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帕霉素与藤霉素联用可预防排斥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陈瑶[1](2020)在《肺移植术后联用中成药对免疫抑制治疗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就肺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联用中成药对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进行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横断面研究、系统评价及回顾性研究等方法进行分析。了解中成药在肺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评价术后使用频率较高的中成药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对肺移植受者术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中成药对免疫抑制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从而为肺移植术后中成药合理用药及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循证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方法如下:(1)横断面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在院内就诊肺移植患者病例信息,提取患者年龄、性别、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术后中成药用药品种、用法用量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2)文献分析法:全面检索电子数据库对肺移植受者术后使用的百乐眠胶囊就其不良事件进行文献分析。(3)系统评价分析法:分别检索截至2020年1月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及蓝芩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研究质量进行评价并利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检索截至2020年1月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合用五酯胶囊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根据纳排标准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利用Revman5.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4)回顾性研究:对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在院内就诊的肺移植患者临床用药信息及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并利用SAS9.4软件及Microsoft Excel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成药在肺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中应用横断面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66例肺移植患者,其中104例患者术后联用中成药占比62.65%。术后所用中成药共涉及25个品种。使用人数位于前三位的是百令胶囊、金花清感颗粒和尿毒清颗粒。104例患者中联用2种及2种以上中成药的有34例,占比32.69%。肺移植术后中成药用药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包括无中医辨证、重复用药和超剂量用药。2.肺移植术后合理用药研究结果:2.1百乐眠胶囊不良事件文献研究结果:百乐眠胶囊不良事件文献研究共42篇,其中3篇为个案报道。研究总病例数2061例,不良事件发生数222例。百乐眠胶囊被用于治疗失眠症、抑郁症及不安退综合征。纳入研究百乐眠胶囊的用法用量均在说明书规定范围内。百乐眠胶囊联用西药共1147例,不良事件发生数168例(14.64%);百乐眠胶囊合并使用中成药共71例,不良事件数7例(9.86%)。843例患者单用百乐眠胶囊治疗,不良事件数47例(5.57%)。百乐眠胶囊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伤。2.2中成药治疗临床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结果:2.2.1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分析结果:纳入12项研究共1215例患者,试验组607例,对照组608例。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55,95%CI[1.29,1.87],P<0.00001)。尿毒清颗粒可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 Scr(MD=-52.38,95%CI:[-76.12,-28.64],P<0.0001)及 BUN(MD=-4.68,95%CI[-6.20,-3.17],P<0.00001)水平。在改善 Ccr 方面(MD=1.79,95%CI[-1.87,5.46],P=0.3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3,95%CI[0.32,1.67],P=0.45)。2.2.2蓝芩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分析结果:纳入5项研究共496例患者,试验组248例,对照组248例。蓝芩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13,1.32],P<0.00001)。蓝芩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可显着缩短咽干(MD=-3.96,95%CI[-5.93,-1.99],P<0.0001)、咽痛(MD=-3.33,95%CI[-4.59,-2.07],P<0.00001)、异物感(MD=-3.83,95%CI[-4.95,-2.71],P<0.00001)及咽痒症状(MD=-3.73,95%CI[-4.91,-2.56],P<0.00001)改善时间,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文献对于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已报道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且可自行恢复。3.肺移植受者术后合并中成药对免疫抑制治疗药物影响研究结果:3.1肺移植受者术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分析结果:纳入113例肺移植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共2969例次,人均监测26.27例次。他克莫司最大监测浓度值为37.1ng/mL,最小监测浓度值为0.5ng/mL,平均浓度值为9.39±3.94 ng/mL。他克莫司浓度小于5ng/mL占比为9.03%,他克莫司浓度在5~10ng/mL之间占比为53.62%,他克莫司浓度在10~15ng/mL之间占比为30.45%,他克莫司浓度大于15ng/mL占比为6.87%。术后合并使用中成药患者共77例,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共2179例次,平均浓度值为9.61 ±4.02ng/mL。术后未合并使用中成药患者共36例,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共790例次,平均浓度值为8.79±3.64ng/mL。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合并使用中成药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平均值高于术后未合并中成药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2五酯胶囊对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维持剂量影响Meta分析研究结果:纳入4项研究共221例患者,试验组114例,对照组107例。合并使用五酯胶囊1周(SMD=2.22,95%CI[1.42,3.01],P<0.00001)、1 个月(SMD=0.64,95%CI[0.18,1.11],P=0.007)、3 个月(SMD=0.46,95%CI[0.11,0.81],P=0.009)与单用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相比,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使用五酯胶囊6个月(SMD=0.17,95%CI[-0.17,0.52],P=0.32)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对比无显着性差异。在维持治疗窗情况下,合并使用五酯胶囊1个月(SMD=-1.72,95%CI[-2.46,-0.97],P<0.00001)、3 个月(SMD=-1.59,95%CI[-1.93,-1.24],P<0.00001)、6 个月(SMD=-2.29,95%CI[-3.07,-1.52],P<0.00001)患者他克莫司维持剂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同时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结论肺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存在中西药合用现象且中成药使用较为普遍。肺移植受者术后生理状况普遍较差又因免疫抑制剂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使得抗感染治疗措施更为谨慎有限。为避免耐药菌的产生临床更倾向于使用中成药来治疗部分疾病。抗感染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导致肺移植受者肾脏负担较重,多数肺移植受者术后远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除此之外,胃食管反流也是肺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因胃酸反流至咽部会导致黏膜组织严重损伤,故胃食管反流引发慢性咽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肺移植受者术后因生理、心理及药物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焦虑失眠等精神症状。目前,针对以上问题临床常使用尿毒清颗粒、金花清感颗粒、蓝芩口服液、百乐眠胶囊等中成药进行治疗。从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分析结果来看,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较好可显着改善患者肾功能且安全性较好。蓝芩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有效性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蓝芩口服液能有效治疗慢性咽炎同时可显着缩短咽痛、咽干、咽痒及异物感等症状改善时间,对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百乐眠胶囊中含多种具有镇静作用的有效成分,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避免与具有相同作用的西药联用,同时应进行药学监护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肺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分析结果表明,术后合并使用中成药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与未合并使用中成药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移植患者联用中成药时应密切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避免毒性反应发生。器官移植术后联用五酯胶囊在维持他克莫司有效浓度范围同时可减少他克莫司维持剂量且不会增大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风险。减少他克莫司使用剂量不仅降低了毒性反应的发生,还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肺移植术后合并使用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影响的临床试验研究较少。五酯胶囊与他克莫司相互作用具有个体性差异,故在临床合并使用时应慎重且要密切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
祁乐[2](2020)在《药物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重症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当前,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治疗方案单一,以局部清创、药物涂抹为主,疗效欠佳。基于创面愈合的研究很多,但是尚无通过系统给药显着性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为了探究普乐沙福/释倍灵(AMD3100,Plerixafor,Mozobil)联合低剂量他克莫司/普乐可复(FK506,Tacrolimus,Prograf)治疗方案(简写AF治疗方案)是否可以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伤口愈合,以及愈合过程中AF治疗方案是如何发挥促进愈合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本项目从验证药物有效性着手,通过寻找相关分子通路,希望为临床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医治DFU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研究方法本实验利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模型;同时使用Goto-Kakizaki(GK)大鼠复制2型非肥胖自发糖尿病模型。在确定其已合并周围神经和外周血管病变的重症糖尿病并发症后给予AF药物治疗,分别测试药物在这两种模型中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修复作用。利用新合成的FK506类似物FKVP来探究BMP通路在AF治疗方案中影响愈合的机制。1.SD大鼠腹腔注射STZ诱导T1DM大鼠模型,制作后背和足伤口模型,观察愈合时间、计算瘢痕大小及评估愈合质量。2.利用GK大鼠的自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特点,制作后背伤口模型,观察愈合时间,计算瘢痕大小及评估愈合质量。3.收集早期创面组织,分析肉芽组织中干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变化。4.分离给药前后外周血中骨髓来源细胞,评估细胞数量,判断干细胞或祖细胞的动员情况。5.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肉芽组织内Ym1+/Ym2+M2巨噬细胞的数量、蛋白的表达,推测伤口处募集干细胞的机制。6.检测肉芽组织内影响愈合的细胞因子VEGFA和HGFα的表达情况。7.将GFP+大鼠骨髓移植给非GFP+大鼠并诱导T1DM,判断早期肉芽组织内CD133+干细胞的来源。8.长期治疗后,观察GK大鼠后肢温度和末梢血管病变程度,判断AF治疗方案对改善糖尿病微循环的作用。9.利用合成新化合物FKVP探究BMP通路在AF治疗方案中对愈合影响的机制。研究结果1.T1DM SD大鼠模型的背部皮肤伤口愈合时间由原来的27d缩短到了19d,DFU愈合时间由25d缩短到了20d。2.T2DM GK大鼠模型的背部皮肤伤口愈合时间由原来的26d缩短到了21d。AF方案不仅加速了创面愈合,而且缩小了瘢痕面积并促进了毛囊的再生。3.早期肉芽组织中,AF募集了更多的CD133+,CD34+和SDF-1α+细胞,促进了RECA-1+新生血管和αSMA+新生血管的生成。4.AF治疗方案动员骨髓来源CD133+CD31+和CD34+干细胞或内皮祖细胞释放入血。5.AF治疗组早期肉芽组织中的Ym1+/Ym2+M2巨噬细胞显着增加。其中一部分细胞同时表达SDF-1α。6.AF治疗组早期肉芽组织中细胞因子VEGFA和HGFα的表达显着增加。7.AF治疗组骨髓移植-糖尿病-伤口模型早期肉芽组织中可见大量骨髓来源GFP+细胞与CD133+细胞共定位。8.AF治疗组的T2DM GK大鼠后肢温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过碘酸雪夫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微血管病变程度没有对照组严重。9.FK506或者它的无免疫抑制作用的类似物FKVP通过FKBP12,活化BMPR1激酶,胞内激活BMP通路,促进了伤口愈合。研究结论1.在T1DM SD大鼠模型中,切除全层皮肤后皮肤愈合时间显着延长,AF治疗组使愈合时间缩短,基本等同于非糖尿病大鼠自然愈合的时间。2.即使T2DM GK大鼠患有严重外周神经和血管病变,AF治疗方案也可以加速伤口愈合。3.AF方案可以动员单核细胞和CD34+、CD133+CD31+的干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增加肉芽组织中Ym1/Ym2+M2巨噬细胞、CD133+和CD34+干细胞表达SDF-1α。4.肉芽组织中VEGF-A和HGFα表达增强,AF治疗方案促进了新生血管的生成。5.骨髓移植联合糖尿病伤口模型证实了应用AF后,骨髓来源干细胞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重要作用。6.AF治疗方案减轻了大鼠后肢糖尿病血管病变;提高了足部皮肤温度并改善了末梢循环。7.BMP通过内源性激活通路与AF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关系密切;该研究为临床治疗DFU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治疗方案。
史长城[3](2013)在《肝移植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与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文中指出本文包括两部分内容:一、肝移植临床药学工作模式研究肝移植是肝病治疗领域革命性的突破,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不断发展,我国药学工作模式正在向临床药学工作转变。对于肝移植这个特殊领域来说,如何优化临床药学工作模式来应对新时期广大肝移植患者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分析比较目前肝移植临床药学工作现状,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临床实践,提出了肝移植临床药学工作模式。该模式包括六个方面:临床查房、药学查房、建立药历、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经济学研究。二、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㈠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回顾性对照研究本文探究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手术的55名肝移植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7例患者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EEN组),28例采用肠外营养(PN组),比较两组术后第1、5、9、14天营养指标、肝功能、肾功能、术后两周内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显示:术后第9、14天,EEN组较PN组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显着升高(P<0.05);术后第5、9、14天,EEN组前白蛋白水平显着高于PN组(P<0.05);EEN组术后两周内感染发生率显着低于PN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较PN组短,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素氮、肌酐等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PN支持相比,EEN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肝移植术后EEN是安全可行的。㈡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的Meta分析早期肠内营养(EEN)和肠外营养(PN)对肝移植术后恢复的作用,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比较。本文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美国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检索年限从1994年1月至2012年12月。2名评价者对入选研究的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进行独立摘录,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死亡率、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并发症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纳入11项肝移植术后EEN和PN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PN比较,肝移植术后EEN可以显着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OR=0.31,95%CI 0.20-0.48,P<0.00001),缩短术后住院时间(WMD=-6.47,95%CI-9.29--3.64,P<0.00001),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OR=0.42,95%CI0.23-0.78,P=0.006),减少营养支持费用(WMD=-39.93,95%CI-51.76--28.09,P<0.00001)。肝移植术后EEN的营养支持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张春晓[4](2012)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再狭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白2005年2月至2010年8月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并于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797例患者。以支架置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53例)和对照组(64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联。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支架直径、血清尿酸、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①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无再狭窄组(34.64%vs23.91%,P=0.007);②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支架直径小于无再狭窄组(2.90±0.41mm vs3.02±0.90mm,p=0.002);③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406.54±78.18umol/L vs343.78±76.64umol/L,P=0.000);④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11.70±4.71umol/L vs13.16±6.43umol/L,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340,95%CI1.893-3.011)、尿酸(OR=1.653,95%CI1.447-2.083)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OR=0.668,95%C10.496-0.898)、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水平(OR=0.838,95%C10.797-0.980)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支架直径、血清尿酸、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①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及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无再狭窄组,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②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支架直径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较大支架直径、较高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水平为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俞波,叶林阳,杨渝[5](2010)在《调节性T细胞在肾脏移植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肾移植是目前终末期肾病治疗的最佳选择。但现今移植肾和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并未比刚刚进入环孢素时代有所改观,主要原因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带来的副作用,如感染和恶性肿瘤,在移植肾则表现为进行性移植肾功能不全,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
高岩[6](2009)在《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降钙素(calcitonin,CT)是一种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激素。临床应用鲑鱼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sCT)治疗骨质疏松,而现有给药途径仅仅注射和鼻喷两种,且昂贵的价格也限制了它在我国的普及。实现鲑鱼降钙素的口服给药(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yAGA2-sCT)将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为研究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yAGA2-sCT)对骨质疏松大鼠的作用,我们建立了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观察sCT和yAGA2-sCT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形态计量学影响;同时检测血钙、血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以及尿钙、羟脯氨酸等经典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以观察sCT和yAGA2-sCT对骨代谢的影响。实验分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sCT组及yAGA2-sCT组。通过大鼠股骨X光照片、光镜观察及骨密度值检测说明骨质疏松大鼠造模成功。sCT组及yAGA2-sCT组的腰椎和股骨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明显得到改善,提示sCT及yAGA2-sCT通过抑制骨吸收从而抑制了骨质疏松。sCT组及yAGA2-sCT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提示口服yAGA2-sCT与sCT注射液对骨质疏松大鼠有相似的作用,均具有干预骨重建、抑制骨质疏松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yAGA2-sCT)对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我们观察了yAGA2-sCT对体外成骨细胞的作用。应用酶消化-连续组织块法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观察sCT和yAGA2-sCT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矿化功能的影响。经病理学检查及染色证实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成功;sCT及yAGA2-sCT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功能具有刺激作用。众所周知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同时常常伴发血管钙化。近来认为三个新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核因子kB受体激活物配体(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和核因子kB受体激活物(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RANK),亦称OPG/RANKL/RANK系统,参与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的调节过程,是这两种伴发疾病之间的分子联系。为研究OPG/RANKL/RANK系统在血管钙化中的调节作用以及降钙素对OPG/RANKL/RANK途径的干预作用,本实验建立了大鼠动脉钙化模型,病理学观察血管钙化情况,测定血管组织中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OPG和RANKL在血管组织中的表达。实验分对照组、模型组、sCT组及yAGA2-sCT组。病理学观察成功建立维生素D3诱发的血管钙化模型;与对照组比较,钙化血管组织中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模型组血管壁OPG表达明显减少而RANKL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sCT组和yAGA2-sCT组血管钙化程度明显减轻,血管壁OPG表达明显增加而RANKL表达明显减少。提示OPG/RANKL/RANK系统参与血管钙化的调节,sCT和yAGA2-sCT可通过OPG/RANKL/RANK途径有效抑制血管钙化。为进一步观察RANKL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体外钙化的调节作用及降钙素对其调节作用的影响,我们体外培养大鼠VSMC,建立体外VSMC钙化模型,在培养介质中分别加入RANKL及降钙素,观察细胞钙沉积及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的变化情况。VSMC经von Kossa染色证实动脉钙化模型成功建立。实验分对照组、钙化模型组、RANKL组、sCT组及yAGA2-sCT组。钙化模型组、RANKL组、sCT组及sCT组钙沉积、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钙化模型组比较,RANKL组钙沉积、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水平均明显增高;与RANKL组比较, sCT组和yAGA2-sCT组钙沉积、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水平明显降低。提示RANKL促进钙化培养的VSMC钙沉积、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的表达,而sCT和yAGA2-sCT能够抑制RANKL的以上效应。此结果进一步提示RANKL可促进钙化培养的VSMC的钙质沉积,其作用可能与增加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的表达、促进VSMC向成骨细胞转化有关,而sCT和yAGA2-sCT可通过对RANKL的抑制作用、通过OPG/RANKL/RANK途径抑制VSMC钙化。
傅艳萍[7](2009)在《盐碱极端环境中抗动物病原菌的放线菌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选用畜禽养殖中危害严重的四种动物病原菌为靶标菌,对西北盐碱极端环境中的放线菌资源进行研究,以期获得优良拮抗放线菌和高效抑菌活性物质,从而为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并为西北地区盐渍土中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以西北地区盐渍土中分离出的1311株放线菌为供试菌株,采用琼脂块法和平板孔径法获得该地区放线菌的拮抗性规律,从中筛选出对靶标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并采用多相分类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选用对鸡大肠杆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1202进行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优化,研究发酵液的性质并进行生物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供试放线菌以链霉菌属为主,非链霉菌仅占13.81 %,链霉菌以烬灰类群,灰褐类群,黄色类群,白孢类群,金色类群为主,占到链霉菌总数的68.08 %;拮抗性放线菌占到供试放线菌的51.26 %,其中优良拮抗放线菌占到拮抗放线菌的11.56 %-31.35 %;供试菌株对四种靶标菌的拮抗效果以牛无乳链球菌最好,鸡大肠杆菌次之。2.通过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30株优良拮抗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同时对拮抗效果较好的5株放线菌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202与戈壁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gobitricini)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29%,应属于相同种,02-F-17与晶体链霉菌(Streptomyces crystallinu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04 %,属于相同种,66J03与易变链霉菌(Streptomyces mutabilis),3501与红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rolavendulae),3010与比基尼链霉菌(Streptomyces bikiniensis)的同源性在97.01- 98.4 %,可能为潜在的新种。3.临床疗效试验表明:菌株1202发酵液与同等剂量的氟苯尼考在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方面具有相当的效果,而提前注射一定效价的发酵液可预防大肠杆菌病,毒性试验又表明该发酵液安全无毒,因此,该发酵液可用于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该发酵液具有较好的酸碱、温度和储存时间稳定性,在pH 5-8之间,65℃以下,30 d之内,其抑菌活性基本无变化。4.菌株1202在种龄36 h,发酵时间108 h时抑菌活性最高;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获得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5 g/kg,蔗糖10 g/kg,黄豆粉20.18 g/kg;正交设计获得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初始pH为7.5,装液量为50 ml,发酵温度为35℃,接种量为7 %。按照试验获得的最佳种龄和发酵时间、最佳培养基配方和最优发酵条件组合进行发酵试验,其生物效价可达到27.71μg/ml,比最初效价提高9.35倍。
陈志[8](2008)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mRNA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mRNA表达水平及肌酐水平与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之间的关系,为肾移植术后临床用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肾移植术后患者30例,根据服用免疫抑制剂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CNIS+MMF+Pred组(A组,19例)和RAPA+MMF+Pred组(B组,11例),其中A组又分为两亚组:CSA+MMF+Pred组(A1组,10例)禾H Tac+MMF+Pred组(A2组,9例),B组亦分为两亚组:服用CSA+MMF+Pred后改为RAPA+MMF+Pred组(B1组,6例)和全程服用RAPA+MMF+Pred组(B2组,5例)。同时,选择8例尿毒症患者(终末期肾病组,C组)和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D组)作为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各组患者新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mRNA的表达水平,苦味酸法检测同期血肌酐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其与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关系。[结果]:1 CNIS+MMF+Pred组外周血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0.1089±0.0967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9380±0.36141)、终末期肾病组(1.1200±0.57029)及RAPA+MMF+Pred组(1.1264±0.65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正常对照组(0.9380±0.36141)、终末期肾病组(1.1200±0.57029)及RAPA+MMF+Pred组(1.1264±0.65645)之间FOXP3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3 CSA+MMF+Pred组(0.1110±0.11010)和Tac+MMF+Pred组(0.1067±0.08602)间外周血中FOXP3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4移植术后服用CSA+MMF+Pred后改为RAPA+MMF+Pred组(1.3500±0.82835)和全程服用RAPA+MMF+Pred组(0.8580±0.23360)之间外周血中FOXP3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 CNIS+MMF+Pred组和RAPA+MMF+Pred组之间血肌酐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肾移植术后服用RAPA+MMF+Pred方案的患者较服用CNIS+MMF+Pred方案的患者,其外周血FOXP3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2.RAPA可能有上调外周血FOXP3mRNA表达水平的作用,提示RAPA较CNIS在诱导宿主对移植肾免疫耐受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李向东[9](2007)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基因表达与早期急性移植排斥的研究》文中提出器官和组织移植是20世纪最重要的医学成就之一,目前移植术已成为组织、器官功能衰竭终末阶段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同种异基因移植是临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无论何种移植,只要移植物表达与受者不同的蛋白质或其他分子,移植物就会被排斥。如何早期诊断排斥反应,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临床上观察急性排斥反应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特别是移植脏器的功能指标或活体穿刺,无论何种手段,发现都晚,延误了时机。正在研究的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的指标,例如CD4+或CD8+T淋巴细胞检测,IL-2、IL-4、IL-10、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检测,以及蛋白、酶类、补体和sCD30检测等,它们在敏感性、特异性和移植排斥早期检测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现在仍未找到公认的、无创伤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足以应用于临床监测的指标,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寻找更好的移植排斥检测指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中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MHC-Ⅰ类分子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MHC-Ⅰ类抗原量最多,现已确定,移植排斥反应所识别的耙抗原主要是表达于移植物细胞表面的MHC分子,MHC在移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器官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宿主MHC有何变化?这方面很少有人研究,由于外周血比较容易检测,因此我们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代表宿主MHC来研究急性移植排斥反应时宿主MHC变化,希望能找到更好的移植排斥检测指标。本实验研究新西兰白兔皮肤移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MHC的变化,由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和感染都可导致MHC异常,所以本实验也研究了新西兰白兔感染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MHC的变化。选择新西兰白兔为动物模型,是由于动物相对较大,便于多次抽血连续观察,因此我们选用新西兰白兔作为动物模型,进行不同类型兔的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相对于内脏器官移植来说,皮肤的移植排斥反应容易及时观测。以新西兰白兔自体皮肤移植作为实验对照,不同类型兔的皮肤移植作为实验组,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MHC的变化。新西兰白兔感染的研究我们以绿脓杆菌为代表,研究了新西兰白兔皮下注射绿脓杆菌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MHC的变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基因表达与早期急性移植排斥的实验研究中,1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三组,3只自体皮肤移植为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各6只做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实验1组术前1天及术后每天肌注环孢素(5m g/kg)。术后实验1组和实验2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移植皮肤发生排斥时间,隔天抽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仪测定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的表达,皮肤移植3后隔天取全层皮片进行病理检查。对照组即自体皮肤移植组,皮片生长良好,皮片颜色和硬度始终正常,未见急性排斥反应(AGR)。实验1组和实验2组于AGR发生前2天左右真皮散在单核细胞浸润,发生急性排斥时真皮可见较多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未见中性粒细胞浸润,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且没有术后感染。同种异体移植皮片发生排斥时间:肌注环孢素的实验1组为(7.75±0.72)天,未用环孢素的实验2组为(6.57±0.53)天。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相对定量表达结果表明,对照组移植前后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表达均没有明显变化。MHCⅠ基因mRNA表达在应用免疫抑制剂组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到肉眼可见排斥时,达到最高值,未用免疫抑制剂组表达变化不明显。MHCⅡ基因mRNA表达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未用免疫抑制剂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即在肉眼可见排斥反应前2-3天达迅速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于移植术后数天至2周左右,以细胞免疫为主,CD4和CD8 T细胞被活化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其中大部分是T细胞。对上述MHCmRNA表达在皮肤移植后迅速增高可能的解释是,当发生急性排斥时,淋巴细胞被活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强,从而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MHCmRNA表达增高,相应的MHC类分子表达也增高。另外我们也检测了绿脓杆菌感染后血常规和MHC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只,实验组5只。实验组5只新西兰白兔于实验前1天皮下注射绿脓杆菌,绿脓杆菌浓度为5×109CFU。对照组3只新西兰白兔实验前1天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持续8天。术后每2天无菌抽取实验兔外周血1ml,先检测血常规,剩余抗凝血用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仪测定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对照组注射前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细胞数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组注射绿脓杆菌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对照组注射前后PBMC MHCⅠ和MHCⅡ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注射绿脓杆菌后PBMC MHCⅠ和MHCⅡ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细菌感染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容易发现和检测,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细胞数和中性细胞数的比率升高反应急性细菌感染。而急性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时,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前后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细胞数无明显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基因mRNA表达检测急性排斥反应同时,检测血常规,如果血常规没有明显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细胞数和中性细胞数的比率升高,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基因mRNA表达升高时,可以排除细菌感染引起的MHC基因mRNA表达升高,诊断为急性移植排斥。由于大部分病毒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表达MHC-Ⅰ和MHC-Ⅱ分子降低,这样如果检测到MHC基因mRNA表达升高,基本可以排除病毒感染,诊断为急性移植排斥。由于MHC分子极为丰富的多态性,制备相应的抗体十分困难。而实时定量RT-PCR是一种快速、准确和高度敏感的实验方法,我们知道MHC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过去的研究难点是由于MHC分子的高度多态性而不能进行MHC分子的mRNA定量,我们首次在MHC的保守区做文章,设计跨保守区的引物,这样就能很容易的进行MHC分子的mRNA定量,这是我们创新性的一个亮点。另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比较容易。以上结果显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mRNA表达可以考虑作为一种早期无创伤性的移植排斥检测指标,它在肉眼可见排斥反应前2-3天即皮肤移植排斥病理Ⅰ级时就呈明显上升趋势,早于目前已知排斥指标,特别是早于目前临床上的实质脏器功能指标,这样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 mRNA表达可以及时早期检测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避免脏器功能损害。但是本实验是以看家基因β-actin作为内参来研究mRNA表达的变化,定量的标准和方法没有标准化,是其不足,以后的研究中应寻求更完善的mRNA表达方法。环孢素和糖皮质激素药物强的松是临床普遍应用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是否能降低MHC基因的表达?各家说法不一,有的文献指出,环孢素能减少MHC基因的表达,而最近Lim SW则指出环孢素增加MHC基因的表达。环孢素对宿主MHC基因的表达有何影响?我们以新西兰白兔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新西兰白兔肌肉注射环孢素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宿主脏器(肝脏、脾脏、肾脏和胸腺)MHC分子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实验连续30天,来检测环孢素对宿主MHC基因表达的影响。糖皮质激素降低MHC基因的表达,这早有报道,但是以往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我们这次是检测新西兰白兔服用强的松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宿主多个脏器(肝脏、脾脏、肾脏和胸腺)MHC分子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在环孢素影响宿主MHC基因表达的实验中,13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3只,低剂量环孢素组5只,大剂量环孢素组5只。低剂量环孢素组每天肌肉注射环孢素(5m g/kg),大剂量环孢素组每天肌肉注射环孢素(20m g/kg),对照组3只新西兰白兔每天肌肉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持续30天。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时抽血,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血肌酐。每隔5天无菌抽取实验兔外周血1ml,分离单个核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仪测定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的表达。第30天实验结束取实验新西兰白兔肝脏、脾脏、肾脏和胸腺少许,应用实时定量PCR仪测定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的表达。实验30天结束时,大剂量环孢素组新西兰白兔谷丙转氨酶:实验前平均35IU/L,实验结束时平均73IU/L;谷草转氨酶:实验前平均38IU/L,实验结束时平均78IU/L;尿素氮:实验前平均6.13mmol/L,实验结束时平均21.72mmol/l;血肌酐:实验前平均62μmol/L,实验结束时平均274μmol/L。低剂量环孢素组(5m g/kg)和对照组实验前后没有明显变化。实验30天结束时,对照组和低剂量环孢素组新西兰白兔肝脏和肾脏病理检查无明显变化。大剂量环孢素组新西兰白兔肝脏呈急性环孢霉素中毒,包括肝内胆管淤胆、肝血管内红细胞增多和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大剂量环孢素组新西兰白兔肾脏呈急性环孢霉素中毒,包括管周毛细血管红细胞增多和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立方的空泡变性。以上血生化和病理检查证明大剂量环孢素(20m g/kg)已造成实验兔肝脏和肾脏损,所应用的环孢素剂量(20m g/kg)确实是大剂量。MHC分子mRNA表达结果表明,低剂量环孢素组和大剂量环孢素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Ⅰ和MHCⅡ表达在5-10天时呈显着上升趋势,15天后直到30天实验结束,MHCⅠ和MHCⅡ表达又下降到最初用药前水平。实验30天结束时宿主脏器(肝脏、脾脏、肾脏和胸腺)MHCⅠ和MHCⅡ表达没有明显变化。我们的实验结果和Lim SW的一样,应用环孢素后能增加MHC基因的表达。但这种增加是一过性的,只是在应用环孢素的第5-10天左右,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并不能连续增加MHC基因的表达。宿主各脏器应用用环孢素后,可能也是一过性地增加MHC基因的表达,由于我们是在实验结束时取各脏器测定,它们的升高趋势已经结束,因此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环孢素抑制排斥反应是因为环孢素与胞内的环孢亲和素结为复合体,后者与钙调磷酸酶结合并抑制其酶活性,通过抑制胞浆NT-AT向胞核内移动,而干扰IL-2转录,最终阻断IL-2依赖性T细胞生长和分化。我们的实验表明,环孢素能一过性增加MHC基因的表达,可能的原因是环孢素引起某些细胞因子的升高,需要以后来证明。这是第一次提出关于环孢素能一过性增加MHC基因表达的结论。糖皮质激素作为免疫抑制药物用于临床器官移植的历史已经很长。目前认为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移植免疫活性细胞在“识别阶段”向移植器官集聚并使其裂解,阻止了它们对移植器官上免疫抗原的识别。我们以新西兰白兔进行动物实验,应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系统全面研究新西兰白兔服用大剂量强的松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机体各脏器MHC分子mRNA表达变化情况。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5只,对照组3只。实验组5只新西兰白兔每天用理盐水溶解的强的松(20m g/kg)灌胃,对照组3只新西兰白兔每天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和对照组新西兰白兔连续灌胃8天。第4天和第8无菌抽取实验兔外周血1ml,分离单个核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仪测定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的表达。第8天实验结束取实验新西兰白兔肝脏、脾脏、肾脏和胸腺少许,应用实时定量PCR仪测定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Ⅰ基因表达在第4天和第8天明显降低,MHCⅡ基因mRNA表达用药后第4天下降,第8天明显降低;宿主各脏器包括肝脏、脾脏、肾脏和胸腺用药结束后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降低。相比较而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用药结束后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表达降低比宿主各脏器更明显。Giuliani C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降低大鼠胸腺MHCⅠ基因表达。更早的研究表明,强的松抑制小鼠巨噬细胞MHCⅡ基因表达。我们的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药物强的松能广泛降低宿主各脏器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表达,而降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表达更明显。因此认为可以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代表宿主各脏器来研究宿主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的变化情况。既然强的松能广泛降低宿主各脏器MHC基因mRNA表达,那么宿主进行器官移植后,移植器官作为宿主机体的一部分,糖皮质激素药物强的松也应该能降低移植器官脏器的MHC基因mRNA表达。这样看来,强的松能降低移植排斥反应所识别的靶抗原,也就是表达于移植物细胞表面的MHC基因mRNA表达,从而能部分有效地抑制急性移植排斥反应。
卢衡[10](2006)在《雷帕霉素联合卡托普利预防大鼠同种异体血管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和评价雷帕霉素和卡托普利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对大鼠同种异体血管病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及两者之间有无协同作用。方法以大鼠同种异体颈动脉移植为研究模型,60只大鼠行移植术后,按给药情况分为四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卡托普利组,C组为雷帕霉素组,D组为卡托普利和雷帕霉素联合用药组。分别在移植前和移植后1、4、8周取血清查NO含量、总胆固醇水平、肝功能和肾功能,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血管内膜厚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动脉中eNOS、α-TNF、TGF-β1、PCNA、VCAM-1的表达和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卡托普利和雷帕霉素都可以减轻移植动脉血管内膜的增厚程度,联合用药组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最小。卡托普利治疗后能增加血清中NO的水平;卡托普利可抑制移植动脉TNF-α、VCAM-1的表达并增加内膜细胞eNOS的表达;雷帕霉素可抑制移植动脉VCAM-1和TGF-β1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两者合用后移植动脉内膜的增厚程度及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单独用药组。结论本实验剂量的雷帕霉素和卡托普利均可延缓移植后同种异体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二者联合用药效果更好。ACE-I类药物能够促进内膜eNOS的表达、增加血浆中NO的含量和直接的抗炎作用保护内皮细胞,它和雷帕霉素联用减少内皮细胞VCAM-1、TGF-β1的表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PCNA的表达、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减轻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起到预防同种异体血管病的作用。
二、雷帕霉素与藤霉素联用可预防排斥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帕霉素与藤霉素联用可预防排斥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肺移植术后联用中成药对免疫抑制治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成药在器官移植临床应用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器官移植维持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概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肺移植术后中成药应用现状及合理用药研究 |
第一节 中成药在肺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中应用横断面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百乐眠胶囊不良事件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META分析评价中成药治疗临床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 |
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蓝芩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有效性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肺移植受者术后合并中成药对免疫抑制治疗药物的影响 |
第一节 肺移植患者术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影响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药物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重症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 |
2.2 正常皮肤的结构 |
2.3 伤口愈合的生物学过程及基本理论 |
2.4 针对糖尿病皮肤伤口的临床治疗及科研现状 |
2.4.1 清创术 |
2.4.2 预防细菌感染 |
2.4.3 负压引流 |
2.4.4 输血疗法-血小板富集血浆 |
2.4.5 高压氧 |
2.4.6 物理治疗 |
2.4.6.1 光疗 |
2.4.6.2 冲击波治疗 |
2.4.6.3 超声治疗 |
2.4.6.4 电刺激敷料 |
2.4.7 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 |
2.4.8 组织移植、皮肤移植与皮瓣移植 |
2.5 干细胞在糖尿病皮肤伤口愈合中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
2.6 AMD3100或FK506 对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研究进展 |
第3章 AMD3100+低剂量FK506 促进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的有效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实验仪器 |
3.1.2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和抗体 |
3.1.3 实验动物 |
3.1.4 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3.1.5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3.1.6 大鼠背部伤口模型 |
3.1.7 大鼠足背部伤口模型(糖尿病足模型) |
3.1.8 照片拍摄、伤口及瘢痕大小的测量方法及愈合标准的判定 |
3.1.9 病理切片普通及特殊染色 |
3.1.9.1 苏木素&伊红(H& E)染色 |
3.1.9.2 Masson’s trichrome染色 |
3.1.9.3 过碘酸雪夫(PAS)染色 |
3.1.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 |
3.1.10.1 抗CD133 抗体染色 |
3.1.10.2 抗CD34 抗体染色 |
3.1.10.3 抗Ym1/Ym2 抗体染色 |
3.1.10.4 抗RECA-1 抗体染色 |
3.1.10.5 抗αSMA抗体染色 |
3.1.10.6 抗PGP9.5 抗体染色 |
3.1.10.7 抗CD68(ED1)和Ym1/Ym2 荧光共染 |
3.1.10.8 抗SDF-1α和 Ym1/Ym2 荧光共染 |
3.1.10.9 GFP+早期肉芽组织标本CD133 抗体染色 |
3.1.11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 |
3.1.12 大鼠断尾采血、骨髓细胞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及流式细胞术 |
3.1.13 骨髓移植术 |
3.1.14 大鼠下肢(足)皮肤温度的测量 |
3.1.15 大鼠热板实验 |
3.1.16 数据统计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在T1DMSD大鼠模型中,切除全层皮肤,皮肤愈合时间显着延长,AF使治疗组愈合时间缩短,基本等同于非糖尿病大鼠自然愈合的时间。 |
3.2.2 AF治疗方案可以缩短患有严重外周神经和血管病变的GK T2DM大鼠伤口愈合的时间 |
3.2.3 AF方案可以动员单核细胞和标记CD34、CD133 的干细胞入血,增加肉芽组织中Ym1/Ym2M2 巨噬细胞、CD133、CD34干细胞表达SDF-1α |
3.2.4 伤口处募集干细胞,VEGF-A和 HGFα表达增强,促进了新生血管的生成 |
3.2.5 骨髓移植模型证实了在应用AF治疗方案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重要作用 |
3.2.6 AF治疗方案改善了大鼠后肢糖尿病血管病变,提高了足部皮肤温度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BMP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伤口愈合的实验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
4.1.2 伤口模型及分组情况 |
4.1.3 免疫组化染色 |
4.1.4 细胞培养与转染 |
4.1.5 细胞活力测定 |
4.1.6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 |
4.1.7 FKBP12-SNAP的下拉(Pull-Downs) |
4.1.8 敲除FKBP的细胞系 |
4.1.9 BMP和 NFAT途径报告基因 |
4.1.10 FKVP的合成和用于动物实验的配方 |
4.1.11 数据统计分析 |
4.2 实验结果 |
4.2.1 合成了没有免疫抑制作用的FK506 类似物FKVP |
4.2.2 FKVP联合AMD3100 可以促进伤口愈合,且结果同AF治疗方案一样好 |
4.2.3 FKVP通过BMP-1 型受体激活ID-1 报告基因且使SMAD1/5 磷酸化 |
4.2.4 FKVP诱导的SMAD1/5 磷酸化仅需要FKBP |
4.2.5 AF联合治疗在加速伤口愈合中的作用需要BMP信号传导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肝移植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与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肝移植临床药学工作模式研究 |
一、概述 |
㈠ 临床药学发展概述 |
㈡ 临床药学工作现状 |
㈢ 肝移植临床药学概述 |
二、肝移植临床药学工作模式研究 |
㈠ 临床查房 |
㈡ 药学查房 |
㈢ 建立药历 |
㈣ 治疗药物监测 |
㈤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
㈦ 药物经济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 |
一、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回顾性对照研究 |
1.研究背景 |
2.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二、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的Meta分析 |
1.研究背景 |
2.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总结 |
课题创新点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相关因素比较 |
1.2.2 影响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
1.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调节性T细胞在肾脏移植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调节性T细胞的分类 |
2 调节性T细胞和移植 |
3 免疫抑制剂对Treg的影响 |
4 结论 |
(6)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立项依据 |
第一节 骨质疏松 |
1 骨与骨代谢 |
2 骨质疏松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
3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
4 骨质疏松的治疗 |
第二节 血管钙化 |
1 血管钙化概况 |
2 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 |
3 血管钙化的防治 |
第三节 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的相关性 |
1 流行病学调查 |
2 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的共同病因 |
3 发病机理 |
4 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
第四节 降钙素的研究进展 |
1 降钙素的发现 |
2 降钙素的基因结构 |
3 降钙素的作用机理 |
4 降钙素的生物活性 |
5 降钙素与骨代谢的关系 |
6 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
7 降钙素异源表达的发展趋势 |
第五节 立项依据、技术路线及本文的创新性 |
1 立项依据 |
2 技术路线 |
3 本实验室工作基础 |
4 本文的创新性 |
第二章 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骨质疏松大鼠的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大鼠钙化血管中OPG/RANKL 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钙化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章发表状况 |
附录 |
致谢 |
(7)盐碱极端环境中抗动物病原菌的放线菌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高盐环境中放线菌资源与利用的研究 |
1.1.1 嗜盐放线菌的生态学研究 |
1.1.2 嗜盐放线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
1.1.3 嗜盐放线菌分离方法研究 |
1.1.4 嗜盐放线菌的分类研究 |
1.1.5 嗜盐放线菌的应用研究 |
1.2 放线菌活性物质研究 |
1.2.1 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
1.2.2 筛选新抗生素的方法 |
1.2.3 抗生素在农业中的应用 |
1.3 畜禽疾病防治的研究 |
1.3.1 四种畜禽常见疾病的概况与治疗 |
1.3.2 当前使用抗生素面临的困境 |
1.3.3 畜禽疫病防治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设计思路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1.4.3 预期结果 |
第二章 优良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
2.1 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靶标菌 |
2.1.3 培养基 |
2.2 方法 |
2.2.1 放线菌初步鉴定 |
2.2.2 拮抗性放线菌筛选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供试放线菌类群组成 |
2.3.2 拮抗性放线菌筛选 |
2.3.3 发酵液拮抗性试验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优良拮抗放线菌的分类鉴定 |
3.1 材料 |
3.1.1 菌株 |
3.1.2 培养基 |
3.1.3 主要生化试剂 |
3.2 方法 |
3.2.1 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 |
3.2.2 生理生化试验 |
3.2.3 抗生素抗性试验 |
3.2.4 生态条件试验 |
3.2.5 数值分类 |
3.2.6 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 |
3.2.7 16S rDNA 序列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形态和培养特征 |
3.3.2 生理生化指标 |
3.3.3 抗生素抗药性试验 |
3.3.4 生态条件试验 |
3.3.5 数值分类 |
3.3.6 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 |
3.3.7 16S rDNA 序列分析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优良拮抗放线菌生物试验及发酵液性质初步研究 |
4.1 材料 |
4.1.1 对照药品 |
4.1.2 供试靶标菌 |
4.1.3 供试菌株 |
4.1.4 试验动物 |
4.1.5 培养基 |
4.2 方法 |
4.2.1 抗生素标准曲线的测绘 |
4.2.2 发酵液效价测定 |
4.2.3 发酵液体外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4.2.4 发酵液毒性试验 |
4.2.5 发酵液生物治疗试验 |
4.2.6 发酵液稳定性 |
4.2.7 色谱条件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氟苯尼考和红霉素标准曲线绘制 |
4.3.2 发酵滤液效价测定 |
4.3.3 MIC 的测定 |
4.3.4 毒性试验 |
4.3.5 发酵液生物试验 |
4.3.6 发酵液稳定性试验 |
4.3.7 发酵液指纹图谱的制备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菌株1202 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
5.1 材料 |
5.1.1 供试菌株 |
5.1.2 供试靶标菌 |
5.2 方法 |
5.2.1 最佳种龄及发酵时间测定 |
5.2.2 发酵培养基优化 |
5.2.3 发酵工艺优化 |
5.2.4 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种龄及最佳发酵时间的测定 |
5.3.2 发酵培养基优化 |
5.3.3 发酵工艺优化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优良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
6.2 优良拮抗放线菌的分类鉴定 |
6.3 优良拮抗菌发酵液生物试验及性质初步研究 |
6.4 菌株1202 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mRNA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附录 |
(9)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基因表达与早期急性移植排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外文论文 |
(10)雷帕霉素联合卡托普利预防大鼠同种异体血管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四、雷帕霉素与藤霉素联用可预防排斥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肺移植术后联用中成药对免疫抑制治疗的影响[D]. 陈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药物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重症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祁乐. 吉林大学, 2020(08)
- [3]肝移植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与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D]. 史长城. 中国药科大学, 2013(03)
- [4]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春晓.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5]调节性T细胞在肾脏移植中的研究进展[J]. 俞波,叶林阳,杨渝. 实用医学杂志, 2010(23)
- [6]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对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作用的研究[D]. 高岩.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0)
- [7]盐碱极端环境中抗动物病原菌的放线菌资源研究[D]. 傅艳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mRNA的表达及意义[D]. 陈志. 中南大学, 2008(01)
- [9]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基因表达与早期急性移植排斥的研究[D]. 李向东. 山东大学, 2007(03)
- [10]雷帕霉素联合卡托普利预防大鼠同种异体血管病的研究[D]. 卢衡. 福建医科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