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学多媒体教案制作中抓图软件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圆圆[1](2021)在《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广泛背景下,我们的会计教学正经历一个变化期。本文于2020年4月10日至2020年5月30日期间对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和单位是云南十余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师生,采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此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有效问卷2902份,访谈以电子邮件和电话访谈进行,共访谈60名中职会计教师(含校级领导),其中25名电话访谈,35名电子邮件。主要从被调查者情况、JITT和云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基本情况、会计教学现状几方面分析,发现中职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会计教学方式不佳;2.教学媒体创建缺乏渠道、教学策略层次不分;3.教学缺乏情境、教学资源质量存疑;4.教学过程能动性差、教学活动难度大;5.教学反馈机制不完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JITT”和“云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全新的一种教学模式“JITT云教学模式”,它可以把特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应用于中等职业会计教学。其中JITT即“及时教学”、“适时教学”或“即时反馈适应性教学”,英文名称为Just-in-Time Teaching,它通过及时的学情反馈来引导会计教师教学,对学生课前已有的学情、课中的学习效果、课后巩固的承成效反馈及时掌握,以提升教学效果。“云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的,由人工智能、云计算、云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在教学的中的融合与应用,它主要以云教材为介质,构建云教学资源,师生可践行逆向翻转课堂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行为的定量评估。本文先从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策略与媒介、教学的情境与资源、教学的过程与活动和教学的反馈5个方面,对中职会计专业主修科目《基础会计》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再以《会计凭证》为例,展示了完整四节课(4课时)实施过程。JITT云教学的研究开展于XX学院中专部,历时3个月,共12周一起和师生参与教学。教学对象为2019级会计中职生一共8个班489人,其中四个班作为对照班,随机抽取其余4个班作为新模式实施的对象(实验班),采用两组被试比对的方法,对效果进行评价,看新模式是否解决了上述中职会计存在的主要5个教学问题,并延伸出此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杨昊语[2](2021)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教学改革十分重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它要求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倡导教学应成为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学生在该教学背景下能形成相应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体验式教学就是把课程的学习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师生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在科学探究、情感交流中进行体验、感悟并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与关键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旨在落实全面育人的新课标要求。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梳理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对此概念进行了定义,其次梳理了研究该教学模式的方法与理论依据。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对高中化学教学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在教学实习期间接触到的高中生整体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素养不高,对化学与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全面,教师采用的传统授课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无法形成自我效能感。为改变此教学现状与困境,本文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指导,从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态度培养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体验式教学策略,明确了教学设计依据与设计框架。根据新课标要求,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学科价值观,该研究将化学与生产、生活、能源相联系,根据设计框架选取“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离子反应与生活中的食盐”为学科知识载体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总评等有效的体验式教学评价。最后,结合教学实践,该研究选取高二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了以“化学能与热能”为知识载体,主题为“自热饭盒的制作”的体验式教学实践,通过实践结果分析,证实了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凸显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和社会,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研究过程由于时间、教学条件、进度安排等的限制,只选取了一个教学设计进行实践,此不足将会在今后继续落实与深入。
史册[3](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仅是教育现代性的标志,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育人由育师始,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母机,党和国家对教师工作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要求对这项工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的工作来抓。在我国教育进入加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塑造出众多杰出教师,努力使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已刻不容缓。“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列入教育现代化十大战略之中,这一政策文本的靶向性为未来教师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高素质的培养塑造亟需与时代精神进行关联性思考,未来教师不仅是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者,更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引领者;不仅需要具备教学技能、知识体系等教学素质,更需要具备审美、心理等教师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等教师专业素质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后的“杀手锏”。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而目前师范院校中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存在诸多短板,培养理念、内容和培养方式亟待变革。教育戏剧作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面向师范生开展课程设计与实践是教师教育的创新。20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教育戏剧在英美等国家已有近百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教育戏剧运用戏剧的手段与方法,结合学习者特点及学习环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教学习式,通过情境设立、即兴表演、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以个性化学习、讨论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塑造、促进学习者心理、审美和教学等方面素质的提升,一直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应用戏剧研究者的推崇。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教育戏剧实践,符合对未来教师教育培养要求,教师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也正是智慧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智慧学习的理念引领信息时代高阶学习由数字学习环境进入智慧学习环境,使智慧学习环境成为智慧学习的基本依托。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和同龄人一道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活与学习无时不被数字技术所包围,选择智慧学习环境符合师范生对学习方式选择的天然诉求。我国高校智慧教室建设速度与水平也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创造了可能。智慧教室作为支撑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从资源、方式、方法各个方面都将对“学与教”形成冲击和产生新鲜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并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形成科学分析,进而改进教学,使教育戏剧教学更有效、更精准地服务于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本研究根据以往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和教育戏剧教学自身的特点,界定本研究的教师专业素质模型,将教师专业素质分为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教学素质三个维度。以智慧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戏剧为研究手段,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中的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学素质为研究目的,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生成过程中始终富于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审美意识,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供关照,最终赋予智能时代教师的价值与尊严以新的内涵。论文基于教育戏剧干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研究背景,在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ARCS理论、ADDIE理论,对应智慧学习环境下进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T检验的数据分析进行量化研究之后,再通过视频分析和教育叙事等研究方法对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干预活动进行质化研究。研究发现,智慧学习环境为教育戏剧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情境保证和学习资源,并基于量化与质化的研究得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中的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的心理素质,审美设计的审美素质,以学定教、应对策略的教学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拓展了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场域,并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教育戏剧应用策略。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许杨杨[5](2020)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思维导图作为近几年火热的思维工具,深受社会各界的推崇,它在帮助人们发散思维的同时,又有效记忆文字。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领域,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积极作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积极调动“理性的”左脑和“感性的”右脑互相结合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课中,往往强调的是感性的聆听与欣赏,忽略了对音乐知识点的掌握,使用思维导图将音乐课中的各个要素融入于色彩斑斓的图像中,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产生背景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国内外对于思维导图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第二章是对思维导图的相关概述,对思维导图的概念进行详细地介绍,并对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展开论述,从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和手绘思维导图两方面介绍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第三章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为出发点,探索思维导图在音乐课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优化策略。第四章为思维导图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案例,本部分包括三个应用案例,展示不同课例所呈现的教学过程。第五章是对思维导图应用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启示,揭示了思维导图对教师、学生的积极影响,也反思了笔者在应用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张桂花[6](2020)在《基于焦点-背景技术的化学课件对三重表征转换学习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化学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石,三重表征理论指导着化学教师的教学以及教材、课程、软件编制者的工作,为化学的教学提供了一条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教学和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三重表征及转换的化学思维是有效化学学习的关键。三重表征转换能力是学好化学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对化学学习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关于三重表征转换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学生的三重表征转换能力,研究表明学生的三重表征转换能力整体较弱。如何提高学生的三重表征转换能力?改善基于三重表征转换的学习效果?这是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本研究从信息可视化和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可视化技术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率先尝试将焦点-背景技术引入化学三重表征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提出基于F+C课件的“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从三重外部表征角度使表征过程外显化,帮助学生完成三重内部表征的建构,实现在三种表征之间灵活转换。研究选取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为依据制作课件,形成两种类型的课件:F+C课件和传统课件。以三重表征及转换理论和学习迁移理论为基础,编制了化学键三重表征转换测试题;经过初测,利用Rasch模型的Winsteps软件和SPSS检验测试题的质量,形成质量合格的测评工具,对高一年级学生利用不同类型课件学习后的三重表征转换学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测评。选取C市J中学高一年级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进行班级对照实验,从学习结果的角度研究基于F+C课件的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对学生三重表征转换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F+C课件的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对学生的三重表征转换学习效果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显着提高学生的三维转换、顺向迁移水平、逆向迁移水平的学习效果。同时,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对不同学业水平、不同性别学生三重表征转换学习效果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接着,对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如何优化学习者表征信息的获取和三重表征加工过程进行眼动实验研究,揭示F+C课件影响学习者认知加工过程的机制。利用眼动仪记录被试学习过程中的眼动数据,分析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对学习者三重表征转换学习效果、注意分配以及认知负荷的影响。眼动实验学习效果与班级对照实验一致,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对三重表征转换学习效果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当三种表征信息和知识标题信息以视觉形式呈现时,学习者不仅在听觉通道加工语言信息,而且在视觉通道加工相应的视觉信息,使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分配,无论有无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学习者对焦点区信息的关注程度相同;有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时,实验组(F+C课件)被试眼跳次数显着增加,将部分注意分配到背景区,背景区A的三种表征信息更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实验组被试三重表征转换测试总得分与背景区A的总注视时间显着正相关,即被试在背景区A的总注视时间越长,三重表征转换测试总得分越高,说明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有效地引导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帮助学习者合理分配认知资源,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认知加工资源更多地集中于三种表征信息的理解和整合。关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PAAS自主评价量表和瞳孔面积标准差表明,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对学习者的整体认知负荷不产生显着影响,结合访谈资料,本研究认为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在传统课件的基础上适当地添加了提示信息,使学习者合理分配认知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妨碍学习的外在认知负荷。对于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外在认知负荷的降低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存在差异,促进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学优生、学中生、学困生。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结论,提出教学建议: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合理使用三重外部表征呈现策略;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率;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建构三重表征转换认知图式;利用先进的教育研究技术,揭示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
林坤[7](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钟雪[8](2018)在《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引发的信息革命,改变了世界的一切。在教育领域中,传统课程也受到了网络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随着网络课程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传统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分支也搭上了新时代的列车,体育网络课程应运而生,为新时代下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本文以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的相关现状,探寻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措施。研究认为:1)部分高校已把体育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网络课程建设轨道,课程建设呈现理论课程与术科课程同步发展的态势,体现体育专业的特点。2)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数量严重不足,在体育专业院校和部署师范类高校中体育网络课程开课数量少,民间网络课程平台中体育类网课占全部课程比例非常低。3)目前体育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呈现方式单一、教学目标及课程重难点表意不清,课程结构规划混乱、课程评价反馈不及时等问题。4)课程应用方面存在点击量少,学校精品网络课程链接不顺畅、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建议:1)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学观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及时,有利于解决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阻碍。2)完善高校的体育网络课程设置。3)提高各高校资源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体育网络课程的共享资源。4)建设综合性体育网络课程评价体系。5)重视体育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体育专业知识水平。6)体育网络课程建设要突出体育专业特色,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7)加强对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采用纵向式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方式,以体育专业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为辅进行体育网络课程实践。
张更新[9](2016)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校本多媒体素材库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护理专业属于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得到了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的大力扶持。本文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特点,本着“理论适用、技能过硬、人才实用”的培养原则,按照研究计划,搜集、整理和制作大量的适应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和临床实践的医学多媒体素材,制作成“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校本多媒体素材库”,将这些素材应用于教学,并对衡水卫生学校学生、教师调查问卷,收到良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本系统从中职教育特点出发,适应中职卫校部颁教学大纲规定,形成一整套护理专业校本多媒体素材库。(2)与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积件思想的指导下,从学科的特点出发,打破教材的章节结构,以知识点为中心对素材进行整理归类。(3)本素材库具有素材丰富新颖,使用维护方便,素材库开放,便于共享扩充。解决了校园内教学资源的多媒体课件的共享问题,能够高效地管理护理专业多媒体教学资源。(4)该素材库不但提高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效率,还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建立了学生反馈信息的功能,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对于素材的沟通交流。(5)该素材库的网络中心设置了防火墙机制和有效的备份机制,为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提供了安全保证。
卜伟松[10](2015)在《网球运动教程网络电子教材的制作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模式也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不断进步,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科目有所不同,体育教学内容多以技能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理论联系实际,以肢体语言进行技能教学等特点。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容易出现:重实践而忽视理论教学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的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训效果不统一等现象。实践证明,网球技术只注重训练,仅靠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的目标。利用传统的技能教学训练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网球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网球教学的理论及教学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与网球教学相关的电子教材和相关的研究较少,且呈现出内容简单,多以文字叙述为主,很难与学生产生互动,知识覆盖面不全等特点。另一方面,现有的网球电子教材很难满足网球教学的实际需求。针对网球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使用多媒体电子教材进行网球辅助教学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制作方法着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和设计网球网络电子教材。利用互联网优势,使CAI辅助教学的模式在网球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依托江西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平台下的网球教学模块及网络社交平台,设计与制作网络环境下的网球运动教程电子教材,研究网球技术网络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并将制作的网络电子教材在网球教学中进行实际的运用,对制作的网球电子教材进行教学检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网球课程设计必须遵循网球教学的一般特征来进行。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易让学生学习,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完善、技能的提高、技术的掌握和自学能力的提高;2.在网球运动教程网络电子教材的设置过程中,必须遵循网球的运动技能的特征、体育运动教学的相关原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念以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思想做好教学设计;3.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满足现代网球教学,利用Authorware课件、PPT课件、微课课件、技术动作分析视频四种教学形式,充分运用四者的优点、特点,并相互调用,取长补短,进而提高课件制作质量;4.电子教材的制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掌握多种课件制作的软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课件制作中的问题;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网球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辅助,使教材具有教育性的同时,在设计制作网球运动教程网络电子教材过程中也要注重教材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能使学生能很好的自主学习、较快的接受新知识;6.本网球运动教程网络电子教材得到了专家和教师的充分肯定,并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效果,电子教材的相关课件也在课件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教师、学生、社会三方面获得了充分认可。
二、生理学多媒体教案制作中抓图软件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理学多媒体教案制作中抓图软件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基础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JITT教学模式 |
二、云教学模式 |
三、文献述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云教学模式 |
二、云教学模式的介质 |
三、“及时教学(JITT)云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脱域理论 |
二、情境认知理论 |
三、认知双加工理论 |
四、资源依赖理论 |
第三章 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 |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
三、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
四、调查内容 |
第二节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
一、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二、调查主要结果分析 |
三、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中引入“JITT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内容设计 |
第二节 教学策略与媒介设计 |
一、教学策略设计 |
二、教学媒介设计 |
第三节 教学的情境与资源设计 |
一、教学情境设计 |
二、教学资源设计 |
第四节 教学的过程与活动设计 |
一、教学过程设计 |
二、教学活动设计 |
第五节 教学的反馈设计 |
第五章 中职《基础会计》“JITT云教学模式”实施的课例展示 |
第一节 以原始凭证为例的“JITT云教学”实施简介 |
一、实施原则 |
二、实施步骤 |
第二节 实施环节课例展示 |
一、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布置 |
二、JITT 激励活动 |
三、学习者主动学习课堂 |
四、及时反馈 |
第三节 实施课例简评 |
一、后台学习数据分析结果 |
二、评价 |
第六章 中职《基础会计》“JITT云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第一节 从教师角度看JITT云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
一、评价方法与过程 |
二、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二节 从学生角度看JITT云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
一、评价方法与过程 |
二、效果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传统会计教学设计的模板 |
附录2 《中职会计教学现状问卷》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3 《中职会计教学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4 会计行业发展现状访谈 |
附录5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
附录6 云课堂教学反馈表 |
附录7 教师责任感量表 |
附录8 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
附录9 《基础会计》课程期末考核试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
致谢 |
(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颁布 |
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
三、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体验式教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化学体验式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 |
一、体验 |
二、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第三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内容 |
二、问卷调查结论 |
第四章 体验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设计依据与实施策略 |
一、设计依据 |
二、实施策略 |
第二节 设计框架 |
一、教学过程设计框架 |
二、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
第三节 体验式教学设计 |
一、体验式教学案例1——“自热饭盒的制作” |
二、体验式教学案例2——离子反应与生活中的食盐 |
三、体验式教学案例3——“电镀工艺品” |
第五章 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以“自热饭盒的制作”为例 |
第一节 实践目的 |
第二节 实践过程 |
一、创设教学情境 |
二、建立体验环境 |
三、体验过程 |
四、体验成果展示与汇报 |
五、体验式教学评价 |
第三节 “自热饭盒的制作”体验式教学实施结果及分析 |
一、自我评价 |
二、同伴互评 |
三、教师评价 |
第四节 实践研究结果 |
一、定性分析 |
二、定量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高中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 B 教学案例1 相关体验要求 |
附录 C 教学案例2 相关体验要求 |
附录 D 教学案例3 相关体验要求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准实验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视频分析法 |
(五)教育叙事法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教育戏剧理论及实践研究 |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研究 |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 |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 |
(一)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梳理 |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师教育效果研究 |
三、已有文献研究的反思 |
四、本研究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解读 |
(一)对素质的解读 |
(二)国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 |
(四)本研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模型建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智慧学习环境 |
(二)师范生 |
(三)教师专业素质 |
(四)教育戏剧 |
二、理论基础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三)具身认知理论 |
(四)智慧教育理论 |
(五)戏剧表演理论 |
第三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模型 |
(一)教育戏剧课程设计理论 |
(二)教育戏剧课程设计模型 |
二、教育戏剧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设计 |
(一)教育戏剧课程内容 |
(二)教育戏剧课程结构 |
三、教育戏剧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设计 |
(一)教育戏剧课程教学方法 |
(二)教育戏剧课程评价方法 |
四、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作用分析 |
(一)智慧学习环境与教育戏剧的关联 |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作用机理分析 |
五、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 |
(一)课程实施准备 |
(二)课程实施过程 |
第四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量分析 |
一、研究假设、信效度及伦理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信效度以及伦理 |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
(一)数据收集种类设置 |
(二)问卷收集与统计 |
(三)被试人口社会学特征 |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定量分析 |
(一)被试教师专业素质基线水平 |
(二)实验数据分析 |
(三)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效果的定性分析 |
一、教育戏剧干预效果视频分析 |
(一)视频分析框架 |
(二)教师专业素质表征方式分析 |
(三)个案分析 |
二、教育戏剧课程实施过程教育叙事分析 |
(一)教育戏剧课程概况 |
(二)智慧教室为教育戏剧课程开展提供强力支撑 |
(三)教育戏剧促进积极乐观心理素质的提升 |
(四)教育戏剧促进情绪稳定心理素质的提升 |
(五)教育戏剧促进以学定教教学素质的提升 |
(六)教育戏剧促进应对策略教学素质的提升 |
(七)教育戏剧促进审美设计能力的提升 |
三、教育戏剧干预效果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关于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实施 |
(二)关于课程效果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二、策略建议 |
(一)智慧学习环境对教育戏剧课程的支持建议 |
(二)提升师范生教学素质的教学范式建议 |
(三)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语言艺术建议 |
(四)提升师范生心理素质的非语言艺术建议 |
(五)提升师范生审美素质的物理空间建议 |
三、未来规划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5)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创新之处 |
1.4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思维导图的相关概述 |
2.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2.2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
2.2.1 脑科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有意义学习 |
2.2.4 多元智力理论 |
2.2.5 图式理论 |
2.2.6 曼陀罗思考法 |
2.3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
2.3.1 手绘思维导图 |
2.3.2 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 |
2.3.3 手绘与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的对比 |
2.3.4 关于思维导图绘制方式的总结 |
第3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音乐课的应用现状 |
3.1 学生在初中音乐课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现状 |
3.1.1 学生在初中音乐课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情况调查 |
3.1.2 学生在思维导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3 针对学生所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 |
3.2 教师在初中音乐课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现状 |
3.2.1 教师在初中音乐课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情况调查 |
3.2.2 教师在思维导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3 针对教师所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 |
第4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案例 |
4.1 应用准备 |
4.1.1 应用时间 |
4.1.2 教学对象 |
4.1.3 教学条件 |
4.2 思维导图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案例 |
4.2.1 《思乡曲》教学设计 |
4.2.2 《茉莉花》教学设计 |
4.2.3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合唱部分)教学设计 |
第5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应用的教学反思及启示 |
5.1 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 |
5.1.1 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前备课的有效性 |
5.1.2 有助于辅助教师新课教学的具象性 |
5.1.3 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针对性 |
5.1.4 有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 |
5.1.5 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课堂笔记 |
5.1.6 有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
5.2 应用中所存在的不足 |
5.2.1 应用实施对象不够广 |
5.2.2 应用实施时间不充分 |
5.2.3 教学应用案例有待改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情况调查 |
附录 B:与一线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 C:学生音乐思维导图作品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6)基于焦点-背景技术的化学课件对三重表征转换学习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认知负荷理论 |
3.2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 |
3.3 三重表征及转换理论 |
3.4 眼动追踪技术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思路 |
4.2 研究方法 |
4.3 实验材料的制作 |
4.4 三重表征转换测试题的编制 |
4.5 认知负荷测量工具 |
4.6 眼动实验工具 |
5 学习效果影响的班级对照实验 |
5.1 实验设计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变量 |
5.4 实验步骤 |
5.5 学习效果分析 |
5.6 研究小结 |
6 学习效果影响的眼动追踪实验 |
6.1 实验设计 |
6.2 实验对象 |
6.3 实验变量 |
6.4 实验步骤 |
6.5 学习效果分析 |
6.6 认知负荷分析 |
6.7 眼动数据分析 |
6.8 研究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教学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F+C课件 |
附录2 传统课件 |
附录3 《化学键》微课转录文本 |
附录4 三重表征转换测试题项目及对应编码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7)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核心概念 |
(一)苗族文化 |
(二)课程整合 |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
(一)苗族文化课程 |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
四、文献综合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
一、样本学校深描 |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
(一)技术标准 |
(二)元数据规范 |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
(一)课程导航作用 |
(二)课程导航内容 |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
(五)智慧教学模式 |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的反思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课程 |
2.1.2 网络课程 |
2.1.3 体育网络课程 |
2.2 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研究的文献分析 |
2.3 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的研究 |
2.3.1 高校体育网络课程问题的研究 |
2.3.2 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对策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分析 |
4.1.1 我国部分体育专业院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 |
4.1.2 我国部属师范类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 |
4.1.3 我国网络课程平台中体育网络课程现状 |
4.2 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教师信息素养较低,师生互动少 |
4.2.2 体育网络课程的设置不完善 |
4.2.3 体育网络课程的成效不佳 |
4.2.4 网络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
4.2.5 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配置相对不足 |
4.2.6 体育专业特色不强 |
4.2.7 学校对体育网络课程开发和利用不够充分 |
4.3 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的措施 |
4.3.1 提高教师信息教学素养 |
4.3.2 完善体育网络课程的设置 |
4.3.3 加强各高校资源交流共享 |
4.3.4 建设综合性体育网络课程评价体系 |
4.3.5 重视体育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 |
4.3.6 体育网络课程建设要突出体育专业特色 |
4.3.7 加强对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访谈提纲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校本多媒体素材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 |
1.3.2 论文的总体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2 多媒体素材库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 积件思想 |
2.3 标准化理论 |
2.3.1 素材库的数据结构设计标准化 |
2.3.2 素材内容的标准化要求 |
2.3.3 素材应用的标准化 |
3 素材的搜集与制作 |
3.1 素材搜集制作的整体规划 |
3.2 素材搜集、制作人员培训 |
3.2.1 培训目的 |
3.2.2 培训原则 |
3.2.3 培训内容 |
3.2.4 培训计划实施 |
3.2.5 培训效果评估 |
3.2.6 培训补救 |
3.3 素材收集及制作 |
3.3.1 素材收集原则 |
3.3.2 素材的来源(如图 3.2 所示) |
3.3.3 素材收集与编辑 |
3.3.4 素材拣选分析 |
4 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 |
4.1 系统平台的开发技术 |
4.2 素材库系统的整体结构 |
4.3 前端的用户操作功能设计 |
4.3.1 用户注册、登录、退出功能 |
4.3.2 搜索与浏览功能 |
4.3.3 下载功能 |
4.3.4 上传功能 |
4.3.5 反馈功能 |
4.3.6 系统管理 |
4.4 后台的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流程图 |
4.4.2 实体-联系模型 |
4.4.3 数据模型 |
5 多媒体素材库的试用 |
5.1 教师学生试用 |
5.2 试用调查结果 |
5.2.1 调查说明 |
5.2.2 结果分析 |
5.2.3 调查结果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10)网球运动教程网络电子教材的制作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选题意义与目的 |
1.1 选题意义 |
1.2 选题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
2.2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 |
2.3 电子教材在高校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
2.4 电子教材在体育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
2.5 电子教材在网球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信息技术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专家评价法 |
3.2.5 教学检验法 |
4 网络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制作 |
4.1 网络电子教材基本概念 |
4.2 网络电子教材的功能 |
4.3 基于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教学优势 |
4.4 网络环境下网球电子教材内容设计的总体原则 |
4.4.1 优质的教材为参考 |
4.4.2 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
4.4.3 正确的教学方法为手段 |
4.4.4 突出网络环境下电子教材的特色 |
4.4.5 合理利用各种软件进行电子教材的设计 |
4.5 网络环境下网球电子教材设计与制作的总体框架 |
4.5.1 网络环境下网球电子教材的内容 |
4.5.2 网络环境下网球电子教材的展现形式 |
4.5.3 网络环境下网球电子教材的教学方式 |
4.5.4 网球电子教材的获取途径 |
4.6 技术动作分析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
4.6.1 技术动作分析视频的特点 |
4.6.2 制作技术动作分析视频所需软件 |
4.6.3 动作分析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理念 |
4.6.4 基于网球发球动作分析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
4.7 Authorware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
4.7.1 Authorware电子教学课件的特点 |
4.7.2 Authorware教学课件制作所需软件 |
4.7.3 Authorware教学课件的制作理念 |
4.7.4 基于网球裁判计分教学Authorware课件的制作 |
4.8 PPT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
4.8.1 PPT电子教学课件的特点 |
4.8.2 PPT教学课件制作所需软件 |
4.8.3 网球电子教材PPT课件制作理念 |
4.8.4 基于网球单打底线战术的PPT课件制作 |
4.9 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制作 |
4.9.1 微课电子教学课件的特点 |
4.9.2 网球微课教学视频制作所需软硬件 |
4.9.3 网球微课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理念 |
4.9.4 基于网球发球技术微课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
5 网球运动教程网络电子教材的检验 |
5.1 网球电子教材的专家评判 |
5.2 网球运动教程网络电子教材的教学效果检验 |
5.2.1 教学设计 |
5.2.2 教学检验步骤 |
5.2.3 教学评价 |
5.3 网球电子教材用于江西省国家一级网球裁判培训的效果检验 |
5.4 网球运动教程网络电子教材获得的相关认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生理学多媒体教案制作中抓图软件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JITT云教学模式在中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研究[D]. 田圆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D]. 杨昊语.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D]. 史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许杨杨. 集美大学, 2020(08)
- [6]基于焦点-背景技术的化学课件对三重表征转换学习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的实证研究[D]. 张桂花. 西南大学, 2020(01)
- [7]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钟雪. 聊城大学, 2018(01)
- [9]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校本多媒体素材库建设研究[D]. 张更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10]网球运动教程网络电子教材的制作与应用[D]. 卜伟松.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