUC为0.93(95%CI:0.88-0.98)。5.内镜刷取的脱落细胞标本P16基因DNA甲基化在低级别及以上病变中的阳性率为37.2%(16/43),显着高于活检组织标本的20.9%(9/43)。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P16基因DNA甲基化在食管癌(手术/活检组织)、高级别、低级别病变和正常/炎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6%(72/115)、44.8%(13/29)、34.3%(12/35)和15.0%(25/167),与病变级别呈现正向相关趋势(p<0.01)。6.80.0%受试者食管海绵球检查过程中没有出现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焦虑,50.0%的受试者出现了窒息感或呕吐感。海绵球检查对粘膜的影响较轻,主要是“无出血的浅表粘膜磨损”。食管海绵球可有效获取食管脱落细胞,DNA平均浓度为146.4ug/uL,经25、50倍稀释后,其β-ACT基因的平均Ct值分别为26.67和27.81。研究结论1.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在食管癌组织中均广泛存在,二者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食管肿瘤异质性会显着影响肿瘤组织标本中P16基因DNA甲基化的检测结果。食管肿瘤中心部位组织在病理诊断、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方面更具有代表性,癌旁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状态与其距肿瘤的距离密切相关。3.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阳性率与食管病变级别密切相关。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可有效发现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结合P16基因DNA甲基化的预测模型在食管癌初筛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食管海绵球检查可有效获取食管脱落细胞,且人群接受性良好,有望用于食管癌人群初筛。
季海振[2](2018)在《PAR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P16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蛋白酶活化受体4(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 4,PAR4)为G蛋白偶联受体,在血栓形成、炎症反应、血管活性、免疫系统功能、血管增生性疾病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比正常细胞,肿瘤细胞PARs的表达有差异性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有着相关联的关系。关于PAR1、PAR2、PAR3的与肿瘤增值、增生、转移、侵袭的相关研究的较多,关于PAR4研究仅表明PAR4在不同的肿瘤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其结果也不尽相同。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近年来,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条件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也是食管癌病症的高发区域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世界前几位。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多种诱因参与的过程,其发生、发展过程有着致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多种改变,查阅相关文献我们了解到PAR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而且PAR4表达程度的高低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越高,PAR4的表达程度越高,低分化的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AR4的表达明显减少,甚至无表达。PAR4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展的过程,但是其中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表观遗传调控肿瘤细胞增生、增殖是当下众多科研者所想要探究、了解的重要研究之一,表观遗传学是一门关于基因表达的的研究,它是指目的基因的表达的异常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改变。基本上所有的人类恶性肿瘤都存在着表观遗传学的异常变化。而表观遗传的异常表达,可使抑癌基因的表达发生异常,使得恶性肿瘤得以增生、增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是一类调控染色体形成和基因表达的关键酶。当组蛋白处于低乙酰化状态时,核小体结构紧密,使各种促进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基因受到抑制,引起肿瘤的发生。抑制剂通过抑制去乙酰化活性,阻滞肿瘤细胞生长,诱导其分化和凋亡。因此,以为靶点,设计合成抗肿瘤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组蛋白H3赖氨酸9乙酰化(H3K9 ac),目前相关研究发现这个位点的乙酰化与促进及加强转录因子有关。组蛋白乙丑化修饰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早期诊断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与癌症的临床预后有关,并且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HDACI)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某些恶性肿瘤。p16基因是首个研究并被发现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的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基因,正常组织细胞中p16可以抑制CDKs蛋白的活性,能特异性地在G1细胞周期时与cyclin D1竞争结合CDK4/6,使得cyclin D1/CDK4/6复合物的蛋白激酶活性失活或者降低,进而阻止细胞生长周期的前进,限制细胞通过G1/S期而进入S期,使得细周期停止在G1期,从而使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p16蛋白表达缺失可出现于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因此p16基因又称抑制基因,在肿瘤细胞内p16基因出现突变、缺失或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后均可导致p16蛋白的异常表达,出现cyclin D1与CDK4/6结合增加,细胞增殖失控,从而导致肿瘤发生。本次实验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PAR4、HDAC、H3K9ac、p16的表达,通过PAR4激动剂作用于食管癌鳞状细胞,应用Western bolt法观察活化的PAR4对HDAC、H3K9ac、p16的表达影响,从中寻找PAR4与HDAC、H3K9ac、p16之间的相关作用关系,从中发现PAR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的作用。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PAR4、HDAC、H3K9ac、p16的表达,通过PAR4激动剂作用于食管癌鳞状细胞,应用Western bolt法观察活化的PAR4对HDAC、H3K9ac、p16的表达影响,从中寻找PAR4与HDAC、H3K9ac、p16之间的相关作用关系,从而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提供相关新的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AR4、HDAC、H3K9ac、P1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PAR4-AP孵育食管癌鳞状细胞(EC9706)0小时、1小时、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后,应用Western bolt法检测活化后的PAR4对HDAC、H3K9ac、P16表达的影响。PAR4-AP孵育食管癌鳞状细胞6小时后,悬浮于无血清培养液中接种到置于24孔板的Transwell小室中,外加正常含血清培养液培养1天后结晶紫染色,观察活化后的PAR4对食管癌鳞状细胞(EC9706)的迁移能力的影响。PAR4-AP孵育食管癌鳞状细胞6小时后,悬浮于加入含有ECM膜的无血清培养液中接种到置于24孔板的Transwell小室中,外加正常含血清培养液培养1天后结晶紫染色,观察活化后的PAR4对食管癌鳞状细胞(EC9706)的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1.PAR4、HDAC、H3K9ac、P1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结果分析:显微镜下随机观察5个高倍视野(*400),进行着色打分,评分标准为:不上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褐色为3分。染色细胞所占比例打分≤5%为0分,6%-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两者相乘,0分判定为阴性(-),1-4分判定为弱阳性(+),5-8分判定为阳性(++),9-12分判定为强阳性(+++)。将阴性与弱阳性判定为阴性表达,阳性与强阳性判定为阳性表达。(1)PAR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发现PAR4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较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水平较高,PAR4染色呈弥漫性贯穿癌旁组织的细胞质和细胞膜,而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PAR4的表达明显降低,多数细胞无明显表达,只有少数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染色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DAC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发现HDAC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中的表达情况较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水平较高,HDAC染色呈弥漫性分布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的细胞核中,而在癌旁组织HDAC的表达明显降低,多数细胞无明显表达,只有少数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3K9ac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H3K9ac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较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水平较高,PAR4均匀的染色于癌旁组织的细胞核,而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PAR4的表达明显降低,多数细胞无明显表达,只有少数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1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P16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较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水平较高,P16染色于癌旁组织的细胞核,而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P16的表达明显降低,多数细胞无明显表达,只有少数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AR4-AP孵育食管癌鳞状细胞后运用Western boltting技术观察HDAC、H3K9ac、P16的表达变化。(1)PAR4-AP对食管癌鳞状细胞HDAC表达的影响:应用PAR4-AP分时间点0、1、2、6、12、24小时孵育食管癌鳞状细胞后RIPA细胞裂解液提取总蛋白,Western boltting技术观察活化的PAR4对HDAC的表达变化。HDAC在PAR4-AP激动后表达开始降低,于6小时组达到高峰后,活化的PAR4对HDAC的影响开始降低,HDAC表达开始增加,测量蛋白表达的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AR4-AP对食管癌鳞状细胞H3K9ac表达的影响:应用PAR4-AP分时间点0、1、2、6、12小时孵育食管癌鳞状细胞后RIPA细胞裂解液提取总蛋白,Western boltting技术观察活化的PAR4对H3K9ac的表达变化。观察发现H3K9ac在PAR4-AP后表达开始增加,于6小时组开始增加明显,并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测量蛋白表达的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AR4-AP对食管癌鳞状细胞P16表达的影响:应用PAR4-AP分时间点0、1、2、6、12、24小时孵育食管癌鳞状细胞后RIPA细胞裂解液提取总蛋白,Western boltting技术观察活化的PAR4对P16的表达变化。P16与PAR4-AP激动后表达开始增加,于1小时组开始增加明显,并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测量蛋白表达的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Transwell法检测PAR4活化对食管癌鳞状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PAR4-AP孵育6小时后,悬浮于无血清培养液中接种到置于24孔板的Transwell小室中,外加正常含血清培养液培养1天后结晶紫染色,在400倍显微镜下计数。结果显示PAR4激动组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PAR4活化可降低食管癌鳞状细胞迁移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ranswell法检测PAR4活化食管癌鳞状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PAR4-AP孵育6小时后,悬浮于加入含有ECM膜的无血清培养液中接种到置于24孔板的Transwell小室中,外加正常含血清培养液培养1天后结晶紫染色,在400倍显微镜下计数。结果显示,PAR4激动组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PAR4活化可降低食管癌鳞状细胞侵袭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AR4-AP可以降低食管癌鳞状细胞的HDAC的表达,引起H3K9ac的表达增加,引起P16的表达增加。2.活化后的PAR4,可降低食管癌鳞状细胞的迁移、侵袭活性。
甄玉洁[3](2017)在《叶酸代谢等相关基因甲基化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及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叶酸代谢相关基因MTHFR、CBS和肿瘤密切相关基因MGMT、P16、FHIT、RASSF1A甲基化状态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关系,分析影响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旨在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5年间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192例,非食管癌对照200例,离子捕捉免疫分析法(Ion capture immunoassay,ICIA)测定血清叶酸水平,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技术检测其外周血中MTHFR、CBS、MGMT、P16、FHIT及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s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简称Cox模型)分析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因素。结果:1.病例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Z=—9.1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基因甲基化水平分析:病例组MTHFR、CBS、MGMT、P16、FHIT及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44,P=0.000;χ2=18.465,P=0.000;χ2=11.853,P=0.003;χ2=37.359,P=0.000;χ2=46.608,P=0.000;χ2=14.766,P=0.001);3.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MTHFR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性别、年龄和病理分型(χ2=4.099,P=0.043;χ2=12.800,P=0.005;χ2=9.851,P=0.0 2 0)、C B S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病理分型、浸润程度和T N M分期(χ2=24.463,P=0.000;χ2=4.488,P=0.034;χ2=6.412,P=0.041)、MGMT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χ2=5.424,P=0.020;χ2=7.412,P=0.006;χ2=6.692,P=0.010;χ2=10.739,P=0.005)、P16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和TNM分期(χ2=6.356,P=0.012;χ2=10.478,P=0.001;χ2=11.646,P=0.003)、FHIT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病理分型和TNM分期(χ2=15.479,P=0.001;χ2=12.564,P=0.002)、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χ2=4.123,P=0.042;χ2=14.884,P=0.000;χ2=6.709,P=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程度(χ2=7.961,P=0.005)、区域淋巴结转移(χ2=16.135,P=0.000)、TNM分期(χ2=4.789,P=0.029;χ2=7.509,P=0.006)、CBS基因甲基化(χ2=6.212,P=0.013)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χ2=6.355,P=0.012)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性别(χ2=4.981,P=0.026)和血清叶酸(χ2=8.794,P=0.003;χ2=8.165,P=0.004;χ2=5.130,P=0.024)是食管癌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MTHFR、CBS、MGMT、P16、FHIT及RASSF1A基因甲基化均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肿瘤浸润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BS和RASSF1A基因甲基化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性别和血清叶酸是保护因素。
张慧霞[4](2017)在《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为今后食管癌发生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2)探讨DNMT1高表达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致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并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的恶性转化细胞模型,为今后深入探讨食管癌发生机制提供稳定的、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方法和研究工具;3)探讨叶酸在M N N G致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干预作用和表观遗传学机制以及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为哈族食管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TALE技术将构建的p XanthoT M V.b a s i c.p u r o-W V 0 1 3 3、p XanthoTMV.basic.puro-WV0132和p XanthoTMV.basic.puro-WV072质粒转染至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并利用嘌呤霉素对DNMT1高表达细胞进行筛选,通过荧光显微镜、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转染情况和目的基因DNMT1的表达情况;2)采用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确定MNNG的恶性转化剂量;采用隔代染毒,每次染毒1小时的方法对细胞进行染毒,之后取不同代次细胞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观察不同染毒次数和传代次数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并克隆扩大培养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恶性转化细胞);裸鼠成瘤实验选用SPF级BALB/c-nu裸鼠24只,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3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组和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转化细胞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每组8只,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 L,按0.2m L/只的剂量接种于裸鼠靠近右侧背部皮下,4周后观察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及其转化细胞(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恶变程度,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水平改变;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叶酸代谢相关基因(MTHFR和CBS)、DNA修复基因(MGMT)和肿瘤相关基因(P16、RASSF1A和FHIT)等6个基因甲基化状态、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变;4)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因子(β-catenin、APC和TC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改变。结果:1)pXanthoTMV.basic.puro-WV0133和pXanthoTMV.basic.puro-WV0132质粒转染组细胞DNMT1 mRNA表达水平是正常细胞组的1.786倍和2.721倍,dnmt1蛋白表达水平是正常细胞组的2.734倍和3.100倍;其中,pxanthotmv.basic.puro-wv0132质粒转染组细胞dnmt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高;2)随着mnng染毒次数和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趋向不规则形,接触抑制逐渐消失,耐受性逐渐增强,生长速度逐渐增加。染毒14次第27代的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在软琼脂上出现细胞集落,中央凸起,由多层细胞组成,而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未出现阳性结果,细胞固缩死亡。接种哈族食管上皮转化细胞-zhz的裸鼠出现肿瘤包块,经组织病理学鉴定为鳞癌;3)在终浓度为1.500×10-5mol/lmnng致癌物的长期暴露之下,(1)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p<0.01)和dnmt1酶活性逐渐降低(p<0.01);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逐渐降低(p<0.01),dnmt1酶活性逐渐升高(p<0.01);在相同条件下,晚期阶段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早=0.696,p=0.494;t中=0.605,p=0.551;t晚=2.746,p=0.012);(2)叶酸浓度的增加对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mthfr、rassf1a和fhit(除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外)基因甲基化状态有影响,表现为在叶酸高浓度剂量时,mthfr、rassf1a和fhit甲基化出现逆转现象,而对cbs、mgmt和p16基因甲基化状态无影响;(3)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加(p<0.01);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在相同条件下,哈族食管上皮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整体上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p<0.01);4)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因子β-catenin和tc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apc基因逐渐增加,呈现出浓度依赖关系;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各叶酸浓度组细胞β-catenin和tc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趋势,apc基因逐渐降低,呈现出时间依赖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哈族食管上皮细胞β-catenin和tc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apc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结论:1)采用tale技术成功构建了哈族食管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为今后致癌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2)成功构建了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的恶性转化细胞模型,dnmt1高表达对细胞的恶性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可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时间缩短;3)与哈族食管上皮细胞相比,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更易受到mnng和低剂量叶酸的损害作用影响,提示高浓度叶酸可降低MNNG对细胞的损伤,可逆转表观遗传学指标的改变,对细胞的不良反应起到一定的拮抗作用;4)充足的叶酸可抑制MNNG对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细胞不良反应的作用。
冀承波,王春辉[5](2014)在《p16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多基因变异的复杂过程。其在分子水平的变化包括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蛋白质的改变。其中,p16基因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容宇,刘俊峰[6](2014)在《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与抑癌基因p16突变在食管鳞癌中相关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食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死亡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癌症发病率中居第四位,以食管鳞状细胞癌多见。早期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常被忽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如吞咽困难、吞咽痛、胸骨后疼痛、声音嘶哑、体重下降等,多为中晚期,预后较差。因此针对其病因进行预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针对其病因学研究,目前已证实其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步骤的长期过程。年龄、
刘玲[7](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甲基化分析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DNA甲基化是肿瘤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CpG岛局部甲基化异常早于细胞的恶性增生,因此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或低甲基化是肿瘤发生早期的一个高度灵敏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可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是我区的特高发疾病,基于目前尚无系统的,在肿瘤发生前即可操作的早期预警体系,本课题拟从研究消化道肿瘤早期相关的原癌基因survivin,cdc42与抑癌基因p16,FHIT在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的mRNA差异表达入手,探讨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早期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survivin、cdc42、p16和FHIT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检测:采集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标本48对,Trizol法提取总RNA,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4个消化道肿瘤早期相关基因在食管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中的表达;2)哈萨克族食管癌中survivin、cdc42、p16和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检测:应用Methprimer软件查找survivin、cdc42、p16和FHIT基因启动子区第一个CpG岛,并设计甲基化引物及非甲基化引物,用亚硫酸氢钠修饰基因组DNA之后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MSP)检测survivin、cdc42甲基化状态;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HRM)检测p16和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程度,进而探究甲基化状态或程度差异与基因表达的关系;3)survivin及cdc42启动子区CpG岛重组载体的构建及甲基化状态对报告基因CAT活性的影响:重组体的构建:PCR扩增包含survivin、cdc42基因启动子区第一个CpG岛的DNA片段,及任意一段不含CpG岛的random序列,酶切后分组,一组体外甲基化酶修饰,另一组不修饰,分别与酶切的pCAT3-Enhancer载体相连,构建CpG island-pCAT3-Enhancer重组载体,将未甲基化修饰的重组体及pCAT3-Enhancer空载体转化至甲基化酶缺陷的大肠杆菌ER1793(Mcr-、Mrr-)中,将甲基化修饰的重组载体及pCAT3-Enhancer空载体转化至可持续甲基化状态的大肠杆菌JM109中。挑选阳性克隆,测序并检测甲基化程度;重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中:将8种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中,37℃孵育48小时;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活性的检测:收获细胞,提取CAT基因表达产物,加C14标记的氯霉素后,用薄层层析法测定CAT活性,以此分析survivin,cdc42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对下游CAT活性调控能力的影响,确定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差异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在48对食管癌组织标本中,癌组织中survivin,cdc42,p16,FHI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0%,97.92%,75.00,83.33%,远端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100.00%,77.08%,85.42%。癌组织与远端无癌组织比较,survivin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42,p16,FHIT阳性表达率癌组织与远端无癌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癌组织明显高于远端无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42,p16,FHIT mRNA表达水平癌组织与远端无癌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48例食管癌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肿瘤侵犯深度具有相关性(r=0.379、0.488、0.393;P=0.017、0.002、0.019),与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cdc42mRNA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r=0.452,r=0.325;P=0.003P=0.034),与淋巴结转移及侵润程度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p16mRNA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侵润程度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FHITmRNA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r=0.338,P=0.035),而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侵润程度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3)在20对食管癌标本中,癌组织中70%的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为杂合型甲基化,远端无癌组织中75%的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为杂合型甲基化,组织间杂合型甲基化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癌组织中有4例甲基化,其对应的mRNA表达水平均大于远端无癌组织;远端无癌组织中有4例甲基化,其对应的mRNA均未表达;4)在20对食管癌标本中,癌组织中有90%c的dc42启动子区CpG岛呈现出甲基化状态,远端无癌组织中有80%呈现为甲基化状态,组织间甲基化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且cdc42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mRNA水平的表达无相关性;5)在20对食管癌标本中,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中p1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例数均为20例,甲基化比例100%。p1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在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无明显差异(P>0.05)。p1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与食管癌组织TNM分期具相关性(r=0.511,P=0.030),与组织分化,侵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与其mRNA高阳性表达相比,甲基化与mRNA水平的表达无相关性;6)在20对标本中,FHIT启动子区CpG岛呈现低甲基化比例及水平。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甲基化比例分别为35.00%和30%。甲基化水平均小于10%,且在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无明显差异(P>0.05),甲基化水平与食管癌组织TNM分期,组织分化,侵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与其mRNA高表达比较,提示低甲基化水平可能未影响基因的表达;7)甲基化及非甲基化的pCAT3-Enhancer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中,甲基化的载体下游报告基因CAT酶的活性显着低于非甲基化的载体;8)甲基化及非甲基化的Random-pCAT3-Enhancer重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中,CAT酶的活性均接近阴性水平;9)甲基化及非甲基化的survivin启动子区CpG岛-pCAT3-Enhancer重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中,CAT酶的活性均接近阴性水平;10)甲基化及非甲基化的cdc42启动子区CpG岛-pCAT3-Enhancer重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中,甲基化的重组载体CAT酶的活性显着低于非甲基化的重组载体CAT酶的活性。结论:1)哈萨克族食管癌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水平表达的增高在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例远端无癌组织中survivin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对应了mRNA的沉默表达,提示在正常组织中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具备调控基因表达的能力。在食管癌细胞株中,survivin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及非甲基化均导致了CAT的失活。提示在癌组织或癌细胞中,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可能与基因表达无直接关系,在癌变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的机制调控了该基因的表达。2)哈萨克族食管癌中cdc42基因mRNA在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无差异,提示该基因可能不是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的阳性率在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也无差异,且甲基化状态与该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无关。在食管癌细胞株中,cdc42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降低了下游报告基因CAT酶的活性,而非甲基化使酶保持较高活性。提示cdc42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本身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能力,而在哈萨克族食管癌中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与基因表达无直接关系,说明在癌变过程中可能存在更多的调控机制参与了该基因的表达;3)哈萨克族食管癌中p16mRNA在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p1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比例高达100%,提示p16可能未参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且甲基化可能不是调控该基因表达的主要分子机制。4)哈萨克族食管癌中,FHIT mRNA在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中表达无差异,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比例及程度均较低,提示FHIT可能未参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同时低甲基化水平可能未影响FHIT基因的表达。
潘祖林[8](2012)在《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食管癌是世界上第八种最常见的癌症,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组织学类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C)。在几个重要方面,这两种类型的癌症的临床和分子的特性存在不同。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约31.04万,而我国占16.72万[1]。我国的华北三省是世界食管癌的高发区之一。经过研究发现,食管癌的发病可能与饮食习惯、吸烟、饮酒、营养、食管慢性炎症和遗传易感性有关。近年来,食管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涉及到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对食管癌发生发展的作用。p16基因是一个多重肿瘤抑制基因,也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的抑制因子,参与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其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形成和发生关系密切。目的:1.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食管正常组织中的表达;2.P16蛋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在淋巴结转移及吸烟、酗酒等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食管鳞癌患者102例作为实验组,食管正常组织96例作为对照组,提取标本组织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10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及96例食管正常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计算出P1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从而综合分析该组病例。本研究资料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或校正χ2检验。结果:本组10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4.12%;96例食管正常组织,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4.79%(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8.19%,无淋巴结转移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1.05%(P<0.05)。P16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无相关(P>0.05),与酗酒、吸烟有关(P<0.05)。结论:P16蛋白异常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临床诊断及判断恶性程度的辅助指标。
李朝阳,徐致祥,谭家驹[9](2012)在《p16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相关研究进展》文中指出2005年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2002年全世界食管癌发病人数为462000人,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八大恶性肿瘤之一;2002年全世界食管癌死亡人数为386000人,是全球六大致死性肿瘤之一[1]。
赵燕[10](2011)在《哈、汉民族食管癌抑癌基因DNA异常甲基化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患者p16基因和FHI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并分析其与哈、汉民族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的方法,检测哈、汉民族共71例食管癌患者的p16基因和FHI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临床病理分期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6例哈族食管癌患者中癌组织、癌旁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44.4%、13.9%;FHIT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58.3%、19.4%。35例汉族食管癌患者中癌组织、癌旁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42.9%、14.3%;FHIT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51.4%、14.3%。哈、汉民族食管癌患者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p16基因的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0,P0.007;χ2=7.000,P=-0.008);FHIT基因的甲基化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5,P=0.001;χ2=10.944,P=0.001).而哈、汉民族之间的癌组织、癌旁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893;χ2=0.002,P=0.962);FHlT基因的甲基化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0.559;χ2=0.336,P=0.562).哈、汉民族的多因素生存预后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浸润程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区域数是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危险因素;性别是食管癌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新疆哈、汉民族食管癌患者中p16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二、食管癌p16基因缺失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p16基因缺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DKN2A/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状态及其应用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研究目标 |
总目标 |
阶段目标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2.2 研究样本量 |
2.3 研究对象及信息采集 |
2.4 标本收集 |
2.5 内镜检查及碘染色 |
2.6 标本处理 |
2.7 实验试剂、仪器、耗材 |
2.8 DNA提取及甲基化修饰 |
2.9 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的检测 |
2.10 数据采集及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第一阶段 |
3.1.1 常规取样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1.2 常规取样研究对象肿瘤部位及分期情况 |
3.1.3 常规取样研究对象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的分布 |
3.1.4 常规取样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一致性 |
3.1.5 常规取样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 |
3.1.6 常规取样的癌、癌旁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结果对比 |
3.1.7 系统取样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1.8 系统取样组织的病理诊断结果 |
3.1.9 不同取样深度、位置肿瘤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情况 |
3.1.10 癌旁活检组织的病理诊断和P16基因DNA甲基化 |
3.2 第二阶段 |
3.2.1 一般情况 |
3.2.2 病变在食管位置的分布 |
3.2.3 食物摄入及饮食习惯相关危险因素 |
3.2.4 食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2.5 内镜活检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阳性率及其分布 |
3.2.6 内镜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检测结果一致性 |
3.2.7 内镜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对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
3.2.8 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分布及与内镜活检组织的比较 |
3.2.9 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对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
3.2.10 基于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第三阶段 |
3.3.1 食管海绵球检查人群一般信息 |
3.3.2 食管海绵球检查的人群耐受性 |
3.3.3 食管海绵球检查对粘膜的影响 |
3.3.4 DNA质量及β-ACT基因测定 |
4. 讨论 |
4.1 常规取样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阳性率分析 |
4.2 常规取样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4.3 常规取样的癌、癌旁组织的P16基因DNA甲基化情况分析 |
4.4 食管肿瘤异质性对P16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 |
4.5 食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
4.6 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7 活检组织P16基因DNA甲基化、拷贝数缺失诊断食管病变的准确性 |
4.8 食管脱落细胞P16基因DNA甲基化检测发现食管病变的能力 |
4.9 食管海绵球检查的食管癌初筛可行性分析 |
5. 总结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资金资助 |
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PAR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P16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叶酸代谢等相关基因甲基化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TALE技术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MNNG诱导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恶性转化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的干预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环境因素与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p16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16的结构及作用机制 |
2 p16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 |
3 食管癌中p16的表达情况 |
4 p16在食管癌的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 |
5 p16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6 p16与抗食管癌治疗 |
(6)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与抑癌基因p16突变在食管鳞癌中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PV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 |
1.1 HPV的结构、分型及基因构成 |
1.1.1 HPV的结构: |
1.1.2 HPV的分型: |
1.1.3 HPV的基因构成: |
1.2 HPV感染特点及致食管癌机制 |
1.2.1 感染特点: |
1.2.2 致癌机制: |
1.2.3 食管癌中HPV阳性率差异及评估: |
1.2.3. 1 检测方法不同 |
1.2.3. 2 地区差异 |
1.2.3. 3 取材部位及大小不同 |
1.2.3. 4 标本保存不同 |
2 p16基因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 |
2.1 p16基因结构与功能 |
2.2 p 16基因与食管癌的关系 |
3 展望 |
(7)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甲基化分析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消化道肿瘤相关基因survivin,cdc42,p16及FHIT在哈萨克族食管癌中表达的研究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哈萨克族食管癌中survivin,cdc42,p16,FHIT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研究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survivin及cdc42启动子区CpG岛重组载体的构建及甲基化状态对报告基因CAT活性的影响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1.2 内容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及 P16 蛋白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p16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p16基因及其甲基化 |
1.p16基因: |
2.DNA甲基化: |
二、食管癌多阶段演变过程中p16甲基化及其表达情况及不同区域间的差异 |
1.食管癌癌前病变阶段: |
2.食管癌癌变阶段: |
3.不同区域间食管癌p16甲基化及其表达情况的差异: |
三、p16甲基化检测技术 |
1.甲基化特异性焦磷酸微测序技术 (MS-Pyrosequencing) : |
2.错配杂交化学发光法: |
3.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 |
四、去甲基化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相关研究 |
1.地西他滨: |
2.Zebularine: |
五、结 语 |
(10)哈、汉民族食管癌抑癌基因DNA异常甲基化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对照选择 |
2 内容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仪器和器材 |
2.2 常用试剂的配制 |
2.3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技术路线图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食管癌p16基因缺失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DKN2A/P16基因DNA甲基化和拷贝数缺失状态及其应用的探索研究[D]. 秦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2]PAR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P16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D]. 季海振.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3]叶酸代谢等相关基因甲基化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及预后关系的研究[D]. 甄玉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0)
- [4]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 张慧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5]p16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J]. 冀承波,王春辉. 社区医学杂志, 2014(08)
- [6]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与抑癌基因p16突变在食管鳞癌中相关研究进展[J]. 容宇,刘俊峰.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4(01)
- [7]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甲基化分析及功能研究[D]. 刘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 [8]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D]. 潘祖林. 河北医科大学, 2012(11)
- [9]p16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相关研究进展[J]. 李朝阳,徐致祥,谭家驹. 医学研究杂志, 2012(01)
- [10]哈、汉民族食管癌抑癌基因DNA异常甲基化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 赵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