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Parlay/OSA的电信网络资源重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宁[1](2014)在《NGN多业务通信与交换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业务接口是NGN的一大优势,为提高电信运营商的效益和用户网络体验,开放业务接口成为业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广大Web应用开发者可通过Web接口使用电信网络的能力,也加快了第三方服务和应用提供商的开发速率。Parlay X架构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通过Web ServiceAPIs为应用提供网络会话控制能力。首先,介绍了NGN多业务通信与交换平台的关键技术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阐述了SOA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综述了NGN多业务通信与交换平台的关键技术所需要的技术和理论思想,对ParlayX网关过载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消息的过载控制算法。该算法结合Parlay X架构特点和消息类型,对消息的进行优先级设置,并结合负载均衡和接入控制算法,利用相关过载变量,控制消息发送数量,从而对网关进行过载控制。仿真实验表明,相比于传统的过载控制算法,本算法能保证更大的吞吐量和更少的平均服务时间。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Parlay X所在环境的总体架构,网关接口,详细设计了Parlay X网关所需的各个模块,并对网关的实现进行详细介绍。之后,以VS2010为开发平台,使用C++开发语言,MySql作为数据库,实现并测试了该系统。
林侃丰[2](2014)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业务仿真平台设计及冲突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自1998年以来,我国陆续引进了铱星系统、全球星系统、ACeS系统、海事卫星系统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但由于这些系统完全受控于外方,在信息安全、通信资源保障等方面存在着重大隐患,因此,研制我国自主可控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势在必行。研制我国自主可控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也是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保护国家政治经济利益、助力国家维稳反恐工作、提升国家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的迫切需要。地面应用系统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运营的基石,而其中,测试验证系统又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走向商业运营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面向卫星移动通信地面应用的相关设备的仿真测试研究在我国存在空白,测试设备系统研发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地面应用系统测试验证平台的研发需求十分迫切。根据以上需求,本文对卫星移动通信测试验证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仿真平台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业务仿真平台的整体方案设计,包括系统结构和关键技术。紧接着,针对业务仿真平台的子系统业务开发与仿真系统的设计进行详细阐述,介绍了该部分内容的技术原理和设计方案,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组件的业务建模与开发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给业务开发人员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其在不知道底层交互细节的情况下也能够按照其意愿进行新业务的开发。然而,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业务形态的多样化,业务冲突问题日趋严重,为了能够在业务的设计开发阶段尽早发现业务冲突,避免其在运营阶段对系统造成的严重影响,本文对业务冲突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在仿真平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情景演算的业务冲突检测装置,包括详细的方案设计和具体实现内容,并最终给出了实现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刘廉如[3](2012)在《动态服务资源分发网络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深刻变化,其发展模式主要包含两类,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对新兴业态的催生。其中,信息技术发展积极驱动着现代服务业发展。以SOA为核心的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和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松耦合的系统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服务功能的封装与服务组件的复用大幅度提升服务系统的开发效率,适应了业务需求的灵活多变。随着Web服务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逐渐成熟,服务计算网络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服务计算是以服务为基本组成元素,通过服务大粒度重用和快速灵活组装构建随需应变的松耦合分布式应用系统,服务计算网络是利用实体及语义关系来表达服务间的关系、属性、能力等知识的网络,是一种逻辑上的网络。当前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在服务生成和运行时的逻辑关系上,如服务建模、服务描述、服务开发、服务发现、服务组合、服务执行等方面。本论文旨在研究和解决如何让服务系统从体系架构层面能够适应动态、多变、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如何将定义良好的、大粒度的服务组件根据业务需求实现高抽象级别的复用;如何将虚拟的和现实的服务资源相融合,实现高可用、高可靠的服务编排容错机制;如何将服务资源在多用户、高并发的场景下实现高效地对外开放等问题。本论文共包括六章的内容:第一章,绪论,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明确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标,并指出对服务科学、工程和管理等相关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提出了动态服务资源分发网络(Dynamic Service Resource Delivery Network, DSRDN)的服务网络架构模型和节点的功能架构,为动态服务资源分发网络研究和原型系统实现奠定了研究基础;第三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流程模板的服务组件集成方法,具体包括共性服务组件模型、类型,流程模板语言的描述(Process Template Description Language, PTDL)和共性服务组件集成框架的设计实现;第四章,提出了一种集中-分散式的服务编排执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分级的服务编排容错机制(Hierarchical Choreography-based Fault-tolerant Mechanism, HCFM);第五章,提出了一种基于SEDA (Staged Event-Driven Architecture)的Web服务实现方法(Staged 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for Web Services, SEDA4WS),并设计实现原型系统;第六章,对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内容进行展望。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基于服务覆盖网络(Service Overlay Networks, SON)和服务工程方法论,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降低底层网络拓扑关系复杂度,提高用户需求动态适应性,和保障服务质量的动态服务资源分发网络(Dynamic Service Resource Delivery Networks,简称DSRDN)。它从体系架构层面使得服务系统更加适应动态、灵活、复杂的互联网环境,通过智能、动态地生成服务缓存,提高了服务交付效率和访问速度,并提供可靠的QoS保障和高效的服务组合,还具有如下的新特性:1)服务组件的复用性;2)服务执行的容错性;3)服务能力的开放性。该网络作为原型系统已实现,并验证了设计的合理及功能的可行。[论文[1][7][12]]。(第二章)(2)给出了一种新型的共性服务组件模型,实现了服务组件从功能细粒度向业务粗粒度的转换,并提出了一种流程模板描述语言(Business Template Description Language, BTDL),使得IT和业务从流程层面对齐并实现复用。在上述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共性服务组件集成框架,使得共性服务组件能够根据流程模板描述语言的刻画进行组装集成,开发了可视化的流程模板建模工具,大大降低了流程模板描述的难度。该共性服务组件集成框架的原型系统已实现,并在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平台中得到实际应用。该平台已经通过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结题验收,验证了集成框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论文[2][10][11]](第三章)(3)针对服务组合中关于服务编排容错机制研究相对欠缺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集中-分散式的服务编排执行模式,进而提出了基于分级的服务编排容错机制(Hierarchical Choreography-based Fault-tolerant Mechanism, HCFM)。该机制缓解了组合服务的复杂性与容错技术应变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有效提高了服务编排执行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该机制已在中国移动B2B对外服务平台中得到了实际应用,验证了其可行性。[论文[4][9][13]](第四章)(4)基于SEDA (Staged Event-Driven Architecture)的阶段概念和事件驱动的通信模型,分析了SOAP协议(Sa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实现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将SOAP协议的处理过程以有限状态机的方法进行分解和刻画,合理地将其划分成SEDA中所谓的各“阶段”,提出了一种基于SEDA的Web服务架构的实现(Staged 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for Web Services, SEDA4WS),提高了在多用户和高并发的场景下web服务的响应能力,缩短了服务的响应时间。该方法已在融合业务开放服务平台得到了实际应用,验证了在高并发请求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论文[3][5][6][8]](第五章)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作为自然科学基金“动态服务资源分发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集成化技术研究”中的部分成果,已在实际商业环境中应用,帮助中国食品交易网快速实现了从信息发布平台升级到服务提供平台的演进,帮助中国移动电子B2B平台提高了服务组合执行的可靠性,为服务系统的搭建提供有效的工程实践指导。
张春悦[4](2011)在《NGN新业务创建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传统电信网新业务开发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因为业务主要通过基础网络设备提供,与具体的通信协议和信令相关。下一代网络是业务驱动的网络,具有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相分离的特点,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是集话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分组网络。下一代网络业务开发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开放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屏蔽了底层网络的具体协议,向业务开发者提供充分利用底层网络资源的标准编程接口,使业务开发者只需要根据业务逻辑就能编写应用程序,方便、快捷地开发或集成各种新的增值业务,从而促进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发展。本文首先概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介绍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分析了下一代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以及下一代网络的三种主要业务开发方式,然后选取了Parlay/OSA(Open Service Access,开放业务接入) API作为新业务开发技术,分析了Parlay/OSA API的体系结构,详细介绍了Parlay/OSA的框架接口、业务接口、接口实现技术和业务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基于Parlay/OSA API的新业务,针对目前短信业务带来的垃圾短信问题开发了短信过滤业务,同时在移动定位的基础上开发了定位呼叫业务,详细描述了进行新业务设计和开发的整体过程,并在Ericsson NRG平台上完成了新业务的仿真实现。
邓亮亮[5](2010)在《基于云计算PaaS模式SDP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架构基于面向语音及交换的网络,不适于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创建和交付综合类数据业务。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电信运营商在向NGN演进的同时,需使业务的部署变得更加开放、便捷,以激励更多的SP(业务提供商)、CP(内容提供商)积极参与到电信增值业务领域中来,并兼顾目前已经在运行的业务,使其平滑地过渡到NGN,这是NGN部署需要根本解决的问题。软件平台厂商和ISV(独立软件开发商)由此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将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理念引入电信业,为其提供SDP(业务交付平台)。SDP是一个电信增值业务支撑系统,其使得运营商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电信增值业务。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对下一代互联网IMS系统及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在现有支持VHE机制的电信业务开发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电信业务交付平台SDP,并进行相关实例的开发和分析,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一个客户化的解决方案。本平台提供了电信级SCE(业务生成环境)和SLEE(业务执行环境),能有效加快增值业务的开发速度,并向用户提供丰富的融合类业务。此外,通过PaaS(平台即服务)统一的业务开放模式,以标准接口向第三方进行能力开放,并提供PaaS模式服务平台的发布,为增值服务提供商搭建出色的业务开发平台,可充分利用现有IT、互联网等多种应用开发群体,大大丰富电信增值业务的种类,有效地改善用户体验。
梁朝霞[6](2010)在《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网络发展迅速,结构日趋复杂,近年来所采用的传统技术已无法满足通信网络的应用需求,因此在诸多领域引入了计算智能技术来解决复杂问题,如智能网应用、移动Agent实现分布式信息处理、主动网络实现网络拥塞控制等都是通信网络中计算智能技术的成功应用。特别是在未来网络融合中发展下一代网络(NGN)时,计算智能技术还将发挥巨大作用,并将为NGN许多目前仍不能攻克的难题提供有力的、高效的解决方法。本课题结合生物网络理论、智能Agent和下一代网络技术,设计出一种新颖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架构,并结合生物网络中间件原型,引入生物智能算法用于解决下一代网络的实际问题。首先,系统地阐述了下一代网络及业务发展进程以及研究内容,并介绍了通信领域中计算智能理论的成功应用,探讨了智能计算对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启示。其次,从生物网络系统抽象出生物网络结构,并结合下一代网络开放业务OSA/Parlay架构和分布式中间件Corba技术,提出一种新颖的生物智能业务平台,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智能化业务平台的基础模型,为深入研究智能计算理论在通信网络的应用提供了一条途径。然后,参考NGN仿真软件,在生物网络仿真平台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具有生物智能特性的OSA/Parlay业务平台原型系统,并扩展生物实体进行业务完整性管理的功能实现,为业务平台引入生物智能的动态平衡和整体稳定性机理,为业务提供动态负载平衡的智能控制。接着,进一步扩展了生物网络和生物实体的结构,发挥生物网络的特有功能和机制,为NGN网络提供可靠性感知、检测、评价和控制管理,提出下一代可靠性业务平台架构,从而有效地改善系统的响应和备份的性能。再接着,采用生物网络平台进行计算资源平衡和通信带宽平衡研究,对下一代网络负载平衡进行优化建模,生物实体通过探测SLEE底层容器获知环境信息和进行自调整,从而实现网络资源和带宽的合理利用。并且,基于生物仿真平台,建立了一个下一代网络组播树优化模型,并提出采用免疫激励算法进行求解,用于解决下一代网络组播的QoS路由优化。最后,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道谊[7](2010)在《多业务系统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多业务系统融合相关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出发点,论述了多业务系统融合中内容分发技术和服务交付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意义,综合考虑多业务系统融合环境中网络资源和IT资源动态重构、商业运营流程优化与变更、客户服务优化、多业务扩展和内容与应用供应商合作支撑等方面的需求,具体研究开发了服务交付平台所需的多项关键技术,并深入研究了内容流行度分布特性和内容分发策略。论文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信息通信服务的属性数据抽象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动态特性,提出了信息通信服务框架模型的IT架构视图、数据共享视图和三维视图。该框架模型在水平方向给出了运营商业务平台的IT架构和数据共享架构,在垂直方向给出了产业链中各方在服务提供过程中所需的服务管理数据支持和信息通信支持。该框架模型是研究多业务系统功能需求的关键理论模型。2)提出了内容流行度、内容流行集中度、内容流行百分点集中度的规范定义;提出了内容流行度分布集中性的定量描述方法,包括Lorenz曲线、Gini系数、差异系数和Theil系数。利用Zipf分布仿真验证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给出了Zipf分布参数拟合的数学方法,提出了基于集中性参数的近似估计算法。这些方法可以为研究内容集合访问特性、制定内容分发策略、进行内容分发系统设计与仿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用工具。3)提出了体现内容流行度集中性分布的节目访问模型的构建方法,开发了包括节目模型、网络模型、业务访问规则和仿真算法在内的系统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之上,仿真研究了本地缓存内容形成规律以及核心节点处理能力、边缘节点缓存能力对系统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了基于“最近访问”和“最为流行”的边缘缓存策略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内容流行度分布特性对它们的影响,并利用Zipf分布进行了仿真验证。这些研究工作可以用于构建内容分发系统基础研究环境。4)提出了基于时间窗的内容更新缓存算法,并构建节目更新模型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通过该方法,边缘缓存可以快速识别新内容的流行度级别,并且不会丢失对原有缓存内容的流行度知识积累,从而可以快速处理内容更新给系统带来的影响。5)提出了基于组播单播自适应调度的突发访问算法,并构建突发访问模型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该方法通过自动探测、动态调度单播资源和组播资源,实现突发热点内容的快速发现和资源自动分配,从而避免突发访问造成的系统性能大幅度下降。该算法尤其适用于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和双向IP网混合组网的融合环境,有较好的实用性。6)在分析研究服务交付平台功能需求和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交付平台的逻辑功能架构和物理实体架构,开发了设备接入认证、服务发布和服务接入一站式认证等协议,完成了相关功能实体组件关系模型、消息交互规程和关键Web服务的定义。完成了终端管理实现方案,并针对有线电视网络数字机顶盒给出了参数扩展方法。完成了业务无关的网络接入控制方案。该服务交付平台从客户服务、运营商内部商业流程优化、运营商网络资源和IT资源动态重构等方面支持对原有业务系统的融合和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展性。
崔媛媛[8](2009)在《移动增值业务平台标准化研究》文中指出移动增值业务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如何进行新业务的快速开发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业务管理,成为运营商以及各标准化组织关注的热点。文章分别介绍OMA OSE架构以及3GPP的OSA Parlay/ParlayX架构,并着重分析OSE与Parlay/ParlayX的关系。
尹泽明[9](2008)在《基于服务组合、支持业务质量感知的电信业务提供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融合网络为开放各种网络的业务能力提供可能和服务技术为软件复用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的背景下,电信业务提供领域更迫切地需要采用软件领域中的新科学方法和技术来改进其原有的业务提供方法与技术。随着Parlay等技术被成功地应用,基于“开放业务能力+协调框架”思想的架构被证实是融合网络环境下一种很好的电信业务提供架构。构件技术发展衍生出来的服务技术在继承了构件技术原有的解决软件复用的优点的基础上,为构建更加松耦合的系统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因此,采用服务来封装开放业务能力,以服务为元素进行组合来生成电信业务的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灵活、有效的业务提供方法。而服务本身的合约性为基于服务组合方式提供满足一定程度下业务质量需求的业务提供了可能。目前关于服务组合技术已经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立足于解决采用服务组合来提供电信业务的方法中有关业务质量的问题,进行了包括对业务提供系统架构、业务质量体系、服务发现、服务选择、服务组合执行中负载均衡这五个问题的研究。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介绍了主要研究工作(第一章),然后在研究综述中分析了基于服务组合来提供电信业务的方式是网络融合背景下的趋势并概述了当前服务组合研究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归纳,从而指出基于服务组合、支持业务质量感知的业务提供方法的研究方向(第二章),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开放业务能力的业务提供系统架构,并基于服务的合约性构建了一种支持业务质量感知的增强架构(第三章),结合面向融合网络的角色模型和支持业务质量感知的服务组合架构,提出了一种面向基于服务组合提供业务的业务质量体系架构,和相应的业务质量指标体系及业务综合质量评价方法(第四章),针对该增强架构下如何有效发现可用服务实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语义的服务描述模型和基于此模型的服务匹配机制(第五章),针对开放网络环境下每个服务请求可能发现多个满足其功能需求的服务实例时如何选择服务实例来满足业务质量约束的问题,根据服务组合特性构建了单目标优化的服务选择模型,并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来求解该模型(第六章),针对服务组合执行中的负载均衡问题,基于博弈论方法和相对负载测度方法提出了在服务叠加网中的有效的服务组合路由方法(第七章),最后对论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第八章)。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归纳如下:(1)在现有SDP(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模型基础上,引入SOA(Service OrientedArchitecture)的概念,构建了一个在融合网络环境下以服务来开放业务能力进而通过服务组合方式来提供电信业务的基本业务提供模型;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服务合约模型进而构建出支持业务质量感知的增强模型。基于此增强架构,可以基于封装了来自各种网络的业务能力、符合现有服务规范要求的服务通过组合的方式来提供满足特定业务质量需求的业务。(2)为支持上述业务提供模型,结合面向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角色模型,提出了相应的业务质量体系结构,并使用Z语言对其进行形式化规约并验证该体系结构的有效性(对层内元素及层间映射关系的验证),针对其业务层元素,提出了相应的业务质量指标体系和对业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3)针对服务描述中语义信息不足的问题,通过应用领域本体实现了基于语义扩展的服务发现,在服务发现算法中进行了语义扩展,使得对服务语义的计算更加全面和准确;针对服务质量描述和匹配问题,本文在服务描述模型中加入了可扩展的服务质量描述,并给出了匹配计算的方法。(4)针对其它针对基于业务质量感知的服务选择问题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服务组合流程的表示方法,进而将服务选择全局优化问题建模为一个带有业务质量指标约束的组合优化问题,针对服务选择的特征来设计遗传算法的编码方法、适应度函数、交叉算子、变异算子、选择算子来执行基于组合流程信息的搜索,生成一组满足约束条件的服务组合流程集。在此遗传算法基础上,引入免疫学知识对该算法进行扩展来验证该遗传算法和给出改进方向。(5)针对分布式服务组合中服务路由和负载均衡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分布式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基于非合作静态博弈方法和本地负载率测度来进行下一跳服务节点的选择,从而在服务叠加网中建立起一条合适的服务组合执行路径,达到负载均衡的效果以提高服务组合执行的性能。
王辉[10](2008)在《基于IMS的移动增值业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简称IMS)作为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简称NGN)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IMS能提供端到端的多媒体通信,把丰富多彩的因特网业务直接移植到移动通信网络之中,方便了新业务的开发。其新型的业务开发模式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本文通过基于IMS的移动定位增值业务的开发深入地研究了这一重要的开发模式。对现有的IMS业务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后,本文选取了Parlay/OSA平台进行增值业务的开发,并详细讲解了其业务开发流程。采用这种新型开发方式,用户可以根据标准的Parlay API接口进行业务开发,而不用了解底层的网络结构,大大缩短了业务的开发周期。本文先对Parlay技术进行了介绍,具体探讨了移动定位业务所需的几种Parlay接口:用户交互UI接口、用户定位UL接口、通用消息GM接口等,然后利用这些Parlay/OSA API接口实现了移动定位业务的开发。主要工作有:分析移动定位业务功能,设计业务总体框架;进行流程图、时序图以及类图的设计;根据类图用JAVA语言进行定位业务的程序设计,完成源代码的编写;最后用Ant工具编写构建文件。完成业务设计后,选取了仿真平台爱立信网络资源网关Ericsson NRG软件进行本业务的测试和仿真,介绍了测试与仿真的详细方法和结果,并对得到的正确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开发出了有现实意义的移动定位增值业务应用软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其它增值业务软件中的一部分,对研究下一代网络技术和移动增值业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通过Parlay/OSA的电信网络资源重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Parlay/OSA的电信网络资源重用(论文提纲范文)
(1)NGN多业务通信与交换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SOA 概述 |
2.2 SOA 的实现 |
2.2.1 系统组织结构 |
2.2.2 SOA 实现规范 |
2.3 SIP 协议 |
2.3.1 SIP 网络元素 |
2.3.2 SIP 消息 |
2.4 Parlay X Web Service 简介 |
2.4.1 Web Service 技术 |
2.4.2 Parlay X 位置 |
2.4.3 Parlay X 作用 |
2.4.4 Parlay X 所需功能 |
2.5 Parlay/OSA 网关过载控制简介 |
2.5.1 过载检测 |
2.5.2 系统环境对过载控制的影响 |
2.5.3 常用负载均衡算法 |
2.5.4 接入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arlay X 网关过载控制 |
3.1 过载控制要求 |
3.2 Parlay X 过载控制方案 |
3.2.1 系统架构 |
3.2.2 架构合约 |
3.2.3 Web Service 控制器 |
3.3 过载控制 |
3.3.1 粗略控制 |
3.3.2 MakeCall 消息控制 |
3.3.3 负载均衡 |
3.3.4 接入控制 |
3.4 仿真和分析 |
3.4.1 仿真参数和环境 |
3.4.2 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arlay X 网关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架构 |
4.2 Parlay X 网关接口 |
4.2.1 Parlay X 网关与底层网络的通信 |
4.2.2 Parlay X 网关与应用服务器的接口 |
4.2.3 Parlay X 网关主要功能 |
4.3 Parlay X 网关设计 |
4.3.1 网关模块介绍 |
4.3.2 多线程实现 |
4.4 Parlay X 网关实现 |
4.4.1 Parlay X 网关实现方式 |
4.4.2 Web Service 处理模块实现 |
4.4.3 业务逻辑模块实现 |
4.4.4 SIP 协议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关测试 |
5.1 多媒体会议工作机制 |
5.1.1 多媒体会议服务组成 |
5.1.2 主要业务流程和接口映射 |
5.2 系统测试 |
5.2.1 测试环境 |
5.2.2 系统部署 |
5.3 测试用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未来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业务仿真平台设计及冲突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业务仿真平台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系统概述 |
2.1.1 系统定位 |
2.1.2 关键技术 |
2.2 系统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arlay X的业务开发与仿真子系统 |
3.1 Parlay X介绍 |
3.1.1 Parlay/OSA体系 |
3.1.2 Parlay和Web Service的融合 |
3.1.3 Parlay发展的新阶段--Parlay X |
3.2 业务开发与仿真环境的设计 |
3.2.1 系统架构 |
3.2.2 业务生成环境 |
3.2.3 业务测试环境 |
3.2.4 业务运行环境 |
3.2.5 业务开发与测试流程 |
3.3 业务建模与业务开发 |
3.3.1 组件技术 |
3.3.2 业务建模与业务开发原理 |
3.3.3 SIB组件在业务生成环境中的应用 |
3.3.4 基于XML+JavaScript的业务工作流语言 |
3.3.5 业务开发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仿真平台的冲突检测器设计与实现 |
4.1 业务冲突的基本概念 |
4.1.1 问题的引入 |
4.1.2 相关术语的定义 |
4.1.3 业务冲突的产生和发展 |
4.1.4 业务冲突的分类 |
4.1.5 业务冲突实例介绍 |
4.2 业务冲突的检测方法 |
4.2.1 离线检测 |
4.2.2 在线检测 |
4.3 冲突检测的研究情况 |
4.4 冲突检测器方案系统模型 |
4.4.1 设计思想 |
4.4.2 系统框图 |
4.4.3 详细设计 |
4.5 系统实现 |
4.5.1 Java类 |
4.5.2 实现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动态服务资源分发网络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全文用图目录 |
全文用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服务资源分发网络架构 |
2.1 引言 |
2.2 服务网络系统 |
2.2.1 内容分发网络(CDN) |
2.2.2 服务覆盖网络(SON) |
2.2.3 服务网络(SN) |
2.3 服务方法论 |
2.4 服务资源分发网络的设计 |
2.4.1 需求描述 |
2.4.2 功能架构 |
2.4.3 过程模型 |
2.4.4 基于分布式binning策略的动态服务缓存设计 |
2.4.4.1 基于分布式binning的拓扑位置判定策略 |
2.4.4.2 拓扑相似节点选择算法设计 |
2.4.4.3 动态服务缓存生成方法 |
2.4.5 场景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服务资源分发网络复用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服务组件 |
3.2.1 组件的概念 |
3.2.2 服务组件的概念 |
3.2.3 服务组件的粒度 |
3.2.4 服务组件复用方法 |
3.3 面向复用的软件开发方法 |
3.3.1 基于领域的软件开发过程框架 |
3.3.2 可复用组件开发的原则 |
3.4 基于流程模板的服务组件集成 |
3.4.1 共性服务组件模型 |
3.4.2 共性服务组件类型 |
3.4.3 流程模板语言描述 |
3.4.3.1 元素 |
3.4.3.2 流程描述 |
3.4.4 共性服务组件集成框架 |
3.4.5 场景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服务资源分发网络的容错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容错技术相关概念 |
4.2.1 基本概念 |
4.2.2 容错技术实现原理 |
4.2.3 服务容错计算模型 |
4.2.4 web服务容错技术 |
4.2.4.1 服务复制技术 |
4.2.4.2 故障检测技术 |
4.2.4.3 失效恢复技术 |
4.3 基于分级的服务编排容错机制 |
4.3.1 服务容错的基本概念 |
4.3.2 服务编排的执行模式 |
4.3.3 基于分级的服务编排容错方法 |
4.3.3.1 集中-分散式服务编排执行模式 |
4.3.3.2 分级容错原理 |
4.3.3.3 容错能力分析 |
4.3.4 场景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服务资源分发网络开放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电信能力开放的关键技术 |
5.2.1 电信能力抽象 |
5.2.1.1 电信业务开放技术概述 |
5.2.1.2 网络协议与API的映射 |
5.2.2 服务能力开放 |
5.2.2.1 Web Services的在服务能力开放中的应用 |
5.2.2.2 RESTAPI在服务能力开放中的应用 |
5.3 基于SEDA的WEB服务实现 |
5.3.1 SOAP协议 |
5.3.2 SEDA模型 |
5.3.2.1 事件和事件队列 |
5.3.2.2 事件处理器 |
5.3.2.3 性能控制器 |
5.3.2.4 动态线程池 |
5.3.3 框架设计 |
5.3.4 性能分析 |
5.3.5 场景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 |
附录一 缩略语 |
附录二 流程模板描述语言XML SCHEMA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制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 |
(4)NGN新业务创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工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下一代网络 |
2.1 NGN 的基本特征 |
2.2 NGN 的分层体系结构 |
2.3 NGN 的业务开发方式 |
2.3.1 基于协议的业务开发方式 |
2.3.2 基于脚本的业务开发方式 |
2.3.3 基于API 的业务开发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arlay/OSA API 技术研究 |
3.1 Parlay/OSA 标准的发展 |
3.2 Parlay/OSA API 的特征 |
3.3 Parlay/OSA API 技术研究 |
3.3.1 Parlay/OSA 体系结构 |
3.3.2 Parlay/OSA 框架接口 |
3.3.3 Parlay/OSA 业务接口 |
3.3.4 Parlay/OSA 接口实现技术 |
3.4 Parlay/OSA 业务运行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业务创建研究与设计 |
4.1 短信过滤业务 |
4.1.1 用户交互SCF |
4.1.2 短信过滤业务类结构 |
4.1.3 短信过滤业务主要函数实现 |
4.2 定位呼叫业务 |
4.2.1 用户定位SCF 和多方呼叫控制SCF |
4.2.2 定位呼叫业务类结构 |
4.2.3 定位呼叫业务主要函数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业务创建的实现 |
5.1 业务开发平台介绍 |
5.1.1 Ericsson NRG |
5.1.2 Ericsson NRG SDK |
5.1.3 Ericsson NRG 框架 |
5.2 系统运行 |
5.3 短信过滤业务实现 |
5.4 定位呼叫业务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应用实例部分代码 |
发表论文 |
(5)基于云计算PaaS模式SDP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技术 |
2.1 NGN 及IMS 系统 |
2.1.1 NGN 及IMS 概念 |
2.1.2 IMS 体系架构 |
2.1.3 IMS 业务能力开放特性 |
2.1.4 IMS 应用及LTE 长期演进 |
2.2 SOA 与WEB SERVICES |
2.2.1 SOA 概述及特征 |
2.2.2 SOA 开放体系架构及实践原则 |
2.2.3 Web Services 定义及服务描述 |
2.3 PARLAY X/OSA WEB 服务 |
2.3.1 Parlay X/OSA 协议概述 |
2.3.2 Parlay X Web 服务体系结构 |
2.3.3 Parlay X Web Services 定义的服务 |
2.3.4 基于Parlay X 的业务开发模型 |
2.4 BPEL 工作流 |
2.4.1 BPEL 基本概念 |
2.4.2 BPEL 中的Web 服务组合方式 |
2.4.3 BPEL 使用限制和不足功能 |
2.5 PAAS 平台既服务 |
2.5.1 云计算及其技术 |
2.5.2 PaaS 及其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DP 平台的业务提供架构 |
3.1 SDP 的定义及技术发展 |
3.1.1 SDP 概念及定位 |
3.1.2 SDP 提供的业务能力 |
3.1.3 SDP 技术发展 |
3.1.4 SDP 与IMS |
3.2 SDP 的业务生成体系 |
3.2.1 解决方案架构设计原则 |
3.2.2 SDP 体系架构 |
3.3 SDP 平台业务交付层 |
3.3.1 SPGW 网关 |
3.3.2 SMSS 系统 |
3.3.3 应用与信息集成接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1 SDP 平台系统的整体与分层设计 |
4.1.1 系统的整体架构 |
4.1.2 系统的分层设计 |
4.1.3 MVC 视图设计 |
4.2 PARLAY X WS 业务开发设计 |
4.2.1 第三方呼叫 |
4.2.2 支付业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DP 平台实例开发与运行分析 |
5.1 开发工具介绍 |
5.1.1 Java 开发工具 |
5.1.2 BPEL 引擎 |
5.1.3 Parlay X WS 网络模拟器 |
5.2 PAAS 发布 |
5.3 系统的运行实例分析 |
5.3.1 SMS/MMS 发送与接收 |
5.3.2 地图Map 定位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发展综述 |
2.1 引言 |
2.2 下一代电信网络技术 |
2.2.1 IMS网络技术 |
2.2.2 NGN业务平台 |
2.3 网络智能技术 |
2.3.1 智能网技术 |
2.3.2 主动网络技术 |
2.3.3 移动Agent技术 |
2.4 生物网络理论 |
2.4.1 生物网络系统研究 |
2.4.2 生物网络计算系统研究 |
2.5 下一代通信业务智能化发展趋势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模型 |
3.1 引言 |
3.2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架构 |
3.2.1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的总体框架 |
3.3 业务能力实体及其特性 |
3.3.1 业务能力实体的通信特征 |
3.3.2 业务能力实体的生物特征 |
3.4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的特点 |
3.5 小结 |
第4章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原型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原型系统设计 |
4.3 生物实体设计 |
4.3.1 业务能力实体 |
4.3.2 业务调度实体 |
4.3.3 资源实体 |
4.3.4 生物实体的相互作用 |
4.4 生物网络智能平台BNCL消息交互机制 |
4.5 生物智能负载平衡 |
4.5.1 负载分配模型 |
4.5.2 系统结构和工作机制 |
4.5.3 负载控制性能评价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可靠性设计 |
5.1 引言 |
5.2 下一代网络的可靠性分析 |
5.3 基于生物网络的NGN可靠性设计 |
5.3.1 NGN平台基于生物网络的可靠性扩展 |
5.3.2 可靠性生物实体结构设计 |
5.3.3 应用分析 |
5.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5.4.1 仿真设计 |
5.4.2 结果和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和带宽均衡研究 |
6.1 引言 |
6.2 下一代网络负载平衡 |
6.3 负载均衡模型设计 |
6.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6.4.1 仿真设计 |
6.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基于免疫进化的下一代网络组播树研究 |
7.1 引言 |
7.2 下一代网络组播问题分析 |
7.3 下一代网络组播树的优化模型 |
7.4 免疫算法 |
7.4.1 框架 |
7.4.2 编码和亲和力措施 |
7.4.3 克隆选择和超变异 |
7.4.4 交叉和变异操作 |
7.4.5 免疫消除和免疫记忆 |
7.5 仿真研究 |
7.6 小结 |
第8章 结语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
(7)多业务系统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全文插图目录 |
全文列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业务系统融合相关技术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工作介绍 |
1.3 论文主要贡献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多业务系统融合发展分析 |
2.1 引言 |
2.2 信息通信网络解聚融合 |
2.2.1 业务与承载网络相分离 |
2.2.2 连接接续功能与会话控制功能相分离 |
2.2.3 会话控制功能与应用控制功能相分离 |
2.2.4 运营支撑系统融合 |
2.2.5 小结 |
2.3 多视频系统融合举例 |
2.3.1 数字电视系统 |
2.3.2 流媒体系统 |
2.3.3 多视频系统融合 |
2.4 多业务系统融合需求分析 |
2.5 多业务系统融合研究热点 |
2.5.1 服务平台框架模型 |
2.5.2 服务平台实现技术 |
2.5.3 本文研究重点 |
2.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信息通信服务框架模型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服务与服务框架模型研究现状 |
3.3 服务、产品和资源相关SID模型 |
3.4 服务生命周期 |
3.5 信息通信服务框架模型 |
3.5.1 服务的IT架构视图 |
3.5.2 服务数据共享视图 |
3.5.3 服务三维视图 |
3.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服务交付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服务交付系统关键技术 |
4.2.1 分布式系统 |
4.2.2 面向服务架构 |
4.2.3 Web服务 |
4.2.4 Parlay/OSA |
4.2.5 TMF服务交付框架 |
4.3 NGN IPTV架构 |
4.3.1 业务描述 |
4.3.2 NGN IPTV系统架构 |
4.3.3 典型交互流程 |
4.4 ISA架构 |
4.4.1 DSM-CC简介 |
4.4.2 ISA简介 |
4.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内容流行度分布的研究和应用 |
5.1 引言 |
5.1.1 内容流行度相关研究工作 |
5.1.2 产品销售领域的长尾分布 |
5.2 内容流行度及其集中性 |
5.2.1 内容流行度定义 |
5.2.2 基于访问次数的内容流行度定义 |
5.2.3 某VOD系统内容流行度分析 |
5.2.4 内容流行度和用户偏好 |
5.3 内容流行度和Zipf分布 |
5.3.1 Zipf分布 |
5.3.2 服从Zipf分布的样本空间内容流行度分布分析 |
5.3.3 Zipf分布参数估计 |
5.4 内容流行度分布和Zipf-Mandelbrot分布 |
5.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内容分发系统研究 |
6.1 引言 |
6.1.1 CDN简介 |
6.1.2 CDN研究现状 |
6.1.3 本章研究重点 |
6.2 体现内容流行度分布的访问模型构建 |
6.2.1 利用Zipf分布构建内容访问模型 |
6.2.2 利用统计数据构建内容访问模型 |
6.3 系统仿真基础模型 |
6.3.1 节目在仿真系统中的表示模型 |
6.3.2 基础仿真网络模型 |
6.3.3 业务访问规则 |
6.3.4 仿真方法 |
6.4 内容流行度分布与边缘缓存 |
6.5 最为流行和最近访问的相关性研究 |
6.6 内容更新与基于时间窗的边缘缓存算法 |
6.6.1 内容更新访问模型 |
6.6.2 基于时间窗的边缘缓存算法 |
6.6.3 仿真 |
6.7 内容突发访问 |
6.7.1 突发访问模型 |
6.7.2 基于组播单播自适应的突发访问算法 |
6.7.3 仿真结果 |
6.8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多业务运营商服务交付平台研究与开发 |
7.1 引言 |
7.2 SDP架构研究 |
7.3 MSO服务交付功能实体规划 |
7.4 设备接入认证与关键服务资源动态绑定 |
7.4.1 组件关系建模 |
7.4.2 接入认证协议开发 |
7.5 服务发布 |
7.6 服务接入一站式认证 |
7.7 终端管理 |
7.8 网络接入控制 |
7.9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论文总结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
8.3 多业务系统融合热点研究问题展望 |
缩略语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列表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专利、标准 |
致谢 |
(8)移动增值业务平台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增值业务平台概述 |
2 OSA/Parlay、ParlayX架构 |
2.1 Parlay、ParlayX介绍 |
2.2 Parlay/OSA架构 |
2.3 Parlay X架构 |
3 OMA OSE架构 |
(1) 业务引擎实现 |
(2) 策略执行者 |
(3) 业务绑定 |
(4) 业务执行环境 |
(5) 应用 |
4 OSE与Parlay/ParlayX |
5 结束语 |
(9)基于服务组合、支持业务质量感知的电信业务提供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工作 |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概述 |
2.2 网络的演进 |
2.2.1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 |
2.2.2 下一代网络角色模型 |
2.3 业务提供与业务开发技术发展 |
2.3.1 业务提供技术发展 |
2.3.2 业务开发方法发展 |
2.4 基于组合方法开发电信业务 |
2.4.1 基于管道-过滤器架构、组合业务特征的电信业务提供 |
2.4.2 基于Parlay X业务能力组合的电信业务提供 |
2.5 服务组合的研究现状 |
2.5.1 服务组合 |
2.5.2 服务组合典型方法 |
2.5.3 基于服务组合、支持业务质量感知的电信业务提供方法 |
2.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服务组合、支持业务质量感知的电信业务提供模型 |
3.1 问题简介及相关研究 |
3.2 基于服务组合的电信业务提供基本模型 |
3.2.1 模型描述 |
3.2.2 应用场景及特征分析 |
3.2.3 模型能力验证 |
3.3 支持业务质量感知的增强模型 |
3.3.1 服务合约模型 |
3.3.2 支持合约模型的业务提供模型 |
3.3.3 增强模型的连接机制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业务质量体系研究 |
4.1 问题阐述及相关研究 |
4.2 角色模型 |
4.2.1 角色模型的研究现状 |
4.2.2 SCBSQAS模型的角色模型 |
4.3 业务质量体系结构 |
4.3.1 分层的业务质量体系 |
4.3.2 基于Z语言的形式化描述与验证 |
4.3.3 业务质量体系结构总结 |
4.4 业务质量指标 |
4.4.1 业务质量指标设定原则 |
4.4.2 面向用户感知的业务质量指标及其物理意义 |
4.4.3 业务质量指标量化 |
4.5 业务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4.5.1 层次分析模型 |
4.5.2 模糊层次分析模型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机制研究 |
5.1 问题阐述及相关研究 |
5.2 服务描述模型 |
5.2.1 基于UML的领域本体模型 |
5.2.2 基于语义的服务描述语言 |
5.3 基于语义扩展的服务匹配 |
5.3.1 服务匹配模型 |
5.3.2 服务功能匹配 |
5.3.3 服务质量匹配 |
5.3.4 服务匹配实例 |
5.3.5 服务匹配算法及复杂度分析 |
5.4 基于组合方式的服务发现 |
5.5 实验 |
5.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基于业务质量感知的服务选择问题研究 |
6.1 问题阐述及相关研究 |
6.2 服务组合流程 |
6.2.1 服务组合流程特性 |
6.2.2 服务组合流程中任务分类 |
6.2.3 服务组合流程执行描述 |
6.3 服务选择模型 |
6.3.1 功能需求约束 |
6.3.2 业务质量需求约束 |
6.3.3 目标函数 |
6.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服务选择算法 |
6.4.1 改进的遗传算法(Enhanced GA,EGA) |
6.4.2 引入免疫学知识的遗传算法(Immune GA,IGA) |
6.5 模拟实验 |
6.5.1 实验1 |
6.5.2 实验2 |
6.5.3 实验3 |
6.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服务组合中的负载均衡问题研究 |
7.1 问题简介 |
7.2 相关研究 |
7.3 负载均衡基本概念 |
7.3.1 负载均衡算法的Casavant分类法 |
7.3.2 实现层次分类法 |
7.3.3 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的组成 |
7.3.4 分布式服务组合负载均衡算法要素 |
7.4 服务叠加网中动态负载均衡转移策略的博弈论建模 |
7.4.1 博弈论基本概念 |
7.4.2 转移策略的博弈模型 |
7.5 LCR测度 |
7.6 支持负载均衡的分布式服务路由方法 |
7.6.1 分布式服务路由算法 |
7.6.2 实现负载均衡的分布式服务路由算法 |
7.7 模拟实验 |
7.7.1 同构服务节点环境下负载均衡效果比较 |
7.7.2 异构服务节点环境下几种ADLB算法负载均衡效果比较 |
7.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论文总结和创新点 |
8.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与问题思考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或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IMS的移动增值业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IMS 的下一代网络技术 |
2.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 |
2.2 IMS 产生的背景 |
2.3 IMS 的体系结构 |
2.3.1 IMS 网络层次结构 |
2.3.2 IMS 网络组成 |
2.4 IMS 业务应用主要类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ARLAY/OSA 的业务生成技术 |
3.1 PARLAY/OSA 发展 |
3.2 PARLAY/OSA 的体系结构 |
3.3 PARLAY API 框架接口 |
3.4 PARLAY API 业务接口 |
3.5 PARLAY API 的业务开发流程 |
3.6 基于PARLAY/OSA API 实现的增值业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IMS 的移动定位业务的设计与实现 |
4.1 定位业务概述 |
4.2 移动定位业务功能描述 |
4.3 移动定位业务总体框架设计 |
4.3.1 业务整体结构设计 |
4.3.2 框架结构的具体设计 |
4.4 移动定位业务流程图和时序图设计 |
4.4.1 业务流程图设计 |
4.4.2 应用程序的时序图设计 |
4.5 移动定位业务程序设计 |
4.5.1 业务的程序代码 |
4.5.2 业务程序的编译生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定位业务的仿真与测试 |
5.1 开放业务平台 |
5.1.1 开放业务平台概述 |
5.1.2 开放业务平台的选取 |
5.2 业务仿真软件ERICSSON NRG |
5.2.1 自动测试工具 ATT |
5.2.2 模拟器Ericsson NRG Simulator |
5.3 执行业务测试与仿真 |
5.3.1 业务测试 |
5.3.2 业务仿真 |
5.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通过Parlay/OSA的电信网络资源重用(论文参考文献)
- [1]NGN多业务通信与交换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王亚宁.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业务仿真平台设计及冲突检测方法研究[D]. 林侃丰.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3]动态服务资源分发网络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刘廉如.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4]NGN新业务创建研究与应用[D]. 张春悦.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5]基于云计算PaaS模式SDP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邓亮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6]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研究[D]. 梁朝霞. 东华大学, 2010(08)
- [7]多业务系统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D]. 王道谊.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8]移动增值业务平台标准化研究[J]. 崔媛媛. 移动通信, 2009(13)
- [9]基于服务组合、支持业务质量感知的电信业务提供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尹泽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10]基于IMS的移动增值业务的设计与实现[D]. 王辉.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