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葱采种方式对分蘖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华[1](2013)在《苏打盐碱土氟分布及铝氟互作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种稻已经成为苏打盐碱土改良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硫酸铝作为改良剂在改良盐碱土种稻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铝在降低土壤pH、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同时,是否会对土壤中的氟产生影响还不清楚。为了探讨铝的添入对土壤中氟的影响,本研究以苏打盐碱土为供试土壤,在对电极法测定氟含量进行优化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氟在苏打盐碱土中的含量、吸附和解吸、铝对苏打盐碱土中氟的形态、吸附以及水稻吸氟规律的影响。从新的角度来研究该区的氟危害,为降低氟的生物有效性、控制氟进入食物链提供理论支持。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用电极法测定氟含量时,由Na3C6H5O7?2h2O、NaNO3、C6H8O7组成的总离子强度缓冲溶液,能够掩蔽共存铝离子的干扰、稳定氟离子的活度、缓冲待测溶液pH,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均较高;已知添加法为最优的测量模式;碱熔法是测量植株中氟含量时较为理想的前处理方法。2、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表层土壤中的全氟含量并不高,低于对照黑土和全国土壤的氟背景值,但是其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含量普遍较高,氟的生物有效性高,这也是当地地方性氟病流行的原因所在。土壤剖面中,由于采样期间土壤水分上移,带动氟向地表聚集,致使表层土壤(0-20cm)中的水溶态氟、交换态氟、全氟含量高于中间层(20-40cm),但是由于底层(40-60cm)土壤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小,氟活化的程度较低,所以全氟含量较其它土层高。各形态氟的分布规律为残余态>水溶态>铁锰结合态、交换态>有机束缚态。交换态氟与其它形态氟的相关性显着,是氟相互转化的中间过渡形式。部分地表水和井水中的氟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水标准和饮用水标准。3、随着初始氟浓度的增加,苏打盐碱土对氟的吸附量和解吸量都是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趋于不变,而解吸率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最小解吸率为62.79%。Langmuir方程能较好的拟合苏打盐碱土对氟的等温吸附过程。吸附平衡时间为48h,第1h内有近50%的氟完成了吸附,而这部分氟又极易被解吸下来。双常数方程能够较好的拟合苏打盐碱土对氟的吸附动态,且与初始氟浓度无关。pH越低,氟的吸附量越大、解吸率越小。铝可以缩短氟吸附的平衡时间,增加吸附量、降低解吸率,这与聚合羟基铝-蒙脱石复合体的形成有关。随着阴离子浓度的增加,氟的吸附量先降低后增加,但是解吸率却高于相应的单施氟处理。当阴离子-氟-铝共存时,与相应的阴离子-氟共存处理相比,氟的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解吸率却相应下降,与相应的铝-氟共存处理相比,解吸率却偏高,H2PO4-处理的氟吸附量和解吸量均高于其它的阴离子处理。4、与不施铝处理相比,施铝处理能够降低氟在土壤中的淋失率,但是铝氟相对含量不同,降低的程度有所差别,这可能与施入硫酸铝以后苏打盐碱土中pH变化、铝氧化物/氢氧化物数量变化、土壤胶体带电性变化及土壤自身由于氟的吸附而产生的铝释放有关。因为吸附试验中的1:1铝氟摩尔比处理的吸附量最大、解吸率最低,所以在淋洗试验中,该处理表现出总淋失率最低的特点。5、生物试验表明,低浓度氟能促进株高、茎叶和根的干重,高浓度则抑制,但对分蘖数和籽粒干重则始终表现为抑制作用。水稻体内的氟含量随着施氟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各部位的氟浓度为稻壳>糙米>根>茎叶。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水稻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适量的铝氟比能够降低水稻体内的氟含量,但是不能改变其在各部位的分配规律。土壤中的各形态氟随着初始氟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加入铝以后,自由态氟和水溶态氟含量随着铝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均低于空白处理,残余态氟呈增加趋势,其余形态氟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得到的最佳施铝量为0.4%-0.6%,相当于铝氟的摩尔比为1:1.9-1:8.5左右,此时水稻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相应土壤中的水溶态和可交换态氟含量均较低,而铁锰结合态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较高,并且与空白处理相比土壤对氟的吸附量较大、解吸率较小,所以该铝氟比能够减少氟向地下水的迁移,降低水稻体内的氟含量,进而可以降低人畜通过食物链而摄入的氟量。
武敏[2](2013)在《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载药系统经皮靶向吸收研究》文中指出分蘖葱头总黄酮是葱属植物分蘖葱头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血脂以及抗炎抗菌的活性。但分蘖葱头总黄酮的中的主要成分槲皮素水溶性极差,且含有大葱样的气味。为了改善分蘖葱头总黄酮的水溶性,掩盖不良气味,增加其成药后的体内吸收,同时,考虑经皮给药的优点,实验设计研制纳米乳靶向经皮载药系统,并进行质量评价,又以裸鼠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靶向载药系统经皮给药的体内靶向性和经皮吸收的机制。本研究通过伪三元相图法筛选出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最佳处方为:IPM/(Tween80+Span80)/PEG400=3:7,Km=1:1。空白纳米乳外观为澄清透明略带蓝色乳光的胶体溶液,载药后纳米乳呈现棕色透明溶液。空白和载药纳米乳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3.7nm和27.4nm;PH值分别为5.8和6.0;载药后Zeta电位为-6.5mV;扫描电镜下纳米乳滴为球形或椭球形,分布均匀;10000r min-1转离心20min、5000lx强光照射及60℃高温下,载药纳米乳依然澄清透明,保持均一透明,未见分层和沉淀现象,30天内药物含量未见明显变化,表明载药纳米乳稳定性良好。质量评价采用HPLC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分别为92.35%和2.16%;体内靶向分布测定结果提示,分蘖葱头总黄酮在心脏和肾脏聚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图片显示,载药纳米乳靶向系统的经皮吸收机制为细胞间和毛囊两种方式。
刘玮[3](2012)在《分蘖洋葱有性杂交育种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分蘖洋葱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温度和不同激素处理分蘖洋葱的鳞茎,研究了不同的处理条件对分蘖洋葱抽薹开花的影响,旨在为分蘖洋葱的有性生殖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选育了分蘖洋葱新品种珠葱1号。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蘖洋葱“庄河”和“旅顺”品种经-3--5℃、2-4℃和8-10℃三种温度处理2个月,结果表明低温对分蘖洋葱生化指标有影响。2-4℃温度处理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C/N比最高、POD活性最强。3种温度处理都没使分蘖洋葱抽薹开花。2.分蘖洋葱鳞茎在2-4℃冷藏60天,然后分别用50、500和1000mg.L-1的赤霉素(GA3)溶液浸渍处理24小时,3种处理均可提高测定的生化指标。其中,500mg.L-1的GA3促进效果最显着。500和1000mg.L-1的GA3处理使“城子”和“拉林”品种产生抽薹,抽薹率变动在20-40%之间。“依兰”品种表现抗抽薹性。抽薹的植株全部开花,对不育系植株授粉,在不育系植株上收获到杂交种子。3.结合鳞茎2-4℃冷藏60天的处理,用0.3、3和30mg.L-1的脱落酸(ABA)溶液处理鳞茎24小时,可以有效提高生化指标和促进分蘖洋葱的抽薹、开花。其中,3mg.L-1的ABA促进效果最显着。较高浓度30mg.L-1的ABA处理,除了使可溶性蛋白含量略有提高外,对其他生化指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0.3和3mg.L-1的ABA处理使“城子”和“拉林”品种的抽薹率达20-50%。“依兰”品种表现抗抽薹性。抽薹的分蘖洋葱全部开花,对不育系植株授粉,在不育系植株上收获到杂交种子。4.先将分蘖洋葱鳞茎在2-4℃冷藏60天,然后分别用5、50和500mg.L-1的吲哚乙酸(IAA)溶液浸渍处理24小时,结果5和50mg.L-1的IAA处理均可以提高测定的生化指标。其中,50mg.L-1的处理效果最佳。高浓度500mg.L-1的IAA除了使个别品种的C/N比值降低以外,对其他生化指标也都有提高的作用。仅50mg.L-1的处理使“城子”和“拉林”品种抽薹,抽薹率均达20%。“依兰”品种表现抗抽薹性。抽薹的植株全部开花,对不育系植株授粉,在不育系植株上收获到杂交种子。5.以分蘖洋葱雄性不育系MB01-79A为母本和自交系WMF01-06C为父本杂交育成了新品种珠葱1号。该品种比较耐低温,适合在长日照条件下生长,整个生育期为130-140天,较适宜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等地种植栽培;与地方农家品种相比,抗病性较强,耐贮藏,产量较高,分蘖数较少,并且球形好,更适于出口。
苗春乐[4](2008)在《刈割次数对沙葱生长发育及营养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沙葱(Allium mongolicum Regel.)又名蒙古韭,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及内蒙古荒漠草原、沙地的多年生百合科葱属植物。本试验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通过对沙葱进行不同次数的刈割处理来研究刈割对生长发育、营养物质含量及产量等影响,来确定人工栽培条件不同栽培目的的适宜采收期和刈割次数,其结果表明:1、一年生沙葱,年内多次刈割对植株地上、地下指标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随刈割次数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1)叶鲜重分别降低了60.1%、74.0%和83.1%,叶干重下降59.2%、73.5%和80.7%;根鲜分别重降低了39.5%、50.6%和72.8%,根干重降低41.4%、47.3%和70.7%;(2)根长分别降低5.8%、12.0%和18.4%;根数降低16.0%、27.0%和44.7%;(3)分蘖数降低19.9%、46.8%和52.5%;(4)鳞茎直径下降了20.9%、28.0%和36.2%。2、一年生沙葱当年多次刈割,随刈割次数的增加其第二年抽薹率较未刈割的对照分别降低了0%、40.0%、33.3%和46.7%;每簇抽薹数分别下降-11.0%、40.0%、31.1%和64.4%。说明一年生沙葱一年刈割次数≥2,均明显抑制第二年的抽薹率及每簇的抽薹数,刈割1次不但对其抽薹率无明显影响,反而对其每簇抽薹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沙葱一、二年生总产量均以年内刈割3次(处理Ⅲ)最大,分别为212.8 kg/667m2和1484.4 kg/667m2,各处理单茬产量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4、沙葱各茬营养物质含量略有不同,刈割有利于沙葱干物质含量的积累;一年生可溶性糖含量随刈割次数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二年生则无明显变化,同时适当的刈割对沙葱叶片淀粉的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粗纤维含量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总黄酮和总氨基酸含量以二年生沙葱年刈割二次(处理Ⅱ)的第2茬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刈割次数的增加变化不大;脂肪则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含量略有下降。综上结果,建议一年生沙葱在生长后期刈割1次,有利于二年生植株的生长发育;二年生沙葱虽可刈割4次,但以刈割3次产量最高;为了利用其化学成分可采用二年生(或二年生以上)的沙葱,且减少刈割次数。该研究不仅填补了沙葱刈割采收的研究空白,且为不同栽培目的适宜采收期和刈割次数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沙葱种质资源的保护及沙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贾雨,刘春影[5](2002)在《大葱采种方式对分蘖率的影响》文中指出根据大葱不同采种方式对分蘖率的影响 ,提出大葱网棚采种方式隔离效果最好 ,宜用于繁育原种 ;应用隔离采种方式进行良种繁育时 ,隔离区必须超过 10 0 0m。
二、大葱采种方式对分蘖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葱采种方式对分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苏打盐碱土氟分布及铝氟互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进展 |
1、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概述 |
2、氟的生物功能及临界水平 |
3、吉林省西部的防氟措施研究 |
4、土壤氟的研究进展 |
5、植物对氟吸收的研究进展 |
6、电极法测定土壤和植株中氟含量的研究进展 |
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拟解决问题及创新点 |
1、研究内容 |
2、技术路线 |
3、拟解决的问题 |
4、创新点 |
第二章 氟测定相关试验方法的筛选 |
一、材料与方法 |
1、试验材料 |
2、试验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1、最佳缓冲溶液的确定 |
2、离子计测量模式的确定 |
3、植物中氟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氟在苏打盐碱土—水中的变化特征 |
一、材料与方法 |
1、供试土壤 |
2、试验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1、苏打盐碱土的全氟含量 |
2、苏打盐碱土的水溶态氟含量 |
3、苏打盐碱土的其它形态氟变化 |
4、苏打盐碱土中各形态氟的分布比例 |
5、苏打盐碱土中各形态氟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
6、苏打盐碱区地表水中氟的含量 |
7、苏打盐碱土区井水中氟的含量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章 苏打盐碱土对氟的吸附及影响因素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1、试验材料 |
2、试验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1、苏打盐碱土对氟的等温吸附研究 |
2、苏打盐碱土对氟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3、pH对苏打盐碱土吸附氟的影响研究 |
4、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吸附氟的影响研究 |
5、几种阴离子对苏打盐碱土吸附氟的影响研究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五章 铝氟互作对苏打盐碱土中氟淋失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1、供试土壤 |
2、试验方法 |
3、测定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1、铝氟互作对淋洗液pH的影响 |
2、铝氟互作对氟淋洗动态的影响 |
3、铝氟互作对氟总淋失率的影响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六章 氟在水稻植株中的分配及Al~(3+)对水稻吸氟规律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1、供试土壤 |
2、试验方法 |
3、测量方法 |
4、数据统计 |
二、结果与分析 |
1、氟、铝氟互作对土壤中各形态氟含量的影响 |
2、氟、铝氟互作对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 |
3、氟、铝氟互作对水稻吸氟规律的影响 |
4、水稻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与土壤中各形态氟含量间的关系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载药系统经皮靶向吸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分蘖葱头总黄酮 |
1.2 纳米乳 |
1.2.1 纳米乳的定义及特点 |
1.2.2 纳米乳的基本组成 |
1.2.3 纳米乳的形成机制 |
1.2.4 纳米乳的结构类型 |
1.2.5 纳米乳载药系统的给药途径 |
1.3 经皮吸收 |
1.3.1 经皮吸收的定义和特点 |
1.3.2 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 |
1.4 纳米乳载药系统的经皮靶向吸收 |
1.4.1 纳米乳载药系统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 |
1.4.2 纳米乳在经皮吸收制剂中的应用 |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的处方设计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 |
2.2 伪元相图法筛选处方 |
2.2.1 油相筛选 |
2.2.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2.2.3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2.2.4 确定 Km 值和纳米乳各成分的用量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章 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的研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 |
3.2 ACADF 纳米乳的制备 |
3.3 纳米乳的质量评价 |
3.3.1 纳米乳的外观及形态学考察 |
3.3.2 纳米乳的类型检测 |
3.3.3 纳米乳的 PH 值检测 |
3.3.4 纳米乳的粒径检测 |
3.3.5 纳米乳的 Zeta 电位的测定 |
3.3.6 稳定性实验 |
3.4 纳米乳载药系统分析方法的建立 |
3.4.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4.2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3.4.3 溶液的配制 |
3.4.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4.5 精密度实验 |
3.4.6 重现性实验 |
3.4.7 回收率的测定 |
3.5 纳米乳载药系统的含量测定 |
3.5.1 样品的检测 |
3.5.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检测 |
3.6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经皮载药系统的靶向性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药品与试剂 |
4.1.2 仪器 |
4.2 分析方法的建立 |
4.2.1 HPLC 的测定 |
4.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2.3 精密度实验 |
4.2.4 回收率实验 |
4.3 纳米乳的组织分布 |
4.3.1 实验动物 |
4.3.2 小鼠组织分布的实验方法 |
4.4 体内靶向分布结果与讨论 |
4.4.1 体内分布的靶向性结果 |
4.4.2 纳米乳载药系统经皮靶向给药讨论 |
第五章 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的经皮吸收的机制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药品与试剂 |
5.1.2 仪器 |
5.2 CLSM 法研究载药纳米乳经皮吸收机制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操作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CLSM 法测定纳米乳经皮吸收的结果 |
5.3.2 CLSM 法测定纳米乳经皮吸收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分蘖洋葱有性杂交育种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促进植物花芽分化、抽薹、开花的研究进展 |
1.1.1 温度对花芽分化、抽薹、开花的影响 |
1.1.2 光照对花芽分化、抽薹、开花的影响 |
1.1.3 植物生长物质对花芽分化、抽薹、开花的影响 |
1.2 花芽分化、抽薹、开花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1.2.1 糖的变化 |
1.2.2 蛋白质的变化 |
1.2.3 C/N比值的变化 |
1.2.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1.3 分蘖洋葱育种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分蘖洋葱抽薹、开花过程中生化指标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温度处理对分蘖洋葱抽薹、开花的影响 |
2.2.2 GA_3处理对分蘖洋葱抽薹、开花的影响 |
2.2.3 ABA处理对分蘖洋葱抽薹、开花的影响 |
2.2.4 IAA处理对分蘖洋葱抽薹、开花的影响 |
2.3 讨论 |
3 分蘖洋葱杂种一代珠葱1号的选育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品种比较试验 |
3.2.2 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
3.2.3 抗病虫性 |
3.3 讨论与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刈割次数对沙葱生长发育及营养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沙葱研究进展 |
1.1.1 沙葱的植物学性状 |
1.1.2 沙葱的隶属地位与分布 |
1.1.3 沙葱的营养及药用价值研究 |
1.1.4 沙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1.5 沙葱的人工栽培 |
1.1.6 沙葱的其他研究 |
1.2 植物刈割研究概况 |
1.2.1 刈割对植物地上部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1.2.2 刈割对植物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
1.2.3 刈割对作物营养品质影响 |
1.3 刈割与葱属植物的关系 |
1.4 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植株生长发育的观测 |
2.2.2 植株营养物质含量及产量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刈割次数对沙葱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刈割次数对沙葱植株干鲜重的影响 |
3.1.2 刈割次数对沙葱地下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3 刈割次数对一年生沙葱地下部储藏物质含量的影响 |
3.1.4 一年生沙葱刈割次数对第二年抽薹率及每簇抽薹数的影响 |
3.2 刈割次数对沙葱产量的影响 |
3.3 刈割次数对沙葱几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1 刈割对沙葱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2 刈割对沙葱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3.3.3 刈割对沙葱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3.3.4 刈割对沙葱淀粉含量的影响 |
3.3.5 刈割对沙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6 刈割对沙葱脂肪含量的影响 |
3.3.7 刈割对沙葱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3.3.8 刈割对沙葱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刈割与沙葱植株生长发育的关系 |
4.2 刈割与沙葱植株储藏物质积累及再生性的关系 |
4.3 刈割与沙葱产量及二年生沙葱抽薹的关系 |
4.4 刈割与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的关系 |
5 结论 |
5.1 刈割次数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 刈割次数对沙葱抽薹的影响 |
5.3 刈割次数对沙葱产量的影响 |
5.4 刈割对沙葱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大葱采种方式对分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品种 |
1.2 地点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四、大葱采种方式对分蘖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苏打盐碱土氟分布及铝氟互作效应研究[D]. 刘金华. 吉林农业大学, 2013(11)
- [2]分蘖葱头总黄酮纳米乳载药系统经皮靶向吸收研究[D]. 武敏. 吉林大学, 2013(09)
- [3]分蘖洋葱有性杂交育种的基础研究[D]. 刘玮.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8)
- [4]刈割次数对沙葱生长发育及营养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D]. 苗春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5]大葱采种方式对分蘖率的影响[J]. 贾雨,刘春影.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