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想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范颖[1](2021)在《欲望的结构 ——康斯坦特的概念建筑研究》文中指出
王宁[2](2021)在《群SU(2)×U(1)和SU(3)二维对称保护拓扑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规范场论作为一种基于物理方程在局部对称变换下恒定的研究理论,能够在现有的知识结构上建立一个统一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以及电磁相互作用力的标准模型。标准模型的基本组成群为SU(3)×SU(2)×U(1),它可以拆分成用于描述电弱统一理论的群SU(2)×U(1)和描述量子色动力学的群SU(3)。本文运用非线性σ模型,首次研究了群SU(2)×U(1)和SU(3)的二维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同时还研究了这两种群基本组成矩阵的数学结构,并给出了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模型的选择。规范场论在具体的研究计算中会遇到由于非交换规范场的引入而造成的破缺效应。而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是一种在对称群作用下具有缺口的短程激发量子相位,它非常适用于处理破缺的问题。二维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模型可以通过非线性σ模型来表示,接着引入对应的探测场,所得的作用量方程可以利用陈-西蒙斯规范理论来处理。原作用量方程在固定点处的物理性质可以用有效作用量来表示,而对该有效作用量关于探测场的分量进行变分,我们可以得到各个分量所对应的响应电流密度方程。通过对于这些方程展开具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探究原有模型中的物理性质。(2)计算群SU(2)×U(1)和SU(3)二维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从数学的角度看,群SU(2)和SU(3)都是非交换的酉群,而群U(1)作为一维可交换群作用在群SU(2)上,这使得SU(2)×U(1)和SU(3)都可以看作是拥有三个自由度的群。随后我们从代数几何的角度着手,分别计算了这两种群的群上同调,发现了它们的二维群上同调都是Z,因而可以给定它们非线性σ模型并采用非交换的陈-西蒙斯规范理论进行讨论。(3)有关群SU(2)×U(1)和SU(3)之间映射关系的研究。为了从最基本的层面分析群SU(2)×U(1)和SU(3)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从它们的基本组成矩阵入手,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联系。然后我们给出了群SU(2)与SU(3)之间三种可行的映射关系,以及引入了群U(1)在几何层面和群表示层面的旋转作用。通过合理的计算及分析,我们可以将通过这种映射关系将群SU(2)×U(1)和SU(3)联系起来。通过分析计算结果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根据群SU(2)×U(1)和SU(3)的二维群上同调得到的相同的计算结果表明,它们所对应的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在非线性σ模型中的作用量方程以及在陈-西蒙斯规范理论定义下的有效作用量方程都非常类似。然后我们分别对这些作用量方程关于探测场分量进行变分计算,可以得到二者结构相同的响应电流密度,它们都可以用于描述量子霍尔效应,并且量子化参数相等。(2)群SU(3)基本矩阵的子集可以看作是群SU(2)基本矩阵的三阶拓展,为此,我们建立了这两种矩阵之间的三种映射关系,并令群U(1)为一个旋转作用群。随后,分别从几何层面和群表示层面来描述了群旋转作用的具体定义以及映射关系成立的条件。最后,我们发现了群SU(3)和SU(2)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通过上述的做法联系起来,因此可以看出群SU(2)×U(1)和SU(3)之间无论在数学结构还是物理含义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刘韶藤[3](2021)在《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改善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提出将知识学习与思维培养相结合,其中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二级指标,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模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笔者综合大量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于物理科学思维,特别是物理思维品质的研究比较薄弱,而对于思维品质中各品质,如思维灵活性的研究则更少,理论的薄弱必然带来实践的模糊。因此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认识,加强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实施了物理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探索。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首先,查阅各种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物理模型教学和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培养的研究现状,对“思维与物理思维”“思维品质与物理思维品质”“思维灵活性品质”“模型与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教学”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有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与学习迁移理论。之后,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指标,从分析问题思维灵活性、解决问题方法灵活性、灵活检验问题结果的合理性、影响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学生因素及教师因素等五个方面对河北省石家庄市笔者进行教学实践的高级中学的部分高一学生进行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1.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物理思维有待提高:(1)学生不能灵活转译物理语言;(2)学生灵活区分物理问题主次要因素的能力较低;(3)学生不能灵活转换思维模式分析变式问题;(4)学生灵活分解或组合问题的思维有待提高。2.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1)学生选择应用物理模型方法的灵活性有待提高;(2)学生选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物理思维灵活性较差;(3)学生转换思路克服思维障碍的能力较低;(4)学生思维迁移性较差。3.学生灵活检查问题结果的物理思维有待提高:(1)学生检查思维合理性的意识较低;(2)学生不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检查问题结果。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影响因素:1.学生因素:(1)思维定势影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2)物理思维品质低导致物理思维灵活性较低。2.教师因素:(1)教师对物理问题变式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多角度、多方向分析问题;(2)教师没能有效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3)教师对学生思维正向迁移培养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策略:(1)教师提高对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重要性的认识;(2)教师利用模型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3)创设物理情景,灵活调动学生的物理思维;(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5)应用问题变式培养学生灵活选用模型的能力。笔者利用上述教学策略实施了四个月的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实践,并展示了两个教学实践案例。通过学生访谈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了检测,访谈结果表明,利用物理模型教学能促进学生灵活思考物理问题,且能灵活分析物理建模的各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
尹克利[4](2021)在《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教学策略 ——以“磁场”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型建构在科学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当下有关物理模型的教学存在诸多困惑。学习进阶理论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着,现围绕“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框架是什么?”、“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教学策略是什么?”两个主要问题展开研究。尝试将学习进阶理论和物理模型教学进行融合,给出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教学策略。将高中物理模型分类中的对象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进行整合,提出物理模型复杂度的评判依据,结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给出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框架。依据该框架,以平抛运动为例探讨了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教学的基本流程,提出了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教学的初步策略,基于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初步教学策略,以“磁场”为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了三个教学实例,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检验了教学策略的实际效果。结合教学实践效果和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并确定了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教学策略:提取整合策略、起点诊断策略、显化助推策略、激励反馈策略。提出了运用的具体建议,进行了反思和展望。本研究提出的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教学策略对高中物理模型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孙雯[5](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维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物理模型思维属于科学思维范畴,是物理建模能力的核心要素和内在驱动力,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落实模型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研读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物理模型思维的核心概念,构建出模型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梳理了模型思维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并以物理思维论、情境认知与学习论作为理论基础。其次,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从物理模型知识和模型思维品质两个角度展开调查,诊断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模型思维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在模型知识上,高中生对模型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尤其体现在“作为精确复制品的模型”(ER)维度,且在ER、CNM维度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在思维品质上,高三生的模型思维水平整体处于合格状态,呈现正态分布,但两极分化严重;模型思维障碍主要有凝固性、片面性、干扰性三种;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上均存在较大问题,且具体的问题表现不同。接着,剖析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明确不同学段模型思维的培养要求。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从课程类型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给出模型思维的培养策略。在课程类型上,提出“在概念课中加强概念模型化教学,凸显物理概念的本质含义”“在规律课中显化模型的多种表征方式,构建清晰的理论架构”等5条策略。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运用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教学手段,显化模型思维过程”“设置明确的任务驱动教学进程,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容量与活跃度”等6条策略。最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运用以上策略设计出《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曲线运动》《向心加速度》《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4个教学案例,其中《曲线运动》《向心加速度》两个案例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效果检验,以期为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优化学生模型思维品质提供一些参考。
吴丹迪[6](2021)在《马克思的“机器论”研究 ——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机器化大生产的思想,在这一段简称为《大纲》的文献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固定资本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外学界将其称之为“机器论片断”。机器论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运行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机器化大生产形成了二重效应,一方面使得现代社会生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化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本质性飞跃;另一方面也导致资本主义生产陷入更为复杂而深刻的危机之中。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固定资本机器化是最优的资本表现形式,但“机器换人”颠倒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关系,使得劳动者陷入深刻的主体性危机之中。同时,机器大生产撕裂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差别,固定资本日益沦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剥削工具。此外,机器化生产了颠覆了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本真关系,劳动者为机器生产所裹挟而不断丧失了自由的休闲时间,劳动活动的异化进入了被机器生产所支配的新阶段。马克思通过对机器大生产的本质揭示与深刻批判,展现了工业社会生产的新方式与危机的新形态。马克思的机器论批判重申了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性,揭示了蕴含在机器化大生产背后的资本逻辑,进而回溯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高度指出超越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根本路径是所有制变革与社会革命。马克思的机器论思想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从法兰克福学派到意大利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都纷纷进行了回应与推进。在此基础上,本文积极探寻马克思机器论批判思想的当代效应,在此视域下审视当代人工智能与数字劳动等新问题,有助于科学认识与合理防范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
徐长靖[7](2020)在《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而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作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如何对工程质量优化改进一直是建设工程领域中永恒的话题。当前建设工程中有很多工程质量改进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停留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层面,完全从业主或客户需求的角度对工程质量改进的方法却很少,而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简称QFD)这一方法却能最大限度结合业主需求,改善现有工程质量改进方法的不足。因此,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对QFD的概念及工作原理进行阐述,提出了在建设工程领域中引入QFD这一技术工具,构建基于QFD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并以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这一工程实例应用分析。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亲和图法(KJ法)获取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然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业主需求重要度。之后,对工程质量特性进行展开,通过业主需求和工程质量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定量的将业主需求重要度转化为工程质量特性重要度,进而确定济南CBD南广场工程需要改进的与业主需求相关的工程质量特性。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所获得的数据构建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屋,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进行有效改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QFD构建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能够将业主需求融入到建设工程项目中,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与传统的工程质量管理理论不同。该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改进工程质量,打造业主满意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创新性。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工程质量改进的方法,对于工程质量改进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焦晨晓[8](2020)在《《超越物理的世界:生命的诞生与进化》(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更加深入,而阅读科学书籍是加深读者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使国内读者更加方便地学习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研究理论,译者选取生物学的科普书籍进行翻译实践。源文本节选自考夫曼的《超越物理的世界——生命的诞生与进化》,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译者所选部分是作者基于现代物理学体系,通过生物学概念、物理实验阐释了生命诞生与进化的进程,使读者了解生命的本质。读者通过阅读译文学习了系统的生命进化知识,同时译文也为该领域的科学爱好者提供了研究生命进化的新视角。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任务描述,介绍文本来源、文本特点、翻译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讲述过程描述,包括翻译的前期准备,翻译实践过程以及译文质量控制。第三章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来翻译原文,解决了源文本汉译过程中两种语言表达形式不完全对等的情况下专业术语和长短句较难翻译的问题,证明了转换译法对提高笔译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有重要意义。第四章译者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对翻译转换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运用更加灵活。此外,译者也初步掌握了生物科普书汉译的翻译方法。希望本次翻译实践及报告的撰写使译者笔译水平有所提升,提供一个可读性强的译本,为今后从事科普书籍翻译的译者提供参考。
崔子嵬[9](2020)在《机器学习在量子信息与其他物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机器学习是利用概率论、统计学等知识,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通过大量数据或其他经验自动改进计算机算法的研究,在图像分类、时序预测、自我调控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量子机器学习是机器学习和量子信息领域的结合学科,包括将使用量子计算加速机器学习方法,或者使用传统方法解决量子物理领域的难题两方面。本文对后一类方法进行了探索,并探索了机器学习在其他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快速高效的传递量子信息对于实现可扩展的量子计算至关重要,其中一维自旋链上的量子态传输是量子信息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经典方法研究中有诸多方法,但皆有些许不足。增强学习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可以在无需人类标注数据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寻找针对特定问题的调控方案。本文通过引入增强学习和另一种经典机器学习手段,提出了无需含时调控和包含含时调控的两种量子态学习方案,并且在速度和准确率上均超过了原有结果。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中重要的资源。然而即使在小型系统,例如2-3量子比特的情况下,将纠缠态与可分态进行区分依然是非常困难、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的过程。本文通过引入人工搭建的神经网络,在两比特情况下证明了机器学习的分类能力。卷积神经网络作为神经网络的一种,可以有效的提取并组合局部内容以获得更有效的信息。在本文中,一种修改了的卷积神经网络将可以把这种提取映射为量子信息中的投影测量过程,并且可以在通过数据的训练过程中获得能够解决某些特定问题的合适测量基。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分辨量子纠缠的能力,同时可以在其他多种问题中取得结果,例如计算纠缠熵,或者在引入自编码器后实现量子态层析过程等。Rayleigh-Benard对流实验在流体力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实验时,标注当前流体状态是研究其他内容的基础,然而极其费时费力。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手段,可以将这一过程缩短至数秒乃至更短,并且适用于多种其他对流实验系统。
张芳妮[10](2020)在《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范围从空间上来看,可微到一颗基本粒子,小到一粒尘埃,大到宇宙万物。从研究领域上来看,它涉及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力学部分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是学好高中物理其它部分的重要保障,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而“受力分析”又恰恰是力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高一学生往往是从此处开始产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畏难心理,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论文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等。其次,探讨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主要通过专项试题测验的方式考查了高一学生在受力分析中所产生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归因,并划分为三种类别:(1)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对几种常见力的认识不够深刻;(2)缺乏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常常忽视或不能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等。然后,结合教学实践,重点研究了高中生物理受力分析学习困难转化的教学策略,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受力分析的指导思想;(2)受力分析的基本内容;(3)受力分析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4)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假设法、整体法、隔离法等;(5)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等。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了相关结论,也谈了个人的一些思考和今后展望。
二、“假想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想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群SU(2)×U(1)和SU(3)二维对称保护拓扑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宏观物理的发展 |
1.3 微观物理的发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微分几何 |
2.1.1 流形的概念 |
2.1.2 纤维丛理论 |
2.2 李群和李代数 |
2.3 代数几何 |
2.3.1 射影几何 |
2.3.2 黎曼曲面 |
2.3.3 模空间 |
2.3.4 上同调理论 |
2.4 拓扑量子场论 |
2.5 陈-西蒙斯规范理论 |
2.5.1 陈-西蒙斯作用量 |
2.5.2 非交换的陈-西蒙斯规范理论 |
2.6 量子霍尔效应 |
2.7 非线性σ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维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 |
3.1 SU(2)×U(1)和SU(3)的群上同调计算 |
3.2 SU(2)×U(1)和SU(3)二维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 |
3.2.1 陈-西蒙斯作用量 |
3.2.2 SU(3)的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 |
3.2.3 SU(2)×U(1)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 |
3.2.3.1 SU(2)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 |
3.2.3.2 U(1)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 |
3.3 群SU(2)×U(1)和SU(3)对称保护的拓扑相位联系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4章 群SU(3)和SU(2)×U(1)之间的转化关系 |
4.1 群SU(3)与SU(2)×U(1)之间的转换关系 |
4.2 讨论和结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内容与总结 |
5.2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5.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3)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培养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
1.1.2 物理模型教学是培养物理思维品质的方法之一 |
1.1.3 高考对灵活建构物理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物理模型教学”研究的综述 |
1.3.2 “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研究的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思维和物理思维 |
2.1.2 思维品质及物理思维品质 |
2.1.3 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 |
2.1.4 模型和物理模型 |
2.1.5 物理模型教学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认知灵活性理论 |
2.2.3 学习迁移理论 |
3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及时间 |
3.2 问卷编制 |
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1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2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5 高中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
3.5.1 访谈目的、对象、时间及方式 |
3.5.2 访谈提纲 |
3.5.3 访谈记录(见附录2) |
3.5.4 访谈结果及分析 |
3.6 调查结论 |
3.6.1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调查结论 |
3.6.2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影响因素的调查结论 |
4 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策略 |
4.1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认识 |
4.2 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物理模型发展思维灵活性品质 |
4.3 创设模型情境,调动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物理思维 |
4.4 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灵活抽象问题体现的物理模型 |
4.5 进行问题变式,培养学生灵活选用物理模型的思维品质 |
5 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实践 |
5.1 教学实践对象、时间、目的及内容 |
5.1.1 教学实践对象及时间 |
5.1.2 教学实践目的 |
5.1.3 模型教学环节 |
5.1.4 教学实践内容 |
5.2 教学实践案例 |
5.2.1 案例一:《共点力的平衡》 |
5.2.2 案例二:《超重和失重》 |
5.3 教学实践后的效果访谈及结果分析 |
5.3.1 访谈目的、对象、地点、时间及方式 |
5.3.2 访谈提纲 |
5.3.3 访谈记录(见附录4) |
5.3.4 访谈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及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2:“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访谈记录(前测) |
附录3:学生访谈记录(后测) |
致谢 |
(4)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教学策略 ——以“磁场”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2.物理模型教学的现实困惑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物理模型 |
2.学习进阶 |
3.教学策略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3.文献述评 |
三、理论基础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1.理论概述 |
2.对本研究的启示 |
(二)学习进阶理论 |
1.理论概述 |
2.对本研究的启示 |
四、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框架构建及教学策略初探 |
(一)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教学的框架构建 |
1.高中物理模型的特点 |
2.高中物理模型层级 |
3.物理模型学习进阶 |
4.物理模型进阶框架 |
(二)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基本流程 |
1.提取物理模型,确立学习进阶路径 |
2.整体分阶,统一学习进阶起点 |
3.确定模型学习进阶教学的主要维度 |
4.教学流程展现 |
(三)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教学策略初探 |
1.确立物理模型学习进阶路径的相关策略 |
2.统一物理模型学习进阶起点的相关策略 |
3.达成学习进阶目标的相关策略 |
4.检验教学效果的相关策略 |
五、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测查及教学策略 |
(一)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测查 |
1.对象内容 |
2.测试目的 |
3.测试工具 |
4.实施测试 |
(二)测查结果分析 |
1.总体统计分析 |
2.具体案例分析 |
3.测试结果反思 |
4.运用物理模型存在的问题 |
(三)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教学策略 |
1.模型提取、分层与整合策略——确立学习进阶路径 |
2.多维诊断策略——统一学习进阶起点 |
3.模型显化与情境助推策略——达成学习进阶目标 |
4.问题解决与激励监察-——反馈教学结果 |
六、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教学策略的教学实例 |
(一)教学实例 |
实例1:常见的磁场 |
实例2: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
实例3: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二)效果评价 |
1.测试工具 |
2.测试过程 |
3.测试分析 |
七、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框架 |
2.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教学策略总述 |
3.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提取整合策略 |
4.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起点诊断策略 |
5.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显化助推策略 |
6.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激励反馈策略 |
(二)运用建议 |
1.模型学习进阶提取整合策略运用建议 |
2.模型学习进阶起点诊断策略运用建议 |
3.模型学习进阶显化助推策略运用建议 |
4.模型学习进阶激励反馈策略运用建议 |
八、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高二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教学前测 |
附录二 前测成绩单因素方差分析LSD事后多重比较 |
附录三 高二物理模型学习进阶教学后测 |
附录四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境助推 |
附录五 学生靓题录 |
附录六 后测成绩单因素方差分析LSD事后多重比较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维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存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物理核心素养下开展模型思维教学的理论探讨 |
2.1 物理模型思维 |
2.1.1 物理模型 |
2.1.2 物理模型思维 |
2.1.3 物理模型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 |
2.1.4 物理模型思维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物理思维论 |
2.2.2 情境认知与学习论 |
第3章 高中生对物理模型本质的认识现状调查 |
3.1 调查的整体设计 |
3.1.1 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
3.1.2 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 |
3.2 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
3.2.1 调查实施 |
3.2.2 数据处理 |
3.3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3.3.1 问卷信度 |
3.3.2 高中生对模型本质认识的整体情况 |
3.3.3 高中生对模型本质认识的性别差异 |
3.3.4 高中生对模型本质认识的年级差异 |
3.3.5 高中生对模型本质认识的项目维度差异 |
3.4 调查结论与启示 |
3.4.1 调查结论 |
3.4.2 研究启示 |
第4章 基于高三生答题样本分析的模型思维品质诊断 |
4.1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试题选择与分析 |
4.2 分析框架与实施过程 |
4.2.1 分析框架 |
4.2.2 实施过程 |
4.3 高三生物理模型思维品质的诊断结果 |
4.3.1 高三生物理模型思维的整体发展水平 |
4.3.2 高三生物理模型思维品质的问题及表现 |
4.3.3 总结与讨论 |
第5章 物理模型思维培养的策略探讨与案例设计 |
5.1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模型思维的培养要求 |
5.2 从课程类型角度探究模型思维的培养策略 |
5.3 从教学方法角度探究模型思维的培养策略 |
5.4 物理模型思维培养的案例设计与实践 |
5.4.1 《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案例设计 |
5.4.2 《曲线运动》案例设计与实践 |
5.4.3 《向心加速度》案例设计与实践 |
5.4.4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案例设计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反思 |
附录 |
附录A 《高中生对物理模型本质的认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不同年级学生在各维度上得分的LSD事后多重比较 |
附录C 高三生答题样本的问题截图 |
附录D 《曲线运动》测试卷 |
附录E 《曲线运动》测试卷的得分情况 |
附录F 《向心加速度》测试卷 |
附录G 《向心加速度》测试卷的得分情况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马克思的“机器论”研究 ——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机器论”的思想图景 |
第一节 机器的概念谱系 |
一、古代机器思想的萌芽 |
二、现代机器论的思想进展 |
第二节 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危机 |
一、资本主义的危机表象 |
二、社会危机的主要特征 |
三、社会危机的时代效应 |
四、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探究 |
第三节 《大纲》中的“机器论片断” |
一、重新认识《大纲》的历史意义 |
二、《大纲》的“机器论片断”核心观点 |
三、“机器论片断”的理论效应 |
四、“机器论片断”的时代效应 |
第三章 机器生产的二元对立 |
第一节 机器大生产的资本主义应用 |
一、机器大生产的历史考察 |
二、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变革 |
三、机器大生产的现实应用 |
第二节 从工具到机器:生产资料的形态裂变 |
一、生产资料是社会生产的基础 |
二、生产资料的时代变革 |
三、机器视域下生产资料的本质嬗变 |
四、生产资料变革的唯物史观批判 |
第三节 “机器换人”:劳动者的位置倒错 |
一、固定资本机器化是最优的资本形式 |
二、劳动者机器化是人的主体性危机 |
三、机器与人的颠倒是劳动本身的困境 |
四、“机器换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四章 机器论批判与重审“劳动价值论”危机 |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源流 |
一、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渊源 |
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脉络 |
三、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反思 |
第二节 劳动资本化:生产劳动被压缩为固定资本 |
一、“剩余价值”的发现 |
二、劳动资本化:生产机器化的本质 |
三、资本逻辑视域中的机器生产 |
第三节 “劳动价值论”危机及其批判 |
一、危机的社会表象 |
二、危机的现实根源 |
三、危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五章 马克思机器论的当代效应 |
第一节 劳动与资本彻底对立 |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批判 |
二、意大利自治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激进批判 |
第二节 资本逻辑的现实进路 |
一、“一般智力”:从固定资本到活劳动本身 |
二、非物质劳动:从非生产劳动到大众智能劳动 |
第三节 人工智能视域中的机器论批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质量功能展开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建筑工程领域质量功能展开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工程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工程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 |
2.1.3 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
2.1.4 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法 |
2.2 质量功能展开的基本理论 |
2.2.1 质量功能展开的概念界定 |
2.2.2 质量功能展开的作用 |
2.2.3 质量屋技术 |
2.2.4 质量功能展开在工程质量改进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3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
2.3.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2.3.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2.4 小结 |
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现状分析 |
3.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简介 |
3.1.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概况 |
3.1.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目标及质量管理工作依据 |
3.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的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 |
3.2.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 |
3.2.2 济南CBD南广场现行的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
3.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
3.4 小结 |
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构建 |
4.1 质量功能展开工作小组的组织体系构建 |
4.1.1 成立质量功能展开工作小组 |
4.1.2 质量功能展开工作小组信息交流模型 |
4.2 业主需求分析 |
4.2.1 业主需求分类 |
4.2.2 层次化分析业主需求 |
4.2.3 业主需求重要度分析 |
4.3 工程质量特性分析 |
4.3.1 工程质量特性的获取 |
4.3.2 工程质量特性展开 |
4.3.3 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分析 |
4.3.4 工程质量特性重要度的计算 |
4.4 质量屋的构建 |
4.4.1 质量屋的结构 |
4.4.2 质量屋的构建过程 |
4.5 小结 |
5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 |
5.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分析 |
5.1.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的获取 |
5.1.2 层次化分析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 |
5.1.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重要度分析 |
5.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分析 |
5.2.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的获取 |
5.2.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展开 |
5.2.3 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分析 |
5.2.4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重要度的计算 |
5.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屋的构建 |
5.4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措施 |
5.5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
5.6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超越物理的世界:生命的诞生与进化》(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
1.1 Source of the Text |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Chapter 2 Practice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
3.1 Level Shifts |
3.2 Category Shifts |
Chapter 4 Summary |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s |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Translated Text |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
Author's Resume |
Acknowledgements |
Thesis Data Collection |
(9)机器学习在量子信息与其他物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量子信息问题与机器学习在量子力学问题中的运用 |
1.2.1 量子纠缠与分辨 |
1.2.2 调控量子态传输 |
1.3 机器学习在流体力学问题中的运用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量子信息与机器学习 |
2.1 引言 |
2.2 量子纠缠的分辨 |
2.2.1 正定偏转置判据 |
2.2.2 纠缠见证 |
2.2.3 机器学习手段的初步运用 |
2.2.3.1 组合贝尔不等式组合模型 |
2.2.3.2 支持向量机模型 |
2.3 全连接神经网络与结果 |
2.3.1 全连接神经网络介绍 |
2.3.2 二量子比特分类结果 |
2.3.3 三量子比特纠缠分类 |
2.3.3.1 三量子比特纠缠分类与SLOCC简述 |
2.3.3.2 全连接神经网络训练三量子比特纠缠SLOCC分类 |
2.4 卷积神经网络与投影测量神经网络 |
2.4.1 卷积神经网络介绍 |
2.4.2 投影测量神经网络 |
2.4.3 投影测量神经网络结果 |
2.5 自编码器与态层析 |
2.5.1 机器学习分类 |
2.5.2 自编码器介绍 |
2.5.3 投影测量神经网络自编码器 |
2.5.3.1 单比特量子态层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器学习调控一维自旋链量子态传输 |
3.1 量子态传输综述 |
3.2 机器学习不含时调控 |
3.2.1 算法 |
3.2.2 结果 |
3.3 含时调控与强化学习 |
3.3.1 深度强化学习模型 |
3.3.2 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器学习识别瑞利伯纳德循环 |
4.1 瑞利伯纳德循环介绍 |
4.2 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10)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问题的方法 |
1.2.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2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
2.3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2.4 韦纳的归因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学困因子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内容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的准备 |
3.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3.2 试题的编制与评价标准 |
3.4 调查结果的统计 |
3.4.1 测试总体情况的统计 |
3.4.2 测试卷的各题作答情况统计 |
3.5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4章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的解决策略研究 |
4.1 物体受力分析的指导思想 |
4.2 物体受力分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
4.2.1 几种常见的力 |
4.2.2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
4.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分析 |
4.3.1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
4.3.2 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
4.4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
4.4.1 假设法 |
4.4.2 整体法 |
4.4.3 隔离法 |
4.5 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假想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欲望的结构 ——康斯坦特的概念建筑研究[D]. 范颖.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群SU(2)×U(1)和SU(3)二维对称保护拓扑关系的研究[D]. 王宁.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3]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研究[D]. 刘韶藤.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中物理模型学习进阶的教学策略 ——以“磁场”教学为例[D]. 尹克利.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维的策略研究[D]. 孙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马克思的“机器论”研究 ——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D]. 吴丹迪.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研究[D]. 徐长靖. 山东交通学院, 2020(04)
- [8]《超越物理的世界:生命的诞生与进化》(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焦晨晓.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机器学习在量子信息与其他物理中的应用[D]. 崔子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10]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D]. 张芳妮.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