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元[1](2021)在《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创建森林城市,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为人民添加生态福祉;为地方发展提供大量机遇和挑战,促进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森林城市的创建将提升中方县的森林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内涵,推进中方县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能为发展重点决策提供支撑,为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推动中方县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新方向,为未来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从解决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森林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对森林城市有了完整的认知。阐释了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在森林文化学、森林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主要标准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构建判断矩阵、求取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整体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论述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数为66.605 3分,27项指标中有17项指标属于“良好”范畴,中方县森林城市在综合评价等级中处于“良好”的等级。意味着中方县森林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维持较好,森林文化价值效益良好,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整体建设条件较好,但同时还存在文化科普场所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休闲旅游场所较少、森林投入管理监测力度不足等问题。各项权重按照从大到小排列为: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公众态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义务植树>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其他绿地>村庄绿化>树种配置>城镇绿化覆盖率>森林保护>林产基地>科普活动>生态监测>科学规划>生境保育与森林经营>古树名木>森林认证>生态服务>组织领导>保障措施。(2)针对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结果与城市森林发展现状,提出了“生态中方”的理念,综合推进森林健康、经济与文化建设。以中方县城区城市森林建设为中心,以道路林网和水系林网建设为主轴,以刺葡萄和油茶产业建设为动力,以森林旅游和森林文化建设为牵引,以百村千点森林体系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山水林城,生态中方”的总目标,构建“一核一屏、二网二产、百村千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3)根据中方县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对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公园绿地面积、生态休闲旅游、树种配置、义务植树等指标内容进行重点专项规划。全面提升中方县的环境质量、经济水平和城市影响力。为中方县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也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

彭昭[2](2020)在《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灰色空间不断扩增,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文明的进步促使人们对良好的绿色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向往与要求,建设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生态化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热潮。而森林城市的建设则是实现生态化城市的关键,它对改善城市自然条件、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定程序,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积极投身于森林城市建设队伍中来。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背景,对鼎城区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建设现状并总结其森林城市建设的潜力;通过对比省级评价指标要求,得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以森林生态学、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现有的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5大体系28项指标内容,形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以及综合评价分值,分析总结出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并根据硬性指标与关键性指标来确定重点项目建设,以此进行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森林城市理论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研究地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分析出其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建设潜力,包括市域森林覆盖率有待提高;城市绿地系统有待完善;森林网络连接度不够、树种结构单一且缺乏层次;特色林业产业有待提升;生态旅游及生态文化有待发展等5个方面。(2)通过对比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指标要求,结合鼎城区实际,得出森林城市建设28项指标中,已有11项达到指标要求,10项指标还有待建设,另有7项暂未达标。该7项指标也是鼎城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分别为:市域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休闲游憩绿地建设、村庄绿化、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休闲旅游。(3)依照现有的指标体系,构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体系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每项指标的权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得出系统层指标权重城市森林网络B1>城市森林健康B2>城市林业经济B3>城市生态文化B4>城市森林管理B5,权重值分别为:0.3801、0.2881、0.1712、0.1041、0.0565,其中城市森林网络指标最为重要,其次是城市森林健康指标,两者之和约占总体的67%。在28项指标层中共有7项权重值超过0.05,是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其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域森林覆盖率(0.1054)、林产基地(0.1052)、生物多样性保护(0.0991)、营造林面积(0.0933)、树种配置(0.0843)、森林保护(0.0569)、城镇绿化覆盖率(0.0521),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以及林产基地重要性最为突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评定,得出总体综合评价分值为VB=3.8410,评价结果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即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而系统层中城市森林管理评价结果最好,属于Ⅰ级,其余四项评价结果均属于Ⅱ级。按照评分结果对各指标排序,从高到低为城市森林管理VB5=4.1840、城市生态文化VB4=3.8860、城市森林网络VB1=3.8730、城市林业经济VB3=3.8470、城市森林健康 VB,=3.7090。(4)鼎城区应在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规划,尤其是城市森林网络建设最为重要。而在城市森林网络中市域森林覆盖率权重值最大,建设紧迫性越强,且目前鼎城区森林覆盖率暂未达标,后续规划中应积极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的网络建设,增强网络之间的连接度,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山体造林绿化、植被恢复也是努力建设的方向。(5)本文森林城市的规划紧扣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硬性指标和关键性指标,以此来确定重点建设内容。以点、线、面布局理念为指导,构建“一心二核、二屏三网、百村千点”的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并进行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管理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的森林城市专项规划建设,以期为鼎城区森林城市发展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匡燕芳[3](2020)在《生态风景林景观评价与规划实践 ——以浙江省天台山桐柏宫景区为例》文中提出本文紧扣生态风景林景观评价与规划主题,对现有设计理论和两个相关案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以天台山桐柏宫景区为实践案例,对现有林地景观采取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和景观评价,并据此进行生态风景林景观提升规划。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态风景林景观评价与规划方法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应用于生态风景林景观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描述因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心理物理学法,其中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较多。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生态风景林规划中主要存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比例不合理、树种单一和季相变化不明显等问题,应引起设计师的重视;其采用适当间伐或补植的方式在增强植物季相变化、丰富植物群落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鉴。2.桐柏宫景区风景林景观评价(1)天台山桐柏宫景区风景林可以分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两类,共有植物58科85属105种,其中针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类型物种最丰富。在所调查的10个典型样地中,植物群落比例的80%属于合理的林层结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20%的植物群落景观层次不明显,大部分为没有灌木层的竹林。植物群落主要是“乔+灌+草”三层结构模式,植物群落稳定性好,层次感明显。风景林样地植被地带性不为突出,景观类型多样性不明显,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比例不合理。整体的季相变化不明显,四季有景的样地占样地总数的30%,三季有景的占样地总数30%,两季有景的占样地总数40%。说明天台山桐柏景区植物色叶树种的比例较少,常绿树种的比例较多。(2)通过模型中的偏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天台山桐柏宫景区风景林较大的景观因子是色彩丰富度(X2)、层次感(X5)和自然性(X8),建立评价模型Y=-1.524+1.114X2-0.727X5+0.368X8。这个模型结果说明大多数人喜爱色彩丰富度高、层次丰富、自然程度较高的生态风景林植物群落景观。3.桐柏宫景区风景林规划实践研究风景林的地带性植物群落,通过科学的植物种植方式,调整植物群落结构,营造与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相近、稳定性高并且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的生态风景林。通过补植背景林,增加前景林和林缘带,去除生长不良的林木,进一步增强植物层次感;增补常绿与阔叶树种,减少针叶林的密度,调和针阔林分比例;通过疏伐大密度马尾松林及对枝条、树桩进行处理,间伐生长不良的小灌木,病害木,补植乡土珍贵彩色森林树种,调整春花、秋叶观赏树种比例,提升林带季相变化景观。此外,通过增加湿生植物,并且结合耐水湿乔木和灌木,打造不同的空间结构,进一步丰富山脚步道和滨水植物景观。

祖笑艳[4](2020)在《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快速的城镇化过程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也给居民带来了健康问题。当前国内针对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森林康养基地和社区花园两个方面,森林康养基地由于生态基底的建设需求多位于远郊,社区花园则存在环境、范围和活动类型的限制,两者的使用对于城市居民健康问题的缓解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城市双修、留白增绿、森林城市构建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研究针对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受到污染的大面积腾退用地,探讨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通过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进行场地修复,在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植入康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康养空间结构体系,实现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在尝试构建高生态效益城市森林的同时,为居民提供近距离的、以健康服务为目的的绿色健康环境,突破以健康为目的的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北京市朝阳区横街子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对场地周边用地性质、交通、人群结构及需求、场地内部原有地形、植被、水系、道路、建构筑物等进行勘察。通过文献阅读,总结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同时结合康养环境的建设需求,从环境自身和人体健康需求两个方面实现物理环境的修复和设计,打造健康稳定的城市森林环境。在此基础上,植入康养活动体系,最终实现环境与人的共同健康。以期为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提供方法参考,科学服务“健康中国”发展目标。

许晨阳[5](2020)在《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变迁的考证》文中提出木兰围场作为曾经的皇家猎苑,经过岁月更迭,其森林生态环境从繁盛一时到巨大破坏,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迅速恢复,期间发生的森林生态变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教训和经验。本次研究就以木兰围场森林生态环境变化为基础,通过以下方法:1、收集资料、画卷(《乾隆一箭双鹿图》、《百骏图》、《哨鹿图》)分析森林覆盖率、树高、胸径等数据,反映清代木兰围场森林生态情况;2、问卷调查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近、现代木兰围场森林生态情况变化;3、通过之前的清代画卷分析及资料收集工作,按照原清代木兰围场范围找到与之对应的位点或相近原生态的森林环境,进行α物种多样性对照试验,形成古今对比。探究当下木兰围场采用的森林“近自然经营”的优缺点,以探索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变迁及未来发展方向。经过上述考证、调查与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清代中后期鹿、狼、虎、熊、貉等大型哺乳动物仍存有一定数量,且颇具一定规模,物种多样性丰富;天然生针叶树种如油松(Chinesepine)、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云杉(Spruce)等;阔叶树种如蒙古栎(Mongolia oak)、白桦(white birch)等多样性丰富,平均胸径范围在50-70cm,郁闭度0.4左右,树高范围12-15m,森林覆盖率近70%。相反,如今啮齿类和小型食肉类动物占据多数,而大型哺乳动物已经难觅踪迹;当下,木兰围场森林生态情况得到较大改善,天然生大径级林木已非常罕见了。经问卷调查,当地树高范围5-10m,平均径级在30-40cm,森林覆盖率约50-60%,灌木盖度约0.5,说明近20-30年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得到显着改善。但木兰围场林龄结构不合理情况仍旧存在,成熟林、近熟林比例较低,中幼龄林占比超过60%;相较于传统的皆伐、间伐和择伐的森林经营理念,对当下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近自然经营”模式认可度高。(3)经“近自然经营”后,乔木层中,大径级林木占比增加,树种组成趋于稳定,有利于森林发挥多重效益;灌木层中,α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不同程度增加,说明“近自然经营”对该地区森林灌木层状况有一定改善作用;草本层中,α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减程度不明显,“近自然经营”对该地区森林草本层改善意义不大;苗木更新层中,苗木种类、数量都出现了明显减少,说明过度的“人为干预”,削弱了苗木自然更新的潜力,不利于森林生态环境长期发展。

王业雯[6](2020)在《基于生态旅游的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龙眠山森林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建设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规划态势也随之增强。但是生态旅游规划理论却相对滞后,导致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环境频遭破坏,没有充分发挥城郊森林公园的生态功能。因此,如何设计一个基于生态保护理念的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具有紧迫性。本文以桐城市龙眠山森林公园为例,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运用,探讨城郊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结合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本文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的相关概念、功能、特点的了解及研究基础上,依据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城郊型森林公园与生态旅游的关联性,归纳总结出城郊森林公园生态规划的原则。2、将当前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切实引入生态旅游的设计理念中,结合景观生态学、森林生态学以及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归纳总结城郊森林公园的生态价值。同时指出旅游对城郊森林公园内的水体、土壤、动植物的影响,以便在进行森林公园规划时,减少开发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3、总结出城郊森林公园与生态旅游结合的方法,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生态保育区的规划与保护、配套设施建设生态化以及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等,使森林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利用以及可持续性发展。4、通过对龙眠山森林公园的案例研究,分析桐城市旅游文化与龙眠山森林公园的现状和设计方法,分析龙眠山森林公园综合条件优势,通过生态资源评价、功能分区、专项规划以及生态旅游产品定位等方面的分析,对生态旅游融入城郊型森林公园设计的构建思路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和实践。为桐城市和其他城市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借鉴。

邓婷婷[7](2020)在《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球资源被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城市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显着,对区域生态平衡有着较大影响。森林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建设森林城市来实现桃源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桃源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属山区县,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努力建设提升当地各项绿化指标,有利于桃源县发展建设省级森林城市。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规划项目,首先讲述了研究背景、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和森林城市的评定标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森林生态学、近自然森林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明确了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查找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含5个系统层城市森林网络建设、城市森林健康建设、城市林业经济建设、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城市森林管理建设,以及28个具体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技术手段,建立计算指标权重、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值为1.0577,属Ⅰ级水平,桃源县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很好。针对桃源县当地情况,规划研究形成“一心多核、二屏多网、百村千点”的桃源县森林城市总体布局,提出“美丽桃源、实力桃源、宜居桃源、幸福桃源”的建设目标;最后根据建设内容,对桃源县创建森林城市进行了规划研究。研究结果分析显示桃源县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但现存绿地大多呈散落式布局,没有形成鲜明的基质空间,整体生态框架体系尚不完整;创建森林城市的经验还处于初级阶段,广大居民对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的了解不深、思想意识不高。后期结合当地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对森林城市各项目建设合理规划。加强领导和监督,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个部门在森林城市的建设上都要相互协调。

储丽青[8](2020)在《徽州古村落人居林多样性结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美丽乡村建设时期,乡村人居林是美丽乡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徽州古村落为研究区,对乡村人居林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对徽州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还是对徽州乡村景观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对全国其他地方的乡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采用层次抽样调查法,对徽州古村落道路林、庭院林、风水林、游憩林展开实地调查,分别从乡村人居林结构特征和乔木树种多样性两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构特征包括树种特征、优势种、应用频率、健康状况、径级结构,物种多样性包括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属皖南山区,乡村人居林植物组成比较丰富,共有74种,隶属43科65属。人居林植被的构建以乔木为主,灌木次之,花草及藤本的应用频率较少。优势种植物主要有木犀、乌桕、香樟、垂柳、枫杨、榆树、冬青、银杏等,主要由经济型、观赏型、生产生态兼用型等3类组成,以生产生态兼用型最多。(2)由于各类型人居林功能不同,所以在植物选择上也存在差异。其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乔木树种主要有木犀、乌桕、香樟、枫杨、玉兰、垂柳、银杏、榆树、三角槭、无患子等,但随着乡村绿化事业的推进,应用植物已不仅仅局限于乡土树种,红花檵木、海桐等适应性强的灌木也被大量引入。(3)植物健康状况总体表现优秀,乔木生长状况良好,整体以半成熟期、成熟期植株居多,年龄结构趋向于成熟化。胸径径级基本呈现规律性变化,Ⅴ>Ⅳ>Ⅲ>Ⅱ>Ⅰ;冠幅径级没有呈现规律性变化,但是树木株数与树种数量呈现正相关;从不同立木层次的种类分布来看,15m以下树种分布种类占绝大多数,15m以上大乔木树种分布种类不足20%。(4)徽州古村落人居林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值4.92,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iou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5、1.40、0.91,表明徽州古村落人居林整体物种多样性较高、但存在单种优势过强、树龄偏大、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刘超[9](2020)在《宁强县森林城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构成内容,森林城市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形势下国家推动林业发展的新要求、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内容。陕西省宁强县在发展中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显着成效,但与此同时,该县在打造森林城市、规范森林发展方面仍面临着总体规划指导性不强、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管理运营模式滞后等突出问题,较大程度制约了当地森林城市建设步伐,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成为当前宁强县森林城市规划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陕西省宁强县为案例,以森林城市建设规划为研究切入点,以森林生态学、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等为理论基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逻辑,综合运用文献查阅法、实地调研法、学科交叉法、综合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森林城市建设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森林城市建设原则、功能作用等进行简要阐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现状分析归纳总结宁强县森林规划中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并基于提出契合该县实际发展需求的总体规划目标,明确主要指标及总体布局,依托于总体规划及总体布局确定宁强县森林城市主要建设任务,给出具体建议措施。从论文结构内容来看,首先是通过现状分析,发现思想认识不到位、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滞后,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衡量、空间布局不合理,林分质量低、树种结构单一,绿化景观效果不理想、乡土树种优势发挥不足等是当前宁强县森林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其次,为有效应对当前森林城市建设中存在不足与问题,提出围绕生态绿地空间、生态绿网、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安全、生态文化六个重点内容打造“一核,二网,三环、多园、多点”城市森林生态空间体系的总体规划与布局设想,并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设计适合宁强县森林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最后,为保障总体规划及指标体系的落地实施,从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支持、重视宣传推广、鼓励全民参与和运用生态学原理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措施。

陈帅[10](2019)在《成都市新都区泥巴沱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进入发展新时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公园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成都市大力推行公园城市建设,对于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森林公园是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其景观规划与设计真实地反映城市发展理念,彰显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面貌,同时能够为人们的室外休闲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本文以成都市新都区泥巴沱森林公园为研究设计对象,通过实际案例的设计工作,不仅为泥巴沱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思路同时也为同类景观设计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本文总结了城市森林公园相关理论,分析泥巴沱森林公园的设计规划、设计要求、已有设计基础资料等相关信息,结合场地区域位置、现状水系、内外部交通等基本信息,对泥巴沱森林公园进行景观总平面设计、景观平面分区设计、景观节点设计等主要景观设计工作。结合新都区常见的植物种类,列表提供了泥巴沱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涉及到的植物种类,并详细分析了各种景观植物的适用性。(2)在泥巴沱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过程中,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方法,以面状-线状-点状的逐步细化方式进行设计。景观总体设计上考虑了场地关系特别是内部分区与外部已有设施的互相协调配合,做到了功能分区合理,外部衔接恰当,设计深度适宜的总体要求。泥巴沱森林公园景观总体设计分为森林康养区、毗河生态景观区、生态湿地景观区、休闲娱乐区等四个主要分区,设计基本满足各年龄阶段人群的使用要求,同时对重点区域采用动静分隔的方式进行处理。(3)在完成泥巴沱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同时,通过设计过程中的研究,从景观整体设计的前瞻性、景观分区设计的合理性、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性等方面对森林公园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二、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城市相关概念
        2.1.1 城市林业
        2.1.2 生态城市
        2.1.3 园林城市
        2.1.4 森林康养
        2.1.5 生物多样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森林文化学
        2.2.2 森林生态学
        2.2.3 生态经济学
3 中方县城市概况
    3.1 城市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2 生态环境概况
        3.2.1 环境质量情况
        3.2.2 自然资源情况
    3.3 森林资源现状
        3.3.1 林地资源
        3.3.2 野生动植物资源
4 中方县创建森林城市评价分析
    4.1 评定指标体系
    4.2 灰色关联分析指标权重
        4.2.1 层次分析法构建权重矩阵
        4.2.2 灰色关联改良计算权重
    4.3 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4.3.1 评价等级标准确定
        4.3.2 模糊关系矩阵建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情况分析
        4.4.2 指标情况分析
5 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目标
        5.2.1 总体目标
        5.2.2 分期目标
    5.3 规划布局
6 重点工程专项规划
    6.1 城市森林网络工程
        6.1.1 绿色廊道
        6.1.2 绿色城镇
        6.1.3 美丽乡村
        6.1.4 郊野公园
        6.1.5 绿色屏障
    6.2 城市森林健康工程
        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6.2.2 树种配置
        6.2.3 森林保护
    6.3 城市林业经济工程
        6.3.1 生态休闲旅游
        6.3.2 林产基地
        6.3.3 森林认证
    6.4 城市生态文化工程
        6.4.1 文化科普场所
        6.4.2 生态标识
        6.4.3 生态文化宣传
        6.4.4 义务植树
        6.4.5 科普教育活动
    6.5 城市森林管理工程
        6.5.1 支撑体系
        6.5.2 保障措施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重要性评判专家咨询表
附录B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打分表
附录C 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主要动植物
致谢

(2)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湖南省政策背景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森林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1.2.2 国内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1.3 基础理论
        1.3.1 森林生态学理论
        1.3.2 城市规划理论
        1.3.3 系统工程理论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对比分析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数据来源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貌形态
        3.1.3 母质母岩及土壤特征
        3.1.4 气候特征
        3.1.5 水文特征
    3.2 社会经济情况
        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概况
        3.2.2 社会经济概况
        3.2.3 交通条件
    3.3 自然资源状况
        3.3.1 森林资源
        3.3.2 湿地资源
        3.3.3 旅游资源
    3.4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3.4.1 水环境质量
        3.4.2 大气环境质量
        3.4.3 声环境质量
        3.4.4 土壤污染防治
    3.5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与潜力分析
        3.5.1 建设现状
        3.5.2 建设潜力
        3.5.3 与省级森林城市指标对比分析
4 鼎城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4.1 规划思想
    4.2 规划原则
    4.3 规划范围和期限
    4.4 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4.5 指标权重的计算
        4.5.1 基本步骤
        4.5.2 结果分析
    4.6 综合评价
        4.6.1 基本步骤
        4.6.2 专家评价统计
        4.6.3 模糊评价矩阵
        4.6.4 综合评价与分析
    4.7 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思路
        4.7.1 规划目标
        4.7.2 规划布局
5 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5.1 森林生态体系
        5.1.1 城乡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5.1.2 郊野公园建设
        5.1.3 绿色多彩廊道建设
        5.1.4 生态安全与绿色屏障建设
        5.1.5 树种选择与配置建设
        5.1.6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5.1.7 森林防控建设
    5.2 林业产业体系
    5.3 生态文化体系
    5.4 管理保障体系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册
附录B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附录C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咨询表
致谢

(3)生态风景林景观评价与规划实践 ——以浙江省天台山桐柏宫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生态风景林概述
        1.2.2 生态风景林的景观特征
        1.2.3 生态风景林的类型划分
        1.2.4 生态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1.4.1 基于SBE法和SD法的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研究——以杭州西湖周边公园为例
        1.4.2 义乌科创新区山地型风景林规划设计研究
        1.4.3 经验与启示
    1.5 生态风景林相关理论研究
        1.5.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5.2 森林生态学理论
        1.5.3 美学理论
        1.5.4 道教文化理论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概况
        2.1.3 水文状况
        2.1.4 植被条件
        2.1.5 历史文化资源
    2.2 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
        2.2.1 外业调查
        2.2.2 资料收集
        2.2.3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3 天台山桐柏宫景区生态风景林群落类型和结构特征分析
    3.1 群落类型
    3.2 种类组成分析
        3.2.1 种、科、属组成特征
        3.2.2 主要物种及其应用频率
        3.2.3 种类来源分析
    3.3 群落垂直结构分析
        3.3.1 群落垂直结构
        3.3.2 群落乔木层树种组成
    3.4 生态风景林林相与季相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SBE法对天台山桐柏宫景区生态风景林景观评价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样地设置
        4.1.2 获取评判样本
        4.1.3 评判人员的选择
        4.1.4 景观因子的提取
        4.1.5 构建美景度评价模型
    4.2 评价结果分析
        4.2.1 SBE标准值
        4.2.2 景观因子评分统计
        4.2.3 景观模型分析
    4.3 小结
5 天台山桐柏宫景区生态风景林规划实践
    5.1 规划背景
        5.1.1 规划的必要性
        5.1.2 规划目标
    5.2 指导思想和原则
        5.2.1 指导思想
        5.2.2 规划原则
        5.2.3 概念构思
    5.3 总体规划
        5.3.1 项目区位及范围
        5.3.2 区域交通
        5.3.3 总体布局
    5.4 分项规划
        5.4.1 山体植物景观规划
        5.4.2 道观植物景观规划
        5.4.3 田园植物景观规划
        5.4.4 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规划
    5.5 天台山桐柏宫景区生态风景林规划效益分析
        5.5.1 生态效益分析
        5.5.2 经济效益分析
        5.5.3 社会效益分析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城市森林
        1.3.2 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
        1.3.3 生态修复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城市森林的生态修复及营建相关研究进展
        1.4.2 国内外城市森林康养服务相关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2 城市森林生态修复及重建相关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基本原理
        2.1.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理论
        2.1.2 生态适应性及生态位理论
        2.1.3 生物多样性原理
        2.1.4 植物群落演替理论
        2.1.5 生态平衡理论
        2.1.6 森林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应用
    2.2 城市生态学原理
    2.3 景观生态学原理
        2.3.1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
        2.3.2 复合种群理论
        2.3.3 景观连接度
        2.3.4 景观异质性
    2.4 人居环境科学原理
    2.5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3 城市森林康养服务支撑体系
    3.1 森林环境健康因子
        3.1.1 森林物理环境因子
        3.1.2 森林化学环境因子
        3.1.3 森林景观环境因子
    3.2 森林活动健康因子
        3.2.1 森林休憩性因子
        3.2.2 森林活动性因子
    3.3 健康恢复相关理论支撑
        3.3.1 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
        3.3.2 亲生命性假说
        3.3.3 压力缓解理论
        3.3.4 注意力恢复理论
4 相关案例分析
    4.1 泰国曼谷都市森林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相关策略借鉴
    4.2 日本大阪万博纪念公园——自然文化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相关策略借鉴
    4.3 日本十胜川千禧森林——森林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相关策略借鉴
    4.4 伊瓦瓦森林
        4.4.1 项目概况
        4.4.2 相关策略借鉴
    4.5 丹麦纳卡蒂亚森林医疗花园
        4.5.1 项目概况
        4.5.2 相关策略借鉴
    4.6 韩国国立山阴疗养林
        4.6.1 项目概况
        4.6.2 相关策略借鉴
    4.7 小结
5 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5.1 生态优先原则
    5.2 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因地制宜原则
    5.4 以人为本原则
6 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6.1 建筑垃圾废弃地土壤修复
    6.2 地形塑造
    6.3 水系塑造
        6.3.1 河流
        6.3.2 湿地
        6.3.3 生态护岸技术的运用
    6.4 森林植物群落构建
        6.4.1 植物群落构建方法
        6.4.2 植物群落构建要点
    6.5 空间环境设计
    6.6 康养步道设计
    6.7 小结
7 北京市横街子公园规划设计
    7.1 背景分析
    7.2 场地概况
        7.2.1 场地区位及区域概况
        7.2.2 相关上位规划
        7.2.3 周边交通环境
        7.2.4 周边用地性质
        7.2.5 周边环境资源
        7.2.6 周边环境分析
        7.2.7 场地现状分析
        7.2.8 SWOT分析
    7.3 设计定位、目标与策略
        7.3.1 设计定位
        7.3.2 设计目标
        7.3.3 总体策略
    7.4 总体布局
        7.4.1 总体布局
        7.4.2 空间结构
        7.4.3 功能分区
    7.5 分区及节点设计
        7.5.1 森林游赏区
        7.5.2 康养休闲区
        7.5.3 生态涵养区
        7.5.4 自然静憩区
    7.6 专项规划设计
        7.6.1 竖向设计
        7.6.2 水系规划设计
        7.6.3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7.6.4 康养专项规划设计
        7.6.5 交通规划设计
        7.6.6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7.7 用地平衡
8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北京市横街子公园规划设计图集

(5)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变迁的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木兰围场”概况
    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1 清代木兰围场森林生态环境的情况
        1.2.2 近代木兰围场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
        1.2.3 现代木兰围场森林生态环境发展进程与隐患
    1.3 森林生态学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生态学理论国外的研究概况
        1.3.2 森林生态学理论国内的研究概况
2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的内容
        2.1.1 清代森林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2.1.2 清代森林生态到现代森林生态状况变迁
        2.1.3 现代森林生态状况恢复评价
    2.2 研究的方法
        2.2.1 资料收集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3 技术路线
    2.4 现代研究方法的比较
    2.5 存在的问题与拟解决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清代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变化考证
        3.1.1 乾隆一箭双鹿图赏鉴
        3.1.2 百骏图赏鉴
        3.1.3 哨鹿图赏鉴
        3.1.4 画作考证
    3.2 近现代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变化调查
    3.3 现代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变化调查
        3.3.1 垂直分层分类
        3.3.2 乔木层
        3.3.3 灌木层
        3.3.4 草本层
        3.3.5 苗木更新层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围场县半截塔镇至石桌子乡沿线一带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与建设的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

(6)基于生态旅游的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龙眠山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释义
        1.1.1 城郊型森林公园
        1.1.2 生态旅游
        1.1.3 生态旅游景区
        1.1.4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
    1.2 国内外城郊型森林公园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3.1 理论基础与运用方式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森林生态学理论
    3.2 城郊森林公园生态规划原则
        3.2.1 生态保护原则
        3.2.2 整体优化原则
        3.2.3 因地制宜原则
        3.2.4 景观异质性原则
    3.3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生态价值
        3.3.1 具有优异的森林资源
        3.3.2 展现生态系统多样性
        3.3.3 具有低碳化生态环境
    3.4 旅游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3.4.1 对水体的影响
        3.4.2 对土壤、植物的影响
        3.4.3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3.5 城郊森林公园与生态旅游结合方法
        3.5.1 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3.5.2 加强生态保育区保护规划
        3.5.3 增强配套设施建设生态化
        3.5.4 合理的规划生态旅游产品
        3.5.5 制定系统的生态保护措施
4 龙眠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条件分析
    4.1 自然条件
        4.1.1 地形地貌
        4.1.2 气候与土壤
        4.1.3 水文条件
        4.1.4 生物资源
    4.2 社会经济条件
        4.2.1 区位交通条件
        4.2.2 行政区划和人口
        4.2.3 区域经济发展
        4.2.4 历史沿革
    4.3 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4.4 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遇分析
        4.4.4 挑战分析
5 龙眠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研究
    5.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5.1.1 生态旅游资源
        5.1.2 生态环境评价
        5.1.3 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5.1.4 环境影响评价
    5.2 功能分区与景点规划
        5.2.1 功能分区
        5.2.2 景区建设
    5.3 专项规划
        5.3.1 游览路线规划
        5.3.2 基础设施规划
        5.3.3 服务设施规划
        5.3.4 游憩项目规划
    5.4 生态旅游产品定位
        5.4.1 生态旅游产品定位
        5.4.2 形象定位与宣传口号
    5.5 生态保护措施
        5.5.1 植物保护措施
        5.5.2 水体保护措施
        5.5.3 土壤保护措施
        5.5.4 动物保护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桃源县创建森林城市背景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城市森林的概念
        1.2.2 森林城市评定标准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理论基础
        1.5.1 森林生态学
        1.5.2 森林美学
        1.5.3 近自然森林概念
        1.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查阅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
3 项目现状概括
    3.1 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情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1.3 自然资源情况
    3.2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3.3 森林城市现状
        3.3.1 现状分析
        3.3.2 建设潜力分析
4 桃源县森林城市规划评价分析
    4.1 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指标的确定
        4.1.3 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4.1.4 各项目指标计算方法
    4.2 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计算
        4.2.1 指标权重计算
        4.2.2 指标值的计算
5 桃源县森林城市规划布局与建设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范围和期限
    5.3 规划目标
    5.4 规划布局
    5.5 重点建设
        5.5.1 城市森林网络建设
        5.5.2 城市森林健康建设
        5.5.3 城市林业经济建设
        5.5.4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5.5.5 城市森林管理建设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桃源县森林城市项目规划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B 湖南省桃源县森林城市主要树种功能特征
附录C 湖南省级森林城市评定标准
附图
致谢

(8)徽州古村落人居林多样性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研究
        1.1.1 人居环境
        1.1.2 村镇绿化
        1.1.3 乡村景观
        1.1.4 乡村人居林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乡村人居林研究进展
        1.2.2 国内乡村人居林研究进展
    1.3 徽州古村落研究
        1.3.1 徽州古村落定义与范畴
        1.3.2 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
        1.3.3 徽州古村落文化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1.1 政治制度背景
        2.1.2 徽州古村落自身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础理论
    3.1 乡村人居林内涵与建设思考
        3.1.1 乡村人居林的内涵与特点
        3.1.2 乡村人居林建设的必要性
        3.1.3 我国乡村绿色建设思考
    3.2 乡村人居林理论基础
        3.2.1 聚落理论
        3.2.2 森林生态学理论
        3.2.3 生物多样性理论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自然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生态建设情况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法
        4.3.1 样地设置
        4.3.2 样方调查设计
        4.3.3 具体调查测定
        4.3.4 数据处理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人居林结构特征研究
        5.1.1 人居林科、属、种组成特征分析
        5.1.2 人居林优势种特征分析
        5.1.3 人居林应用频率特征分析
        5.1.4 人居林植物组成健康状况分析
        5.1.5 人居林乔木径级结构分析
    5.2 人居林乔木树种多样性指数特征研究
        5.2.1 物种丰富度分析
        5.2.2 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
        5.2.3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
    5.3 研究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9)宁强县森林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森林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2.1.1 城市森林生态学理论
        2.1.2 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2.1.3 植物景观理论
    2.2 森林城市建设的原则
        2.2.1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2.2.2 统筹规划、分类实施
        2.2.3 政策引导、公众参与
        2.2.4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2.2.5 传承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2.3 森林城市建设标准
    2.4 森林城市的功能研究
        2.4.1 生态功能研究
        2.4.2 社会功能研究
        2.4.3 经济功能
第三章 宁强县森林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研究
    3.1 宁强县概况
        3.1.1 自然条件状况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1.3 生态环境状况
    3.2 宁强县森林规划现状
        3.2.1 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区位重要,发展潜力大
        3.2.2 城市人居绿色空间有所提高
        3.2.3 生态绿网基本覆盖
        3.2.4 生态资源保护相对完备
        3.2.5 生态文化独特性已显现
        3.2.6 林业产业初具规模
    3.3 自然条件概况
        3.3.1 地理位置
        3.3.2 地形地貌
        3.3.3 气候特征
        3.3.4 自然资源
        3.3.5 自然灾害
        3.3.6 河流水系
        3.3.7 植被分布与类型
        3.3.8 建成区绿化状况
    3.4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3.5 宁强县森林城市建设定位
        3.5.1 以目标为导向,创建森林城市
        3.5.2 以数量为基础,改善城市环境
        3.5.3 以质量为突破,提升城市品质
        3.5.4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市民需要
    3.6 宁强县森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3.6.1 思想认识不到位,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滞后
        3.6.2 城市绿地分布不均衡,空间布局不合理
        3.6.3 林分质量低,树种结构单一
        3.6.4 两网绿化景观效果不理想,需要提升
        3.6.5 乡土树种优势亟待发挥
        3.6.6 重建轻管的现象客观存在,长效机制未全面建立
    3.7 面临的挑战
        3.7.1 资源保护压力加大
        3.7.2 生态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3.7.3 造林绿化空间受限,更新难度加大
        3.7.4 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林业管理和服务力量严重不足
第四章 规划目标及总体布局
    4.1 总体规划目标
        4.1.1 主要指标
    4.2 总体布局
    4.3 主要建设任务
        4.3.1 城区绿地空间建设
        4.3.2 生态绿网建设
        4.3.3 生态屏障建设
        4.3.4 生态产业建设
        4.3.5 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4.3.6 生态文化建设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成都市新都区泥巴沱森林公园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森林公园
    2.2 城市森林公园
    2.3 公园城市
    2.4 相关理论
    2.5 森林公园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森林公园发展史
        2.5.2 国外相关研究
        2.5.3 国内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区位
    3.2 自然地理
        3.2.1 地形地貌
        3.2.2 土地利用
        3.2.3 气候条件
        3.2.4 河流水文
        3.2.5 植被条件
        3.2.6 森林资源
    3.3 社会文化经济
        3.3.1 历史沿承
        3.3.2 旅游资源
        3.3.3 社会经济
第4章 泥巴沱森林公园景观设计
    4.1 研究区景观设计因素分析
    4.2 设计定位
    4.3 设计目标
    4.4 设计原则
    4.5 泥巴沱森林公园景观设计
        4.5.1 景观总体设计
        4.5.2 道路系统设计
        4.5.3 森林康养区设计
        4.5.4 毗河生态景观区设计
        4.5.5 生态湿地景观区设计
        4.5.6 休闲娱乐区设计
    4.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D]. 刘新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D]. 彭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3]生态风景林景观评价与规划实践 ——以浙江省天台山桐柏宫景区为例[D]. 匡燕芳.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D]. 祖笑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变迁的考证[D]. 许晨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生态旅游的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龙眠山森林公园为例[D]. 王业雯.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7]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D]. 邓婷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徽州古村落人居林多样性结构特征研究[D]. 储丽青.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9]宁强县森林城市规划研究[D]. 刘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成都市新都区泥巴沱森林公园景观设计[D]. 陈帅.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