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任河[1](2021)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Vertebra Burst Fracture;TVBF)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选择不同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收治的91例TVBF患者。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成前方入路组(前路组,31例)和后方入路组(后路组,60例)。采用Denis分型系统以及LSC评分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分型及评分。比较分析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前路组及后路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随访资料使用ASIA神经功能分级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两种术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前路组及后路组病例的术前及术后12月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对比两时间点患者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伤椎Cobb角、伤椎管侵占比以及观察内植物固定情况。结果:1.前路组与后路组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前路组手术时间(243.33±45.27min)多于后路组(130.59±23.79min)有显着性差异(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897.86±98.35ml)高于后路组(470.35±54.37ml),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路组与后路组术前与术后12月时ASIA分级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各时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显着减少,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减少不明显,两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明显小于后路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及后路组均未见内固定失效病例,后路组在术后12个月后有28例患者要求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不良反应。结论:1.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TVBF临床效果满意,对于矫正畸形与神经功能恢复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前路手术视野清晰,减压彻底,但手术操作复杂,手术风险较高,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等缺点。3.后路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入路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但存在内固定器械失效的风险。
马铮[2](2021)在《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25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及椎间隙植骨融合。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区域是否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30.88±7.04)°,脊柱SVA(34.12±4.68)mm,VAS评分(7.00±1.47),JOA评分(22.00±2.00),ODI指数(41.20±3.96)。随访时间平均24.84±1.31个月,术前2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7.96±2.34)°,脊柱SVA(20.64±3.77)mm,VAS评分(2.64±1.29),JOA评分(27.72±0.94),ODI指数(13.20±3.69);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8.16±2.67)°,脊柱SVA(20.40±3.79)mm,VAS评分(2.36±1.35),JOA评分(27.80±0.87),ODI指数(13.28±3.6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指标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行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86.55±18.07)°,脊柱SVA平均(51.32±8.18)mm,VAS评分平均(5.82±1.35),JOA评分平均(21.18±1.87),ODI指数平均(11.50±2.04)。随访时间平均26.14±1.55个月,术前6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平均(39.86±9.13)°,脊柱SVA平均(30.86±4.98)mm,VAS评分平均(2.09±1.11),JOA评分平均(27.36±1.09),ODI指数平均(2.77±0.87);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39.50±9.89)°,脊柱SVA平均(30.64±4.33)mm,VAS评分平均(1.86±0.83),JOA评分平均(27.41±1.09),ODI指数平均(2.41±0.7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术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三部分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目的:研究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6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48.55±6.91)°,脊柱SVA平均(44.02±5.73)mm,VAS评分平均(6.53±1.51),JOA评分平均(11.26±2.72),ODI指数平均(59.02±5.71)。随访时间平均24.34±2.15个月,术前5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9.53±3.82)°,脊柱SVA平均(18.35±3.51)mm,VAS评分平均(2.65±1.21),JOA评分平均(20.56±3.63),ODI指数平均(20.78±4.01)。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恢复脊柱序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傅扬[3](2021)在《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内固定与微创经皮万向钉内固定以及传统的后路开放手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研究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的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我院在2015年8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入院的胸腰椎患者进行筛选,回顾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通过筛选,我们将符合标准的97例患者进行编组,其中34例患者采用了伤椎植入经皮万向螺钉,而伤椎的邻椎使用经皮单平面螺钉的方式;30例患者伤椎及邻椎均采用经皮万向钉进行固定;另外有33例患者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我们分别将这些患者记为A组,B组,C组,并记录分析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疼痛状况(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进一步对患者的影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以及这些影像学指标的术后疗效损失)。结果A、B、C三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三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vs B组vs C组:27.62±2.41 vs 29.23±3.61 vs 29.06±5.83,P>0.05)。C组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上明显高于A组与B组(50.49±11.32 vs 49.53±10.37 vs 63.84±12.58,P<0.01;53.21±4.87 vs 52.6±5.09 vs 181.37±33.42,P<0.01),而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A、B组显着低于C组(2.53±1.11 vs 2.90±1.52 vs 4.27±0.57,P<0.05;1.29±0.46 vs 1.33±0.48 vs 2.30±0.98,P<0.05)。影像学指标上,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的相关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组间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A组与C组相关影像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二者的相关指标均优于B组(P<0.05)。在术后疗效损失方面,A组与C组相关指标同样的B组,而A组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A、B、C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以及矢状面指数指标的术后疗效损失依次为4.76±4.40 vs 8.03±3.71 vs3.91±3.19;1.68±0.84 vs 2.90±1.54 vs 1.76±1.04;3.23±6.94vs 7.12±6.15 vs 2.48±6.75,P>0.05)。另外,通过进行X线片复查三组均未见螺钉螺帽移位,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退钉现象的出现。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无论在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上还是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及以及矢状面指数等影像学指标上,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内固定的疗效都明显优于常规的经皮万向钉,而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
席金涛[4](2020)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经皮单平面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验证单平面螺钉的力学性能。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进一步证明在临床中运用经皮单平面螺钉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疗效比较确定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采用微创方式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恢复情况。方法:1.首先采用新鲜猪腰椎多节段椎骨标本24例,随机分为8组并造模:A1、A2组采用万向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固定,B1、B2组采用固定钉联合伤椎万向螺钉混合固定,C1、C2组采用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单平面螺钉固定(C组),D1、D2组采用跨伤椎固定钉固定。然后利用万能试验机测定8组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情况,A1、B1、C1、D1四组行静态实验,A2、B2、C2、D2行疲劳实验;2.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一2018年5月收治的10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将10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23例(经皮单平面组)采用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单平面钉治疗,B组(经皮万向组)42例采用经皮万向钉联合伤椎置万向钉治疗,C组40例(混合固定组)采用经皮单向钉联合伤椎置万向钉治疗。分别记录三组组术前术后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后凸矫正程度。3.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28例)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患者行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另一组为对照组(22例),患者自主锻炼,无理论的指导。结果:1.四组内固定均能对腰椎骨折进行有效固定,伤椎置钉的最大载荷均明显高于伤椎未置钉,A1、B1、C1、D1四组最大载荷大小分别为:3751.64N,5226.45N,6592.15N,2275.24N;四组行四种内固定对于腰椎骨折均有明显撑开复位作用,加压撑开实验,B1、C1、D1三组均完成了三次撑开实验,A1组在加压300N时出现钉尾的滑移终止实验,C1组的复位效果明显优于A1、B1、D1组统计学有差异,A1组与D1组复位效果相当统计学无明显差异;A2、B2、C2、D2组经过疲劳实验后,四种内固定系统载荷后椎体前缘高度(AVBH 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 shift)变化组内比较,B2、C2、D2组术后AVBH较术前略低统计学无差异。A2组载荷前较载荷后AVB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5例中均例获得12-16个月随访。2.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伤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三组组间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前VAS评分较术后明显降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均明显恢复(P<0.05),术后1周、3月、12月,A、B、C三组,两两比较椎体高度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最优,B组最弱(P<0.0 5)。组内比较术后一周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C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一周优于末次随访;三组组内比较术前Cobb角较术后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比较1周、3月无明显差异(P>0.05),1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ODI(Oswestry)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统计学有差异;两组组间比较术后、1周、3月、12月,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1.三种椎弓根螺钉均可以承载胸腰椎大部分应力,伤椎置钉方式能提供更有效的稳定、伤椎形态恢复更好,其中单平面螺钉的内固定效果优于其它两中内固定螺钉;2.经皮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固定在微创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中效果确切,并且具备操作方便、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3.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患者恢复。
董春科[5](2020)在《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寰枢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等、肌肉瘢痕挛缩导致患者经过严格的颅骨牵引(即使在全身麻醉下)也不能复位的一类寰枢椎脱位。一直以来,IAAD是外科手术治疗的热点和难点。过去,经口咽入路(Transoral approach,TOA)前路齿状突切除能够对脊髓腹侧进行直接减压,而被认为是治疗IAAD的标准术式。然而此入路通常伴随口咽部感染、腭咽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气管切开等严重并发症,而且由于齿状突位置深在,减压时容易引起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后,国内外学者提出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内固定方式治疗IAAD,此方式创伤不大、出血少,通过松解后使得寰枢关节复位而解除脊髓压迫,预防鹅颈畸形出现。虽然减少了脑脊液漏的发生,但其仍然避免不了经口咽途径带来的术后并发症。2005年,随着Kassam等首次采用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行齿状突切除手术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此方式能够降低口咽感染发生率、减少术后气管切开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经口饮食等。然而,有研究表明,EEA入路下术中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要显着高于TOA入路,这可能与EEA下齿状突切除技术的学习曲线长相关,而且在内镜下行硬膜修补术是相对困难的。我们认为,EEA入路下行前路寰枢椎松解是可行的。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EEA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IAAD,并与TOA前路松解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式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以期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手术方式。第一部分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经鼻内镜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固定和经口咽前路松懈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期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前路松解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EA组和TOA组。采用JOA 17分评分法和ASIA神经损伤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ADI、SAC、CMA评估两组患者复位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TOA组18例,EEA组1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4个月(21~6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E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多于TO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分别为27.94±16.70和4.39±2.55天,均多于EEA组的18.76±7.5和1.22±1.0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气管拔管时间和恢复正常口服饮食时间分别为4.07±2.46和5.98±2.66天,多于EEA组的1.07±0.92和1.73±0.9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解剖复位和临床神经功能恢复,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JOA评分、ADI、SAC、CM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A前路松解和TOA前路松解治疗IAAD,均能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神经功能改善;与TOA入路相比,EEA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气管拔管早、住院/重症监护时间短等优势。第二部分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颈椎角度下经鼻内镜暴露范围的下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二部收治的30例于我院放射科行颈椎中立位、过伸位、过屈位颈椎+颅底三维CT重建扫描的IAAD患者。测量患者硬腭长度(LHP)、鼻骨最低点和前鼻棘的距离(LNA)。分别测量在三种颈椎角度下N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PLC、NAx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AxLC、R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RPLC、寰枢椎侧块关节至HPL的距离DLMHP。将患者分为颅底凹陷组和非颅底凹陷组,探讨其对显露范围的影响。结果:不同颈椎角度下所预测的EEA显露下限值DNPLC、DNAxLC、DRPLC均大于DLMH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EEA下行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不同颈椎体位下DNPLC、DNAxLC、DRPLC、DLMH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角度对EEA显露下限范围影响不大。三种颈椎角度下BI组患者DLMHP值均小于NBI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A显露下限受到LNA、LHP长度和∠NAH大小的影响,并且与LHP和∠NAH的大小呈负相关,和LNA大小呈正相关。结论:经解剖学测量,EEA下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且不受颈椎角度的影响。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的患者,EEA下前路松解要更容易到达寰枢侧块椎间隙。第三部分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性,为临床中医医师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循证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1日,检索对象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刷选及数据提取。研究数据包括:JOA评分、总有效率、痊愈率、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等。结果: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文献共19篇,共计1266例患者,均为中文文献。治疗组均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常规,对照组均为西医治疗常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JOA评分、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指标中补阳还五汤联系西医治疗常规组均优于西医治疗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显着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改善残留神经的症状,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唐炜东[6](2015)在《前、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8月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根据患者伤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后路57例、前路12例、前后联合入路10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SIA标准评定)、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等。结果 79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3±5.5)个月(1968个月),除5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外,63例不全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后路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较前路或前后联合手术明显较少(P<0.05)。三种手术方法术后伤椎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后路手术术后矫正度丢失明显高于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P<0.05);后路手术中有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断裂,而前后联合入路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三种方法在骨性融合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后路手术创伤小手术简单,但易出现内固定断裂和术后矫正度丢失;前路和前后联合手术创伤大,但术后矫正度丢失较少;因此,术者应个体化选择手术方法,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胡琦[7](2008)在《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病人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3例患者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和肢体功能训练整体护理措施。结果33例患者切口均期愈合,未出现与护理不当有关的并发症,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恢复。结论对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患者手术的整体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
薛晓明[8](2004)在《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围手术期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通过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采取各种护理措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患者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结果 :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恢复 ,缩短了卧床时间 ,提高了自理能力。结论 :对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围术期的系统护理 ,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围手术期康复
贺银习[9](2011)在《半椎体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脊柱骨折十分常见,平均人群发病率为63.6/100,000,其中胸腰段脊柱(T11-L2)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是应力集中之处,因此该处骨折最多见[1]。对于伴有神经损伤或不稳定骨折,首选手术治疗,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减轻脊髓压迫[2]。手术方法主要有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等。椎体融合术常常被应用,传统的椎体融合术是将病椎与上下两个椎体进行融合以重建稳定性,代价是使得该脊柱节段的功能完全丧失。半椎体融合术通过术前严格的手术计划,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通过保留一个功能节段,最大限度的减少脊柱功能的丧失。本文主要探讨半椎体融合术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0年7月我院17例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半椎体融合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病椎X线前后位像、螺旋CT三维重建以及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 17例患者均为严重胸腰段骨折、脱位,累及三柱。Denis分型压缩骨折1例,爆裂骨折7例,安全带损伤5例,骨折脱位4例。CT显示外伤性椎管狭窄,伤段脊髓或硬膜囊前后卡压,病椎上或下终板完整。MRI示17例脊髓均有异常的如出血或水肿信号,后侧韧带有损伤信号。ASIA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8例,D级3例,E级1例。结果:17例均获随访,最长24月,最短8月,平均随访15.2月。对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疗效的评定,临床上主要应用影像学评估和神经学评估(AISA分级)。术后复查17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术前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无改善,仅神经平面轻度下移,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ASIA分级≥1级。结论:半椎体融合术治疗不稳定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尽可能保留脊柱活动节段,早期行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夏群[10](2007)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力学基础目的测试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副人腰椎,前侧切除腰5椎体,以钛网支撑固定,后侧通过椎弓根系统固定腰4、骶1椎体,建立前后联合短节段三维重建模型。采用生物力学机测试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下的即刻稳定性,测试前屈、后伸1万次疲劳时的疲劳稳定性,测试疲劳后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下的即刻稳定性。结果前屈、后伸、侧屈三种工况的相对活动度非常小,三种工况之间相比,前屈与侧屈之间无明显差别,后伸的活动度要略大于前屈和侧屈的活动度(P<0.01)。经过1万次的疲劳后,后伸活动度略增加,钛网与腰4和骶1椎体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结论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后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和疲劳稳定性,无论前屈、后伸,还是侧屈运动,椎体间的活动度均非常小,经过1万次的疲劳后,钛网与腰4和骶1椎体的相对位置无明显变化。疲劳运动对前屈与侧屈的稳定性影响非常小,而后伸活动度略增大。第二部分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目的探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0月至2005年9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92例,对其中34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者采用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男25例,女9例;年龄18~56岁,平均34.2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11例,L2 8例,L3 5例,L4 2例,L4,5 1例。Magerl分型:A3型12例,B1型2例,B2型2例,C1型12例,C2型4例,C3型2例;ASIA分级:A级7例,B级10例,C级8例,D级6例,E级3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3例。患者取侧卧位,先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临时固定。同体位下再行损伤节段的前路减压支撑植骨,对于骨折脱位者前后协同复位。复位满意及减压彻底后,后路椎弓根钉系统适度加压抱紧前侧支撑植骨,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重建三柱稳定性。结果手术时间180~320 min,平均230 min。出血量900~2400ml,平均1200 ml。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2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6例出现肋间神经损伤症状,保守治疗后好转。32例随访6~60个月,平均13个月。X线和CT片显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与术后比较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断裂及松动。结论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可充分发挥前路与后路手术各自的优势,一次完成减压、复位与固定,为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二、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出标准 |
2.1.4 骨折分型与评分 |
2.2 方法 |
2.2.1 观察标准 |
2.2.2 手术管理 |
2.2.3 评价指标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3.3 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腰椎骨折分型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前处理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相关治疗及护理 |
2.5 观察指标 |
2.6 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
3.2 疼痛评估相关指标比较 |
3.3 影像学相关指标比较 |
4.讨论 |
4.1 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
4.2 经皮单平面螺钉的发展 |
4.3 经皮邻椎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与其他术式的临床疗效比较 |
4.4 经皮邻椎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万向钉与其他术式的影像学指标比较 |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经皮单平面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种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分析 |
1 设计 |
2 时间及地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标本制备 |
3.2 实验设备 |
4 实验分组 |
5 生物力学测试 |
5.1 静态实验 |
5.2 动态实验 |
5.3 动态实验 |
5.4 统计分析 |
6 结果 |
6.1 静态实验 |
6.2 动态实验 |
7 讨论 |
7.1 胸腰椎损伤机制 |
7.2 胸腰椎骨折分型 |
7.3 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案 |
7.4 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经皮单平面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研究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术前准备 |
1.5 手术方法 |
1.6 术后处理 |
1.7 评价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手术期情况 |
2.2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3.1 胸腰椎骨折常规治疗方案 |
3.2 置钉选择 |
3.3 新型微创螺钉的优势 |
3.4 经皮“靶向”置钉复位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微创术后功能锻炼的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1.3 实验处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筋骨的定义及功能 |
3.2 中医对“筋骨并重”的认知 |
3.3 中医对于“筋骨并重”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 |
3.4 现代医学对于“筋骨并重”的认知及运应用 |
3.5 临床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硕士毕业发表文章 |
致谢 |
(5)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综述一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手术的研究进展 |
1. 寰枢椎脱位的常见分型方法 |
2. 经口咽前路手术 |
2.1 标准经口咽入路 |
2.2 扩大经口咽入路 |
2.3 经口咽前路松解 |
2.4 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 |
2.5 经口咽前路内固定术 |
3. 经鼻内镜前路手术 |
3.1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 |
3.2 经鼻内镜入路的解剖学限制 |
3.3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显露范围比较 |
3.4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术后并发症比较 |
4. 经颈入路 |
4.1 高位颈前咽后入路 |
4.2 内镜辅助下经颈前入路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经鼻内镜下颅颈交界区手术的研究进展 |
1. EEA手术发展历程 |
2. EEA至颅颈交界区重要解剖学标志 |
2.1 中鼻甲和后鼻孔 |
2.2 咽鼓管及咽鼓管咽口 |
2.3 鼻咽粘膜 |
3. EEA入路解剖学限制 |
3.1 Nasopalatine line,NPL线 |
3.2 Naso-axial line,NAxL线 |
3.3 Rhinopalatine line,RPL线 |
4.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临床运用 |
5.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手术面临的问题 |
5.1 镜下止血 |
5.2 硬膜修补 |
5.3 学习曲线 |
5.4 稳定性重建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 |
前言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操作 |
1.3 术后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围手术期结果 |
2.3 神经功能改善 |
2.4 影像学结果 |
2.5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形成机制及定义 |
3.2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策略 |
3.3 EEA和TOA松解治疗IAAD效果对比 |
3.4 IAAD前路松解后稳定性重建 |
3.5 本研究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 |
前言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在不同颈椎体位下预测EEA显露下限结果以及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和HPL线的距离 |
2.2 三种颈椎体位下颅底凹陷和非颅底凹陷DLMHP比较 |
2.3 LHP、LNA和∠NAH对EEA显露下限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数据库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评价与数据提取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4 敏感性分析 |
2.5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前、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围手术期处理 |
1.4 术后评估 |
1.5 术后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手术 |
2.2 前路椎体内固定手术 |
2.3 前后联合内固定手术 |
2.4 三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神经 功能恢复情况 |
3 讨论 |
(8)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护理 |
3.1 术前护理 |
3.1.1 心理护理 |
3.1.2 术前准备 |
3.2 术后护理 |
3.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
3.2.2 引流管的管理 |
3.2.3 胃肠道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
3.2.4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及锻炼 |
3.2.5 预防并发症 |
3.3 出院指导 |
(9)半椎体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柱胸腰段骨折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的力学基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一期同体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的选择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四、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D]. 任河. 延边大学, 2021(02)
- [2]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D]. 马铮.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微创经皮单平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D]. 傅扬.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经皮单平面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D]. 席金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D]. 董春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前、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 唐炜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06)
- [7]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的围手术期护理[J]. 胡琦.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8(06)
- [8]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围手术期的护理[J]. 薛晓明. 齐鲁护理杂志, 2004(12)
- [9]半椎体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D]. 贺银习.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10]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柱三维短节段重建力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夏群.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