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米品质与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笑[1](2020)在《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品质及其形成的影响》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长发育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主要表现为平均温度的升高和极端气候的频发,不利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目前国内外关于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较多,但是结合不同种植方式来适应温度增加并综合探讨水稻生产力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盆栽场进行,以南粳9108和南粳46为供试品种,模拟机插秧移栽和机械化直播两种种植方式,于始穗期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增温(平均增温2℃)和高温(平均增温5℃)处理,处理时间为14天。始穗期后每隔7天取一次植株样,共取6次。比较了不同温度处理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品质、主要养分吸收利用、微量元素含量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温、高温使南粳9108和南粳46的千粒重、结实率、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降低,且温度越高影响越大。穗数和每穗粒数在各温度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增温、高温影响下,南粳9108在直播条件下产量的下降幅度较移栽条件下小,南粳46则表现为相反的趋势。品种差异方面,南粳9108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的下降幅度显着高于南粳46。两个品种一、二次枝梗籽粒的千粒重略有降低,结实率显着下降,不同种植方式下一、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的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2、增温、高温使南粳9108和南粳46灌浆期至成熟期各器官的含氮率显着升高,茎、叶中的含磷率增加,穗部的含钾率有升高的趋势。地上部总吸氮量、吸磷量和吸钾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显着降低。增温、高温不利于茎叶中的氮素和磷素向穗部转移,对水稻各器官钾素的影响较小。相同种植方式和温度处理下水稻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吸收量以及转运效率的变化幅度总体表现为南粳9108>南粳46,说明南粳46对气候变化的耐受性更强。3、增温、高温条件下水稻剑叶SPAD值增加,高温胁迫使叶片中积累的氮素水平较高,延长了叶片的持绿时间。随着温度的增加,水稻生育后期的光合速率的下降明显延缓,高温条件下降最缓慢。不同温度处理下剑叶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总体均表现为常温>增温>高温。相同处理时间内南粳46剑叶净光合速率较南粳9108下降幅度更大,不同种植方式下剑叶净光合速率差异不大。4、高温胁迫下水稻加工品质的变化因品种而异,南粳9108呈下降趋势,南粳46变化较小,移栽条件下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总体小于直播条件。增温、高温处理使两个品种的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均显着升高,南粳46的外观品质受温度的影响更大。蛋白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表现为相反的趋势。增温、高温使稻米消减值和起浆温度显着升高,其他RVA谱特征值均呈下降趋势且南粳9108下降幅度大于南粳46。5、高温处理后淀粉颗粒排列疏松,平均粒径、直径>7μm大淀粉粒比例和结晶度显着升高。种植方式对淀粉结晶度的影响不显着。高温条件下,南粳9108热焓值的升高幅度更大,在移栽和直播条件下分别为16.33%和20.39%。峰值温度、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峰值指数表现为相反的趋势。
杨治伟[2](2019)在《宁夏粳稻种质资源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及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文中提出水稻是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也是生物强化微量元素的主要谷类作物之一。锌、铁在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以稻米为主粮的国家,人体中锌、铁缺乏比较常见。因此通过生物强化改善人体中的锌、铁缺乏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对控制水稻籽粒锌、铁含量QTL位点进行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旨在为通过分子育种手段提高水稻籽粒锌、铁含量提供理论支持,奠定分子基础。本试验利用57对SSR标记对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籽粒锌、铁含量和粒型的相关性分析及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构建以富锌宁夏地方品种“杨和白皮稻”和低锌品种“宁粳35”的杂交后代F2群体,利用该群体构建连锁遗传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籽粒锌含量进行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籽粒锌、铁含量间及与粒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锌含量与铁含量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锌含量与谷粒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铁含量与谷粒长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通过对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可将155份宁夏粳稻种质资源分为4个亚群;共检测到257个等位变异,其中有效等位变异位点有148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4.51个等位变异,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位点数为2.60,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不等,变幅为2~10个。3、通过关联分析发现,与籽粒锌含量显着关联的位点有3个,分别为RM5461-4、RM5647-2、RM7356-1,表型贡献率分别为7.59%、5.89%、4.72%,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是RM5647-2,载体品种为长粒-5;与籽粒铁含量显着关联的位点有20个,表型贡献率介于2.56%~7.33%之间,表型贡献率最高的等位变异是RM3600-1,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是12-3,载体品种是粮香5号。4、通过对F2群体籽粒锌含量的QTL检测,共得到8个QTL位点,分布在水稻第3、7、8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布范围为4%~8%;其中,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的qZn-7-3贡献率最高,为8%,加性效应1.16mg/kg。
刘瑶[3](2018)在《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品质分析和特征性风味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米是稻米中重要的一类,因其香味相对普通大米浓郁,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在国际稻米贸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用香米做出的米饭不仅在蒸煮后会溢出芳香扑鼻的气味,而且其营养价值极高,富含8种必需氨基酸和大量蛋白质、生物碱、维生素、淀粉酶、脂肪酶、麦芽糖酶以及钙、磷、铁等元素。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因产地不同,其外观、口感、香气均不相同,分析其品质和香气成分的差异,可以为今后米类食品的制作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对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基本构成、糊化特性、食味品质、质构特性和香气成分进行测定,比较两种香米所代表的品种差异,分析两种香米品质和香气成分不同的原因,为今后的食品改良和食品加工奠定基础。实验内容与结果如下:(1)对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主要成分进行测定,可以得出,五常大米含水量较低,蒸煮时米饭易失去弹性,且五常大米的黏度大于泰国香米;五常大米的脂肪含量较高,蒸煮后,表面比泰国香米光亮,且两种大米的冷饭口味、口感均较好;泰国香米的粗蛋白含量为6.21%,比五常大米的粗蛋白含量高0.81%,故五常大米的吸水速度比泰国香米快,吸水量大,即五常大米的米饭蒸煮时间较短,米饭黏度高,不松散。(2)对五常大米和泰国香米的灰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077%和0.076%,说明两种米营养含量相近。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灰分含量分别为2.9%和2.7%,所含的矿物质,即人体所需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含量相近。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均含有较多营养物质,并且其含量较近,多食用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对身体有益。(3)测定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碱消度,两种米碱消度均为5级,预估糊化温度均在7074℃之间。用快速粘度分析仪准确测定糊化温度,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糊化温度分别为72.2℃和73.2℃,均为中糊化温度大米。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均适合作为蒸煮米饭,但五常大米蒸煮时需要较长的煮饭时间及较多的水。(4)运用RVA测定泰国香米和无常大米的糊化特性曲线,可得出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回生值分别为1598、1151,即五常大米的米饭质地较软,黏度较高。并测定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蒸煮特性、直链淀粉、食味值、胶稠度和质地曲线,可得出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蒸煮特性值和食味值相近,五常大米的直连淀粉含量略低于泰国香米,胶稠度高于泰国香米,五常大米的硬度、黏附力比值较小,即五常大米蒸煮后,食味较好,米饭较软,且略黏于泰国香米。(5)采用SPME和GC-MS技术对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进行测定,泰国香米共检测出91种香气成分,五常大米共检测出68种香气成分。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均含有大量的棕榈酸,且烃类化合物种类最多。因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含有多种,同类可贡献香气的化合物,故香气成分有一定的一致性。分析可知,酮类物质、醛类物质和芳香族化合物如2-庚酮、己醛、苯甲醛、苯乙醛和苯乙酮等,对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特征性风味影响较大。醇类物质和杂环类物质对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特征性香气成分也有一定贡献。其中导致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产生特征性风味成分的物质有2-氨基-3,5-二氮-4H-咪唑-4-酮、香草醛、2,4-葵二烯醛、3-甲基苯酚、苯酚、4-甲基苯酚、苯并噻唑、苯甲醛、苯乙醛、和苯丙酮等化合物。正己醇、1-辛烯-3-醇、苯酚、4-甲基苯酚、正己醇和1-辛烯-3-醇等化合物是导致泰国香米具有浓郁香味的特征性风味成分的化合物。2-氨基-3,5-二氮-4H-咪唑-4-酮、香草醛和3-甲基苯酚等化合物是导致五常大米有特征性风味成分的化合物。
雷舜[4](2017)在《香稻增香栽培技术的地区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明香稻增香栽培技术(IAC)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为华南双季稻区进行香稻增香栽培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本论文选用华南地区代表性香稻品种象牙香占、桂香占和美香占,通过在广州、罗定和中山地区按香稻增香栽培技术进行栽培,观测香稻的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品质、生理特征与香气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IAC条件下,早季广州地区的桂香占和中山地区的美香占产量较当地常规栽培技术(CK)显着提高,晚季广州地区的桂香占、罗定地区的美香占以及中山地区的香稻品种产量较CK显着提高。除了罗定地区的美香占外,增香栽培显着降低了各地区香米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表明增香栽培对香稻稻米的外观品质具有显着改良作用。(2)IAC能够提高各地区香稻品种各时期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期,早季广州地区的象牙香占和桂香占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较CK显着增加分别达到13.77%和21.55%。抽穗期,早季广州地区的桂香占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达到18.86%;成熟期,早季除罗定地区的桂香占和中山地区的美香占,其余处理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较CK均显着提高,增幅达到6.49%27.91%;晚季除罗定地区的桂香占,其余处理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提高,增幅达到6.58%16.88%。(3)IAC提高了早晚季抽穗期和成熟期香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增幅分别为6.70%23.12%和8.91%21.26%。孕穗期,早季广州和罗定地区的香稻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显着提高,增幅达到4.07%8.16%;抽穗期和成熟期,早晚季广州地区的象牙香占叶绿素a含量较CK显着增加。增香栽培技术保证了香稻叶片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4)与CK相比,IAC能够提高香稻孕穗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孕穗期和成熟期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抽穗期,早晚季广州地区的象牙香占叶片POD活性较本地区CK显着提高,分别达到5.25%和6.00%;成熟期,早晚季广州地区的象牙香占叶片SOD活性较本地区CK显着提高,分别达到5.44%和6.72%。(5)在IAC条件下,早季广州地区的象牙香占和中山地区的美香占以及早晚季罗定地区的桂香占籽粒香气含量较高且增香效果也最显着,而其它处理香气含量不高且增香幅度相对较小。综合可知,广州地区适宜栽培象牙香占,中山地区适宜种植美香占,罗定地区适合栽培桂香占。
张秀圆[5](2017)在《温泉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以鲜食葡萄‘泽香’(Vitis vinifera L.cv.Ze xiang)和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v.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通过盆栽和露地大田试验,研究温泉水灌溉对葡萄生长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同时探究温泉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拥有温泉水资源的产区在葡萄栽培过程中合理利用温泉水提高葡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稀释浓度的温泉水灌溉试验表明,25%及50%的温泉水提高了泽香植株的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脯氨酸含量以及植株生物量等生理指标。其中灌溉50%的温泉水在1次、2次、3次和4次处理后的根系活力分别比对照增加8.4%、6.9%、19.8%、10.1%,地上部生物量分别高出对照22%、19.4%、11.3%和7.8%。而75%和100%的温泉水处理降低了植株生物量和根系活力,显着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浇灌3次50%的温泉水后各生理指标的含量高于其他处理。2、以50%温泉水对田间栽培的泽香葡萄进行不同次数(2次、4次及6次)的灌溉,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明显增加趋势(分别比对照增加0.80%、6.82%、13.85%),酸度呈降低趋势,香气总量和组分有增加趋势。2次、4次、6次温泉水处理后香气总量分别比对照(7.827μg·g-1)增加28.31%、34.04%、26.94%,以4次处理后香气总含量最高(10.505μg·g-1),6次处理增加的幅度最小。3、泽香葡萄共检测到41种香气成分,各处理和对照共有的香气成分有32种,温泉水处理比对照增加了正辛醇、1,3,5-三亚甲基甘露醇、5-羟甲基糠醛、1,3-环戊二酮和3-甲基丁二酸丁酯5种香气成分。泽香葡萄检测到10种醇类,其中里那醇含量最高,其次是乙醇、香叶醇;醛类9种,2-己烯醛含量最高,其次是己醛、壬醛;酸类只检测到乙酸一种物质;酯类8种,以乙酸乙酯在4次灌溉后含量最高(0.335μg·g-1)。以脂肪酸代谢合成的2-己烯醛以6次灌溉的含量最高,比对照增加21.91%。而特征性香气成分里那醇含量在4次灌溉后最高,是对照的1.33倍;香叶醇含量则在4次和6次处理间基本无差异,分别是对照的2.2、2.3倍。4、灌溉6次50%温泉水的赤霞珠葡萄的百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比对照增加10.4%、13.6%,可滴定酸降低1.2%,总酚增加10.3%,香气总量高出对照10.5%,其中以2-己烯醛含量最高,己醛次之;与对照相比主要香气成分正己醇、乙酸乙酯、2-己烯醛、己醛分别高出对照42.1%、29.6%、3.2%、13.1%;温泉水灌溉还另外增加了具有青草香味的(Z)-3-己烯-1-醇。5、灌溉不同次数(2次、4次、6次)50%温泉水后的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以及含水量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灌溉6次温泉水后的土壤pH仅比对照增加了0.2个单位,符合缓慢升高的期待。土壤Na+含量和电导率在6次处理后分别高出对照27.07%、17.44%;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温泉水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并在灌溉6次温泉水后出现最高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1.32%、16.29%、7.45%。
雷舜,王抄抄,莫钊文,程思忍,刘海东,唐湘如[6](2017)在《外源喷施米质改良剂对香稻产量、品质、香气2-乙酰-1-吡咯啉和微量元素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研究由氨基酸肥(AAF)、品质调控剂(RQP)和增香剂(RFS)单一及复合组分对香稻产量、品质、香气2-乙酰-1-吡咯啉(2-AP)和微量元素的影响,同时提高水稻生产集约化程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投入。201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以‘象牙香占’和‘桂香占’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破口期喷施米质改良剂,研究单一类型改良剂及复合组分对香稻产量品质、香气2-AP和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单一米质改良剂处理分别为1.5kg·hm-2 AAF,3kg·hm-2 RQP和3kg·hm-2 RFS,复合米质改良剂处理包括3kg·hm-2 RFS+3kg·hm-2 RQP和3kg·hm-2 RFS+1.5kg·hm-2 AAF。结果表明:复合米质改良剂处理显着增加香稻的千粒质量和产量,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26%4.88%和8.46%12.43%;但单一米质改良剂处理下只有3kg·hm-2 RQP达到相同效果。各处理均能够显着降低香稻的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而复合米质改良剂还能够显着提高‘象牙香占’的糙米率和精米率。此外,复合米质改良剂处理较相应的单一米质改良剂具有更高的籽粒2-AP、Se和Zn质量分数。3kg·hm-2 RFS+1.5kg·hm-2AAF是所有处理中效果最好的,因其处理后的香稻具有最大的千粒质量与产量及最高的籽粒2-AP、Se和Zn质量分数。
李典鹏,王彦庆,仝伯凯,热孜万古丽·穆合塔尔,贾宏涛[7](2015)在《乌鲁木齐市售大米几项品质指标的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售大米的品质状况,为市民购买大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市场调研基础上,选取乌鲁木齐市市售的不同产地、等级的15种代表性大米,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和近红外光谱法(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检测大米的微量元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含量,对乌鲁木齐市场销售大米的品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乌鲁木齐市场销售大米产地以东北和新疆为主;市场销售的东北一级大米价格比二级大米贵1.16元/kg,但其微量元素总含量差异不大,其他指标无显着差异;泰国香米微量元素含量、蛋白质、含糖量均高于新疆地产大米,但泰国香米的价格大约是新疆大米的4倍。因此,从性价比上考虑应该首选新疆地产大米。结论总体来看,新疆地产大米品质略低于东北产大米,但其具备价格优势。
阳树英,邹应斌,夏冰,吴朝晖,周婷,陈逸[8](2015)在《中国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在特殊生境成香机理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中国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的广泛性,在分析中国传统地方香稻的生境气候生态因子的特殊性、生境土壤生态因子的特殊性、生境灌溉水生态因子的特殊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使中国传统地方香稻致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适宜的地温和气温,尤其是灌浆结实期以日均温23℃为最适宜;灌溉水和土壤中一定的营养元素含量和组成比例。因此,笔者认为揭示中国传统地方香稻成香机理有2个新的研究思路可以探索:一是要找出关键的成香营养元素及其影响香稻的主要时期和主要器官;二是弄清楚成香的关键营养元素富集的成因,即成香的关键营养元素是由于植株本身的特殊生物学特性富集而成,还是由于土壤的性质、土壤和灌溉水中营养元素的特殊组成情况所致。
王雪梅,贺玉晓,刘刚才[9](2015)在《土壤与植被间物质组成的协容特征──以稻田与水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壤与植被总是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土壤和植被的管理都有重要意义。为了深入揭示土壤-作物系统中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和维持的机制,为因地制宜实施土壤-作物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土壤与植被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文献,并以稻田-水稻为例,从稻田土壤养分与水稻的产量、品质以及元素信息这3方面的关系特征,阐述了稻田土壤与水稻主要特性间的协容特征。土壤类型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都会造成产量的差异,同时,不同的土壤类型由于营养元素的不同对稻米的各品质指标也有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展开了利用元素指纹分析技术鉴别水稻产地的研究,虽然直接将水稻元素与当地土壤元素结合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水稻的元素信息带有该地区土壤的信息。因此,一方面,不同的土壤类型或养分状况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水稻谷粒的元素组成又能反映出一定的土壤信息。这说明任何一个地区的稻田和水稻都有其特性,形成一个协容的系统。
郑桂萍,胡忠萍,马艳,李晓蕾,胡法龙,郑悦,李红宇[10](2014)在《中国黑龙江与韩国糙米氮钾镁含量与食味品质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采用中国黑龙江省和韩国水稻品种(品系)各18个,种植于中国黑龙江省857农场,以比较韩国和中国黑龙江水稻品种糙米全氮、全钾、全镁含量的差异及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黑龙江水稻糙米全氮含量极显着高于韩国,全钾含量则相反;韩国水稻糙米全镁含量高于中国黑龙江55.6mg/kg,但差异不显着;韩国品种食味评分(84.1分)极显着高于中国黑龙江品种(78.7分);韩国品种的食味评分与Mg/K当量比及Mg/K、Mg/N、Mg/(K+N)质量比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各指标的品种间变异系数表现为全镁含量>全钾含量>全氮含量>食味评分。糙米N、Mg含量及其与其它元素比值的差异是韩国品种食味值高于中国黑龙江省品种的主要原因。
二、香米品质与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米品质与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品质及其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气候变暖概述 |
1.2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1.3 气候变暖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
1.3.1 高温热害的成因 |
1.3.2 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1.3.3 气候变暖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1.3.4 气候变暖对水稻养分代谢吸收的影响 |
1.3.5 气候变暖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缓解气候变暖不利影响的栽培措施 |
1.5 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供试地点 |
2.1.2 供试材料 |
2.1.3 试验处理 |
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2.1 干物质测定 |
2.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测定 |
2.2.3 水稻主要吸收营养元素(N、P、K)的测定 |
2.2.4 叶片SPAD值和剑叶光合特性测定 |
2.2.5 稻米品质测定 |
2.2.6 稻米淀粉品质测定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影响 |
3.1.1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2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一、二次枝梗籽粒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 |
3.2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影响 |
3.3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各器官养分代谢的的影响 |
3.3.1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各器官含氮率的影响 |
3.3.1.1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叶片含氮率的影响 |
3.3.1.2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茎秆含氮率的影响 |
3.3.1.3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穗含氮率的影响 |
3.3.2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各器官含磷率的影响 |
3.3.2.1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叶片含磷率的影响 |
3.3.2.2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茎秆含磷率的影响 |
3.3.2.3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穗含磷率的影响 |
3.3.3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各器官含钾率的影响 |
3.3.3.1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叶片含钾率的影响 |
3.3.3.2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茎秆含钾率的影响 |
3.3.3.3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穗含钾率的影响 |
3.3.4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地上部总吸氮量的影响 |
3.3.5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地上部总吸磷量的影响 |
3.3.6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地上部总吸钾量的影响 |
3.3.7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各器官氮素分布的影响 |
3.3.8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各器官磷素分布的影响 |
3.3.9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各器官钾素分布的影响 |
3.4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剑叶SPAD值的影响 |
3.5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剑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
3.5.1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5.2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剑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
3.5.3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剑叶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
3.5.4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剑叶蒸腾速率的影响 |
3.6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稻米品质的影响 |
3.6.1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
3.6.2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3.6.3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3.6.4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
3.7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 |
3.7.1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籽粒淀粉形态结构的影响 |
3.7.2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籽粒淀粉粒度的影响 |
3.7.3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籽粒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
3.7.4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籽粒淀粉糊化温度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2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4.3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4.4 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稻米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宁夏粳稻种质资源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及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矿质元素锌、铁的生理作用 |
1.1.1 锌、铁在植物体中的作用 |
1.1.2 锌、铁与人体健康 |
1.2 矿质元素锌、铁的遗传研究 |
1.2.1 锌、铁在水稻中的含量及分布 |
1.2.2 作物中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
1.2.3 锌、铁在水稻中的积累机制 |
1.2.4 生物强化 |
1.3 关联分析 |
1.4 基于连锁分析的QTL定位 |
1.4.1 QTL定位的原理原理及方法 |
1.4.2 常用作图群体 |
1.4.3 构建图谱的分子标记 |
1.5 水稻中锌、铁含量QTL的研究进展 |
1.6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宁夏粳稻种质资源籽粒锌、铁含量及与粒型的相关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2 粒型性状的测定 |
2.2.3 籽粒锌、铁含量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宁夏粳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分析 |
2.4.2 粳稻籽粒锌、铁含量间及与粒型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宁夏粳稻种质资源籽粒锌、铁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仪器及试剂 |
3.2.2 籽粒锌、铁含量测定方法 |
3.2.3 DNA的提取及SSR分子标记检测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3.4.2 群体结构分析 |
3.4.3 锌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3.4.4 铁含量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四章 宁夏水稻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数据分析及图谱构建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F_2群体及亲本锌含量的变异 |
4.3.2 亲本间多态性引物筛选 |
4.3.3 SSR引物在F_2群体中的分离 |
4.3.4 F_2群体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4.3.5 水稻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 |
第五章 讨论 |
5.1 AAS法测定矿质元素含量 |
5.2 微量元素锌、铁与其它表型的相关性 |
5.3 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5.4 水稻籽粒中锌、铁含量的遗传分析 |
5.5 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 |
5.6 水稻籽粒锌含量的QTL比较 |
5.7 SSR标记遗传图谱的优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品质分析和特征性风味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香米简介 |
1.1.1 泰国香米简介 |
1.1.2 五常大米简介 |
1.1.3 香米的营养成分 |
1.1.4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食味的特征 |
1.1.5 香米与普通大米的区别特性 |
1.1.6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简介 |
1.2.2 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原理 |
1.2.3 固相吸附剂的类型 |
1.3 香米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主要成分的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原料与药品 |
2.2.3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水分的测定(定温定时烘干法) |
2.3.2 粗蛋白的测定(凯氏定氮法) |
2.3.3 粗脂肪的测定(酸水解法) |
2.3.4 氨基酸总量的测定(茚三酮比色法) |
2.3.5 灰分的测定(550℃灼烧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基本成分 |
2.4.2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营养成分 |
2.5 小结 |
第三章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食用品质检验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原料与药品 |
3.2.3 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蒸煮特性的测定 |
3.3.2 蒸煮品质的测定 |
3.3.3 质构性的测定 |
3.3.4 胶稠度的测定 |
3.3.5 碱消度的测定 |
3.3.6 食味值的测定 |
3.3.7 直链淀粉的测定 |
3.3.8 质构仪质地曲线的测定 |
3.3.9 电子舌雷达图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的碱消度 |
3.4.2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糊化特性曲线 |
3.4.3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蒸煮品质 |
3.4.4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蒸煮特性 |
3.4.5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直链淀粉含量 |
3.4.6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食味值 |
3.4.7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胶稠度 |
3.4.8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质地曲线 |
3.4.9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电子舌雷达图 |
3.5 小结 |
第四章 泰国香米与五常大米香气成分的测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原料与药品 |
4.3 实验方法 |
4.3.1 SPME萃取米制品香气的条件 |
4.3.2 SPME萃取米制品香气的步骤 |
4.3.3 直接萃取与顶空萃取对比 |
4.3.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4.3.5 挥发性化合物的定性及定量方法 |
4.4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香气成分结果与分析 |
4.4.1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香气图谱 |
4.4.2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
4.4.3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香气成分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1.1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主要成分测定结论 |
5.1.2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食用品质测定结论 |
5.1.3 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香气成分测定结论 |
5.2 实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香稻增香栽培技术的地区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意义 |
1.2 香稻香气 2-AP的合成途径 |
1.3 香稻香气 2-AP的形成与积累 |
1.3.1 营养元素对香稻香气 2-AP形成的影响 |
1.3.2 其他影响香气合成的因素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区及供试品种 |
2.2 试验田概况 |
2.3 试验设置 |
2.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5 测定指标 |
2.5.1 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
2.5.2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5.3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5.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2.5.5 稻米品质的测定 |
2.5.6 香气 2-AP含量的测定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增香栽培对香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1.2 稻米品质 |
3.2 增香栽培对香稻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 增香栽培对香稻光合特性等的影响 |
3.3.1 净光合速率 |
3.3.2 SPAD 值的变化 |
3.3.3 叶绿素含量 |
3.4 增香栽培对香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
3.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3.4.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3.4.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3.4.4 脯氨酸含量 |
3.5 增香栽培对香稻香气 2-AP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增香栽培对香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
4.1.2 增香栽培对香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
4.1.3 增香栽培对香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4 增香栽培对香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
4.1.5 增香栽培对香稻香气 2-AP含量的影响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温泉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葡萄等果树矿质营养研究概况 |
1.2 葡萄果实香气等品质的评价 |
1.3 葡萄果实香气种类及代谢 |
1.3.1 葡萄果实的香气种类 |
1.3.2 葡萄果实香气代谢 |
1.4 环境条件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1.5 栽培管理条件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园概况及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盆栽试验 |
2.2.2 大田试验 |
2.3 测定方法 |
2.3.1 植株根系活力的测定 |
2.3.2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3 植株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4 植株叶片抗氧化酶含量的测定 |
2.3.5 植株叶片MDA含量的测定 |
2.3.6 植株叶片Pro含量的测定 |
2.3.7 葡萄果实基础品质指标测定 |
2.3.8 果实中香气物质的测定 |
2.3.9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温泉水灌溉对泽香葡萄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1 温泉水对泽香叶片抗氧化酶及脯氨酸的影响 |
3.1.2 温泉水对泽香叶片MDA的影响 |
3.1.3 温泉水对泽香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4 温泉水对泽香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1.5 温泉水对泽香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6 温泉水对泽香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3.2 温泉水灌溉对泽香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 温泉水灌溉对泽香基础指标的影响 |
3.2.2 温泉水灌溉对泽香果实糖酸组分的影响 |
3.2.3 温泉水灌溉对泽香果实总酚、类黄酮、黄烷醇的影响 |
3.2.4 温泉水灌溉对泽香果实香气种类的影响 |
3.2.5 温泉水灌溉对泽香果实各香气组分及其含量的影响 |
3.2.6 泽香葡萄各类香气物质及特征香气比较 |
3.2.7 泽香葡萄香气组成种类 |
3.3 温泉水灌溉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1 温泉水灌溉对赤霞珠基础指标的影响 |
3.3.2 温泉水灌溉对赤霞珠果实糖酸组分的影响 |
3.3.3 温泉水灌溉对赤霞珠果实类黄酮、黄烷醇、单宁及花色苷的影响 |
3.3.4 温泉水灌溉对赤霞珠果实香气总量及组分的影响 |
3.3.5 温泉水灌溉后赤霞珠主要香气物质比较 |
3.3.6 赤霞珠香气组成种类 |
3.4 温泉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3.4.1 温泉水灌溉对土壤紧实度及含水量的影响 |
3.4.2 温泉水灌溉对土壤pH的影响 |
3.4.3 温泉水灌溉对土壤Na+及电导率的影响 |
3.4.4 温泉水灌溉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葡萄植株生理特性对温泉水灌溉的响应 |
4.2 果实糖酸组分和香气成分在温泉水灌溉后的变化 |
4.3 矿质营养对赤霞珠果实醇类、醛类等香气物质的影响 |
4.4 温泉水灌溉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4.5 温泉水灌溉在果树栽培管理上的可行性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外源喷施米质改良剂对香稻产量、品质、香气2-乙酰-1-吡咯啉和微量元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1 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测定 |
1.4.2 糙米香气质量分数及微量元素的测定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下香稻产量性状的变化 |
2.2 不同处理下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 |
2.3 不同处理下籽粒2-AP质量分数的变化 |
2.4 不同处理下籽粒Se质量分数的变化 |
2.5 不同处理下籽粒Fe质量分数的变化 |
2.6 不同处理下籽粒Zn质量分数的变化 |
2.7 籽粒2-AP与微量元素质量分数间的相关性 |
3 讨论与结论 |
(7)乌鲁木齐市售大米几项品质指标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试验材料 |
2.2主要仪器 |
2.3试剂 |
2.4试验方法 |
2.4.1市场调查 |
2.4.2分析方法 |
2.5数据处理与制图 |
3结果与讨论 |
3.1微量元素测定 |
3.1.1产地差异 |
3.1.2等级差异 |
3.2蛋白质、脂肪、糖类指标 |
3.2.1产地差异 |
(1)内地大米 |
(2)新疆地产大米 |
(3)内地大米与新疆大米的比较 |
3.2.2御贡香米、泰国香米与天山雪米 |
3.3讨论 |
4结论 |
(8)中国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在特殊生境成香机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 |
1.1 我国“三北”地区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 |
1.2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 |
1.3 我国西南地区及闽、粤、桂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 |
2 中国传统地方香稻生境的特殊性 |
2.1 中国传统地方香稻生境气候生态因子的特殊性 |
2.2 中国传统地方香稻生境土壤生态因子的特殊性 |
2.3 中国传统地方香稻生境灌溉水生态因子的特殊性 |
3 中国传统地方香稻成香机理研究展望 |
3.1 找出关键的成香营养元素及其影响香稻的主要时期和主要器官 |
3.2成香的关键营养元素在植株体内富集的成因分析 |
(10)中国黑龙江与韩国糙米氮钾镁含量与食味品质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 1供试品种 |
1. 2试验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 1两国品种糙米全氮及全钾含量差异比较 |
2. 2 两国品种糙米全镁含量及食味评分差异比较 |
2. 3两国品种糙米矿质元素含量与食味评分的关系 |
2. 4两国品种糙米镁钾元素当量比 |
3 结论与讨论 |
四、香米品质与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品质及其形成的影响[D]. 韩笑. 扬州大学, 2020(04)
- [2]宁夏粳稻种质资源锌、铁含量的关联分析及地方品种籽粒锌含量的QTL定位[D]. 杨治伟. 宁夏大学, 2019(02)
- [3]泰国香米和五常大米品质分析和特征性风味成分的研究[D]. 刘瑶.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4]香稻增香栽培技术的地区适应性研究[D]. 雷舜.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温泉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 张秀圆. 山东农业大学, 2017(12)
- [6]外源喷施米质改良剂对香稻产量、品质、香气2-乙酰-1-吡咯啉和微量元素的影响[J]. 雷舜,王抄抄,莫钊文,程思忍,刘海东,唐湘如. 西北农业学报, 2017(02)
- [7]乌鲁木齐市售大米几项品质指标的初步分析[J]. 李典鹏,王彦庆,仝伯凯,热孜万古丽·穆合塔尔,贾宏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5)
- [8]中国传统地方香稻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在特殊生境成香机理的探讨[J]. 阳树英,邹应斌,夏冰,吴朝晖,周婷,陈逸. 中国稻米, 2015(03)
- [9]土壤与植被间物质组成的协容特征──以稻田与水稻为例[J]. 王雪梅,贺玉晓,刘刚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1)
- [10]中国黑龙江与韩国糙米氮钾镁含量与食味品质关系的研究[J]. 郑桂萍,胡忠萍,马艳,李晓蕾,胡法龙,郑悦,李红宇. 作物杂志,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