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生清香木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韩豫,陈培,陈彧[1](2021)在《海南林下种植何首乌前景展望》文中提出展望海南经济林林下种植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前景,为海南推广经济林下种植何首乌提供依据和建议。
周红,王庆华[2](2021)在《清香木育苗造林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是我国南方热区优良的常绿阔叶乡土树种,通过多年的营林实践,总结出清香木造林的技术要点为:培育容器壮苗,整地打塘,雨季及时定植,混交配置,小块状抚育。
张苗[3](2021)在《野性反击:云南文山牛村苗药知识的生成与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胡光平,王桂萍,胡刚,韩堂松,陈海虹[4](2020)在《清香木姜子容器苗繁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开展清香木姜子容器苗繁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清香木姜子种子基本为圆形,横径为0.43 cm、纵径为0.45 cm,千粒重40.76 g;场圃发芽率为38.33%,0.01%赤霉素浸泡其种子24 h的种子发芽率为49.00%,提高了10.67%;清香木姜子1年生容器苗平均地径达0.35 cm,平均高达37.1 cm。
张俞[5](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朱奕婕[6](2020)在《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合理的树种规划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效起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效益的作用。本文在对昆明市概况研究、昆明市园林树种应用现状研究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科学合理地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树种规划领域,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可有效改观以往选择树种时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实现客观、科学与合理,研究可为其他城市的树种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确定了昆明市树种规划原则和昆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规划了六项技术经济指标。(2)构建了昆明市树种规划的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层次结构中各个元素的权重。规划因素中,生长适应权重为0.361,观赏效果为0.238,生态功能为0.202,社会效益为0.113,经济因素为0.086;评价指标中权重值最大的前三项是耐寒性、耐干旱和地域特色。(3)在对50个规划树种应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制定的26项评价指标十分制评分标准与昆明市树种规划综合评分函数,对每个园林树种进行综合评分。从而根据50个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高低,选择排名前4的滇润楠、滇朴、云南樟和冬樱花作为昆明市基调树种,选择排名前24的黄连木、山玉兰、云南拟单性木兰、清香木、球花石楠、复羽叶栾树、头状四照花、枫香树、云南樱花、滇合欢、白花泡桐、梧桐、红花木莲、银杏、华山松、肋果茶、垂丝海棠、桂花、川滇三角枫、滇楸共20个树种作为昆明市骨干树种。同时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到获得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全过程中,建立的Excel计算模板方便实用。(4)规划276种一般树种,完成昆明市树种规划园林植物名录。推荐滇润楠和冬樱花为昆明市的市树。(5)对昆明市城市绿地进行分类树种规划,分别规划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与一般树种。最后对昆明市树种规划提出建议。
李晓娇,杨丽华,陈玉梅,曹凯红,何健民[7](2020)在《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以清香木叶为试材,研究超声辅助-共水法(ultrasonic assisted-common water method,UWD)、微波辅助-共水法(microwave assisted-common water method,MWD)、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 3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主要成分以及对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和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MWD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提取率最高为2.03%; UWD法、MWD法、SDE法提取的精油分别鉴定出12、10、10种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5.42%、97.00%、98.01%; 3种精油清除DPPH·的能力为UWD精油> MWD精油> SDE精油,清除ABTS+·的能力为SDE精油> MWD精油> UWD精油; 3种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均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相比MWD和SDE精油,UWD精油具有更好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其对3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0.005、0.02、0.04 g/mL,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为0.01、0.02、0.04 g/mL。
张国先,李静,叶光志,潘晶,余志祥,向睿,邓晓燕,韩海洋[8](2019)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原生观赏植物筛选与繁育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植物群落的深入调查,从树型、花、叶、果等多种因子进行综合评定,筛选出景观价值高的原生观赏植物30种,对筛选出的冬樱花、滇榄仁、木蝴蝶等12种原生植物进行繁殖和轻基质培育试验,找出最佳繁育方法,培育苗木10万株,推广应用于攀枝花城市视野区的山体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森林质量提升等城市森林建设工程,营建了1500 hm2生态景观林,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类似地区山体生态治理、原生植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孙永磊[9](2019)在《喀斯特断陷盆地两种乡土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文中指出喀斯特断陷盆地季节性干旱严重,每年的11月-次年4月为旱季,5月-10月为雨季,水分是阻碍当地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非生物因子。本研究选择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a)两种常见的乡土植物幼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雨季-旱季-雨季不同的盆栽幼苗控水处理方式,分别对D1、D2、D3、D4、D5五种不同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依次为40%、34%、28%、22%、16%)、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梯度植物幼苗的生长、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以期揭示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同时,利用隶属函数法分析植物幼苗适应水分胁迫能力强弱,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筛选植物幼苗水分胁迫指标评价体系。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D1、D2、D3、D4、D5五种不同水分梯度清香木和白枪杆植物幼苗分析表明,D5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16%)的清香木和白枪杆幼苗由于极度缺水,在水分胁迫约40天后全部死亡,但D1至D4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40%~22%)的幼苗没有出现死亡现象,由此推断,植物萎蔫系数在16%~22%之间。此外,随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清香木和白枪杆两种植物幼苗的株高、总生物量、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指标值在雨季Ⅰ、旱季、雨季Ⅱ测定时间内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糖指标值随测定时间的推移呈现出“降-升-降”的规律,脯氨酸、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指标值随测定时间的推移先降低后升高。综合分析得出,两种植物幼苗均在D2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34%)生长状况最佳,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均会对清香木和白枪杆幼苗生长、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对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梯度两种植物幼苗分析表明,两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指标在复水后的补偿效应与前期水分胁迫程度成反比。雨季复水后,D1-D4水分梯度幼苗(土壤重量含水量由22%复水到40%)株高、总生物量和地上部干重不能恢复到D1-D2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由34%复水到40%)幼苗指标值水平。D2-D4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由22%复水到34%)幼苗净光合速率恢复程度较高,但与D2-D3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由28%复水到34%)幼苗净光合速率仍有显着差异。生理生化指标方面表现为清香木和白枪杆幼苗在雨季复水到D2水分梯度(土壤重量含水量34%)后,D2-D3和D2-D4水分梯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能够恢复到较高水平,而脯氨酸、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能够随恢复时间的推移而维持在较低水平。(3)对清香木和白枪杆幼苗14种测定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株高及总生物量等生长指标与水分胁迫抗逆性的关联度较高,这为评判当地乡土植物幼苗应对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强弱提供了可参考的筛选指标。另外,清香木和白枪杆幼苗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分别为0.442和0.501,白枪杆幼苗应对水分胁迫逆境的综合能力要强于清香木幼苗。因此,从植物应对水分胁迫逆境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与清香木幼苗相比较,白枪杆幼苗可作为喀斯特断陷盆地植被恢复的优先选择树种。
许瑶[10](2019)在《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孑遗植物银杏和珙桐的适生区》文中研究指明预测物种的适生区范围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问题是生态学和植物保护学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两个数据库中地理信息数据和WorldClim数据库中的气候数据,以银杏和珙桐两种典型孑遗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最大熵(MaxEnt)模型分析获得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现在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范围以及两种孑遗植物随着气候变化发生的适生区迁移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MaxEnt模型具备很好预测银杏和珙桐在中国适生区范围的能力,AUC值均大于0.85。同时根据刀切法的结果可知温度对两种孑遗植物适生区分布的影响大于降水对两种孑遗植物适生区分布的影响,其中对银杏适生区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最冷季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和昼夜温差月均值,对珙桐适生区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年均降水量、温度季节变化和昼夜温差月均值。(2)两种孑遗植物的适生区分布均集中于中国的三个区域,其中银杏的适生地集中在我国东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同时零星散布在我国西南边境。珙桐的适生地集中在我国西南局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同时零星散布在北京和辽宁东部边境。(3)总体说来,未来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两种孑遗植物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与现在条件下两种孑遗植物的适生区范围大体相同,但趋于零散化分布。在2050s和2070s,银杏在中国的适生区集中在中国东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以及中国西南边境。但是在RCP 6.0和8.0的条件下山西、河北和陕西的银杏分布范围较现在气候条件下有所减少。在2050s和2070s,珙桐在中国的适生区集中在中国西南局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北京和辽宁东部边境。但是重庆四川边境一带不再适合珙桐生长。(4)总体来看,在RCP 2.6、4.5、6.0和8.5四种不同的C02浓度条件下两种孑遗植物的适生区质心均有向北移动的趋势。不过银杏于中国的适生区质心移动方向为东北方向,而珙桐只有在RCP 4.5和6.0 CO2浓度条件下,质心有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在RCP 2.6和8.5 CO2浓度条件下,质心的移动趋势变为西北。本文旨在研究预测中国典型孑遗植物的适生区,探讨了环境因子以及气候变化对物种适生区范围的影响,并为以后孑遗植物的适生区预测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为制定孑遗植物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野生清香木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生清香木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林下种植何首乌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何首乌生长分布现状 |
2 开发前景 |
2.1 市场开发利用 |
2.2 市场需求量分析 |
2.3 经济效益分析 |
3 海南经济林林下种植何首乌优势 |
3.1 自然环境优势 |
3.2 林下种植优势 |
3.3 市场优势 |
4 林下种植何首乌模式 |
4.1 经济林选择 |
4.2 立地条件 |
4.3 品种选择 |
4.4 种植方法 |
4.5 搭架拉网 |
5 发展建议 |
5.1 提高认识,培养示范种植户 |
5.2 推进科技入户,加强成果转化 |
5.3 加大种植户组织化力度,提高市场份额 |
(2)清香木育苗造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
2 育苗技术 |
2.1 种子采集 |
2.2 种子贮藏 |
2.3 播种季节 |
2.4 苗床准备 |
2.5 催芽 |
2.6 播种 |
2.7 苗期管理 |
2.8 容器苗培育 |
2.9 苗木出圃 |
3 造林技术 |
3.1 造林模式 |
3.2 造林密度 |
3.3 清林整地 |
3.4 施基肥 |
3.5 造林时间 |
3.6 造林方法 |
3.7 抚育管理 |
4小结 |
(4)清香木姜子容器苗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来源 |
1.2方法 |
1.2.1种子采集及储藏 |
1.2.2基质配制 |
1.2.3集中播种 |
1.2.4苗木上袋 |
1.2.5袋装苗苗期管理 |
1.3数据调查及处理方法 |
2结果分析 |
2.1清香木姜子种子测定结果 |
2.2清香木姜子种子发芽率结果 |
3结论和讨论 |
(5)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
一 服务功能特性 |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
第一节 模式构建 |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昆明市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环境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 |
2.2.3 土壤 |
2.3 自然植被状况 |
2.4 城市绿地状况 |
2.5 小结 |
第三章 昆明市园林树种应用现状研究 |
3.1 植物种类分析 |
3.2 应用比例分析 |
3.3 古树名木资源分析 |
3.4 园林树种应用现状调查 |
3.4.1 调查树种 |
3.4.2 调查范围 |
3.4.3 调查内容 |
3.5 园林树种应用现状问题分析 |
3.5.1 园林树种种类偏少,植物多样性不足 |
3.5.2 乡土树种应用不足,地域特色不明显 |
3.5.3 对园林树种生长适应性的重视有待加强 |
3.5.4 垂直绿化运用少,绿视率低 |
3.5.5 花卉应用较少,“花都”城市形象不突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昆明市园林树种规划 |
4.1 规划思路 |
4.1.1 规划依据 |
4.1.2 指导思想 |
4.1.3 规划目标 |
4.1.4 规划原则 |
4.2 昆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 |
4.2.1 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 |
4.2.2 地带性植被类型 |
4.2.3 建群种 |
4.2.4 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 |
4.3 技术经济指标 |
4.3.1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
4.3.2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 |
4.3.3 乔木与灌木 |
4.3.4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 |
4.3.5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 |
4.3.6 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 |
4.4.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
4.4.2 调查问卷的设置 |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5 园林树种的综合得分 |
4.4.6 昆明市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规划 |
4.5 昆明市一般树种的规划 |
4.6 昆明市市树与市花的建议 |
4.6.1 市树 |
4.7 小结 |
第五章 昆明市城市绿地分类树种规划 |
5.1 公园绿地树种规划 |
5.1.1 基调树种 |
5.1.2 骨干树种 |
5.1.3 一般树种 |
5.2 防护绿地树种规划 |
5.2.1 基调树种 |
5.2.2 骨干树种 |
5.2.3 一般树种 |
5.3 广场用地树种规划 |
5.3.1 基调树种 |
5.3.2 骨干树种 |
5.3.3 一般树种 |
5.4 附属绿地树种规划 |
5.4.1 基调树种 |
5.4.2 骨干树种 |
5.4.3 一般树种 |
5.4.4 行道树树种规划 |
5.5 区域绿地树种规划 |
5.5.1 基调树种 |
5.5.2 骨干树种 |
5.5.3 一般树种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2.1 对昆明市树种规划的建议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附录 C:附表 |
附表1 昆明市园林绿地植物调查表 |
附表2 昆明市树种规划园林植物名录 |
附录 D:附图 |
附图1 昆明市绿化应用植物种类调查卡片 |
附图2 问卷调查样例 |
附图3 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Excel计算 |
附图4 基调树种 |
附图5 部分骨干树种 |
(7)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清香木叶精油的提取方法 |
1.3.1. 1 超声辅助-共水法提取清香木叶精油(UWD精油) |
1.3.1. 2 微波辅助-共水法提取清香木叶精油(MWD精油) |
1.3.1. 3 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清香木叶精油(SDE精油) |
1.3.2 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成分分析[16-17] |
1.3.3 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1.3.3. 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1.3.3. 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1.3.4 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抑菌活性测定 |
1.3.4. 1 培养基制作 |
1.3.4. 2 菌种的活化[21] |
1.3.4. 3 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抑菌效果测定 |
1.3.4. 4 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GC-MS成分比较 |
2.2 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
2.2.1 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对DPPH·清除率 |
2.2.2 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对ABTS+·清除率 |
2.3 三种方法提取明清香木叶精油的抑菌活性比较 |
2.3.1 三种不同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抑菌活性结果 |
2.3.2 三种不同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MIC和MBC |
3 结论 |
(8)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原生观赏植物筛选与繁育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主要原生观赏植物筛选 |
1.1 筛选原则和标准 |
1.2 筛选情况 |
1.3 原生观赏植物生境及物候观测记录 |
1.4 筛选结果 |
2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原生观赏植物繁育 |
2.1 原生观赏植物繁育原则 |
2.2 繁育植物特征及情况简介 |
3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主要原生观赏植物示范推广应用 |
3.1 示范推广应用原则 |
3.2 示范推广应用区域 |
3.3 示范推广面积及树种 |
3.4 示范推广应用效果 |
3.5 示范推广应用实例 |
3.5.1 花城新区干坝塘独松梁子(三线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示范项目 |
3.5.2 东区保安营生态功能区治理 |
3.5.3 西区视野区尖山生态治理中日合作造林项目 |
3.5.4 米易广东山生态功能区治理项目 |
(9)喀斯特断陷盆地两种乡土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 |
1.2.2 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适应能力的判定指标 |
1.2.3 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方法 |
2.4.1 实验设计 |
2.4.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3 统计分析 |
3 两种植物幼苗对5种不同水分梯度的响应 |
3.1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 |
3.1.1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株高的影响 |
3.1.2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3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根冠比的影响 |
3.2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 |
3.2.1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2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3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4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3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
3.3.1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叶绿素的影响 |
3.3.2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脯氨酸的影响 |
3.3.3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丙二醛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
3.3.4 水分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两种植物幼苗对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的响应 |
4.1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 |
4.2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 |
4.2.1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4.2.2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蒸腾速率的影响 |
4.2.3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气孔导度的影响 |
4.2.4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4.3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
4.3.1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叶绿素的影响 |
4.3.2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脯氨酸的影响 |
4.3.3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丙二醛的影响 |
4.3.4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可溶性糖的影响 |
4.3.5 持续性降低水分及复水对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两种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逆境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 |
5.1 水分胁迫下植物幼苗生长、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指标间相互关系 |
5.2 两种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逆境适应能力强弱分析 |
5.3 两种植物幼苗与水分胁迫逆境相关指标的筛选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孑遗植物银杏和珙桐的适生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物种适生区预测研究 |
1.2.2 MaxEnt模型的发展 |
1.2.3 MaxEnt模型于物种分布中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MAXENT模型介绍 |
2.1.1 最大熵理论 |
2.1.2 最大熵模型 |
2.2 数据来源和处理 |
2.2.1 地理分布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
2.2.2 环境因子的搜集和处理 |
2.2.3 MaxEnt模型预测 |
第3章 用MAXENT模型预测银杏的适生区 |
3.1 引言 |
3.2 模型评价和主要环境因子 |
3.3 现在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 |
3.4 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 |
3.5 适生区迁移 |
3.6 讨论 |
3.7 小结 |
第4章 用MAXENT模型预测珙桐的适生区 |
4.1 引言 |
4.2 模型评价和主要环境因子 |
4.3 现在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 |
4.4 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预测 |
4.5 适生区迁移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问题与展望 |
6.1 问题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野生清香木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林下种植何首乌前景展望[J]. 韩豫,陈培,陈彧. 林业科技通讯, 2021(05)
- [2]清香木育苗造林技术[J]. 周红,王庆华. 林业科技通讯, 2021(05)
- [3]野性反击:云南文山牛村苗药知识的生成与转化研究[D]. 张苗. 云南民族大学, 2021
- [4]清香木姜子容器苗繁育技术研究[J]. 胡光平,王桂萍,胡刚,韩堂松,陈海虹. 种子科技, 2020(11)
- [5]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6]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D]. 朱奕婕.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三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叶精油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J]. 李晓娇,杨丽华,陈玉梅,曹凯红,何健民.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16)
- [8]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原生观赏植物筛选与繁育应用[J]. 张国先,李静,叶光志,潘晶,余志祥,向睿,邓晓燕,韩海洋.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9(05)
- [9]喀斯特断陷盆地两种乡土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D]. 孙永磊.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10]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孑遗植物银杏和珙桐的适生区[D]. 许瑶.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