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近视矫正镜片治疗早期近视的疗效观察

OK近视矫正镜片治疗早期近视的疗效观察

一、OK近视矫正治疗镜对早期近视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尚丹,张庆生[1](2022)在《多焦点软镜与角膜塑形镜联合单光框架镜对延缓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青少年高度近视应用多焦点软镜(Soft Multifocal Contact Lens, SMCLs)和角膜塑形镜联合单光框架镜(Orthokeratology, Single Vision pectacle Lenses, OK+SVLs)对延缓高度近视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从我院眼科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青少年高度近视(>-6.00DS~≤-9.00DS)患者中选取三组,共75例(共150只眼)为研究对象,SMCLs组25例(50只眼),OK+SVLs组25例(50只眼),单光框架镜(Single Vision pectacle Lenses, SVLs)组25例(50只眼),观察统计时间为1年,比较三组患者的眼轴长度、眼球屈光度变化情况。结果眼轴长度、屈光度增长量比较,SMCLs和OK+SVLs对于近视进展延缓效果均优于SVLs,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CLs组和OK+SVLs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多焦点软镜与角膜塑形镜联合单光框架镜均可有效延缓患者近视发展,多焦点软镜可能是更佳的延缓方法。

罗妍,罗武强,洪华丽,毛合娟,韦蝶凤,黄燕燕[2](2021)在《飞秒激光辅助角膜原位磨镶术与角膜塑形镜治疗中低度近视的视觉质量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与角膜塑形镜(OK)治疗中低度近视患者的长期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中低度数成人近视患者86例,分为FS-LASIK组和OK组,各43例,均选取右眼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采集两组的裸眼视力(UCVA)、球镜、柱镜,采用双通道系统视觉质量分析仪(OQAS)检查客观视觉质量,包括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SR)、不同对比度下OQAS值(OV100%、OV20%、OV9%)。结果 FS-LASIK组与OK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UCVA在不同时间点有差异(P <0.05),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无差异(P>0.05)。FS-LASIK组与OK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球镜和柱镜比较:(1)不同时间点的球镜和柱镜有差异(P <0.05);(2)两组间的球镜无差异(P>0.05),而柱镜有差异(P <0.05);(3)两组球镜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而柱镜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FS-LASIK组与OK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MTF、OSI、SR、OV100%、OV20%、OV9%比较:(1)不同时间点MTF、OSI、SR、OV100%、OV20%、OV9%有差异(P <0.05);(2)两组MTF、OSI、SR、OV100%、OV20%、OV9%有差异(P <0.05);(3)两组MTF、SR、OV100%、OV20%、OV9%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而OSI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结论 FS-LASIK和OK镜治疗后患者早期均出现客观视觉质量下降,但随着时间延长有改善趋势。FS-LASIK和OK镜对中低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改善无明显差异,但FS-LASIK的柱镜矫正及客观视觉质量更好。

高雅晴[3](2020)在《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高度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extraction,SMILE)或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质量差异。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要求进行屈光手术且眼部检查同时适合行SMILE及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8例(共86眼),其中男性19例(34眼),女性29例(52眼),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29±9岁)。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SMILE组32例(56眼),男性13例(23眼),女性19例(33眼),平均年龄28±9 岁,等效球镜度数-7.90±0.87D,散光-1.25±0.47D;ICL 组 16 例(30眼),男性6例(11只眼),女性10例(19眼),平均年龄30±9岁,等效球镜度数-8.28±1.11D,散光-1.18±0.44D。两组患者于手术前均进行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散光、眼压、眼轴、白到白、前房深度、晶体厚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前节、眼底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并应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评价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TMⅡ)检测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包括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 off frequency,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对比度视力(visual activity,VA)。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3月、6月两组UCVA、残留SE、残留散光、MTF cut off、OSI、白天对比度视力(VA100%)、黄昏对比度视力(VA20%)、夜晚对比度视力(VA9%)的差异。采用SPSS25.0软件对两组患者年龄、术前BCVA、SE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性别构成比采用X2检验;术后3月、6月UCVA与术前BCVA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3月、6月残留散光与术前散光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内术后3月、6月UCVA、残留SE、残留散光、MTF cut off、OSI、VA100%、VA20%、VA9%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术后3月、6 月 UCVA、残留 SE、残留散光、MTF cut off、OSI、VA100%、VA20%、VA9%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MILE组与ICL组年龄、性别构成比、术前BCVA、术前SE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2.手术有效性和准确性比较:术前,SMILE与ICL组的BCVA分别是1.08±0.10、1.04±0.13;术后 3 月,SMILE组与 ICL 组的 UCVA 分别为 1.15±0.15、1.19±0.20;术后 6 月,SMILE 组与 ICL 组的 UCVA 分别为 1.16±0.16、1.18±0.20。组间比较:两组间术前BCVA及术后3、6月U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内比较:SMILE组术后3、6月UCVA与术前BC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448,P<0.05),ICL组术后3、6月UCVA与术前BC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79,P<0.05),说明两组术后UCVA均优于术前BCVA,两种手术方式在高度近视的矫治方面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术前,SMILE 组与 ICL 组的散光分别为-1.25±0.47D、-1.18±0.44D;术后 3 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留散光分别为-0.11±0.19D、-0.21±0.15D;术后6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留散光分别为-0.18±0.22D、-0.25±0.20D。组间比较:两组间术前散光及术后3、6月残留散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内比较:SMILE组术后3、6月与术前散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267,P<0.05),ICL组术后3、6月UCVA与术前BC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134,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散光的矫治方面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3.手术可预测性及稳定性比较:术后3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余SE分别为-0.18±0.55D、-0.15±0.30D;术后6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余SE分别为-0.24±0.51D、-0.14±0.37D。两组间及组内在术后3、6月的SE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月,SMILE组与ICL组残留SE在±1.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87.5%(49眼)、93.3%(28眼),在±0.5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80.3%(45眼)、90.0%(27眼);术后6月,SMILE组与ICL组残留SE在±1.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89.2%(50眼)、93.3%(28眼),在±0.5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75.0%(42眼)、93.3%(28眼)。两组在上述范围内占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高度近视矫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及稳定性。4.手术安全性比较:SMILE组无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两位患者出现夜视力下降,1位出现夜间眩光,至6个月逐渐适应均有好转且患者可接受。ICL组除术后3眼一过性眼压升高经前房放液处理正常外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两位患者各一眼出现光圈,其中一眼3月消失,一眼6月逐渐适应且患者可接受。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高度近视矫治方面具有良好安全性。5.客观视觉质量比较:组内比较:SMILE组术后3、6月的MTF cut off值分别为33.576±10.376、33.065±9.771,OSI 值分别为 1.161±0.892、1.045±0.700,VA100%分别为1.098±0.370、1.102±0.317,VA20%分别为0.791±0.292、0.773±0.262,VA9%分别为0.473±0.182、0.454±0.158。SMILE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客观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CL组术后3、6月的MTF cut off值分别为33.795±8.443、34.248±8.512,OSI值分别为1.130±0.743、1.137±0.689,VA100%分别为 1.127±0.278、1.137±0.289,VA20%分别为0.800±0.270、0.820±0.250,VA9%分别为0.500±0.166、0.480±0.165。ICL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客观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术后3月及6月两组间各客观视觉质量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术后客观视觉质量。结论:1.SMILE及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均具有良好的屈光矫正效果,短期内能保持良好的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有效性和准确性。2.高度近视患者行SMILE及ICL植入术均可获得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李兰燕[4](2020)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青少年的随访观察与常规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屈光度、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及等参数的影响,以及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和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对角膜塑形镜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客观正确的评价,进一步补充相关临床数据,为正确科学、健康合理地配戴角膜塑形镜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本次试验的目的,选取在我院眼科就诊的90例患者,时间段为2017年1月份到2017年6月份。根据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试验的方法不同,将9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成配戴角膜塑形镜组与配戴框架眼镜组两组,每组45人,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患者需要每天晚上睡眠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每天晚上保证8-10小时睡眠配戴框架眼镜组患者需要白天常规配戴框架眼镜。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年随访,分别收集整理两组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角膜曲率(anterior corneal curvature,ACC)、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压等参数的变化展开综合对比,通过记录收集多项数据信息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裸眼视力呈现出逐渐提高的特征,在1个月内视力提升非常明显,在前3个月的时间内,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在1年之后,裸眼视力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在配戴1个月后裸眼视力基本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在戴镜后在3个月后,视力呈现出下降趋势,在1年之后,裸眼视力下降力度较高,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屈光度比较结果可知,在配戴之前与配戴之后的差异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屈光度比较结果可知,配戴之后屈光度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还分析两组患者的角膜水平曲率与垂直曲率,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改组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呈降低趋势,而配戴框架镜眼镜的患者呈增加趋势,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组与戴镜前相比眼轴增长0.15mm,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与戴镜前相比眼轴增长0.36mm,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角膜中央厚度等指标上分析,与戴镜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青少年近视人群这一高发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意愿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临床学效果。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比框架眼镜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验配人员在充分掌握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与验配技术的前提之下,在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中科学合理运用角膜塑形镜,是具有临床意义的,值得推广。图4幅;表17个;参149篇。

葛莉[5](2020)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表及眼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佩戴角膜塑形镜(又称OK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表及眼压的影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配镜部佩戴OK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60只眼),男14名(26只眼),女17名(34只眼),年龄(8-17)岁,平均(11.1±2.5)岁,戴镜前近视度数(-1.00至-6.00)D,平均(3.05±1.04)D。以性别、年龄、近视程度和角膜曲率为分组依据,分别进行观察。要求所有受试者均在夜晚佩戴OK镜,使用时长在8小时以上。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的1天、1个周、1个月和3个月接受复查,检查项目:视力、角膜地形图、眼压、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结果:1.戴镜后各个时间点的等效屈光度均较戴镜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周内屈光度下降最快,1个月后趋于稳定。2.戴镜后各个时间点的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周内角膜曲率下降最快,1个月后趋于稳定。3.戴镜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均较戴镜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的1天、1个周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周内眼压下降最快,1个周后趋于稳定。不同性别组在戴镜前眼压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戴镜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低龄组和高龄组在戴镜前、戴镜后1天、1个周、1个月眼压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戴镜后3个月眼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在戴镜前、戴镜后1天、1个周眼压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戴镜后1个月、3个月眼压差异无显着性(P>0.05)。低曲率组和高曲率组在戴镜前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差异有显着性(P<0.05)。4.戴镜后各个随访时间的BUT和戴镜前相比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个天内BUT下降最快,之后逐渐升高,1个周后趋于稳定。不同性别组在戴镜前后各个时间点BUT差异无显着性(P>0.05)。低龄组和高龄组、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低曲率组和高曲率组在戴镜前后各个时间点BUT差异有显着性(P<0.05)。5.戴镜后各个时间点的泪液分泌量和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1>0.05)。6.戴镜前后角膜点染情况分别是:戴镜前后角膜点染情况分别是:戴镜后1天6只眼(10%),1个周9只眼(15%),1个月11只眼(18.3%),3个月8只眼(13.3%),均为I级染色,无II级、III级、IV级染色情况。未进行特殊处理,密切观察后发现症状消失。结论:1.青少年近视患者短期佩戴OK镜可有效降低屈光度及角膜曲率,快速实现矫正近视的目的,戴镜期间非接触眼压计值降低、泪膜稳定性下降,二者的改变均集中发生在戴镜后1周内,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2.佩戴OK镜后非接触眼压计值的降低与性别、年龄、屈光度、角膜曲率相关。3.佩戴OK镜后泪膜稳定性的下降与年龄、屈光度、角膜曲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性别无明显相关。

贺衡[6](2020)在《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对7~12岁近视儿童眼生物参数及调节参数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7-12岁近视患者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后眼生物参数及调节参数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两种屈光矫正方式对近视的控制作用以及对调节功能的影响,为7~12岁近视儿童合理使用角膜塑形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来源于2017年10月到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眼科及视光中心的7~12岁近视患者共60例(120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60眼)佩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30例(60眼)佩戴普通框架眼镜。观察两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戴镜前、戴镜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裸眼视力:观察组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裸眼视力较对照组提升显着(P<0.001)。2.屈光度:观察组戴镜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屈光度较对照组降低显着(P<0.01)。3.眼轴:对照组戴镜12个月后眼轴增长较观察组明显(P<0.05)。4.调节幅度:(1)组间比较:两组戴镜前、1个月、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戴镜后6个月、12个月调节幅度较对照组提升显着(P<0.05)。(2)组内比较:观察组戴镜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1、3、6个月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个月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调节反应:(1)组间比较:两组戴镜前、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戴镜3个月、6个月、12个月调节反应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2)组内比较:观察组戴镜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后3个月、6个月较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个月、12个月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调节灵敏度:(1)组间比较:戴镜前、1个月、3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戴镜后6个月、12个月调节灵敏度较对照组提升显着(P<0.05)。(2)组内比较:观察组戴镜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1、3、6个月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个月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角膜塑形镜较框架眼镜可以有效提升近视儿童的裸眼视力、降低屈光度、控制眼轴的延长,低中度近视矫正效果优于框架眼镜。2.7~12岁近视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在戴镜1、3、6个月均可以提升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降低调节滞后量,但是角膜塑形镜治疗效果优于框架眼镜,且戴镜12个月疗效稳定,框架眼镜在戴镜12个月后调节参数有反弹的趋势。3.角膜塑形镜对比框架眼镜可以有效的改善7~12岁近视儿童的眼生物参数及调节参数,更有利于近视的控制,且随着矫正时间的增加,对调节功能向正常化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莫彩琰[7](2020)在《两种光学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双光棱镜和单光框架眼镜矫正近视前后参数的变化情况,探讨两种光学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分析双光棱镜在儿童近视防控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至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标准近视儿童80例。初诊年龄为7-14岁,在充分告知两种矫正近视的方式的利弊并后由患儿父母充分知情同意并自主选择矫正方式的情况下,依据矫正方法不同将入选患儿分为2组,各40例,佩戴双光棱镜框架眼镜为研究组、单光框架眼镜为对照组。对符合入组标准近视儿童佩戴前及佩戴不同框架眼镜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视力、眼轴、屈光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随访过程中若发现近视进展大于0.50D,予换镜片。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结果:1.两种矫正方式屈光变化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佩戴3个月、6个月屈光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1年后复诊研究组屈光度增长-0.38±0.28D,对照组增长-0.83±0.1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矫正方式眼轴变化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佩戴3个月、6个月后两组眼轴长度变化量无明显差异(P>0.05);1年后研究组眼轴增加0.23±0.03mm,对照组眼轴增加0.39±0.06mm,具有明显差异(P<0.05)。3.两种矫正方式调节滞后量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佩戴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滞后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3.373,P<0.05);随着时间变化,研究组调节滞后量呈下降趋势,对照组调节滞后量变化不明显,研究组调节滞后量较对照组低。4.两种矫正方式调节灵敏度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调节灵敏度值及治疗后3个月调节灵敏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2个月复诊调节灵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调节灵敏度在矫正方法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4.226,P<0.05);研究组调节灵敏度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对照组则上升到3个月时开始下降,且治疗后研究组调节灵敏度一直高于对照组。5.两种矫正方式调节幅度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调节幅度及治疗后3个月调节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6个月、12个月复诊调节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方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36.13,P<0.05),研究组调节幅度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对照组则上升到3个月时开始下降,且治疗后实验组调节幅度一直高于对照组。6.两种矫正方式正相对调节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3个月的正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年后复诊,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正相对调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相对调节影响,两种矫正方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4.415,P<0.05),不同方式两两比较中发现,研究组6个月和1年正相对调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戴镜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正相对调节随着时间变化绝对值越大,对照组正相对调节随时间变化无明显差异(F=3.423,P>0.05)。7.两种矫正方式负相对调节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入组前基线、3个月、6个月、1年的负相对调节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矫正方式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负相对调节值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3.24,P>0.05),矫正方式对负相对调节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24,P>0.05),时间对负相对调节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28,P>0.05)。结论:1、双光棱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儿童屈光度、眼轴的发展,对儿童近视进展具有一定延缓作用。2、双光棱镜及单光框架眼镜均可以降低近视儿童的调节滞后量,改善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及正相对调节,但是双光棱镜对调节功能的影响明显优于单光框架眼镜,这可能是双光棱镜较单光框架镜更有效控制近视进展的机理之一。

胡瑶[8](2020)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对气虚质近视儿童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佩戴角膜塑形镜后气虚质近视儿童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探索佩戴角膜塑形镜是否会对气虚质近视儿童的视网膜氧代谢产生影响,为角膜塑形镜的作用机理提供新的切入点及视角。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35例35眼。在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前,使用多波长结构功能耦联的视网膜图像测量仪进行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数据采集,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的第1天、第2周、第1个月再进行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在佩戴角膜塑形镜1月后,完成随访观察者共31例31眼,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10.58±1.48岁,平均裸眼视力为0.70±0.44,平均眼轴长度为24.35±1.01mm,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2.28±1.35D,结果如下:1.在戴镜后所有受试者的视网膜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短期内无明显改变,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P<0.05),在戴镜后1月出现显着增加(P<0.017)。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平均静脉血氧饱和度在戴镜后呈下降趋势(P<0.001),戴镜后1天开始出现降低(P<0.017),之后各个时间点测得的指标较未佩戴前均有所下降(P均<0.017)。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平均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在戴镜后呈明显增长趋势(P<0.001),戴镜后1天出现显着增加(P<0.017),在戴镜后1个月仍持续增加(P均<0.017)。2.不同性别、不同屈光度对戴镜后视网膜平均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的影响未见不同(P均>0.05),但不同年龄对戴镜后视网膜平均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产生影响(P<0.05),在戴镜1个月后,10岁以下组的视网膜平均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增长幅度大于10岁以上组(P<0.05)。3.在戴镜后1月与戴镜前视网膜平均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年龄与视网膜平均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变化呈负相关(r=-0.538,P=0.002);在线性回归分析中,在调整性别和屈光度因素后,年龄仍是视网膜平均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变化的影响因素(β=-0.483,P=0.016)。结论:1.佩戴角塑形镜对气虚质近视儿童的视网膜氧代谢产生影响,改善病理状态下视网膜组织供氧和耗氧间的不平衡。2.低龄气虚质近视儿童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视网膜氧代谢的增幅更大,视网膜组织氧代谢异常缓解更明显,角膜塑形镜对低龄气虚质近视儿童的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田美[9](2020)在《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为了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及控制作用,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视光中心验配RGPCL和框架眼镜并能够定期复查1年及以上,年龄在8-18岁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观察1年,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负球镜度数、最低负柱镜度数,角膜平均曲率半径、眼轴长度等变化情况。以及观察配戴RGPCL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角膜并发症等情况。对象及方法:RGPCL组: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初次验配RGPCL并且能定期复诊1年及以上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散光度≥-2.50DC,共51例(96眼),年龄8-18岁,平均年龄13.5±3.2岁。入组时球镜度数在-1.25D-8.50D之间,平均球镜度-5.35±2.58D,负柱镜度在-2.50DC-5.00DC之间,平均柱镜度-3.22±0.86DC。框架眼镜组: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初次验配框架眼镜并且能定期复诊1年及以上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散光度≥-2.50DC,共40例(80眼),年龄8-18岁,平均年龄13.2±3.5岁。入组时球镜度在-2.00D-8.00D之间,平均球镜度-5.01±2.21D,负柱镜度在-2.50DC-4.75DC之间,平均柱镜度-3.26±0.71DC。RGPCL组均配戴同一品牌的日戴型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框架眼镜组均配戴同一品牌的单焦点树脂镜片框架眼镜。观察1年,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负球镜度数、最低负柱镜度数,角膜平均曲率半径、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以及观察配戴RGPCL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角膜并发症等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按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GPCL组初戴镜时(戴用RGPCL)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86±0.15,框架眼镜组初戴镜时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8±0.17。戴镜1年后,RGPCL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92±0.14,框架眼镜组戴镜1年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73±0.15。对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青少年患者,配戴RGPCL的矫正视力优于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配戴RGPCL1周时矫正视力提高最为迅速,1周后矫正视力基本保持稳定。2、RGPCL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球镜度平均增加0.32±0.24D,框架眼镜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球镜度平均增加0.77±0.38D。两组球镜度平均改变量经独立样本t检验,t=9.5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GPCL组患者球镜度增加速度较普通框架眼镜组慢。3、RGPCL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平均增加0.07±0.02mm,框架眼镜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平均增加0.16±0.07mm。两组眼轴长度平均改变量经独立样本t检验,t=12.0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GPCL组患者眼轴长度增加速度较普通框架眼镜组慢。4、RGPCL组初戴镜时平均负柱镜度数为-3.22±0.86DC,戴镜1年后平均负柱镜度数为-2.83±0.89DC,经配对t检验,t=3.00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框架眼镜组戴镜前后柱镜度无明显变化。5、RGPCL组初戴镜时角膜平均曲率半径为7.72±0.23mm,戴镜1年后角膜平均曲率半径为7.85±0.24mm,经配对t检验,t=3.64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框架眼镜组戴镜前后角膜平均曲率半径无明显变化。6、RGPCL组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RGPCL组(96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角结膜较重感染、溃疡等严重眼前节并发症。RGPCL组出现I级角膜上皮损伤4眼,II级角膜上皮损伤2眼,III级角膜上皮损伤1眼,均痊愈。RGPCL组随访1年来,无IV级角膜上皮损伤发生。结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治疗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确切,能显着提高青少年患者的矫正视力,延缓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的增长,并且安全性高。

邓宇[10](2020)在《柔肝健目三联法干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柔肝健目三联法干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应用研究目的:观察柔肝健目三联法对低中度近视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的200例低中度近视青少年,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200只眼(脱落9例,18眼,脱落比例9%),男性44例(88眼),女性56例(112眼),平均年龄9.33岁;对照组100例200只眼,男性47例(94眼),女性53例(106眼),平均年龄9.13岁。两组治疗前均行LogMar视力表、散瞳验光、查眼轴长度检查,基线水平一致。治疗组患者采用柔肝健目三联法治疗(中药熏法+耳穴揿针+中药眼贴),对照组患者不予处理。观察对比2组患者视力、屈光度数、眼轴变化情况。柔肝健目三联疗法:1)药熏法:将结膜Ⅳ号方用温水加热10min后抽取20ml注入雾化器容器(雾化器型号:粤华超声波雾化器Wh-2000),用雾化螺纹管连接塑料喷嘴,喷雾口正对患者眼部,患者睁开眼险,双眼交替接受治疗,通过超声振动使药液形成雾化分子到达球结膜和角膜,雾化完毕用干净纸巾擦干眼睑。2)耳穴揿针使用揿针按压耳穴:眼、目1、目2、肝、肾、神门、交感3)中药眼贴:使用前用清水将面部清洗干净后保持卧位,将中药眼贴取出,闭眼并将眼贴放置于眼睑上,持续15分钟后将眼贴取下,并用干净纸巾或毛巾清洗面部。治疗共2个疗程:1.强化治疗期:持续2周,每周使用揿针按压耳穴1次,并保持4天,每日使用结膜Ⅳ号方热熏及中药眼贴。2.持续治疗期:共持续1年,每周使用揿针按压耳穴1次,并保持4天,每周一、三、五20:00使用使用结膜Ⅳ号方热熏一次,每周二、四、六使用中药眼贴。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干预后屈光度数平均增长0.52D,对照组患者平均增长0.92D;治疗组患者屈光度数增长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眼轴平均增长0.21mm,对照组患者眼轴平均增长0.51mm,治疗组患者眼轴增长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视力下降0.07,对照组患者视力下降0.16,治疗组患者视力下降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柔肝健目三联法干预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低中度近视青少年近视发展。第二部分:柔肝健目(结膜Ⅳ号)对中度近视形觉剥夺豚鼠巩膜形态影响目的:柔肝健目(结膜Ⅳ号)干预豚鼠低中度近视模型的形态学研究方法:将12只2周龄花豚鼠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模型组、对照组,适应饲养1周后,行检影验光、检测双眼眼轴长度,将模型组、中药组8只豚鼠右眼手术缝合,建立形觉剥夺性近视(FDM)模型。左眼为自身对照,不予处理。对照组每日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每日予以10g/kg中药汤剂灌胃,模型组予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开始6周后对3组豚鼠行检影验光及测量眼轴,后麻醉后处死所有豚鼠,摘除双侧眼球切片并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巩膜组织着色情况。结果:模型组和中药组两组均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豚鼠巩膜厚度增加,且巩膜纤维更完整。结论:柔肝健目法(结膜Ⅳ号方)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二、OK近视矫正治疗镜对早期近视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K近视矫正治疗镜对早期近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多焦点软镜与角膜塑形镜联合单光框架镜对延缓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设备及检查
        1.3.2 SMCLs组镜片设备
        1.3.3 OK+SVLs组镜片设备
        1.3.4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2
3 讨论

(2)飞秒激光辅助角膜原位磨镶术与角膜塑形镜治疗中低度近视的视觉质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OK组
    1.4 观察指标
        1.4.1 主观验光
        1.4.2 OQAS检查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CVA的变化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屈光度的变化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客观视觉质量变化
3 讨论

(3)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术前检查
        2.2 术前用药
        2.3 手术方式
        2.4 术后用药
        2.5 随访时间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术前及术后一般情况
    2 视力与屈光状态比较
    3 客观视觉质量比较
讨论
    1 高度近视
    2 角膜相关屈光手术与晶体相关屈光手术
    3 客观视觉质量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1.1.3 检查项目及方法
        1.1.4 研究方法
        1.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1.1.6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1.2.2 两组患者配戴眼镜前各参数比较
        1.2.3 两组患者配戴眼镜前后的各时间点参数比较
        1.2.4 两组患者配镜前与戴镜后1年各参数差值比较
        1.2.5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比较
    1.3 讨论
        1.3.1 近视流行概述
        1.3.2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效果
        1.3.3 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青少年近视的形成及控制效果的研究进展
    2.1 近视的流行病学
    2.2 近视的发病原因
        2.2.1 环境因素
        2.2.2 饮食因素
        2.2.3 遗传因素
    2.3 近视的危害
    2.4 近视的矫正方法
        2.4.1 手术治疗
        2.4.2 非手术治疗
    2.5 角膜塑形镜在近视进展控制中的安全有效性
        2.5.1 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评估
        2.5.2 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A 角膜塑形镜近视矫正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佩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表及眼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等效屈光度
    2.2 角膜曲率
    2.3 眼压
    2.4 泪膜破裂时间
    2.5 泪液分泌量
    2.6 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
第三章 讨论
    3.1 等效屈光度
    3.2 角膜曲率
    3.3 眼压
    3.4 泪膜破裂时间
    3.5 泪液分泌量
    3.6 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6)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对7~12岁近视儿童眼生物参数及调节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近视流行病学调查
    2.近视与影响因素
    3.近视与发生机制
    4.近视与调节学说
    5.近视与光学矫正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相关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观察指标
    2.研究方法
        2.1 仪器设备
        2.2 一般检查项目
        2.3 调节功能检查项目
        2.4 镜片验配流程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
    1.年龄性别两组比较
    2.裸眼视力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
    3.屈光度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
    4.眼轴各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
    5.调节幅度戴镜前后和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
    6.调节反应戴镜前后和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
    7.调节灵敏度戴镜前后和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两种矫正方式对裸眼视力的影响
    2.两种矫正方式对屈光度的影响
    3.两种矫正方式对眼轴的影响
    4.两种矫正方式对调节幅度的影响
    5.两种矫正方式对调节反应的影响
    6.两种矫正方式对调节灵敏度的影响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角膜塑形镜控制儿童近视发展的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两种光学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近视流行病学调查
    2.近视的发病机制
    3.近视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2 分组
    3 镜片选择
    4 方案设计
    5 检查方法
    6 规范操作
    7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两种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屈光度发展的影响
    2.两种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眼轴发展的影响。
    3.两种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调节参数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近视防控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综述 近视形成的病因及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近视的防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佩戴角膜塑形镜对气虚质近视儿童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样本量
    1.2 诊断标准
        1.2.1 近视诊断标准
        1.2.2 气虚质体质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标准
2 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观察及采集指标
    2.3 研究步骤
        2.3.1 验配方法
        2.3.2 随访复查
    2.4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检测方法
        2.4.1 眼底图像的采集
        2.4.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数据的提取与计算方法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戴镜后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3 戴镜后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
        3.3.1 不同性别对戴镜后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的影响
        3.3.2 不同近视程度对戴镜后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的影响
        3.3.3 不同年龄对戴镜后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的影响
        3.3.4 戴镜后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的相关性与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近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2 儿童近视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4.3 气虚体质对代谢的影响
        4.3.1 气虚体质对整体代谢的影响
        4.3.2 气虚体质对眼部视网膜氧代谢的影响
    4.4 角膜塑形镜的相关研究
        4.4.1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主要作用机制
        4.4.2 佩戴角膜塑形镜对脉络膜的影响
    4.5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研究
        4.5.1 视网膜血氧测量仪的测量原理
        4.5.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测量的应用
        4.5.3 近视患者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特点
        4.5.4 儿童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特点
    4.6 戴镜后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4.6.1 所有受试者戴镜后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4.6.2 戴镜后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变化的影响因素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综述 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附件2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及仪器
    1.3 研究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不同矫正方法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
    3.3 RGPCL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规律
    3.4 球镜度比较
    3.5 眼轴长度比较
    3.6 柱镜度比较
    3.7 角膜平均曲率半径比较
    3.8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眼压的比较
    3.9 RGPCL组戴镜舒适度及眼部并发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柔肝健目三联法干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文献综述
    (一) 现代医学对近视病因及防控方案的研究
    (二) 现代医学控制近视增长发展的方法
    (三)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以及历史沿革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柔肝健目三联法干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应用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观察指标与方法
    3.观察指标
    4.技术路线图
    5.统计方法
    6.观察结果
    7.总结
    8.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柔肝健目法(结膜Ⅳ号)方对中度近视形觉剥夺豚鼠巩膜形态影响的研究
    前言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OK近视矫正治疗镜对早期近视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焦点软镜与角膜塑形镜联合单光框架镜对延缓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J]. 尚丹,张庆生.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2(01)
  • [2]飞秒激光辅助角膜原位磨镶术与角膜塑形镜治疗中低度近视的视觉质量对比研究[J]. 罗妍,罗武强,洪华丽,毛合娟,韦蝶凤,黄燕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1(08)
  • [3]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D]. 高雅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D]. 李兰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佩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表及眼压的影响[D]. 葛莉. 延安大学, 2020(12)
  • [6]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对7~12岁近视儿童眼生物参数及调节参数的影响[D]. 贺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两种光学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观察[D]. 莫彩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佩戴角膜塑形镜对气虚质近视儿童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影响的研究[D]. 胡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观察[D]. 田美.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10]柔肝健目三联法干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应用研究[D]. 邓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OK近视矫正镜片治疗早期近视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