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手机SIM卡的保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贝[1](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虚拟校园卡及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校园卡系统作为学校的一个核心基础设施平台,在校园生活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传统的实体校园卡存在易丢失、成本高、管理繁琐等一系列问题,随着院校中智慧校园建设思想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在智能移动设备普及的大趋势下,“去卡化”思路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卡建设中一个大趋势,如何建立一体化虚拟校园卡平台,实现校园消费与校园身份识别等任务成为如今高校校园卡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分析现有的高校校园卡系统和虚拟校园卡的设计框架与技术,本文针对校园卡系统中各部门业务繁杂、独立管理,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虚拟校园卡安全性差、结算时效慢等问题,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校园卡模型。本模型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虚拟校园卡建设中,在现有的虚拟校园卡系统上进行建设和拓展,使用一种选择性数据存储方式将数据分类存储在区块链和服务器中,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等优点实现虚拟校园卡的支付、转账等功能,以提升虚拟校园卡的安全性及时效性等。由于手机使用网络场景的多样化,虚拟校园卡需要将校园卡系统部分接口暴露在互联网上,由此造成虚拟校园卡对安全性的要求远高于实体校园卡。本文充分考虑虚拟校园卡的安全性,从二维码卡面数据传输,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将二维码与混合加密技术相结合以保证二维码中信息传输的安全性,解决防伪等问题。同时采取一种将生物特征与用户密钥进行绑定加密的方式,生成安全生物特征完成身份认证,以完善虚拟校园卡的安全机制,提高虚拟校园卡的安全性。
张挺[2](2020)在《面向移动端的空间数据传输保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地理空间数据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移动终端设备以及移动应用软件的大量出现,空间数据在移动端的安全威胁更为突出。移动GIS系统的蓬勃发展需要海量空间数据的支撑,部分敏感数据无法直接在移动网络中传输,而现有的空间数据加密技术在移动端使用存在加密速度慢、计算资源占用量大的问题,因此研究面向移动端的空间数据传输保密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降低空间数据在移动端使用面临的安全威胁为目标,基于空间数据模型的特征、移动端空间数据加密需求和移动应用的特点,研究空间数据在移动端的加密技术方法,通过实验对比检验数据加密的有效性和算法的加密效率,并通过研制原型系统验证面向移动端的空间数据保密技术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选取并改进Logistic混沌映射算法作为移动端空间数据加密的主算法。本文通过分析空间数据的结构与特征和移动端空间数据加密需求,选定Logistic混沌映射算法适用于移动端空间数据加密。通过扩展参数取值范围,选取计算值的小数部分参与迭代的方式改进经典Logistic混沌映射算法,解决其密钥空间比较小,迭代序列值的分布不均匀的局限,从而大幅提高了密钥空间的大小,也使迭代序列值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加密算法的安全性。(2)设计并实现了面向移动端的空间数据加密方法。对于矢量数据首先针对几何信息进行存储结构优化压缩,再对属性信息和变换后的几何信息采用Gzip编码二次压缩,采用对称加密的方式基于改进Logistic混沌映射算法进行加密;对于栅格数据则提取像元特征后,保持图像格式的前提下,采用基于改进Logistic混沌映射算法进行加密。结合密钥管理分发方法,给出了详细的空间数据加密步骤,并验证和讨论了算法的加密效果和运行效率,实验证明本文的加密算法在同样的安全性能下,加密效率是AES算法的近3倍。(3)研究设计了密钥管理和分发方法。基于保密通信系统模型设计原型系统,将对称加密、公钥加密以及基于口令的加密等技术应用于原型系统的构建,在用户管理、数据加密和数据访问等功能模块中充分考虑并设计了密钥的管理和分发方法。(4)研究对比了现有的移动端应用开发技术。通过分析原生App、Web App和跨平台App开发模式的优缺点,并对比多个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框架的技术参数,选用Xamarin移动开发框架实现原型系统的研制。同时探讨了构建移动端应用信息安全的途径、方法以及技术手段,梳理了网络数据传输安全的关键技术并提出应用开发的安全要点。
丁中贵[3](2020)在《CQ-R公司移动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增长,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2016年超过20万亿元,2018年超过30万亿元。如此庞大的电子商务交易数额必然撬动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支付2013年突破1万亿元,2015年突破百万亿元,2018年高达277.39万亿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开始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这也就意味着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在万物智联时代,跨界协作、共赢发展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必然选择。移动通信行业需要努力发挥自身的连接服务优势和产业带动作用,积极构筑数字化服务新生态,坚定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与合作伙伴共同创新,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新可能。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也为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可能。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创新,需要融合多方参与力量,形成资源互通、能力互补、价值共创、开放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移动电子商务以及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巨大,这也是CQ-R公司发展电子商务及E卡通的重要原因。CQ-R公司开始探索移动运营商电子商务的发展,其手机E卡通集多种应用于一身,涉及网络零售、在线支付、身份识别、地理定位、消费信息检索等多个方面,为广大手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CQ-R公司依托庞大的基础客户群体、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适合大众化的用户应用等优势,同时也面对着其它竞争对手已占据的市场份额,为了未来的发展它需要紧紧抓住机会,迎接诸多挑战。CQ-R公司的手机E卡通主要分为支付服务平台、POS服务平台、密钥系统、受理清算系统、多应用接入管理平台和应用终端六个组成部分,六个部分相互依存共同完成相应的手机E卡通业务流程。手机E卡通凸显出的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会持续推动其快速发展。在文中,基于CQ-R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其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四个层面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此同时,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CQ-R公司的市场竞争情况进行了剖析,以期CQ-R公司能够认清自己在复杂多变、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中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细分市场、产品策略优化、价格策略优化、促销策略优化、渠道策略优化的方面营销策略,力求为其持续扩大市场规模提供指导。
江秋情[4](2020)在《车联网隐私泄露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传统汽车行业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正在逐步向信息化和互联化迈进,车联网技术让现带汽车出行更加方便智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对网联汽车终端的信息收集是车联网中不可少的环节,我国个人信息的收集需要遵循“知情同意”,“最小必要”,“目的限定”三大原则,监管系统不够完善的车联网行业可能存在大量信息过度收集的情况,危害到车主和乘车人的个人信息安全,因此急需进行针对车联网隐私泄露的相关研究,检测各类联网车辆和服务器的通信数据中是否包含隐私数据,对过度采集用户数据的车联网服务平台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整改。针对此问题本文研究了车联网隐私泄露检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车联网数据难获取、车联网HTTPS数据难以做内容检测、未知二进制协议报文难以进行内容检测。并对几个问题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利用SDR技术搭建GSM模拟基站,解决车联网数据难以收集的问题;利用SSLstrip和SSLsplit结合的方式对HTTPS数据进行解密;在未知二进制协议的内容检测上,提出变长字段挖掘结合定长字段边界分割的方法对协议进行字段分割,并使用结合结果验证的KNN算法对分割出的字段进行语义判断,从而完成未知二进制协议报文的内容检测。最后,本文按照上述方案设计并实现了一套车联网隐私泄露检测系统,并对系统的检测能力和检测准确率做了测试和结果分析,验证了本系统在车联网隐私泄露检测上的可用性以及在对车联网中未知二进制协议处理方法上的优越性。
张文军[5](2020)在《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IC卡的普及,金融IC卡在社保、交通、医疗、旅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金融IC卡多应用推广还存在行业应用共享度不高、缺乏跨行业技术平台支撑应用共享等缺点,“一事一卡”现象仍然存在,“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局面还未形成,既带来资源的浪费,也不方便群众携带使用。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二维码、手机APP等无卡支付方式安全性不够高的隐患也逐步凸显。因此,进一步推进金融IC卡一卡多用,推动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推广具有安全芯片、支持硬件数字证书、采用国密算法的移动智能终端,为群众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和民生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落实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相关要求、四川省政府金融IC卡一卡多应用相关规划为背景,通过对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形成了相关应用技术标准,设计建设了一个“业务安全、应用共享、设备共用、一卡通用、成本分摊、系统互联”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跨行业互联互通平台,研发了一批基于金融IC卡、移动智能终端的创新金融应用和行业应用,打造了“安全可信、联网通用”的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并为未来数字货币落地应用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针对缺乏全省统一的行业应用技术规划,各行业、各市州、各商业银行各自独立地在金融IC卡上加载行业应用,带来卡片文件结构、行业应用密钥、POS终端不兼容、不利于行业应用联网通用等问题,在深入研究金融IC卡、金融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基础上进行创新扩展、细化,统筹规划设计了四川省行业应用卡片规范、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公交行业POS终端规范,解决了行业应用标准统一、行业应用信息在卡片内安全存储、在机构间和终端与后台间安全可靠传输等问题,为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奠定了技术基础。2.深入研究IC卡多应用管理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解决了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上行业应用的加载和管理、行业应用的接入和共享、行业自定密钥的交换、接入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等问题,研发设计了符合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准的架构开放、互联互通、安全可信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平台接入了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并将研发的全国通用应用和本地特色应用共享到国家平台供全国使用;平台将各个单位不同架构、模式的平台、应用互联,支持多种创新金融应用、行业应用和业务模式。该平台是国内首个建成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互联互通平台,通过了国家专业机构的检测认证,并投入实际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针对中小规模城市和县级城市公交行业缺少金融IC卡行业应用管理系统,现有金融POS终端规范缺少黑名单和优惠促销活动支持等问题,研究了金融终端安全交互技术,研发设计、建设了全省统一的金融IC卡公共交通行业平台,支持普通卡、老年卡、学生卡等多种支付模式和灵活多样的优惠模式,支持各城市、各运营公司等多种规模机构的接入和管理,为金融IC卡在公交领域快速推广奠定了基础。4.研究了金融IC卡扩展应用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结合自研的行业应用卡片规范和密钥管理规范,解决了金融IC卡行业信息安全存储、传递和在地铁刷卡速度问题,国内首个实现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手机SD卡)在地铁应用,解决了驾驶员、行驶证信息安全存储和传输问题,国内首创面向所有银行开放的基于普通金融IC卡的交通违法处理应用。
刘飞[6](2020)在《基于北斗RDSS的ADS-B数据传输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民航运输量、空中交通流量持续增长。尤其,低空空域飞行活动的持续快速增加,传统的监视技术已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需要采用多种监视技术发挥各自优势、互补融合,实现监视技术备份和补充,以解决低空空域“看不见”的问题增强通用航空器得监视服务能力。为了实现通用航空监视数据在空-地间的有效传输,满足地面监管人员对通用航空器运行的监视服务需求,因此,采用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技术和北斗RDSS(Radio Determination Satellite Service)短报文通信技术。首先,研究分析ADS-B(Automatic Dependence Surveillance-Broadcast)数据链特点、消息基本格式和类型、以及消息更新传输流程,再分析北斗系统短报文通信流程原理、分析数据链特点和服务性能、以及短报文数据/指令传输格式。然后,在理论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在对监视数据进行LZW压缩算法处理,以及借鉴数据可靠传输思想方法,改进北斗短报文数据传输流程;将超过北斗短报文数据链单次发送数据最大限制的数据压缩包分包处理并添加分包包头控制符,同时发送端添加超时补发流程。最后,接收端可以按照分包包头信息完成组包操作,并添加丢失补发反馈流程和接收成功响应,之后根据完整压缩包完成LZW解压缩操作恢复原监视数据,实现监视数据在北斗短报文数据链上有效传递。通过MATLAB仿真实现LZW压缩算法流程,仿真实验测试数据压缩效果并进行分析;再利用ADS-B发射器设计实现和北斗短报文数据传输实现,最后验证改进的短报文传输流程的可行性。使得ADS-B消息既可在1090 ES数据链上的传输,也可使用北斗短报文数据链完成空-地之间数据传输,为通用航空活动提供定位和监视服务。
黎霖[7](2020)在《基于ARMv6架构的安全加密芯片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深入到各行各业,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信息安全这一问题始终摆在了人们面前。安全加密算法为数据安全带来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而硬件加密方案由于其加密速度快、占用资源少、抗攻击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为了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需要集成多种通用安全加密算法,还需要集成高速接口对数据进行传输。本文基于“移动安全加密智能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前期关键技术研发与验证。设计了一款安全加密芯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和创新:(1)研究了基于ARM v6架构的Cortex-M0处理器,综合考虑性能、成本与设计复杂度等因素后,设计了安全加密芯片基本架构。该架构采用AMBA3.0总线系统,集成硬件加解密模块,内嵌自主设计的片外启动模块和常用外围接口模块如定时器、串口、GPIO、SPI、I2C等。(2)为了满足加解密性能要求,设计了AES算法专用的数据加解密硬件单元来对数据进行安全处理。本文提出S盒可复用重构的设计方案:在AES算法轮函数运算中,将128位数据分为4组32位数据,采用流水线方式构建一个可复用的S盒,在4周期内完成一次轮函数运算,大大减小了硬件开销。最后定制APB Slave IP接口将加解密硬件单元集成到安全加密芯片中。(3)为了尽可能减小项目成本,本文提出一种新型SoC的启动方案。通过在芯片内部设计一个片外启动模块,将存储于片外SD卡(Secure Digital Card)内的程序数据加载到片内SRAM存储器。该方案实现了片上单一存储介质,这使得芯片成本大大降低,减小了设计复杂度,相比于传统片内ROM(Read-Only Memory)/Flash启动方式和片外Flash加载方式,本方案无需使用片内ROM或Flash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面积减少20%,IO管脚减少6个,同时片外SD卡也满足了软件调试升级的要求。(4)在使用Verilog完成RTL设计后,对模块级和芯片级进行交叉仿真验证,并构建软硬件协调验证环境和FPGA硬件原型验证。结果表明芯片各个模块功能正确,SoC正常启动并执行预设程序。(5)在SMIC 0.11μm CMOS工艺下完成芯片物理设计,对全芯片进行寄生参数提取和静态时序分析,生成标准时延格式文件进行全芯片后仿真验证。并对通过最终的时序签核与物理验证,最后GDS数据交付SMIC进行MPW流片。
马彰超[8](2019)在《量子时代的网络安全挑战及其应对研究》文中认为量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信息通信技术及网络安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量子计算对传统密码学提出新的挑战,也为基于量子物理的新型量子密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首先从密码学的历史演进出发,介绍从经典密码到量子密码的基本概念;然后对量子计算引发的安全问题、影响范围、紧迫性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应对措施和方案。
张帮振,杨卫卫,刘功朝[9](2019)在《关于手机银行身份认证方式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新一代的电子银行服务,手机银行让手机成为一个掌上银行柜台,用户可随时随地体验各项金融服务。与传统银行相比,手机银行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务办理的地域、时间限制,能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带来便捷的同时,手机银行由于脱离了面对面的业务场景,需要解决身份认证、交易数据合法性等问题,为此各家银行推出了各类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手机银行身份认证的技术手段。
张梦飞[10](2019)在《NFC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和认证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支付方式之一。其中,使用非接触式NFC技术的移动支付,因为其通信距离短、安全性更高、使用更加便利等优点,已经在公共出行、零售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基于NFC的移动支付依然存在着一些安全威胁,而且这些安全威胁的存在已经严重的制约了NFC移动支付的发展。因此保障NFC移动支付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身份认证,已经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从NFC技术的工作原理和NFC移动支付的支付流程出发,指出了NFC移动支付中存在的安全威胁。这些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窃听、消息篡改、中间人攻击、重放攻击、交易抵赖等。为了应对这些安全威胁,保证NFC移动支付过程中的数据的安全和认证的完整性,论文给出了一系列的安全技术,并分析了每一类安全技术的可行性。论文针对NFC移动支付在线交易模式,结合现有的安全技术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基于公钥私钥加密体系和添加随机数的在线认证方案,并通过分析数据的安全性、身份的认证性和对重放攻击的抵抗等方面,验证了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时也指出了方案存在的潜在威胁和不足。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和不足,论文又提出了一种基于AES和ECC混合加密算法、HMAC哈希消息身份认证码等安全技术的改进方案。改进方案通过AES加密算法对交易数据进行加密,然后用ECC算法对AES密钥进行加密管理,通过HMAC哈希消息身份认证码对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确认。与在线方案进行相比,在安全性和系统的可靠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论文还针对NFC移动支付中的离线模式,结合组签名的匿名化安全技术,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离线认证方案。用户通过注册获得匿名化假名和组成员权限并生成群组公钥和私钥。在充值和支付阶段,客户使用假名作为自己的身份标识,并通过群组公钥和私钥实现数据的加密传输,通过验证组签名信息实现传送数据双方的身份验证。最后针对论文中提出的安全技术和认证方案,论文给出了NFC移动支付模型,和在线交易模式与离线交易模式的支付流程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证明论文中提出的安全技术和认证方案都是可行的。
二、谈手机SIM卡的保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手机SIM卡的保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块链的虚拟校园卡及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理论 |
2.1 虚拟校园卡发展现状 |
2.1.1 传统校园卡 |
2.1.2 虚拟校园卡 |
2.1.3 传统校园卡与虚拟校园卡对比 |
2.2 区块链技术 |
2.2.1 区块链概述 |
2.2.2 区块链基础架构 |
2.2.3 区块链的应用 |
2.3 安全认证技术 |
2.3.1 密码学技术 |
2.3.2 认证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校园卡模型 |
3.1 校园卡模型总体架构 |
3.2 区块链关键技术研究 |
3.2.1 数据的选择性存储 |
3.2.2 区块链中数据存储 |
3.2.3 虚拟校园卡的去中心化思想 |
3.3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查找设计 |
3.4 模型建设模式 |
3.5 模型功能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虚拟校园卡安全机制的研究 |
4.1 卡面安全策略设计 |
4.2 基于生物特征加密的身份认证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区块链的虚拟校园卡系统实现与分析 |
5.1 基于Hyperledger Fabric框架的虚拟校园卡系统实现 |
5.1.1 实验环境 |
5.1.2 系统组织架构 |
5.1.3 系统实现架构 |
5.2 系统功能测试与展示 |
5.3 安全认证机制测试与分析 |
5.3.1 二维码加密机制测试 |
5.3.2 生物特征加密机制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面向移动端的空间数据传输保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移动GIS的研究 |
1.3.2 空间数据加密方法研究 |
1.3.3 数据传输安全技术策略研究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信息安全理论与相关技术 |
2.1 信息安全理论 |
2.1.1 信息安全的定义 |
2.1.2 密码学理论 |
2.1.3 混沌理论 |
2.1.4 信息保密多级安全模型 |
2.2 信息安全相关技术 |
2.2.1 对称加密 |
2.2.2 公钥加密 |
2.2.3 混沌密码 |
2.2.4 单向散列函数 |
2.3 密码技术应用 |
2.3.1 保密通信系统 |
2.3.2 密码分析和攻击 |
2.3.3 基于口令的加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端开发安全技术 |
3.1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
3.1.1 原生App开发 |
3.1.2 Web App开发 |
3.1.3 跨平台App开发 |
3.1.4 移动开发技术选型 |
3.2 网络数据传输安全技术 |
3.2.1 网络参考模型和协议 |
3.2.2 SSL/TLS协议 |
3.2.3 身份认证 |
3.2.4 访问控制 |
3.3 应用开发安全要点 |
3.3.1 权限认证 |
3.3.2 请求合法性校验 |
3.3.3 数据合法性校验 |
3.3.4 数据加密 |
3.3.5 日志管理和审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数据加密算法研究 |
4.1 空间数据模型 |
4.1.1 概念模型 |
4.1.2 逻辑数据模型 |
4.1.3 物理数据模型 |
4.1.4 空间数据的组织方式 |
4.2 移动端空间数据加密需求 |
4.2.1 空间数据特征 |
4.2.2 移动端数据加密要求 |
4.2.3 加密算法选取要求 |
4.3 加密算法设计与改进 |
4.3.1 经典Logistic混沌映射算法 |
4.3.2 改进Logistic混沌映射算法 |
4.3.3 矢量数据加密算法 |
4.3.4 栅格数据加密算法 |
4.3.5 密钥生成和管理 |
4.4 算法的安全性和性能分析 |
4.4.1 密钥空间分析 |
4.4.2 密钥敏感性分析 |
4.4.3 直方图分析 |
4.4.4 加解密效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安全GIS原型系统的设计实现 |
5.1 系统架构设计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软硬件开发环境 |
5.3.2 用户管理 |
5.3.3 数据加密 |
5.3.4 服务发布 |
5.3.5 效率评估 |
5.3.6 数据访问 |
5.3.7 地图浏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下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CQ-R公司移动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技术方案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 |
2.1.1 PEST分析理论 |
2.1.2 SWOT分析理论 |
2.1.3 因素评价矩阵分析理论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公司概况与环境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E卡通业务介绍 |
3.2 公司环境分析 |
3.2.1 PEST分析 |
3.2.1.1 政治环境(P) |
3.2.1.2 经济环境(E) |
3.2.1.3 社会文化环境(S) |
3.2.1.4 科学技术环境(T) |
3.2.2 SWOT分析 |
3.2.2.1 优势分析(S) |
3.2.2.2 劣势分析(W) |
3.2.2.3 机会分析(O) |
3.2.2.4 威胁分析(T) |
3.2.3 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2.3.1 IFE评价矩阵 |
3.2.3.2 EFE评价矩阵 |
第4章 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4.1 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产品创新程度不够 |
4.1.2 营销渠道较为单一 |
4.1.3 线上线下冲突明显 |
4.1.4 基础客户信息挖掘不足 |
4.1.5 全程式客户服务不到位 |
4.2 营销策略存在的原因 |
4.2.1 营销理念落后 |
4.2.2 运营经验欠缺 |
4.2.3 团队成员能力不足 |
第5章 营销策略优化分析 |
5.1 市场细分 |
5.2 营销策略优化 |
5.2.1 产品策略优化 |
5.2.2 价格策略优化 |
5.2.3 促销策略优化 |
5.2.4 渠道策略优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车联网隐私泄露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应用程序的隐私泄露检测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流量的隐私泄漏检测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问题及技术研究 |
2.1 车联网数据采集问题研究 |
2.1.1 移动网络鉴权问题 |
2.1.2 SDR技术 |
2.1.3 HTTPS数据解密技术 |
2.2 车联网报文内容检测研究 |
2.2.1 未知二进制协议的字段分割方法研究 |
2.2.2 未知二进制协议字段语义判断方法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联网隐私泄露检测方案设计 |
3.1 数据采集方案 |
3.1.1 GSM模拟基站 |
3.1.2 HTTPS数据解密 |
3.2 报文检测方案 |
3.2.1 协议字段分割 |
3.2.2 字段语义判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联网隐私泄露检测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功能 |
4.2 系统结构和关键模块实现 |
4.2.1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4.2.2 报文检测引擎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验证和效果分析 |
5.1 总体检测效果分析 |
5.2 关键模块效果分析 |
5.2.1 字段分割效果分析 |
5.2.2 字段语义判断效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和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GlobalPlatform规范 |
2.3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 |
2.3.1 金融IC卡规范体系结构 |
2.3.2 与国外标准的关系 |
2.3.3 多应用要点分析 |
2.4 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 |
2.4.1 移动支付标准体系结构 |
2.4.2 与国内外标准的关系 |
2.4.3 多应用要点分析 |
2.5 TSM技术 |
2.5.1 TSM作用 |
2.5.2 TSM分类 |
2.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规范 |
3.1 引言 |
3.2 四川省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结构规范设计 |
3.2.1 公共交通应用 |
3.2.2 公用事业应用 |
3.3 加载居民健康应用的金融IC卡卡片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和POS终端对接规范 |
4.1 引言 |
4.2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设计 |
4.2.1 行业应用开通密钥 |
4.2.2 行业应用管理密钥 |
4.3 POS终端对接规范设计 |
4.3.1 黑名单下载 |
4.3.2 平台参数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金融IC卡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平台建设需求 |
5.3 平台规划设计 |
5.3.1 系统总体架构 |
5.3.2 系统功能 |
5.4 金融IC卡多应用业务流程 |
5.4.1 管理类业务流程 |
5.4.2 行业注册 |
5.4.3 客户端应用下载 |
5.4.4 密钥交换申请 |
5.4.5 IC卡应用服务 |
5.5 移动金融SPTSM |
5.5.1 系统功能架构 |
5.5.2 应用管理 |
5.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
5.5.4 应用提供商管理 |
5.5.5 客户端插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典型行业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地铁应用 |
6.2.1 技术体系 |
6.2.2 业务流程 |
6.3 公共交通行业子平台 |
6.4 交警罚缴应用子平台 |
6.5 基于SE的手机银行 |
6.6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基于北斗RDSS的ADS-B数据传输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ADS-B技术研究 |
1.2.2 短报文技术研究 |
1.3 国外应用现状 |
1.3.1 美国 |
1.3.2 欧洲 |
1.3.3 澳大利亚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监视数据传输整体设计 |
2.1 技术需求 |
2.2 技术优势 |
2.3 监视数据传输模块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DS-B技术分析 |
3.1 ADS-B系统概述 |
3.2 ADS-B数据链路 |
3.2.1 1090ES数据链 |
3.2.2 UAT数据链 |
3.2.3 VDL-4 数据链 |
3.2.4 数据链比较选择 |
3.3 ADS-B消息 |
3.3.1 ADS-B消息的前导脉冲段 |
3.3.2 ADS-B消息的数据段 |
3.3.3 ADS-B消息类型 |
3.4 ADS-B消息传输 |
3.4.1 消息传输结构 |
3.4.2 消息传输更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斗系统及其短报文通信服务 |
4.1 北斗导航系统概述 |
4.1.1 发展历程 |
4.1.2 结构组成及服务性能 |
4.1.3 系统特色 |
4.2 短报文通信技术 |
4.2.1 技术介绍及通信原理 |
4.2.2 短报文性能指标 |
4.2.3 技术特点 |
4.3 短报文数据传输格式 |
4.3.1 数据传输接口要求 |
4.3.2 短报文数据传输基本格式 |
4.3.3 外设至用户机指令信息传输格式 |
4.3.4 用户机至外设内容信息传输格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监视数据传输算法设计 |
5.1 ADS-B消息传输 |
5.2 监视数据压缩算法 |
5.2.1 映射表的创建 |
5.2.2 压缩流程 |
5.2.3 解压流程 |
5.3 改进的北斗短报文传输设计 |
5.3.1 传输数据包的分类 |
5.3.2 数据包拆分和组包操作 |
5.3.3 丢包补发反馈和超时补发 |
5.4 基于北斗短报文数据链的监视数据传输设计 |
5.4.1 发送端数据处理执行 |
5.4.2 接收端数据处理执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监视数据传输实现 |
6.1 ADS-B消息压缩实现 |
6.1.1 映射表创建及变化情况 |
6.1.2 执行结果 |
6.1.3 数据解压结果 |
6.2 北斗短报文传输实现 |
6.2.1 短报文开发板 |
6.2.2 RD模块 |
6.2.3 天线及接口 |
6.2.4 短报文模块工作流程 |
6.3 ADS-B发射器设计实现 |
6.3.1 发射器设计结构 |
6.3.2 GPS/BDS双模定位模块 |
6.3.3 天线及电源模块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测试结果分析 |
7.1 数据压缩效果测试 |
7.2 北斗短报文传输测试 |
7.2.1 调试准备 |
7.2.2 通信调试 |
7.2.3 测试执行 |
7.2.4 结果与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ARMv6架构的安全加密芯片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安全加密芯片总体架构设计 |
2.0 芯片架构设计 |
2.1 处理器体系结构 |
2.1.1 Coretex-M0 处理器介绍 |
2.1.2 Coretex-M0寄存器组 |
2.1.3 中断控制和系统控制 |
2.2 芯片系统总线 |
2.2.1 AHB-lite总线读写操作 |
2.2.2 APB总线结构 |
2.2.3 APB总线读写操作 |
2.3 SoC设计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全加密芯片模块设计与验证 |
3.1 AES加解密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3.1.1 AES算法原理 |
3.1.2 AES加解密硬件架构 |
3.1.3 AES加解密模块仿真验证 |
3.2 SD卡片外启动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3.2.1 片外启动模块设计原理 |
3.2.2 片外启动模块仿真验证 |
3.3 外设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
3.3.1 UART通信模块设计与仿真 |
3.3.2 定时器模块设计与仿真 |
3.3.3 WatchDog模块设计与仿真 |
3.3.4 其他模块仿真与验证 |
3.5 安全加密芯片软硬件协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全加密芯片物理设计 |
4.1 逻辑综合 |
4.2 形式化验证 |
4.3 自动布局布线 |
4.3.1 布局规划与电源规划 |
4.3.2 时钟树综合 |
4.3.3 详细布线 |
4.4 静态时序分析 |
4.5 物理验证 |
4.6 芯片测试 |
4.6.1 性能测试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量子时代的网络安全挑战及其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从经典密码到量子密码 |
3 量子安全问题及其重要性 |
3.1 量子计算机带来的密码安全威胁 |
3.2 量子安全问题的影响范围 |
3.3 量子安全问题的紧迫性 |
4 量子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
4.1 现有密码的加强 |
4.2 后量子公钥密码学(PQC) |
4.3 量子密钥分发(QKD) |
5 结束语 |
(9)关于手机银行身份认证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手机银行常用身份认证方式介绍 |
2 手机银行常用身份认证方式特性对比 |
3 结语 |
(10)NFC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和认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NFC移动支付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1 NFC移动支付应用分类 |
1.2.2 NFC移动支付国内应用现状 |
1.2.3 NFC移动支付国外应用现状 |
1.3 NFC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NFC移动支付流程及安全问题分析 |
2.1 NFC工作原理 |
2.2 NFC移动支付技术 |
2.2.1 NFC移动支付的安全方案 |
2.2.2 NFC移动支付的主要流程 |
2.3 NFC移动支付面临的安全威胁 |
2.4 NFC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需求 |
2.5 NFC移动支付安全的相关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NFC在线支付模式安全方案设计 |
3.1 NFC移动支付的在线认证方案设计 |
3.1.1 在线交易认证方案的详细流程 |
3.1.2 在线交易认证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3.1.3 Scyther工具结果验证 |
3.2 NFC移动支付的在线认证方案的改进设计 |
3.2.1 在线交易认证改进方案的详细过程 |
3.2.2 在线交易认证改进方案的安全性和优缺点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NFC离线支付模式安全方案设计 |
4.1 NFC移动支付的离线认证方案设计 |
4.2 离线交易认证方案的详细过程 |
4.3 离线交易认证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NFC移动支付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NFC移动支付的原型系统设计 |
5.2 NFC移动支付交易流程设计 |
5.2.1 在线交易流程设计 |
5.2.2 离线交易流程设计 |
5.3 NFC移动支付原型系统的测试 |
5.3.1 功能实现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谈手机SIM卡的保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块链的虚拟校园卡及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王贝.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面向移动端的空间数据传输保密技术研究[D]. 张挺. 东南大学, 2020
- [3]CQ-R公司移动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D]. 丁中贵.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4]车联网隐私泄露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江秋情.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文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北斗RDSS的ADS-B数据传输技术研究与实现[D]. 刘飞.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1)
- [7]基于ARMv6架构的安全加密芯片研究与实现[D]. 黎霖.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8]量子时代的网络安全挑战及其应对研究[J]. 马彰超.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19(10)
- [9]关于手机银行身份认证方式的研究[J]. 张帮振,杨卫卫,刘功朝.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9(08)
- [10]NFC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和认证方案研究[D]. 张梦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