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洛三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控爆拆除(论文文献综述)
吕江,赵晖,姚康,史吏[1](2022)在《基于减振孔的爆破振动主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某隧道爆破开挖工程采用台阶法爆破施工,基于现场掌子面炮孔布设,在LS-DYNA中建立了掌子面精细化模型,并通过在掌子面布设多排、多孔径减振孔对减振孔的振动控制效果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损伤因子云图,对最优减振孔布设方案的破岩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采用2排15 cm孔径的减振孔布设方案可在保证减振效果的基础上兼顾破岩效果。
茅建校[2](2020)在《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大跨度斜拉桥动力性能演变规律及运营状态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S)可为评估大跨度桥梁运营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来源。现阶段,由于监测数据异常率高、自动分析手段尚未成熟等问题,桥梁监测数据与运营状态评估之间仍难以有效衔接。因此,本文以世界首座千米级斜拉桥——苏通大桥为工程背景,结合该桥SHMS记录的长期监测数据,紧紧围绕桥梁自动监测和海量数据分析两个研究热点,开展大跨度斜拉桥动力性能演变规律及其运营状态评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GANs和AE的桥梁监测数据异常诊断方法研究。采用格拉姆角场将监测时间序列数据转换成灰度图像,据此对生成对抗网络(GANs)和自编码器(AE)两个非监督深度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结合测试数据集的预测误差验证所得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根据训练集和测试集样本研究数据异常诊断的最优指标,并融合累积求和函数建立监测数据异常诊断方法。最后,采用苏通大桥SHMS记录的长期监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监督学习方法相比,本方法可在无数据标签的情况下对样本数据进行学习,从而简化训练数据集的学习方式,有效提升数据异常诊断的效率。(2)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大跨度斜拉桥模态参数自动识别方法研究。首先,基于主成分分析分离模态验证准则向量中的噪声成分,借助k均值聚类剔除稳定图中的虚假模态。然后,采用层次聚类方法分离不同阶模态,据此研究层次树截断簇数和最终获取有效模态数量的关系,从而提出面向层次聚类的最优层数确定准则。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建立大跨度斜拉桥模态参数自动识别方法,采用缩尺模型试验和苏通大桥SHMS数据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大跨度桥梁模态参数的自动精准识别,对低频密集模态的分离效果较好,且可有效降低模态阻尼比识别的离散性。(3)大跨度斜拉桥模态参数追踪及环境作用效应研究。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研究大跨度桥梁模态参数基准列表的自动确定和更新方法,并结合数值模拟和苏通大桥SHMS数据开展验证研究。然后,结合(2)中模态参数自动识别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模态参数自动追踪方法,采用苏通大桥SHMS的长期监测数据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研究长期运营过程中大桥模态参数与实测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和风速等)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大跨度斜拉桥模态参数的长期自动追踪,所建立的模态频率与环境因素的作用模型可为桥梁有限元模型校准和运营状态评估等奠定研究基础。(4)台风作用下大跨度斜拉桥动力特性演变规律研究。利用苏通大桥SHMS记录的三次台风期间(“海葵”、“达维”和“布拉万”)数据,首先分析了大桥主梁静/动力响应(加速度和位移)与环境因素(风速、温度)的关系。然后,对台风期间大桥主梁的模态参数进行了识别及追踪,并据此研究了大桥模态参数和风速、温度、振幅(位移和加速度)等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桥主梁低阶频率受风速的影响均较为显着,高阶频率则受温度的控制,前三阶竖弯模态阻尼比与风速相关性显着,而与位移和加速度振幅的相关性较弱,结论可为类似桥梁的抗风性能评价及减振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5)基于长期应变数据的大跨度斜拉桥疲劳可靠度评估。利用苏通大桥SHMS记录的长期应变数据,在分离动、静态应变分量的基础上,分析主梁测点动应变响应的主要作用因素。然后,采用雨流计数法计算各测点的应力幅和循环次数,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对实测应力幅分布进行拟合,据此估计等效应力幅和应力循环次数,并采用S-N方法评估主梁关键U型肋处三类典型焊接细节的疲劳可靠度。研究结果表明,由车轮荷载引起的顶板局部变形是导致主梁焊接细节疲劳损伤的主要原因,横隔板的弧形开孔有利于提升U型肋与横隔板间焊接细节的疲劳可靠度,结论可为钢箱梁的抗疲劳设计、加工和维护管理等提供参考。(6)基于监测数据的台风期大跨度斜拉桥行车安全性评估。在推导风荷载激励下桥面行驶车辆动力方程的基础上,将实测桥面响应以及风荷载作用于车辆模型,从而实现桥面车辆动力响应的快速获取。采用简支梁桥数值模拟手段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分析不同多项式插值手段对车辆响应估计结果的影响。结合苏通大桥SHMS记录的“海葵”台风期间数据开展桥面行车安全性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地估计桥面行驶车辆的动力响应,可为强/台风期间大跨度桥梁行车安全评估提供有效分析手段;风荷载以及桥面侧向、扭转振动是影响行车安全性的主要原因,降低行驶速度是保障车辆安全的有效手段。
杨世聪[3](2018)在《桥梁拉吊索腐蚀—疲劳问题及服役可靠性》文中研究表明拉吊索是悬索桥、斜拉桥以及中、下承式拱桥的重要承重构件之一,其服役可靠性直接影响桥梁的安全性。为保证桥梁安全营运,对病害严重的拉吊索不得不进行换索处置。拉吊索更换的时机,理论上需以其病害状态对其承载能力的影响程度为依据。遗憾的是,众多拉索桥更换拉吊索时,由于受技术所限并没有对拉吊索进行系统的服役可靠性以及安全风险分析,更没有从经济因素、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而选择最佳换索时机。当前,对于固结构造的悬索桥主缆的更换还没有适宜的方法进行,而悬索桥的吊索、斜拉桥的斜拉索、拱桥的吊杆频繁出现病害,并进行更换,个别桥梁还因为拉吊索破断造成垮桥事故,如四川宜宾小南门大桥、福建武夷山大桥、新疆孔雀河大桥等。如何提高拉吊索的服役可靠性以及精准安全风险分析、评估,保证拉索桥营运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土木工程人必须考虑的问题。除了加强设计、施工、养护等管理措施外,及时掌握拉吊索的动态可靠性,准确评估安全风险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复杂环境下结构疲劳实验系统研制”(No.11627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变荷载与侵蚀环境耦合作用下斜拉索腐蚀疲劳损伤机理与寿命预测模型研究”(No.51478071)、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服役环境条件下拉索腐蚀疲劳损伤机理及破损安全可靠度评估方法研究”(No.cstc2015jcyj BX0022)、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在役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可靠性评估技术及检测关键设备研发”(2014-318-223-030);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财政部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公路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寿命设计及指标体系研究”(2017-9035)等课题,以悬索桥吊索、斜拉桥拉索以及中、下承式拱桥吊杆为研究对象,以拉吊索服役可靠性的三个方面(安全性、耐久性以及适用性)为主线,以各组件出现病害的可能因素为导向,围绕在役拉吊索腐蚀-疲劳问题,结合服役环境、试验模拟,建立可靠性分析模型,进行拉吊索服役可靠性和安全风险分析、评估。通过人工加速腐蚀试验、理论分析、有限元数值仿真、电子扫描图像(SEM)灰度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拉吊索在防护体系失效后,索体钢丝在盐雾、酸雨环境与交变荷载耦合作用下的腐蚀-疲劳损伤机理,并以拉吊索的现场病害检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桥梁服役环境,建立拉吊索可靠性模型,开展拉吊索服役可靠性以及安全风险分析、评估。论文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对拉吊索组成结构以及调研资料分析,发现下锚固区积水造成该处索体钢丝腐蚀-疲劳也是影响可靠性因素之一。模拟钢绞线在酸雨环境与交变应力的耦合作用下加速腐蚀试验,揭示其腐蚀-疲劳损伤特性;(2)模拟钢绞线在盐雾环境与交变应力耦合作用下加速腐蚀试验,揭示外护套破损处索体钢丝的腐蚀-疲劳力学机理;(3)模拟钢丝在盐雾环境与交变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加速腐蚀试验,对钢丝腐蚀-疲劳损伤演化及破断形式进行分析,并建立模型,分阶段预测发生腐蚀-疲劳后钢丝的剩余寿命;(4)将拉吊索系统设计为由外护套破损处索体钢丝以及下锚固区积水,该处索体钢丝组成的串联系统,对拉吊索系统进行多状态服役可靠性和安全风险动态分析、评估。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防护体系失效后,不仅外护套破损处索体钢丝发生腐蚀-疲劳病害,下锚固区积水,该处索体钢丝也发生腐蚀-疲劳病害损伤。揭示了桥梁拉吊索在盐雾、酸雨环境与交变荷载耦合作用下的腐蚀-疲劳损伤演化机理;(2)揭示了发生腐蚀-疲劳的拉吊索钢丝在点蚀发展成裂纹后发生韧-脆转化。建立了桥梁拉吊索钢丝点蚀成长、裂纹成核及扩展、韧脆转化三阶段的腐蚀-疲劳剩余寿命预测模型;(3)依据不同腐蚀介质的作用,外护套破损处索体钢丝发生气相腐蚀-疲劳;下锚固区积水致使该处钢丝发生液相腐蚀-疲劳,两者都直接影响拉吊索的服役可靠性。提出了基于串-并联系统的服役桥梁拉吊索服役可靠性与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郑文富[4](2016)在《减振孔参数对降振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爆破振动危害控制是爆破工程领域和学术界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减振孔作为一项有效控制爆破振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保护边坡、基坑、建(构)筑物,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爆破地震波传经减振孔时,会发生反射、绕射和透射,波的强度将被削弱。关于减振孔的研究甚少,减振孔参数设计缺乏理论指导。因此,研究减振孔降振效率的影响因素对指导爆破振动控制中减振孔参数优化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减振孔参数,利用数值计算、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分析减振孔参数对降振效率的影响,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空孔中应力波波场,研究应力波在单个空孔附近的传播规律,根据稳态波方程及边界条件,得出单个空孔(圆孔)直径和泊松比与减振因子RF之间的一般关系。(2)通过建立预留不同参数下的混凝土减振孔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参数及布置方式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得出了减振孔参数对降振效率影响的基本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减振孔孔径D、排数n、超深H的增大,减振率也会增大。而对于减振孔爆心距e、孔距a则恰好相反。(3)实测表明,振动径向主频一般都会小于垂直方向主频,垂直方向上主频相对于水平方向主频会更高。(4)运用有限元ANSYS/LS-DYNA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不同减振孔参数(孔径D,排数n,孔距a,爆心距e,孔深h、超深H等)的爆破源—减振孔模型,分析应力波在减振孔的前后观察点振速峰值变化情况,通过数值计算,图表对比分析,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模拟试验结论基本一致。
贾海鹏[5](2014)在《有限元分析法在桥梁拆除爆破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从黑火药诞生之日起,爆破技术就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在建设中都广泛的存在着爆破的身影。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爆破技术以其独特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开山劈路时,利用爆破技术可以节约很多人力,旧城区改建时,利用爆破技术显然更加经济、安全和高效。得益于经济技术的发展,爆破器材和爆破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爆破技术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爆破技术在社会建设中的应用的方式主要是在破坏中求建设,由于爆破自身的危险性和有关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爆破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这就有必要更加深入的研究爆破作用机理和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防治。本论文以高效、安全爆破为目的,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对爆破作业的安全性进行事前分析,从而避免爆破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在数值模拟领域应用的比较广泛的软件是ANSYS/LS-DYNA,它自身包含了几乎所有人们所认知的材料,输入相关的参数,几乎可以建造任何模型。在ANSYS/LS-DYNA中,LINK160主要用于建立一维模型,SHELL163是适用于建立平面的模型单元,SOLID164是适用于建立立体模型的单元。正是由于其丰富的单元库,使我们对所建模型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成为了可能。本论文用SOLIDl64单元和MATPLASTICKINEMATIC材料构建钢筋混凝土桥梁模型,用SHELL单元和RIGID材料构建地面模型,对打眼阶段对桥梁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爆破过后桥梁的失稳坍塌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爆破方案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由于目前的ANSYS/LS-DYNA软件中还没有定义材料失效的相关操作,所以在定义爆破缺口时需要对在前处理过程中生成的K文件进行修改,在K文件中通过添加MATADDEROSION关键字来定义爆破缺口,并且对时间参数进行相应设置来控制爆破缺口的形成顺序。本论文通过对模拟效果和实际的爆破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数值模拟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徐亮[6](2014)在《多排密集钻孔爆破减振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减振孔作为一项有效控制爆破振动技术在工程上已得到运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爆破地震波经过减振孔时,由于减振孔的绕射作用,波的传播路径将发生改变,波的强度将会减弱。目前关于减振孔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在减振孔减振效果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层面上,对其设计方法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这使得实际工程中相关应用仍主要通过经验对减振孔进行布置,缺乏理论指导和一套完整减振孔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对减振孔减振效果解析求解、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通过敏感性分析对影响减振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排序,由此建立一套减振孔的设计方法,得到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波函数展开法对单孔绕射作用进行研究,求解单孔减振效果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单孔减振效果随着减振孔半径的增大、泊松比的减小而增大。2、通过对单、双排减振孔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速度峰值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增设减振孔后,水平方向速度峰值衰减幅度较大,水平方向频谱形状发生了改变,频率峰值有所降低,垂直方向上频谱几乎不受影响。3、根据现场试验条件建立了数值模型,确定了数值试验方法和方案,对比了爆破荷载两种施加方法对数值试验结果的影响,验证了数值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加载模式爆破地震波主振相的衰减规律是一致的,数值试验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误差在16%以内。4、通过分析布置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孔径、超挖深度、爆心距、孔距、排数为减振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减振效果随着孔径和超挖深度的增大、爆心距和孔距的减小、排数的增加而增大,排距对其影响较小。5、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减振效果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序,建立了合速度峰值减振因子与孔径、孔距、爆心距、排数的关系式,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误差在20%以内。
池恩安[7](2011)在《公路桥梁组合拆除爆破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在公路桥梁爆破拆除工程中从构件受力、产生裂纹、裂纹发育并贯通、介质破碎并位移到桥体失稳并重心向下位移、构件相互碰撞、桥体整体坍塌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由于桥体所处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桥体结构各式各样、技术要求各有不同,使得公路桥梁爆破作业条件恶劣、技术设计不完善,爆破失败现象时有发生,给后续处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和危险性。如果能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爆破方案进行桥体从受力→失稳→坍塌→爆碴的堆积形态的全过程模拟,通过模拟效果优化爆破设计方案、降低施工成本,使公路桥梁爆破技术设计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ANSYS建立分离式共节点实体模型,完成有限元网格的划分,在DYNA环境下完成对结构倒塌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从而实现公路桥梁拆除爆破结构倒塌全过程的连续仿真模拟,分析和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的爆破拆除机理。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建立钢筋与混凝土的分离式共节点模型。对桥梁拆除爆破而言,对下部结构局部破坏使其失稳,对上部结构(桥跨结构)局部破坏使其解体充分,破坏对象多为铡筋混凝土结构,考虑到钢筋和混凝土各自的物理特性不一样,采用分离式共节点模型完成有限元网格划分,当某一单元的材料失效后就自动消除,完全失去承载能力。2、根据实际的公路桥梁爆破拆除案例,首先建立实际尺寸的有限元模型,通过DYNA软件模拟了桥梁在设计爆破方案下的倒塌过程,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实际的爆破拆除,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和科学性。3、采用分离式共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在多个公路桥梁中得到实现并成功应用。数值模拟再现了桥体从起爆到结构失稳倒塌的整个过程,并详尽的分析了结构跨中和边跨的倒塌机理,给出了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与实际工程图片相对照,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际较为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显式动力有限元分析软件LS-DYNA,采用分离式共节点的方法,对公路桥梁类刚筋混凝土结构爆破拆除进行数值模拟是可行的,模拟结果对爆破拆除工程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王剑武[8](2002)在《洛三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控爆拆除》文中研究指明就洛三高速公司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控爆拆除技术的设计和施工进行了介绍 ,着重介绍了在要求折除一部分桥墩的同时又要保留一部分的情况下 ,如何进行技术设计、药量控制及分配 ,达到安全施爆的目的
二、洛三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控爆拆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三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控爆拆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减振孔的爆破振动主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工程概况 |
3 LS-DYNA掌子面精细化模型 |
3.1 模型介绍 |
3.2 材料参数 |
3.3 减振孔布设方案 |
3.4 减振效果分析 |
3.4.1 时域分析 |
3.4.2 频域分析 |
3.4.3 破岩效果分析 |
4 结论 |
(2)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大跨度斜拉桥动力性能演变规律及运营状态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大跨度桥梁SHMS的发展 |
1.3 大跨度桥梁模态参数实测研究 |
1.4 大跨度桥梁疲劳可靠度评估研究 |
1.5 大跨度桥梁行车安全性评估研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基于GANs和AE的桥梁监测数据异常诊断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背景理论 |
2.3 桥梁监测数据的异常诊断方法 |
2.4 苏通大桥典型异常监测数据分析 |
2.5 苏通大桥监测数据的异常诊断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大跨度斜拉桥模态参数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随机子空间模态参数识别理论 |
3.3 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理论 |
3.4 模态参数自动识别方法 |
3.5 缩尺模型验证 |
3.6 现场实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大跨度斜拉桥模态参数追踪及环境作用效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态参数的自动识别和追踪框架 |
4.3 高斯混合模型和贝叶斯信息准则 |
4.4 模态参数基准列表的自动确定和更新 |
4.5 大跨度斜拉桥模态参数的演变规律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台风作用下大跨度斜拉桥动力特性演变规律研究 |
5.1 引言 |
5.2 台风期实测风及温度分析 |
5.3 大跨度斜拉桥风致动力响应分析 |
5.4 台风作用下大跨度斜拉桥模态参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基于长期应变数据的大跨度斜拉桥疲劳可靠度评估 |
6.1 引言 |
6.2 苏通大桥应变监测系统简介 |
6.3 大跨度斜拉桥实测应变响应分析 |
6.4 主梁焊接细节的等效应力幅估计 |
6.5 主梁焊接细节的疲劳可靠度评估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基于监测数据的台风期大跨度斜拉桥行车安全性评估 |
7.1 引言 |
7.2 基于监测数据的桥面车辆动力响应估计方法 |
7.3 桥面行驶车辆动力响应估计方法的数值验证 |
7.4 台风作用下大跨度桥梁行车安全性评估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工作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桥梁拉吊索腐蚀—疲劳问题及服役可靠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桥梁拉吊索结构与构造 |
1.2.2 桥梁拉吊索服役可靠性 |
1.2.3 桥梁拉吊索及其服役可靠性技术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攻克的关键技术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我国桥梁拉吊索系统典型病害成因分析 |
2.1 我国拉吊索桥梁 |
2.2 我国桥梁拉吊索及其发展 |
2.3 我国桥梁拉吊索的主要病害及成因分析 |
2.3.1 防护体系 |
2.3.2 锚固体系 |
2.3.3 外护套破损处索体 |
2.3.4 病害分析小结 |
2.4 我国桥梁拉吊索失效典型案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桥梁拉吊索锚固区索体腐蚀损伤机理 |
3.1 锚固区索体腐蚀损伤的主要特征 |
3.2 锚固区积水索体腐蚀试验 |
3.2.1 试验材料与环境模拟 |
3.2.2 试验方法 |
3.2.3 试验设备 |
3.2.4 试验现象 |
3.2.5 腐蚀后力学性能分析 |
3.3 锚固区索体复杂应力与变形 |
3.3.1 锚固区弯曲应力 |
3.3.2 锚固区位移及变形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服役桥梁拉吊索索体腐蚀损伤机理 |
4.1 前言 |
4.2 外护套的损伤演化及服役寿命影响因素 |
4.2.1 护套耐环境应力开裂 |
4.2.2 外护套破损病害产生诱因 |
4.3 在役拉吊索环境腐蚀因素 |
4.3.1 服役环境常见腐蚀离子 |
4.3.2 温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4.3.3 温度与腐蚀离子浓度共同影响 |
4.3.4 正交试验结果和分析 |
4.4 盐雾环境下钢绞线腐蚀-疲劳试验 |
4.4.1 试验概况 |
4.4.2 试验方法 |
4.4.3 试件处理 |
4.4.4 在役腐蚀环境加速试验模拟 |
4.4.5 腐蚀-疲劳试验模拟 |
4.4.6 试验工况及方法 |
4.4.7 试验试件力学性能试验 |
4.5 试验分析 |
4.5.1 PE护套不同的破坏形式导致钢丝的腐蚀状况不同 |
4.5.2 腐蚀失重分析 |
4.5.3 腐蚀形态对比分析 |
4.5.4 腐蚀形态定量分析 |
4.5.5 腐蚀后力学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服役桥梁拉吊索腐蚀-疲劳特性及其破坏形式 |
5.1 引言 |
5.2 拉吊索钢丝腐蚀-疲劳损伤演化 |
5.2.1 加速盐雾腐蚀实验介绍 |
5.2.2 细观分析 |
5.2.3 腐蚀后力学性能分析 |
5.2.4 腐蚀试件断口比较 |
5.3 腐蚀-疲劳损伤机理及寿命预测 |
5.3.1 腐蚀-疲劳细观损伤机理 |
5.3.2 腐蚀-疲劳寿命分析概念模型 |
5.3.3 腐蚀-疲劳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
5.3.4 拉吊索钢丝剩余寿命预测工程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桥梁拉吊索服役可靠性 |
6.1 前言 |
6.2 在役拉吊索系统可靠性、寿命期预测模型 |
6.3 包含退化组件的多状态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
6.3.1 系统多状态可靠性及风险 |
6.3.2 多状态系统安全性分析 |
6.4 工程应用 |
6.4.1 项目概况 |
6.4.2 服役环境状况 |
6.4.3 拉索服役可靠性分析 |
6.4.4 拉吊索系统可靠性建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4)减振孔参数对降振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振动的产生 |
1.2.2 爆破地震波危害效应 |
1.2.3 爆破地震波的安全判据 |
1.2.4 爆破振动的衰减规律 |
1.2.5 爆破振动危害的主动控制与被动保护 |
1.2.6 减振孔减振理论研究及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单个空孔(圆孔)的降振效果理论分析 |
2.1 应力波在空孔(圆孔)中的传播研究现状 |
2.2 应力波的传播特性 |
2.2.1 应力波的传播特性 |
2.2.2 爆炸应力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
2.3 空孔中应力波波场的分析 |
2.3.1 稳态波方程 |
2.3.2 应力波的边界条件 |
2.4 单个减振孔的降振效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参数减振孔模型试验研究 |
3.1 试验设计目的及场地设备 |
3.1.1 试验设计目的 |
3.1.2 试验场地及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3 振动测试仪器 |
3.4 试验方案 |
3.5 试验数据及分析 |
3.5.1 实测数据 |
3.5.2 振动数据分析 |
3.5.3 振动主频分析 |
3.5.4 典型波形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爆破源—减振孔模型的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目的 |
4.2 数值模拟相关参数 |
4.2.1 介质材料模型 |
4.2.2 炸药的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 |
4.3 不同参数减振孔模型的降振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
4.3.1 典型计算模型情况 |
4.3.2 典型模型图 |
4.4 减振孔直径D对降振效果影响规律分析 |
4.4.1 减振孔直径D参数类型 |
4.4.2 减振孔直径D变化对爆破振动速度峰值的影响 |
4.5 减振孔超深H对降振效果影响规律分析 |
4.5.1 减振孔超深H参数类型 |
4.5.2 减振孔超深H变化对速度峰值的影响 |
4.6 减振孔爆心距e对降振效果影响规律分析 |
4.6.1 减振孔爆心距e参数类型 |
4.6.2 减振孔爆心距e变化对速度峰值的影响 |
4.7 减振孔排数n对降振效果影响规律分析 |
4.7.1 减振孔排数n参数类型 |
4.7.2 减振孔排数n变化对速度峰值的影响 |
4.8 减振孔孔距a对降振效果影响规律分析 |
4.8.1 减振孔孔距a参数类型 |
4.8.2 减振孔孔距a变化对速度峰值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成果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有限元分析法在桥梁拆除爆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课题背景 |
1.1.1 桥梁控制爆破拆除工程实践 |
1.1.2 桥梁控制爆破拆除理论研究 |
1.1.3 目前爆破拆除的不足之处 |
1.2 爆破数值模拟方法现状 |
1.3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确定 |
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1 选题的目的 |
2.2 选题的意义 |
3 桥梁拆除爆破设计 |
3.1 概述 |
3.2 桥梁种类和失稳条件 |
3.3 控制爆破技术 |
3.4 桥梁拆除爆破方案 |
3.4.1 桥梁爆破拆除的原理 |
3.4.2 桥梁爆破拆除的方案的设计原则 |
3.4.3 桥梁爆破拆除的方案 |
3.4.4 桥梁爆破拆除方式 |
3.5 桥梁爆破拆除设计 |
3.5.1 爆破拆除桥梁的种类 |
3.5.2 不同结构桥面的爆破方法 |
3.5.3 不同材质桥墩的爆破方法 |
3.5.4 桥面和桥墩拆除爆破参数 |
3.6 桥梁拆除爆破的施工和安全防护 |
4 控制爆破拆除在ANSYS/LS-DYNA中的实现 |
4.1 ANSYS/LS-DYNA数值模拟基本步骤 |
4.2 ANSYS/LS-DYNA操作的基本步骤 |
4.3 ANSYS/LS-DYNA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 |
4.3.1 材料定义及其物理力学参数 |
4.3.2 LS-DYNA材料模型及其选用 |
4.3.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4.3.4 预拆除和爆破切口的形成 |
4.3.5 LS-DYNA接触方式的选择 |
4.3.6 加载和约束 |
4.4 刚体模型 |
4.5 桥梁在爆破模拟中的简化 |
5 复杂环境下对桥梁的控制爆破拆除 |
5.1 工程概况 |
5.2 桥梁结构 |
5.3 施工要求 |
5.4 控制爆破拆除方案 |
5.4.1 爆破拆除原则 |
5.4.2 爆破拆除总体方案 |
5.4.3 施工准备 |
5.4.4 施工预处理 |
5.4.5 爆破拆除施工顺序 |
5.5 爆破参数设计 |
5.5.1 桥面爆破参数设计 |
5.5.2 墙式护栏爆破参数设计 |
5.5.3 梁肋爆破参数设计 |
5.5.4 桥台钻孔爆破参数 |
5.5.5 爆破参数总表 |
5.6 装药、填塞设计及钻孔机具 |
5.6.1 装药设计 |
5.6.2 填塞设计 |
5.6.3 钻孔机具 |
5.7 起爆网路设计 |
5.7.1 起爆方式选择 |
5.7.2 起爆器材的选择 |
5.7.3 起爆区段划分 |
5.7.4 起爆网路连接 |
5.8 安全防护措施 |
5.8.1 钻孔期间安全防护措施 |
5.8.2 对飞石的防护 |
5.8.3 高速公路路面防护 |
5.8.4 管线防护 |
5.8.5 天桥上方电线防护 |
6 对桥梁进行爆破拆除时的有限元分析 |
6.1 开凿炮眼对桥梁力学性能影响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6.1.1 材料本构模型 |
6.1.2 计算结果 |
6.1.3 开凿炮孔对桥梁稳定性的影响 |
6.2 爆破过程的数值模拟 |
6.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6.2.2 桥梁失稳坍塌的数值模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多排密集钻孔爆破减振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意义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研究意义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排密集钻孔减振理论及现状 |
1.2.2 减振措施相关研究 |
1.2.3 敏感性分析相关研究 |
1.2.4 波的绕射相关研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单孔减振效果的分析 |
2.1 前言 |
2.2 模型和波场分析 |
2.2.1 模型 |
2.2.2 稳态波方程 |
2.3 边界条件 |
2.3.1 应力及位移函数表达式 |
2.3.2 边界条件 |
2.4 单孔减振效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排密集钻孔减振效果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及工程概况 |
3.2 减振孔及爆破参数 |
3.2.1 减振孔布置参数 |
3.2.2 试验爆破参数 |
3.3 测点布置及仪器 |
3.3.1 测点布置 |
3.3.2 监测仪器 |
3.4 试验成果 |
3.4.1 监测数据 |
3.4.2 典型波形 |
3.5 监测数据分析 |
3.5.1 数据萨道夫斯基公式回归分析 |
3.5.2 爆破地震波频谱分析 |
3.5.3 爆破地震波能量谱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排密集钻孔数值试验模型及方案 |
4.1 数值试验工具 |
4.1.1 岩体材料模型 |
4.1.2 爆破荷载加载方法 |
4.2 数值试验目的 |
4.3 数值试验方法研究 |
4.3.1 减振因子 ABF |
4.3.2 爆破等效荷载 |
4.3.3 两种加载方式的对比研究 |
4.3.4 两种加载方式适应范围探讨 |
4.3.5 数值试验和现场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4 数值试验方案 |
4.4.1 减振孔直径 d 对减振效果影响规律分析 |
4.4.2 减振孔超挖深度△H 对减振效果影响规律分析 |
4.4.3 减振孔爆心距 e 和排数 n 对减振效果影响规律分析 |
4.4.4 减振孔孔距 a 和排距 b 对减振孔减振效果影响规律分析 |
4.4.5 主要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孔多排减振效果的数值试验研究 |
5.1 减振孔直径 d 影响规律分析 |
5.1.1 减振孔半径 R 变化对速度峰值的影响 |
5.1.2 减振孔半径 R 变化对加速度峰值的影响 |
5.1.3 减振孔半径 R 变化对应力峰值的影响 |
5.2 减振孔超挖深度△H 影响规律分析 |
5.2.1 减振孔超挖深度△H 变化对速度峰值的影响 |
5.2.2 减振孔超挖深度△H 变化对加速度峰值的影响 |
5.2.3 减振孔超挖深度△H 变化对应力峰值的影响 |
5.3 减振孔爆心距 e 和排数 n 影响规律分析 |
5.3.1 爆心距 e 影响规律分析 |
5.3.2 减振孔排数 n 影响规律分析 |
5.4 孔距 a 和排距 b 影响规律分析 |
5.4.1 孔距 a 影响规律分析 |
5.4.2 排距 b 影响规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减振孔影响因素敏感性及减振因子计算公式研究 |
6.1 灰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
6.1.1 确定比较数列矩阵与参考数据列矩阵 |
6.1.2 矩阵无量纲化 |
6.1.3 确定矩阵的灰关联差异信息空间 |
6.1.4 求解关联系数矩阵与灰关联度 |
6.2 孔减振效果影响因素灰关联分析 |
6.2.1 计算结果样本表 |
6.2.2 求解灰关联度 |
6.3 减振孔减振因子计算公式探讨 |
6.3.1 减振因子计算公式拟合 |
6.3.2 工程实例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多排密集钻孔的设计方法研究 |
7.1 减振孔设计方法 |
7.1.1 减振孔设计工程背景 |
7.1.2 减振孔设计依据 |
7.1.3 减振孔设计步骤 |
7.2 减振孔设计的工程实例 |
7.2.1 工程概况 |
7.2.2 设计要求 |
7.2.3 减振孔方案设计 |
7.2.4 减振效果评价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成果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公路桥梁组合拆除爆破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公路桥梁拆除的现状 |
1.3 公路桥梁拆除爆破工程的发展现状 |
1.4 公路桥梁拆除爆破的理论研究现状 |
1.5 钢筋混凝土结构爆破拆除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5.1 国内方面 |
1.5.2 国际方面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公路桥梁拆除爆破技术 |
2.1 各种爆破技术的特点 |
2.1.1 浅孔爆破 |
2.1.2 深孔爆破 |
2.1.3 水压爆破 |
2.1.3.1 矩形池药量计算的理论公式 |
2.1.3.2 圆形容器状结构物药量计算简化公式 |
2.1.3.3 水压拆除爆破的设计程序和要求 |
2.1.4 聚能爆破 |
2.1.5 静态爆破 |
2.2 各种爆破技术在公路桥梁拆除中应用 |
2.2.1 下部结构的爆破 |
2.2.2 桥跨结构的爆破 |
2.2.3 浅孔爆破与水压爆破的组合技术研究 |
2.2.4 浅孔爆破、水压爆破、聚能爆破的组合技术研究 |
2.2.5 浅孔爆破、深孔爆破的组合技术研究 |
2.3 工程试验 |
2.3.1 水压爆破试验 |
2.3.2 聚能爆破试验 |
第3章 公路桥梁结构及爆破失稳原理 |
3.1 梁式桥 |
3.2 拱式桥 |
3.3 刚架桥 |
3.4 斜拉桥 |
3.5 悬索桥 |
3.6 组合体系桥梁 |
第4章 公路桥梁拆除倒塌过程有限元模拟技术 |
4.1 计算软件ANSYS/LS-DYNA简介 |
4.2 建筑物爆破拆除有限元模型 |
4.2.1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4.2.2 实体简化及建模基本假设 |
4.3 ANSYS/LS-DYNA建模及求解过程 |
4.3.1 材料定义及其物理力学参数 |
4.3.2 单元划分 |
4.3.3 预拆除和爆破切口的形成 |
4.3.4 接触方式的选择 |
4.3.5 加载和约束 |
第5章 公路桥拆除爆破数值模拟实例 |
5.1 册亨岩架大桥爆破拆除 |
5.1.1 拆除爆破设计及施工方案 |
5.1.1.1 工程概况 |
5.1.1.2 桥体结构 |
5.1.1.3 爆破前水位和桥梁状况 |
5.1.1.4 爆破方案确定 |
5.1.1.5 爆破设计与施工 |
5.1.1.6 起爆网路 |
5.1.1.7 爆破危害的控制 |
5.1.2 拆除爆破数值模拟 |
5.1.3 倒塌过程分析 |
5.1.3.1 拱桥第一段位倒塌过程分析 |
5.1.3.2 拱桥第一段位立柱顶部桥面混凝土受力分析 |
5.1.4 爆破效果与数值模拟过程比较 |
5.2 毕节归化大桥爆破拆除 |
5.2.1 爆破设计及施工方案 |
5.2.1.1 工程概况 |
5.2.1.2 大桥结构特点 |
5.2.1.3 爆破技术要求 |
5.2.1.4 爆破方案 |
5.2.1.5 施工预处理 |
5.2.1.6 爆破参数设计 |
5.2.1.7 起爆网路设计 |
5.2.1.8 工程实施 |
5.2.1.9 安全防护 |
5.2.2 爆破模拟 |
5.2.3 倒塌过程分析 |
5.2.3.1 拱桥左岸拱座混凝土受力分析 |
5.2.3.2 拱桥左岸桥面钢筋受力分析 |
5.2.4 爆破效果与数值模拟过程比较 |
5,2,4.1爆破效果 |
5.2.4.2 总结 |
5.3 云南保山永保大桥爆破拆除 |
5.3.1 爆破设计及施工方案 |
5.3.1.1 工程概况 |
5.3.1.2 工程技术要求 |
5.3.1.3 爆破技术方案 |
5.3.1.4 工程难点 |
5.3.1.5 爆破切口总体构思 |
5.3.1.6 预处理区域 |
5.3.1.7 爆破施工 |
5.3.2 爆破数值模拟 |
5.3.2.1 拱桥整体倒塌过程 |
5.3.2.2 坍塌过程分析 |
5.3.3 爆破效果与数值模拟过程比较 |
5.3.3.1 爆破效果 |
5.3.3.2 总结 |
5.4 贵阳艺校立交桥爆破拆除工程 |
5.4.1 爆破方案 |
5.4.1.1 工程概况 |
5.4.1.2 爆破方案 |
5.4.1.3 水压爆破试验 |
5.4.1.4 爆破参数设计 |
5.4.1.5 安全防护 |
5.4.1.6 起爆网络设计 |
5.4.2 立交桥整体塌落过程 |
5.4.3 桥体受力分析 |
5.4.3.1 匝道支撑立柱受力分析 |
5.4.3.2 匝道箱梁隔梁受力分析 |
5.4.4 爆破效果与数值模拟过程比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奖励 |
(8)洛三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控爆拆除(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场地条件 |
1.2 桥墩结构 |
1.3 爆破技术要求 |
2 爆破技术参数 |
2.1 钢筋混凝土墙体爆破 |
2.2 钢筋混凝土块体爆破 |
2.3 墩台爆破 |
3 爆破操作 |
3.1 装药结构及填塞 |
3.2 爆体四角的处理 |
3.3 称量炸药 |
3.4 爆破网络和起爆方式 |
4 安全防护 |
5 爆破效果 |
6 结语 |
四、洛三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控爆拆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减振孔的爆破振动主动控制研究[J]. 吕江,赵晖,姚康,史吏. 山西建筑, 2022(03)
- [2]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大跨度斜拉桥动力性能演变规律及运营状态评估研究[D]. 茅建校. 东南大学, 2020
- [3]桥梁拉吊索腐蚀—疲劳问题及服役可靠性[D]. 杨世聪.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4]减振孔参数对降振效率影响研究[D]. 郑文富.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5]有限元分析法在桥梁拆除爆破中的应用[D]. 贾海鹏.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4(03)
- [6]多排密集钻孔爆破减振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D]. 徐亮. 华侨大学, 2014(03)
- [7]公路桥梁组合拆除爆破及数值模拟[D]. 池恩安.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
- [8]洛三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控爆拆除[J]. 王剑武.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