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晚期引产210例临床分析

妊娠晚期引产210例临床分析

一、晚孕催产方式21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曼茵(Tansy Man Yan LAW)[1](2019)在《砭石穴位刺激在足月妊娠第一产程中安神镇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娩镇痛是保障顺产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以曾在内经记载而后失传近两千年之砭石进行穴位刺激,探索一套无创、无痛、价廉、安全又舒适的安神镇痛助产方法。通过减轻产妇焦虑情绪,降低产痛,从而希望提高产妇接受阴道试产意欲,减少非医学指征剖宫产。亦希望通过此研究初步探索砭石除了在第一产程中安神镇痛以外,是否还会令产妇产后康复及新生儿带来裨益。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临产的初产妇,共94例被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砭石治疗组(砭石组)、仿砭石对照组(对照组)和耳穴对照组(耳穴组),成功完成研究90例。干预时段为第一产程活跃期,通过砭石和仿砭石刺激古今中外助产最常用穴配:合谷穴和三阴交穴,加上印堂穴安神定惊、减低腰骶疼痛、防治产妇血晕、子痫。耳穴对照组用王不留行籽贴右耳的脾、肾、交感神经、内分泌、子宫等穴。第三产程结束后收集各种客观数据,包括整个产程的进展过程、新生儿Apgar评分,并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对分安神娩镇痛的主观体验与评价。继而观察产妇产后的恢复情况,包括产后首次排尿及大便时间,产后进食情况,总住院天数等。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运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研究结果:产妇分娩疼痛的NRS评分结果显示,砭石组产妇的镇痛效果最佳,疼痛程度4.4±2.3,而耳穴组和仿砭石对照组疼痛程度相对较高,分别是8.9±1.5和8.4±1.7,三组比较P<0.001,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WHO疼痛分级标准评级,医生对产妇分娩镇痛评级,1级镇痛评级(镇痛效果非常理想)砭石组为27名产妇(90%):耳穴组只有7名(23.3%),而仿砭石对照组10名(33.3%)。2级疼痛评级(镇痛效果稍逊)砭石组3名产妇(10.0%),耳穴组12名产妇(40.0%),仿砭石对照组16名产妇(53.3%)。3级疼痛评级(即镇痛无效)砭石组0名(0%),耳穴组11名产妇(36.7%),仿对照组4名(13.4%)。三组产妇镇痛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345,P<0.001)。两两比较,砭石组穴位镇痛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调整后P值均小于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从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看,砭石组产妇平均时间150 (103,203)分钟,耳穴组为143 (85,210)分钟、仿砭石对照组159 (93,239)分钟,三组相比P=0.9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产程砭石组50 (29,92)分钟、耳穴组42 (25,60)分钟、仿砭石对照组30 (19,71)分钟,三组比较P=0.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三产程砭石组6(5,7)分钟、耳穴组5 (5,7)分钟、仿砭石对照组5 (5,6)分钟,三组比较P=0.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产程砭石组460 (395,692)分钟、耳穴组525 (453,667)分钟、仿砭石对照组604 (425,772)分钟,三组相比P=0.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砭石组没有增长产程时间。三组成功自然分娩产妇均无需阴道手术助产,阴道自然分娩率以砭石组产妇最高,达29人即96.7%,耳穴组为23人即76.7%,仿砭石对照组为28人即93.3%,三组比较P=0.070,即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产妇产后进食情况,砭石组最佳,砭石组产妇进食情况良好的占53.4%、一般的占43.3%,差的只有3.3%。耳穴组产妇进食情况良好的占46.7%,一般的占33.3%,差的占20.0%。仿砭石对照组产妇进食情况良好为10.0%,一般的有83.3%,差的有6.7%。三组比较P=0.008,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妇产后住院日数,砭石组2.8±1.2天、耳穴组3.8±1.2天、仿砭石对照组2.9±0.8天,耳穴组住院最长,砭石组和仿砭石对照组相近,三组比较P=0.001,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妇对整个治疗之总评分,砭石组最优,得分90 (80,99)、耳穴组70 (0,85)、仿砭石对照组70 (60,80);三组相比,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砭石组明显比其他两组更能满足产妇分娩和产后的需要。需要剖宫产的产妇对治疗的整体评分,砭石组是90.0分,耳穴组平均是17.1分,仿砭石对照组平均则是55.0分,说明阴道试产产妇就算不能完成阴道自然分娩,相对另外两组,砭石组产妇仍对砭石治疗安神镇痛效果极为满意,仿砭石对照组次之,耳穴组得分最低。三组相比,砭石组产后2小时内和24小时内总出血量、产后24小时内宫缩疼痛、产后首次大小便难度,首度初乳分泌时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砭石组和仿砭石组产后24小时宫缩疼痛两两相比,砭石组却优于仿砭石对照组,差异统计学上有意义。砭石组与仿砭石对照组两两比较,砭石组产后第一次小便时间则早于仿砭石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新生儿出生结局方面,三组新生儿中,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得分:砭石组9.9±0.4,耳穴组10±0.0,仿赵石对照组10.0±0.0,P=0.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Apgar评分5 min得分:砭石组9.9±0.3,耳穴组10.0±0.0,仿砭石对照组10.0±0.0,P=0.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Apgar评分10 min:砭石组10.0±0.0,耳穴组10.0±0.0,仿砭石对照组10.0±0.0,P=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住院日数,砭石组3.4±2.0天、耳穴组4.3±1.9天、仿砭石对照组3.2±1.1天,耳穴组住院时间最长,砭石组和对照组相近。三组相比,P=0.008,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砭石组0名受试者退出或被剔除,耳穴组1名受试者被剔除,2名退出,仿砭石对照组1名退出。结论:1.对于足月临产妇进行穴位刺激的随机对照研究,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刺激印堂、合谷、三阴交穴具安神镇痛作用,以砭石刺激可以增强效果,有助于阴道分娩。砭石的应用与穴位的选择具有协同作用。2.砭石治疗组镇痛效果显着优于仿砭石对照组和耳穴对照组,砭石组受试者产后食欲恢复亦优于其他两组,并能促进产后恢复,缩短产妇产后住院天数。受试者对砭石助产的整体评价非常满意。3.砭石穴位刺激产妇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不良影响,且缩短新生儿的住院天数。

黄娟[2](2019)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及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产妇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疤痕子宫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和减少剖宫产率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以便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VBAC的认识。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住院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产妇共84例为VBAC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TOLAC)失败15例为TOLAC失败组,选取同期非剖宫产的初次阴道分娩产妇81例为VBNC组,选择性重复剖宫产(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section,ERCS)82例为ERCS组。后面三组为对照组,采集四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产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抗生素使用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妊娠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体质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率较高,为84.85%(84/99),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及抗生素使用率低,各组均无严重产后并发症发生。2.VBAC组与VBNC组比较,两组在产后出血、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在产程时间、人工干预率、会阴侧切率、产钳使用率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VBAC组产程时间较短,人工干预率、会阴切开率、产钳使用率较高。3.四组间年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孕周、孕次、体重指数(BMI)有统计学差异(P<0.05)。4.四组比较,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S组新生儿体质量明显高于VBAC组、VBNC组、TOLAC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者三组新生儿体质量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5.剖宫产组(包括ERCS和TOLAC失败转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包括VBAC和VBNC组)相比,产后出血量、抗生素使用率、住院费用均高于阴道分娩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OLAC失败组产后出血量及住院费用最高。住院时间方面,ERCS组明显高于其余三组,VBAC组、VBNC组住院天数低于TOLAC失败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OLAC失败中转剖宫产组中1例发生不完全性子宫破裂。6.TOLAC自然临产率高,95.96%(95/99例),VBAC组自然临产率80.81%(80/99例),其中TOLAC中4例予1.25u缩宫素给予引产,均成功分娩、无不良结局。结论:1.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率较高,无严重产后并发症发生。2.VBAC组产后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及抗生素使用率低,具有较好的母儿结局,但TOLAC失败组增加产后出血量及子宫破裂风险。3.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加强产程的监护,做好手术准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需要更大样本量临床资料进一步证实。

李春华[3](2012)在《经穴/时机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的研究 ——基于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及子宫平滑肌舒缩物质实验》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实验性类痛经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子宫微循环为切入点,选择即刻及预先两个时机介入电针,比较不同时机电针相同或相近神经节段支配的胞宫相关经穴(三阴交穴、血海穴)、非相关经穴(悬钟穴)及非经非穴对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子宫微循环以及子宫平滑肌舒缩物质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胞宫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经穴与非穴、不同经脉的经穴、相同经脉的不同经穴调控胞宫效应的特异性以及介入时机对效应特异性的影响,为揭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应机制及经穴效应特异性影响因素提供依据,同时也为针灸临床取穴及择时提供科学指导。研究方法实验选用动情间期SD雌性大鼠192只,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即刻和预先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天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制备类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即刻电针组于第10d给予电针20min,共1次;预先电针组于第8d给予电针20min,每日1次,共3次;盐水组及模型组不予电针处理。实验一,即刻各组于电针同时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预先各组于末次电针后观察大鼠扭体反应。记录大鼠20min扭体潜伏期和扭体评分。实验二,即刻各组于电针同时观察大鼠电针5、10、20min时子宫微循环的变化,预先各组于末次电针5、10、20min时观察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变化。实验三,记录完扭体反应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含量;观察子宫微循环后,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子宫ET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大鼠子宫NO的含量。研究结果1不同时机电针对类痛经模型大鼠扭体反应的影响即刻组: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扭体评分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各电针组扭体评分均明显减少(P<0.01);各电针组之间比,扭体潜伏期、扭体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预先组: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扭体评分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扭体潜伏期、扭体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各电针组之间比较,三阴交组的扭体评分较血海组、非穴组明显降低(P<0.05)2不同时机电针对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即刻组: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微血管、毛细血管(cap)粗细不均,管径收缩(P<0.01),微血管、cap条数减少(P<0.05,P<0.01),微血管、cap清晰度明显降低(P<0.01),微血管颜色明显加深(P<0.01),血流减慢或停滞(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三阴交穴20mmin时,微血管、cap管径均明显扩张,微血管、cap条数均明显增多,微血管颜色明显改善(P<0.05),电针三阴交穴各时间段微血管、cap清晰度均明显改善(P<0.01,P<0.05,P<0.01,P<0.05),血流状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悬钟穴20min时,微血管、cap清晰度,微血管颜色均明显改善(P<0.05),电针血海穴、非穴各时间段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电针组之间比较,电针三阴交穴5min时较电针血海穴、悬钟穴、非穴微血管清晰度明显改善(P<0.05,P<0.01),电针三阴交穴20min时,cap管径较电针非穴明显扩张(P<0.05)。预先组: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微血管、毛细血管(cap)粗细不均,管径收缩(P<0.01),微血管、cap条数减少(P<0.01,P<0.05,P<0.01),微血管、cap清晰度明显降低(P<0.01),微血管颜色明显加深(P<0.01),血流减慢或停滞(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三阴交穴各时间段微血管管径、cap管径(除5min外)明显扩张(P<0.01,P<0.05,P<0.01),微血管条数、cap条数(除5、10min外)明显增多(P<0.05),微血管清晰度、cap清晰度(除5min外)、微血管颜色(除5min外)明显改善,血流明显加快(P<0.01,P<0.05),电针悬钟穴各时间段微血管管径、cap管径(除5、10min外)明显扩张(P<0.05,P<0.01,P<0.05),微血管条数明显增多(P<0.05),微血管清晰度、cap清晰度(除5、10min外)、微血管颜色(除5、10min外)明显改善(P<0.01,P<0.05),电针血海穴10min时cap清晰度明显改善(P<0.05),电针非穴10、20min时微血管清晰度明显改善(P<0.05);各电针组之间比较,电针三阴交穴、悬钟穴各时间段较电针血海穴微血管管径明显扩张(P<0.01),微血管清晰度明显改善(P<0.01,P<0.05),电针三阴交穴10min时较电针血海穴微血管条数明显增多(P<0.05),电针三阴交穴各时间段较电针血海穴血流明显加快(P<0.05),电针三阴交穴、悬钟穴各时间段较电针非穴微血管管径明显扩张(P<0.01),电针三阴交穴、悬钟穴20min时cap条数较电针非穴明显增多(P<0.05),电针三阴交穴10、20min时较电针非穴血流明显加快(P<0.05)。3不同时机电针对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舒缩物质的影响即刻组:①血浆指标: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血浆TXB2的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血浆TXB2的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三阴交组血浆6-keto-PGF1α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②子宫指标: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子宫NO含量明显升高、ET/NO比值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除非穴组外)子宫NO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各电针组ET/NO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0.05)。预先组:①血浆指标: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血浆TXB2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TXB2/6-keto-PGF1α匕值明显降低(P<0.05)。②子宫指标: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子宫NO含量明显升高、ET/NO比值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子宫NO含量明显降低,ET/NO比值明显升高(P<0.01),悬钟组ET/NO比值亦明显升高(P<0.01);各电针组之间比较,三阴交组子宫NO含量较血海组、非穴组明显降低,三阴交组ET/NO比值较非穴组明显升高(P<0.05)研究结论1即刻电针三阴交穴、血海穴、悬钟穴、非经非穴均可缓解模型大鼠的类痛经反应,而三阴交穴的缓解作用最为明显,初步表明了三阴交穴具有缓解类痛经反应的相对特异性。2推测即刻电针可能是通过神经反射快速调节子宫平滑肌舒缩物质,缓解子宫平滑肌的痉挛状态,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3预先电针三阴交穴、血海穴、悬钟穴、非经非穴对模型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缓解效应,但三阴交穴的缓解作用明显优于血海穴、非经非穴。4即刻、预先电针均可改善模型大鼠的子宫微循环状态,但预先电针的作用更为显着。5不同时机介入电针,三阴交穴改善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状态的作用均最为明显,且优于悬钟穴、血海穴、非经非穴。亦表明了三阴交穴具有调控胞宫微循环的相对特异性。综上可认为,穴位及介入时机不同,对胞宫的调节效应及机制不同。三阴交穴具有调控胞宫的效应特异性,该特异性是相对的;即刻电针对痛反应具有明确的缓解作用,而预先电针对子宫微循环的改善作用更为显着,表明介入时机对效应特异性具有一定影响。

陈滢如,朱江[4](2010)在《2002-2008年国内针刺助产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计算机检索加手工检索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2-2008年发表的针刺助产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文献65篇。分析发现针刺助产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针刺在促进宫缩、缩短产程、缓解分娩痛等方面作用显着,具有自身优势,但临床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疗效评定尚不规范、研究持续性不足、基础研究待进一步深入等问题亦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陈旭[5](2008)在《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研究及痛经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女性痛经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很多患者强忍疼痛,并不及时检查治疗。痛经不但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恶性妇科疾病的治疗,甚至对生育和生命造成威胁。目前治疗痛经常用的西药主要有非甾类抗炎药、避孕药等,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多。而中成药的服用又有个体差异,效果不很理想。针灸治疗痛经,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易于被广大患者接受。电针方法可以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便于定量分析。然而,目前针灸临床治疗痛经选穴庞杂、规范的穴位研究较少,给临床治疗痛经的选穴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穴位成为目前针灸界重要课题之一。本课题以探讨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及痛经的穴位特异性、观察高校女生痛经发生率及证型分布等的情况为目的,从文献综述、文献研究和痛经流行病学调查三方面,分析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及痛经的取穴规律、目前高校女生中痛经高发原因及证型分布特点等,以期为临床治疗痛经选择最有效穴位提供依据,并为治疗痛经的大样本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病源及相关信息。另外,本课题还进行了电针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初步临床观察,通过对小样本预试验结果趋势的分析,以期为临床正式试验选择非相关穴作对照提供一定参考。本文分为文献综述、文献研究、痛经流行病学调查及附篇四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共分两部分:一、中医对胞宫的认识以及中西医对痛经及其病因病理的认识中医认为胞宫功能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正常密切相关。中医认为造成痛经的病机主要为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导致冲任气血亏虚或气血不畅,“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造成痛经。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机理主要与内分泌因素、神经与神经递质、钙镁离子、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情绪等因素相关。继发性痛经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妇科肿瘤、宫颈口粘连狭窄等疾病引起。二、三阴交穴的古代应用和现代研究探讨了该穴的命名、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现状。三阴交穴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功能健脾、疏肝、补肾。现代医学对该穴的形态学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三阴交穴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进一步增加了对该穴的认识。三阴交主治范围广泛,古代文献中涉及脾胃病症、痛症、妇产科病症、肾膀胱病症、肺病症、心脑病症及其他病症,现代临床研究中涉及生殖、泌尿、消化、免疫、内分泌系统及疼痛等,动物实验中涉及生殖、消化、免疫等方面。第二部分文献研究部分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及痛经的穴位特异性研究文献研究部分共分两部分:一、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的穴位特异性研究古代文献研究中,查阅了清末以前的42部主要的中医针灸着作。通过统计发现,与胞宫相关穴位共104个,使用最多的为三阴交,其次为中极、气海、关元等穴。与胞宫相关经穴所在经脉,涉及十二条正经及任督二脉,最多的为任脉、肾经,其次为脾经、膀胱经、胃经等经脉。现代文献研究中,在CNKI数据库检索了1979年-2007年的294篇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的文献。通过统计发现,与胞宫相关穴位共73个,使用最多的为三阴交,其次为关元、中极、足三里、气海、次髎等穴。与胞宫相关经穴所在经脉,涉及除小肠经外的十一条正经及任督二脉,最多的为脾经其次为任脉、膀胱经、胃经、肝经等经脉。古今文献汇总统计,初步得出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的取穴规律:三阴交为临床常用的主穴之一;按部位取穴治疗胞宫相关疾病以下腹部(任脉穴居多)及腰骶部穴位(膀胱经穴居多)最常用;膝下以肝、肾、脾经穴位为主。二、针灸治疗痛经的穴位特异性研究查阅古代中医针灸专着25部,统计发现,治疗痛经穴位共38个,使用最多的为三阴交,其次为阴交、水道、四满、内庭、关元等穴。治疗痛经穴位所在经脉,涉及胃经、任脉、肾经、膀胱经、脾经、大肠经、胆经、肝经、心包经,其中最多的为胃经,其次为任脉、肾经、膀胱经、脾经等经脉,督脉、心经、三焦经、小肠经、肺经未涉及。检索1992年至2007年间针灸治疗痛经的现代文献185篇,统计发现,治疗痛经穴位共47个,使用最多的为三阴交,其次为关元、中极、气海、足三里、次髎等穴。治疗痛经穴位所在经脉,涉及任督二脉及脾经、肾经、肝经、膀胱经、胃经、心经、大肠经、心包经、胆经,其中最多的为脾经,其次为任脉、膀胱经、胃经、肝经、肾经等经脉,而肺经、小肠经、三焦经未涉及。古今文献汇总统计,初步得出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三阴交穴为临床常用的主穴之一,按部位取穴以下腹部(任脉穴居多)及膝下穴位(肝、肾、脾经穴位为主)最常用。第三部分痛经流行病学调查高校女生月经及痛经情况调查问卷目的:为了解女大学生月经、痛经及伴随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自制并发放流行病学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973份,回收率为97.3%。结果:女大学生的初潮年龄主要在1215岁,占调查总人数的86.20%,平均初潮年龄为13.28±1.36岁;493例患者有痛经,占总人数的50.67%;经期伴随症状发生率较高;痛经辨证分型中,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瘀型两型所占比例较大;不同年级女生痛经发生率不同。讨论:①女生平均月经初潮年龄较以往呈现提前趋势,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有关;②本科二至四年级学生课业繁重、就业压力大、起居饮食不规律,容易导致痛经发生;③女生贪凉饮冷、精神紧张、情绪异常等情况多有发生,可以导致寒湿凝滞或气滞血瘀,均可引起痛经。第四部分附篇电针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初步临床观察目的:通过电针三阴交穴与非相关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比较,初步观察三阴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以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三阴交和悬钟组),每组3例,根据随机方案及与试验相适应的盲法对患者进行电针治疗。电针频率为2/100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于痛经开始的第一天、VAS疼痛评分≥40mm时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天。结果:1. VAS量表分值统计:三阴交组与悬钟组VAS分值:在第一次针刺5min、10min、30min及针刺结束后30min,三阴交组与悬钟组的VAS分值从前后差值比的均值比较发现:各时间点三阴交组止痛疗效相对优于悬钟组。2.RSS量表分值统计:第1次治疗后三阴交组与悬钟组RSS-COX2差值比(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无差异。但从均值的大小趋势来看,第1次治疗后,悬钟组差值均值略高于三阴交组;而第2次治疗后,三阴交组差值均值较高于悬钟组。讨论:本试验为小型预试验,因为样本量小,无法做统计学处理,因而,试验结果仅初步反映穴位效应的趋势,为课题的正式试验选择非相关穴做对照提供参考。从疗效评价指标(VAS和RSS-COX2)的变化趋势上分析,电针三阴交对原发性痛经的止痛疗效相对优于悬钟,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李娜荣[6](2007)在《电针三阴交对产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产程是指临床中从伴有宫颈进行性开大的规律宫缩开始,至胎儿及其附属物(胎盘和胎膜)完全娩出的全过程。由于分娩持续时间较长,产妇需长时间忍受分娩所带来的痛苦以及由之引起的损伤,而这一过程若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缩短产程成为提高分娩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因素。子宫肌活动的调节是通过神经、激素、细胞因子、机械性因素和代谢性因素等多方面来进行调节的。如果以上因素中有一个异常或诸因素之间不协调都会造成分娩时产程过长,以致分娩困难。现代医学缩短产程的方法包括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两种,其中非药物疗法包括心理疗法、放置水囊、气囊、人工破膜以及体位等,药物疗法中常用催产素、间苯三酚和镇痛药等,这些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都难免给产妇和婴儿带来较大的痛苦和损伤,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缩短产程的方法成为临床医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针灸疗法现已广泛用于产妇的分娩过程中,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传统针刺、电针、耳针、针药结合以及艾灸等,针刺疗法的疗效主要表现为调整宫缩、缩短产程、镇静止痛、减少产后出血、提高母婴的安全度等方面。临床中常用的穴位有合谷、三阴交、足三里、次髎、中极、秩边、太冲、关元、昆仑、至阴等,耳穴多用神门、内生殖器或子宫、内分泌等。现有研究表明针刺缩短产程的机理主要在于协调子宫肌活动、调节内分泌激素的水平、引起与分娩相关的神经反射、促进宫颈成熟等方面。2研究方法选取石景山医院产科住院产妇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111例,根据纳入产妇的编号,按随机方案,将纳入产妇分为3组,即空白组、安慰组和电针组,空白组36例,安慰组37例,电针组38例。电针组:取三阴交。医生左手将管针置于三阴交处,右手食指将针叩入皮肤,取下套管,针尖向上将针刺入25-30mm,不做提插捻转等手法,用医用胶布将针固定后,接电针仪,一端接三阴交穴,另一端做无端电极,固定在漏谷和地机之间;刺激参数2-100Hz等幅疏密波,强度以产妇能忍受为度,留针30min,仅作1次针刺。安慰针刺组:①准备2片医用胶布,先将针从套管中取出,将其中1片贴住针身,再将另1片盖上,②取三阴交,医生左手持空套管置于穴处,右手食指叩击套管,使套管在穴处有一定压力,产妇有“针刺感”。将备好的已用胶布盖住针尖的针贴于三阴交(注意针尖向上),此时针尖不直接接触产妇皮肤,再用医用胶布将针固定后,接电针仪,一端接三阴交穴,另一端做无端电极,固定在漏谷和地机之间(但线被剪断)刺激参数2-100Hz等幅疏密波,强度以产妇能忍受为度,留针30min,仅作1次。此法经初步试验,受试者很难辨清是否为真(假)针刺。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三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所用的时间;以及三组分娩前后血清皮质醇的变化。相关数据用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按课题进度进行阶段总结,全部观察结束后,做出评价。3研究结果3.1电针组与空白组和安慰对照组相比,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行组间比较,亦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无论是电针三阴交穴还是安慰针均未能加速产程。3.2各组剖宫产率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与安慰针均不会造成剖宫率增加,是安全的。3.3分娩前皮质醇电针组与空白组有显着差异(P<0.05),分娩后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分娩前电针组与空白组皮质醇有显着差异,但产程却未产生显着差异;分娩后三组血清皮质醇组间无显着差异,说明三组的产后宫缩差异不大。综上所述,电针三阴交可以使血清皮质醇含量增加,但却不能达到缩短产程的目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差异。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本研究中只选取三阴交单穴,但临床上很少有单穴使用的,与其他穴位配合应用其缩短产程的效果可能会更加显着;(2)影响宫缩的因素不是单一指标变化的结果,而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是目前人类尚未解开的一个谜团,也许单纯外周皮质醇的变化并不能影响这个导致宫缩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状态。(3)针刺三阴交缩短产程可能并不是主要通过影响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来实现,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反射通路来实现。

张怡[7](2006)在《电针三阴交对正常分娩产妇产程及宫缩痛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设计,对电针三阴交减轻宫缩痛、缩短产程及母婴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经穴功能主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将120例首次接受针刺治疗的初产妇随机分为电针三阴交组、安慰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评价电针三阴交提高分娩质量和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是分娩过程中由临产妇本人做出的宫缩痛VAS评分和医生作出的宫缩痛分级,产程时间;次要观察指标是产后出血情况、分娩方式、用Apgar评分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羊水的情况。结果在电针15分钟、30分钟、针后1小时这三个时点上,电针组与空白对照组、安慰电针组比较,宫缩痛VAS评分、评分差值和减分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电针组宫缩痛VAS评分小于空白对照组、安慰电针组,电针组宫缩痛VAS评分的变化、变化率大于空白对照组、安慰电针组;电针组在电针15分钟、电针30分钟与电针前宫缩痛VAS评分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即疼痛有所减轻;空白对照组在电针30分钟、针后1小时与电针前宫缩痛VA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即疼痛有所加重;安慰电针组在针后3小时与电针前宫缩痛VAS评分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即疼痛有所加重。三组宫缩痛分级比较也显示,在电针30分钟、针后2小时,三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宫缩痛VAS评分和宫缩痛分级,是反映临产宫缩痛主观症状的指标,以上结果表明,电针三阴交有明显减轻临产疼痛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电针时和针后1小时之内。简而言之,电针三阴交穴的即刻镇痛作用明显。产程时间比较,电针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与安慰电针组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产程时间小于安慰电针组;但电针组与空白对照组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组间分娩出血量和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空白对照组分娩出血量大于电针组、安慰电针组,空白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低于电针组及安慰电针组。以上结果表明,电针三阴交能够减少分娩出血量,且对新生儿无不利影响。结论电针三阴交穴可以减轻宫缩痛,减少分娩出血量,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是安全有效的非药物自然疗法,符合WHO倡导的鼓励使用非药物镇痛技术的精神,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今后将进一步明确三阴交的穴位功能特异性,设立针刺到一定深度的三阴交穴作为针刺组,经皮电刺激作为对照组,为三阴交穴的主治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证据。

刘亚丽[8](2006)在《电针三阴交在催产过程中母婴安全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针灸催产的疗效明显,用于催产的体穴以三阴交和合谷最多,可以明显缩短产程、镇静止痛和减少产后出血。治疗方法也有毫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经皮电刺激、推拿按摩和埋针法,各种方法经临床实践证实,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各自的优点和特色。单独使用三阴交穴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疗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这些报道重复性差,且偏于临床疗效的总结,许多临床应用和研究缺乏系统化,整体化,更缺乏更深入、更严谨的研究。针灸催产与现代妇产科常用的、疗效肯定的催产引产方法相比较,虽然有经济、便于操作、产妇易于接受的优点。但所有的文献中,缺乏针灸提高母婴安全性的文献。这对于科学的、严谨的、有效的研究针灸确保母婴安全性是很大的缺陷。本课题通过对111例足月正常产妇电针三阴交穴,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设计。分为电针组、安慰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以胎心、待产期生理指标、分娩方式、分娩时和产后出血情况、新生儿情况等为观察指标,对电针三阴交在催产过程母婴安全性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1.三组之间的胎心率比较无显着差异,但针刺三阴交可以使胎心率更稳定于正常范围内。说明电针三阴交穴在分娩前是安全的,并且使胎心率更稳定于正常范围内。2.三组产妇待产期生理指标无显着差异。但电针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线图较另外两组更平稳。电针三阴交对产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有良性影响。3.分娩时电针组的出血量与安慰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出血量在150毫升以下的例数电针组最多(7例),大于300毫升的电针组最少(0例),电针三阴交穴分娩是安全的,并可能有良性影响。4.电针组、安慰电针组、空白对照组剖宫产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5.电针组、空白对照组、安慰电针组的产后2小时、24小时出血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6.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身长、胎心律、产妇待产期心律、分娩时羊水粪染情况、子宫复旧情况、乳汁分泌情况,空白对照组、安慰电针组、电针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电针三阴交催产对母婴是安全的,使胎心率更稳定于正常范围内,对产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有良性调节作用。

韩颖[9](2006)在《电针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催产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子宫收缩乏力(uterine inertia),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两种,根据发生时期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子宫收缩力弱,产程延长,对母婴均有不良影响,易导致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手术产率增高,易引起产后出血,产褥期并发症亦增多。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力异常引起的滞产,是针灸临床治疗的适应症。现代妇产科临床加强宫缩、促进产程进展的催产方法较多,最常用的是人工破膜、小剂量催产素静脉点滴法,但都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如宫缩过强、胎儿宫内窘迫、出血、感染、羊水栓塞、脐带脱垂等,给产妇及婴儿带来较大的痛苦和损伤,甚至危及生命。针灸催产在我国由来已久,具有镇痛、促进宫颈成熟、加强宫缩、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等优势,在古今产科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选取合谷穴针刺催产下胎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取得了一定疗效,尤其对晚期妊娠催产、引产有重要意义。合谷穴被列为妊娠禁用穴,同时又是针灸催产的有效穴位,古今医籍中有许多记载。但是,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疗程长短各异,很难评判疗效的优劣;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盲法临床试验设计,未能形成标准化的中医针灸诊疗方案;尚缺乏合谷穴单穴应用于针刺催产的研究,不能对合谷穴催产作用的相对特异性进行评价。因此,本研究专就电针合谷穴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所致难产进行研究,依照循证医学模式,采用随机、对照、盲法临床试验方法,以客观评价和验证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的相对特异性治疗功效,为临床优选用穴服务,并确立规范化的临床诊疗方案。2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的子宫收缩乏力产妇,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等选择入组病例,产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入针药组(治疗组)或药组(对照组)。临床研究中贯彻盲法,要求研究者、操作者、统计者三者分离。治疗组(针药组):在使用催产素静脉滴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同时进行针刺治疗:取双侧合谷穴针刺,留针30分钟;对照组(药物组)使用催产素静脉滴注常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个小时;产后3天内每日面诊1次,产后第7天、第14天各电话随访1次,必要时面诊。观察指标:1.疗效指标:子宫收缩情况、产程进展情况、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羊水粪染情况、产后出血、子宫复旧情况等。2.安全性指标:产妇心率、心律、血压、呼吸,新生儿Apgar评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和安全性分级。采用Access2000软件编制数据录入程序,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使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3研究结果

杨芳[10](2005)在《在电针抗早孕、促分娩实验中优选刺激参数的研究》文中提出针灸下胎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古代,针刺是催生引产的重要手段,许多穴位是孕妇禁针禁灸穴,同时也成为了下胎的经验要穴。目前针刺合谷、三阴交抗早孕、促分娩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电针的刺激参数包括电针的波形、频率、强度等,不同的刺激参数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在临床中规范电针刺激参数,发挥针灸的独特优势已显得十分重要。本课题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电针的不同刺激参数对抗早孕、促分娩作用的影响。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研究。前期实验证实电针留针时间、间隔时间及电针使用的频率不同,促分娩效应不同,说明电针刺激参数对针刺效应有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本实验主要研究电针的不同波形对晚孕大鼠子宫收缩力作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寻求最佳促分娩效应的波形,为临床合理选择电针刺激参数抗早孕、促分娩提供科学依据。将体重 180-220 克成年雌性 Wister 大鼠 55 只,随机分为五个组,分别为连续波组、簇形波组、疏密波组、正常对照组、妊娠对照组,每组 11 只大鼠。造模后各针刺组分别于妊娠第 19 天各针刺一次,均取双侧合谷穴及三阴交穴,先合谷后三阴交,合谷留针 20 分钟后,加针三阴交 5 分钟。使用韩氏多用治疗仪,同一对正负极连接同名穴,频率 50HZ,强度以大鼠肢体轻微抖动为度。测定了子宫收缩强度、频率及收缩力,血清 E2、P、TXB2、6-K-PGF含量及 E2/P 值、T/P 值。实验结果如下:1.起针后 20min 内,三种波形电针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强子宫收缩强度、频率、子宫收缩力,明显高于针前水平。其中连续波组在针刺期间及针后 20分钟内,使宫缩强度、频率及宫缩力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针前水平。2.不同波形均可使血清中 6-K-PGF 含量增高,对血清中 E2、P、TXB2含量和 E2/P 值、T/P 比值呈现不同影响。3.连续波电针对子宫收缩活动的影响是通过调节血清中 E2/P 和 T/P 的平衡关系,说明针灸的整体调节作用。证明,E2 与 P、T 与 P 动态平衡关系的维持较单个物质的升高与降低对分娩影响的意义更重大。综合比较各项指标,电针刺激合谷、三阴交促分娩时应选择连续波,提示此种波形能最佳发挥合谷、三阴交二穴在内分泌及神经反射两方面地促分娩机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前期临床研究证实针刺合谷、三阴交能够减轻药物流产引起的下腹痛,并能缩短排囊时间。本实验通过观察在电针辅助药物流产临床应用中,比较电针的不同刺激参数与针灸效应的关系,从而优选最佳的电针刺激参数,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IV在电针抗早孕、促分娩实验中优选刺激参数的研究将 109 例药物流产患者分为三组,做组间对照。在口服米索前列醇后30-60min 之内,治疗 1 组同时取双侧的合谷穴和三阴交穴,使用韩氏多用治疗仪,簇形波,100HZ,强度以每一患者可耐受之最大的强度;治疗 2 组取双侧合谷穴及三阴交穴,先合谷后三阴交,合谷留针 20 分钟后,加针三阴交 5分钟。使用韩氏多用治疗仪,连续波,频率 50HZ,强度以每一患者可耐受之最大的强度。实验结果如下:1.电针合谷、三阴交能够减轻药物流产引起的副反应,而选用治疗 2 组的治疗方法及电针刺激参数则具有相对明显的趋势。2.电针合谷、三阴交可以减少药物流产患者的排囊时间,与治疗 1 组相比,选用治疗 2 组的方法能够明显的减少患者的排囊时间,具有明显的优势 。3.电针合谷、三阴交可以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4.电针合谷、三阴交辅助药物流产终止早期妊娠是安全、简便、可行的 。基于以上的实验结果,认为临床应用合谷、三阴交穴促进抗早孕、促分娩,应先针刺合谷穴后针刺三阴交穴,合谷留针 20 分钟后加针三阴交 5 分钟,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50HZ,波形应选择连续波,能达到最佳的抗早孕、促分娩效果。关键词:电针; 合谷; 三阴交; 刺激参数

二、晚孕催产方式21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孕催产方式21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砭石穴位刺激在足月妊娠第一产程中安神镇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国内外分娩模式现状
    1.2 古代应用经络穴位刺激助产的记载
    1.3 当代分娩助产的研究及发展
        1.3.1 针刺助产镇痛
        1.3.2 电针助产、镇痛
        1.3.3 经皮神经电刺激法(TENS)助产
        1.3.4 水针助产
        1.3.5 穴位刺激助产
        1.3.6 耳穴压豆镇痛助产
    1.4 古代文献砭石之考古与记载
        1.4.1 砭石考古
        1.4.2 砭石的古代记载
        1.4.3 砭石的失传
        1.4.4 泗滨浮石用作砭石的由来
        1.4.6 砭石疗法在宁心安神和妇产科的应用
第二章 砭石助产镇痛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思路与设计
    2.2 研究方案
        2.2.1 砭石治疗组
        2.2.2 仿砭石对照组(对照组)
        2.2.3 耳穴对照组(耳穴组)
    2.3 分组设计
    2.4 重点解决之问题
    2.5 观察指标
        2.5.1 主要疗效指标:
        2.5.2 次要疗效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
    2.8 研究结果
        2.8.1 三组产妇基线情况
        2.8.2 结局指标比较: 三组90例足月待产的产妇中(每组30足月产妇)
第三章 讨论
    3.1. 现代医学分娩镇痛的现状
    3.2 传统中医学在分娩镇痛和助产中的作用
    3.3 助产穴选: 合谷、三阴交、印堂
    3.4 砭石疗法特色
        3.4.1 泗滨浮石特性
        3.4.2 远红外作用
        3.4.3 促进微循环作用
        3.4.4 超声波作用
        3.4.5 提高能量代谢作用
        3.4.6 温阳活血作用
    3.5 砭石刺激穴位安神镇痛施术方法
    3.6 砭石穴位刺激的效果评价
    3.7 孕期宣教、保健和人文关怀在助产方面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及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TOLAC适应症及产程
        2.3 相关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经穴/时机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的研究 ——基于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及子宫平滑肌舒缩物质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2003~2012年国内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1 检索方法
        2 研究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治疗
        2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及针灸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原发性痛经的针刺介入时机
        1 不同针刺时机介入治疗原发性痛经
        2 不同针刺介入时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比较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1 针灸对体表微循环影响
        2 针灸对脏器微循环的影响
        3 针灸对微循环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1 经穴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2 介入时机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不同时机电针对类痛经模型大鼠扭体反应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不同时机电针对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不同时机电针对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舒缩物质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附表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附 查新报告

(4)2002-2008年国内针刺助产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检索方法
2 文献概况
    2.1 文献年度发表概况
    2.2 研究类属
    2.3 研究方向
        (1) 临床研究:
        (2) 基础研究:
3 文献分析
    3.1 临床研究
        (1) 针刺对分娩痛的影响:
        (2) 针刺对产程的影响:
        (3) 针刺对产后的影响:
        (4) 其他
        ①针刺对流产的影响:
        ②针刺与心理:
    3.2 基础研究
        (1) 针刺对内分泌的影响:
        (2) 针刺对子宫收缩的影响:
    3.3 文献研究
4 结语

(5)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研究及痛经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胞宫及痛经的认识
        1. 中医对胞宫的认识
        2.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3. 痛经病因病理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三阴交穴的古代应用及现代研究
        1. 三阴交穴的古代应用
        2. 三阴交穴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及痛经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一 针灸治疗胞宫相关疾病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文献研究
        3. 古今文献统计结果对比及汇总
        参考文献
    二 针灸治疗痛经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文献研究
        3. 古今文献统计结果对比及汇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痛经流行病学调查 高校女生月经及痛经情况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附篇 电针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初步临床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电针三阴交对产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1 影响分娩过程因素的研究
        1.1 产力
        1.2 产道
        1.3 胎儿
        1.4 精神因素
    2 缩短产程的疗法
        2.1 现代医学疗法
        2.2 针灸对产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临床资料
    1 设计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2.2 器具
        2.3 操作
        2.4 注意事项
        2.5 静脉取血
        2.6 意外情况处理
结果
    1 基线分析
        1.1 年龄可比性分析
        1.2 妇科情况可比性分析
        1.3 产科检查可比性分析
        1.4 生理指标可比性分析
        1.5 胎心率可比性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产程结果
        2.2 皮质醇
        2.3 剖宫率比较
讨论
    1 产程时间分析
    2 机理分析
    3 产程结果与机理结果相矛盾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电针三阴交对正常分娩产妇产程及宫缩痛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一 分娩镇痛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分娩镇痛的认识
    2 国外分娩镇痛的发展简史
    3 现代对分娩镇痛的认识
文献综述二 古今文献对三阴交在产科方面的研究
    1 三阴交在古代文献下胎催产的研究
    2 三阴交穴在产科中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受试者分布与试验完成情况
    2 可比性分析
    3 临床疗效分析(ITT,PP)
    4 安全性及耐受性评价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8)电针三阴交在催产过程中母婴安全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催产、分娩镇痛及安全性的研究
    2 针灸对催产、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3 三阴交单穴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3 意外情况处理
        4 观察周期(包括随访)
        5 观察指标
        6 安全性分级标准
    结果
        1 数据管理
        2 结果统计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选穴依据
        2 电针方法和相关参数的确立
        3 结果讨论
        4 影响因素分析
        5 今后研究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电针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催产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针灸催产的中医理论研究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在电针抗早孕、促分娩实验中优选刺激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灸促进抗早孕作用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不同波形电针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电针的不同波形对晚孕大鼠子宫收缩力作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二:在电针辅助药物流产的临床应用中优选刺激参数的研究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晚孕催产方式21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砭石穴位刺激在足月妊娠第一产程中安神镇痛的临床研究[D]. 罗曼茵(Tansy Man Yan LAW).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及结局的临床分析[D]. 黄娟. 皖南医学院, 2019(11)
  • [3]经穴/时机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的研究 ——基于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及子宫平滑肌舒缩物质实验[D]. 李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4]2002-2008年国内针刺助产文献分析[J]. 陈滢如,朱江. 中国针灸, 2010(10)
  • [5]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研究及痛经的流行病学调查[D]. 陈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6]电针三阴交对产程的影响[D]. 李娜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4)
  • [7]电针三阴交对正常分娩产妇产程及宫缩痛影响的临床观察[D]. 张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8]电针三阴交在催产过程中母婴安全性的临床观察[D]. 刘亚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9]电针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催产作用的临床观察[D]. 韩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在电针抗早孕、促分娩实验中优选刺激参数的研究[D]. 杨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妊娠晚期引产21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