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锌胶布引起局部皮肤反应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高锦萍[1](2021)在《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符合护士处方权申请资质的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的处方药物及其处方形式,以期为我国今后护士处方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试点的实行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及德尔菲法对我国皮肤科及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的处方内容及处方形式进行研究。1.文献调研法:以护士、护士处方权、皮肤科等作为关键词在Pub Med、CINAHL、Scopus等外文数据库查找国外皮肤科及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的相关资料,在国外官网上查询美国(俄亥俄州)、英国、澳大利亚、英国及南非护士处方集,翻译以上处方集中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药物,同时参考我国最新版的《临床药物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五版)以此制定初始问卷。2.半结构访谈法:通过文献回顾和课题组讨论形成半结构访谈提纲,遴选皮肤科4名医疗专家与4名护理专家、烧伤整形科4名医疗专家和4名护理专家对初始问卷进行半结构访谈,根据专家意见对咨询问卷进行修改、整理,最终形成第一轮护士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问卷。3.德尔菲法:在同意授予护士处方权的专家中遴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纳入标准为:(1)副高及以上职称;(2)在相应的专业领域有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3)本科及以上学历;(4)严谨求实,自愿参与,其中(1)-(3)条,符合两条即可。因此皮肤科护士药物处方权问卷遴选了山西、福建、湖北等10个省和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皮肤科36名专家,32名专家全程参与,其中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各16名。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问卷遴选了福建、湖北、山西等8个省和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烧伤整形科3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32名专家全程参与,其中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各16名。结果:1.皮肤科护士处方药物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皆为0.81。确定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护士可开具的皮肤科药物共13大类63种药物,其中倾向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31种、协议处方17种、延长处方10种、延长处方或调整处方3种、独立处方1种、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1种。各处方形式具体的药物为:(1)独立处方形式的1种药物:碘伏;(2)协议处方形式的17种药物:氧化锌、高锰酸钾、淀粉、呋喃西林、薄荷脑、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尿素、尿囊素、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维康福、复合维生素B、钙尔奇;(3)延长处方形式的10种药物:溴苄烷胺、樟脑、庆大霉素、诺氟沙星、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馏油、复方硝酸益康唑、卡泊三醇、他卡西醇、水乐维他;(4)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形式的31种药物为:硅油、鞣酸、硫酸锌、达克罗宁、杆菌肽、黏菌素、克林霉素、氯化氨基汞、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煤焦油、鱼石脂、对氨苯甲酸、二氧化钛、酮洛芬、布洛芬、复方克霉唑、复方卤米松、米诺地尔、维生素B1、丙硫硫胺、呋喃硫胺、长效核黄素、烟酸、烟酰胺、泛酸钙、维生素B4、芦丁、阿法迪三、维乐生、多维元素片;(5)延长处方或调整处方形式的3种药物:水杨酸苯酯、依托芬钠酯、复方曲安奈德;(6)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形式的1种药物:炉甘石。2.烧伤整形科护士处方药物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和0.81。最终确定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的外科用药为5大类26种药物,其中11种药物处方形式倾向于协议处方,9种药物倾向于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4种药物倾向于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各有1种药物分别倾向于独立处方、独立处方或延长处方。各处方形式具体药物为:(1)倾向协议处方形式的11种药物: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醋酸蓖麻油、磺胺嘧啶银、康瑞保、美宝湿润烧伤膏、新的肤医用硅酮凝胶、液状石蜡、莫匹罗星软膏、过氧化氢溶液;(2)倾向于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的9种药物:碘酊、高锰酸钾、呋喃西林、口服洗肠散、愈创蓝油烬、依托芬那酯乳膏、鱼石脂软膏、吸收性明胶海绵、布洛芬乳膏;(3)倾向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的4种药物:苯扎溴铵、乙醇、醋酸氯已定、戊二醛;(4)倾向独立处方的1种药物:聚维酮碘;(5)倾向独立处方或延长处方的1种药物:软肥皂溶液。结论: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初步得出我国三甲医院皮肤科护士可开具13大类63种皮肤科药物和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5大类26种烧伤整形科药物,处方形式以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和协议处方为主。两轮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因此本研究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王青青[2](2021)在《钙离子掺杂的氧化锌交联的含PRP水凝胶的构建及其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缺血、糖尿病和静脉淤积病等相关疾病引起的慢性创面通常是难以治愈的,而如何解决此问题最棘手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其易感染和缺乏促愈合生长因子。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钙离子掺杂的氧化锌(ZC)交联海藻酸钠(SA)并负载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的可注射水凝胶(SZC@PRP)。与传统的SA水凝胶相比,使用ZC交联的海藻酸钠水凝胶(SZC)不仅提高了凝胶速度与质量,还增强了其对不规则伤口的自适应能力以及抗感染能力。此外,负载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可被ZC持续激活,实现生长因子的持续释放。这些生长因子与锌离子和钙离子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再生和血管生成,共同加速伤口愈合。这是制备ZC的掺杂技术在生物活性水凝胶领域的首次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掺杂技术为多功能水凝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在应对更复杂、更难治愈的临床问题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宁静,刘研,郭鑫悦[3](2020)在《改进后护理措施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术后患者皮肤损伤的原因,研究预防皮肤损伤的对策,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即刻起至出院前皮肤出现损伤的部位,针对56例术后出现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导致皮肤损伤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31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取改进后护理措施。对两组皮肝损伤的原因及损伤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21.53%,其中碘酒造成皮肤损伤15例(5.77%),医用粘胶剂造成皮肤损伤25例(9.62%),术中烧伤造成皮肤损伤3例(1.15%),肩关节支具造成皮肤损伤4例(1.54%),术中灌注致患肢肿胀导致皮肤损伤2例(0.77%),医用粘胶剂过敏造成皮肤损伤7例(2.69%)。试验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4.76%,其中碘酒造成皮肤损伤4例(1.73%),医用粘胶剂造成皮肤损伤6例(2.60%),术中烧伤造成皮肤损伤1例(0.43%)。试验组皮肤损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进肩关节镜术后患者皮肤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张威[4](2020)在《基于氧化锌和硫化亚铜修饰的多功能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抗菌消炎领域的应用》文中指出本系列工作主要探讨利用功能型无机纳米颗粒(氧化锌和硫化亚铜),结合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底(乳胶和果胶),制备生物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在抗菌消炎领域。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生物医用材料、乳胶和果胶、纳米氧化锌和硫化亚铜的研究背景、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创新点。第二章:随着心脏植入电子装置(起搏器)的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其并发症也逐年增加。通过分析起搏器在植入不同时期产生炎症的最新统计报告,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即除了细菌感染以外,起搏器在周围软组织中频繁晃动引起的长期刺激可能是产生炎症的重要隐患。随后,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物摇动模型首次初步验证了这一假设。此外,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开发了一种具有抗菌、缓冲和慢回弹特性的记忆乳胶泡沫-氧化锌(LFZ)复合材料。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种良好生物相容性的LFZ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细菌和摇晃引起的囊袋炎症的发生率。该研究为起搏器抗炎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第三章:传统创面敷料由于不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和抵抗组织粘连,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文设计了一种由钙离子交联的修饰有硫化亚铜和氧化锌纳米粒子的果胶复合膜。首先,果胶膜基底通过吸收组织渗出液保持伤口清洁。随着硫化亚铜和氧化锌纳米颗粒的修饰,使该膜具有快速灭菌和广谱抗菌的能力。其次,体外和体内实验均验证了果胶复合膜释放的铜离子和锌离子,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微血管生成及胶原蛋白的沉积,从而加速伤口愈合;值得注意的是,在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作用下,可以实现果胶复合膜的快速溶解,达到无痛原位清除的效果,从而避免了组织与敷料粘连所造成的二次损伤。
谭红雁[5](2020)在《柏参氧化锌糊剂对诱导型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调控AQP3、FLG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柏参氧化锌糊剂对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水通道蛋白3(AQP3)、丝聚合蛋白(FLG)表达的影响,探讨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抗炎疗效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分子生物学提供依据。方法:将32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每组8只。正式实验前一天,除空白组外,将其余3组豚鼠背部脱毛,面积约为2cm×2cm。实验当天,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采用移液枪涂抹5%DNCB丙酮溶液25ul于豚鼠背部致敏。2周后,每只豚鼠右耳内侧涂0.1%DNCB丙酮溶液100ul作为激发,每周重复上述激发过程1次,共连续激发4次的方法建立亚急性湿疹模型。于第4次激发72h后,除空白组外,各个给药组外用相应的药物,每日2次,连续14天。治疗结束后,颈椎脱臼处死豚鼠,用棉签擦去右耳药物,各组分别取6只豚鼠并立即沿豚鼠双耳耳基线完整剪下双耳,用8mm打孔器取得豚鼠右耳组织,注意取材时须保持耳片部位一致,精确测量豚鼠右耳肿胀度,再将各组豚鼠右耳组织分别放置于已配制好的组织标本固定液固定,作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计算真皮浸润炎症细胞数,采用免疫组化检测AQP3、FLG的表达水平;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造模成功后,豚鼠肉眼下耳廓皮损改变具有亚急性湿疹皮疹的特征,表现为红肿明显、小丘疹、渗液、轻微糜烂、血痂、抓痕、部分表面粗糙干燥、上覆鳞屑。治疗14天后,模型组的皮损改变不是很明显,柏参氧化锌糊剂组与艾洛松组红肿明显减轻,血痂脱落,皮肤略粗糙部分可见色素沉着,肉眼观察基本接近正常皮肤。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表皮层明显增厚,角化不全,角质层下少量或较多棘细胞或基底细胞变性或坏死,间质内可见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有出血,红细胞渗出;与模型组相比,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表皮层不同程度增厚,间质内偶见极少量炎细胞散在分布;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豚鼠右耳组织表皮层较薄,未见明显增厚,间质内可见极少量炎细胞浸润。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肿胀度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肿胀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内炎性细胞密度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内炎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AQP3蛋白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AQP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FLG蛋白含量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FLG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柏参氧化锌糊剂能使亚急性湿疹皮损基本消失,起到治疗作用。2、经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后右耳组织内表皮增厚、炎症反应等病变程度明显减轻,提示柏参氧化锌糊剂有抗炎的作用。3、经柏参氧化锌糊治疗后肿胀明显减轻,提示柏参氧化锌糊剂有消肿的作用。4、经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后AQP3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FLG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结果显示柏参氧化锌糊剂可能是通过下调AQP3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FLG蛋白的表达来修复皮肤屏障的功能。
陈淑玲[6](2020)在《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涂剂纱条治疗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创面疼痛、水肿、出血常见症状及创面愈合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肛裂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及常规治疗,从术后第1天开始,治疗组使用复方黄柏液涂剂纱条换药,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纱条换药。对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创面的疼痛、水肿、出血情况作出评价并记录,记录第14天、21天创面的愈合情况,及创面完全上皮化所需的时间,将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得出结论。结果:1.切口疼痛程度的比较:在术后第1天,两组切口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两组切口疼痛积分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复方黄柏液涂剂纱条可缓解术后切口的疼痛。2.创缘组织水肿的比较:术后第1天,两组创缘组织水肿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两组创缘组织水肿积分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提示复方黄柏液涂剂纱条能够减少术后创缘组织的水肿。3.创面出血情况的比较:术后第1天和第14天,两组创面出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7天两组创面出血积分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复方黄柏液涂剂纱条可减少术后早期创面的出血。4.创面愈合率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14天、第21天的创面愈合率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使用复方黄柏液涂剂纱条换药后,同一时间,治疗组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说明复方黄柏液涂剂纱条能促进创面愈合。5.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治疗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24.5±1.358天,对照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27.3±2.277天,两组在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提示复方黄柏液涂剂纱条能够加快创面上皮化,缩短病程。6.综合总疗效的比较:在治疗14天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6.7%,综合总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复方黄柏液涂剂纱条对术后创面的疼痛、水肿、出血症状有治疗作用。结论:复方黄柏液涂剂纱条对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切口疼痛、肛缘组织水肿、创面出血等并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够明显减轻术后肛门疼痛、消退肛缘组织水肿,减少术后创面出血,缩短愈合时间,促进创面的良好愈合。
赖璇[7](2021)在《纳米氧化锌损伤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的毒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纳米氧化锌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广泛,是口腔科的常用材料之一,常暴露于口腔颌面部。随着纳米氧化锌的普遍应用,其生物安全性日益受到生产者、使用者及研究者的关注。虽然纳米氧化锌涂抹于正常皮肤不引起病理损伤,但不可忽略,皮肤屏障存在炎性损伤的人群亦有较高几率频繁接触纳米氧化锌,而纳米氧化锌对炎性皮损的影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课题采用银屑病样炎性皮损体内、外模型,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研究目的明确纳米氧化锌能否通过银屑病样炎性皮损进入表皮深层或真皮层;验证纳米氧化锌是否影响局部炎性皮损的转归;探究纳米氧化锌损害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的机理。材料与方法采用XRD、TEM等技术手段表征纳米氧化锌及其混悬液的理化特征。采用咪喹莫特(IMQ)与C57小鼠构建银屑病样炎性皮损动物模型;采用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与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构建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体外模型。使用纳米氧化锌混悬液分别处理动物模型、细胞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技术,明确纳米氧化锌对银屑病样炎性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并探究其中机理。结果1.本课题所用纳米氧化锌为短棱柱体,平均粒径为41.34 nm,在纯水、生理盐水、完全培养基中均有不同程度团聚。2.IMQ处理后,小鼠背部皮肤形成鳞屑,表皮增厚,真皮炎细胞浸润。3.纳米氧化锌通过IMQ诱导的银屑病样炎性皮损进入表皮深层、真皮层,基底细胞间隙、细胞内、细胞核内均可见纳米颗粒;真皮锌含量升高。4.体内实验中,纳米氧化锌暴露后,IMQ诱导的银屑病样炎性皮损恢复迟滞,表现为:表皮炎症因子、环氧合酶-2表达升高;真皮炎细胞计数升高;全层皮炎症反应加剧,细胞凋亡,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受损。5.体外实验中,纳米氧化锌暴露后,rh-TNF-α诱导的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与炎症水平升高,细胞凋亡;MAPK与NF-κB通路磷酸化水平升高,NF-κB p65显着入核,cleaved-caspase 3与BAX/Bcl-2比值上调。MAPK通路抑制剂可以缓解纳米氧化锌的促炎作用。抑制NF-κB p65核易位或补充NAC可缓解纳米氧化锌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凋亡信号激活、半胱氨酸缺乏。6.纳米氧化锌在体内、外均可导致桥粒结构异常、角蛋白丝网格塌陷与异常聚集。结论纳米氧化锌可经银屑病样炎性皮损进入表皮基底层,通过诱导角质形成细胞NF-κB p65核易位与半胱氨酸合成障碍,加重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并影响细胞间连接,干扰皮损愈合。本课题为纳米氧化锌在炎性受损表皮屏障的应用风险及损伤机理提供了新证据。
尹圆圆[8](2020)在《纳米氧化锌颗粒通过扰动NRF2信号通路破坏自噬反应引起人角质形成细胞毒性》文中指出目的:纳米氧化锌(Zinc oxide nanoparticles,ZnO NPs)广泛用于化妆品和防晒剂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ZnO NPs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可忽视的有害作用,但是对ZnO NPs毒性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先前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和自噬反应与ZnO NPs诱导的毒性有关。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是细胞内抗氧防御系统的关键核转录因子。NRF2通路已被认为是介导化学物致皮肤损伤的重要保护途径。当前的研究旨在探讨NRF2介导的抗氧化通路可能参与ZnO NPs致人角质形成细胞毒性的作用。研究方法:1.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ZnO NPs的形状及粒径,并利用动态光散射仪检测ZnO NPs的流体动力学直径以及Zeta电位;2.利用CCK-8试剂盒和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ZnO NPs(0-500μM)染毒24小时HaCaT细胞的存活率及LDH漏出率,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ZnO NPs对HaCaT细胞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影响;利用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HaCaT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P62、LC3 II/I的mRNA表达,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P62、LC3 II/I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析;3.应用Real-time qPCR技术对HaCaT细胞ZnO NPs处理后NRF2的下游基因HO-1、GCLC及GCLM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RF2和KEAP1蛋白的表达;4.应用慢病毒转染系统对HaCaT细胞进行转导,建立稳转沉默NRF2的Ha CaT细胞,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RF2蛋白表达水平进行验证;5.对Scramble和NRF2-KD的HaCaT细胞进行ZnO NPs处理后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并检测ROS及MMP的变化;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Scramble和NRF2-KD的HaCaT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P62、LC3 II/I的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析;6.同时利用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Scramble和NRF2-KD的HaCaT细胞在ZnO NPs处理后NRF2下游的抗氧化基因HO-1、GCLC及GCLM的mRNA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7.应用透射电镜技术检测Scramble和NRF2-KD的HaCaT细胞ZnO NPs处理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观察自噬溶酶体及自噬空泡的数量;8.应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预处理HaCaT细胞,再加入ZnO NPs处理,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内ROS表达的变化。结果:1.利用不同浓度ZnO NPs对Ha CaT细胞处理24小时,引起细胞活力降低和LDH泄漏,ZnO NPs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影响细胞活力,显着增加ROS水平,并引起MMP丧失;ZnO NPs处理Ha CaT细胞后引起NRF2蛋白表达增加,KEAP1表达降低,并且NRF2通路的下游抗氧化基因被激活,例如HO-1、GCLC和GCLM;2.ZnO NPs暴露后,与Scramble细胞相比,NRF2-KD细胞活力及MMP显着降低,ROS生成显着增加,同时NRF2下游抗氧化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用ZnO NPs处理Scramble与NRF2-KD的HaCaT细胞的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同样处理条件下Scramble细胞相比,NRF2-KD细胞中观察到自噬空泡的数量显着增加;3.ZnO NPs在HaCaT细胞中诱导自噬反应,自噬相关蛋白LC3 II/I和P62均增加,自噬抑制剂3-MA预处理后,自噬相关蛋白LC3 II/I的表达降低,细胞活力升高,3-MA能够减轻纳米氧化锌诱导的细胞死亡。结论:1.HaCaT细胞暴露于ZnO NPs会促进ROS的积累,线粒体膜电位降低,NRF2的核易位,KEAP1蛋白水平的降低,NRF2通路下游抗氧化基因表达升高,LC3 II/I和P62的自噬标志物的增加。2.NRF2沉默会增加ZnO NPs诱导的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并显着增强HaCaT细胞的自噬水平,自噬抑制剂3-MA预处理后会减轻ZnO NPs诱导的细胞死亡。3.通过扰动NRF2通路能够调控ZnO NPs诱导的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氧化应激以及自噬反应。
郑剑霄[9](2019)在《复方苦参注射液减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放射性皮炎是由放射线照射引起的皮肤炎症性损害,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放射治疗的疗效。国内外学者尝试使用多种药物或方法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想的药物或方法供临床使用。中医认为放射线是一种火热毒邪,鼻咽癌患者急性放射性损伤的病因病机为邪热炽盛、气阴两虚,故中医的治法应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有学者尝试运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损伤,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苦参碱,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苦参碱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在放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推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放射防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其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目前关于复方苦参注射液放射防护作用的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仍不明确运用复方苦参注射液保护正常细胞的同时,是否也会保护肿瘤细胞从而降低疗效,因此我们开展基础及临床研究进行探讨。一、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SF)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是否对HSF具有放射防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HSF传代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放射组、药物放射组。空白对照组:不给药,不照射;单纯放射组:只照射,不给药;药物放射组:给药后照射。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assay,MTT)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SF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SF凋亡的影响,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处理HSF24h、48h、72h后,HSF增殖率轻度增加,在lmg/ml到16mg/ml的浓度范围内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SF均无毒性作用。单纯放射组与药物放射组的HSF的增殖率分别为(60.23±3.28)%,(82.81±2.94)%,药物放射组高于单纯放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放射组与药物放射组的HSF的凋亡率分别为(5.7±0.6)%,(1.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复方苦参注射液处理后,药物放射组HSF的氧自由基活性较单纯放射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抑制放射线诱导的HSF凋亡并促进放射后HSF增殖。2.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清除放射线产生的氧自由基,从而对HSF具有放射防护作用。二、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常规体外培养人鼻咽癌CNE-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分别处理CNE-2细胞24、48和72h的增殖抑制率,计算复方苦参注射液对CNE-2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CNE-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放射组和药物放射组。空白对照组:不给药,不照射;单纯放射组:只照射,不给药;药物放射组:给药后照射。单纯放射组给予剂量2Gy、4Gy的X射线照射,药物放射组给予一定浓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处理后再接受相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处理CNE-2细胞24、48和72h的IC50分别为14.53、5.46和7.10mg/ml,对CNE-2细胞的毒性有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当处理时间为0~48小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CNE-2细胞的抑制率与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时效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测定药物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选择48小时为复方苦参注射液处理CNE-2细胞的时间,选择半抑制浓度(IC50)的1/5来测定药物的放射增敏作用。药物放射组CNE-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4.10±2.77)%、(57.18±4.30)%,单纯放射组为(37.97±2.38)%、(40.56±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放射组和单纯放射组CNE-2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8.3±2.6)%和(4.3±1.0)%,其存活率分别为(33.5±3.8)%和(42.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增加鼻咽癌CNE-2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主要是促进放射线诱导的CNE-2细胞凋亡。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具有放射防护作用,而对鼻咽癌CNE-2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符合放射防护剂的基本要求。三、临床研究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复方苦参注射液减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为大样本临床试验奠定基础。方法:62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所有入组患者接受根治性放化综合治疗。试验组放疗期间每日静滴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NS250ml,并接受常规护理与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接受与试验组一样的常规护理与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皮炎及其他放射损伤的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并评价鼻咽癌的近期疗效。结果:1.临床试验基线情况自2014年6月到2018年7月共纳入广东省中医院放疗科收治的鼻咽癌患者62例,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因个人意愿退出临床试验,其余60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完成试验。两组间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基线时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影响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因素如KPS评分、体重指数、肿瘤分期、化疗、中医证型等,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急性放射性皮炎分级比较放疗结束时,试验组3级、4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0.0%、13.3%,对照组分别为56.7%、20.0%,试验组患者严重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放疗总剂量大于40Gy,试验组患者的急性放射性皮炎RISRAS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其他急性放射损伤试验组患者3+4级急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唾液腺急性放射损伤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学毒副反应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质量对比放疗后试验组情感状况(EWB)、功能状况(FWB)、头颈模块(H&N)的评分及生存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身体&生理状况(PWB)、社会&家庭状况(SWB)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近期疗效比较对照组病灶的完全缓解率(CR)及部分缓解率(PR)分别为80.0%、20.0%,试验组病灶的CR率及PR率分别为66.7%、33.3%。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型变化放疗后两组患者热盛津亏证、气阴两虚证的例数均较放疗前增多,但试验组患者热盛津亏证、气阴两虚证的例数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放疗后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运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有效减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而且不会影响放疗的近期疗效。2.放疗期间运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改善鼻咽癌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3.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运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够减轻热毒之邪对机体的影响,减少患者放疗后发生气虚证、阴虚证的情况。
武全莹[10](2019)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留置部位医用黏胶剂相关皮肤损伤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医用黏胶类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其导致的皮肤问题也日益凸显。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固定的医用黏胶产品引起的皮肤损伤发病率越来越高,是皮肤损伤的主要类型。国外研究[1]显示,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部位使用抗菌敷贴,引起局部皮肤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9. 53%。医用黏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
二、氧化锌胶布引起局部皮肤反应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锌胶布引起局部皮肤反应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设计咨询问卷 |
3 结果 |
3.1 皮肤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结果 |
3.2 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结果 |
3.3 皮肤科医生组和护士组咨询结果差异分析 |
3.4 烧伤整形科医生组和护士组咨询结果差异分析 |
4 讨论 |
4.1 皮肤科药物咨询结果的分析 |
4.2 烧伤整形科药物咨询结果的分析 |
5 研究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钙离子掺杂的氧化锌交联的含PRP水凝胶的构建及其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概述 |
1.1.1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概述及其现状 |
1.1.2 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的概述 |
1.2 海藻酸盐敷料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
1.3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
1.4 氧化锌掺杂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作用于慢性感染创面恢复全过程的水凝胶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
2.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ZC的制备 |
2.2.2 ZC的表征 |
2.2.3 ZC的体外抗菌性能评估 |
2.2.4 ZC的凝胶性能评估 |
2.2.5 SZC水凝胶、PRP凝胶、SZC@PRP水凝胶的制备 |
2.2.5.1 SZC水凝胶的制备 |
2.2.5.2 PRP凝胶的制备 |
2.2.5.3 SZC@PRP水凝胶的制备 |
2.2.6 SZC水凝胶、PRP凝胶、SZC@PRP水凝胶理化性质的表征 |
2.2.6.1 SZC水凝胶、PRP凝胶、SZC@PRP水凝胶的表征 |
2.2.6.2 SZC水凝胶的自适应性能评估 |
2.2.6.3 SZC水凝胶的吸水溶胀性能评估 |
2.2.7 SZC水凝胶的体外抗菌性能评估 |
2.2.8 SZC水凝胶的体外细菌响应性降解性能评估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ZC的制备与表征 |
2.3.2 ZC的体外抗菌实验 |
2.3.3 ZC的凝胶实验 |
2.3.4 SZC水凝胶、PRP凝胶、SZC@PRP水凝胶的表征 |
2.3.5 SZC水凝胶的体内外自适应实验 |
2.3.6 SZC水凝胶的体外吸水溶胀实验 |
2.3.7 SZC水凝胶的体外抗菌实验 |
2.3.8 SZC水凝胶的体外细菌响应性降解实验 |
2.4 小结 |
第3章 SZC水凝胶在大鼠全层皮肤感染模型中的抗感染和促愈合作用 |
3.1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大鼠全层皮肤感染模型的建立 |
3.2.2 大鼠体内抗感染和促愈合效果评价分析实验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SZC水凝胶、PRP凝胶、SZC@PRP水凝胶的生物医学性能评价 |
4.1 实验仪器、试剂、细胞及动物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细胞及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溶血率的测定 |
4.2.2 细胞毒性实验 |
4.2.2.1 细胞活力测定实验 |
4.2.2.2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
4.2.3 水凝胶的体内降解性能评估 |
4.2.4 水凝胶的体外促愈合性能评估 |
4.2.4.1 生长因子释放试验 |
4.2.4.2 细胞增殖能力测定 |
4.2.4.3 细胞迁移性能评估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溶血率实验 |
4.3.2 细胞毒性实验 |
4.3.3 体内降解实验 |
4.3.4 体外促愈合实验 |
4.4 小结 |
第5章 SZC@PRP水凝胶在兔子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中的促愈合作用 |
5.1 实验仪器、试剂及动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兔子全层皮肤缺损模型的建立 |
5.2.2 兔子体内促愈合评价分析实验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氧化锌掺杂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3)改进后护理措施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损伤率比较及皮肤损伤原因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 |
3.1.1 碘酒灼伤 |
3.1.2 术中灌注导致患肢肿胀,皮肤张力增高 |
3.1.3 医用粘胶剂造成皮肤损伤(MARSI) |
3.1.3. 1 医用粘胶剂选择不当 |
3.1.3. 2 浸渍 |
3.1.3. 3 张力性损伤 |
3.1.3. 4 胶布撕脱损伤 |
3.1.3. 5 胶布黏性残余未及时去除 |
3.1.4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
3.1.5 佩戴肩关节外展支具 |
3.1.6 术中烧伤 |
3.2 改进措施 |
3.2.1 胶布的选择 |
3.2.2 防止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炎 |
3.2.3 掌握粘贴技巧 |
3.2.4 减少及避免碘酒灼伤 |
3.2.5 掌握揭除技巧 |
3.2.6 有效避免胶布浸渍 |
3.2.7 及时去除粘性残余 |
3.2.8 减少肩关节外展支具对皮肤的损伤 |
3.2.9 提高护理员对MARSI的认知 |
3.3 两组患者皮肤损伤率比较 |
4 结论 |
(4)基于氧化锌和硫化亚铜修饰的多功能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抗菌消炎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医用材料概述及研究现状 |
1.2 乳胶和果胶材料的概述及研究现状 |
1.3 氧化锌的概述与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1.4 硫化亚铜纳米粒子的概述与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氧化锌修饰的乳胶材料用于心脏起搏器植入相关炎症的治疗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乳胶泡沫的合成 |
2.2.4 氧化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原位负载 |
2.2.5 体外抗菌实验 |
2.2.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2.2.7 动物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乳胶泡沫和氧化锌的表征 |
2.3.2 乳胶泡沫力学性能表征 |
2.3.3 体外抗菌评估 |
2.3.4 生物安全性评估 |
2.3.5 体内植入过程与抗菌分析 |
2.3.6 体内炎症评估 |
2.4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氧化锌和硫化亚铜纳米修饰的光敏果胶复合膜用于创面的修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耗材 |
3.2.2 仪器设备 |
3.2.3 果胶膜的合成 |
3.2.4 果胶膜-硫化亚铜/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5 表征 |
3.2.6 果胶-硫化亚铜/氧化锌复合膜的透气及光热性能 |
3.2.7 体外抗菌实验 |
3.2.8 体外细胞实验 |
3.2.9 铜离子和锌离子在模拟体液中的释放 |
3.2.10 内皮小管生成实验 |
3.2.11 细胞划痕实验 |
3.2.12 体内动物实验 |
3.2.13 大鼠疼痛微表情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果胶-硫化亚铜/氧化锌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 |
3.3.2 果胶-硫化亚铜/氧化锌的透气性、溶解性和光热性能 |
3.3.3 体外抗菌性能评估 |
3.3.4 细胞相容性评估 |
3.3.5 体内伤口愈合评估 |
3.3.6 免疫组化、血管生成和胶原沉积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柏参氧化锌糊剂对诱导型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调控AQP3、FLG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实验造模 |
2.3 实验给药 |
2.4 实验取材 |
2.5 技术路线图 |
3.观察指标 |
3.1 HE染色观察豚鼠右耳皮肤组织病理改变 |
3.2 计算豚鼠右耳肿胀度 |
3.3 HE染色观察豚鼠右耳真皮炎性细胞数的表达水平 |
3.4 免疫组化法检测豚鼠右耳组织中AQP3、FLG蛋白的表达水平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5.1 各组豚鼠右耳皮损部位表现 |
5.2 各组豚鼠右耳皮损组织病理变化 |
5.3 各组豚鼠右耳肿胀度的比较 |
5.4 各组豚鼠右耳真皮炎性细胞数的比较 |
5.5 各组豚鼠右耳组织AQP3、FLG蛋白含量表达情况比较 |
6.讨论 |
6.1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6.1.1 病名 |
6.1.2 病因病机 |
6.1.3 中医治疗 |
6.2 西医对湿疹的认识 |
6.2.1 病因发病机制 |
6.2.2 西医治疗 |
6.3 动物实验模型的选择 |
6.4 AQP3、FLG在湿疹中的作用 |
6.5 实验结果分析 |
6.6 柏参氧化锌糊处方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水通道蛋白 3、丝聚合蛋白与湿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择标准 |
2 治疗方案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式 |
2.3 药物制备 |
2.4 术后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指标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评定指标 |
3.4 综合总疗效判定标准 |
3.5 不良反应事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析 |
1.1 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的比较(见表2-1) |
1.2 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的比较(见表2-2) |
1.3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程长短的比较(见表2-3) |
2 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2.1 切口疼痛情况(见表2-4) |
2.2 创缘组织水肿(见表2-5) |
2.3 创面出血情况(见表2-6) |
2.4 创面愈合率(见表2-7) |
2.5 创面愈合时间(见表2-8) |
2.6 综合总疗效判定(见表2-9) |
3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 |
讨论 |
1 传统医学对肛裂术后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
1.1 中医对肛裂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肛裂术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对肛裂术后临床研究的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肛裂术后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2.1 现代对肛裂的生理及病理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肛裂术后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肛裂术后的临床研究现状 |
3 复方黄柏液涂剂的治法与组方 |
3.1 复方黄柏液涂剂的组方依据及药理研究 |
3.2 复方黄柏液涂剂的主要治疗作用及机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病例脱落情况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纳米氧化锌损伤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的毒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纳米氧化锌及其混悬液的理化性质表征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纳米氧化锌对银屑病样炎性皮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纳米氧化锌对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纳米氧化锌促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炎症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纳米氧化锌致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纳米氧化锌对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纳米氧化锌颗粒通过扰动NRF2信号通路破坏自噬反应引起人角质形成细胞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细胞株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及染毒 |
2.2.2 细胞转染 |
2.2.3 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 |
2.2.4 细胞LDH漏出率的检测 |
2.2.5 免疫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表达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及 MMP |
2.2.8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纳米氧化锌的表征 |
3.2 ZnO NPs对HaCaT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3.3 ZnO NPs引起HaCaT细胞产生线粒体毒性 |
3.4 ZnO NPs激活HaCaT细胞自噬反应 |
3.5 ZnO NPs引起NRF2 通路扰动 |
3.6 NRF2 沉默加重ZnO NPs诱导的HaCaT细胞毒性作用 |
3.7 NRF2 沉默加重ZnO NPs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
3.8 NRF2 沉默抑制NRF2 通路下游抗氧化基因的表达 |
3.9 NRF2 沉默增强HaCaT细胞中ZnO NPs诱导的自噬作用 |
3.10 自噬抑制剂3-MA减轻了ZnO NPs诱导的细胞死亡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实践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复方苦参注射液减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放射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1.2 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表现与发生机制 |
1.2.1 临床表现 |
1.2.2 西医发病机制 |
1.2.3 中医病因病机 |
1.3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影响因素 |
1.3.1 放射治疗相关的因素 |
1.3.2 合并化疗与否 |
1.3.3 患者身体因素 |
1.4 西医防治放射性皮炎的研究现状 |
1.4.1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预防和护理 |
1.4.2 现代物理治疗 |
1.4.3 局部使用药膏 |
1.4.4 全身治疗 |
1.5 中医药防治放射性皮炎的研究现状 |
1.5.1 外治法 |
1.5.2 内治法 |
1.6 问题与展望 |
1.7 复方苦参注射液减轻放疗毒副反应的研究 |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培养及分组 |
2.1.2 主要试剂与药物 |
2.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
2.2 观察指标及实验方法 |
2.2.1 MTT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SF增殖的影响 |
2.2.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后HSF增殖的影响 |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HSF凋亡 |
2.2.4 DCFH-DA荧光探针检测氧自由基 |
2.2.5 统计方法 |
2.3 结果 |
2.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SF增殖的影响 |
2.3.2 复方苦参注射液促进放射后HSF增殖 |
2.3.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SF凋亡的影响 |
2.3.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2.4 讨论 |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促进放射后HSF增殖 |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放射后HSF凋亡,增加HSF放射耐受性 |
2.4.3 复方苦参注射液清除自由基,发挥放射防护作用 |
2.5 结论 |
第三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鼻咽癌CNE-2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株、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2 细胞培养与分组 |
3.2 观察指标及实验方法 |
3.2.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CNE-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2.2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射对CNE-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3.2.4 细胞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存活率 |
3.2.5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CNE-2细胞的药物毒性 |
3.3.2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射对CNE-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3.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后CNE-2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后CNE-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复方苦参注射液促进放射线诱导CNE-2细胞凋亡 |
3.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增强CNE-2细胞放射敏感性 |
3.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增强CNE-2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机制 |
3.5 结论 |
第四章 临床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病例来源 |
4.1.2 鼻咽癌诊断标准 |
4.1.3 病例选择标准 |
4.1.4 研究方法 |
4.1.5 治疗方案 |
4.1.6 观察指标 |
4.1.7 统计方法 |
4.2 结果 |
4.2.1 临床试验基线情况 |
4.2.2 治疗后评价 |
4.3 讨论 |
4.3.1 急性放射线皮炎 |
4.3.2 其他急性放射线损伤 |
4.3.3 中医证型 |
4.3.4 生存质量 |
4.3.5 近期疗效 |
4.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留置部位医用黏胶剂相关皮肤损伤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ICC留置部位相关MARSI的常见类型及影响因素 |
1.1 机械性皮肤损伤及影响因素 |
1.2 接触性皮炎及影响因素 |
1.3 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及影响因素 |
1.4 其他皮肤问题及影响因素 |
2 PICC留置部位相关MARSI护理干预 |
2.1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
2.2 选择合适的敷料 |
2.2.1 薄膜类透明敷料: |
2.2.2 水胶体类敷料: |
2.2.3 泡沫类敷料: |
2.2.4 水凝胶类敷料: |
2.2.5 银离子敷料: |
2.3 西药护理干预措施 |
2.3.1 口服西药护理干预措施: |
2.3.2 外用西药护理干预措施: |
2.4 中药外用护理干预措施 |
2.5 药物与敷料联合护理干预措施 |
3 小结 |
四、氧化锌胶布引起局部皮肤反应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D]. 高锦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钙离子掺杂的氧化锌交联的含PRP水凝胶的构建及其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D]. 王青青. 南昌大学, 2021(01)
- [3]改进后护理措施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J]. 宁静,刘研,郭鑫悦. 中国医药导报, 2020(19)
- [4]基于氧化锌和硫化亚铜修饰的多功能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抗菌消炎领域的应用[D]. 张威. 南昌大学, 2020(01)
- [5]柏参氧化锌糊剂对诱导型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调控AQP3、FLG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D]. 谭红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湿热下注型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D]. 陈淑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纳米氧化锌损伤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的毒理机制研究[D]. 赖璇.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8]纳米氧化锌颗粒通过扰动NRF2信号通路破坏自噬反应引起人角质形成细胞毒性[D]. 尹圆圆. 中国医科大学, 2020
- [9]复方苦参注射液减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郑剑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留置部位医用黏胶剂相关皮肤损伤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武全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