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服务,树立信誉,以优势资源推动创新——2003年首都科技集团科技服务纵深发展

深化服务,树立信誉,以优势资源推动创新——2003年首都科技集团科技服务纵深发展

一、深化服务立口碑 优势资源促创新——首都科技集团2003年科技服务深入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馨[1](2021)在《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统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现有19个城市群的土地总面积仅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2.1%,但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GDP占全国的75%以上,其中5个大型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长江中游以及成渝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大都过亿,GDP占全国比例达到48.6%,城市群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核心单元。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及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等国家政策均以城市群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出应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可见,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城市群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与经济分工合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不系统等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如何发挥城市群内各城市比较优势,协调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外围中小城市分工协作关系,对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学术界对城市群发展以及功能分工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城市群功能分工产生的经济效应也已被学者广泛认同,然而现有研究大都聚焦于经济增长、生产效率、创新效率等单一视角,且多采用静态研究方法,忽略其影响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滞后及空间相关性,基于国家整体范围的实证研究居多,其结论的区域指向性及针对性也不强,鲜有文献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多维视角,针对典型城市群,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对城市群功能分工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分工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外部性理论、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诠释了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并以现实数据为依托,考察了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以及时序演变特征。同时,结合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规律,并针对长三角城市群内不同城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长三角城市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中心—外围”功能分工结构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促进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首位,逐渐形成较明显的多中心产业空间格局,功能专业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三,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内部各区域总体呈现出“中东部领先、南北边缘追赶、西部滞后”的空间格局,并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依赖性,呈现显着的全局空间集聚特征;第四,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合肥因其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城市地位的特殊性,其功能分工水平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抑制作用;第五,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对位置邻近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提高,其促进作用呈现由弱至强转变。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一,研究视角上,从高质量发展这一多维视角深入探究城市群功能分工产生的经济效应,更为系统地剖析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对其影响的异质性进行全面分析,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群功能分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第二,研究方法上,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除采用基本回归模型分析其静态影响外,还对其产生的时间滞后与空间滞后效应进行拓展分析,突破了传统的计量模型对观测对象相互独立的假设限制,提高研究深度和广度也更加符合现代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研究结论上,针对长三角城市群内不同城市采用区别化的考量方法,在普遍规律基础上,探索得到城市群功能分工之“合肥模式”,丰富和深化了城市群功能分工的实践探索及经验启示。

杨金李[2](202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新闻资源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且,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重视对各种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外,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过去性、不可复现性的特点,其所涉及的众多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学生也无法真切地接触到,给历史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将新闻资源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历史与现实之间构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能够减少历史学科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感,更易于学生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因此,将新闻资源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关于论述“新闻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的文献资料仍然较少,并且通过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新闻资源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该问题进一步进行探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论述了新闻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并且,结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新闻资源运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及结合教学案例分析,从新闻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运用的策略以及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新闻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建议。以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能够为广大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运用新闻资源进行教学带来一定的思考。

付龙昌[3](2018)在《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其对于经济的驱动作用已取得了广泛共识。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剧,协同创新这一衍生性的新型创新形式因更适于目前复杂的经济脱颖而出,业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在国家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之际,辽宁经济处于爬坡过坎、筑底企稳的关键时期,研究如何破解辽宁省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一条与本省条件相适的协同创新发展路径,对于进一步提升辽宁本省协同创新实力,实现创新对经济发展更为有效的驱动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在前文理论铺垫的基础上,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从辽宁省协同创新能力、省内各创新主体效用发挥协同度、省内区域协同创新均衡度三个方面对辽宁省的协同创新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得出了辽宁协同创新水平较低、各主体协同效应不明显等系列结论。指出辽宁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本省通用协同创新模式优化,结合本省各地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协同创新相关理论,设计出“点—群—线—面”这样一条与本省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协同创新路径。另外,以前文所归纳的问题为导向,提出涵盖顶层设计、要素集聚、机制优化、生态构建等四大方面在内,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施政建议。藉此希望本文所进行的研究能对辽宁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建设,助力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宋子佳[4](2017)在《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及仿真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渐从资源粗放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也开始由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服务业与高质量的制造业转变。在此背景下加快科技企业的发展无疑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科技企业通常具有高风险的产业特征,同时融资需求比较大,因此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有助于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科技金融服务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科技金融体系的有效性,完善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是各国家和地区发展科技金融,促进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鉴于此,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经典文献以及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外科技与金融结合互动的经验以及国内其他省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特点,对于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现状亮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剖析。此后,通过EVIEWS软件建立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科技金融服务的动态效应进行分析,并使用MATLAB软件对山东省科研经费支出、重要科技成果数量、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产值进行仿真模拟。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从政府、金融机构与专业性服务机构、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优化建议。

柯尊全[5](2017)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城镇化也不断演进发展。目前,中国城镇化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快速推进已进入新型城镇化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型城镇化在取得骄人业绩和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面临诸多挑战和突出问题、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但难以真正融入城镇经济社会生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明显滞后,形成城市内部新二元结构;许多地方热衷于“土地城镇化”而忽视“人的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失衡,脱离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发大量“城市病”问题等。制度是有效阐释中国城镇化的重要视角,制度创新是破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谜的关键钥匙。从制度这一特殊视角分析,一方面,中国城镇化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现实成就,制度创新无疑是一项关键因素,制度创新不断破除制度障碍,提供与城镇化现实需求相吻合制度,有效推动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累积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深刻根源之一也在制度,在于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不足而导致的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失衡,突出表现为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均衡,城镇化制度内容与城镇化实际发展的脱节,制度障碍迟滞或阻碍城镇化现实发展。这既有需求侧的问题,主要还是供给侧的问题,供给落后、滞后于需求,还没有形成以政府为(有限)主导、以创新为驱动、以需求为基础、以市场和公益为支撑、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保障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框架、创新机制。因此,解决新型城镇化制度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矛盾、破除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必须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个本质核心,加强制度创新这个核心驱动,在完善制度需求侧结构的同时,通过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阻碍和迟滞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及其内容进行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在制度均衡和制度适宜中实现制度需求与供给由低端平衡提升为高端平衡,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结构中,制度一般可分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鉴于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一显着特点,本文所探讨的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以人的城镇化为主线,主要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就业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投融资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等重要制度领域和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是在计划体制中起步发展的,曾经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原有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制度、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产业制度等带着长期计划体制的烙印、突显土地城镇化的明显特征,固化着城乡二元结构和利益关系失衡的格局,阻碍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着力推进这些重点领域的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完善新型城镇化制度供给,构建适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措施框架和制度体系框架。基于“双核心”的“双框架”,共同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第一章,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概念内涵和理论依据。约定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等基本概念,分析了城镇化的含义和特征,阐释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特征。立足中国国情和城镇化实际,寻找到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中国特色理论依据和一般经济理论依据,明确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城市化理论是城镇化制度创新的中国理论基础,现代经济学人口流动迁移理论、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城镇化制度创新的经济理论依据。本章属于基础理论,为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历程。简要回顾了国外典型城市化制度变迁实际,总结国外城市化制度变迁和制度安排实践,对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借鉴意义和有益启示。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历程和经验,系统阐述了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特征规律以及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本章属于纵向历史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研究寻找国际视野和历史基因。第三章,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综合分析。重点分析新型城镇化所处的历史方位、现实环境和制度障碍。在城镇化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新阶段,面对经济新常态、政府职能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镇化在人、地、房、业、钱、管、保等方面存在突出矛盾问题和制度障碍。非均衡制度安排是产生城镇化问题的根本制度原因;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安排由非均衡走向均衡,是解决矛盾问题和制度障碍的根本之道。本章属于横向现状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确定历史方位、分析现实环境、找准创新对象、指明创新方向。第四章,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全面分析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重大宏观战略问题,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原则方法、目标任务、总体思路、模式重点、结果供给,提出了“需求诱致+供给强制混动型”创新模式和机制,提出了基于以人的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双核心”,由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产业制度、空间布局制度、社会治理制度、文化传承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等有机构成的新型城镇化制度体系框架。本章属于宏观战略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确定原则方法、目标任务、模式重点和结果供给。第五章,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措施框架。着重提出了各重要制度领域和关键制度环节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主要措施,形成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措施框架。创新户籍制度,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坚守三条底线和坚持三权分置,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权能,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双为主”住房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城镇化保障体制,等等。以上各重要制度领域的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措施,解决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的相关问题:户籍制度的创新措施,解决“进得来”问题;土地制度的创新措施,解决“离得开”问题;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的创新措施,解决“留得住”问题;产业制度、投融资制度、生态文明制度、文化传承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的创新措施,解决“活得好”问题。本章属于微观措施研究,勾画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措施框架,为构建新型城镇化制度体系框架提供战略支撑。结语,小结与展望。重点概括制度和制度创新是诠释中国城镇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钥匙,概述“需求诱致+供给强制混动型”创新模式和机制,锚定人的城镇化的本质核心和制度创新的驱动核心“双核心”,总结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措施框架和新型城镇化制度体系框架“双框架”。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任重道远,需要兼顾利益攸关方的诉求、共享制度创新成果,通过进一步由管理走向治理、由政策化走向法制化、由人性化走向智能化、由碎片化走向整体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

朱文涛[6](2016)在《基于创新方法分析路径的创新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创新系统”及其理论。创新系统(Innovation System),是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简称,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在学习经济时代下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化,以独有的系统观念将国家或区域的各种创新活动看作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使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和经济体系的有关理论可以统一起来,是一个以系统观对经济系统进行全面审视的新路径,它所产出的创新政策正在世界各国使用,标志着以创新为特征的经济时代的到来。本文对“创新系统”概念的产生、发展、及理论化过程等多个阶段进行了描述,对创新系统理论的优缺点以及创新系统时代背景、结构、功能等进行了阐述,勾画了一个立体的、网络式的创新系统框架。循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内生经济理论和现有的创新系统理论的前沿发展,本文对创新系统理论的优缺点以及理论规范性上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理论是可以起到引导和改善创新政策的作用,并试图建立一个创新系统分析的创新方法研究进路,以对创新系统思想和理论做一点补充。这种创新方法路径的提出,将有利于创新理论、创新系统理论与创新政策、经济绩效的实际联系,可用于引导政府的创新战略和创新政策,也可用于对企业在创新系统中的创新过程进行引导。创新方法研究进路的提出,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创新悖论是创新方法建立的起点。微观创新与理论之间存在矛盾,必须要提出对创新系统理论传统分析路径的质疑,并探索建立在创新现象的新特征、新趋势上的新的分析路径。创新方法进路的提出是基于对新时期互联经济中发生的微观创新现象的观察,分析当前典型的创新案例,比较这些创新现象发生的机制与原理,来确立新时期创新经济的趋势与特征,发现不同于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经济时代的理论发生背景。通过分析传统创新方法的时代背景、内容、一致性的特征等方面,对传统创新方法进行批判式吸收。基于创新的组件组合与联系的原理与规律,又提出了基于创新组件间组合与联系的创新思想以及新的创新系统理念。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从微观上达到促进和维持创新的作用,从宏观有助于为建设和完善创新系统提供思路。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方法并不是要用于指导人们直接应用于某件产品或工艺的创新,而是提供一个宏观的创新系统治理的思路,以引导创新政策更接近创新系统的事实。本研究试从既有理论以及对现实创新系统的情景分析中建立这样一种对创新系统进行理解的创新方法路径,所建立的创新方法路径区别于传统的创新方法,基于以下假设:(1)以先进的概念、技术、营销模式和发展模式为模型进行模仿,但不限于模仿,应主动超越;(2)打破传统的产业、行业、社群、属性的界限,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3)创新以建立新的联系为先决条件;(4)进行更为广泛的交互学习。基于创新组件联系的原理,这种方法包含四个要件或步骤:(1)扩展创新的功能属性;(2)建立更多的“树形”联系结构体系;(3)打破既有“树形”联系结构,使组件走出固化的位置;(4)建立组件间新的联系。中国创新系统正面临新的转型机遇。本文对中国创新系统处于转型中的位置和特征,转型的使命以及转型中政府、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角色、制度机制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分析。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政策体系进行立体分析,以一个中观、微观层面的政策分析研究展现中国创新系统的一个切面,总结了上海市创新政策体系存在的明显特征和规律,比如创新政策的层次性分明,结合近年来政策的频率和力度,设计了一套针对上海市情况的分析方法——顶端-低端政策分析方法,以“科创中心建设”政策及其配套的八类政策组成的政策体系为主要内容分析了上海市创新政策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并指出上海市创新政策的特征已由稳健转向积极,而且在科创中心建设的使命下会趋向于更加积极的政策特征。

杨红[7](2015)在《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当代经济,以服务业、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能否拥有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舞台上竞争成为胜利者的决定因素之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传统运输、旅游等服务贸易虽具一些规模,但体现国家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贸易却发展极为落后。因此,借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先进经验、发挥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是我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二战以后,美国意识到服务业的发展将超越制造业成为国内最大的产业,并大力推进服务贸易。1994年在美国的极力安排下,《服务贸易总协定》得以通过,迅速地打开了美国服务出口的世界市场之门,有力地保障了美国服务业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美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鼓励下,美国已成为当今世界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这对于填补货物贸易产生的巨额逆差、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理论框架出发,把美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影响美国服务贸易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机遇和政府因素这六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美国培育服务业、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方法途径,借鉴成熟有效的做法,以期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服务贸易出口,提升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及国际分工的地位,发挥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九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导论部分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及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服务贸易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服务贸易的内涵做了界定,对服务贸易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和选择,对服务贸易的两套统计体系BOPS和GATS做出了比较。其次,梳理和归纳了包括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对外投资理论、新要素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内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第三章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本章首先从跨境服务贸易总体及分行业规模、在国际收支中的角色以及服务贸易结构三个角度分析了美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显示出美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经济舞台上的突出地位,及对美国国际收支的重要作用。其次,再对美国服务贸易总体及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予以评价。除了采用常用的MOR、RCA和TC指标对跨境服务出口评价外,本文还采用了近年来衡量产品“质量”或者说“技术含量”的一个指标—出口复杂度,从服务产品“质量”角度评价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其变化。第四章生产要素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服务贸易的生产要素在本章被界定为科学与技术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投入是美国拥有强大竞争实力的源泉,是专利与版权服务出口巨大顺差的直接反映。而人力资本对服务创新的贡献最大,服务产品的创新、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流程等所有的创新流程都依赖于人力资本的贡献。美国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本,在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拥有较大的优势。第五章需求条件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本章从服务总需求的三个方面—消费者服务需求、生产者服务需求和政府服务需求,来分析服务需求对美国服务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拉动作用。其中,消费者服务需求集中于教育、医疗、旅游、文娱、保险等;生产者服务需求集中于金融、专利技术、运输、建筑等;政府服务需求更加集中于国防、教育、保险等。根据对美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相关性指数的测算,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围绕服务业增长速度波动,并略高于服务业增长速度,表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同步增长。第六章相关支撑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首先,本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逆差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次,信息和通信技术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改变了服务竞争的方式,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后者形成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以崭新的面貌迅速发展。可以说,美国出口贸易的盈余要归功于服务贸易,而服务贸易的盈余要归功于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服务贸易。本章还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动因和进程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打开了一部分国家的服务业市场,为美国服务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最后,由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不可运输性,服务业FDI是美国服务出口的重要渠道,本章根据邓宁的三优势理论对美国服务业FDI具备的优势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企业因素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因素被认为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条件之一。本文从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和同业竞争状态三个角度,分析企业因素对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作用。第八章机遇与政府因素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本章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美国服务产业的竞争与重组,并促进了美国的离岸服务外包、调整了利益分配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机遇,并从提高要素优势、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出口战略等方面探讨了政府在培育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九章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本章首先归纳了美国服务贸易培育竞争力的六个方面经验,然后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服务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美国的启示和经验,对我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九点建议。

商雅婷[8](2015)在《广东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2012年十八大召开后,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去年6月,时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的科学发展方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科技发展提出要“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为省级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2015年在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时任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要加大力度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障碍,推动经济社会领域相关改革同步发力,把创新驱动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让全社会创新能量充分进发,使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扭住关键环节重点深化科研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广东省开展新一轮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广东省站在改革的前沿,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省级科技计划及管理,为经济社会和科技自身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坚持“大开放、大科技、大合作”的总体原则,不断采取各种措施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科技计划管理效率,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基本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纳入电子化、集成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一条龙式的业务受理窗口,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宣扬科技计划管理的良好工作作风,成为践行科技管理创新的又一里程碑。2012年组织(制)修订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暂行办法》并认真执行,在资金预算分配与管理、科技计划的科学制定、项目流程的规范化、系统性管理、项目中后期的加强监督各环节严格把关,通过开设受理窗口、搭建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引入竞争性评审等各项措施努力促使科技计划项目更加面向市场、面向产业,是近年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经验后的一次升级。但是,近年来科技系统发生了一系列案件,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计划管理工作中仍存在项目分类不够清晰明了、项目管理流程不够顺畅透明、处室分工与支撑单位错综复杂、效果评价不够系统科学等一些遗留问题,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国内外科技计划管理及体制改革经验,通过分析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管理现状与问题研究,梳理和分析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现行科技计划体系设置及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包括国内科技计划体系及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思路和重点举措,以及总结分析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市科技计划管理及改革的成功经验,寻求对广东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根据广东省近年来在科技计划管理活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科技计划管理活动必须加以改革的原因。从科技活动的复杂度、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市场导向的驱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如何通过对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来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活力,激励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提出我广东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的改革思路、原则及目标,根据广东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大目标,贯彻国家有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要求,结合广东省的阶段性省情特征,详细列出能促进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路径和方案。从组织、机制、监督考核等方面,提出为促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开展所需要的、切实可行的具体保障措施。并提出一套新的、操作性强的科技计划管理流程,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有力的支撑。

贾菲[9](2014)在《河北省深泽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国民经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是县域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之后,县域经济已逐渐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研究县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北省深泽县这一县城区域为研究对象。河北省深泽县位于石家庄市东北部,地处五市四县交界处,历史悠久,革命老区,传统农业发达,工业经济初具规模,第三产业日臻完善,享有“中国气门之乡”、“布艺之乡”、“冀中吐鲁番”的美誉。本研究总结了深泽县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深泽县土地、人力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些优势,特别是农业没有形成产业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相对比较薄弱。本文具体分析了深泽县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面临的机遇,最后根据深泽县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结果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县城对周边的经济辐射和拉动效益;上项目引资金,加强园区建设,形成洼地效应;重点培育和扶持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行业,推进县域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集约型转变;继续深化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本研究通过对深泽县的实地调查走访,查阅大量文献和参考资料完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于其他县域,尤其是北方平原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司桂霞[10](2015)在《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发展脚步放缓,信息产业走势低迷,高技术产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如何调整高技术产业结构,刺激高技术产业发展,逐渐引起政府和学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围绕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发展模式、高技术产业竞争力、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及传统产业的影响等方面。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有必要对高技术产业结构开展研究,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区域一体化进程领先全国的独具特色的区域。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刻影响着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有必要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的实际情况,研究长三角典型区域的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与此同时,系统分析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历程、结构特征以及结构优化的思路和对策,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长三角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依托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金融资本、有效管理、国际合作等优势条件,长三角高技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自身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长三角的高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结构性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背景下进行高技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需要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将高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也是全国多省市的战略选择。由此,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也可以为后发的正在发展中的其他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选题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框架等,并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研究的总体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本章通过学习区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并研究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适用于一般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和具体适用于高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理论,尝试分析了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为全文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三章,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与结构分析。梳理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并概括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分别对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空间结构、行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并总结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状况评价。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构建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逻辑斯蒂模型,定量评价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成长状况(1995-2012年)、科学判断成长阶段;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评价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绩效(1995-2012年)、长三角高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综合绩效(2013年)。第五章,国内外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验借鉴。本章分两个部分,国内经验借鉴以高新区为视角,选择典型个案——漕河泾开发区深入分析其创新与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国外部分梳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成功做法,总结其对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第六章,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通过上述实证分析从区域一体化、外向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角度提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具体对策,并对如何发挥上海在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提供了思考。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创新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后续研究的展望。

二、深化服务立口碑 优势资源促创新——首都科技集团2003年科技服务深入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化服务立口碑 优势资源促创新——首都科技集团2003年科技服务深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城市群相关研究
        2.1.2 城市群功能分工相关研究
        2.1.3 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城市群相关研究
        2.2.2 城市群功能分工相关研究
        2.2.3 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市群
        3.1.2 城市功能
        3.1.3 城市群功能分工
        3.1.4 经济高质量发展
    3.2 理论基础
        3.2.1 分工理论
        3.2.2 新经济地理理论
        3.2.3 外部性理论
        3.2.4 价值链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创新发展的影响
        4.1.1 基于创新要素集聚视角
        4.1.2 基于创新活动流动与扩散视角
        4.1.3 基于创新成本降低视角
    4.2 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协调发展的影响
        4.2.1 市场自组织模式
        4.2.2 政府干预模式
    4.3 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绿色发展的影响
        4.3.1 功能分工初期阶段
        4.3.2 功能分工成熟阶段
    4.4 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开放发展的影响
        4.4.1 集聚效应
        4.4.2 示范效应
    4.5 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共享发展的影响
        4.5.1 基于就业视角
        4.5.2 基于劳动收入视角
    4.6 影响机理分析框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现状分析
    5.1 城市群功能分工的演化路径
        5.1.1 理论逻辑
        5.1.2 现实路径
    5.2 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现实特征
        5.2.1 产业空间布局现状
        5.2.2 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现状
        5.2.3 产业内协同发展现状
        5.2.4 跨省协同发展制度建设现状
    5.3 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测度
        5.3.1 研究对象、测度方法及数据选取
        5.3.2 功能分工整体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
        5.3.3 不同城市功能专业化水平空间差异及演变特征
        5.3.4 细分行业功能专业化水平差异及演变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分析
    6.1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实特征
        6.1.1 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城镇化水平优势不明显
        6.1.2 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体制性障碍尚存
        6.1.3 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6.1.4 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6.1.5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对外辐射效应渐弱
    6.2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模型及方法
        6.2.1 指标体系构建
        6.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6.2.3 测度方法
    6.3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6.3.1 综合结果分析
        6.3.2 空间差异分析
        6.3.3 时序演变分析
        6.3.4 空间关联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功能分工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计量模型检验
        7.1.1 变量选取
        7.1.2 模型设定
        7.1.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1.4 计量结果分析
    7.2 功能分工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7.2.1 空间溢出效应机理
        7.2.2 空间相关性检验
        7.2.3 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7.2.4 计量结果分析
    7.3 功能分工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门槛效应检验
        7.3.1 门槛效应机理
        7.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3.3 模型设定
        7.3.4 计量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初中历史教学中新闻资源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新闻资源的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新闻
        二、新闻资源
    第二节 新闻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一、新闻资源的分类
        二、新闻资源的特点
    第三节 新闻资源的运用价值
        一、补充延伸历史教材内容
        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三、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二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新闻资源运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新闻资源运用现状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与内容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新闻资源运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忽视新闻资源的时效性
        二、新闻资源真实性的精准度把握不够
        三、运用新闻资源的方式单一
        四、缺乏设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五、学生关注新闻资源的频率较低
第三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新闻资源运用的建议
    第一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新闻资源运用的原则
        一、联系性原则
        二、真实性原则
        三、贴近性原则
        四、适度性原则
    第二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新闻资源运用的策略
        一、依据运用原则,搜集新闻素材
        二、把握度量关系,整合新闻资源
        三、设置悬疑问题,导入新课教学
        四、适时补充素材,激活教材知识
        五、创设教学情境,培育家国情怀
        六、开展课外活动,提升现实意识
        七、及时反思调整,优化教学活动
    第三节 初中历史教学中新闻资源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新闻资源的取舍
        二、新闻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三、相关学业评价机制的设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理论综述
        1.2.1 协同理论综述
        1.2.2 创新驱动理论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协同创新理论基础
    2.1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特点
        2.1.1 协同创新的内涵
        2.1.2 协同创新的特点
    2.2 协同创新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阐述
    2.3 协同创新协同度测定方法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辽宁协同创新水平的测度分析
    3.1 辽宁省协同创新的区域划分及介绍
        3.1.1 区域划分依据
        3.1.2 划分区域的介绍
    3.2 辽宁协同创新的基础及优势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辽宁省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实证研究
        3.4.1 数据处理以及协同度评定标准的设定
        3.4.2 辽宁省协同创新水平
    3.5 辽宁省协同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3.5.1 归于创新举措的问题
        3.5.2 归于协同创新模式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宁省协同创新模式的分析与优化
    4.1 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及分类
    4.2 辽宁省协同创新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4.2.1 辽宁省协同创新模式的应用现状
        4.2.2 辽宁省协同创新模式的应用评析
    4.3 辽宁省协同创新模式的优化
        4.3.1 协同创新模式的主体优化
        4.3.2 协同创新模式的流程优化
        4.3.3 协同创新模式优化的预期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的路径及政策研究
    5.1 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路径选择的产业基础及特点
        5.1.1 本省协同创新驱动路径选择的产业基础
        5.1.2 本省协同创新路径选择产业基础的特点
    5.2 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路径的制定思路
    5.3 辽宁协同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取向
    5.4 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的政策措施
        5.4.1 顶层规划设计增强创新定力
        5.4.2 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创新实力
        5.4.3 体制机制优化激发创新活力
        5.4.4 营造创新氛围构建生态圈层
    5.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1: 本文所选指标之名词解释(摘自辽宁省统计局官网之“统计知识”栏目)
    附录2: 本文实证研究所搜集的数据

(4)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及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科技金融服务的文献综述
        1.2.2 国内关于科技金融服务的文献综述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路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理论基础
    2.1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阐释
        2.1.1 科技金融的内涵
        2.1.2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
    2.2 行为金融理论
    2.3 金融创新理论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国内外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的经验借鉴
    3.1 美国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的经验
        3.1.1 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3.1.2 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3.1.3 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
    3.2 日本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的经验
        3.2.1 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3.2.2 日本政府对科技金融的重视
        3.2.3 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3.3 国内其他省市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的经验
        3.3.1 北京市经验
        3.3.2 上海市经验
        3.3.3 深圳市经验
    3.4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现状
        4.1.1 政府科技金融服务现状
        4.1.2 山东省银行业发展现状
        4.1.3 山东省证券期货业发展现状
        4.1.4 山东省保险业发展现状
        4.1.5 山东省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4.1.6 其它相关机构科技金融服务现状
    4.2 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问题分析
        4.2.1 政府金融服务职能尚未充分发挥
        4.2.2 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创新的模式有待创新
        4.2.3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统筹
        4.2.4 金融产品难以满足科技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4.2.5 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的规范化程度尚需加强
        4.2.6 企业自身存在产权等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性分析与仿真模拟
    5.1 科技金融服务有效性的概念
    5.2 模型构建
        5.2.1 基本假设
        5.2.2 基本模型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处理
        5.3.2 平稳性检验
        5.3.3 JOHANSON协整检验
        5.3.4 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5.3.5 基于MATLAB的灰色仿真模拟
    5.4 本章小结
6 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优化思路
    6.1 加快政府职能向创新服务转变
        6.1.1 优化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
        6.1.2 强化科技金融政策支持
        6.1.3 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改革
    6.2 提高金融机构及专业性服务机构的工作成效
        6.2.1 优化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的支服务方式
        6.2.2 优化创业投资基金对科技企业的服务方式
        6.2.3 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帮扶作用
        6.2.4 改善科技保险与科技担保服务环境
        6.2.5 优化科技企业服务、支持与监督体系
    6.3 优化科技企业内部建设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一、技术路线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概念内涵和理论依据
    第一节 城镇化制度创新的相关概念
        一、城镇和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本质和核心
        三、制度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中国理论基础
        一、新发展理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四、中国特色城市理论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经济理论依据
        一、人口流动迁移理论
        二、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理论
        三、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四、产业结构理论
第二章 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历程
    第一节 国际城市化制度创新实践
        一、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制度变迁
        二、美国城市化制度安排与制度变迁
        三、拉美国家城市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安排
        四、东亚国家城市化制度变迁
    第二节 国际城市化制度创新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一、国际城市化制度创新的主要经验
        二、国际城市化制度创新的主要启示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制度变迁的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城镇化制度变迁
        二、改革开放至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城镇化制度变迁
        三、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城镇化制度变迁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
        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特征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目标
    第二节 制度创新环境分析
        一、经济新常态与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
    第三节 制度障碍:制度创新需求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制度创新需求
        二、根本原因:非均衡制度安排
        三、制度创新:从非均衡走向均衡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原则与方法
        一、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二、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科学方法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目标与任务
        一、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目标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模式与着力点
        一、需求诱致+供给强制混合型: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模式
        二、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着力点
    第四节 有效制度供给:制度创新的结果呈现与内容框架
        一、制度供给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呈现
        二、以制度创新实现有效制度供给
        三、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体系框架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措施框架
    第一节 新型户籍制度创新措施
        一、城乡统一户口登记是户籍管理制度创新的新亮点
        二、居住证制度是人口管理制度创新的新载体
        三、积分落户制度是公平有序落户的新通道
        四、建立人地挂钩机制,落实城市建设用地供应
        五、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 新型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措施
        一、“三权分置”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重大创新
        二、创新农村土地征收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创新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
        四、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统一用地市场
        五、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措施
        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是投融资制度的重大创新
        二、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
    第四节 新型城镇住房制度创新措施
        一、购租并举是构建新型城镇住房制度的新举措
        二、“双为主”是构建新型住房供应制度的新思路
        三、协调合理的住房供需格局,追求人有所居、居有所房
        四、完善房地产调控机制,舒解房地产消费预期
    第五节 新型城镇就业制度创新措施
        一、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新机制
        三、创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培育电商新平台
        四、创造以创业带动就业新体制,激发创业就业活力
        五、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
        六、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第六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创新措施
        一、着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体系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三、拓展公共服务路径,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四、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转型升级
    第七节 新型城镇化文化制度创新措施
        一、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型文化是创新型城市之魂
        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三、推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创新,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
        四、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永葆中华文化血脉
        五、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第八节 新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措施
        一、以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环保制度约束力
        二、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三、统一环境保护监管,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机制
        四、健全生态保护治理的新机制,探索低碳城镇发展新路径
结语
    一、制度和制度创新: 诠释中国城镇化的关键钥匙
    二、需求诱致+供给强制混动型制度创新模式及其机制
    三、“双核心”与“双框架”
    四、任重道远:制度创新永远在路上
中外文参考文献
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基于创新方法分析路径的创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创新
        1.2.2 创新系统
        1.2.3 创新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设计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与思考
2 创新系统研究综述:起源、现状与问题
    2.1 创新系统研究的起源
    2.2 创新系统的概念化过程
    2.3 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
    2.4 创新系统的前沿理论:交互学习研究路径
    2.5 创新系统理论的优缺点
3 创新系统理论面临的新挑战
    3.1 从学习经济到互联经济的时代转换
    3.2 互联经济时代创新案例分析
        3.2.1 红领集团的定制模式创新
        3.2.2 韩都衣舍的裂变式小组制组织创新
        3.2.3 大疆的互联创新
    3.3 案例分析总结:创新经济的范式转换
        3.3.1 微观创新模式的变化
        3.3.2 互联经济的理论导出:关注生产要素的联系
4 创新方法分析路径的构建
    4.1 创新“系统”的语义学分析
    4.2 创新系统的微观基础
        4.2.1 创新的假设
        4.2.2 创新的演化特性
        4.2.3 创新的目的属性
    4.3 创新要素的组合与联系
        4.3.1 组件间的关系
        4.3.2 联系的建立
        4.3.3 建立在联系上的创新方法
    4.4 创新方法:创新系统的反思和重建
        4.4.1 引领者模式
        4.4.2 创新的资源
        4.4.3 建立新的联系
    4.5 思考与启示
5 基于创新方法的创新系统重建
    5.1 创新系统的主体
        5.1.1 创新系统中的政府
        5.1.2 创新系统中的高校和研究机构
        5.1.3 创新系统中的企业
    5.2 创新系统的功能和活动
    5.3 创新系统的边界
6 创新方法路径的应用:中国创新系统的转型
    6.1 中国创新系统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6.1.1 转型的意义
        6.1.2 机遇
        6.1.3 挑战
    6.2 转型的国内外背景
        6.2.1 国外创新管理趋势背景
        6.2.2 积极的政府和政策
    6.3 政府的角色的转变
        6.3.1 中央层级科技管理机构
        6.3.2 地方科技管理机构
        6.3.3 政府角色转变的关键
    6.4 创新系统转型的内容与方式
        6.4.1 创新方法的转变
        6.4.2 驱动模式的转变
        6.4.3 发展方式的转变
        6.4.4 创新系统的新治理模式
    6.5 创新政策的现状与问题:以上海为重点的分析
        6.5.1 上海市创新政策的分析方法设计
        6.5.2 从高新技术产业化到科创中心建设
        6.5.3 八个要素型政策的分析
        6.5.4 上海创新政策的综合评价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服务贸易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服务贸易概述
        2.1.1 服务贸易的内涵
        2.1.2 服务贸易的统计体系
    2.2 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新贸易理论
        2.2.3 对外投资理论
        2.2.4 新要素理论
        2.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3章 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3.1 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3.1.1 美国服务贸易的规模
        3.1.2 美国服务贸易在国际收支中的角色
        3.1.3 美国服务贸易的结构
    3.2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原则、方法和指标
        3.2.1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3.2.2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常用方法
        3.2.3 本文采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
    3.3 美国跨境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3.3.1 MOR 指数分析
        3.3.2 RCA 指数分析
        3.3.3 TC 指数分析
    3.4 美国跨境服务贸易分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3.5 基于技术复杂度的美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3.5.1 技术复杂度 Expy 指数在贸易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3.5.2 世界各类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测算
        3.5.3 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国际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产要素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4.1 科学与技术要素
        4.1.1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服务业的专业化
        4.1.2 美国的科技成果及研发投入
        4.1.3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出口
    4.2 人力资本要素
        4.2.1 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竞争力
        4.2.2 美国对人力资本的教育与培训
        4.2.3 美国服务业是吸引人力资本就业的主要源泉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需求条件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5.1 消费者服务需求
        5.1.1 收入增长拉动了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
        5.1.2 低储蓄率是服务消费的重要推手
        5.1.3 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加快了美国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
    5.2 生产者服务需求
        5.2.1 制造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
        5.2.2 其他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
    5.3 政府的服务需求
    5.4 国内服务需求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5.4.1 国内服务需求推动了美国服务业的发展
        5.4.2 服务业发展促进了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相关支撑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 信息和通信技术及产业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6.1.1 美国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及产业的发展
        6.1.2 信息产业被美国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产业
        6.1.3 信息和通信技术优势是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6.2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6.2.1 美国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动因和进程
        6.2.2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阶段性成果
        6.2.3 贸易壁垒的降低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6.3 服务业 FDI 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6.3.1 服务业 FDI 是美国服务出口的重要渠道
        6.3.2 美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地区和行业分布
        6.3.3 美国服务业 FDI 的优势
        6.3.4 美国海外附属机构提供服务规模的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因素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 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7.1.1 总成本领先战略
        7.1.2 服务产品差异化战略
        7.1.3 专精化战略
    7.2 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
        7.2.1 总成本领先战略及其组织结构
        7.2.2 差异化战略及其组织结构
        7.2.3 专精化战略与组织结构
    7.3 企业的同业竞争—以美国航空业为例
        7.3.1 政府管制时期的同业竞争
        7.3.2 放松管制后的同业竞争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机遇与政府因素对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8.1 经济全球化是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机遇
        8.1.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美国服务企业的竞争与重组
        8.1.2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服务外包并调整了利益分配
    8.2 政府在培育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力中的作用
        8.2.1 培育服务出口的生产要素优势
        8.2.2 调整反垄断政策
        8.2.3 放松政府管制—70 年代以来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变化
        8.2.4 制定服务出口促进战略
        8.2.5 建立服务出口促进体系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美国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建议
    9.1 美国发展服务贸易的主要经验
        9.1.1 发展科技并加大人力资本培育
        9.1.2 激发国内服务需求
        9.1.3 重点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及产业
        9.1.4 调整反垄断政策
        9.1.5 制定服务产业政策
        9.1.6 制定和建立服务贸易促进战略与体系
    9.2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9.2.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9.2.2 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9.3 对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9.3.1 促进科技投入与转化,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
        9.3.2 提高收入水平、加大政府采购,拉动国内服务消费
        9.3.3 推进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9.3.4 确定优先发展的服务贸易行业
        9.3.5 维护市场竞争,加快服务业开放进度
        9.3.6 适度放松反垄断限制
        9.3.7 完善促进体系,为企业提供融资等方面的支持
        9.3.8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统计
        9.3.9 根据竞争实力的动态变化,审慎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广东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论文的行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论文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与含义
    (二) 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的构成
二、广东省省级科技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 广东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二) 2013年以前广东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三) 广东创新发展指数现状
    (四) 存在问题和原因
三、国内科技计划管理及体制改革的经验借鉴
    (一)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特点和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 部分省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探索
四、国外科技计划管理经验借鉴
    (一) 部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特色做法
    (二) 国外科技计划管理的经验总结
五、广东省级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建议
    (一) 指导思想
    (二) 总体原则
    (三) 改革目标
    (四) 改革思路
六、省级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一) 打造阳光再造行动,推进省级科技计划体系
    (二) 改革调整处室定位和分工,构建“双重监管、双向制衡”的监督管理体系
    (三) 重新整合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设立“511”省级科技计划体系
    (四)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重点突出普惠性政策补助和科技金融结合两大抓手
    (五) 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创建“三链融合”新模式
    (六) 打造阳光政务平台,实现科技业务管理信息向全社会公开
    (七) 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和管事。
    (八) 建立协调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
    (九) 完善高效的项目综合业务系统
七、保障措施建议
    (一) 组织保障
    (二) 机制保障
    (三) 监督考核
八、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河北省深泽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抽象法
        1.5.2 系统分析法
        1.5.3 比较分析法
第二章 县域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的内涵和地位
        2.1.1 县域经济的内涵
        2.1.2 县域经济的地位
    2.2 县域经济特征
        2.2.1 地域性
        2.2.2 综合性
        2.2.3 基础性
        2.2.4 枢纽性
        2.2.5 农村性
        2.2.6 聚集性和扩散性
        2.2.7 不均衡性
    2.3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3.1 二元经济理论
        2.3.2 借用技术理论
        2.3.3 不平衡发展理论
        2.3.4 梯度发展理论
        2.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深泽县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
    3.1 深泽县经济发展的现状
        3.1.1 深泽县概况
        3.1.2 深泽县主要经济指标概况
        3.1.3 深泽县农业经济概况
        3.1.4 深泽县工业经济概况
        3.1.5 深泽县第三产业方面概况
    3.2 深泽县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3.2.1 外部环境
        3.2.2 自身发展
        3.2.3 财政收支
        3.2.4 要素供应
        3.2.5 人才资源
        3.2.6 城区建设
        3.2.7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3.3 深泽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3.3.1 区位位置
        3.3.2 政策措施
        3.3.3 发展态势
第四章 深泽县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4.1 深泽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
        4.1.1 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
        4.1.2 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4.1.3 加快城镇规划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
        4.1.4 整治城乡,保护生态环境
    4.2 深泽县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4.2.1 以稳基础、促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4.2.2 以提质量、增效益为关键,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4.2.3 以促流通、增收入为动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2.4 以上项目、强园区为引擎,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4.2.5 以出品位、聚产业为目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4.2.6 以抓改革、促创新为统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录
图录
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高技术
        1.2.2 高技术产业
        1.2.3 高技术产业结构
        1.2.4 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
        1.2.5 其他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之处
2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区域发展相关理论
        2.1.1 增长极理论
        2.1.2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4 区域整合发展理论
        2.1.5 创新理论
    2.2 产业结构演变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2.5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理论
        2.2.6第三次工业革命论述
    2.3 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3.1 高技术产业集群理论
        2.3.2 网络组织理论
        2.3.3 孵化器理论
        2.3.4 三元参与理论与五元驱动理论
        2.3.5 技术扩散空间理论
    2.4 相关研究综述
        2.4.1 国外文献
        2.4.2 国内文献
        2.4.3 总结与述评
    2.5 评述及启示
3 第三章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与结构分析
    3.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历程
    3.2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分析
        3.2.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2.2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空间结构分析
        3.2.3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3.3 长三角高技术大型企业发展概况与结构分析
        3.3.1 长三角高技术大型企业发展概况
        3.3.2 长三角高技术大型企业产业结构分析
    3.4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4.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3.4.2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第四章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状况评价
    4.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成长阶段判断
        4.1.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成长指数测度
        4.1.2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成长阶段的判断
    4.2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评价
        4.2.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现状
        4.2.2 基于DEA模型的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益评价
        4.2.3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绩效偏低的成因分析
    4.3 长三角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
        4.3.1 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4.3.2 长三角高技术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4.3.3 长三角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的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第五章国内外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验借鉴
    5.1 漕河泾开发区创新与转型升级发展案例分析
        5.1.1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概况
        5.1.2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高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5.1.3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区域效应
        5.1.4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创新的管理机制
    5.2 国外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经验借鉴
        5.2.1 国外调整高技术产业结构的主要做法
        5.2.2 对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启示
    5.3 本章小结
6 第六章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6.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选择
        6.1.1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6.1.2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的行业选择
    6.2 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思路
        6.2.1 以市场导向引领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6.2.2 以区域一体化带动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6.2.3 以技术演进路线推进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6.2.4 以集聚规律影响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6.3 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6.3.1 加强政府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引导与协调
        6.3.2 推广自贸区建设经验,以制度创新保障技术创新
        6.3.3 改善要素投入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6.3.4 以高技术产业集群和园区跨区域合作为载体,促进产业链空间布局的优化
        6.3.5 加快培育高技术企业群体,以价值链合作为基础组建产业联盟
    6.4 充分发挥上海在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6.4.1 专注产业高端要素,培育独特的产业竞争优势
        6.4.2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实现本外地资源优势互补
        6.4.3 延伸高技术产业链,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升级
        6.4.4 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培育高技术产业新业态
    6.5 本章小结
7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深化服务立口碑 优势资源促创新——首都科技集团2003年科技服务深入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统计研究[D]. 李佳馨. 辽宁大学, 2021(02)
  • [2]初中历史教学中新闻资源的运用研究[D]. 杨金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辽宁省协同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政策研究[D]. 付龙昌. 大连交通大学, 2018(04)
  • [4]山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及仿真模拟研究[D]. 宋子佳.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5]中国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研究[D]. 柯尊全. 武汉大学, 2017(07)
  • [6]基于创新方法分析路径的创新系统研究[D]. 朱文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7]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杨红. 吉林大学, 2015(08)
  • [8]广东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商雅婷. 兰州大学, 2015(01)
  • [9]河北省深泽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贾菲. 天津大学, 2014(03)
  • [10]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司桂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深化服务,树立信誉,以优势资源推动创新——2003年首都科技集团科技服务纵深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