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体外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

三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体外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

一、三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顺丽,丁世兰,孙正霄,廖福龙,游云[1](2021)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中药抗血小板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辅助诊断血小板疾病、血栓前状态及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监测和个性化治疗。在光学比浊法测定的基础上,新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也陆续被研究和开发。目前我国在血小板功能快检仪器研发方面仍是空白。抗血小板中药有效成分大体上可以分为萜类、黄酮类、皂苷类、有机酸类、木脂素类、二酮类、挥发油、二苯乙烯类等。中药及其化合物抗血小板作用的量效关系结果显示,大部分的中药提取物或单体成分抗血小板的起效多在微摩尔浓度级(μmol·L-1),其中丹酚酸B和银杏内酯K、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A的抗血小板效应强度最强。这提示中药抗血小板的作用强度可能低于化药及生物制品,有必要对现有中药化合物开展构效研究,通过结构改造进一步提高其药效强度。中药及其化合物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然而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明确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各类成分结构与相应功能的关系之间的规律性尚待明朗,今后仍需在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和构效关系分析等方面深入研究。

童黄锦[2](2021)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的同一品种因不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尤其是经加工炮制得到的不同饮片存在着药性与疗效异同,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 Jin Y.H.Chenet C.Ling的根茎,经趁鲜加工、蒸制及醋制得到片姜黄、生莪术及醋莪术饮片,其药性与功能主治各有倚重。片姜黄长于破血行气,生莪术破血祛瘀力强,莪术醋制后增强其化瘀止痛功效。以三种饮片为主要原料的经典方剂及成方制剂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以经行腹痛为主,血瘀贯穿整个病变过程。气滞血瘀证是原发性痛经辨证论治的主要证候,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法。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具化瘀止痛功效,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等妇科血瘀证的治疗。本研究针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功效相似,但临床应用异同的效应物质变化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科学问题,以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变化,药效学评价不同饮片对疼痛相关因子等的调控作用,代谢组学整体角度评价不同饮片对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网络预测分析筛选出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通路,体内外实验验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综合评价有效成分、靶蛋白与通路之间的关联性,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饮片现代研究提供示范。1.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1)采用HPLC定量分析温郁金不同饮片6种代表性成分(莪术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的含量,研究发现不同饮片中各成分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莪术二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中含量依次降低,莪术二酮含量下降最显着;莪术烯醇、吉马酮蒸制后有所升高,经醋制后含量降低。(2)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分子式、精确分子量、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等与文献及专业数据库匹配,鉴定得36个入血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莪术二酮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依次升高;呋喃二烯、莪术烯醇在片姜黄和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低,在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高;吉马酮、β-榄香烯在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比较高,在片姜黄和醋莪术含药血浆中的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为各成分占比发生了改变,推测可能与炮制过程和提取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转化以及炮制过程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有关。其中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为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前后的共有成分,可能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潜在的效应物质。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盐酸肾上腺素,并结合声光刺激等综合法建立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评价温郁金不同饮片给药后各药效指标,比较三者化瘀止痛效应差异。通过扭体反应、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及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等药效指标评价,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造模成功。①扭体反应: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明显延长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显着;②血液流变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显着改善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全血高黏状态,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最佳;③凝血四项: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凝血四项指标,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延长APTT、TT、缩短FIB更为显着;④血小板聚集:温郁金三种炮制品抗血小板作用显着,醋莪术高剂量组作用更为明显;⑤疼痛相关因子: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升高PGE2、6-keto-PGF1a、NO、β-EP,降低 PGF2α、TXB2、Ca2+、IL-6、TNF-α 更为明显;⑥子宫病理形态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大鼠均有治疗作用,其中莪术醋制后增强对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等药效指标的调控作用。温郁金炮制后吉马酮、β-榄香烯等入血成分含量降低而药效作用反而增强,说明中药加工炮制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体内过程,从而导致药效学差异。对莪术醋制后增强化瘀止痛功效这一中药炮制特有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从整体角度解释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的异同。研究表明各组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分别鉴定得到12、22、28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其中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及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上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通过调控色氨酸等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增加子宫血流量、抑制并去除氧自由基以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缓解痛经,其中片姜黄对色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色氨酸;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对L-苯丙氨酸均有调控作用;片姜黄对谷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谷氨酸;片姜黄组、醋莪术组显着上调鸟氨酸、组氨酸水平而生莪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L-胱硫醚、D-泛酸基-L-半胱氨酸均有显着上调作用,片姜黄和醋莪术均可显着上调L-半胱氨酸水平而生莪术调控不明显,其中醋莪术调控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作用更为显着;生莪术对甘油磷脂代谢物无明显调控作用,醋莪术下调作用更为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其中醋莪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以上研究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代谢异常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模型大鼠治疗作用主要与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相关。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花生四烯酸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除了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及组氨酸代谢通路,生莪术组对其他各通路均有调控作用;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经加工炮制后体内外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中药加工炮制过程及辅料对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对相关代谢通路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导致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差异的原因。其中醋莪术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作用更为显着。表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4.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方法,以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靶点预测、“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的分子机制。结合含测结果及文献依据,预测出5个核心入血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10 个核心靶点(APP,PIK3CA,MAPK1,ADRA2A,ADRA2C,ADRA2B,MAPK3,CCR5,GCGR,STAT3)及排名前20的重要通路,其中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相关核心靶点富集的主要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均与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个核心成分和10个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提示这些成分在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效应物质;其中靶点CCR5及MAPK1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键靶点,且均为抗血小板聚集相关通路的重要靶点,表明分子对接的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的筛选结果是相一致的。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可能通过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调控抗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钙、MAPK、cAMP、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与药效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保持一致。5.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采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验证温郁金不同饮片核心成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核心通路的调控作用,验证网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①除了莪术烯醇因溶解度问题不能准确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外,β-榄香烯,莪术二酮,呋喃二烯,吉马酮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5种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含药血浆中的含量叠加,醋莪术含量最高,片姜黄含量最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②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可有效调控抗血小板聚集途径相关的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从而达到化瘀止痛治疗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的目的,初步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功效的分子机制。温郁金不同饮片之间对相关通路的调控差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上述体内外验证研究结果与网络预测的核心成分、核心靶点、核心通路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化瘀止痛药效学评价及代谢组学研究、网络预测分析、体内外验证研究,阐明温郁金经过不同加工炮制方法改变三种饮片对效应物质、靶点蛋白、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通路等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化瘀止痛效应的差异变化,揭示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刘蕾[3](2020)在《注射用血栓通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血流效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究注射用血栓通(XST)抗血小板聚集的生物力药理学机制。研究背景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抗血小板聚集已经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XST作为传统中医临床常用活血化瘀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发现,三七总皂苷对凝血酶、二磷酸腺苷(ADP)以及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发现血流力学环境会影响三七总皂苷抗栓及抗炎效应。因此推测,三七总皂苷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生物体血流力学环境从而发挥活血化瘀的整体效应。血栓形成是血管、血液及力学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研究发现,血小板是敏感的力学感受器。异常的血流剪切力可以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进而影响血栓发生发展过程。目前已知的剪切诱导相关的血小板聚集机制多是高剪切条件下vWF与血小板膜蛋白GPIbα结合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血小板膜表面存在机械离子通道Piezo1蛋白,其可感受血流剪切力,影响Ca2+内流,从而影响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因此,本实验以XST为研究对象,体内建立角叉菜胶诱导的血栓模型,探究XST对血栓及血流的影响:体外实验部分利用Bioflux1000z控剪应力微流培养系统,模拟体内高剪切血流力学环境,探索XST对vWF介导的血小板粘附及滚动的影响;模拟体内不同水平的流动力学条件,检测不同流动条件下XST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利用荧光显微镜探索XST对流动条件下Ca2+荧光强度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研究不同条件下XST对血小板Piezo1及其相关蛋白表达影响。探究XST对血栓形成及血流状态的影响以及XST抗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生物力药理学机制。研究内容1.XST对血栓形成及血流状态的影响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肝素钠组(1000 U·kg-1)XST低、高剂量组(50、150 mg·kg-1)。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0d,正常及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在第7天给药1 h后尾静脉注射1 mg·kg-1角叉菜胶建立大鼠血栓模型。造模后2 h,6 h,24 h,48 h测量大鼠黑尾长度;以Vevo2100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检测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等指标并计算其血流量及血流剪切率;以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大鼠股、尾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以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HE染色法观察大鼠尾部组织及血管病理学变化;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血小板Piezo1蛋白含量。2.高剪切条件下XST对vWF介导的血小板粘附及滚动的影响建立高剪切流动条件下vWF介导的血小板粘附及滚动模型。选择70 μg·mL-1的vWF铺被微流通道。正常大鼠腹腔注射3.0%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后加入3.8%枸橼酸钠(抗凝比例1:9)抗凝。在Bioflux48孔板的进液孔加入270μL全血及30mLXST(0.15 g·L-1、0.6 g·L-1),溶剂对照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施加3000s-1剪切率灌注通道10 min。吸弃剩余全血,各孔加入PBS润洗3次。然后在进液孔中加入含有100μL各浓度药物的1mL HBSS缓冲液,施加1000 s-1剪切率冲洗通道至红细胞不可见。然后施加6000 s-1剪切率,利用全自动活细胞成像系统(Brightfield采集模块)实时观察并记录血小板滚动情况。3.不同剪切条件下XST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正常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后制备PRP,使用Tyrode-血小板缓冲液将PRP调整至0.5×108/mL。将PRP与Calcein-AM荧光染液室温避光孵育1 h后将载有荧光染液的PRP分别与XST(0.15g·L-1、0.6g·L-1)、GsMTx-4抑制剂(2.5 μmol·L-1)、Yoda1激动剂(25 μmol·L-1)、XST 联合 Yoda1(0.15 g·L-1+25 μmol·L-1、0.6 g·L-1+25 μmol·L-1)以及溶剂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量的生理盐水孵育5 min。将孵育好的PRP加入提前铺被好胶原(40 μg·mL-1)的Bioflux48孔板内,采用Bioflux1000z 控剪应力微流培养系统施加 400 s-1,1000 s-1,2000 s-1,4000 s-1,8000 s-1剪切率,每种剪切率时间设为5 min,利用全自动活细胞成像系统(FITC荧光采集模块)实时观察并记录血小板聚集情况。4.流动条件下XST对血小板Ca2+内流的影响正常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后制备WP,将WP与Fluo-3 AM荧光染液37℃避光孵育45 min。洗去多余荧光染液并调整WP至3×108/mL。将载有荧光染液的WP加入预先铺被胶原的Bioflux24孔板的A孔,将配制好的含有1 mmol·L-1 Ca2+的各组药物,即 XST(0.15g·L-1)、GsMTx-4 抑制剂(2.5 μmol·L-1)、Yoda1 激动剂(25μmol·L-1)、XST 联合 Yoda1(0.15 g·L-1+25 μmol·L-1)以及溶剂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加入相应的B孔内。利用Bioflux1000z控剪应力微流系统将A孔中的WP悬液以0.066 psi的压力(相当于200 s-1剪切速率)灌注到微流体通道中,压力持续2 min。停止对A孔施加压力后,在B孔处施加0.165 psi的压力(相当于1000s-1剪切速率),将B孔中的药物灌注到微流通道内,压力持续10 min。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全自动成像系统(波长FITC;曝光时间400 ms)每30 s捕获血小板内Ca2+的荧光显微图像。5.不同条件下XST对血小板Piezo1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静态条件下:将大鼠 WP 与 XST(0.15 g·L-1、0.6 g·L-1)、GsMTx-4(2.5μmol·L-1)、Yoda1(25μmol·L-1)以及盐水预孵育 WP 10 min 后,加入 ADP(10μmol·L-1)诱导血小板活化30 min。裂解血小板,提取血小板总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小板Piezo1蛋白的表达。流动条件下:将大鼠 WP 与 XST(0.15 g·L-1、0.6 g·L-1)、GsMTx-4(2.5μmol·L-1)、Yoda1(25μmol·L-1)、XST 联合 Yoda1(0.15 g·L-1+25 μmol·L-1、0.6g·L-1+25μmol·L-1)以及盐水预先孵育 10 min,除正常对照组外,利用Bioflux1000z 施加 1000 s-1、4000 s-1 及 10000 s-1 剪切诱导血小板活化 30 min。裂解血小板,提取血小板总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小板Piezo1蛋白、Calpain-2蛋白、Talin1蛋白及Vinculin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1.XST对血栓形成及血流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XST可抑制角义菜胶诱导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明显缩短黑尾长度(P<0.05);与模型组相比,XSTL组可明显增高大鼠颈总动脉血流量(P<0.05);XSTH组可明显改善大鼠尾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P<0.05);XSTH组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率(P<0.05);XSTL剂量组可明显增多血小板Piezo1蛋白表达(P<0.01)。2.高剪切流动条件下XST对vWF介导的血小板粘附及滚动的影响在高剪切力条件下,随着vWF浓度增大,血小板粘附增多。选用70μg·mL-11浓度的vWF作为评价XST对血小板粘附及滚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溶剂对照组相比,XST对vWF介导的血小板粘附及滚动无明显影响。3.不同剪切流动条件下XST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随剪切率增大而增大。与溶剂对照组相比,XST显着抑制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并呈剂量依赖关系;量化统计分析结果显示,XSTL及XSTH组均可明显降低在生理剪切速率为1000 s-1-2000 s-1和病理性高剪切速率为4000 s-1-8000 s-1下形成的聚集体的数量和聚集面积(P<0.05或P<0.01);与Yoda1组相比,Yoda1联合XST-L及XST-H组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平均抑制率分别达到66.37%及78.63%(P<0.01)。4.流动条件下XST对血小板Ca2+内流的影响在剪切速率为1000 s-1条件下,各组Ca2+荧光强度随时间累积逐渐增加。动脉剪切1000 s-1导致血小板中Ca2+内流持续增加至93.72%。与模型组相比,GsMTx-4和XST组血小板内Ca2+荧光强度明显减少了 32.04%及25.31%(P<0.01),而Yoda1组Ca2+荧光强度增强了 58.04%。与Yoda1组相比,Yoda1联合XST组血小板Ca2+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了 39.91%(P<0.05)。5.不同条件下XST对血小板Piezo1相关蛋白的影响静态条件下,XST对血小板Piezo1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在1000 s-1、4000 s-1及10000 s-1剪应条件下,血小板Piezo1蛋白表达量与静态相比明显增多;而药物对Piezo 1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在4000 s-1剪应力下,用GsMTx-4、Yoda1及XST处理过血小板Calpain-2及Vinculin蛋白无明显变化。高剪切流动条件下检测到血小板Talin1被裂解为230kDa及190kDa分子量。经Yoda1处理后,血小板230kDa Talin1蛋白量显着降低32%(P<0.01);190kDa Talin1 蛋白量显着增加 64%(P<0.01)。而 XST(0.15 g·L-1)联合 Yoda1组明显降低了 230kDa Ta1in1 的表达(P<0.01),XST(0.6g·L-1)联合 Yoda1 处理显着降低了 190kDa Talin1的表达(P<0.05)结论1.XST可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改善大鼠血流状态,维持血流正常力学环境,从而发挥抗血栓的效果;2.XST对高剪切力条件下vWF介导的血小板粘附及滚动无明显影响,这提示XST抗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机制可能不是通过vWF-GPIba途径发挥作用;3.XST可明显抑制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机械力离子通道Piezo1蛋白的活化并抑制Ca2+内流相关;4.XST抑制了 Piezo1的活化并减少了Ca2+内流,从而影响到了 Calpain-2的活性,使得其切割Talin1的功能减弱,Talin1分子不能有效募集至血小板整联蛋白GPⅡbⅢa,从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徐辉[4](2020)在《吲哚布芬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吲哚布芬对比阿司匹林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抗血小板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区就诊的,拟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筛选并置入支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吲哚布芬或阿司匹林。比较服药前及服药1周、1月、3月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指标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最大聚集率(Maximum aggregation rate,MAR)。随访两组服药后有效达标人数。比较服药前及服药后1周、1月、3月肝功、肾功及血小板参数等指标变化。随访两组新发心梗、心源性死亡和卒中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用药后MAR均较用药前显着降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01)。两组间比较用药前、后MAR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MAR降低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服药后有效达标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无严重MACE发生。两组受试者心绞痛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各组用药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前、后两组生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两组综合不良反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01),尤其在消化道不良反应及轻微出血发生率统计学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吲哚布芬可有效降低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不增加MACE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及出血发生少。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疗效相当,安全性更优。对行PCI术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ACS患者,吲哚布芬可以替代阿司匹林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鲍兴茹[5](2020)在《基于血小板线粒体自噬探究芪参益气方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且死亡人数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一[1]。血栓形成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作为关键致病因素(心肌梗塞,静脉血栓栓塞等),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2]。血管内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进而导致了缺血性损伤疾病的发生[3,4]。急性动脉血栓形成作为引起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并最终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常与血小板的活化有关[5]。现有临床研究对于血栓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例如联合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手术疗法对血栓部位进行溶栓治疗,疗效显着,但是其仍具有一定的风险,如胃肠道出血、以及手术溶栓风险较高、费用较大等。因此我们要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近几年,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也日益突出,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用药安全方面有所提升,不良反应较少。中医上认为心衰是由于心气亏损导致的,血栓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导致的,所以采用益气活血类中药进行治疗。因而,我们对市面上已经存在的益气活血类药物进行研究,寻找符合条件的药方,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将益气活血类中药与心衰及其关键病理环节血栓的靶点进行整合、分析,预测药物对疾病的主要作用机制与可能干预的靶点,在此基础上,针对血栓这一关键病理环节开展研究,采用浓度为10%的Fe Cl3对大鼠颈动脉进行损伤,制备血栓模型;采用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血流动力学系统;扫描电镜、血清药理学、血小板中活性氧测定、Mito-Tracker线粒体活性测定、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考察芪参益气方对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验证。方法:1.将市面上现有的益气活血类中成药进行分类整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分析,寻找出常用配伍药对,进而分析单味药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采用IPA将所得中药的活性成分与靶点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其关键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2.建立Fe 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本实验共分为五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芪参益气150 mg/kg组、芪参益气300 mg/kg组、阿司匹林阳性药组;预给药7天后,利用小动物超声多普勒系统观察造模后血流闭塞情况,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大鼠颈动脉血管内皮的形态与结构之间的变化、血栓形成及血管受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血栓素(TXB2)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表达,同时测定TXB2/6-keto-PGF1α的比值。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将含药血清给予人的血小板,测定芪参益气方对人血小板粘附、聚集情况的影响。3.大鼠预给药7天后,建立Fe 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并提取各组血小板进行活性氧ROS、线粒体活性测定,并且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自噬相关蛋白ATG7、LC3Ⅱ/Ⅰ、Beclin-1、p62、ATG3、ATG12、PINK,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以及PI3K/Akt/m TOR通路相关蛋白进行含量测定。4.取给药7天的正常大鼠血小板,采用H2O2诱导血小板损伤模型,分为Contrl、Model、QSYQ300 mg/kg、QSYQ300 mg/kg+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RAPA),QSYQ300mg/kg+自噬抑制剂氯喹(CQ)、QSYQ300 mg/kg+Akt抑制剂(KM2006);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对自噬相关蛋白ATG7、ATG3、ATG12、LC3Ⅱ/Ⅰ、Beclin-1、p62、PINK的表达;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及PI3K/Akt/m TOR通路相关蛋白进行验证。最后再次对线粒体活性和ROS进行测定。结果:1.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得到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丹参、川芎、当归、人参、三七等,与芪参益气方相契合,因此后续我们选用芪参益气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IPA分析发现芪参益气复方对于治疗心衰和血栓具有多个共同作用靶点及通路,预测出20个关键上游因子,并发现与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2.对Fe 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的大鼠超声影像的血流评价后,结果显示造模后各组血流显着降低,各组大鼠颈动脉中有明显血栓形成,且芪参益气方给药组血栓形成明显改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方300 mg/kg给药组的血栓形成情况明显优于其他组。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芪参益气能明显抑制TXB2、TXB2/6-keto-PGF1α,并能显着上调6-keto-PGF1α。进一步血清药理学结果显示芪参益气能够显着抑制凝血酶和U46619两种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的影响。3.在对血小板功能评价中发现:与模型组比较,芪参益气给药组大鼠血小板中ROS含量显着降低、线粒体活性明显增加,自噬相关蛋白ATG7、ATG3、ATG12、LC3Ⅱ/Ⅰ、Beclin-1、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的表达显着增高,p62的表达显着降低;能够显着提高Bcl-2的含量,降低Bax、Caspese-3的含量;显着降低了PI3K、Akt和m 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4.芪参益气方对血小板自噬的影响的评价中发现:与模型组相比,自噬激动剂组的自噬相关蛋白ATG7、ATG3、ATG12、LC3Ⅱ/Ⅰ、Beclin-1、PINK表达显着增高,p62的表达显着降低;自噬抑制剂组自噬相关蛋白ATG7、ATG3、ATG12、LC3Ⅱ/Ⅰ、Beclin-1、PINK表达显着降低,p62的表达显着增高;芪参益气方主要通过激动血小板线粒体自噬,发挥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5.芪参益气方对经典自噬通路PI3K/Akt/m TOR的调控中发现:与模型组相比Akt抑制剂组能够降低显着降低p-PI3K、p-Akt以及p-m TOR蛋白的表达;能够显着增加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p62蛋白的表达。说明芪参益气方通过抑制PI3K/Akt/m TOR的磷酸化,进一步抑制通路激活,从而激动血小板自噬。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芪参益气方主要通过抑制PI3K/Akt/m TOR通路激活,调节血小板中线粒体自噬,从而抑制血小板凋亡,对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一结果也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结果相契合。

王山立[6](2020)在《高粱根抗凝血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高粱根为禾本科高粱属草本植物高粱(Sorghom vulgare Pers.)的根,其也是一味传统中草药,在治疗脑积水、骨科疾病、抗疲劳等方面有显着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高粱根醇提正丁醇萃取部位(BES)和水提醇沉上清液部位(WEAE)具有明显的扩张血小管和抗凝血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高粱根活性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结合活性追踪的方法对抗凝血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各流分及提取物进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实验结果为:WEAE、BES-MS流分、BES-M30%流分、WEAE-M30%流分、WEAE-D60%流分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着抑制作用。WEAE-M30%流分在受试浓度范围内具有显着抑制胶原蛋白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聚集抑制率较阳性对照组高。同样,中剂量组BES-M30%流分、高剂量BES-MS流分也具有显着抑制胶原蛋白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采用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时,低、中、高剂量组WEAE-M30%流分和BES-M30%流分都具有显着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且高剂量组的WEAE也表现出显着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2、采用HPLC检测WEAE-M30%与BES-M30%流分,比较分析高粱根中的化学成分。色谱条件为:进样量10μL;色谱柱Accurasil C18(250 mm×4.6 mm);波长230 nm;温度35℃;流速1 m L/min;流动相(A)甲醇,(B)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时间0-5 min A:5%-7%,B:95%-93%;5-10 min A:7%-10%,B:93%-90%;10-15 min A:10%-15%,B:90%-85%;15-40 min A:15%-18%,B:85%-82%;40-45 min A:18%-20%,B:82%-80%;45-55 min A:20%-25%,B:80%-75%。从图谱分析可知,两洗脱流分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并且前者中的化学成分种类较多。3、利用LC/MS对血小板聚集有显着抑制活性部位(WEAE-M30%和BES-M30%)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主要包括黄酮苷类、酚酸类化合物,并且这两类物质含量均较多,据此推测,高粱根中抗凝药效物质为是黄酮苷类、酚酸类化合物。4、运用色谱技术,如硅胶柱色谱、MCI凝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从高粱根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2个化合物,并通过NMR和MS等波谱.技术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4-[(6’-O-β-D-吡喃葡萄糖)氧基]羟基苯乙酸环二聚内酯(1)、β-谷甾醇(2)、豆甾醇(3)、胡萝卜苷(4)、对甲氧基肉桂酸(5)、紫杉氰糖苷(6)、绿原酸(7)、对羟基苯甲醛(8)、琥珀酸(9)、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0)、obtusalin(11)、甘露醇(12)化合物。化合物4、5、9、10、11和12等6个化合物为首次从高粱根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Sorgholide A,该化合物是以对羟基苯乙酸酯葡萄糖苷反向聚合形成的拥有24环的二聚双内酯酚苷。5、利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5个单体化合物(Sorgholide A、紫杉氰糖苷、琥珀酸、反式对羟基肉桂酸、obtusalin)对体外血小板聚集影响,以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蛋白以及凝血酶作为诱导剂。实验结果为:化合物Sorgholide A和紫杉氰糖苷对ADP、胶原蛋白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反式对羟基肉桂酸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着抑制活性;琥珀酸对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着抑制作用。

刘鹏[7](2020)在《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抗血小板活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栓塞性疾病是世界上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血小板活化、聚集引起的动脉血栓是这类疾病高发的一个重要病因,故血小板的功能对血栓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的方案,用于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该用药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如氯吡格雷的生物利用度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等。21世纪初,研发的新一代药物——普拉格雷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但却伴随着较大的出血风险。因此研制新型的药效强、副作用小的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当下医药研究人员的首要任务。本课题基于噻吩并吡啶类P2Y12受体拮抗剂的抗血小板作用及临床应用现状,参照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的药物结构,并通过选择性氘代技术和基团引入技术,研发出多种新型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前期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活性产物暴露量大,并且可避免CYP2C19代谢途径,克服氯吡格雷抵抗问题,表明该药物具有显着的药动学优势,本文将对其药效学活性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本课题根据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对药物的抗血小板活性及其安全性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传统抗血小板药物生物利用度低、出血风险高等弊端,为将其开发成临床应用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抗血小板活性评价:1.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大鼠,分组包括溶媒组(0.5%CMC-Na)、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低剂量组(0.5mg/kg)、中剂量组(1.0mg/kg)、高剂量组(2.0mg/kg)、以及氯吡格雷组(10.0mg/kg)。通过光学比浊法测定加入ADP后1、3、5min内血小板的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评估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2.将雌雄各半的KM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小鼠,分组包括溶媒组(0.5%CMC-Na)、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低剂量组(0.75mg/kg)、中剂量组(1.50mg/kg)、高剂量组(3.00mg/kg)、以及氯吡格雷组(15.00mg/kg)。(1)通过毛细玻管法测定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抗凝活性;(2)采用断尾法测定出血时间,评估该药物的出血风险;(3)小鼠腹腔注射角叉菜胶,制备体内血栓模型,评估该药物对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4)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清中5-HT、P-选择素和cAMP的含量,评价该药物对血小板释放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索该药物抗血小板活性的作用机制。初步安全性评价:将雌雄各半的KM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小鼠,分组包括空白组、溶媒组(0.5%CMC-Na)、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组(300mg/kg)。通过急性系统毒性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LDH、ALB、ALT、AST、BUN、CRE、TG、T-CHO血液生化指标含量,利用HE染色对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胃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对该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1)与溶媒组比较,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中、高剂量组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显着降低(P≤0.001);与氯吡格雷组相比,受试药物高剂量组的最大聚集率无显着性差异。聚集实验1min、3min、5min,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各剂量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趋势。(2)与溶媒组比较,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低、中、高剂量组的凝血时间均显着延长(P≤0.05、P≤0.01、P≤0.001),并呈剂量依赖性;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各剂量组的凝血时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3)与溶媒组比较,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三个剂量组的出血时间均明显延长(P≤0.001);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低、中剂量组的出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P≤0.05)。(4)制备小鼠体内血栓模型24h后,与溶媒组比较,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中、高剂量组的小鼠尾部血栓长度显着缩短(P≤0.05);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各剂量组的血栓长度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制备模型48h后的血栓长度与24h的相比没有显着性变化。(5)与溶媒组比较,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所有剂量组的5-HT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5、P≤0.01),受试药物中、高剂量组的P-选择素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该药物中、高剂量组的cAM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所有剂量组的5-HT含量和cAMP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该药物中、高剂量组的P-选择素含量也无显着性变化。(6)急性系统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空白组,溶媒组及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组血清中LDH、ALB、ALT、AST、BUN、CRE、TG、T-CHO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HE染色结果表明:各组动物的心、肝、脾、肺、肾、胃组织均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表现出较强的抗血小板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发挥抗凝作用的同时,无增加出血风险的倾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中5-HT、P-选择素释放减少和cAMP含量增加有关,并且该药物对心、肝、肾等主要器官没有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姚云峰[8](2020)在《爵床有效物质抗血小板聚集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爵床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物质及其药效,并阐释其作用机制,为爵床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1.爵床药材,乙醇渗漉提取得到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得到爵床浓缩提取液;大孔吸附树脂对爵床浓缩提取液进行分段纯化,小鼠尾血栓试验对各段进行筛选,确定爵床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物质部位(简称RPE),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RPE中潜在的有效成分。2.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验证试验。检测RPE及其潜在有效成分对血小板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影响,判断其对血小板的毒性;采用比浊法,检测RPE及其潜在有效成分对凝血酶(Thrombin)、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Collagen)诱导的兔血小板的聚集率,证明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制备胶原包被的盖玻片,模拟正常血管暴露的胶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RPE及其潜在有效成分对血小板粘附的影响,证明其抗血小板粘附的作用。3.以肺栓塞小鼠和尾血栓大鼠整体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灌胃给予RPE及其潜在有效成分,证明其体内抗血栓的药效。4.爵床有效物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研究方面,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尾血栓大鼠血清中P-选择素(P-selectin)、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环列腺素1α(6-keto-PGF1α)含量;Western Blot试验检测尾血栓大鼠血小板整合素(integrin)β3蛋白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相关信号通路Gi-PI3K-MAPKs中蛋白激酶B(Akt)、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以及p38蛋白等关键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爵床提取液,得到A组、B组、C1组和C2组4组物质。小鼠尾血栓试验筛选有效部位,确定C1组具有较好的抗小鼠尾血栓活性,为有效部位,标记为RPE。HPLC法制备RPE,得到5种潜在有效化合物,分别为6′-羟基爵床脂定B、爵床脂定B(简称JDB)、金不换甲醚(简称CME)、新爵床脂定B和新爵床脂定A,其中JDB、CME含量较大。2.RPE和JDB以及CME无明显的细胞毒性,血小板LDH释放率均在3%以下。体外抗血小板试验中,用Thrombin做诱导剂时,与Control比较,RPE高、中剂量组和JDB组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P<0.05);用ADP诱导时,RPE高、中、低剂量组以及JDB和CME组均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P<0.05);用Collagen诱导时,RPE高、中剂量组以及JDB和CME组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P<0.05)。结果表明,JDB和RPE高、中剂量对Thrombin、ADP和Collagen三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CME对ADP和Collage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抵抗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血小板粘附的情况,RPE、CME和JDB均有抗血小板粘附的作用(P<0.05)。3.肺栓塞小鼠试验,小鼠在造模后出现抽搐并死亡,与模型组比较,RPE高、中剂量组以及JDB和CME组均能减小肺栓塞小鼠的肺系数(P<0.05),HE切片染色观察肺栓塞小鼠的肺部毛细血管,模型组小鼠的肺部血细胞形成血栓紧密堆积在血管内,而RPE高剂量组和JBD组小鼠相对正常。结果表明,RPE高剂量和JDB对小鼠肺栓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尾血栓大鼠试验,与模型组比较,RPE高、中、低3个剂量组以及JDB和CME组均能降低尾血栓大鼠的黑尾率(P<0.05),表明JDB、CME和RPE具有一定的体内抗血栓作用。比浊法测定各组大鼠的血小板在Thrombin、ADP和Collagen三种诱导剂诱导下的聚集率,RPE的高、中剂量组和JDB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有所下降(P<0.05),RPE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ME组仅在以ADP为诱导剂时显现出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P<0.05)。表明RPE高、中剂量和JDB体内给药时,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CME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不明显。4.ELISA试剂盒检测尾血栓大鼠血清中P-selectin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RPE高、中、低剂量组以及JDB和CME组均能缓解P-selectin的含量升高,减少血小板颗粒的释放(P<0.05)。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XB2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RPE高、中剂量组以及JDB组均能缓解TXB2的含量升高(P<0.05)。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6-keto-PGF1α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RPE高、中剂量组以及JDB组均能缓解6-keto-PGF1α的含量降低(P<0.05)。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和RPE高剂量组能显着下调integrinβ3蛋白及磷酸化Akt、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p38的表达(P<0.05),JDB能显着下调integrinβ3蛋白及磷酸化JNK、p38的的表达(P<0.05),RPE中、低剂量组能显着下调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的表达(P<0.05),且RPE中剂量能显着下调磷酸化p38的表达(P<0.05),CME能显着下调磷酸化Akt、磷酸化ERK的表达(P<0.05)。结论:1.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粘附以及小鼠肺栓塞、大鼠尾血栓等试验表明,爵床有效物质RPE以及单体化合物JDB、CME具有确切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2.爵床有效物质可通过降低尾血栓大鼠血清中P-selectin的含量、减少血小板颗粒的释放,减少血清中TXA2的生成、增加PGI2的产生,下调αⅡbβ3蛋白表达,下调Gi-PI3K-MAPKs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磷酸化Akt、磷酸化JNK、磷酸化ERK以及磷酸化p38的表达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杨南竹[9](2020)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一直以来AIS的各种药物治疗,特别是中药提取物治疗AIS一直是研究热点。丹参作为中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研究方案,从抗炎、抗凋亡、调节纤溶功能三个方面,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lvianolate injection,SLI)对AIS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机制。第一部分SL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对比SLI治疗前后AIS患者血液生化及凝血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NHISS评分、m RS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6.1~2018.8首次发病的AIS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SLI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及凝血相关指标,以及NHISS评分、m RS评分的变化。随后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对比治疗前后ICAM-1、VCAM-1、IL-4、u PA、PAI-1/t PA水平。结果:1.两组人群入院时基线资料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SLI组的PLT、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0.05)而PDW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SLI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PLT、FIB、hs CRP治疗后较前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BUN水平升高,P<0.05;hs CRP、DD水平降低,P<0.01。3.治疗7天、1月后两组NHISS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治疗7天后的SLI组NHISS降低更显着,P<0.05;两组人群治疗1月后m RS评分、治疗3个月后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SLI组治疗前后ICAM-1、VCAM-1、u PA、PAI-1/t P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较前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CAM-1、VCAM-1、IL-4、u PA、PAI-1/t PA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SLI对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无显着影响,治疗期间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其安全性较好,而无明显出血风险;在改善AI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方面与对照治疗的效果相当。2.SLI可通过降低AIS患者的hs CRP、ICAM-1、VCAM-1水平,起到抑制体内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3.SLI可通过降低AIS患者的PLT、FIB等水平,下调u PA、PAI-1、t PA的表达,升高PDW水平,起到调节血小板功能,从而调节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第二部分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目的:建立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LI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对SLI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观察SLI对大鼠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SLI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HPLC和LC-MS技术检测SLI的主要成分。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不同浓度SLI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了H2O2诱导HUVECs损伤模型,绘制HUVECs生长曲线。2.适合浓度(0.8,1.6mmol/L)的SLI会显着减轻H2O2造成的细胞损伤,P<0.01;其中60 min比30min的保护作用更强,P<0.01;3.应用HPLC法检测出SLI的主要成分为丹参多酚酸D(3.70%)、迷迭香酸(2.68%)、紫草酸(3.86%)及丹参多酚酸B(53.81%);应用LC-MS法检测出SLI种包含29种明确的化学成分,这其中包括丹参素、丹参多酚酸B、丹参多酚酸A、丹参多酚酸D等14种常见酚酸;4.不同浓度(0.8,0.4,0.2mmol/L)的SLI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P<0.05;但各浓度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SLI对HUVECs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并可通过延长作用时间增加这一作用。2.SLI的成分明确,构成稳定,在临床使用中可通过其中的多种已知成分起到治疗作用。3.SLI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对缺血缺氧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第三部分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目的:分析不同浓度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后炎性因子、凝血纤溶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H2O2损伤后炎性因子及凝血纤溶相关因子的水平变化,观察不同浓度SLI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应用JC-1法和Hoechst法观察不同浓度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法测量Bcl-2、Bax、Cleaved-capcase-3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观察不同浓度的SLI对上述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1.H2O2模型组的炎性因子(IL-1β、IL-17a、ICAM-1、VCAM-1、TNF-α)显着降低,P<0.0001;抗炎因子IGF-1显着升高,P<0.0001;不同浓度(0.05,0.1,0.2,0.4,0.8,1.6mmol/L)SLI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上述炎性因子和IGF-1的水平,P<0.0001。2.H2O2模型组的凝血相关因子u PA、PAI-1、PAI-1/t PA显着增高,P<0.0001;不同浓度(0.05,0.1,0.2,0.4,0.8,1.6,3.2mmol/L)SLI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u PA(P<<0.0001)、PAI-1(P<0.0001)、PAI-1/t PA(P<0.01)的水平。3.JC-1法显示不同浓度(0.1,0.2,0.4,0.8mmol/L)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早期凋亡的具有保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JC-1染色后的绿色荧光逐渐减少,红色荧光逐渐增加。4.Hoechst法显示不同浓度(0.4,0.8,1.6mmol/L)SLI对H2O2造成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染色亮度逐渐趋向正常细胞,且细胞核固缩分叶程度较前减轻。5.H2O2模型组的Bax、Cleaved-caspase3表达显着升高,P<0.01,Bcl-2表达显着降低,P<0.01;加入适当浓度(0.2,0.4,0.8,1.6 mmol/L)的SLI能够下调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结论:1.适合浓度的SLI对H2O2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具有抗炎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IL-1β、IL-17a、ICAM-1、VCAM-1、TNF-α的表达,上调IGF-1的表达而实现的;同时SLI还具有调节纤溶功能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PAI-1、u PA的表达,上调t PA的表达而实现的。2.不同浓度SLI会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减少Bax、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实现的。

郭国锋[10](2020)在《基因及血小板检测指导ACS患者PCI术后双抗升级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基因及血小板检测指导ACS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升级治疗是否获益。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209例行PCI术的ACS患者,术前均予服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600mg,术后继续予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术后24h使用基因芯片检测CYP2C19基因型,将其中1例基因型为CYP2C19*1/*17患者予以排除。其余患者根据基因型分为非功能缺失基因组(Non-LOF组)即快代谢型(CYP2C19*1/*1);功能缺失基因组(LOF组)即中代谢型(CYP2C19*1/*2,CYP2C19*1/*3)和慢代谢型(CYP2C19*2/*2,CYP2C19*2/*3,CYP2C19*3/*3)。用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定义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46%为高血小板反应性(HPR)。将LOF组中同时具有HPR和原氯吡格雷升级为替格瑞洛继续治疗的患者组成LOF升级组23例。剩下无HPR并继续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组成LOF未升级组90例和Non-LOF组中仍继续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组成Non-LOF组95例。随访1年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比较三组MACE的发生率,明确基因及血小板检测指导ACS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升级治疗是否获益。结果:(1)208位患者根据基因型分为快代谢型(EMs)95例(45.7%),中代谢型(IMs)88例(42.3%)和慢代谢型(PMs)25例(12.0%),符合基因遗传平衡定律。(2)EMs、IMs和PMs最大血小板聚集率:(27.70±18.15)vs(28.96±17.13)vs(38.64±15.90),其中只有EMs与PMs有差异(P<0.05)。共检测出HPR患者44例,其中EMs 21例、IMs 18例、PMs 5例,三种代谢型HPR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3)根据基因及血小板检测结果及临床用药情况分成Non-LOF组、LOF未升级组和LOF升级组,三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期间共有26例发生MACE,其中LOF未升级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再发入院和总体MACE发生率最高且与Non-LOF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LOF升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Non-LOF组与LOF升级组相比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且出血风险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我国广州地区人群CYP2C19 LOF基因发生率较高。2.三种代谢型中慢代谢型对血小板聚集率有明显影响,提示基因是血小板反应性差异的重要因素。3.功能缺失基因与MACE发生有关,对基因及血小板检测筛选出来的高危患者升级治疗并未获益。

二、三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中药抗血小板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1.1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方法
        1.1.1 光学比浊法
        1.1.2 电阻抗法
        1.1.3 快速血小板功能分析仪(VerifyNow)
        1.1.4 Plateletworks
        1.1.5 血栓弹力图
    1.2 剪应力下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测定方法
        1.2.1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the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PFA-100/innovance PFA-200)
        1.2.2 锥板式分析仪
        1.2.3 微流通道检测法
    1.3 血小板活化状态监测
    1.4 体内监测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模型)
2 抗血小板功能的中药研究进展
    2.1 抗血小板功能研究的主要作用靶点
    2.2 抗血小板中药及其复方
    2.3 中药有效成分
        2.3.1姜黄
        2.3.2 丹参
        2.3.3红花
        2.3.4 川芎
        2.3.5 三七
        2.3.6 人参
        2.3.7 白术
        2.3.8 银杏
        2.3.9 爵床
        2.3.10 其他
3 结语及展望

(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温郁金饮片研究进展
        1.1 温郁金饮片炮制研究进展
        1.2 温郁金化学成分研究
        1.3 温郁金药理作用研究
    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2.1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基础
        2.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3 现代前沿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与发展
        3.1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2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4 课题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及挥发油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挥发油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结果
        3.4 讨论
    第三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入血成分鉴定与分析
        3.2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药效学指标测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扭体反应观察
        3.3 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相关指标的影响
        3.4 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3.5 对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
        3.6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观察
        3.7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生物样品采集及供试液制备
        2.5 UPLC-Q/TOF-MS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3.2 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3.3 粪便代谢组学分析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代谢组学综合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药理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
        1.2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收集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潜在靶点的预测
        2.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潜在靶点的筛选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网络关系的构建
        2.5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2.6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潜在靶点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潜在靶点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蛋白互作网络
        3.5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3.6 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分子对接研究
        1 实验材料
        1.1数据库
        1.2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分子对接对象的确定
        2.2 靶点蛋白与小分子3D结构前处理
        2.3 分子对接
        2.4 图像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ADP溶液的制备
        2.2 贫、富血小板血浆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通路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创新点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注射用血栓通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血流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XST对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血栓形成及血流状态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XST对高剪切条件下vWF诱导血小板粘附及滚动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XST对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流动条件下XST对血小板钙离子内流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XST对血小板Piezo1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吲哚布芬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给药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信息
        2.2 临床资料
        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资料分析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5)基于血小板线粒体自噬探究芪参益气方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益气活血类中成药对心衰及其关键病理环节血栓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软件与数据库
        1.2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和IPA所用功能方法
        1.3 遴选原则
        1.4 受试药物
        1.5 方剂的录入与核对
        1.6 数据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益气活血中成药单味药频次统计
        2.2 益气活血中成药配伍规律分析
        2.3 基于IPA分析预测芪参益气复方在抗血栓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3 小结
研究内容二 芪参益气方对FeCl_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溶液配制
        1.5 动物分组
        1.6 实验方法
        1.7 取材
        1.8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芪参益气复方对血栓形成后血液流速的影响
        2.2 芪参益气复方对血栓形成后的血管影响
    3 小结
研究内容三 芪参益气复方通过改善血小板线粒体自噬发挥抗血小板凋亡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芪参益气对FeCl_3诱导大鼠血栓模型中血小板的影响
        2.2 芪参益气方对H_2O_2诱导的血小板影响
    3 小结
讨论
    1.血栓形成
    2.模型选择
    3.药物选择
    4.血小板ROS的产生
    5.血小板线粒体自噬
    6.自噬相关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
    7.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复方治疗血栓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2 中药复方治疗血栓机制
        2.1 抗炎作用
        2.2 基于凋亡和自噬
        2.3 氧化应激
    3 小结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高粱根抗凝血活性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血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1.2 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的过程
    1.3 中药在抗血小板聚集中的应用
        1.3.1 影响血小板内含颗粒释放信号物
        1.3.2 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鸟苷(c GMP)和环磷酸腺苷(c AMP)含量
        1.3.3 影响血小板膜受体(GP)活性药物
        1.3.4 抑制花生四烯酸活性
    1.4 高粱化学成分
        1.4.1 高粱籽实、秸秆和根中的多酚类化合物
        1.4.2 植物甾醇
        1.4.3 高粱籽实营养成分
        1.4.4 高粱籽实中的高粱红色素
        1.4.5 高粱的籽实、秸秆、根中的单宁
    1.5 高粱药理活性
        1.5.1 抗氧化活性
        1.5.2 抗心血管疾病
        1.5.3 高粱籽实抗肿瘤
        1.5.4 止咳、祛痰、扩张气管作用
        1.5.5 高粱根抗凝血作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粱根活性部位不同分段流分的抗凝血活性筛选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高梁根活性部位样品的制备
        2.2.2 高粱根活性部位的分段
        2.2.3 各流分抗凝血活性筛选
        2.2.4 各流分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2.2.5 各流分对胶原蛋白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2.2.6 各流分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影响
        2.2.7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高粱根各流分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影响
        2.3.2 高粱根不同浓度各流分对胶原蛋白诱导血小板聚集影响
        2.3.3 高粱根不同浓度各流分对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HPLC比较高粱根抗凝活性流分化学成分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试剂
    3.2 方法
        3.2.1 供试品溶液配置
        3.2.2 色谱条件条件的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波长的筛选结果
        3.3.2 柱温和进样量的考察结果
        3.3.3 色谱柱考察结果
        3.3.4 流动相考察结果
        3.3.5 WEAE-M30%和BES-M30%中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高粱根抗凝血活性流分化学成分LC-MS定性分析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主要仪器
        4.1.2 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溶液的配置
        4.2.2 色谱条件优化
        4.2.3 仪器条件
    4.3 实验结果
        4.3.1 WEAE-M30%流分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4.3.2 BES-M30%流分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4.4 小结
第五章 高梁根抗凝血活性流分化学成分研究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1.1 主要仪器
        5.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 方法
        5.2.1 分离纯化
        5.2.2 分离流程图
        5.2.3 化合物抗凝血活性筛选
        5.2.4 样品溶液的制备
    5.3 结果
        5.3.1 结构鉴定
        5.3.2 化合物对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影响
        5.3.3 化合物对胶原蛋诱导血小板聚集影响结果
        5.3.4 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影响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实验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7)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抗血小板活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心脑血管疾病简况
    1.2 血栓形成概述
        1.2.1 血栓形成过程
        1.2.2 血栓分类
        1.2.3 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1.2.4 血栓形成机制
        1.2.5 血小板与血栓形成的联系
    1.3 凝血和抗凝系统
        1.3.1 凝血系统
        1.3.2 抗凝系统
    1.4 血栓治疗药物
        1.4.1 抗血小板药物
        1.4.2 抗凝血药物
        1.4.3 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1.4.4 抗血栓生化药物
    1.5 氘代药物的发展历程
    1.6 研究目的及方案
第2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给药方法
        2.2.3 溶液配制
        2.2.4 抗血小板聚集实验
        2.2.5 凝血时间测定实验
        2.2.6 出血时间测定实验
        2.2.7 抗血栓形成实验
        2.2.8 血清中5-HT、P-选择素含量测定实验
        2.2.9 血清中cAMP含量测定实验
        2.2.10 初步安全性评价实验
    2.3 数据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3.2 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对凝血时间(CT)的影响
    3.3 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对出血时间(BT)的影响
    3.4 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抗血栓作用研究
    3.5 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对血清中5-HT、P-选择素含量的影响
    3.6 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对血清中cAMP含量的影响
    3.7 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初步安全性评价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爵床有效物质抗血小板聚集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血栓的形成过程
        1.1 粘附
        1.2 二次激动剂释放
        1.3 整合素受体
        1.4 凝血酶的作用
    2 抗血小板药物
        2.1 TXA2 拮抗剂
        2.2 ADP受体拮抗剂
        2.3 整合素αIIbβ3受体阻滞剂
        2.4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2.5 中药抗血小板药物
    3 爵床的研究进展
        3.1 爵床的化学成分研究
        3.2 爵床的药理作用研究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爵床抗血小板聚集有效物质的筛选
    1 试验材料
        1.1 药材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试验动物
    2 试验方法
        2.1 爵床有效部位的分离
        2.2 爵床有效部位的筛选
        2.3 爵床有效部位的成分检测
        2.4 爵床有效成分的制备
    3 试验结果
        3.1 活性筛选结果
        3.2 有效部位成分分析结果
        3.3 爵床有效成分的制备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爵床有效物质体外抗血小板试验
    1 试剂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试验动物
    2 试验方法
        2.1 爵床有效物质的细胞毒性检测
        2.2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
        2.3 血小板粘附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爵床有效物质的细胞毒性结果
        3.2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
        3.3 抗血小板粘附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爵床有效物质对血栓整体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
    1 试剂材料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
        1.2 试剂耗材
        1.3 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小鼠急性肺栓塞模型试验
        2.2 大鼠尾血栓模型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小鼠急性肺栓塞试验结果
        3.2 大鼠尾血栓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爵床有效物质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
    1 试剂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ELISA检测血清中的P-selectin、TXB2、6-酮-前列腺素F1α
        2.2 血小板总蛋白的提取
        2.3 SDS-PAGE凝胶的配制
        2.4 电泳
        2.5 转膜
        2.6 封闭及孵育抗体
        2.7 显影
        2.8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血清中P-selectin的含量
        3.2 血清中TXB2、6-keto-PGF1α的含量
        3.3 Western Blot试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SLI治疗AIS的临床疗效观察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临床资料采集
        1.1.3 试剂与仪器
        1.1.4 化验室指标检测
        1.1.5 ELISA法检测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入选患者基线特征
        1.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的比较
        1.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化验指标的比较
        1.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
        1.2.5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有效率比较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的比较
        1.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溶功能变化的比较
    1.3 讨论
        1.3.1 SLI对 AIS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
        1.3.2 SLI对 AIS 凝血纤溶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
        1.3.3 SLI对 AIS患者临床结局的保护作用
    1.4 小结
二、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2.1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
        2.1.1 对象和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总结
    2.2 SLI主要成分测定
        2.2.1 对象和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总结
    2.3 SL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2.3.1 对象和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总结
三、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的作用
    3.1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抗炎保护作用
        3.1.1 对象和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总结
    3.2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纤溶功能保护作用
        3.2.1 对象和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总结
    3.3 SLI对H_2O_2 诱导的HUVECs损伤模型的抗凋亡保护作用
        3.3.1 对象和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总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论文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丹参多酚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因及血小板检测指导ACS患者PCI术后双抗升级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三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中药抗血小板研究进展[J]. 肖顺丽,丁世兰,孙正霄,廖福龙,游云. 中国中药杂志, 2021(19)
  • [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D]. 童黄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注射用血栓通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血流效应机制研究[D]. 刘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吲哚布芬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D]. 徐辉. 青岛大学, 2020(01)
  • [5]基于血小板线粒体自噬探究芪参益气方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D]. 鲍兴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高粱根抗凝血活性物质基础研究[D]. 王山立. 贵州大学, 2020(02)
  • [7]氘代氯吡格雷衍生物的抗血小板活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初步研究[D]. 刘鹏. 吉林大学, 2020(08)
  • [8]爵床有效物质抗血小板聚集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姚云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
  • [9]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杨南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基因及血小板检测指导ACS患者PCI术后双抗升级治疗的疗效分析[D]. 郭国锋.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三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体外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