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局域网络优化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延芝[1](2021)在《无线局域网络数据多字符排序加密传输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字符型数据加密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延迟、速率慢、丢包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无线局域网络数据多字符排序加密传输方法。该方法分为三部分,首先融合字符特征,包括词性、位置、频率以及关联度等,并计算每个字符的得分,以此实现关键字符提取并排序,然后利用DES算法和RSA算法组成一种混合加密算法,对关键字符明文进行加密,最后通过无线局域网络实现关键字符密文发送和传输。结果表明:与文献[4-6]中提到的方法相比,所研究方法应用下,加密性能和传输性能各指标的表现均要更好,说明本方法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也解决了字符型数据加密传输中延迟、速率慢、丢包等问题,实现加密性能和传输性能的共赢,达到了研究的目标。
严斌,郭超群,张兵[2](2021)在《基于SNA-DBSCAN的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及聚类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基建工程从立项到竣工投用需要多个单位跨专业合作,其间关系复杂,网络化趋势明显。本研究运用SNA理论和方法,建立高校基建合作网络模型,基于案例分析其网状拓扑结构特征,并以此为DBSCAN算法指标将案例聚类。结果表明:大型基建工程和资质完备的咨询、建筑企业是合作网络中常见的核心节点;"核心局域网个数"及"中心化程度"是两个合理的分类维度。本研究对高校基建管理者提出相关建议,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基建管理理论。
史栋[3](2021)在《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管理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学生人数的增长对高校的考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高校考勤普遍采用的人工点名方式存在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很难满足当今高校考勤的需求。因此,研究一款适用于教学、会议等场景的小型便携自组网考勤系统,实现准确、快速考勤,对节约课堂时间、提升管理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利用无线网络接入认证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RADIUS协议的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模型。该模型有效回避了单一无线接入点无法满足考勤场景下的高并发连接需求的不足,保证了系统在大批量、高密集用户场景下的考勤数据传输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款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管理考勤系统。该系统选用小型ARM嵌入式开发板作为硬件运行环境,具备完整的独立无线局域网络组网和数据处理能力。用户通过手机等无线设备连接系统自身组建的考勤网络即可参与考勤,无需使用额外的数据流量。为了提升信道有效使用率,针对考勤过程中用户数量远大于系统自身无线接入点的信道限制问题,使用Portal技术将考勤网络的接入认证与考勤系统的签到步骤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用户在网络接入认证的同时完成考勤签到,以达到缩短用户占用网络信道时间的目的。为了释放已完成考勤用户占用的无线信道资源,使用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模型对考勤网络中的无线客户端进行管理。当用户成功考勤后,系统立即关闭已完成考勤用户的连接,杜绝了空闲客户端占用信道的问题。该系统可在不借助任何外部设备的情况下完成组建无线局域网络、接收和处理考勤数据等功能,具有自组网、易携带、使用方便快捷的特点。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的考勤方式,基于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模型所设计的考勤系统有效缩短了考勤时间,显着提高了并发考勤数据的承载能力,达到了准确、快速考勤的目的。
郭超群[4](2021)在《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涵盖面广泛,尤以新校区、新场馆及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为代表,从项目的立项到竣工投用需要不同建设主体跨专业合作,其间节点关系错综复杂,网络化趋势明显且网络规模庞大,给高校基建管理者带来“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的严峻工作挑战。积极寻求高校基建合作网络可视化方法,揭示其基本结构特征并探析特征背后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对于各地高校基建管理工作的提质增效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同于高校基建档案管理模式变革、部门组织架构优化及内部财务审计等中宏观管理方法的分析探讨,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结合定性、定量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更深层面上探讨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首先使用八爪鱼、Python等爬虫工具收集整理32所高校基建工程中标信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实现高校基建合作网络可视化,并选取网络密度、连通分量、节点中间中心度为网络指标,初步分析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发现:案例合作网络中都存在一个或两个核心集群(Core-Lan,CL),其他边缘节点(Edge-Node,EN)或多或少地分布在网络四周,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清晰的层级结构。接着选取CL、EN占比为聚类指标,使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将32个案例合作网络聚类,验证网络结构特征可靠性,与此同时得到案例CL、EN节点比例阈值。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高校层级、城市等级、校区数量、新建单项工程和活跃中标单位等网络节点属性为解释变量,对32个高校基建合作网络案例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核心局域网络和中心化程度为结果变量,并根据能够划分不同类别合作网络的CL、EN节点比例阈值进行量化,使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risp-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csQCA)对上述影响因素与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特征间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展开分析,共形成12种不同的前因条件构型;文章探讨了不同条件构型所呈现的多种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包含两种单核心局域网络形成机制、四种双核心局域网络形成机制和两种高中心化程度形成机制;结合相关结论,文章就如何在高校基建管理实践中识别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发挥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影响因素正向组态效应提出针对性建议。本研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和相关聚类算法,在揭示数据层面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使用定性比较分析法探析大量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与结构特征间的复杂因果关系及结构特征的形成机制,能够打破隐藏于复杂网络后的“合作封闭圈”和不法垄断。相关成果为高校基建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对促进高校基建管理规范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张强[5](2020)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智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契合的新形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与模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呼应着场馆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国家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如何在政府财力有限和现有设施工艺薄弱的状态下,构建新时代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机制,提升其建设标准化、运营数字化、应用人本化水平,实现人与运动、场馆智慧互连。本研究不仅能加深社会各界对智慧体育场馆治理的理解,对于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场馆运营的根本性痛点,满足消费受众的体验新需求和辅助智慧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了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分析,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三层系统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内容,提出了五种实现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模式,设计了四类场景营销的类型,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场馆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6个省份部分体育场馆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协同体。从体育场馆发展历程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设施的应用形成的先进发展理念,是体育场馆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较之互联网+场馆、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场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其鲜明的特征。智慧体育场馆利用新技术实现人与场馆的感知互联,通过具有认知、判断、应对的智能方式深度整合资源和促进公众运动参与,在体育场馆各个环节实现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优化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智慧体育场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其服务体验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在场馆情境中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推动场馆全面升级服务形态。从协同管理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智慧体育场馆是以新技术为基础,以追求服务、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典型特征,通过整合体育场馆及相关资源推进服务应用创新,从而实现场馆服务功能的升级优化。(2)研究构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拓展和完善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价值探索。本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智慧体育场馆的关联,辨析了智慧体育场馆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定义,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目标和关键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架构,具体由技术层、资源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其中技术层位于系统的底层,包括作为场地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智能硬件和数据库等;资源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包括智慧运营、资源集成和智慧社会等;应用层处于系统的最顶层,包括新型营销系统、智慧服务和统一应有等。(3)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设计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根据场馆的规模、区位条件和运营特点有所不同,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城市“地标性”休闲娱乐中心;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区域性”全民健身热力区;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节点式”运动健康服务点。从错位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导向、加强合作以及治理转变等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可持续健康发展。(4)智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多样,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场馆公共服务能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认为智慧体育场馆在提高运营能力,优化人力资本、降低能耗成本、实现快速复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包括政府投资运营、企业投资运营、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和场馆协会纽带模式五种模式。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正确认识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分析挖掘场馆数据价值、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等问题。提出政府加强财政投入、转变观念推动场馆智慧运营、尽快酝酿场馆智慧运营方案、合理选择智慧场馆运营模式、妥善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发展策略。(5)根据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为尽快摆脱体育场馆收入渠道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的局面,场馆运营机构需要主动求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跨界思维进行场景营销互换和体育消费链接。研究根据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寻求深度变革的发展目标、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炼出注重情绪释放的娱乐型场景、强调寓教于乐的教育型场景、倡导空间差异化的审美型场景和满足精神调剂的移情型场景四类智慧营销的体验场景,以推动体育场馆智慧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提档升级。(6)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诉求。本文通过初步构建指标结构,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咨询,形成了 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设计了“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调查”问卷,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江西6个省份60座体育场馆作为调查对象,从供给侧了解体育场馆的建设期望和诉求,通过IPA分析明确智慧体育场馆应优先改进的项目,提出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规划。(2)强化政策引领,形成政策体系,研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制定奖励、补贴和扶持政策。(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市场合作,建议将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分期、分段进行分解,适当让渡部分经营权益吸引企业参与场馆智慧化改造与运营。(4)研制相关标准,针对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科学编制建设指南以及数据接口标准等规范。(5)因地制宜建设,促进长效运营,划分智慧体育场馆功能版块,有规划、有重点、有策略的确保建设体系、步骤的完整性。(6)盘活人力资源,“引智借脑”从创意、营销等行业选聘人才,“自我造血”对场馆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与轮训。
李超[6](2019)在《校园网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校园网能够为广大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同时学校可以依托校园网平台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学校也可以构建资源型校园网,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中心,服务于教育教学。虽然目前众多的学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而且各个学校也都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多学校的网络建设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网络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网络建设时受限于技术或者是受限于资金限制,也有部分网络是因为建成时间过长,导致网络老化。而由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也对校园网络的无线覆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网络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升级也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目前很多学校都对自己已有的校园网络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提高网络的带宽,用以满足广大师生对于速度的需求;升级网络安全硬件和软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安装网络监控系统,提高学校的安全级别,避免发生校园安全事件;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满足广大师生对于移动化网络服务的需求。济南职业学院校园网络在建校之初就已经完成了校园网络的部署,但是随着网络需求的不断增长,网络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学校决定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本文从济南职业学院的校园网升级改造需求出发,探究了校园网的相关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网的升级改造方案,方案中涉及了多个方面的改进:优化三层网络结构,升级了部分网络主干设备;改变了用户认证系统,升级为二次认证方式,优化了计费管理;实施无线网络升级,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部署学生就业系统和人力管理系统,升级了智慧校园平台。在此基础上,论文在最后指出了今后学院网络的发展方向,即云计算平台和智慧教室等。论文从需求分析入手,给出了校园网升级的整体方案,沿着硬件升级、智慧平台升级、无线网络升级这条主线展开详细论述。
周辰城[7](2019)在《基于EVPN的MLAG技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云计算技术风靡全球,它己经成为当今企业IT规划的常规模式,而在云计算中被大规模采纳和运用的网络虚拟化技术俨然己成为了它的基础技术方式。由于在网络中需将虚拟机动态迁移到任意目标位置,虚拟机的迅速增长以及动态迁移成为一个日趋成熟的常规业务,这时以VXLAN为代表的主流Overlay技术应运而生。VXLAN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虚拟化技术,在控制层面利用MP-BGP技术将EVPN路由消息传播出去,数据平面以IP网络为基础,使用MAC in UDP的方法进行封装,使用户的原始报文能够在任意地点跨越三层网络进行传播,大大降低了网络部署的难度和费用。但是随着云租户规模的提升跟需求灵活性的提高,云计算网络的网络带宽跟可靠性得到更高的挑战。本文以EVPN协议为基础,所做工作主要是在转发层面对MLAG技术进行设计与实现,并搭建测试环境对功能跟性能进行测试验证。首先对MLAG技术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系统介绍。然后又简单介绍VXLAN技术、EVPN协议、BGP协议等overlay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对他们的网络模型、特点、技术优势进行详细说明。接下来对本次课题进行需求概述,列出设计需要实现的软件功能跟测试需要的系统用例。其后对系统框架跟设计方案作了简要描述,然后先从MLAG地址创建、MAC同步、ARP同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系统设计部分,又详细说明了 MLAG系统实现部分,并且在正常场景跟故障场景下分析了功能实现后流量转发情况。最后提出了系统的测试方案,搭建测试环境,简要说明了测试内容跟测试结果。经过测试,本文设计的MLAG技术在EVPN协议的基础上,实现提高链路带宽的功能,同时又将链路的可靠性从单板级提高到了设备级,很好的避免了设备单点故障、单点升级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整个云计算网络的可靠性。
杨庭春[8](2018)在《融合部署型无感知认证WLAN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无线网络最早作为有线网络的延伸出现在实际应用中。近年来随着无线终端设备的发展和普及,无线网络与人类生活密切融合在一起,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线局域网络(WLAN)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无线网络类型,相关技术标准也较为完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需求和设计标准在某一区域内实施WLAN的建设任务,因此随着WLAN用户规模的增加,对无线网络服务质量的需求也在上升,针对特定无线局域网络环境采取一些优化措施将有助于提升WLAN的运行效率、综合管理和用户体验。本文基于一个WLAN建设项目展开针对性的研究,从网络架构、信号覆盖和用户认证三个方面对该WLAN进行优化。在网络架构方面,通过与集群交换系统(CSS)的对比,调整网络设备部署方式,使原先融合部署的有线局域网络拓扑与WLAN拓扑相对独立,同时采用添加备份链路配合生成树协议的方法实现WLAN网络架构优化。在完成WLAN网络架构优化之后,针对无线AP信道分配重叠问题,本文以着色图算法为基础,结合无线AP部署状况,使用Xcode编译工具改进信道分配算法,根据运算结果对无线AP发射信道进行合理分配,同时调整信号发射功率,使无线AP高密部署场所的WLAN信号覆盖质量得到提升。最后,为了提高无线AP部署的灵活性,消除信号覆盖盲区,同时兼顾WLAN用户信息的安全性。本文将借鉴瘦AP加无线AC无感知认证技术架构,利用Radius服务器、Portal服务器的旁路认证功能,搭建实验平台,分析数据报文信息验证并实现胖AP模式下的Web无感知认证,为无线网络用户使用网络和管理者组网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
周求生[9](2018)在《江西工程学校校园WIFI建设》文中指出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有很多的办公企业、高等院校等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有线网络,但是有线网络存在一定的局域性,譬如说,受到网络线路的限制等等,并不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共享网络资源额的需要。校园无线网络,就是通过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WLAN)技术,建立的无缝无线通讯网络,从而能够让人们随时随地的都能够处在一个有局域网的环境当中,形成一个覆盖整个校园的局域网。本文通过研究校园网的组成、设计思想以及WIFI技术等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过实地考察、市场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完成了江西工程学校校园WIFI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有线主干网络,建设校园无线WIFI网络,减少了重复建设且降低了成本,同时与有线网络相结合,让校园网络覆盖整个校园。采用目前市面上先进且稳定的802.11ac设备,共225个AP点,分别安置在学生宿舍、教室、实训场地、图书阅览室等场地。理论值支持12700个用户同时登录WIFI网络,实际值在5000用户以上,完全符合江西工程学校的5年发展计划。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实践,为江西工程学校搭建了一个遍布学校学生宿舍区、教学区、实训区、图书阅览室、室外等无线WIFI校园网,且具有可管理、可运营和较高安全性的无线校园网络,为学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王辰[10](2017)在《基于项目管理的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构建整个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使用该系统是共享与协作的需求,是管理向服务转变的需要,是稳定信息服务的要求,是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在梳理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基础上,指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实施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流程和现状,剖析出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分析了目前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需求。据此基于WBS分解从功能模块和组织模块两个方面设计了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利用项目管理思想提出了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规划和控制要点,并提出了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二、高校局域网络优化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局域网络优化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局域网络数据多字符排序加密传输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面对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的多字符排序加密传输方法 |
1.1 提取关键字符并排序 |
1.2 关键字符加密 |
(1)DES算法 |
(2)RSA算法 |
1.3 关键字符密文传输 |
2 仿真实验 |
2.1 无线局域网络部署 |
2.2 实验环境 |
2.3 关键字符提取 |
2.4 字符型数据加密 |
2.5 加密传输性能评价指标 |
2.6 加密传输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
3 结束语 |
(2)基于SNA-DBSCAN的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及聚类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
2 合作网络模型构建与结构分析 |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 合作网络模型构建 |
2.3 合作网络结构分析 |
3 聚类特征分析 |
3.1 案例聚类指标选取 |
3.2 算法原理 |
3.2.1 DBSCAN算法过程 |
3.2.2 参数自适应过程 |
3.3 结果分析 |
(1)参数确定 |
(2)三维聚类结果分析 |
(3)聚类特征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3)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管理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刷卡考勤 |
1.2.2 生物识别考勤 |
1.2.3 手机考勤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认证 |
2.2 网络认证协议 |
2.2.1 IEEE802.1X协议 |
2.2.2 RADIUS协议 |
2.3 Portal认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模型构建 |
3.1 主动式接入管理流程 |
3.1.1 无线局域网络通信问题分析 |
3.1.2 主动式接入管理技术 |
3.1.3 主动式接入管理流程设计 |
3.2 网络接入模型构建 |
3.3 网络接入模型性能测试 |
3.3.1 测试环境 |
3.3.2 测试方法 |
3.3.3 测试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勤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分析 |
4.1.1 可行性分析 |
4.1.2 功能需求分析 |
4.1.3 非功能需求分析 |
4.2 系统概要设计 |
4.2.1 系统体系结构 |
4.2.2 系统运行流程 |
4.2.3 系统功能框架 |
4.3 系统详细设计 |
4.3.1 注册登录模块 |
4.3.2 认证服务器模块 |
4.3.3 考勤签到模块 |
4.3.4 考勤记录管理模块 |
4.3.5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
4.3.6 无线接入点模块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概念模型设计 |
4.4.2 物理模型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勤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开发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考勤系统模块实现 |
5.2.1 注册登录模块 |
5.2.2 认证服务器模块 |
5.2.3 考勤签到模块 |
5.2.4 考勤记录管理模块 |
5.2.5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
5.2.6 无线接入点模块 |
5.3 考勤系统测试 |
5.3.1 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高校基建管理研究现状 |
1.3.2 合作网络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社会网络理论 |
2.3 研究方法选取 |
2.3.1 机器学习方法 |
2.3.2 定性比较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及案例聚类分析 |
3.1 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3.1.1 案例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3.1.2 高校基建合作网络可视化 |
3.1.3 网络特征指标选取 |
3.1.4 分析与讨论 |
3.2 高校基建合作网络案例聚类分析 |
3.2.1 聚类方法与指标的选取 |
3.2.2 参数自适应过程 |
3.2.3 聚类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分析 |
4.1 基于QCA的研究设计 |
4.1.1 分析方法的选择 |
4.1.2 影响因素识别 |
4.1.3 变量的选择与赋值 |
4.2 实证分析 |
4.2.1 真值表构建 |
4.2.2 单项前因条件必要性分析 |
4.2.3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 |
4.3 结果讨论 |
4.3.1 核心局域网络“1”结果的组态分析 |
4.3.2 核心局域网络“0”结果的组态分析 |
4.3.3 中心化程度“1”结果的组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BSCAN)的python实现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框架结构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场馆相关概念 |
2.1.2 体育场馆信息化 |
2.1.3 互联网+场馆 |
2.1.4 智能体育场馆 |
2.1.5 智慧体育场馆 |
2.1.6 场景营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3 体验经济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
3.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
3.1.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总体情况 |
3.1.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实困境 |
3.1.3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
3.3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经验借鉴 |
3.3.1 美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2 英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3 荷兰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4 日本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4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比较分析 |
3.4.1 智慧体育场馆的主导方式比较 |
3.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对象比较 |
3.4.3 智慧体育场馆的设施改造比较 |
3.4.4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比较 |
3.4.5 智慧体育场馆的验收评估比较 |
3.5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启示 |
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构建研究 |
4.1 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 |
4.1.1 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 |
4.1.2 智慧体育场馆的功能与价值 |
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 |
4.3 智慧体育场馆的关键要素 |
4.3.1 服务主体要素 |
4.3.2 服务本体要素 |
4.3.3 服务客体要素 |
4.3.4 信息空间要素 |
4.3.5 技术应用要素 |
4.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
4.4.1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理论机理 |
4.4.2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
4.5 智慧体育场馆的动力机制 |
4.5.1 内部动力 |
4.5.2 外部动力 |
4.5.3 动力机制 |
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研究 |
5.1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1.1 建设目标 |
5.1.2 建设思路 |
5.1.3 关注重点 |
5.1.4 建设内容 |
5.2 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2.1 建设目标 |
5.2.2 建设思路 |
5.2.3 关注重点 |
5.2.4 建设内容 |
5.3 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3.1 建设目标 |
5.3.2 建设思路 |
5.3.3 关注重点 |
5.3.4 建设内容 |
5.4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策略 |
6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分析研究 |
6.1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本质 |
6.2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 |
6.3 智慧体育场馆的运营实现路径 |
6.3.1 政府投资运营模式 |
6.3.2 企业投资运营模式 |
6.3.3 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模式 |
6.3.4 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模式 |
6.3.5 场馆协会纽带模式 |
6.4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应注意的问题 |
6.4.1 正确认识体育场馆信息化 |
6.4.2 场馆智慧运营需在规划阶段考虑 |
6.4.3 注意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 |
6.4.4 充分挖掘和分析场馆数据价值 |
6.4.5 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保障 |
6.4.6 加强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引进及培养 |
6.5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例 |
6.5.1 黄龙体育中心的基本情况 |
6.5.2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化改革的背景 |
6.5.3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特点 |
6.5.4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启示 |
6.6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策略 |
7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分析研究 |
7.1 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现状 |
7.1.1 场馆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
7.1.2 用户营销需求把握不准 |
7.1.3 场馆营销模式较为单一 |
7.1.4 服务营销品牌特色不强 |
7.1.5 市场营销保障机制不足 |
7.2 信息技术对场馆营销的影响 |
7.2.1 智能终端改变体育消费习惯 |
7.2.2 移动网络改善场馆交易方式 |
7.2.3 在线推送延伸刺激多元消费 |
7.3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的作用 |
7.3.1 场景营销连接用户消费轨迹 |
7.3.2 信息技术助力识别潜在市场 |
7.3.3 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效果 |
7.3.4 实现多维度场景消费创新 |
7.4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路径 |
7.4.1 注重场景营销体验的本质 |
7.4.2 跨界思维的创新模式选择 |
7.4.3 场馆场景营销的主要类型 |
7.5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策略 |
8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研究 |
8.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 |
8.1.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
8.1.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8.1.3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8.1.4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
8.1.5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8.1.6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确立 |
8.2 智慧体育场馆评价分析研究 |
8.2.1 “重要性”评价结果 |
8.2.2 “表现性”评价结果 |
8.2.3 IPA分析评价结果与讨论 |
8.2.4 总结 |
8.3 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 |
9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9.3.1 研究的局限 |
9.3.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智慧体育场馆初选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 |
附录3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6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场馆—运营机构访谈提纲 |
附录7 访谈人员名录 |
附录8 专家成员构成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校园网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校园网升级改造的相关技术 |
2.1 局域网技术 |
2.2 虚拟局域网技术 |
2.3 智慧校园 |
2.4 无线网络技术 |
2.5 网络安全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园网升级改造的需求分析 |
3.1 济南职业学院概况 |
3.2 校园网络现状分析 |
3.3 服务器升级需求分析 |
3.4 网络安全升级需求分析 |
3.5 无线网络升级需求分析 |
3.6 学生就业一体化平台需求分析 |
3.7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网络改造的部署方案与实现 |
4.1 网络部署总体方案 |
4.2 服务器升级模块部署 |
4.3 网络安全升级模块部署 |
4.4 无线网络升级模块部署 |
4.5 学生就业一体化平台设计部署 |
4.6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部署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网络系统测试 |
5.1 测试参数 |
5.2 校园网络整体测试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EVPN的MLAG技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全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基础知识 |
2.1 Overlay网络 |
2.1.1 Overlay网络概述 |
2.1.2 解决三大挑战 |
2.1.3 主流技术 |
2.2 VXALN |
2.2.1 VXLAN概述 |
2.2.2 VXLAN优点 |
2.2.3 VXLAN网络模型 |
2.2.4 VXLAN报文封装格式 |
2.3 Evpn |
2.3.1 Evpn概述 |
2.3.2 EVPN技术优势 |
2.3.3 EVPN网络模型 |
2.3.4 EVPN二三层转发 |
2.3.5 EVPN支持分布式聚合 |
2.4 BGP |
2.4.1 BGP概述 |
2.4.2 BGP的特点 |
2.4.3 BGP的技术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需求分析 |
3.1 总体概述 |
3.1.1 项目介绍 |
3.1.2 MLAG交互过程 |
3.2 软件功能 |
3.2.1 同步MAC地址 |
3.2.2 同步ARP信息 |
3.2.3 创建共用虚拟GROUP地址 |
3.2.4 创建自动AC链路 |
3.3 系统用例 |
3.3.1 系统用例图 |
3.3.2 相关系统用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框架介绍 |
4.1.1 MLAG系统与外部模块的关系 |
4.1.2 MLAG系统内部模块的关系 |
4.2 设计部分 |
4.2.1 方案描述 |
4.2.2 MLAG地址创建设计 |
4.2.3 环路避免设计 |
4.2.4 IPL链路自动创建AC链路设计 |
4.2.5 MAC同步设计 |
4.2.6 ARP同步设计 |
4.2.7 配置管理设计 |
4.3 MLAG实现 |
4.3.1 单播流量转发 |
4.3.2 广播流量转发 |
4.3.3 MLAG故障处理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
5.1 测试方案 |
5.1.1 设计思路 |
5.1.2 测试组网环境 |
5.1.3 关键配置步骤 |
5.1.4 测试顺序 |
5.2 测试结果 |
5.2.1 Mlag group命令配置成功 |
5.2.2 查看设备上的OSPF邻居信息 |
5.2.3 查看设备上IPP口的摘要信息和详细信息 |
5.2.4 查看本地设备arp信息 |
5.2.5 查看设备上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
5.2.6 删除ipp口后,对端MLAG设备mac表项撤销 |
5.2.7 测试仪流量测试 |
5.3 典型问题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融合部署型无感知认证WLAN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WLAN解决方案和主要技术 |
2.1 WLAN硬件架构 |
2.2 WLAN技术架构 |
2.3 802.3 POE技术 |
2.4 CAPWAP隧道技术 |
2.5 实验工具、编译软件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LAN基础架构优化 |
3.1 WLAN物理拓扑优化 |
3.1.1 融合部署型网络及存在的问题 |
3.1.2 优化方案研究 |
3.1.3 生成树协议运作机制 |
3.1.4 eNSP软件仿真 |
3.1.5 设备测试与结果分析 |
3.1.6 WLAN拓扑优化 |
3.2 WLAN逻辑配置优化 |
3.2.1 WLAN地址池迁移 |
3.2.2 WLAN二层隔离技术应用 |
3.3 优化效果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LAN信号覆盖优化研究 |
4.1 WLAN信号覆盖理论与技术 |
4.1.1 自由空间损耗与场强规划 |
4.1.2 802.11 无线信道与带宽分析 |
4.1.3 无线信道分配与功率调整 |
4.2 无线AP信道分配算法研究 |
4.2.1 “四色定理”及着色图算法 |
4.2.2 优化着色图算法的设计 |
4.2.3 算法实现与效果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感知认证功能的实现 |
5.1 无感知认证技术 |
5.1.1 WLAN的认证技术 |
5.1.2 Web无感知认证技术 |
5.1.3 瘦AP无感知认证局限性 |
5.2 胖AP无感知认证设计与实现 |
5.2.1 胖AP无感知认证技术架构 |
5.2.2 Wireshark抓包实验 |
5.2.3 数据分析与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未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江西工程学校校园WIFI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
引言 |
1.1 文献综述 |
1.2 学校背景 |
1.3 无线网络建设背景 |
1.4 研究方向及目的 |
第2章 校园无线网络设计概要 |
2.1 校园无线网络 |
2.1.1 无线网络的具体表现 |
2.1.2 无线网络的建设原则 |
2.2 校园无线网需求量 |
2.2.1 无线网办公需求 |
2.2.2 无线网娱乐需求 |
2.3 校园无线网络可能遇到的问题 |
2.3.1 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 |
第3章 校园无线网络设计方案 |
3.1 校园无线网络建设 |
3.1.1 无线网络建设经费预估 |
3.1.2 无线网络建设进度安排及预期目标 |
3.2 校园无线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 |
3.3 校园无线网络设备建设预期目标 |
第4章 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实施方案 |
4.1 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具体方案 |
4.1.1 无线网络的基本功能设计 |
4.1.2 无线网络安全问题解决方法 |
4.2 校园无线网络基础建设规划 |
4.2.1 娱乐无线网络建设 |
4.2.2 办公无线网络建设 |
4.3 主要设计方案 |
4.3.1 设计特点 |
4.3.2 设计方案 |
4.4 江西工程学校校园WIFI建设实施方案 |
4.4.1 江西工程学校校园环境 |
4.4.2 产品及型号的选择 |
4.4.3 江西工程学校校园WIFI建设具体布局 |
第5章 校园无线网络的使用与管理 |
5.1 校园无线网络管理模式 |
5.1.1 无线网络系统测试 |
5.1.2 无线网络系统投入使用 |
5.2 校园无线网络的使用 |
5.2.1 管理员身份的使用 |
5.2.2 用户使用 |
5.2.3 身份认证收费方案 |
5.2.4 安全系统管理模式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项目管理的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项目管理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1.1 项目的概念和特点 |
2.1.2 项目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
2.1.3 项目生命周期 |
2.2 管理信息化相关理论 |
2.2.1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2.2.2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
2.2.3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
2.3 项目管理与管理信息化的关系 |
2.4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实施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
第3章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D高校简介 |
3.2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
3.2.1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 |
3.2.2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式 |
3.3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信息系统稳定性差 |
3.3.2 组织结构不适用于信息化管理 |
3.3.3 信息横向协调困难 |
3.3.4 信息管理低效 |
3.3.5 信息传输渠道闭塞 |
第4章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设计 |
4.1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功能需求分析 |
4.1.1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需求 |
4.1.2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各功能模块需求 |
4.2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框架 |
4.2.1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平台建设 |
4.2.2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数据流程体系构建 |
4.3 基于WBS分解的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构成 |
4.3.1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功能模块 |
4.3.2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组织模块 |
第5章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
5.1 基于项目管理的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规划 |
5.1.1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内容 |
5.1.2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施步骤 |
5.2 基于项目管理的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控制 |
5.2.1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控制要点 |
5.2.2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控制措施 |
第6章 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制度保障 |
6.2 资源制度保障 |
6.2.1 信息共享 |
6.2.2 人力资源共享 |
6.3 技术制度保障 |
6.3.1 建立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规范 |
6.3.2 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技术平台 |
6.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
6.5 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高校局域网络优化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局域网络数据多字符排序加密传输方法[J]. 张延芝.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1(06)
- [2]基于SNA-DBSCAN的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及聚类特征分析[J]. 严斌,郭超群,张兵.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1(03)
- [3]主动式无线网络接入管理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史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高校基建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 郭超群. 扬州大学, 2021(09)
- [5]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 张强. 苏州大学, 2020(06)
- [6]校园网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李超. 青岛大学, 2019(02)
- [7]基于EVPN的MLAG技术的设计与实现[D]. 周辰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融合部署型无感知认证WLAN的优化研究[D]. 杨庭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江西工程学校校园WIFI建设[D]. 周求生. 南昌大学, 2018(05)
- [10]基于项目管理的SD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 王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