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的包装印刷和包装纸品加工业(论文文献综述)
杨洁[1](2021)在《《家庭“零垃圾”生活指南》(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次实践报告的对象为《家庭“零垃圾”生活指南》(Famille presque Zéro Déchet:Ze Guide),作者为热雷米·皮雄(Jérémie PICHON)和贝内迪克特·莫雷(Bénédicte MORET)夫妇,其中莫雷女士也是本书的插图作者。该书于2016年问世,由法国蒂埃里·苏卡出版社(Thierry Souccar Editions)出版。皮雄夫妇从事环保事业二十余年,带领子女从小践行“零垃圾”生活。本翻译报告所分析的译文为源文本的第三至五章,作者在这一部分介绍了“零垃圾”怀疑论者的看法、“零垃圾”行动指南以及在购物方面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本篇报告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翻译任务和过程描述,首先对翻译源文本的写作来由和突出特点进行描述,接着文本的翻译工作从译前准备、翻译执行和译后审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章为翻译案例分析,分为三个小节,分别结合具体译例从标题的翻译、插图的翻译和口语化表达的翻译展开分析,并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处理方法做出总结。第三章为译后思考,通过对整个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反思,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本次翻译实践中标题和插图文字的翻译原则,以及读者接受视野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吴莹[2](2019)在《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现代的上海在全国商业发展中的领先性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商标及商业美术的主要发祥地。至今,人们对那些老商标仍具有深厚的情感。它们都是上海历史上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商业图像,是上海城市的宝贵记忆和珍贵遗产,也是那个时代商业繁荣发达的见证。老商标背后的上海企业、上海工商业曾对上海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老商标对于研究上海设计、尤其是近现代上海商业设计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商业文化的集中反映,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是以上海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为背景的。本文立足于从开埠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一百年间上海地区商标设计的发展与变迁为脉络,着重从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相互关联来考察商标设计发展的内因与外力。本课题研究以上海商标设计的历史文脉和发展机缘为“切入口”,反映近代上海地域文化、社会形态与产业结构在商标设计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重点阐述了作为设计载体的“市场”和作为设计主体的“企业人”等因素对上海商标设计发展所起到的推动性作用,由此勾画出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的独特性。近现代上海商标“得风气之先”的发展缘起于地理经济及人文传统的优势,以及租界文化的影响。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商标职能得以不断拓展。辛亥革命的爆发推动了民族工商业资本的发展,保护工商业的法令规章鼓励人们兴办实业。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民族资本获得了生机。在内外交织的双重影响下,国货运动的兴起无疑为上海民族资本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过程中,商标意识凸显,新兴行业趁势而起,进而促进了民族资本的不断崛起。在19世纪后半期与20世纪初期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局中,不断涌现出的日用品行业、产品、商标等体现出“在转变中发展”、“在冲突中融合”的特质。一方面,生产、加工、设备、原料大多是借助或来自于西方国家的技术与文明;但另一方面,在“抵制”与“提倡”共存的市场背景下,作为商标设计主体的“企业家”或“设计师”都试图借助商标这一醒目的视觉元素唤醒普通民众对国货的认同感,以抵制“洋货”,这种内外夹持中的矛盾心理逐渐在商标设计的视觉形式上有所显现。既体现出与西方文化的对立及融合,又体现出本土意识展现并不断强化的趋势。同时,西方设计师通过对中国市场环境的接触与了解,激起对中国本土传统艺术语言的好奇和新鲜感,他们通过直接借鉴或变通运用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创造了更具上海特色的商标作品。当时国内的设计师们一边树立与增强市场观念,一边学习现代设计手法,并努力寻找本土视觉元素,加以视觉改造与利用。两股力量形成交集,在设计手法及视觉语言方面杂糅成上海商标设计的特有气质。方寸之间的图形反映着动荡的文化激变与复杂的意识形态现实,催生了更多优秀的商标作品,为小小的画面注入更多商业的信息、生活的寄望与涌动的热情。商标作为近代上海商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其视觉语言的流变集中体现出了近代上海地区商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特征。虽然西方文化的移植与渗透对上海商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显着的影响,上海地区的商业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深一些,与西方商业文化的融合性也更为突出,但上海近现代的商业文化仍保留着非常明显的本土及传统文化的特征,这也衬托出近代上海商标设计中,中西元素“混搭”的特性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轻工业产品一度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生活品质的代表,既反映出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人们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最新技术,同时也勾勒出一幅人们当年所熟悉的生活景象。这些图形图像之所以成为特定年代的视觉符号,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商标的形成、发展、繁荣或衰退均与产品的制造、转型及社会消费需求息息相关。无论是借西方殖民势力引入,或是民族资本家自行研发而诞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都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事一物,由此诞生的商标,作为产品的代言及附属,也就极为自然地通过视觉的形式印入了人们的脑海中。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伴随着城市与社会的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传统品牌和商号的发展,蕴含了历代民族企业家和设计师们创业、兴业的艰辛,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标志,体现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是上海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现代设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入新时代,上海商标所蕴含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概念,无论是具有历史的老品牌的复兴,抑或新生产品与行业的迭代,更多已从单一的商标拓展延伸为整体的企业理念、统一的视觉形象以及更为深远的对于大众美学和社会责任的抒发与表达。上海地区商标的发展历经百年,生生灭灭,方寸之间出神入化的商标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些久远的年代、变革中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看似普通的场景、图像与文字,既是人们心目中的记忆留存,也是未来发展中值得依托和回望的历史足迹。本文以上海开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间百余年间在上海地区出现的各种工商企业、工商产品所登记、注册、使用的商标图案、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发展、兴衰的历史过程及发展规律。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来源于这一时期政府管理部门所公布的《商标公报》。本研究的主要创新观点体现为:1、厘清了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的历史语境;2、梳理了现代商标附属的产业领域与近现代上海的产业现实;3、强调了现代商标图形的直观性与现代上海心理间的对应关系;4、梳理了商标语言形式与近现代上海地域文化的深度关联。由于本课题研究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一百多年间注册于上海地区的商标,其种类与数量都十分繁杂,后续的研究将有待于对其中的典型案例作进一步有规律的深度归纳和逻辑提炼。
陈汀[3](2017)在《杭州FH造纸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文中认为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产业。造纸产业具有资金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显着的特点,其产业关联度强,市场容量大,是拉动林业、农业、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FH纸业有限公司是杭州富阳经历造纸转型和升级10年内幸存的造纸企业,虽然经过扩资重组,从白板纸为主的生产线到瓦楞纸为主的生产线的转型,但是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未来的业务机会在哪里,企业拥有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是什么,未来将成为怎么样的企业,企业发展应该设定怎么样的战略目标,将来企业业务发展重点是什么,企业职能怎么保障企业战略实施。本文首先对战略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主要利用“PEST”方法对FH纸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对于外部环境,笔者主要通过宏观环境、行业内竞争态势和战略群体进行系统分析,再通过产业链分析明确纸品的经济特性,然后从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资源和能力等方面对公司内部情况进行诊断,根据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结合FH纸业的SWOT矩阵和对FH可选的多个发展战略的分析作出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最后提出适用于FH纸业的发展战略,以明确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方向,从而形促使FH纸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本文尝试制定了保障战略实施的举措,确保发展战略得以落地实施。
宫政[4](2016)在《转译与和解—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藏“维也纳手工工场”产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藏的40套“维也纳手工工场”产品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藏品的材料工艺和结构形式,揭示了藏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完成对物质产品的第一步基础研究。将实物观察和文献分析相结合,考证了藏品的工艺技术。经过对部分藏品的测绘,分析了产品的形态、比例和内部结构。通过对原《收藏图录》中的文献整理,挖掘了藏品与设计者、生产商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此部分研究主要澄清了以下三个问题:一、维也纳手工工场出于对高品质和独创性的追求,在生产中坚持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玻璃和金工类产品中。二、木制家具的加工技术则完全被工业化,并依托奥地利本国成熟的弯曲木加工工艺而发展迅速。三、另有一部分产品(陶瓷、金工产品、平面设计)的生产方式则是根据设计师的定位来决定,有时是手工制作,有时与工业企业合作生产。其次,以手工工场的领袖霍夫曼为设计师代表,从其教育背景和建筑设计经历入手,梳理其设计风格的演变历程。再结合当时的“整体艺术”理念和三个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还原设计师的生活环境和项目环境,探讨藏品背后的设计师思想源流。再次,从经营的角度梳理、研究手工工场的发展状况,并通过横向比较同时期与其密切互动的英国与德国设计师群体,理解维也纳手工工场的设计特征、风格成因和当时欧洲设计圈的生态差异,以期进一步探明藏品的时代意义。最后,结合20世纪初维也纳商业社会的历史背景,分析在资本时代和消费社会崛起之时,手工工场是如何通过设计语言上的不断“转译”达到与时代的“和解”。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手工工场在商业上以失败告终,但在艺术方面和审美方面,它却成为了时代的引领者,尤其是它通过设计赋予消费者以“身份”的生活方式,可被看作是消费文化的历史先锋之一。在维也纳手工工场通过设计与时代和社会调适的过程中,手工艺始终是一个关键点,它不仅是独特设计风格和精良品质的表现手段,更是商品社会中的文化载体。希望通过对百年前维也纳设计的研究,找到对探寻中国设计发展可借鉴的今世意义。
孙鑫[5](2015)在《低碳理念下产品包装设计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包装大国,包装工业作为独立的工业门类已经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内包装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万亿大关。然而,我国包装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包装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2.74%,日益突出的高碳排放问题大大制约了包装工业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包装设计发展和碳排放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包装设计与产品设计为独立分开的两个体系,这就造成了我国包装高碳排放的根本原因。本文正是为解决我国包装行业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低碳包装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从源头降低包装的碳排放量,达到包装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本文根据低碳理念和低碳设计原则和方法,结合包装产品的具体特征,对现有包装废弃后的高碳排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将低碳理念融合进包装设计中,形成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法——低碳设计,和一个全新的包装门类——低碳包装。运用了实例分析方法,分析得出了低碳包装在降低碳排放有着优异的性能,总结出低碳包装的设计基本原则——“5R”原则,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了低碳包装的优化方向:材料、结构和视觉简约。具体分析了三个方向的应用,并运用实例加以证明,三个方向均是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的。本文还调研了国内过度包装和材料回收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法:再利用设计、多功能设计和极简化设计。运用CAD制图,Rhinoceros建模,3Dmax渲染等方法,进行设计实践,结合数据计算,对比分析等方法,证明所提出设计方法是可以降低碳排放的。通过以上对低碳包装的分析,本文得出低碳包装的优化方向具体为:包装材料应选用可回收、可降解、可再次循环利用的材料;结构应具有轻量化、可重复使用、可拆卸等特点;视觉简化方面应保持材料本身属性,合理利用色彩、文字和构图。本文还提出了再利用设计、多功能设计、极简化设计,这三种符合低碳理念的设计方式。具体设计实践中,再利用设计通过将材料直接再利用的方式,可直接利用废弃木箱40.81%的木料,直接降低废弃瓦楞纸板68%的碳排放,而且在加工过程中不产生碳排放。多功能设计通过拓展包装功能,直接利用包装的方式,延长了所设计包装平均10年以上使用寿命,实现“零碳排放”。极简化设计通过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包装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再利用设计、多功能设计、极简化设计是满足包装低碳化设计的有效方法。
娄卫东[6](2013)在《北疆西部区域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人类社会进入了“保护自然,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时代,其实质是提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对环境和资源所造成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大力实施绿色包装战略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本文通过对北疆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区域产业化的原理,研究阐述了北疆纸制品绿色包装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分析,探讨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立北疆西部区域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园区、打造产业核心功能区,建立产业一体化格局,建立北疆区域废纸回收网点、以及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制度的构想。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并最终提出北疆西部区域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品牌策略、打造核心性关键技术、发展产业集群,加大整合力度等实施建议。使北疆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既能满足生产使用,提高产品竞争力,又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唐文丽[7](2012)在《传统与创新 ——景德镇陶瓷包装文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今中外都享有很高的赞赏。景德镇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瓷文化的传承,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陶瓷文化产业带给景德镇的辉煌远远大过其它产业,形成了以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为中心的陶瓷产业基地。在这个基础上陶瓷包装作为陶瓷贸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份量越来越强,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小到材料生产大到广告媒体宣传,从发展到形成再到创新,陶瓷包装与陶瓷文化的结合让千年瓷都景德镇包装更具有地方特色,在这种趋势下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回归不是对“传统”的摹仿和复制,而是运用传统的形式符号用新材料、新技术、以新的方式表达包装设计风格。在包装设计中传统民间风格的具体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利用,并且加以适应市场需要和时代要求的改革。本文从景德镇陶瓷包装研究着手从包装层面解析景德镇地区文化风俗,侧重于对“传统陶瓷包装手工业”研究,从景德镇环境、社会发展与陶瓷习俗三方面对“陶瓷包装”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景德镇包装行业主要以陶瓷包装设计为主,论文只是尽力把握住陶瓷包装文化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大量陶瓷包装实例进行归纳和整理,理解包装在景德镇陶瓷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
庄佩君[8](2011)在《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 ——宁波案例》文中提出高效的运输和物流、以及物流网络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拥有良好海运物流网络的港口城市和沿海区域,一直处于全球化的前沿。但同时海运物流体系和其运作环境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也给港口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和风险。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与港口城市—区域存在着复杂的空间相互作用机理。本论文以港口空间里的海运物流活动为核心,基于海陆向结合视角与海运物流企业行为为主线,把握海运物流体系自身演变规律和机制,分析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形成和特征,探讨区域体系在全球网络中的嵌入。在此基础上,考察海运物流活动与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演变,探寻全球化背景下港口、城市和区域的海运物流经济综合体的存在,进一步地探索海运物流体系的空间治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具有显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运输贯穿着实物流通道和路径。运输经济学强调运输产品的完整性和客户的参与,要求海运物流服务产品的完整性和包括货主在内的海运物流所有成员的整合协作。运输生产的网络经济性决定了海运物流主要活动者的行为策略,和海运物流体系发展趋势。海上运输专业化、海运速度提高和船舶大型化是实现运输的空间和时间效用的技术保障,实现时空压缩。运输业发展可改变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耗费的时间和资本,决定着“社会与技术的范式”,当海运物流体系有技术重大变化时就会领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谋求全球化的厂商将自身物流功能外包,采购完整物流服务产品,为运输链成员提供向全球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的机会,实现经营项目和地理范围扩大。实物流环环相扣,意味着其空间构建过程有赖于行为者所在地域在物流链中的动态位。无论是美国大都市区制度应对公共管理辖区破碎化,还是中国的行政区兼并应对行政区经济,都难以解决海运物流“流动空间”特性对区域管理的挑战。治理理论认为因为政府失效和市场失效的存在,治理权威与治理主体应多元化,企业是经济活动的治理主体,这为海运物流空间治理的企业参与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活动的不同治理模式,以及企业权力的不均衡引起的领先企业所具有的治理地位等使得区域的海运物流体系处于在自身掌控能力之外的动态变化之中。区域治理和全球价值链治理都强调治理主体之间的认同原则,认同的力量可以从结构主义、新制度主义和网络理论中得到理论支撑。海运物流体系的行为者在港口、城市和区域空间内建构基于“文化认同”的共同体,构筑避风港,以对抗全球失控的无序竞争、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全球经济时代,海运物流是海运实践和海运研究的新范式,为了理解全球海运物流需要构建一组概念。首先是海运物流的概念。海运物流是满足客户需要的持续过程,在需要经过海运的发送地到最终收货地之间,以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将恰当数量的恰当货物、按恰当的条件,在客户指定的恰当时间送达至恰当地点的恰当收货人。此概念为海运物流从业成员提供理解全球化的实物流空间的现实、形成共同的战略和行动模型、框架和思维方式。其次是海运物流供应链的概念。在海运物流领域,从发货人至收货人过程涉及海运公司、码头运营商、代理经纪等诸多专业化企业,构成了海运物流服务链。这一概念的建立,有利于从企业角度审视海运物流系统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动态;另一方面,码头运营商等企业身份显现了放松管制以后港口运作中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而将“港口”纳入物流体系之中。第三是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概念,即以国际海上运输网络为基础,以港口为枢纽中心,陆上的公路、铁路及内河通航水系等多式联运通道所构成的集疏运体系为末端的全球实物流网络。在这个概念框架下,考察全球实物流的海向和陆向通道网络及其海陆界面的空间布局,海运物流企业的市场运营战略和空间组织特征。第四,区域港口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概念。这需要观察区域港口在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嵌入方式和嵌入机制。为了向最终客户提供完整物流服务产品,整合是最重要原则,通过组织方式变革实现空间和功能一体化,以解决因功能、产权、运营权的分割而造成的海运物流链破碎化。运输组织革命、运输和信息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为实现全球范围的海运物流整合提供了技术和体制保障。海运航线和可移动运载工具船舶组成了海向物流网络,各航线上所投入的船舶运力体现了各条海向通道的大小和能力;大宗干散货、液体散货和集装箱货在海向通道里大量迅速流动是全球经济最壮观的景象。各有不同物流绩效特征的陆上运输通道和场站实现了海运物流的配送功能。为了掌控服务产品的完整性和质量,海运物流企业谋求对物流链的控制,出现了海运物流网络运营组织的海陆一体化。国际海运业者和码头企业是实现海运服务链功能和组织整合中的渠道领袖,前者通过“编织”海向网络、打造登陆的港口节点、进而继续构建陆向网络,后者具有整合陆向的运输、仓储配送和航运服务支撑功能的优势。港口根植于海运物流链中,是各功能活动会合的空间场所;其发展需要置于全球海运物流体系之中。城市和区域的海运物流体系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突出地表现为区域港口吞吐量的增长。中国沿海港口群在太平洋西岸的整体凸显,是世界航运重心东移、和中国沿海区域成为全球海运物流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体现。中国沿海地区作为海运物流的市场所在实现了市场嵌入,通过基础设施大规模、专业化和集装箱化建设,以及航运通道网络建设实现了网络嵌入,而海运物流链上企业的市场运作战略,实现供应链嵌入。港口投资和经营市场、海上航运市场、以及海运物流链其它服务市场的开放是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市场机制。海运物流体系发展,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发育和完善,和空间维度上的集聚和扩散过程。在很长一段历史里,海运物流服务的供应链系统不完善、服务链比较短,海运物流活动与区域的相互作用在一有限的空间范畴内。由于“城市”这个空间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地理尺度上的极大差异,因此采取“港一城界面”为空间剖析单元,以表征港口及海运物流活动与城市的交互作用,突出这-空间里两者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广泛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历史上海运物流活动集聚及与特定空间的互动,培育了港一城界面,孕育了港口城市,促进其繁荣和发展。由于海运物流体系发展的技术剧变的拉动作用,海运物流集聚空间受其拉动呈现一定的迁移轨迹。宁波案例显现了海运物流活动是港口城市发育和成长的基本动力,不同历史时期的海运物流活动培育了形态各异的港一城界面和港口城市。海运物流体系的发展也呈现空间扩散之势。其驱动力有三重,包括因集聚对港—城界面造成的土地和环境等压力,中心城市对航运组织经营活动和各类支撑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以及内陆区域对物流配送节点和工业客户等的拉动作用。信息和交通技术使非实物流环节的部门获得了空间流动自由,改变了区位选择要素顺序,实现海运物流在港口、港口城市、中心城市和区域的空间重塑。在此自由流动背景下土地市场是分散化的强烈决定因素。港口城市—区域是区域海运物流体系的空间投影、全球化下海运物流系统运作的新空间。宁波案例显示企业在物流通道组织、以及实现区域融入全球海运物流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港口城市构建的海运物流平台、海运物流网络的陆向区域化和区域中心城市成为海运物流支撑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这一组现象构成了宁波地域上港口城市—区域海运物流的空间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港口城市和区域对海运物流体系的治理制度也有着积极的响应和生动的演变过程。全球海运物流体系的空间布局和治理特征表现为海向空间的灵活性和无根性,陆向空间边界渐失,空间整体协作性和治理空间的区域化。区域海运物流体系受到双重风险。一方面,跨国船公司拥有海运物流链治理权,其在海向空间运作的无根性,以及在内陆节点的渗透,对港口和港口城市发展带来极大风险。另一方面,在全球—地方化的张力下,放松管制、私有化进程等体制转型过程中,海运物流体系受到地方分割,政府缺位和越位共存现象的影响。海运物流体系在港口城市—区域的空间治理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治理手段需突破原来单一的依靠政治和行政方式,形成由海运物流行为者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体制,才能避免空间冲突。基于“认知共同体”的港口物流共同体的伙伴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部门、企业和非赢利机构(包括个人)共同参与全球海运物流的治理。营销和文化策略有利于实现共同体的组织构建和制度构建,加强目标认同感。通过各物流活动主体的互动协同努力,满足港口城市—区域内企业、居民对提供通往国内其它地区及世界的通道的需求,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加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促进港口城市—区域的空间形象凸显。本论文试图在以下三方面实现创新:1.揭示海运物流体系发展规律,构建全球海运物流网络、阐明其运营组织和基本特征,阐释中国沿海港口群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动力机制。2.以“港—城界面”为考察海运物流与港口城市的主导标志,揭示两者互动关系时空演变规律。海运物流在港—城界面的集聚和发展培育了古代和近代的商贸型港口城市,其空间迁移驱动港口城市发展;日益完善与发达的全球海运物流体系空间重塑,构成容纳海陆双向互动的地域利益空间共同体,促进了港口城市—区域的发育和发展。3.基于全球性城市—区域理念,提出“港口城市—区域”的科学概念,尝试建构“全球性海运物流——全球性海运物流网络——全球性海运物流服务产业——全球性生产网络——港口城市—区域”相互依存的空间逻辑依存关系;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共同认知的“港口物流共同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机制。
欧阳晓明,罗力,傅继军,谢昆仑,于明晟,刘琦波,沙霖,汪秉权,程静萍,方静洁[9](2011)在《2008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文中提出本次调研报告是"2008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成果。"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作为全国工商联的一项品牌工作已连续开展了11年,2008年度的调研将企业年营业收入总额3亿元人民币作为上规模民营企业入围标准,所有调研数据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参与调研的企业是3217家。报告从国家政策环境、企业经营情况、地区和行业分布、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等方面对上规模民营企业整体情况、营业收入前500家的企业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前几年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的数据对比,分析了2008年度民营企业发展的特征、趋势和规律;通过与中国企业500强的对比,分析了民营企业的优势和不足。报告还分析了上规模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对它们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赵萦[10](2009)在《基于生产实例的高档纸盒生产工艺分析及数据管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印刷包装市场的前景也开始日益广阔。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纸包装工业,赖于其成本低,节省资源,机械加工性能好,能适应机械化大生产,易于印刷,使用时无害无毒,便于回收等优点,正被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厂商所青睐。纸盒包装,尤其是高档纸盒包装需求正在日益扩大,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行,又将高档纸盒的市场需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生产企业在国内建厂,甚至直接将订单交给国内企业,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使得国内的高档纸盒生产制造企业不得不将生产技术作为立命之本,发展之需。本文主要将研究课题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陈述。一、高档纸盒的生产工艺特点,实际产品的工艺路线,盒型结构设计等相关问题。二、对于生产实例(佐治五世酒盒)进行分析及检测的相关结果及说明。三、根据相关信息资料及数据设计研发的数据管理系统介绍及测试说明。
二、新世纪的包装印刷和包装纸品加工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的包装印刷和包装纸品加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家庭“零垃圾”生活指南》(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致谢 |
第一章 翻译任务和过程描述 |
1.1 翻译任务描述 |
1.2 翻译过程描述 |
1.2.1 译前准备 |
1.2.2 翻译执行 |
1.2.3 译后审校 |
第二章 案例分析 |
2.1 标题的翻译 |
2.2 插图文字的翻译 |
2.3 口语化表达的翻译 |
2.3.1 语气词的处理 |
2.3.2 俗语的翻译 |
2.3.3 省略句的翻译 |
第三章 译后思考 |
3.1 本次翻译实践中标题和插图文字的翻译原则 |
3.2 读者接受视野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原文 |
附录二 译文 |
(2)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来源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六、主要创新观点 |
第一章 历史语境的形成 |
1.1 古代商标形式的萌发与变迁 |
1.2 近代上海商标的缘起 |
1.3 “得风气之先”的发展 |
1.3.1 地理经济的优势 |
1.3.2 在殖民文化影响之下 |
1.3.3 商标职能的拓展 |
第二章 商业形态的反映 |
2.1 内外交织的双重影响 |
2.1.1 商标意识的“凸显” |
2.1.2 新兴行业的“诞生” |
2.1.3 民族资本的“崛起” |
2.2 国货商标在民族意识的矛盾中前行 |
2.2.1 转型与发展中的国货商品 |
2.2.2 商标名称中的文化归属 |
2.2.3 视觉趋同中的多元杂糅 |
附录 |
第三章 图形观念的照应 |
3.1 商标内涵的充实与完善 |
3.1.1 基于市场的产品观念 |
3.1.2 基于西方商业模式的营销观念 |
3.2 商标外延的丰富与延展 |
3.2.1 体制完善中的商标观念 |
3.2.2 传播需求下的设计风格 |
3.3 商标形态背后的文化条件 |
3.3.1 对新事物的好奇与追求 |
3.3.2 对新生活的向往与热情 |
附录 |
第四章 语言形式的流变 |
4.1 字体语言的商业传达 |
4.2 大众风尚的民俗写照 |
4.3 同音替代的本土联想 |
4.4 图文并存的设计表现 |
4.4.1 以传统图形作为再生主体的图案学 |
4.4.2 以商标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符号学 |
4.4.3 以商业模式带动广告发展的传播学 |
附录 |
第五章 视觉符号的化境 |
5.1 海上文化的传承 |
5.2 时代节奏的转变 |
5.3 适应需求的出新 |
5.3.1 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对生活的促进 |
5.3.2 市场与生活的需求对技术的推动 |
5.4 观念创新的境界 |
5.4.1 品牌观念的视觉创新 |
5.4.2 生动多样的视觉体系 |
附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作品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3)杭州FH造纸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发展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
2.2 战略管理层次 |
2.3 本文所用理论和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 |
2.4 造纸行业企业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 |
3 FH纸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造纸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2.1 我国造纸行业分析 |
3.2.2 造纸行业竞争分析 |
3.3 竞争结构分析(五力模型) |
3.3.1 上游供方强势 |
3.3.2 同行竞争程度激烈 |
3.3.3 下游买方强势 |
3.3.4 潜在进入者较少 |
3.3.5 替代品威胁较小 |
3.4 FH纸业的机遇和挑战 |
3.4.1 机遇分析 |
3.4.2 挑战分析 |
4 FH纸业经营内部环境分析 |
4.1 FH纸业公司概括 |
4.1.1 公司发展历程 |
4.2 生产能力分析 |
4.3 财务能力分析 |
4.4 企业产品 |
4.5 造纸机械技术自动化 |
4.6 人力资源管理 |
4.7 FH纸业优势和劣势分析 |
4.7.1 竞争优势 |
4.7.2 竞争劣势 |
4.8 本章小结 |
5 FH纸业发展战略制定 |
5.1 FH纸业SWOT分析 |
5.1.1 综合分析 |
5.2 FH纸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 |
5.2.1 战略目标 |
5.2.2 基本思路 |
5.3 FH纸业的战略重点 |
5.3.1 市场拓展策略 |
5.3.2 产品结构优化 |
5.3.3 品质提升 |
5.3.4 品牌提升 |
5.3.5 技术提升 |
5.3.6 成本控制 |
6 FH纸业发展战略实施和保障 |
6.1 企业战略规划实施计划 |
6.2 企业战略发展保障 |
6.2.0 健全管理制度 |
6.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2.2 精细化管理 |
6.2.3 人力资源保障 |
6.2.4 强化绩效评估、激励与监督机制 |
6.2.5 组织管理 |
6.2.6 强化资本整合能力,确保资金安全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转译与和解—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藏“维也纳手工工场”产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藏品综述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的问题、角度与方法 |
第一章 藏品与类别——藏品的分类梳理 |
第一节 藏品的设计师与制造商 |
一、相关的13位设计师 |
二、相关的10家制造商 |
第二节 藏品的工艺与结构 |
一、木制家具 |
二、玻璃产品 |
三、陶瓷产品 |
四、金工产品 |
五、纸质作品 |
六、其他杂项 |
第三节 藏品的功用与服务对象 |
一、藏品的功用 |
二、服务的对象 |
小结 |
第二章 藏品与作者—设计理念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约瑟夫·霍夫曼 |
一、家乡与青年时代 |
二、早期建筑设计 |
三、分离派艺术圈 |
四、晚期建筑设计 |
第二节 “整体艺术”理念 |
一、新艺术运动与“整体艺术”理念 |
二、维也纳的“整体艺术”理念 |
第三节 三个经典案例 |
一、维也纳普克斯道夫温泉疗养院 |
二、布鲁塞尔斯托克雷特住宅 |
三、维也纳蝙蝠俱乐部 |
小结 |
第三章 藏品与时代— 设计群体之比较 |
第一节 维也纳手工工场的始末 |
一、筹备与创立 |
二、危机与破产 |
第二节 与英国格拉斯哥设计小组的比较 |
一、风格上的异同 |
二、设计理念的异同 |
第三节 与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比较 |
一、相似之处 |
二、相异之处 |
小结 |
第四章 转译与和解一种有机的存续模式141 |
第一节 手工艺与机械化 |
一、对手工艺的尊重 |
二、与机械加工合作 |
第二节 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 |
一、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
二、市场需求的变化 |
第三节 企业形象与风格 |
一、企业形象的设计与传播 |
二、代表文化身份的风格 |
第四节 商品文化与品牌 |
一、产品与商品文化 |
二、品牌与情感 |
小结 |
结语——藏品的意义和启示 |
参考文献 |
图版来源 |
后记 |
附录 |
(5)低碳理念下产品包装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日益严重的碳排放问题 |
1.1.2 设计理念的变革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低碳理念与产品包装 |
2.1 低碳理念与低碳设计 |
2.1.1 低碳理念 |
2.1.2 低碳设计 |
2.2 低碳设计分析 |
2.2.1 低碳设计的原则 |
2.2.2 低碳设计的方法 |
2.2.3 低碳设计与传统设计对比 |
2.3 产品包装 |
2.3.1 包装的目的 |
2.3.2 包装的作用 |
2.3.3 包装的分类 |
2.4 低碳理念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
2.4.1 包装设计的内容及延伸 |
2.4.2 低碳理念下的产品包装设计特点 |
2.5 低碳包装的内涵 |
2.6 小结 |
第三章 低碳理念下产品包装设计探究 |
3.1 低碳包装材料的选择 |
3.1.1 发展纸质包装 |
3.1.2 木质材料的运用 |
3.1.3 新型可降解包装材料 |
3.1.4 推广再生材料 |
3.2 包装结构的优化 |
3.2.1 减量化设计 |
3.2.2 重装化设计 |
3.2.3 可拆卸化设计 |
3.3 包装视觉的简约化 |
3.3.1 色彩的“绿色暗示” |
3.3.2 文字与图形推动“低碳”设计 |
3.3.3 构图与空间追求“低碳”理念 |
3.4 小结 |
第四章 低碳理念下产品包装设计运用 |
4.1 产品包装现状调研 |
4.1.1 过度包装调研 |
4.1.2 材料回收及再利用调研 |
4.1.3 调研总结 |
4.2 产品包装的再利用设计 |
4.2.1 废弃木质包装的再利用设计开发 |
4.2.2 瓦楞纸板包装的回收再设计开发 |
4.2.3 再利用设计小结 |
4.3 产品包装的多功能化设计 |
4.3.1 手表外包装设计实践 |
4.3.2 木质多功能包装盒设计实践 |
4.3.3 木质多功能饰品包装设计实践 |
4.3.4 多功能设计小结 |
4.4 产品包装结构的极简化设计 |
4.4.1 简化结构设计 |
4.4.2 一次成型不需粘合的结构设计 |
4.4.3 无结构包装 |
4.4.4 结构极简化设计小结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北疆西部区域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绿色包装产业研究的成果与现状 |
1.2.1 国外纸制品包装材料的应用 |
1.2.2 国内纸制品包装材料的应用 |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化相关概念 |
2.1 绿色包装的定义与分类 |
2.1.1 绿色包装的定义 |
2.1.2 绿色包装分类 |
2.1.3 绿色包装的评估方法 |
2.2 纸制品包装材料 |
2.2.1 纸质包装的基本概念 |
2.2.2 纸质包装的基本类型 |
2.2.3 纸制品包装优势地位 |
2.2.4 纸制品绿色包装的发展特点 |
2.3 绿色包装区域产业化的概念 |
2.3.1 产业化 |
2.3.2 区域经济 |
2.3.3 区域产业化发展模式 |
第三章 北疆西部区域纸制品包装产业发展现状 |
3.1 北疆西部区域范围界定 |
3.2 北疆西部区域纸制品包装产业化发展概况 |
3.2.1 纸制品包装产业原材料状况 |
3.2.2 北疆造纸业规模状况 |
3.2.3 北疆印刷业规模状况 |
3.2.4 北疆物流业现状及发展状况 |
3.2.5 “进出口”贸易状况 |
3.3 北疆西部区域纸制品包装产业存在的问题 |
3.3.1 运输成本高 |
3.3.2 绿色包装科技水平亟待提高 |
3.3.3 绿色包装设计水平偏低 |
3.3.4 印刷油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隐患 |
3.3.5 纸质包装材料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隐患 |
第四章 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化发展优势 |
4.1 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优势 |
4.1.1 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
4.1.2 行业发展的需要 |
4.1.3 技术的支持 |
4.1.4 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
4.1.5 发展战略机遇 |
4.1.6 产业的经济转移和扩散 |
4.2 北疆西部区域发展绿色包装产业的资源条件优势 |
4.2.1 区位优势 |
4.2.2 资源优势 |
4.2.3 俄罗斯木浆的资源优势 |
4.3 包装材料“绿色化”的市场化要求 |
4.4 纸制品包装材料作为绿色包装的有利条件 |
4.4.1 良好的卫生、安全性 |
4.4.2 实现清洁生产 |
4.4.3 废弃物处理的方法 |
4.5 绿色包装产品在北疆西部区域的市场需求分析 |
4.5.1 面向内地的市场需求分析 |
4.5.2 面向中亚国家的市场分析 |
4.5.3 市场优势 |
第五章 北疆西部区域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园区构建 |
5.1 建立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
5.2 产业园区布局 |
5.3 打造产业园区核心功能区 |
5.4 建立北疆区域废纸回收网点 |
5.5 优化税制结构 |
第六章 北疆西部区域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化实施建议 |
6.1 品牌策略 |
6.1.1 整合品牌 |
6.1.2 建立品牌体系 |
6.1.3 培养企业“造血”功能 |
6.1.4 顺应绿色消费 |
6.1.5 形成规模化经营 |
6.1.6 强化区域特色品牌形象 |
6.2 打造核心性关键技术 |
6.2.1 重点开发新产品 |
6.2.2 纸制品向多元化发展 |
6.2.3 加大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力度 |
6.2.4 开发复合型包装产品 |
6.3 注重外部因素 |
6.3.1 重视人才培养 |
6.3.2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
6.3.3 产业链联手 |
6.3.4 借助外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传统与创新 ——景德镇陶瓷包装文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 |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1.4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
2 陶瓷包装文化概念 |
2.1 陶瓷包装基本概念 |
2.2 包装与文化的概念 |
2.2.1 文化的含义 |
2.2.2 包装文化 |
3 景德镇陶瓷包装发展 |
3.1 古代包装发展演变 |
3.2 近现代包装发展趋势 |
3.2.1 包装材料的发展形式 |
3.2.2 销售包装的发展形式 |
3.2.3 运输包装的发展形式 |
4 景德镇陶瓷包装文化与环境 |
4.1 自然环境 |
4.2 社会环境 |
4.2.1 传统陶瓷包装行业 |
4.2.2 环境与观念的变迁 |
4.2.3 景德镇现代包装业的发展现状 |
4.2.3.1 地域文化带动包装销售 |
4.2.3.2 陶瓷产品包装策略 |
5 景德镇陶瓷包装与文化传播 |
5.1 树立品牌包装形象 |
5.2 巧妙宣传促进销售 |
6 景德镇陶瓷包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
6.1 陶瓷包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
6.2 陶瓷包装产业的发展趋势 |
6.2.1 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促包装业的发展 |
6.2.2 大力开发特色创意文化产业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 ——宁波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命题提出 |
1.1.1 海运物流是港口城市和区域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路径 |
1.1.2 运输和物流关乎全球化研究 |
1.1.3 海运物流体系和其环境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
1.1.4 海运物流体系的发展关切港口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1.2 文献述评 |
1.2.1 港口体系空间关系的研究 |
1.2.2 港口与城市和区域关系的研究 |
1.2.3 港口研究的新视角 |
1.2.4 结论与启示 |
1.3 框架与路线 |
1.3.1 标靶设定 |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3 内容模块 |
1.3.4 方法和流程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2.1 运输体系的理解 |
2.1.1 运输业的经济学解读 |
2.1.2 海运经济效率的实践技术支撑 |
2.1.3 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
2.2 供应链和物流管理 |
2.2.1 供应链的全球化 |
2.2.2 物流管理的响应 |
2.2.3 物流和供应链框架下的运输服务转型 |
2.3 服务于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区域治理理论 |
2.3.1 区域管理格局的新变化 |
2.3.2 区域管理的治理新思维 |
2.3.3 有效治理的认同机制 |
第三章 海运物流及全球海运物流网络 |
3.1 全球性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海运物流 |
3.1.1 海运物流供应链 |
3.1.2 全球海运物流的组织革新和体制保障 |
3.1.3 全球海运物流的发展 |
3.2 全球海运物流网络 |
3.2.1 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组成 |
3.2.2 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运营组织 |
3.2.3 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功能组织特性 |
3.3 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中国沿海区域 |
3.3.1 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沿海港口群 |
3.3.2 中国沿海区域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方式 |
3.3.3 中国沿海区域嵌入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市场机制 |
第四章 海运物流集聚与港口城市发展:港一城界面的变化 |
4.1 港一城界面的概念及内涵 |
4.2 三江口:古代宁波港一城界面 |
4.2.1 宁波古代港口城市的形成 |
4.2.2 三江口港一城界面的形态—商业中心 |
4.2.3 古代海运物流活动与城市结构 |
4.3 姚江北岸:近代宁波港一城界面 |
4.3.1 码头北迁与城区扩大 |
4.3.2 江北岸港一城界面的形态—近代海运物流中心 |
4.3.3 近代海运物流活动与江北岸城区结构 |
4.4 滨海新城:现代宁波港一城界面 |
4.4.1 沿江滨海的海运物流设施建设 |
4.4.2 海港新城建立及其临港产业 |
4.4.3 现代海运物流与城市形态 |
4.5 海运物流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理 |
4.5.1 港一城界面演变的空间模型 |
4.5.2 港一城界面空间迁移的阶段特征 |
4.5.3 港城互动的空间机理 |
第五章 支撑全球海运物流的战略新空间:港口城市—区域 |
5.1 什么是港口城市一区域? |
5.1.1 港口城市一区域:全球海运物流网络运作的空间组织 |
5.1.2 港口城市一区域形成的驱动因素 |
5.1.3 全球海运物流体系的空间布局和治理特征 |
5.2 宁波港口城市一区域的浮现 |
5.2.1 嵌入全球海向物流网络中的宁波港 |
5.2.2 宁波港口城市一区域的形成 |
5.2.3 宁波港口物流系统空间治理的制度演变 |
5.3 影响港口城市一区域形成的风险因素 |
5.3.1 海运物流链治理权与港口风险 |
5.3.2 全球海运物流体系中的地方分割 |
5.4 建构港口城市一区域的机制体制创新 |
5.4.1 基于“认知共同体”的区域治理体制 |
5.4.2 “港口物流共同体”共同治理的港口城市一区域 |
5.4.3 港口物流共同体的构建和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关注的命题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关注的命题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于生产实例的高档纸盒生产工艺分析及数据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世界纸包装现状及发展 |
1.1.2 中国纸包装现状及发展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介绍 |
1.2.1 企业背景介绍 |
1.2.2 生产实例背景介绍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意义 |
1.3.2 主要内容 |
2 包装纸盒概况 |
2.1 纸盒包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 包装纸盒的分类及特点 |
2.3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纸盒包装 |
3 高档纸盒的生产设计 |
3.1 高档纸盒的生产流程 |
3.2 各部门对应工艺描述 |
3.2.1 设计部+工艺部 |
3.2.2 印前 |
3.2.3 印刷 |
3.2.4 彩盒部 |
3.3 小结 |
4 生产实例——佐治五世酒盒 |
4.1 佐治五世酒盒的结构及组成部件 |
4.2 纸张纸板及粘合剂性能测试 |
4.2.1 纸与纸板性能测试 |
4.2.2 粘合剂性能测试 |
4.3 盒片图结构设计 |
4.3.1 盒片图绘制注意事项 |
4.3.2 盒片图及说明 |
4.4 成品测试 |
4.5 所遇问题解决方法 |
4.6 小结 |
5 数据管理系统 |
5.1 数据管理系统的作用 |
5.2 数据管理系统模块分析 |
5.2.1 基础数据管理 |
5.2.2 工艺信息管理 |
5.2.3 测试信息管理 |
5.2.4 测试报告打印 |
5.2.5 用户登录、注册和找回密码 |
5.3 数据库创建 |
5.3.1 系统表清单 |
5.3.2 系统窗体创建 |
5.3.3 系统报表创建 |
5.4 程序开发 |
5.5 总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四、新世纪的包装印刷和包装纸品加工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零垃圾”生活指南》(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杨洁.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2]上海近现代商标设计发展研究[D]. 吴莹. 上海大学, 2019(02)
- [3]杭州FH造纸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D]. 陈汀.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
- [4]转译与和解—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藏“维也纳手工工场”产品研究[D]. 宫政.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2)
- [5]低碳理念下产品包装设计探究[D]. 孙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4)
- [6]北疆西部区域纸制品绿色包装产业化发展研究[D]. 娄卫东. 石河子大学, 2013(04)
- [7]传统与创新 ——景德镇陶瓷包装文化的研究[D]. 唐文丽.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02)
- [8]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 ——宁波案例[D]. 庄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2008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A]. 欧阳晓明,罗力,傅继军,谢昆仑,于明晟,刘琦波,沙霖,汪秉权,程静萍,方静洁.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7(2009~2010), 2011
- [10]基于生产实例的高档纸盒生产工艺分析及数据管理[D]. 赵萦.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