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鳖虫的人工饲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雷海利,朱小轮,马鹏革[1](2021)在《黄土高原丘陵地区荒山养蝎技术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充分利用蝎野生特性,根据黄土高原丘陵地区气温、湿度等条件,人工制造适宜蝎生长、繁殖、冬眠的环境,并对蝎天敌进行人工干涉,投喂饲虫,提高产量,探索养蝎新方法,以期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思路。
刘超,徐翔,肖科军,伍兴隆,刘虹伶,尹勇,黄琼,蒲德强[2](2021)在《不同方式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茶蚜捕食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对人工饲料加豆蚜及纯豆蚜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茶蚜的捕食能力进行评价,以倒数法拟合Holling圆盘方程,明确不同饲养方式七星瓢虫对茶蚜的捕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当N→∞时,每头豆蚜饲养的七星瓢虫成虫的后代1~4龄幼虫以及雄雌成虫在1 d内对茶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0.7692、94.3396、303.0303、588.2353、222.2222、500.0000头。当N→∞时,每头混合饲养的七星瓢虫成虫的后代1~4龄幼虫以及雄雌成虫在1d内对茶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9.6736、112.3596、277.7778、555.5556、120.4819、188.6793头。豆蚜饲养七星瓢虫和混合饲养七星瓢虫成虫两种方式饲养的七星瓢虫第1代各龄幼虫对茶蚜的捕食量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n=6),混合饲养七星瓢虫幼虫羽化的成虫对茶蚜的捕食量极显着低于豆蚜饲养七星瓢虫幼虫羽化的成虫对茶蚜的捕食量(P<0.01,n=6)。本研究表明,混合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茶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在七星瓢虫对茶蚜的防治应用中具有广泛前景。
胡日查[3](2021)在《黑须污蝇人工饲养研究》文中认为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是欧洲、非洲和亚洲许多国家蝇类创伤蝇蛆病的主要病原。黑须污蝇生活史受季节的影响,不能满足人们对病原体的随时采样需求。本文对黑须污蝇人工饲养进行了研究,使黑须污蝇的蜕变生活史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确保常年有黑须污蝇、蛹和幼虫繁殖。为研究黑须污蝇引起的蝇蛆病的防治提供了便利条件。研究结果如下:1、人工培养黑须污蝇幼虫:体外培养三代幼虫的化蛹率均在84%左右,体外培养幼虫从一期幼虫至成熟的三期幼虫须3-4d完成。2、蛹的人工培养:(1)人工饲养F1、F2幼虫蜕变成蛹的体重相较于F0幼虫蜕变蛹的体重增加了13.3mg。(2)人工培育F1、F2蛹的羽化率相较于F0蛹的羽化率提高了40.33~43.33%。3、蛹的人工保存:在4℃条件下黑须污蝇蛹能够保存30d-60d。4、人工培养黑须污蝇:(1)雌雄鉴别:借助解剖镜观察,雄性成蝇腹部呈长卵形,雌性成蝇腹部呈卵圆形,雄蝇腹部比雌蝇狭长。雌雄蝇尾器区别最为明显,雄蝇腹部末端边缘平滑,尾器外凸,末端腹节背板形成具有暗黄色隆起并向下方斜伸的囊形突,呈匙状膨大;雌蝇腹部末端呈灰白色。(2)人工饲养的黑须污蝇寿命最长62d,平均36.18d。(3)人工饲养的雌蝇平均产蛆数为45只。(4)羽化后第4-5d开始性成熟并出现交尾现象,交尾白昼多见,第3d进入交尾高峰期,10d开始缓慢下降。交尾时间最短约2h、最长约4h。
崔笑雄[4](2021)在《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和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是新疆果园主要的三种食心虫,严重危害梨、苹果、桃、杏、李、枣等果木,造成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其突出的钻蛀危害和抗逆性给有效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对林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利用室内室外试验相结合,比较了三种果树食心虫的飞行能力,探讨了三种果树食心虫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梨小食心虫在香梨园一年发生5代,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分别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中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旬,第4代成虫集中发生在9月上旬。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下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中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旬。香梨优斑螟越冬代成虫集中发生在4月下旬,第1代成虫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第2代成虫集中发生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集中发生在8月中下旬。2.三种主要果树食心虫的飞行能力均随日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苹果蠹蛾3日龄,香梨优斑螟4日龄,梨小食心虫5日龄,飞行能力最强。苹果蠹蛾雌雄成虫间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异,梨小食心虫雌虫飞行能力大于雄虫,香梨优斑螟雄虫飞行能力大于雌虫。苹果蠹蛾和香梨优斑螟未交配成虫飞行能力大于已交配成虫,梨小食心虫未交配雄虫飞行能力小于已交配个体,未交配雌虫飞行能力与已交配雌虫无明显差异。三种果树食心虫不同日龄、性别、交配状态的成虫飞行能力存在差异,其飞行能力大小依次为香梨优斑螟、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3.香梨优斑螟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越冬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18:00-4:00,主要集中在20:00-0:00;第1、2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20:00-8:00,主要集中在22:00-0:00;第3代成虫每日活动时间为20:00-6:00,主要集中在22:00-0:00。不同气象因子对香梨优斑螟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综合影响各世代成虫种群发生规律。温度和日照时长是影响香梨优斑螟越冬代和第3代成虫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长是影响第1、2代成虫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4.几种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都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船型平板粘胶诱捕器诱集效果最好,其次为水盆诱捕器,但差异不显着;绿色和蓝色水盆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差异不明显;当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5 m时,诱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效果最好,但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5 m、2.0 m时,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效果差异不显着,但显着优于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0 m;西、北方位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效果显着优于东、南方位,其中北方诱集梨小食心虫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西方诱集苹果蠹蛾数量最多,效果最好;诱芯个数越多,诱集效果越好,但诱捕器安放诱芯剂量为1个、2个诱集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效果差异不显着。在香梨园,正确合理使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集技术,可有效防治两种蛀果性害虫。5.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迷向率均在94%以上,复合迷向干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蛀果率调查结果显示,7月10日和8月10日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蛀果率分别为0.50%、0.25%、0.13%和0.38%、0.25%、0.13%,均显着低于对照,随时间延续防效更为明显。采用性迷向剂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进行复合干扰迷向防治有良好的效果,且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综合考虑成本,建议田间使用性迷向剂胶条900个/hm2为宜。研究结果可为香梨园三种果树食心虫的预测预报与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秦欢[5](2021)在《颜色和诱捕器类型对苹果蠹蛾产卵选择及诱集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属鳞翅目小卷蛾科,是危害仁果类和核果类最严重的果树食心虫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新疆库尔勒首次发现以来,迅速蔓延至整个新疆地区,并逐步向周边各省扩散造成危害,给果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优化苹果蠹蛾室内饲养技术获得大量试虫后,探究苹果蠹蛾成虫的产卵选择性与不同颜色间的关系,再依据室内研究结果于田间不同防治条件下,通过绿色的三角型诱捕器与纸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比较,明确寄主颜色对苹果蠹蛾产卵的影响、颜色及诱捕器类型对苹果蠹蛾诱捕和防治效果的影响,在实践上为苹果蠹蛾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其结论如下:1、饲养条件对苹果蠹蛾幼虫生长及成虫产卵的影响。不同接虫密度对苹果蠹蛾幼虫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在四个接虫密度中,密度二(2头/2.5g饲料)的幼虫体重相比于其他密度的增重效果更明显;在10日龄前取食苹果核可以显着地增加苹果蠹蛾幼虫的体重,在20日龄时苹果核添加量占饲料总质量的2%时效果最好;不同性比对苹果蠹蛾的产卵量有显着影响,在各比例中,当雌雄比例为1:2时,苹果蠹蛾产卵总量显着多于其他性比,最高单雌产卵量达到了139.2粒/天,且产卵高峰出现的时间最规律,分别在第3天、6天、9天和11天。2、颜色对苹果蠹蛾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颜色对苹果蠹蛾雌成蛾产卵选择率和产卵量有显着地影响,在粉红色上的产卵选择率和产卵量显着高于其余颜色,分别为38.24%和35粒/头,其次为浅绿色(30.41%,14.3粒),草莓红(6.17%,5.1粒)和橙黄色(8.18%,3.5粒)则表现一定的趋避作用。基质颜色对不同日龄苹果蠹蛾雌成蛾产卵选择率和产卵量亦有显着影响,其选择率最大值为浅绿色(71.4%),单雌最大产卵量为粉红色(8.67粒)。3、不同防治措施下两种绿色诱捕器对苹果蠹蛾的田间诱集效果比较。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内苹果蠹蛾发生高峰分别为6月13日、6月20日、7月1日和7月13日;纸型诱捕器在各防治措施下的诱捕效果均好于三角型诱捕器;各防治措施中,药剂防治区的诱集量最好,迷向丝防治区的诱集量最差。综上所述,苹果蠹蛾的幼虫接虫密度、人工饲料中苹果核的添加比例是影响苹果蠹蛾幼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雌雄性比是影响苹果蠹蛾产卵量的重要影响因子,合理的饲养技术可为相关实验提供充足试虫;寄主颜色在苹果蠹蛾产卵场所的选择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其卵期监测和颜色在防控中的应用推广,乃至进一步揭示其产卵寄主选择机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纸型诱捕器比三角型诱捕器更适合用于监测苹果蠹蛾的发生,迷向丝防治可以有效地减少苹果蠹蛾虫口数,是一种值得大范围推广的无公害防治措施。
皇甫宁博[6](2021)在《保幼激素调控龟纹瓢虫卵子发生和卵黄生成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是农田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但目前龟纹瓢虫人工繁育过程中,尚未找到完全替代自然猎物的人工饲料。人工饲料饲养的龟纹瓢虫生殖能力下降,甚至不能很好地完成世代延续,人工饲料饲养龟纹瓢虫生殖能力降低的机制不清楚,而以前对龟纹瓢虫的生殖分子机制的研究也较少。因此明确龟纹瓢虫生殖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找到关键调控因子,以便更好的进行人工饲养。在本文研究中,调查分析了龟纹瓢虫发育历期、日产卵量、体长、体宽在内的多个指标参数;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龟纹瓢虫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滴度;系统观察了龟纹瓢虫卵巢以及滤泡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又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不同发育时期雌性龟纹瓢虫进行动态转录组测序,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大量与生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时间序列表达谱,最后通过RNAi技术探索了JH及其受体基因Methoprene tolerant(Met)在龟纹瓢虫生殖调控中作用,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龟纹瓢虫1龄、2龄、3龄、4龄幼虫、蛹期、雌性成虫和雄性成虫平均历期分别为1.13d、1.48 d、1.34 d、2.34 d、2.81 d、51.08 d和48.36 d;平均单雌日产卵量最高14.42粒,单雌累计产卵量414粒,最高可达654粒。幼虫4龄达最长体长9.32 mm,体宽在成虫达最宽3.70 mm。2.在蛹期第2 d至第3 d可观察到左右两侧两个发育完整的卵巢,该时期的卵巢管被许多微气管包被。从蛹期第3 d至成虫羽化第1 d,卵巢管呈细短梭形,整体卵巢呈透明色;从成虫羽化第1 d至第2 d,卵巢管逐渐膨大,开始分化形成卵室,无卵黄沉积;从成虫羽化第2 d至第3 d,观察到至多2个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在第3天开始卵黄沉积;成虫羽化第3 d至第4 d,初级卵母细胞的颜色逐渐变深,由乳白色变为淡黄色,卵母细胞内沉积大量卵黄原蛋白,少数卵母细胞发育为成熟卵;羽化第4 d至第5 d,初级卵母细胞由浅黄色变为亮黄色,大量卵母细胞开始成熟。3.龟纹瓢虫雌性成虫羽化后第1 d至第3 d滤泡上皮细胞细胞核核间距由1.94μm变为4.57μm,细胞核直径由8.50μm增加至11.06μm,细胞排列紧密呈多边形,细胞核几乎充满整个细胞,该时期细胞逐渐增大,但未观察到滤泡上皮细胞细胞间隙(patency)的形成;雌性成虫在羽化后第3 d至第5 d发育过程中,滤泡上皮细胞核间距急剧变大,由第3 d的4.57μm达到第5 d的16.4μm,细胞核直径也由第3 d的11.06μm增加至第5 d的15.76μm,细胞变成圆形,能清楚观察到细胞间隙(patency)形成。4.JH滴度在2龄幼虫达到幼虫期峰值1.14 ng/mg,蛹期逐渐下降至最低水平0.17 ng/mg,在成虫羽化后第2 d达到成虫期峰值1.08 ng/mg,但在第4 d时有短暂的小幅上升。选择龟纹瓢虫雌蛹、初羽化2 h、1 d、3 d、5 d和7 d的龟纹瓢虫雌性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大量的JH合成和代谢相关酶基因及一些潜在的营养信号感知和转导相关基因在龟纹瓢虫生殖发育的过程中显着差异表达。选择JH受体基因Met研究基因沉默对雌性成虫生殖的影响。发现ds Met处理组的卵巢发育、卵子发生、卵黄生成以及卵泡上皮细胞的发育明显受到抑制。本文研究探明龟纹瓢虫发育历期、日产卵量、体长、体宽等多个指标参数,明确了龟纹瓢虫卵巢发育规律、JH滴度动态变化、滤泡上皮细胞发育规律,通过动态转录组和RNAi分析初步揭示了JH调控龟纹瓢虫卵子发生和卵黄生成的分子机制。
万银平[7](2021)在《不同糖源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源物质是花蜜,花外蜜和蜜露的主要组成成分,对天敌昆虫的行为反应、生长生殖和控害具有显着影响。本研究以人工糖源代替花蜜、花外蜜和蜜露中的糖分物质,研究其对异色瓢虫行为反应,种群扩繁和控害效果的影响,进而筛选了部分可以替代人工糖源的蜜源植物,测定是否可以有助于提高异色瓢虫的增殖控害效果,为进一步利用异色瓢虫控害提供可供参考的基础。(1)糖源对异色瓢虫的增殖和控害有显着影响。利用“Y”形嗅觉仪测定异色瓢虫对不同人工糖源蔗糖、果糖、蜂蜜和葡萄糖的选择趋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不同糖源的选择趋性与对照差异极显着(P<0.001)。补充蔗糖和果糖可以显着提高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提升4龄幼虫和初羽化成虫体重,蔗糖处理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最高达94.03%,蔗糖处理4龄幼虫和初羽化成虫体重最大达0.0314g和0.0224。仅饲喂蜂蜜、蔗糖和葡萄糖异色瓢虫1龄幼虫和初羽化成虫与空白对照相比生存时间显着延长。幼虫期补充蜂蜜和蔗糖,成虫耐饥饿时间显着延长。仅饲喂果蝇幼虫异色瓢虫不产卵,补充人工糖源可以促使异色瓢虫产卵,补充蔗糖处理异色瓢虫5日产卵量最大91.55粒。(2)补充人工糖源8日异色瓢虫成虫捕食果蝇幼虫量显着提升,补充蔗糖8日异色瓢虫成虫捕食量0.0734g与补充蜂蜜、果糖、葡萄糖及清水对照差异显着(P<0.05)。幼虫期补充蔗糖处理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初羽化成虫捕食果蝇幼虫量显着提升与补充蜂蜜、果糖、葡萄糖和清水处理差异显着(P<0.05),幼虫期补充蔗糖饲养异色瓢虫4龄幼虫24h捕食量0.0132g、初羽化成虫24h捕食量0.0147g。(3)利用“Y”形嗅觉仪测定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的吸引力,结果表明:蜜源植物一串红、万寿菊、绣球和藿香蓟对异色瓢虫的吸引力与对照差异极显着(P<0.001),月季对异色瓢虫的吸引力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4)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有显着影响。万寿菊处理下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为90.62%与清水对照相比显着提高(P<0.05)。仅饲喂藿香蓟处理下异色瓢虫成虫的耐饥饿时间最长6.56d与空白对照差异显着(P<0.05)。仅饲喂果蝇幼虫异色瓢虫不产卵,添加万寿菊处理下异色瓢虫产卵量最大为47.10粒。四种蜜源植物中绣球处理异色瓢虫捕食绿盲蝽的效果最好。
徐红星,钱佳宁,王国荣,吕仲贤,杨亚军[8](2021)在《稻纵卷叶螟的人工饲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人工饲养技术是科研人员顺利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前题。稻纵卷叶螟人工饲养所要解决和重视的关键问题是食料和饲养条件。目前主要以天然食料、人工饲料以及2种食料相结合的方法饲养稻纵卷叶螟。而饲养条件,如温湿度、饲养密度、化蛹介质、产卵介质等会对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本文对目前我国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及人工饲养技术进行综述,有助于厘清该虫人工饲养技术的发展脉络,促进人工饲养技术的改善和提高,推动我国稻纵卷叶螟的研究。
段宇杰,何恒果,蒲德强,杨慧,陈琪,陆秋成[9](2021)在《七星瓢虫基础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七星瓢虫对蚜虫等农林业中的重要害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利用七星瓢虫进行控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正在逐步推广。本文就七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捕食、对农药的反应以及人工饲养等方面进行综述:七星瓢虫幼虫随龄期增长逐渐出现黄斑,温湿度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以成虫越冬,有滞育现象。七星瓢虫捕食性强,捕食对象较多,包括多种蚜虫、木虱、蚧虫、粉虱、蓟马、网蝽等,其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主要为HollingⅡ型,捕食效应受温度、光周期及其猎物密度与自身密度影响。七星瓢虫对农药有一定的选择性,农药对七星瓢虫捕食行为及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并会导致其抗药性的产生。目前,七星瓢虫的饲养以昆虫材料为主,辅以人工饲料,采用低温储存,以卵卡作为商品出售。七星瓢虫的基础研究可为今后大规模运用于田间提供参考。
杨舒涵,张跃华,缪天琳,周清波,罗志文[10](2019)在《地鳖虫的人工饲养及其药用价值简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鳖虫具有逐瘀破血、消肿止痛、下乳通经等功效,我国多种中成药中都用地鳖虫配伍,是一味不可缺少的动物性中药材。本文简单介绍地鳖虫人工饲养技术,并报道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以期为养殖者提供参考。
二、地鳖虫的人工饲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鳖虫的人工饲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高原丘陵地区荒山养蝎技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蝎的生活史及习性 |
1.1 蝎的生活史 |
1.1.1 生长期 |
1.1.2 填充期 |
1.1.3 休眠期 |
1.1.4 复苏期 |
1.2 蝎的习性 |
1.2.1 栖息环境 |
1.2.2 活动规律 |
1.2.3 食性 |
1.2.4 趋性 |
2 环境因素对蝎的影响 |
2.1 温度 |
2.2 湿度 |
2.3 风化土 |
2.4 光线 |
2.5 风 |
2.6 天敌 |
3 荒山养蝎技术要点 |
3.1 选址 |
3.2 地块大小 |
3.3 场地建设 |
3.4 种蝎投放 |
3.5 补饲 |
3.6 实时分群 |
3.7 复苏期注意事项 |
4 病害与敌害 |
5 采收 |
6 其他事项 |
(2)不同方式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茶蚜捕食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七星瓢虫饲养 |
1.2.2 七星瓢虫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饲养方式的七星瓢虫对茶蚜的捕食能力 |
2.2 不同饲养方式的七星瓢虫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 |
3 讨论与结论 |
(3)黑须污蝇人工饲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黑须污蝇概况 |
1.2 黑须污蝇生物学特征 |
1.2.1 形态特征 |
1.2.2 生活习性 |
1.3 国内外蝇蛆病的治疗现状 |
1.4 昆虫的人工饲养 |
1.5 人工饲料研究概况 |
1.6 人工饲养营养要素 |
1.6.1 糖类 |
1.6.2 氨基酸 |
1.6.3 脂质 |
1.6.4 维生素 |
1.6.5 脂原因素 |
1.6.6 水分和无机盐 |
1.7 黑须污蝇的体外培养研究 |
1.8 目的及意义 |
1.9 探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9.1 主要研究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2 黑须污蝇幼虫饲养 |
2.1 实验材料 |
2.2 初始虫源的获取 |
2.2.1 捕获成蝇 |
2.2.2 采集幼虫 |
2.3 幼虫饲养 |
2.4 幼虫的存活率及化蛹率的统计 |
2.5 实验结果 |
2.6 讨论 |
3 黑须污蝇蛹的培育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人工化蛹 |
3.2.2 蛹体重的测定 |
3.2.3 蛹的羽化率和雌雄比例 |
3.3 实验结果 |
3.3.1 蛹的重量测定 |
3.3.2 蛹的羽化率和雌雄比例 |
3.4 讨论 |
4 蛹的保存技术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5 黑须污蝇人工饲养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人工饲养 |
5.2.2 雌雄的辨别 |
5.2.3 成蝇寿命的研究 |
5.2.4 产蛆性能测定 |
5.2.5 交配行为的观察 |
5.3 实验结果 |
5.3.1 雌雄辨别 |
5.3.2 成蝇寿命的研究 |
5.3.3 产蛆性能测定 |
5.3.4 交配行为的观察结果 |
5.4 讨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苹果蠹蛾研究现状 |
1.2.2 梨小食心虫的研究现状 |
1.2.3 香梨优斑螟的研究现状 |
1.2.4 果树食心虫的人工饲养研究进展 |
1.2.5 昆虫的飞行能力研究进展 |
1.2.6 果树食心虫成虫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进展 |
1.2.7 果树食心虫的综合防治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路线示意图 |
第2章 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的发生动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情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梨小食心虫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
2.2.2 苹果蠹蛾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
2.2.3 香梨优斑螟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新疆三种果树食心虫飞行能力的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虫源及饲养 |
3.1.2 飞行能力的测定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日龄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
3.2.2 不同性别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
3.2.3 不同交配状态三种果树食心虫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香梨优斑螟成虫昼夜活动节律及影响种群发生规律的气象因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情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香梨优斑螟成虫昼夜活动节律 |
4.2.2 影响香梨优斑螟种群发生动态规律的气象因子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香梨园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集技术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情况 |
5.1.2 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诱捕器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2 不同颜色水盆诱捕器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3 诱捕器设置不同高度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4 诱捕器设置不同方位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2.5 不同诱芯数量对香梨园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诱集效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迷向剂复合干扰在香梨园的应用效果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情况 |
6.1.2 试验材料 |
6.1.3 试验处理与方法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监测诱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数量比较 |
6.2.2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蛀果率及防治效果比较 |
6.2.3 不同剂量迷向剂处理成本分析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颜色和诱捕器类型对苹果蠹蛾产卵选择及诱集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蠹蛾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
1.1.1 苹果蠹蛾国内外分布 |
1.1.2 苹果蠹蛾的形态特征 |
1.2 苹果蠹蛾人工饲养技术的发展 |
1.2.1 饲料配方 |
1.2.2 虫口密度 |
1.2.3 交配性比 |
1.3 颜色对植食性昆虫趋性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1 颜色对昆虫趋性行为的作用 |
1.3.2 颜色在昆虫监测和防治中的运用 |
1.4 苹果蠹蛾监测及综合防控研究现状 |
1.4.1 苹果蠹蛾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
1.4.2 苹果蠹蛾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饲养条件对苹果蠹蛾幼虫体重及成虫产卵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接虫密度对苹果蠹蛾幼虫体重发育的影响 |
2.2.2 食用苹果核对苹果蠹蛾幼虫体重发育的影响 |
2.2.3 性比对苹果蠹蛾产卵量的影响 |
2.2.4 性比对苹果蠹蛾产卵高峰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颜色对苹果蠹蛾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颜色对苹果蠹蛾产卵选择比率的影响 |
3.2.2 颜色对不同日龄苹果蠹蛾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
3.2.3 颜色对不同日龄苹果蠹蛾成虫产卵选择率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防治措施下两种绿色诱捕器对苹果蠹蛾的田间诱集效果比较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物理防治措施下两种诱捕器随时间变化诱捕量动态 |
4.2.2 迷向丝防治措施下两种诱捕器随时间变化诱捕量动态 |
4.2.3 迷向丝与药剂防治措施下两种诱捕器随时间变化诱捕量动态 |
4.2.4 药剂防治措施下两种诱捕器随时间变化诱捕量动态 |
4.2.5 苹果蠹蛾总诱捕量动态 |
4.2.6 各防治措施下两种诱捕器诱捕量效果对比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接虫密度对苹果蠹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2 食用苹果核对苹果蠹蛾幼虫体重发育的影响 |
5.1.3 性比对苹果蠹蛾产卵量的影响 |
5.1.4 颜色对苹果蠹蛾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5.1.5 颜色对不同日龄苹果蠹蛾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
5.1.6 颜色对不同日龄苹果蠹蛾成虫产卵选择率的影响 |
5.1.7 不同防治措施下两种绿色诱捕器对苹果蠹蛾的田间诱集效果比较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6)保幼激素调控龟纹瓢虫卵子发生和卵黄生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龟纹瓢虫研究现状 |
1.1.1 龟纹瓢虫生物学特性 |
1.1.2 龟纹瓢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
1.1.3 龟纹瓢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
1.2 昆虫生殖发育及调控机制概述 |
1.2.1 昆虫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 |
1.2.2 保幼激素在昆虫中的研究现状 |
1.2.3 保幼激素与营养信号通路互作调控昆虫生殖发育研究 |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应用概述 |
1.3.1 转录组测序技术简介 |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昆虫生殖调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1.4 RNA干扰技术概述 |
1.4.1 RNA干扰技术作用原理及特性 |
1.4.2 RNA干扰技术在昆虫中应用现状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龟纹瓢虫雌性生殖系统发育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昆虫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龟纹瓢虫发育历期和产卵量 |
2.3.2 龟纹瓢虫体长和体宽 |
2.3.3 龟纹瓢虫卵巢形态 |
2.3.4 龟纹瓢虫卵巢管不同发育时期成熟卵子数和发育的卵泡数 |
2.4 讨论 |
第三章 龟纹瓢虫滤泡上皮细胞发育与保幼激素滴度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3 昆虫保幼激素滴度测定样品收集 |
3.1.4 昆虫保幼激素滴度测定 |
3.1.5 滤泡上皮细胞细胞核与细胞骨架染色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龟纹瓢虫JH滴度测定 |
3.3.2 龟纹瓢虫滤泡上皮细胞形态学观察 |
3.4 讨论 |
第四章 龟纹瓢虫生殖调控的转录组学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昆虫 |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3 试虫收集 |
4.1.4 龟纹瓢虫RNA提取 |
4.1.5 cDNA文库构建 |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数据过滤与质控 |
4.3.2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分类 |
4.3.3 胰岛素/TOR信号通路表达模式分析与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4.3.4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相关酶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4.3.5 RNA-seq有效性验证 |
4.4 讨论 |
第五章 Met基因在龟纹瓢虫生殖调控中作用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昆虫 |
5.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1.3 dsRNA合成 |
5.1.4 细胞核和细胞骨架染色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Met基因沉默对表型的影响 |
5.2.2 Met基因沉默对卵子发生相关基因的影响 |
5.2.3 Met基因沉默对滤泡上皮细胞发育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龟纹瓢虫JH滴度动态变化和滤泡上皮细胞发育 |
6.2 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 |
6.3 动态转录组揭示保幼激素生殖调控机制 |
6.4 Met基因RNAi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测序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和样品相关性热图 |
附录 C 差异表达基因火山图 |
附录 D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不同糖源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异色瓢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 |
1.1.1 异色瓢虫的形态特征和个体发育 |
1.1.2 异色瓢虫的生活习性 |
1.1.3 异色瓢虫的捕食习性 |
1.1.4 异色瓢虫的人工饲养、储藏和释放研究 |
1.2 糖源物质对天敌控害的有益效用 |
1.2.1 糖源物质延长天敌昆虫生存时间 |
1.2.2 糖源物质对天敌昆虫生殖的有益效用 |
1.2.3 糖源物质对天敌昆虫捕食的有益效用 |
1.3 蜜源植物 |
1.3.1 影响天敌昆虫利用蜜源植物的因素 |
1.3.2 蜜源植物对天敌昆虫的作用 |
1.3.3 蜜源植物的应用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昆虫 |
2.1.2 供试糖源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的吸引力测定 |
2.2.2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2.2.3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存活时间和耐饥饿时间的影响 |
2.2.4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生殖的影响 |
2.2.5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异色瓢虫对不同人工糖源的选择趋性 |
2.4.2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2.4.3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存活时间和耐饥饿时间的影响 |
2.4.4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生殖的影响 |
2.4.5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异色瓢虫对不同蜜源植物的选择趋性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蜜源植物 |
3.1.3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的吸引力测定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异色瓢虫对不同糖源植物的选择趋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供试昆虫 |
4.1.2 供试蜜源植物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4.2.2 仅饲喂不同蜜源植物异色瓢虫存活时间 |
4.2.3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生殖能力的影响 |
4.2.4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4.4.2 仅饲喂不同蜜源植物异色瓢虫存活时间 |
4.4.3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生殖能力的影响 |
4.4.4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 |
5.1.2 异色瓢虫对不同蜜源植物的选择趋性 |
5.1.3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捕食的影响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稻纵卷叶螟的人工饲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饲养的关键技术及目标 |
2 食料 |
2.1 天然食料 |
2.2 人工饲料 |
2.3 天然食料+人工饲料 |
3 饲养条件 |
3.1 温湿度 |
3.2 饲养密度 |
3.3 化蛹介质 |
3.4 产卵装置 |
4 总结与展望 |
(9)七星瓢虫基础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
1.1 形态特征 |
1.2 生长发育和繁殖 |
1.3 越冬与滞育 |
1.3.1 越冬 |
1.3.2 滞育 |
2 捕食 |
2.1 觅食行为 |
2.2 捕食对象及其捕食功能反应 |
2.3 影响捕食的因素 |
2.3.1 温度和光周期的影响 |
2.3.2 猎物密度效应和自身密度效应 |
3 对农药的反应 |
3.1 农药对七星瓢虫的亚致死效应 |
3.2 对农药的选择性与抗药性 |
4 人工饲养 |
4.1 人工饲养方式及其饲料配方 |
4.2 贮藏与运输 |
5 展望 |
(10)地鳖虫的人工饲养及其药用价值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饲养 |
1.1 繁殖 |
1.2 饲养方法 |
1.3 饲料和喂养 |
1.4 日常管理 |
1.5 采收与加工 |
2 药用价值 |
2.1 化学成分 |
2.2 药理作用 |
3 临床应用 |
四、地鳖虫的人工饲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高原丘陵地区荒山养蝎技术探索[J]. 雷海利,朱小轮,马鹏革.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10)
- [2]不同方式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茶蚜捕食功能研究[J]. 刘超,徐翔,肖科军,伍兴隆,刘虹伶,尹勇,黄琼,蒲德强. 茶叶学报, 2021(03)
- [3]黑须污蝇人工饲养研究[D]. 胡日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新疆香梨园三种食心虫飞行能力及田间种群监测诱集与迷向技术研究[D]. 崔笑雄. 塔里木大学, 2021
- [5]颜色和诱捕器类型对苹果蠹蛾产卵选择及诱集效果的影响[D]. 秦欢. 石河子大学, 2021
- [6]保幼激素调控龟纹瓢虫卵子发生和卵黄生成的机制研究[D]. 皇甫宁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7]不同糖源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D]. 万银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8]稻纵卷叶螟的人工饲养技术[J]. 徐红星,钱佳宁,王国荣,吕仲贤,杨亚军. 应用昆虫学报, 2021(02)
- [9]七星瓢虫基础研究现状[J]. 段宇杰,何恒果,蒲德强,杨慧,陈琪,陆秋成. 生物安全学报, 2021(01)
- [10]地鳖虫的人工饲养及其药用价值简述[J]. 杨舒涵,张跃华,缪天琳,周清波,罗志文.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