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膜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生活污水膜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一、生活污水膜处理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杨,孙家君,刘操,韩菲,张子垚,杜丽伟[1](2021)在《陶瓷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农村分散水质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我国农村农户居住分散的特点,采用低投资、能耗少、操作管理要求低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处理农村污水较为适宜。文章通过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进展进行研究分析,以此为基础视角,从膜生物技术应用角度展开,分析了膜生物技术处理污水的技术原理,进而围绕已有膜生物技术对于各方面污水处理应用进行综合探讨,分析陶瓷膜在污水治理方面的技术可行性、策略研究性、生态性、优越性等。

熊炫跃[2](2021)在《生物膜处理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膜处理技术是生物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处理技术,因其对处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良好的操作稳定性等而在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对生物膜处理技术的提出与早期发展、处理污水的技术类型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当下其他的应用领域做出简要阐述和总结,以期学者能对该技术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在该领域有更深远的思考与探索。

邵亚辉[3](2021)在《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对城市河流中难降解有机物转化特性的中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和大众对改善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何进一步去除受污染城市河流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城市河流的自然特征和低污染水质特性决定了被广泛应用的活性污泥法难以稳定高效的运行。本研究以污水处理厂尾水为主要基流的“新河”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相更加丰富、更适合处理低污染水质的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UAF)进行现场中试,研究水力停留时间(HRT)这一重要运行参数对UAF转化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以及难降解有机物在UAF内的沿程转化特性,探究UAF作为去除城市河流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和预处理单元的可行性,为后续进一步改善城市河流水质提供参考。UAF尺寸为1.15 m× 1.15 m×5 m,试验时长200余天,通过分析新河水质及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性质、HRT对UAF转化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难降解有机物在UAF内沿程转化特性以及微生物种群的沿程分布特征,探究UAF对新河中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特性。结果表明:(1)新河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来源与组成:水体COD和UV254在49.77~309.55 mg/L 和 0.096~0.217 cm-1 之间波动,BOD5/COD 仅为 0.115~0.144,水中有机物绝大多数为难降解有机物,且主要来自污水厂尾水和溢流、雨污合流污水、农村生活生产散排污水及河道底泥和两岸泥土;新河中难降解有机物主要组分为:富里酸、腐殖酸、色氨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总占比为约为90%;平衡透析法结果显示:84.14%左右的DOM分子量大于7kDa。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结果显示:大于7kDa的腐殖质类DOM峰面积占比为84.57%,大于7kDa的色氨酸和酪氨酸类DOM峰面积占比为95.11%,而两类DOM在小于1kDa范围内均无出峰,故新河中主要为大于7kDa的大分子有机物。(2)HRT对UAF转化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当HRT为20h时,UAF对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效果最好,此后随HRT缩短或延长,效果均会变差。分别以4种HRT运行UAF,每种HRT持续40天,结果显示当HRT为20h时:UV254去除率最高,为18.40-33.64%;各组分难降解有机物转化效果明显,且厌氧生物膜对SMP转化效果最好;平衡透析法结果显示,UAF对于分子量大于10kDa、7-10kDa的DOM平均降解量和降解率最大,分别为7.71mg/L(27.36%)和7.50mg/L(69.34%);GPC结果显示,大于7kDa的腐殖质类以及色氨酸和酪氨酸类DOM峰面积下降最多,分别为25.35%和25.22%;可生化性提高最明显,BOD5/COD由0.143提高到0.308,存在33.59%的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易降解有机物,转化量为 24.58mg/L。(3)难降解有机物的沿程转化特性:易降解COD、氨氮的去除以及溶解氧的消耗主要在UAF底部污泥层中进行,而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主要集中在UAF前段。在UAF前段,大于10kDa和7-10kDa的DOM转化量分别占其总转化量的64.99%、69.21%;GPC结果显示,大于10kDa、7-10kDa腐殖质类DOM峰面积总共降低了 25.43%和25.22%,其中17.91%和22.42%发生在UAF前段。大于10kDa、7-10kDa色氨酸和酪氨酸类蛋白质DOM峰面积总共下降28.30%和20.71%,其中26.84%和15.11%发生在UAF前段。(4)微生物沿程分布特征:UAF内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沿水流方向降低。此外,可转化大分子有机物并与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关联的绿弯菌门、以水解发酵功能为主的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可打开芳香化合物环的厚壁菌门均在UAF前段丰度较高。所以UAF前段厌氧生物膜生长更好,对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效果更明显。UAF能较高效地将河流中难降解有机物转化为易降解有机物,改善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特性,最终进一步提升城市地表水质量,可作为去除城市河流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和预处理单元。

栾亚男[4](2021)在《一体化自清洗高效生物膜反应器的构建与处理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新农村进程的推进,农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水质水量波动大、可生化性强、收集困难、季节性变化大等特点。目前常见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自然生态法三大类,其中生物膜法因其具有活性生物量高、脱氮效果好、工艺灵活的优势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生物膜法的处理对象主要为城镇污水,将其应用于农村污水处理的研究不多。因此,将生物膜法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及特征,结合生物膜法中曝气生物滤池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优势,构建了集生物处理与生物过滤为一体的小试规模的自清洗高效生物膜反应器。研究了不同温度及进水有机负荷条件下系统对有机物、氨氮、总无机氮及总悬浮固体的处理性能及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常态运行时好氧区和过滤区的作用,以及两个功能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自清洗前后系统生物膜特性、污染物去除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察分析了该系统的处理能力,为一体化自清洗高效生物膜反应器的构建及在未来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该系统对COD和TSS的去除效果受温度和进水负荷的影响较小,且COD和TSS的去除能力随进水负荷的增加而提高;NH4+-N和TIN的去除效果受低温影响较大,采取铁盐强化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低温反应限制性问题。在进水COD、NH4+-N、TIN、TSS浓度分别为242.5±87.7 mg/L、43.0±13.4 mg/L、44.4±13.3mg/L、186.1±92.2 mg/L条件下,系统处理出水各污染物浓度分别为56.3±18.0mg/L、9.8±7.4 mg/L、20.5±12.0 mg/L、16.7±8.5 mg/L,相应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49±6.90%、79.43±12.71%、55.61±17.99%、89.49±6.89%;对应生物膜载体比表面去除负荷分别为3.35±1.78 g COD/m2/d、0.58±0.21 g NH4+-N/m2/d、0.43±0.20 g TIN/m2/d、2.98±1.59 g TSS/m2/d,系统处理出水水质较稳定且达到山东省农村污水排放二级标准。随系统运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逐渐升高,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微生物为JG30-KF-CM45、Acinetobacter、Pseudoxanthomonas和Hydrogenophaga等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种群,上述优势微生物种群对系统内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具有重要作用。(2)反应器中内好氧区生物膜厚度和生物量均高于过滤区,好氧区COD的去除贡献率为60.56±10.96%、NH4+-N的去除贡献率为67.06±13.45%、TIN的去除贡献率为30.96±15.71%、TSS的去除贡献率为64.34±16.76%。好氧区是完成生化反应的主反应区,过滤区在完成TSS截留分离的基础上,起到后置强化生物降解的作用。不同温度条件下好氧区和过滤区在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在20℃常温条件下,JG30-KF-CM45、Acinetobacter、Caldilineaceae、Rhodobacter、IMCC26207、Gemmatimonadaceae在好氧区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过滤区;在10℃低温条件下,Acinetobacter、Trichococcus、Pseudorhodobacter、Comamonadaceae在好氧区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过滤区。(3)系统在自清洗前平均生物膜厚度和生物量为284.33±89.99μm、23.22±4.94 g MLSS/m2;自清洗后其分别为124.57±20.40μm、15.44±2.71 g MLSS/m2,自清洗前后生物膜厚度和生物量变化表明自清洗过程可有效起到生物膜更新及截留悬浮物的清除作用。系统自清洗前平均生物膜载体表面比SCOD降解速率为5.7±2.63 g SCOD/m2/d、自清洗后为7.08±2.71 g SCOD/m2/d;自清洗前平均生物膜载体表面比硝化速率为0.82±0.27 g NH4+-N/m2/d、自清洗后为1.01±0.32 g NH4+-N/m2/d,自清洗前后生物膜污染物去除能力变化亦表明自清洗过程可有效起到生物膜更新作用。自清洗可使优势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尤其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优势微生物种群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4)根据一体化自清洗高效生物膜反应器的研究结果,初步确定系统设计参数及系统维护方法:生物膜载体表面比COD负荷为3.35±1.78 g COD/m2/d,比NH4+-N负荷为0.58±0.21 g NH4+-N/m2/d,比TIN负荷为0.43±0.20 g TIN/m2/d,比TSS负荷为2.98±1.59 g TSS/m2/d;根据进水污染物浓度通过调整HRT来维持一定的系统负荷,使系统保持较好的处理能力;系统运行要完成定期的循环自清洗过程,以保证生物膜的更新及截留的悬浮颗粒物等杂质的洗脱,并且定期的自清洗过程可有效解决填料堵塞问题;低温条件可通过铁盐强化作用来维持稳定的微生物活性。

朱帅[5](2021)在《A/O生物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的乱排乱放导致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尽管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但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依然较低。国内外的一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虽然效果较好,但受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差和管理人员匮乏的影响,难以推广应用。本课题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以厌氧好氧(A/O)工艺为基础、以生物滤池为好氧处理单元开发了一套生物处理工艺,整体工艺耗能设备仅有一台污水提升泵,运行管理方便,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本次试验研究了该工艺的运行处理效果,重点研究生物滤池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建立了生物滤池的动力学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试验结果表明,强化通风跌水的充氧方式可以让滤池出水溶解氧浓度保持在5.6mg/L左右。COD容积负荷对生物滤池的处理性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COD容积负荷的增大,生物滤池的处理效果有所降低。氨氮容积负荷对生物滤池的硝化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氨氮容积负荷的增大,氨氮的去除率不断降低,硝化性能变差。生物滤池的COD去除率和氨氮去除率都会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大而有所降低。工艺在水温13~20℃,水力负荷为3.84m3/(m2·d)的运行条件下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1%、77.60%和57.98%,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61.5mg/L、5.9mg/L和13.0mg/L,氨氮和总氮的出水浓度可以达到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1820-2019)一级标准,COD浓度可以达到二级标准,十分接近一级标准。根据试验数据所建立的生物滤池的污染物降解模型,即滤池内沿程有机物浓度和氨氮浓度与滤料高度的关系式,可用于估算滤池沿程的污染物浓度和确定合适的滤料高度,为今后该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计算依据,实用价值较大。

张喜林[6](2020)在《关于市政污水处理中膜处理技术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同时其对市政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强化运用膜处理技术,提高市政污水处理的整体效果,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膜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和优势,在探讨传统市政污水处理过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膜处理技术的主要应用方法,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印染废水、饮用水处理等多个角度与方面,就市政污水处理中膜处理技术的运用展开了探讨,最后简要论述了膜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认识,望对市政污水处理相关工作的实施有所裨益。

刘颖[7](2020)在《浸没式超滤膜污染控制机理与水处理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居民对水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饮用水安全重视程度的日益上升,全国各地的自来水公司陆续开始进行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如何在满足新国标的标准要求下,同时降低运行成本成为水厂运行的关键。超滤(UF)作为深度处理工艺,在原有工艺上,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胶体杂质以及大分子有机物,且不产生其他物质。其中,浸没式超滤膜由于其过滤面积较大并且安装方便,在饮用水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超滤膜膜丝维护成本高、膜污染严重等问题均是目前超滤膜无法广泛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本论文主要针对膜特性、预处理等对浸没式超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常规处理工艺水厂、超滤水厂以及超滤膜小试处理装置的水处理效能,提出膜运行优化的方案。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对使用了超滤膜处理技术的三水厂各工艺单元的去除率进行水质分析。其中,超滤膜单元的出水水质稳定且受原水水质变化影响较小,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高达99.72%,其他出水水质指标耗氧量、氨氮、微生物、三卤代物等均满足饮用水标准;然而,沉淀池和生物活性炭滤池容易受温度影响,炭滤池冬季的氨氮出水比夏季高约0.02 mg/L,沉淀池高0.03 mg/L左右。分析了近三年不使用超滤膜处理技术的二水厂与使用超滤膜处理技术的三水厂的出水水质指标。其中三水厂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最为明显,比二水厂的出厂水浊度低47.37%;耗氧量、氨氮及菌落总数去除作用有限;铁、锰的去除效果相当。研究了在零污染通量下运行的超滤膜组件的出水水质,对比不同组合工艺的影响,发现活性炭过滤等前处理工艺可以有效降低膜污染的速率,能够有效的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为二水厂的改造提供新思路;同时在零污染通量下运行一段时间,减小清洗频次,将化学清洗周期延长至10天,发现水厂不仅满足基本的水量,并且出水的净水效能相差不大,但是能减少大约162.74万元/年的运行成本。

钱欣[8](2020)在《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一级A标准出水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污水达一级A标准的出水深度处理是减轻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低浓度污水深度处理是水处理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采用臭氧-好氧-缺氧组合工艺(O3+OA,内装活性焦填料,简称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达一级A标准的出水,同时设置臭氧-好氧-缺氧组合工艺(O3+OA,内装悬浮塑料填料,简称臭氧生物膜组合工艺)作为对照,研究两组工艺在臭氧氧化、好氧和缺氧反应阶段COD和氮的去除效果,并确定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中各工艺单元的最佳运行工况,达到最佳处理效果;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的方法测定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各工艺单元出水中有机物的变化,研究分析各工艺单元有机物降解的作用机理。通过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臭氧能氧化水中有机物,提升其可生化性。随臭氧接触时间的延长,出水中COD去除率不断上升,前60minCOD去除率上升明显,60min时达到23.06%,后60minCOD去除率逐渐趋于稳定;调节进水pH值由弱酸性至偏碱性,出水COD浓度逐渐下降,碱性的反应条件更利于臭氧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臭氧氧化后出水pH值有所下降;随臭氧发生量的增加,出水COD浓度下降速率较快,在发生量为9mg/min时,COD去除率达到23.58%,9mg/min之后出水COD浓度变化不大;投加H2O2和粉末活性炭对COD的去除效果没有显着提升;一级A出水在接触时间60min,臭氧发生量9mg/min,进水pH值为9.0的运行工况下进行臭氧氧化,出水中有机物可生化性能较高;臭氧氧化阶段基本不能去除水中的氮含量,只是转换氮在水中的存在形式。(2)好氧生物活性焦法较好氧生物膜法能更有效地去除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随好氧反应阶段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生物活性焦反应柱出水COD和氮的浓度均不断降低,水力停留时间缩短至4h,出水COD浓度<30mg/L,满足地表水Ⅳ类水质COD标准,出水氨氮基本为零,去除率高达97%;以活性焦为生物载体培养的生物膜在多孔结构中易形成由表及里的DO浓度梯度,营造反硝化菌的生长空间及条件,具有一定的脱氮效率,TN去除率在38%左右,体现活性焦作为填料的优越性。(3)缺氧生物活性焦法较缺氧生物膜法能更有效地进一步去除出水中的总氮含量。随着乙酸钠投加量的增加,出水TN浓度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不断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出水TN浓度有所升高,当控制缺氧反应阶段水力停留时间为3h且进水外加20mg/L乙酸钠时,出水TN浓度能下降至1.46mg/L,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TN标准,TN去除率高达81.09%,出水COD稳定在地表水Ⅳ类水质COD标准30mg/L以下,外加碳源被充分用于反硝化反应,脱氮效率高。(4)城市污水达一级A标准出水经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后,出水氨氮<1.5mg/L,TN<1.5mg/L,COD<30mg/L,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能充分发挥化学氧化、活性焦的吸附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活性焦表面孔径的特殊结构,使生物膜保持较高活性和生物多样性,易于吸附水中低浓度有机物和氮,对一级A标准出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5)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一级A标准出水,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和种类均明显减少,并有新物质产生。一级A出水处理前水中有机物质主要为烷烃类、酸类、醇类、酚类、酯类、酮类、醛类、苯醌类、苯系物、苷类、呋喃类、喹啶类、激素类、色素类,经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处理后水中有机物质主要为烷烃类、酸类、醇类、酯类、醛类、苷类、苯系物、酚类、苯醌类、酮类、激素类,其中酯类物质去除最多,呋喃类、喹啶类、色素类被完全去除,无新的有机物质种类生成。在臭氧氧化阶段,一级A出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被羟基自由基氧化成易生物降解的如十五烷、十四烷等烷烃类、酸类物质,作为电子供体被后续生化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合成新物质以及产生代谢产物。出水中的十二醛、壬醛、七叶皂苷-1-醇等物质未能完全去除。

丁偌楠[9](2020)在《四川省农家乐污水排放特征及净化槽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地区面源污染控制是当前我国碧水保卫战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农家乐污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家乐旅游起源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种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吸引了大量城镇居民,在促进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风险。农家乐分散分布,游客吃喝游玩产生大量污水无法统一收集处理,污水处理难度较大。然而目前,有关农家乐污水排放特征的调查研究及处理工艺研究还较少。鉴于此,摸清农家乐污水排放的基本特征和针对农家乐生活污水开发处理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四川省农家乐为代表,对15个城市280家农家乐污水排放特性开展问卷调查,对其中25个农家乐污水进行水质监测,并以1个花园餐厅为模型完成了1年污水水质监测;以花园餐厅污水为模型,研究“调节池+隔油池+净化槽+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家乐污水。研究为农家乐污水的排放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工艺参考,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查明了四川省农家乐污水排放的基本特征,建立了农家乐污水排放量的预测模型。整体上污水直排比例较高,排放水量较大,污水水质差且浮动大。5.3%的农家乐厕所污水直排,25.3%的农家乐直接排放餐厨废水。年均污水排放量248万升,平均污水排放量与经营收入之比为9.24升/元。根据农家乐污水排放量与经营收入的相关性,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农家乐污水排放预测模型(火锅类:y=5.47x+24834;烧烤类:y=20.1x-136341;中餐类:y=11.3x-1847),对全面认知农家乐污水排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农家乐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TSS,10-2470mg/L)、总磷(TP,0.07-17.1mg/L)、化学需要量(COD,144-2580mg/L)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3.5-411mg/L),秋冬季较春夏季污染更严重。(2)“调节池+隔油池+净化槽+人工湿地”工艺对农家乐污水处理效果显着。净化槽是处理分散型生活污水的经典利器,研究表明“调节池+隔油池+净化槽”工艺对农家乐污水中COD和氨氮处理效率较好,最高去除率分别可达81%和68%,但对TP的去除不及50%。为达到农家乐污水的高效处理,在净化槽出水处接入垂直流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TP和COD的深度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63%和86%,且出水水质稳定,均可达到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626-2019)中二级排放标准和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

李思玉[10](2020)在《再生水储存过程中补氯方式与消毒副产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污水回用处理技术的提高,再生水已经成为了一种稳定的水源,可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目前再生水供水管网配套设施落后,而再生水水资源量大,在供水前往往会对再生水进行不同时长的储存。目前再生水在储存过程中水质变化,以及氯衰尽后的补氯方法的相关研究较少。为了保障再生水储存过程当中的水质及终端用水安全,本文针对再生水储存过程中氯衰尽的问题进行补氯消毒试验研究,以次氯酸钠作为氯消毒剂,分析了补氯后的水质变化,确定了主要耗氯污染物,建立了氯衰减模型与投氯量计算方法,并分析了氯衰减的影响条件,研究了氯消毒过程中产生典型消毒副产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特性分析,利用强化混凝的措施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实验结果表明NH4+-N和腐殖酸是再生水补氯后耗氯最快最多的两个污染物。补氯后pH呈升高趋势,且次氯酸钠投加量越高pH则越高,随着pH的升高,HClO与ClO-的相对比例发生变化,当pH超过7.5后,HClO所占相对比例开始低于ClO-,使得消毒效果大大降低。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浊度呈上升趋势,在秋冬季水温较低时,为了满足浊度限值为5 NTU的用水要求,及停留时间在24h以内,投氯量不宜超过6 mg/L。投氯量越高,水中浊度越高,使得水中及水龙头中产生白色絮凝物,经检测该物质含有大量铝元素,因为次氯酸钠水解使得pH升高,导致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析出。本文建立了一种预测再生水补氯量的模型,通过余氯衰减规律发现改良后的一级动力学模型C=C0+A×exp(-︱k︱×t)为最适合该再生水的衰减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氯实际衰减变化,拟合度均在0.99以上。为了确定余氯衰减模型中的氯衰减系数k与参与反应的氯浓度A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氯衰减系数模型和耗氯物质模型,分别为︱k︱=0.953-0.093×A与A=6.38-6.39(0.18^x1)-0.63(0.98^x2),其中氯衰减系数k与参与反应的氯浓度A呈负相关,参与反应的氯浓度A的计算主要与氨氮和腐殖酸有关。因此在已知氨氮浓度x1与腐殖酸x2时,则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氯浓度A值,再将其代入氯衰减系数k的计算方程中,可得出氯衰减系数k,最后将两者代入到氯衰减模型中。按照该计算方法可计算出不同时刻下的剩余余氯浓度和需要投加的氯量。经过实验发现,投氯量、初始氨氮浓度、腐殖酸浓度对典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影响较大,在补氯后,三氯甲烷生成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48h生成量达到最高,48h后随着余氯衰尽,三氯甲烷生成量开始下降。投氯量越高,三氯甲烷生成量越高,初始氨氮浓度越高,反而三氯甲烷与四氯化碳生成量越低,因此,保留一定的氨氮浓度可使典型消毒副产物生成量大大降低。腐殖酸是三氯甲烷的前体物,在再生水消毒前,应尽可能的降低水中的腐殖酸含量。腐殖酸中主要含有C、H、O、N、S元素,含有大量羟基、羧基、醇基、酚基及苯环等含有大量不饱和键的活性基团,易生成氯化消毒副产物。强化混凝是目前控制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最佳工艺,选取了硫酸亚铁、三氯化铁、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铝、硫酸铝五种混凝剂,分析不同混凝剂处理的水在投氯后消毒副产物生成量情况。经过分析发现,三氯化铁较其他混凝剂具有更好控制氯化消毒中三氯甲烷的效能,其次是硫酸亚铁,聚合氯化铝对四氯化碳的控制效果最好,且混凝剂投加量在10 mg/L时,四氯化碳生成量达到最低,其后即便再增加混凝剂投加量,也不会降低四氯化碳生成量。

二、生活污水膜处理技术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污水膜处理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生物膜处理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概述
2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技术的类型及其现状
    2.1 生物转盘(RBC)
    2.2 曝气生物滤池(BAF)
    2.3 生物接触氧化(BCO)
    2.4 膜生物流化床(FBR)
    2.5 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HMBR)
3 生物膜处理技术的其他应用
    3.1 有机废气处理
    3.2 生物-生态修复
4 结语

(3)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对城市河流中难降解有机物转化特性的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河流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特点
        1.1.2 城市河流中难降解有机物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
        1.1.3 厌氧生物滤池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 课题来源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运行工况设计
        2.3.2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3 新河水质现状及有机物特性分析
    3.1 新河水质现状
        3.1.1 沿程水质特征
        3.1.2 试验断面水质特征
        3.1.3 新河中难降解有机物来源
    3.2 新河中DOM特性
        3.2.1 DOM荧光组分
        3.2.2 DOM分子量
    3.3 本章小结
4 水力停留时间对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转化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
    4.1 UAF启动及运行情况
    4.2 HRT对 UV_(254)降解效果的影响
    4.3 不同HRT条件下进出水荧光组分的分析
    4.4 HRT对大分子DOM转化效果的影响
        4.4.1 平衡透析法分析不同HRT进出水DOM分子量变化
        4.4.2 GPC分析不同HRT进出水DOM分子量变化
    4.5 HRT对河水可生化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内难降解有机物的沿程转化特性
    5.1 UAF内部运行情况分析
    5.2 UAF内荧光组分的沿程变化特性
    5.3 UAF内 DOM分子量的沿程变化特性
        5.3.1 平衡透析法分析
        5.3.2 GPC分析
    5.4 UAF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沿程分布特征
        5.4.1 高通量测序
        5.4.2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
        5.4.3 微生物种群层次聚类分析
        5.4.4 菌群组成和优势种群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一体化自清洗高效生物膜反应器的构建与处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农村污水处理现状、特点及面临问题
        1.2.1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1.2.2 我国农村污水特点
        1.2.3 我国农村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1.3 生物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污水生物脱氮原理
        1.3.2 活性污泥法
        1.3.3 生物膜法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反应器的构建
    2.2 接种填料及实验水质
    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3.2 生物膜特性分析方法
        2.3.3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
第3章 一体化自清洗高效生物膜反应器的运行性能及微生物群落演替
    3.1 反应器的启动
        3.1.1 反应器的启动过程
        3.1.2 反应器启动阶段运行效果
    3.2 不同工况下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3.2.1 不同工况下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3.2.2 不同工况下反应器对NH_4~+-N的去除效果
        3.2.3 不同工况下反应器对TIN的去除效果
        3.2.4 不同工况下反应器对TSS的去除效果
    3.3 系统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
        3.3.1 不同工况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3.3.2 不同工况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3.3.3 冗余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好氧、过滤功能区的作用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4.1 常态运行时好氧、过滤功能区的作用分析
        4.1.1 生物膜特性分析
        4.1.2 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情况分析
    4.2 好氧、过滤功能区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4.2.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4.2.2 微生物群落门水平特征分析
        4.2.3 微生物群落属水平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清洗过程对系统处理性能的影响分析
    5.1 自清洗前后生物膜特性分析
    5.2 自清洗前后污染物去除情况分析
        5.2.1 污染物降解速率变化情况
        5.2.2 典型周期各污染物去除性能
    5.3 自清洗前后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5.3.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5.3.2 微生物群落门水平特征分析
        5.3.3 微生物群落属水平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5)A/O生物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水环境现状
        1.1.2 农村污水治理的相关政策
        1.1.3 农村污水治理的发展
        1.1.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1.2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1.3 国内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1.3.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1.3.2 活性污泥法
        1.3.3 A/O脱氮工艺
        1.3.4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3.5 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
        1.3.6 土壤渗滤技术
        1.3.7 稳定塘技术
        1.3.8 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
        1.3.9 组合工艺处理技术
    1.4 课题的提出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5.2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试验装置及试验内容
    2.1 理论基础
        2.1.1 生物脱氮原理
        2.1.2 普通生物滤池的结构
        2.1.3 生物膜技术原理
    2.2 A/O生物滤池工艺设计
        2.2.1 工艺流程
        2.2.2 单体构筑物设计
        2.2.3 工艺特点
    2.3 试验装置
        2.3.1 试验装置的布置
        2.3.2 试验装置的主要设计参数
    2.4 试验水质
    2.5 主要研究内容
    2.6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7 试验取样和水质测定方法
        2.7.1 试验取样
        2.7.2 水质测定方法
3 对生物滤池单元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对生物滤池充氧效果的研究
    3.2 污染物容积负荷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3.2.1 COD容积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氨氮容积负荷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3 水力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1 水力负荷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3.2 水力负荷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A/O生物滤池工艺的处理效果
    4.1 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
    4.2 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4.3 工艺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4.4 工艺出水悬浮物浓度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5 生物滤池的污染物降解模型
    5.1 生物滤池污染物降解模型的选择
    5.2 生物滤池有机物降解模型的建立
        5.2.1 生物滤池有机物降解模型的假设条件
        5.2.2 生物滤池有机物降解模型的建立
        5.2.3 数学表达式中的参数解释
        5.2.4 模型求解
        5.2.5 模型验证与误差分析
    5.3 生物滤池氨氮降解动力学模型
        5.3.1 氨氮的降解速率与亚硝酸菌增长速率的关系
        5.3.2 氨氮的降解模型的建立
        5.3.3 数学表达式中参数的解释
        5.3.4 模型求解
        5.3.5 模型验证与误差分析
    5.4 生物滤池滤料高度的复核
        5.4.1 利用有机物降解模型复核生物滤池滤料高度
        5.4.2 利用氨氮降解模型复核生物滤池滤料高度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关于市政污水处理中膜处理技术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膜处理技术概述
    1.1 技术原理
    1.2 应用特点
2 膜处理技术的应用优势
    2.1 分离效果好
    2.2 操作方式简便
    2.3 无化学变化
    2.4 适应性强
3 传统市政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3.1 污水处理工艺水平低
    3.2 设备维修费用高
    3.3 市政污水管网配套设施不完善
4 膜处理技术主要应用方法分析
    4.1 曝气生物滤池
    4.2 动态内循环反应技术
    4.3 组合式污水处理技术
5 市政污水处理中膜处理技术的运用探讨
    5.1 膜处理技术的中水回用
    5.2 膜处理技术处理含油污水
    5.3 膜处理技术处理印染污水
    5.4 膜处理技术处理饮用水
6 膜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7 结语

(7)浸没式超滤膜污染控制机理与水处理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源水质情况
        1.1.1 太浦河水环境污染现状
        1.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响
        1.1.3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
        1.1.4 常规处理工艺及其局限性
    1.2 超滤膜和超滤膜分离技术
        1.2.1 超滤膜分离技术
        1.2.2 膜分类
        1.2.3 超滤膜技术的优点
        1.2.4 超滤膜在国内外水厂的应用
    1.3 膜污染
        1.3.1 膜污染的定义和形成
        1.3.2 膜污染的形式
        1.3.3 影响膜污染的主要因素
        1.3.4 膜污染的控制
    1.4 零污染通量
        1.4.1 临界通量
        1.4.2 零污染通量
        1.4.3 影响零污染通量的主要因素
        1.4.4 零污染通量的应用
    1.5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技术路线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试验用水
    2.2 试验材料与装置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装置
    2.3 试验方法
        2.3.1 水质检测项目的选择和测定方法
        2.3.2 三卤甲烷的分析方法
        2.3.3 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
        2.3.4 膜污染表征指标
        2.3.5 零污染通量的测定
第三章 青浦三水厂运行效能评价
    3.1 引言
    3.2 三水厂净水工艺介绍
        3.2.1 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
        3.2.2 上向流炭滤池
        3.2.3 浸没式超滤膜池
    3.3 自动控制和在线监测系统
    3.4 对常规指标的去除效能
        3.4.1 对浊度的去除效能
        3.4.2 对CODMn的去除效能
        3.4.3 对氨氮的去除效能
        3.4.4 对菌落总数的去除效能
    3.5 出厂水其他水质指标
    3.6 超滤膜膜池的运行成本分析
        3.6.1 产水率及产水能耗
        3.6.2 化学清洗药耗
        3.6.3 膜折旧成本
        3.6.4 膜总成本
    3.7 三水厂工艺改进与优化
        3.7.1 存在的问题
        3.7.2 对应措施
    3.8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青浦二水厂与三水厂运行对比评价
    4.1 引言
    4.2 青浦二水厂概况
    4.3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4.3.1 感官指标比较
        4.3.2 对浊度的去除效能
        4.3.3 对CODMn的去除效能
        4.3.4 对微生物的去除效能
        4.3.5 对氨氮的去除效能
        4.3.6 对铁、锰指标的去除效能
    4.4 二水厂出厂水其他水质指标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超滤膜在零污染通量下的运行效能
    5.1 引言
    5.2 高密度沉淀池+臭氧活性炭滤池+超滤膜组合工艺
        5.2.1 通量阶梯增量法测定参数的确定
        5.2.2 零污染通量的测定
        5.2.3 不同通量运行下的总阻力
        5.2.4 零污染通量下运行的膜污染
        5.2.5 零污染通量运行下对菌落总数的去除效能
        5.2.6 零污染通量运行下对浊度的去除效能
        5.2.7 零污染通量运行下对CODMn的的去除效能
        5.2.8 零污染通量运行下对氨氮的去除效能
    5.3 超滤膜膜池的运行成本
        5.3.1 产水能耗
        5.3.2 离线化学清洗药耗
        5.3.3 膜折旧成本
        5.3.4 运行总成本
    5.4 不与炭滤池联用的超滤膜零污染通量
        5.4.1 零污染通量的测定和运行总阻力
        5.4.2 零污染通量运行下的去除效果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一级A标准出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1.1.2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1.1.3 城镇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1.2 活性焦概述
        1.2.1 活性焦定义及特点
        1.2.2 活性焦的性质
        1.2.3 活性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臭氧氧化一级A标准出水的水质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内容
        2.1.3 试验用水和污泥
        2.1.4 试验分析和计算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臭氧接触时间对臭氧氧化的效果研究
        2.2.2 pH值对臭氧氧化的效果研究
        2.2.3 臭氧发生量对臭氧氧化的效果研究
        2.2.4 不同催化剂对臭氧氧化的效果研究
        2.2.5 臭氧氧化对一级A出水生化性能的效果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臭氧后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装置
        3.1.2 试验内容
        3.1.3 试验分析方法
        3.1.4 系统挂膜与启动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水力停留时间对好氧反应阶段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碳源投加量对缺氧反应阶段处理效果的影响
        3.2.3 水力停留时间对缺氧反应阶段处理效果的影响
        3.2.4 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处理一级A标准出水的效果分析
        3.2.5 臭氧生物活性焦法与生物活性焦法对一级A出水处理效果对比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有机物降解机理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内容
        4.1.3 试验用水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各工艺单元有机物质分析
        4.2.2 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各工艺单元降解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四川省农家乐污水排放特征及净化槽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家乐污水
        1.1.1 我国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现状
        1.1.2 我国农家乐生活污水的背景和现状
        1.1.3 四川省农家乐生活污水特点
    1.2 国内外对农家乐污水的主要处理技术与工艺
        1.2.1 物理化学法
        1.2.2 电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2.4 其他新型组合处理工艺
    1.3 日本净化槽技术的工艺历史及应用研究
        1.3.1 净化槽在日本的起源与发展
        1.3.2 净化槽技术处理机理与工艺特点
        1.3.3 净化槽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农家乐样本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问卷设计与调查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农家乐基本信息
        2.2.2 农家乐经营现状与计划
        2.2.3 农家乐油水使用情况
        2.2.4 农家乐泔水、厕所污水和餐厨废水的排放情况
        2.2.5 农家乐经营者对排水现状的认知
3 四川省农家乐污水排放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3 水样采集
        3.1.4 水质监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四川农家乐污水排放方式特征
        3.2.2 四川农家乐污水水量排放特征
        3.2.3 四川农家乐污水的水质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净化槽技术处理农家乐污水的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水
        4.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4.1.3 实验装置与工艺
        4.1.4 实验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DCX-40 净化槽对农家乐污水的处理效率
        4.2.2 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农家乐污水的工艺研究
        4.2.3 农家乐污水建议处理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再生水储存过程中补氯方式与消毒副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概述
        1.1.1 水资源概况及污水回用的必要性
        1.1.2 国内外再生水利用现状
    1.2 再生水常用消毒技术及发展方向
        1.2.1 再生水常用消毒技术
        1.2.2 再生水消毒发展方向
    1.3 污水再生利用中消毒副产物研究现状
    1.4 再生水补氯消毒的必要性
    1.5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目的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和方案
        2.1.1 储存过程中余氯衰减实验
        2.1.2 强化混凝实验
    2.2 实验分析方法
        2.2.1 实验用水
        2.2.2 氯的测定方法
        2.2.3 常规消毒副产物的测定方法
        2.2.4 三维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检测方法
        2.2.5 其它常规水质指标项目与方法
    2.3 再生水厂运行概况
        2.3.1 处理工艺
        2.3.2 用水量及用户分析
        2.3.3 运行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再生水储存过程中水质变化
    3.1 再生水补氯后水质变化趋势
        3.1.1 污染物指标变化趋势
        3.1.2 常规指标变化趋势
        3.1.3 储存过程中对用水器具的影响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水补氯消毒氯衰减规律研究
    4.1 氯衰减模型概述
        4.1.1 常见的氯衰减模型介绍
        4.1.2 氯衰减模型的选择
    4.2 再生水补氯消毒投氯方法的建立
        4.2.1 氯衰减模型的建立
        4.2.2 氯衰减系数计算方程的建立
        4.2.3 污染物耗氯量计算方程的建立
        4.2.4 投氯量计算流程
        4.2.5 投氯方法的验证
    4.3 氯衰减影响因素分析
        4.3.1 加氯量对再生水氯衰减的影响
        4.3.2 氨氮对再生水氯衰减的影响
        4.3.3 pH对再生水氯衰减的影响
        4.3.4 TOC对再生水氯衰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水氯消毒中消毒副产物及前体物的变化
    5.1 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规律
        5.1.1 不同投氯量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
        5.1.2 不同氨氮浓度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
        5.1.3 不同总有机碳浓度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
        5.1.4 不同pH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
        5.1.5 不同腐殖酸浓度条件下消毒副产物生成趋势
    5.2 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特性分析表征
        5.2.1 腐殖酸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2.2 腐殖酸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2.3 腐殖酸的zeta电位分析
        5.2.4 污水各阶段出水中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5.3 消毒副产物控制方法
        5.3.1 强化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去除
        5.3.2 不同混凝剂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生活污水膜处理技术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陶瓷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农村分散水质的分析[J]. 张杨,孙家君,刘操,韩菲,张子垚,杜丽伟. 环境保护科学, 2021(05)
  • [2]生物膜处理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J]. 熊炫跃. 科技与创新, 2021(12)
  • [3]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对城市河流中难降解有机物转化特性的中试研究[D]. 邵亚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4]一体化自清洗高效生物膜反应器的构建与处理性能研究[D]. 栾亚男.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5]A/O生物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试研究[D]. 朱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6]关于市政污水处理中膜处理技术的运用[J]. 张喜林. 居舍, 2020(19)
  • [7]浸没式超滤膜污染控制机理与水处理效能研究[D]. 刘颖.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8]臭氧生物活性焦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一级A标准出水研究[D]. 钱欣. 扬州大学, 2020(04)
  • [9]四川省农家乐污水排放特征及净化槽处理工艺研究[D]. 丁偌楠.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再生水储存过程中补氯方式与消毒副产物研究[D]. 李思玉.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生活污水膜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