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黄芪属(Astragalus Linn.)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锋[1](2021)在《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区系与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探讨。运用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参考中药学及药用植物学的划分对研究区药用植物资源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有497种,隶属67科254属。其中裸子植物有2科3属5种,被子植物有65科251属492种,区系优势现象明显,植物种类较为贫乏。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其次;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旱生为主。(2)内蒙古沙漠区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在科一级分析中,世界温带分布型和温带分布为主的类型共有30科,占区系总科数的44.8%;在属一级分析中,以温带分布为主,共有134属,可划分为4个类型5个变型,占区系非世界分布属的58.5%;在种一级分析中,植物种主要起源于温带,而且深受地中海的影响。区系与热带有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本土为发源地,具有古老性,特有程度低。(3)内蒙古沙漠区珍稀濒危植物有21科,30属,32种。生活型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占绝对优势;区系有一定地中海成分。(4)内蒙古沙漠区药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有217种,隶属于58科,154属,可划分为220种中药材,主要以全草入药,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为主,主要发挥清热及祛风湿的作用。
陈永中[2](2021)在《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遗传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膜荚黄芪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甘肃、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以根入药,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等功效。黄芪种类多,栽培中存在品种混杂、种质退化等问题;选育膜荚黄芪新品种,成为提高膜荚黄芪质量和产量的关键。为加快多年生膜荚黄芪新品种选育,将其种子搭载于“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中分别历时33 d和22 h进行诱变处理。在有机栽培条件下,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不同太空搭载方式种子建立的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的变异性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太空搭载方式对膜荚黄芪遗传多样性诱导的效应,为中药材航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相比搭载“神州十一号”,膜荚黄芪种子搭载“长征七号”诱变22 h的SP2群体更容易使膜荚黄芪表型形态指标发生变异,并获得更多的变异,但两种搭载诱变方式均容易使膜荚黄芪成药株的株形、叶片和分枝发生变异。2.不同太空搭载方式使植株的变异方向不一致,且多样性程度也不一致。地上部分二级分枝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3 d群体除株高和茎粗外,其余地上部分形态指标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小于22 h群体;地下部分根长和根幅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鲜根重最低,33 d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均低于22 h群体,可见,搭载“长征7号”的22 h群体,植株的株形和根形更具有多样性。3.不同太空搭载方式对不同类型膜荚黄芪的光合生理特性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相比其他类型植株,33 d和22 h群体的A型植株“半紫茎皮有茸毛叶色深绿”和33 d群体的B型植株“紫色茎皮有茸毛叶色深绿”拥有较强的光合效率,33 d群体A型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22 h群体A型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说明叶片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优化了光合途径,提高了光合效率,22 h群体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值最高,抗氧化酶活性较强。4.两群体中SSR位点均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33 d和22 h群体遗传距离分别在0~0.8959和0.0270~0.9435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在0.4000~1.000和0.3846~0.9730之间。33 d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的是2号与25号植株、2号和32号植株,每组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均为0.4000,遗传相似系数最大是23号与24号植株,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为1.000。22 h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的材料为6号与44号植株,为0.3846,遗传相似系数最大的材料为11号与14号植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9730。5.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揭示出太空搭载的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3 d和22 h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9.37%和26.1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7和1.22,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值分别为0.320和0.427,聚类结果能明显区分出不同类别的植株,且22 h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33 d群体,表型性状间的差异性较大,太空搭载创造了具有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的群体。
李静[3](2021)在《黄芪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以根入药的草本植物,属于豆科黄芪属,已广泛应用到中药制剂和保健品等不同领域。近年来,由于黄芪的市场需求增大导致连作期限增长,加之农作方式不当,使得土壤中致病菌不断滋生与聚集,黄芪根腐病害加重,制约着黄芪的产量和品质。目前,黄芪根腐病的防治手段集中于农业栽培和化学防治,但都弊大于利,而生物防治因其对环境友好且对土壤中其他生物无害已逐渐成为预防黄芪根腐病的主要方法,其中拮抗菌的筛选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放线菌能产多种活性代谢产物,芽孢杆菌具有易培养、耐恶劣环境和产抗菌活性物质等优势,已被广泛用于致病菌的防治,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因此,筛选并研究对黄芪根腐病有良好防治作用的生防菌是保证黄芪正常供需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选择课题组前期从敦煌盐碱土中分离出的20株细菌作为供试菌,筛选并鉴定出对黄芪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G5)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探究其抑菌广谱性,进行其发酵条件的优化和稳定性测定,探究其对病原菌的抑菌机理,并从发酵液中提取抑菌物质,初步确定其类型,将本课题组前期获得的3株拮抗菌与本研究拮抗菌复配制成冻干粉并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复合菌的施入对黄芪生长、土壤微生物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以期能为中药材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及制备手段,具体结果如下:1.选择本课题组前期分离得到的20株细菌,以黄芪根腐病菌(G5)为靶标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结果表明菌株7-2-3-4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3.78 cm,具有抑菌广谱性;经过生理生化、形态特征及分子学鉴定该拮抗菌7-2-3-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拮抗菌7-2-3-4的最优发酵条件和抑菌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装液量100 m L/250 m L、LB培养基、接种量5%、初始p H 7、发酵时间15 h;菌株7-2-3-4在温度-20~121℃、p H 2~12、紫外照射时间0~60 min处理下均表现出较好的抑菌稳定性。3.研究拮抗菌7-2-3-4的活性物质,结果硫酸铵沉淀法处理后,提取物均没有抑菌活性,则该抑菌活性物质是非蛋白类;有机溶剂提取法发现甲醇提取物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可达3.10 cm;探究拮抗菌7-2-3-4的抑菌机理时发现,拮抗菌能显着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造成菌丝变黑,电镜观察到病原菌菌丝断裂、皱缩和内容物改变,孢子畸形和皱缩,表明拮抗菌通过影响病原菌菌丝和孢子的生长与代谢而起到抑菌作用。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现课题组前期获得的拮抗放线菌221和4-3-12,拮抗芽孢杆菌7-2-1-2和7-2-3-4对黄芪根腐病菌(G5)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4株拮抗菌均有不同的促生性能,菌株相互之间具有亲和性;4株拮抗菌复配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71.74%。5.制备拮抗菌冻干粉时,保护剂浓度为10%时菌株221和4-3-12抑菌效果最好,活菌率分别为81.73%、86.36%,保护剂浓度为5%时菌株7-2-3-4和7-2-1-2抑菌效果最好,活菌率分别为80.00%、98.82%。6.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复合菌发酵液与冻干粉的施入均能对黄芪根腐病起到防治作用,发病率均比侵染病原菌后降低了78.57%、71.43%;根际土壤中细菌数分别增加了259.65%、329.82%,放线菌数分别增加了405.50%、761.16%,真菌数分别增加了111.00%、77.66%;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3.05%、32.21%,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4.09%、31.37%,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75.38%、200.06%;能显着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说明复合菌的加入能够提高土壤养分,促进黄芪生长。本研究从实验室前期分离到的菌种中筛选出对尖孢镰刀菌(G5)有显着抑制作用、具有抑菌广谱性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7-2-3-4;通过试验发现该菌株以破坏病原菌菌丝及孢子的生长与代谢而达到抑菌作用,且利用甲醇提取其活性物质时抑菌效果最好;将拮抗放线菌221、4-3-12,芽孢杆菌7-2-1-2、7-2-3-4复配进行黄芪根腐病防治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菌冻干粉的添加不仅能显着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还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数,具有促进黄芪生长和改善土壤的作用。4株拮抗菌复配具有更好的病害防治作用,因此在植物病害防治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徐琳[4](2021)在《黄芪甲苷提取工艺优化及黄芪提取物在饮料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黄芪是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Ⅳ)是其中的标志性功效成分。2020年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通知,将黄芪作为“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在部分地区试点使用。作为新型食品原料,黄芪在食品加工中的研究尚不充分,存在黄芪甲苷提取效率低、食品加工条件下稳定性不明确等问题,限制了黄芪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推广。本文对不同品种、部位黄芪原料中黄芪甲苷含量,其他黄芪皂苷转化为黄芪甲苷条件、黄芪甲苷提取工艺优化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发生产了一款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功能的黄芪复合饮料,并通过动物试验对其功能进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优化了同时检测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及黄芪甲苷的方法,利用该检测方法对适合食品加工的黄芪品种、部位等进行优选。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及黄芪甲苷的线性校正系数R2均大于0.99,检测限分别为0.006μg/mL、0.003μg/mL、0.002μg/mL,定量限分别为0.024μg/mL、0.015μg/mL、0.009μg/mL,日内精密度分别为1.5%、3.7%、1.5%,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7%、1.2%、1.1%,准确度高分别为(94.1±4.3)%、(98.4±5.8)%、(96.5±1.9)%,该方法适于黄芪皂苷的检测。经检测,不同产地黄芪中三种皂苷含量存在差异。同时发现黄芪皂苷主要分布于黄芪表皮部位,因此黄芪侧根(根须)中的皂苷含量较高。陇西产区的黄芪侧根的三种皂苷总含量(黄芪皂苷Ⅰ(1.026±0.018)mg/g,黄芪皂苷Ⅱ(0.227±0.016)mg/g,黄芪甲苷(0.881±0.076)mg/g)高于其他品种,且价格仅为黄芪主根的30%~50%,优选为黄芪饮料加工的原料。2.优化了使用黄芪切片提取黄芪甲苷的工艺,探究了黄芪甲苷热稳定性规律:(1)为解决实际生产中黄芪粉末提取后的体系黏性大、料液分离困难等问题,本文将黄芪侧根切2 mm~4 mm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黄芪甲苷提取工艺:室温预浸泡120 min,氨水体积分数24%,料液比为1:10,提取时间50 min,黄芪甲苷提取率达到(2.621±0.019)mg/g,略超过三种皂苷含量总和,即黄芪皂苷Ⅰ和黄芪皂苷Ⅱ较彻底地转化为黄芪甲苷,黄芪甲苷提取较为完全,另有少量其他皂苷转化为黄芪甲苷。中试放大试验中,三批投料共150 kg黄芪的黄芪甲苷提取率为(2.376±0.104)mg/g,与实验室结果较为接近,同时,料液分离时间由10 h~15 h缩短为10 min,提取效率显着提高。(2)本文对黄芪甲苷提取液在加热过程中的保留率(即黄芪甲苷热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研究表明,黄芪甲苷在酸性至中性溶液中的热稳定性较碱性溶液好。经试验,将黄芪提取液真空浓缩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5%~50%,此时黄芪浓缩液pH<7.0,可去除提取剂中氨液。此时溶液中黄芪甲苷可以耐受更高温度、更长时间的加热,能够在食品的热加工过程中维持稳定。同时,这种除碱方式避免了使用大孔树脂洗脱除碱法造成的树脂颗粒残留风险,具有操作简单、节约成本的优点。3.研制了一款功效成分稳定、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功能的黄芪复合饮料,对其稳定性及功能性进行了考察评价。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饮料的最佳配方:浓缩黄芪提取液添加量8.00 g/100 mL,浓缩枸杞汁添加量4.00 g/100 mL,山梨醇添加量10.00 g/100mL,浓缩猕猴桃汁添加量1.00 g/100 mL,黄原胶0.20 g/100 mL。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试放大试验,按1200包装单位投料,产品感官评分为(94.7±1.4)分,与实验室结果较为接近。经检测,产品贮藏全周期(18个月)内黄芪甲苷含量保持90%以上,稳定性较好。利用ICR小鼠考察黄芪复合饮料产品缓解体力疲劳及抗氧化功能发现,中剂量(10.50g/kg·Bw)与高剂量(21.00 g/kg·Bw)黄芪复合饮料均可显着提高力竭小鼠体内血乳酸消除速率、肝糖原含量(P<0.05),高剂量黄芪复合饮料还可显着提高小鼠体内肌糖原含量、降低血乳酸生成速率,即黄芪复合饮料有剂量依赖性。同时,自制饮料具有抗氧化效果,能够显着提高小鼠的总抗氧化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P<0.05),并明显降低小鼠机体丙二醛、肌酸激酶水平(P<0.05)与缓解体力疲劳功能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刘萌芝[5](2021)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在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陕北黄土丘陵区两个代表区县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当地药用植物区系特征、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和药用植物药用特征,并结合Arc GIS分析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为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研究区内共有野生药用植物82科242属351种,其中被子植物78科236属345种,单子叶植物12科37属50种,双子叶植物66科199属295种;裸子植物2科4属4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真菌1科1属1种。野生药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其中含1属的科、含2~9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野生药用植物数量多,所占比例大,尤其是寡种属和单种属比例高、数量多,体现了该植物区系起源的古老性。研究区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表现为草本层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规律不一致,且各植被类型在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说明各个植被层,四种植被类型异质性较高。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以全草和根及根状茎入药的最多。该区丰富的草本类野生药用植物决定了其入药部位更多以全草为主,以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地柏枝(Selaginella sinensis)、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为代表。部分以根和根茎类入药,以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为代表。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的药味以味甘和味苦类最多,以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为代表。药性以寒性和温性居多,以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车前(Plantago asiatic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艾草(Artemisia argyi)为代表。药效清热类的最多,以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紫穗槐(Amorpha ornicula)为代表。该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之间呈现明显的抛物线模型关系。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属、种的物种丰富度在海拔900-1200m之间达到最大值。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都出现在西南方向。影响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9月最高温度(Tmax9)、9月最低温度(Tmin9)、年平均温度(Bio1)、季节性温度(Bio4)和9月平均温度(Tavg9)等。可以进一步预测百里香在当前时期和未来的适生分布区,建立百里香仿野生栽培区,有助于提高百里香的产量和品质,缓解野生资源不足与市场需求量大的矛盾,助推黄土高原地区药用植物产业发展。综上,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研究区内共有野生药用植物82科242属351种,其中含1属的科、含2~9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野生药用植物数量多。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表现为草本层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规律不一致,且各植被类型在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以全草、根及根状茎入药的最多,药味以味甘和味苦类最多,药性以寒性和温性居多,药效清热类的最多。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之间呈现明显的抛物线模型关系,科、属、种的丰富度指数在海拔900-1200m之间达到最大值,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都出现在西南方向。影响百里香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9月最高温度(Tmax9)、9月最低温度(Tmin9)、年平均温度(Bio1)、季节性温度(Bio4)和9月平均温度(Tavg9)等。
张慧[6](2021)在《合成菌群对黄芪生长及抗旱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蒙古黄芪是我国应用广泛的大宗药材,人工栽培的黄芪产量和品质常因受到干旱胁迫而降低,干旱缺水是制约黄芪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在合理节约、控制农业用水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黄芪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黄芪根内生菌及根际微生物为对象,筛选出具有促进黄芪生长、提高黄芪品质潜力的促生菌并构建了能缓解黄芪干旱胁迫的合成菌群。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从干旱胁迫处理的蒙古黄芪根内及根际土中分离纯化出123株细菌,经鉴定来自35个属,其中Pseudomonas(24.39%)、Rhizobium(11.38%)、Promicromonospora(5.69%)、Streptomyces(5.69%)、Nocardia(4.88%)所占比例较大。基于这123株细菌以及实验室保存的306株黄芪根内生菌及根际菌,定性筛选出68株有机磷分解菌、97株无机磷溶解菌、63株解钾菌、123株产吲哚乙酸菌株、58株ACC脱氨酶菌株以及21株产铁载体细菌。基于定性结果挑选出25株多功能菌,其中HQB-9(Bacillus sp.)发酵液中有效磷含量达到624.40 mg/L,9株有机磷分解菌发酵液中有效磷含量在0.67~4.40 mg/L范围内,10株解钾菌的解钾率为0.55%~1.49%,15株ACC脱氨酶菌株酶活性在0.21到11.23μmol/(mg·h)范围内,20株产吲哚乙酸细菌发酵液吲哚乙酸含量在0.86~5.53 mg/L范围内。2.将25株多功能菌按照功能叠加增效、功能互补、具有生态适应性的种属优先组合的方式进行组合,构建出14个合成菌群,开展14个合成菌群处理和HQB-84、HQB-383单接菌处理的黄芪促生试验。结果发现组合6(包含15株菌)的根长、株高、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黄芪表现为根系粗壮、植株高大;组合6平均每株黄芪干燥根的黄芪皂苷IV、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总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50.17%、457.20%。综合考虑生长指标与药效成分指标,发现组合6合成菌群具有较单接菌及其它合成菌群更优的促生性能。3.通过植物试验探究了不同干旱胁迫下组合6、HQB-84和HQB-383接菌处理对黄芪生长的影响。在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下,组合6黄芪的生长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在中度胁迫下增幅最大(根直径除外),根干重高出对照组84.62%;组合6平均每株黄芪干燥根的三种黄酮类物质总含量在中度胁迫达到最大值,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总含量比对照组高出228.09%,可见中度干旱胁迫下组合6对黄芪的促生特性更为显着。相较于两个单接菌处理,组合6对黄芪根部的促生特性更显着,而单接菌处理对黄芪的促生特性表现在地上部分,这对于以黄芪干燥根入药的实际需求来说,组合6更优。4.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组合6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脯氨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高于两个单接菌处理,组合6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组合6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和两个单接菌处理。发现组合6合成菌群具有较单接菌更好的促生和抗旱性能。
张淑娟[7](2021)在《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预测黄芪、红芪中与其药效相关的质量标志物,进行基于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炙红芪的质量控制研究,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黄芪、红芪的质量标志物,在此基础上,采用HPLC、聚类分析、PCA、OPLS-DA、指纹图谱等技术和方法,对15批炙黄芪、炙红芪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结果:1.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发现黄芪中23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22个靶点,其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芒柄花素、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可与较多靶点连接,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些成分与靶点的连接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故可能为黄芪作用于免疫缺陷病的潜在活性成分。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发现红芪中16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00个靶点,其中芒柄花苷、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可与较多靶点连接,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些成分与靶点的连接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故可能为红芪作用于免疫缺陷病的潜在活性成分。3.建立了HPLC-UV、HPLC-ELSD法测定炙黄芪饮片中8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和HPLC法测定炙红芪饮片中5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炙黄芪HPLC-UV:HC-C18色谱柱(Agilent公司,型号: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乙腈(A)-0.2%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13%A;5~10 min,13%~21%A;10~23 min,21%~37%A;23~33 min,37%~53%A;33~43 min,53%~69%A;43~45 min,69%~100%A;体积流量1 m L·min-1;UV: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进样量5μL。炙黄芪HPLC-ELSD:HC-C18色谱柱(Agilent公司,型号: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 min,5%~13%A;5~10 min,13%~21%A;10~23 min,21%~37%A;23~33 min,37%~53%A;33~43 min,53%~69%A;43~50 min,69%~100%A;体积流量1 m L·min-1;ELSD:雾化温度30℃;漂移管温度105℃;氮气流量2.5 L·min-1。炙红芪HPLC:HC-C18色谱柱(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为乙腈(A)-0.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2%~5%A;5~20 min,5%~16%A;20~30 min,16%~23%A;30~35 min,23%~25%A;35~40 min,25%~33%A;40~45 min,33%~36%A;45~60 min,36%~50%A;60~70 min,50%~75%A;70~75 min,75%~75%A,体积流量1 m L·min-1;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5μL;柱温30℃。4.炙黄芪、炙红芪各检查项均符合药典规定;建立了炙黄芪、炙红芪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建立了炙黄芪8种成分、炙红芪5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5.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15批炙黄芪样品分为3类,OPLS-DA分析筛选出了6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是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将15批炙红芪样品分为3类,OPLS-DA分析筛选出了4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是芒柄花素、芒柄花苷、香草酸和毛蕊异黄酮。结论:1.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从成分有效性出发,通过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等手段,可以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预测筛选提供更便捷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路径。2.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基本特征,初步确定黄芪的质量标志物是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芒柄花素、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红芪的质量标志物是芒柄花苷、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3.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建立的炙黄芪、炙红芪饮片质量控制方法稳定、可控,可用于其质量评价研究。
巩晓波,王丽芳,兰国旺,熊超,王永辉,赵晓琴[8](2021)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中药资源普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为该区域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采用传统野外调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冈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统计分析。结果本次普查共完成39个样地198个样方套1188个样方的调查,采集药用植物品种221个,涉及61科175属,其中重点品种23种,涉及中药材223种。同时,本次普查还采集种子标本10种,走访调查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调查栽培品种1种,完成3个中药材市场和1个中药材企业的调查,收集整理民间传统知识调查1份。结论云冈区内中药资源种类相对较少,中药材种植产业逐渐退化,部分珍稀物种分布减少,尤其区域内煤矿产业导致植被减少,环境破坏严重,建议当地政府重视并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及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孙嘉惠,刘冰,郭兰萍,黄璐琦[9](2021)在《植物分类学于中药资源学的意义:《中国药典》植物药材基源物种科属范畴变动考证及学名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用植物是中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药材的使用过程中,利用植物分类学方法对药用植物进行鉴定、亲缘关系及演化规律研究,有助于中药资源的系统认知、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科学保护.本文参考国内外权威植物名录数据库、植物分类系统,以及最新的分子系统研究成果,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植物药材基源物种科属范畴变动进行了系统考证,并对相关物种的拉丁学名和中文名进行了梳理,旨在推动植物分类学与中药资源学进一步学科交叉,维持药典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促进中医药行业的科学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昂嘎其其格[10](2020)在《奈曼旗蒙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普查通辽市奈曼旗植物区域内的蒙中药资源,获取奈曼旗植物区域范围内药用植物科、属、种的数量、珍稀保护植物。全面掌握本旗蒙中药资源的现状,为当地中药材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市场调查、种植调查、访问调查、标本采集整理及鉴定等方法。结果:(1)经调查整理统计,共记录到奈曼旗维管束药用植物有246种,隶属65科183属。其中药用蕨类植物共有4种,隶属2科2属;药用裸子植物共有3种,隶属2科3属;药用被子植物共有239种,隶属61科176属。占内蒙古野生维管植物总数的11.26%。(2)在65科药用植物中菊科最多,有31属,41种,其次为豆科(16/26)、蔷薇科(11/19)、唇形科(9/12)、百合科(6/10)、蓼科(5/10)、藜科(6/8)、禾本科(5/6)、毛茛科(6/6),此9科药用植物归属的种属为138种,占内蒙古药用植物种总数的56.11%.(3)全区重点保护的珍惜植物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6种,其中野大豆、草麻黄、玫瑰、甘草、穿龙薯蓣、绶草为国家二级保护药用植物。自治区级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有24种。(4)经调查整理统计,共记录到奈曼旗沙漠药用植物有60种。占总数的24.39%。(5)规模种植的药材品种主要有黄芪、牛膝、沙棘等18种,种植面积20112亩。其中黄芪种植面积最大达5200亩、预计总产量1252t,牛膝种植面积次之为5000亩、预计总产量690t,主要药材品种按种植面积依次排序为沙棘、珊瑚菜、益母草、苍术、款冬花、桔梗、丹参、甘草、黄芩、土木香、苦参、射干、牛蒡子、远志、紫菀、瞿麦。(6)通过对奈曼旗药市的调查,记录到药市上药用植物49种。其中地黄年销售量最多;达636kg,次之为黄芪,年销售量608kg。当地种植的药材有桔梗、苦参、远志、黄芪、瞿麦、黄芩、丹参、珊瑚菜、益母草、苍术、甘草等。(7)此次中药资源传统知识调查获得24个验方。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该植被区的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生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珍惜药用植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了可行报告。
二、中国黄芪属(Astragalus Linn.)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黄芪属(Astragalus Linn.)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进展 |
1.1.1 植物区系地理的萌芽阶段 |
1.1.2 植物地理学的建立及发展阶段 |
1.1.3 近现代地理区系研究阶段 |
1.1.4 植物区系的分区 |
1.2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1.3 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与水文 |
2.4 土壤类型 |
2.5 植被类型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野外调查及植物种鉴定 |
3.2.2 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分析 |
4.1.1 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
4.1.2 科的分析 |
4.1.3 属的分析 |
4.1.4 植物种生活型与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
4.2 区系地理的分析 |
4.2.1 科的植物地理区系分析 |
4.2.2 属的地理区系分析 |
4.2.3 种的地理区系分析 |
4.3 内蒙古沙漠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
4.3.1 基本组成及区系分析 |
4.3.2 珍稀濒危植物的分析 |
4.4 内蒙古沙漠药用植物资源 |
4.4.1 药用植物性能分析 |
4.4.2 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的统计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蒙古沙漠种子植物名录 |
作者简介 |
(2)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芪概述 |
1.1.1 黄芪资源分布 |
1.1.2 黄芪的化学成分 |
1.1.3 黄芪的药理活性 |
1.2 黄芪育种研究进展 |
1.2.1 黄芪育种进展 |
1.3 航天育种研究进展 |
1.3.1 航天育种概述 |
1.3.2 空间诱变的特点 |
1.3.3 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
1.3.3.1 空间诱变对生长发育及表型的影响 |
1.3.3.2 空间诱变对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影响 |
1.3.3.3 空间诱变对植物细胞学效应的影响 |
1.3.3.4 空间诱变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4 药用植物航天育种现状 |
1.5 药用植物中的分子辅助育种 |
1.5.1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1.6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表型性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种子太空搭载诱变处理 |
2.1.3 SP_2代种子来源及二年生群体的建立 |
2.1.4 生长指标测定 |
2.2 数据统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成药群体地上部分生长动态的影响 |
2.3.2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地上部分表型性状的影响 |
2.3.3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地下部分表型性状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不同类型二年生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1.4 光合参数的测定 |
3.1.5 生理指标的测定 |
3.2 数据统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不同类型植株光合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不同类型植株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田间表型性状调查及取样 |
4.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4.2.3 引物筛选与PCR扩增 |
4.3 数据统计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4.1.1 变异分析与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
4.4.1.2 表型聚类分析 |
4.4.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4.2.1 多态性分析 |
4.4.2.2 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分析 |
4.4.2.3 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
4.5 讨论 |
4.5.1 基于表型性状分析太空搭载诱变的膜荚黄芪SP_2代群体遗传多样性 |
4.5.2 基于分子标记分析太空搭载诱变的膜荚黄芪SP_2代群体遗传多样性 |
4.5.3 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聚类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
4.6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3)黄芪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黄芪根腐病研究现状 |
1.1.1 黄芪研究现状 |
1.1.2 黄芪根腐病发病症状、主要致病菌及致病机理 |
1.1.3 黄芪根腐病病害防治 |
1.2 生物防治概况 |
1.2.1 生物防治定义 |
1.2.2 生物防治 |
1.3 生防芽孢杆菌研究现状 |
1.3.1 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
1.3.2 芽孢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的应用 |
1.4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菌剂制备中的研究进展 |
1.4.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含义及作用 |
1.4.2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1.6 技术路线 |
2 黄芪根腐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黄芪根腐病拮抗菌株的初筛 |
2.2.3 黄芪根腐病拮抗菌株的复筛 |
2.2.4 拮抗菌株抑菌谱测定 |
2.2.5 拮抗菌株鉴定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黄芪根腐病拮抗菌株的筛选结果 |
2.3.2 拮抗菌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2.3.3 拮抗菌株的鉴定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讨论 |
2.4.2 小结 |
3 黄芪根腐病拮抗芽孢杆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拮抗菌株7-2-3-4发酵条件优化 |
3.2.3 拮抗菌株7-2-3-4抗菌物质稳定性测定 |
3.2.4 拮抗菌株7-2-3-4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
3.2.5 拮抗菌株7-2-3-4抑菌机理初探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拮抗菌株7-2-3-4发酵条件优化 |
3.3.2 拮抗菌株7-2-3-4抗菌物质稳定性测定 |
3.3.3 拮抗菌株7-2-3-4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
3.3.4 拮抗菌株7-2-3-4抑菌机理初探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讨论 |
3.4.2 小结 |
4 黄芪根腐病拮抗菌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拮抗菌株对黄芪根腐病病原菌G5 抑制效果 |
4.2.3 拮抗菌株促生性能测定 |
4.2.4 拮抗菌株亲和性测定 |
4.2.5 复合拮抗菌株发酵形式研究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四株拮抗菌菌对黄芪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
4.3.2 四株拮抗菌株促生性能测定 |
4.3.3 四株拮抗菌株亲和性测定 |
4.3.4 复合拮抗菌株发酵形式研究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5 拮抗菌株冻干粉生防效果的测定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拮抗菌株冻干粉的制备 |
5.2.3 盆栽试验 |
5.2.4 黄芪根腐病防效测定 |
5.2.5 不同处理对黄芪生长影响的测定 |
5.2.6 不同处理下黄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的测定 |
5.2.7 黄芪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5.2.8 黄芪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5.2.9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拮抗菌冻干粉菌剂的制备 |
5.3.2 盆栽试验防治效果 |
5.4 讨论与小结 |
5.4.1 讨论 |
5.4.2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黄芪甲苷提取工艺优化及黄芪提取物在饮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芪研究进展 |
1.1.1 黄芪 |
1.1.2 黄芪资源分析 |
1.1.3 黄芪功效成分 |
1.2 黄芪甲苷的研究进展 |
1.2.1 黄芪甲苷的性质与提取工艺 |
1.2.2 黄芪甲苷的稳定性 |
1.2.3 黄芪甲苷的检测 |
1.2.4 黄芪甲苷的功效作用 |
1.3 黄芪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前景 |
1.3.1 黄芪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
1.3.2 黄芪食品加工的法理基础 |
1.3.3 黄芪食品加工的应用前景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黄芪皂苷Ⅰ、Ⅱ及黄芪甲苷检测方法的优化与黄芪原料优选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黄芪皂苷Ⅰ、Ⅱ及黄芪甲苷的提取 |
2.2.4 黄芪皂苷Ⅰ、Ⅱ及黄芪甲苷检测方法与验证 |
2.2.5 黄芪原料优选 |
2.2.6 优选黄芪原料中黄芪皂苷Ⅰ、Ⅱ及黄芪甲苷含量检测验证 |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黄芪皂苷Ⅰ、Ⅱ及黄芪甲苷检测方法 |
2.3.2 黄芪皂苷Ⅰ、Ⅱ及黄芪甲苷检测方法验证 |
2.3.3 黄芪原料优选 |
2.3.4 优选黄芪原料中黄芪皂苷Ⅰ、Ⅱ及黄芪甲苷含量检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芪甲苷提取工艺优化及热稳定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原料中黄芪皂苷Ⅰ、Ⅱ及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3.2.4 黄芪甲苷转化提取工艺优化 |
3.2.5 不同加热条件对黄芪甲苷的保留率的影响 |
3.2.6 数据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原料中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I和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3.3.2 黄芪甲苷转化提取工艺优化 |
3.3.3 不同加热条件对黄芪甲苷的保留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芪复合饮料研制及其缓解体力疲劳功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黄芪复合饮料的配制 |
4.2.4 中试放大生产验证 |
4.2.5 黄芪复合饮料的评价 |
4.2.6 试验动物饲养条件及分组 |
4.2.7 黄芪复合饮料缓解体力疲劳功能 |
4.2.8 黄芪复合饮料抗氧化功能 |
4.2.9 数据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黄芪复合饮料的配制 |
4.3.2 中试放大验证及黄芪复合饮料评价 |
4.3.3 小鼠日常指标测定 |
4.3.4 黄芪复合饮料缓解体力疲劳能力试验 |
4.3.5 体内抗氧化能力测试 |
4.3.6 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区系研究 |
1.2 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1.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研究 |
1.4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2.3.1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 |
2.3.2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2.3.3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研究 |
2.3.4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研究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2.5 研究方法 |
2.5.1 文献查阅 |
2.5.2 样地设置及其调查 |
2.5.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 |
3.1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分析 |
3.2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属的组成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4.1 结果分析 |
4.1.1 米脂县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4.1.2 宝塔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4.2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研究 |
5.1 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
5.2 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的性味分析 |
5.3 野生药用植物药用功效分析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研究 |
6.1 海拔、坡向对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6.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百里香分布的影响 |
6.2.1 研究区百里香分布情况及特征 |
6.2.2 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物种组成特征 |
7.2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
7.3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 |
7.4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 |
7.5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名录 |
附录 B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及性味、功效 |
附录 C 陕北黄土丘陵区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合成菌群对黄芪生长及抗旱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芪研究现状及其根系相关微生物 |
1.1.1 黄芪研究现状 |
1.1.2 黄芪根系相关微生物 |
1.2 促生菌在逆境下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
1.2.1 ACC脱氨酶菌株在逆境下对宿主植物的促生作用 |
1.2.2 微生物缓解植物受旱的机制 |
1.3 合成菌群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芪促生和耐旱菌株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材料、培养基和主要仪器 |
2.2.1 材料 |
2.2.2 培养基 |
2.2.3 主要仪器 |
2.3 内容与方法 |
2.3.1 干旱胁迫处理下黄芪根区细菌的分离 |
2.3.2 黄芪促生和耐旱菌株的初筛 |
2.3.3 黄芪促生和耐旱菌株的复筛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根内与根际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
2.4.2 功能菌株的初筛 |
2.4.3 功能菌株的复筛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接菌处理对黄芪生长和药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及仪器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主要试验仪器 |
3.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3.3.1 功能菌株的挑选 |
3.3.2 不同合成菌群的构建 |
3.3.3 植物试验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黄芪生长指标 |
3.4.2 黄芪药效成分指标 |
3.5 讨论 |
第四章 促生菌对干旱胁迫下黄芪生长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及仪器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验仪器 |
4.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3.1 植物试验 |
4.3.2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黄芪生长指标 |
4.4.2 黄芪药效成分指标 |
4.4.3 黄芪全N、全P、全K含量 |
4.4.4 渗透调节物测定 |
4.4.5 抗氧化酶活测定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质量标志物辨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数据库及所用软件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红芪质量标志物辨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数据库及所用软件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小结 |
第三章 蜜炙黄芪的质量控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药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黄芪饮片切制 |
2.2 蜜炙黄芪饮片的制备 |
2.3 蜜炙黄芪的薄层鉴别研究 |
2.4 蜜炙黄芪的检查研究 |
2.5 .总多糖含量测定 |
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7 各成分含量测定 |
2.8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3 小结 |
第四章 蜜炙红芪的质量控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药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红芪饮片切制 |
2.2 蜜炙红芪饮片的制备 |
2.3 蜜炙红芪的薄层鉴别研究 |
2.4 蜜炙红芪的检查研究 |
2.5 .总多糖含量测定 |
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7 各成分含量测定 |
2.8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讨论 |
1.质量标志物的确定 |
2.炙黄芪、炙红芪中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测定提取条件选择 |
3.炙黄芪中8 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的选择 |
4.炙红芪中5 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的选择 |
5.炙黄芪、炙红芪中各成分含量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中药资源普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概况 |
2 调查方法 |
2.1 重点品种 |
2.1.1 品种确定 |
2.1.2 样地设定 |
2.1.3 调查内容 |
2.2 一般品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重点品种 |
3.2 一般品种 |
3.3 药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
4 讨论 |
4.1 存在问题 |
4.1.1 滥采滥挖 |
4.1.2 生长环境破坏严重 |
4.1.3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识淡薄 |
4.2 建议 |
4.2.1 加速转型发展步伐,再造绿色生态环境 |
4.2.2 认真落实中医药强省战略,积极开发黄芪等知名道地药材 |
(9)植物分类学于中药资源学的意义:《中国药典》植物药材基源物种科属范畴变动考证及学名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参考植物数据库 |
2 植物药材基源物种的名称与植物命名法规 |
3 植物分类系统与药典植物基源物种科属范畴变动 |
3.1 药典植物基源物种科级范畴变动 |
3.2 药典植物基源物种属级范畴变动 |
3.3《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收载植物类药材分类群特点 |
4 药典植物基源物种属下等级的拉丁名命名规范 |
4.1 优先原则 |
4.2 基源物种归并 |
4.3 新等级 |
4.4 品种 |
4.5 其他类型的基源拉丁名异名 |
4.6 基源拉丁名种加词拼写错误 |
5 药典植物药材基源物种中文名引证刍议 |
6 讨论 |
(10)奈曼旗蒙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中国黄芪属(Astragalus Linn.)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沙漠植物区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D]. 杨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遗传变异分析[D]. 陈永中.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黄芪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研究[D]. 李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黄芪甲苷提取工艺优化及黄芪提取物在饮料中的应用[D]. 徐琳. 江南大学, 2021(01)
- [5]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D]. 刘萌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合成菌群对黄芪生长及抗旱能力的影响[D]. 张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D]. 张淑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中药资源普查报告[J]. 巩晓波,王丽芳,兰国旺,熊超,王永辉,赵晓琴.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04)
- [9]植物分类学于中药资源学的意义:《中国药典》植物药材基源物种科属范畴变动考证及学名规范化研究[J]. 孙嘉惠,刘冰,郭兰萍,黄璐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05)
- [10]奈曼旗蒙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D]. 昂嘎其其格.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