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铂对含苯废气DBD处理的影响

氧化铂对含苯废气DBD处理的影响

一、氧化铂对DBD处理含苯废气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增凤,丁慧贤[1](2014)在《等离子体引发CeO2低温活性协同脱除空气中甲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考察放电电压、甲醛初始体积分数和水体积分数对空气中甲醛脱除率的影响,选取催化剂MnO2、CeO2、TiO2分别与等离子体结合,在标准大气压、40℃条件下进行脱除甲醛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甲醛的体积分数为2.01×10-4、水的体积分数为1.0%、空速为13 650 h-1、放电电压为18 kV时,CeO2与等离子体结合的甲醛脱除率达98.5%;在相同条件下,单纯等离子体和单纯CeO2催化氧化(不放电)对甲醛的脱除率分别为62.5%和8.0%。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在脱除空气中甲醛的过程中产生了显着的协同作用。该研究为脱除空气中甲醛提供了理论参考。

丁慧贤,赵宇杰,张增凤[2](2014)在《等离子体引发CeO2低温催化活性协同脱除空气中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是一种典型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可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与二氧化铈催化剂相结合的方法,在大气压及35℃下,进行脱除空气中苯研究。考察了放电电压、苯的初始浓度以及水量等因素对苯脱除率的影响,分析了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协同效应。当气体中C6H6的体积分数为102×10-6、H2O的体积分数为1.2%、空气为平衡气、输入的放电电压为18 kV、空速为13 650 h-1时,苯的脱除率可达98.7%。而在同样实验条件下,单纯等离子体脱除苯和单纯催化氧化脱除苯的脱除率分别为69.5%和10.0%。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CeO2催化剂催化氧化空气中苯的过程中产生了显着的协同效应,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如O和HO2等,是实现CeO2催化氧化苯的氧化-还原转化循环过程的关键。

王升高,徐开伟,卢文平,孔垂雄[3](2013)在《介质阻挡放电协同催化对空气中苯的降解》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对空气中苯的去除效率,降低尾气中的残余有害气体的含量,采用等离子体结合二氧化锰或氧化铜/二氧化锰催化剂的方法.采用水热法和浸渍法分别合成了二氧化锰和氧化铜/二氧化锰催化剂,通过气相色谱仪和碘量滴定法测定了尾气中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臭氧的含量,研究了苯氧化降解过程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当不加催化剂时,随放电功率增加,苯的降解率可达68.2%,臭氧体积分数上升至595×10-6,二氧化碳的选择比为51.9%;采用氧化铜/二氧化锰催化剂对尾气中臭氧和一氧化碳降解最好,尾气中的臭氧降低为108×10-6,同时二氧化碳选择比提高至94.2%.

刘伟伟,姚志良[4](2012)在《室内甲醛污染及其净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室内装修日益普及,由此引发的室内甲醛污染问题备受人们关注。本综述对室内甲醛的污染现状进行了概括;对近年来国内外甲醛净化技术的研究进行比较和归纳,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黄炯[5](2010)在《介质阻挡放电—催化降解甲苯的产物分布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来源广泛,危害人类健康,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与传统治理技术相比,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具有投资少、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副产物少等优点,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物处理领域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但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VOCs及臭氧的同时高效去除、气相副产物及气溶胶的分析和协同机制的探讨。采用线板式介质阻挡反应器,结合同时高效去除甲苯及臭氧的催化剂降解甲苯,考察反应条件对甲苯去除的影响,对反应生成的CO、CO2和O3进行定量分析,全面分析甲苯降解的气固相副产物;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和分析;分析臭氧和羟基自由基在介质阻挡放电协同催化体系中的作用,提出甲苯的降解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氮气气氛下,介质阻挡放电没有产生臭氧,放电产生的高能粒子能有效地降解甲苯,输入电压较高时(>9.0kV),水蒸气对甲苯去除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空气气氛下,介质阻挡放电在去除甲苯的同时产生了高浓度的臭氧,输入电压、湿度及甲苯初始进口浓度对甲苯的去除效率和臭氧的出口浓度有重要的影响。(2)催化剂结合在介质阻挡放电区,能提高了反应器的放电性能;催化剂对催化氮活性物种去除甲苯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催化剂负载在发泡镍后端的甲苯及臭氧去除效果都比负载在前端的高;水蒸气的存在不利于甲苯的去除,但能减少臭氧的出口浓度。(3)催化剂结合在等离子体区后可实现甲苯及臭氧的同时去除,输入电压为9.0kV时,甲苯的去除效率达92.8%,在80min内O3的去除效率维持在99%以上;除臭氧外,空气放电产生的其它物种对DBD区后甲苯的催化降解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臭氧浓度较高时湿度对甲苯及O3的降解效率的影响都很小。(4)介质阻挡放电-催化降解甲苯生成的多相态产物,是碳平衡较低的原因之一。催化剂结合在等离子体区后,水蒸气的存在有利于CO向CO2转化,减少气相产物的种类,提高碳平衡。甲苯降解的副产物除了带苯环的衍生物(苯甲酸、苯甲醛、苯甲醇等),还包括苯环断裂后形成的小分子产物(丙烷、2-甲基丁烷等、乙醛、甲酸、硝基甲烷等)。在产物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甲苯的降解机理。

刘英[6](2010)在《苯系物的新型吸收剂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工业排放的大量有机废气,制备了一种新型吸收剂。首次以水和生物柴油为原料,经乳化形成稳定的乳液,可提高生物柴油的吸收性能,有效去除废气中的甲苯。本文选取两种乳化剂制备乳液,并考察了油水比、乳化剂HLB值、乳化剂添加量、乳化时间和乳化温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将乳液作为甲苯废气的吸收剂,通过实验室模拟废气,考察了其对甲苯废气及混合废气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对于用复配表面活性剂乳化形成的乳液Ⅰ,在油水比(质量比)为7:3,乳化剂HLB(亲水亲油平衡值)值为10,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乳化时间为0.5h,乳化温度为室温时,乳液Ⅰ的稳定性最好,且对甲苯废气的去除率可达到90.3%。对皂化形成的乳液Ⅱ,结果表明,在油水比为7:3,乳化剂添加量为0.04%,乳化时间为0.5h,乳化温度为室温时,乳液稳定性最好。且对甲苯废气有着很好的吸收效果。在考察吸收剂对含甲苯废气的吸收性能时,发现进口甲苯浓度,吸收温度,进气流量等因素对吸收效率有显着的影响。其吸收率随着进口甲苯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吸收温度的增加,吸收率是逐渐降低的。进气风量越小,吸收效率越]好。同时考察了吸收剂对混合废气的吸收效果。考虑到原料的重复利用性,研究了所制备乳液的破乳方法,通过实验证明采用化学破乳法对乳液有明显破乳效果,且不影响再次使用。因此,大大降低了吸收废气的成本。

范红玉[7](2009)在《等离子体催化低温脱除氮氧化物和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氮氧化物和苯是常规方法难脱除的两种有代表性的气相污染物。本论文采用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分别开展了“等离子体催化烃类低温选择还原氮氧化物”和“空气中低浓度苯的等离子体催化完全氧化脱除”两方面的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等离子体催化烃类低温选择还原氮氧化物(1)采用介质阻挡放电与H-MOR催化剂“一段法”相结合,对乙炔选择还原氮氧化物反应进行了考察。在低温(100-200℃)和较宽的氧含量范围(0-15%)条件下,等离子体催化表现出了显着的协同效应。以0.05%NO/0.05%C2H2/10%O2/N2为原料气、空速为12,000 h-1、输入能量密度为125 J L-1条件下,100℃时单纯等离子体、单纯催化和等离子体催化体系中氮氧化物转化率分别为3.3%、11.6%和66.7%;200℃时上述三种体系中氮氧化物转化率分别为3.8%、54.0%和91.4%。质谱在线检测反应产物的结果表明,在单纯催化体系中产生了大量的HCN副产物,而在等离子体催化体系中基本没有HCN副产物放出,这可能是因为等离子体催化体系生成的大量NO2和H2O可将HCN迅速消耗掉,从而显着提高了氮氧化物的低温活性。(2)质谱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可促进H-MOR催化剂上NOy(y≥2)物种的形成和乙炔的氧化。对经NO/C2H2/O2三组分预处理后在H-MOR催化剂上形成的表面中间物种与NO、O2和NO+O2的反应能力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催化剂上形成的表面中间物种在NO与O2共存时对NO具有较强的选择还原性。2.空气中低浓度苯的等离子体催化完全氧化脱除(1)采用循环的“存储-放电”(CSD)等离子体催化新方法,考察了多种催化剂在含有低浓度苯、相对湿度为50%的模拟空气中对苯的吸附存储和吸附态苯的等离子体催化完全氧化性能。结果表明:Ag/HZSM-5(SiO2/Al2O3=360)催化剂在选择吸附苯和对吸附态苯的等离子体催化完全氧化方面的性能均最佳;Ag/HZSM-5在湿气流中的抗水性主要归功于高硅载体HZSM-5的疏水性;银促进了吸附态苯完全氧化为CO2和H2O(CO2选择性~100%)。催化剂的表征结果表明:银含量增加,催化剂与苯之间的作用力增强,催化剂的碳平衡下降。(2)相同条件下,Ag/HZSM-5催化剂比HZSM-5催化剂吸附苯的穿透时间延长了3倍。Ag/HZSM-5催化剂穿透时间的延长,大大降低了等离子体催化法处理含低浓度苯污染气体的能耗。在处理含有4.7 ppm苯、相对湿度为50%和流量为600mL min-1的模拟空气实验中,采用CSD等离子体催化新方法(Ag/HZSM-5为催化剂,放电功率为4.7W),处理每立方米污染气体的放电能耗仅为3.7×103 kWh。如此之低的能耗使得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在脱除空气中低浓度VOCs中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余成洲[8](2009)在《废润滑油吸收法治理二甲苯废气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污染是当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大多有机废气(如二甲苯废气)有毒、有害,对人体伤害极大,所以治理有机废气是大气污染治理中极为关注和重要的一部分。而废油对土壤、水等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治理难度极大。论文创新提出以废润滑油作为新型吸收剂治理二甲苯废气,并进行了深入实验研究,体现了“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环保重要思想。实验采用陶瓷拉西环填料吸收塔,以自行动态配制的二甲苯废气为研究对象。首先,选择酯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化合物、混合化合物以及其他化合物作为吸收剂,对比实验研究其吸收效果,筛选出吸收效率和经济效益最佳的吸收剂——废润滑油;同时探讨了吸收原理,为实验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系统地考察了废润滑油的喷淋量、气体风量、液气比、吸收温度、二甲苯气体进口浓度、吸收时间、吸收剂循环次数等因素对二甲苯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最后,设计并实施了四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采用直观分析法分析正交实验数据,找出影响二甲苯废气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与验证实验的结果一致,为废气的工业化治理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和工艺参数。论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废润滑油(废变压器油)吸收剂对二甲苯废气的吸收效果最好,且最廉价。二甲苯平均吸收效率为87.7%,可见废变压器油是一种优良的吸收剂。(2)二甲苯废气吸收率随废润滑油喷淋量增大而升高,但增加到一定喷淋量时,吸收效率变化不明显;随气体风量增大而降低;随液气比增大而增大,增大到一定值过后,吸收效率基本保持不变;随吸收温度升高而下降;随气体进口浓度增大而增大,但增加到一定浓度后,吸收率基本不变,甚至下降;随吸收时间增加而增大,在短时间内吸收效率增大的很快,15min后吸收率变化很缓慢;随循环次数增多,基本保持不变。另外,采用填料层越高,二甲苯吸收效果随好。(3)采用L25(56)正交表,对废润滑油喷淋量、进口二甲苯气量、吸收温度和进口二甲苯浓度等四因素进行实验优化组合。其正交实验结果得出,吸收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吸收温度,次要因素为废润滑油喷淋量和进口二甲苯气量;吸收最佳工艺条件:吸收温度15℃,废润滑油喷淋量36 L/h,进口二甲苯气量0.116m3/h,进口二甲苯浓度1100 mg/m3,在此条件下,吸收效果最好;其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废润滑油治理二甲苯废气的吸收效率高达95.2%,吸收效果非常好。论文研究方法不仅具有设备少、投资小、效率高、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而且目前国内未有过研究,因此,研究对其工业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余成洲,张贤明,张春媚[9](2009)在《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治理技术及其新进展》文中指出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汽压约大于70 Pa,常压下沸点低于260℃的有机化合物,简称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述了VOCs的来源和危害;介绍了溶剂吸收法、吸附法、热破坏法、生物膜法等常见的VOCs废气传统治理技术,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治理技术,如电晕法、光氧化分解法、等离子体分解法和膜分离法;并提出了今后VOCs废气治理技术研究将朝着运行稳定、能耗低、操作简单、制造成本低、管理维护简易等方向发展。

郭玉芳,叶代启,陈克复[10](2005)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净化》文中认为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净化技术是一种理想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催化剂的加入可提高等离子体反应中污染物的脱除效率和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减少副产物的产生,并进一步降低能耗。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净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效果与净化原理,并从影响污染物降解率的因素、产物分析和反应动力学等机理性研究方面概括了目前国内外在应用该技术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后提出了该项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研究方向。

二、氧化铂对DBD处理含苯废气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铂对DBD处理含苯废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等离子体引发CeO2低温活性协同脱除空气中甲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实验装置
    1.2 催化剂的制备
        1.2.1 Ce O2
        1.2.2 Mn Ox
        1.2.3 Ti O2
2 结果与讨论
    2.1 放电电压对甲醛脱除率的影响
    2.2 甲醛初始体积分数对甲醛脱除率的影响
    2.3 水体积分数对甲醛脱除率的影响
    2.4 协同作用对甲醛脱除率的影响
    2.5 等离子体与Ce O2结合脱除甲醛的微观机制
3 结论

(2)等离子体引发CeO2低温催化活性协同脱除空气中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 1 实验装置
    1. 2 催化剂的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 1 水量的影响
    2. 2 放电电压的影响
    2. 3 初始浓度的影响
    2. 4 协同效应的影响
    2. 5 等离子体与Ce O2的催化协同效应机理
3 结论

(4)室内甲醛污染及其净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甲醛的污染现状
2 甲醛净化技术的研究
    2.1 吸附法
    2.2 化学吸收法
    2.3 生物法
    2.4 臭氧氧化法
    2.5 等离子体技术
    2.6 光催化法
    2.7 膜吸收技术
    2.8 复合技术
3 总结与展望
    3.1 总结
    3.2 展望

(5)介质阻挡放电—催化降解甲苯的产物分布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废气的来源及其危害
    1.2 有机废气的治理技术
        1.2.1 传统的治理技术
        1.2.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去除有机废气
        1.2.3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去除有机废气
    1.3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化学试剂和气体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制备
        2.2.1 含活性氧化铝涂层的催化剂制备
        2.2.2 不含活性氧化铝涂层的催化剂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方法
        2.3.1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
        2.3.2 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XRD)
        2.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4 色谱-质谱仪(GC-MS)
    2.4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
    2.5 评价装置
    2.6 计算方法
    2.7 小结
第三章 介质阻挡放电去除甲苯的研究
    3.1 前言
    3.2 氮气
        3.2.1 放电性能
        3.2.2 输入电压
        3.2.3 湿度
    3.3 空气
        3.3.1 放电性能
        3.3.2 输入电压对甲苯去除及臭氧出口浓度的影响
        3.3.3 湿度对甲苯去除及臭氧出口浓度的影响
        3.3.4 甲苯初始浓度对甲苯去除及臭氧出口浓度的影响
        3.3.5 流量对甲苯去除及臭氧出口浓度的影响
    3.4 降解机理
    3.5 小结
第四章 等离子体区催化降解甲苯的研究
    4.1 前言
    4.2 催化剂
        4.2.1 催化剂制备
        4.2.2 催化剂表征
        4.2.3 甲苯吸附曲线
    4.3 催化剂对放电性能的影响
    4.4 氮气气氛
    4.5 空气气氛
        4.5.1 催化剂负载位置对甲苯去除及臭氧出口浓度的影响
        4.5.2 催化剂活性组分对甲苯去除及臭氧出口浓度的影响
        4.5.3 湿度对甲苯及臭氧出口浓度的影响
    4.6 降解机理
    4.7 小结
第五章 等离子体区后催化降解甲苯的研究
    5.1 前言
    5.2 氮物种
    5.3 空气气氛
        5.3.1 臭氧产生方式对甲苯及03去除的影响
        5.3.2 催化剂活性组分对甲苯及03去除的影响
        5.3.3 湿度对甲苯及03去除的影响
        5.3.4 不同甲苯/臭氧比对甲苯及03去除的影响
    5.4 降解机理
    5.5 小结
第六章 产物分布及降解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CO_X
        6.2.1 催化剂结合在等离子体区
        6.2.2 催化剂结合在等离子体区后
    6.3 副产物
        6.3.1 气相副产物
        6.3.2 气溶胶
    6.4 降解机理分析
        6.4.1 活性物种形成
        6.4.2 降解途径
    6.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苯系物的新型吸收剂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现状
    1.2 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课题的确立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装置和流程
    2.3 实验方法
3 吸收剂的制备方法
    3.1 原料的选择
    3.2 乳液的制备
4 吸收剂的稳定性研究
    4.1 吸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
    4.2 吸收剂稳定性测试
    4.3 小结
5 吸收剂的吸收性能研究
    5.1 模拟工业甲苯废气的制备
    5.2 有机物质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5.3 吸收剂对甲苯废气的吸收性能研究
    5.4 吸收剂对混合气体的吸收性能研究
    5.5 乳液对甲苯吸收作用的过程分析
    5.6 小结
6 乳液破乳方法的实验研究
    6.1 破乳方法简介
    6.2 化学破乳机理
    6.3 破乳实验与讨论
7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7)等离子体催化低温脱除氮氧化物和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与选题
    1.1 等离子体催化选择还原氮氧化物
        1.1.1 氮氧化物的来源和危害
        1.1.2 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方法
        1.1.3 等离子体脱除氮氧化物
        1.1.4 等离子体催化脱除氮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1.2 等离子体催化脱除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2.1 室内空气中VOCs的来源和危害
        1.2.2 室内空气中VOCs的治理方法
        1.2.3 等离子体脱除VOCs
        1.2.4 等离子体催化脱除室内VOCs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选题和研究思路
2 实验部分
    2.1 等离子体催化反应评价
        2.1.1 等离子体催化烃类低温选择还原氮氧化物
        2.1.2 空气中低浓度苯的等离子体催化完全氧化脱除
    2.2 等离子体放电功率的测量
    2.3 催化剂制备
    2.4 催化剂表征
        2.4.1 程序升温技术应用于表面吸附物种的研究
        2.4.2 催化剂负载量的测定(ICP)
        2.4.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5 比表面积(BET)
        2.4.6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4.7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5 实验仪器与药品
        2.5.1 主要仪器
        2.5.2 实验药品
3 等离子体催化烃类低温选择还原氮氧化物
    3.1 前言
    3.2 等离子体催化乙炔选择还原氮氧化物的协同效应
    3.3 等离子体催化乙炔选择还原氮氧化物工艺参数的影响
        3.3.1 输入能量密度与温度的影响
        3.3.2 空速的影响
        3.3.3 氧含量的影响
        3.3.4 水蒸汽的影响
        3.3.5 "一段法"和"两段法"的比较
        3.3.6 放电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3.4 等离子体催化乙炔选择还原氮氧化物的机制探讨
        3.4.1 乙炔存在下单纯等离子体对NO氧化为NO_2的贡献
        3.4.2 气相产物的质谱在线检测
        3.4.3 等离子体对NO在H-MOR催化剂上吸附过程的影响
        3.4.4 等离子体对NO+O_2在H-MOR催化剂上共吸附过程的影响
        3.4.5 等离子体对C_2H_2+O_2在H-MOR催化剂上共吸附过程的影响
        3.4.6 H-MOR催化剂上乙炔选择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表面中间物种研究
        3.4.7 等离子体与H-MOR催化剂协同脱除氮氧化物的机理概述
    3.5 小结
4 空气中低浓度苯的等离子体催化完全氧化脱除
    4.1 前言
    4.2 功能催化剂:苯的存储与等离子体催化氧化
        4.2.1 催化剂载体
        4.2.2 HZSM-5上的负载组分
        4.2.3 Ag/HZSM-5催化剂
    4.3 等离子体催化反应器与工艺参数对吸附态苯氧化的影响
        4.3.1 等离子体催化反应器结构的影响
        4.3.2 吸附气流中相对湿度的影响
        4.3.3 放电功率的影响
        4.3.4 存储周期的影响
        4.3.5 循环的"存储-放电"等离子体催化处理空气中低浓度苯的放电能耗
        4.3.6 吸附态苯的等离子体催化氧化产物的质谱在线分析
    4.4 双功能催化剂的表征与等离子体催化氧化吸附态苯的机理探讨
        4.4.1 Ag/HZSM-5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4.4.2 Ag/HZSM-5催化剂上银的化学状态
        4.4.3 Ag/HZSM-5催化剂的疏水性及对苯的选择吸附性能
        4.4.4 Ag/HZSM-5催化剂对吸附态苯的催化氧化作用
        4.4.5 等离子体催化氧化吸附态苯的机理探讨
        4.4.6 等离子体催化氧化吸附态苯的动力学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
    5.1 本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创新点摘要
致谢
作者简介

(8)废润滑油吸收法治理二甲苯废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有机废气的来源与危害
        1.2.1 有机废气的来源
        1.2.2 有机废气的危害
    1.3 润滑油主要污染原因及废润滑油的成分
        1.3.1 润滑油主要污染原因
        1.3.2 废润滑油的成分
    1.4 有机废气的治理技术
        1.4.1 传统治理技术
        1.4.2 VOCs 治理技术新进展
        1.4.3 几种组合治理技术
    1.5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吸收塔的操作条件
    2.1 实验设计
        2.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2.1.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2.2 吸收塔操作条件的确定和实验
        2.2.1 吸收塔结构
        2.2.2 吸收塔操作条件的确定
        2.2.3 吸收反应塔操作条件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收剂性能对比实验
    3.1 吸收剂的种类及选择
    3.2 实验
        3.2.1 实验器材及方法
        3.2.2 数据分析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吸收原理的探讨
        3.3.1 双膜理论
        3.3.2 气液平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润滑油吸收二甲苯废气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器材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4.1.4 实验计划
        4.1.5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4.1.6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9)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治理技术及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的VOCs治理技术
    (1) 溶剂吸收法。
    (2) 吸附法。
    (3) 热破坏法。
    (4) 生物膜法。
2 VOCs治理技术新进展
    (1) 电晕法。
    (2) 光氧化分解法。
    (3) 等离子体分解法。
    (4) 膜分离法。
3 结 语

(1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催化协同作用效果与净化VOC原理
2 国内外主要成果
    2.1 影响气体降解率的因素
    2.2 机理性研究
3 结 语

四、氧化铂对DBD处理含苯废气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等离子体引发CeO2低温活性协同脱除空气中甲醛[J]. 张增凤,丁慧贤.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4(04)
  • [2]等离子体引发CeO2低温催化活性协同脱除空气中苯[J]. 丁慧贤,赵宇杰,张增凤.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4(02)
  • [3]介质阻挡放电协同催化对空气中苯的降解[J]. 王升高,徐开伟,卢文平,孔垂雄.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3(01)
  • [4]室内甲醛污染及其净化技术研究进展[J]. 刘伟伟,姚志良. 广州化工, 2012(19)
  • [5]介质阻挡放电—催化降解甲苯的产物分布及机理研究[D]. 黄炯.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6]苯系物的新型吸收剂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英.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3)
  • [7]等离子体催化低温脱除氮氧化物和苯的研究[D]. 范红玉.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8]废润滑油吸收法治理二甲苯废气的实验研究[D]. 余成洲. 重庆工商大学, 2009(08)
  • [9]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治理技术及其新进展[J]. 余成洲,张贤明,张春媚.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净化[J]. 郭玉芳,叶代启,陈克复. 工业催化, 2005(11)

标签:;  ;  ;  ;  ;  

氧化铂对含苯废气DBD处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