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abVIEW用于分布式测量与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康[1](2021)在《基于后向瑞利相干的光纤分布式流量监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流量监测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对井内流量参数的测量,可以获知井内流体的流动情况,进而对于油井生产动态得以准确把控,进行产层评价和分析油井井下的运行情况。传统的流量监测采用机械式与电磁式传感器,易受到恶劣环境与液体冲击的影响,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传统的流量监测手段无法满足测量需求。光纤传感技术是一种新式的外界信号探测技术,因其抗电磁干扰,耐腐蚀,长期稳定好的优势,在流量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此之前应用于流量监测领域的大多采用点式光纤传感技术,其存在传感器制备复杂、测量灵敏度不高等问题。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AS)技术利用光纤中瑞利散射干涉效应,实现动态应变的定量监测,与点式光纤传感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动态范围大及灵敏度高等优势。因此,研制高性能的DAS系统,并将DAS技术应用于流量监测领域中来,实现井内流量定量分析和分布式探测,是当前井内流量监测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本论文基于DAS技术,针对管道流量监测与流速定量标定进行了研究。论文以分布式光纤传感理论和流体力学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光纤干涉解调技术实现流量的非侵入式动态检测,利用模拟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流量的定量测量。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管内液体流动所产生的冲击信号对管壁的影响,提出了能量法测流量,利用COMSOL软件中的k-ω模型仿真模拟了管道湍流振动,分析了管道弯管处的流速以及流体冲击对管壁的压力分布,对流速和管壁压力进行了数值拟合,得出了正相关的结论,为流量监测实验提供的理论依据。(2)将Φ-OTDR技术与干涉探测技术相结合,从理论角度解释了DAS系统相位检测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压力与相位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线性相关的结论,理论证明了流速和相位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基于光纤分布式声场二次干涉还原理论,建立了分布式光纤空间差分干涉模型,在获得位置、频率信息的基础上进而准确得到外声场振幅和相位的情况。(3)对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信号的调制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推导,采用3×3算法作为DAS系统的解调方案,引入法拉第旋转镜来消除系统中的偏振衰落,使用Labview软件对3×3解调算法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仿真。同时针对声场还原的长距离、高定位精度导致的算法复杂性高、数据量大这一问题,提出了更为有效的正交优化算法,并将实时采集到的解调信号进行必要的滤波、滑动平均等处理,与传统3×3算法相比,系统的信噪比提升了约10d B。(4)对DAS系统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光路系统和信号采集系统,给出了各关键器件的参数指标,基于各器件自主组装了DAS系统样机,对DAS系统的几个关键性能进行了测试,并设计了水声信号还原实验,实现了声压灵敏度为-151 dB(rad/μPa)@1000Hz的测量,且最小可探测声压为6Pa,验证了DAS系统样机对外界声波声波信号的高保真还原。(5)搭建DAS系统样机和模拟流量监测实验平台,对管道弯管处流量进行实际测试,使用电磁流量计记录标准流速值,采集不同流速下DAS系统的解调后信号做频谱分析,将两者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特定频率范围下系统测得的真实弧度值与流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y=0.18892x2-0.34782x+0.17232,从实验结果可知相位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拟合R2=0.998,最小可探测流量为0.73 m3/h。
张天赫[2](2020)在《基于PLC的油田注水站测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确保石油开采的稳定可控是确保石油供应稳定,免受国外市场垄断价格影响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对石油进行合理开采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对石油能源一直以来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石油开采已经进入到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注水系统作为油田注水开采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油田注水系统的质量高低,进而严重影响着石油开采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注水系统主要通过本地化操作,注水效率低,且各油田注水压力和流量存在极大的差异,注水压力和流量控制性能差,造成了系统压损严重,能源损耗巨大。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油田注水站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PLC的油田注水站测控系统,采用上下位机结合的方法,实现了注水系统的自动化和远程监控化。提出了在常规PID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模糊控制,构成了注水系统的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算法,实现了注水系统的流量进行精确自动化控制,进而实现注水系统的高效化、精确化和节能化。为建立注水站测控系统,本文设计了注水系统的整体方案及技术架构,对注水站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监控系统实现的核心功能进行了设计。构建了基于S7-300PLC的硬件系统,采用LabVIEW软件作为上位机开发平台,实现了控制算法的交互。提出了基于注水系统流量控制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设计了模糊规则库,根据注水系统的特点,选取了隶属度函数曲线,并采用了最大隶属度函数法对模糊量进行解析。对比仿真分析了常规PID控制算法和模糊PID控制算法对注水系统的流量的控制效果,仿真发现:相比常规PID控制方法,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算法使得注水流量的超调量明显减小,常规PID的超调量为40%,模糊PID的超调量为13.3%;常规PID的震荡次数为3次,模糊控制器的震荡次数为1次。有效减少了流量的波动,降低了能耗。最后,搭建了基于西门子S7-300PLC的油田注水测控系统,编写了LabVIEW上位机软件,研究了 LabVIEW与西门子PLC的通讯方法,对PLC进行了通讯调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于超[3](2020)在《保偏光纤应力轴方位角的实时测量及其传感带的制作》文中指出在保偏光纤分布式横向应力传感中,外界应力与保偏光纤慢轴之间的夹角为45°时灵敏度最高,长距离保偏光纤应力轴定轴传感基带的制作是保偏光纤分布式传感工程化应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针对这一关键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保偏光纤的长距离定轴布纤,本文重点开展了保偏光纤应力轴方位角的实时测量及其传感基带制作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包括:1.基于侧视成像定轴原理,分析并提取了熊猫型保偏光纤旋转过程中透射图像中随应力轴方位角变化的特征量,基于labview平台开发了一套应力轴方位角实时测量程序,在应力轴方位角为45°时程序的稳定性为±0.3°。2.通过控制熊猫型保偏光纤慢轴与透明聚酯薄膜(PET)平面的夹角实现外界应力与保偏光纤快轴之间夹角的控制。基于保偏光纤定轴布纤机GH410-DZ对传感带制作工艺进行不断探索,在调整好应力轴方位角之后,使用与传感带制作设备同步运行的自动点胶机将紫外固化胶以隔点点胶的方式自动将光纤粘贴在基带上,最终自动的制作了70m长的基于偏转串扰分析的保偏光纤应力传感带。3.通过直接测量熊猫型保偏光纤慢轴与基带平面的夹角验证了此传感带的定轴精度为45±3°。设计了一种能够使外界应力均匀作用在传感光纤上的压力板,使用偏振串扰分析仪(DPXA)同时测试传感带上14个随机选择的施压点在应力大小为3.3N/mm时偏振串扰强度的标准差为0.62dB,通过施加不同的应力得到此传感系统的应力分辨能力达到0.33N/mm。主要创新点如下:1.保偏光纤应力轴方位角的实时测量方面,在深入分析熊猫型保偏光纤侧视图像各应力轴角度图像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变化的特征量随应力轴方位角的特征曲线,采用斜坡函数实现亚像素精度的边界检测水平,基于labview平台开发了一套熊猫型保偏光纤应力轴方位角实时测量算法。2.保偏光纤传感带制作工艺方面,提出了一种以透明聚酯薄膜为基带,实时控制保偏光纤慢轴与基带间的方位角,紫外固化胶隔点点胶粘接,高精度定轴误差的保偏光纤传感带制作工艺。基于该工艺实现了70m长的保偏光纤传感带的制作,并实验验证该传感带在分布式横向应力测量方面的重复性,灵敏度等方面的性能。
赵梦梦[4](2020)在《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研究》文中认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电子传感技术和机械传感技术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基于该技术的光纤传感器不仅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可嵌入等特点,还具有较大的动态范围和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或者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下应用,极具研究价值。其中,光频域反射技术(OFDR)作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中极具潜力的一种技术,凭借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已成为光纤传感领域内新兴的发展方向。它通过对光纤内瑞利散射的测量,能够实现对光纤的定位、测距功能,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实现对外界物理参量的传感和待测对象的形状传感。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通信、石油化工和电力工业等重要领域的健康监测。本文通过对OFDR系统中背向瑞利散射光的传感机理、激光器调谐非线性效应及数据解调算法等进行理论研究,旨在解决现有OFDR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中存在的空间分辨率和互相关的波长分辨率之间的矛盾以提升其传感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传统的基于OFDR技术的分布式光纤形变传感器的替代方案,利用传感光纤不同的铺设方式完成对待测对象的二维形变传感。论文的整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简单介绍了OFDR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二,详细分析了OFDR系统的基础理论(瑞利散射产生机理、光外差探测技术及OFDR的工作原理)和影响该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两种补偿光源非线性扫频效应的方法,包括硬件补偿算法和软件补偿算法。第三,提出了两种OFDR信号的解调方案,包括相位解调算法和互相关解调算法。在互相关解调算法中,我们引入了频域补零和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高斯拟合来提高互相关的波长分辨率。并在MATLAB软件上对这两种解调算法进行设计,从空间分辨率和稳定性两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确定互相关解调算法为本文的信号解调方案。第四,分析和选择了OFDR系统的主要器件并对系统光路进行设计,完成了实验系统的搭建,并在LABVIEW开发平台上设计了系统相关软件,包括激光器扫频程序、触发数据采集程序和信号解调程序。第五,利用搭建的实验系统及设计的相关软件对提出的互相关的波长分辨率提升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并进行了温度和应变的传感实验,建立了温度、应变与光谱偏移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二维形状重建算法,通过将光纤以特殊结构进行排布并校准,完成了对钢板的二维形状传感。
钱心磊[5](2020)在《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的信号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即使用光纤作为传感介质,用于静态应变,温度,压力和动态振动测量,其抗电磁干扰,耐腐蚀,电绝缘性,安全性高,良好的隐蔽性,低成本等特点,已证明优于其他现有类型的传感器,因此对各种实际应用场景显现出相当大的潜力。在各种光纤传感器中,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计Φ-OTDR(Phase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rmeter)的传感器系统由于其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完全分布,作为动态振动传感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为实现更好的传感系统性能,本文开展了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计的信号处理和实际工程运用的研究,对分布式光纤传感中的OTDR(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rmeter)和干涉仪技术进行原理和应用方面的介绍,并重点分析了相位解调型Φ-OTDR技术原理和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相位载波解调PGC(Phase Generated Carrier)技术和3×3耦合器解调技术的特点及解调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一种新型的解调结构,结合PGC解调算法和3×3耦合器解决了PGC解调技术中因光传输延迟导致载波信号和扰动信号之间产生时间延迟的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信噪比与稳定性,比较了在有时延条件下,微分交叉DCM(Differential and Cross Multiplying)算法和反正切Atan(Arctangent)算法对该新型结构和传统结构解调效果影响,并分析了时延和不同线宽激光器对解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干涉解调结构结合反正切解调算法有更好的解调准确度和稳定性且不受时延影响;相比1MHz线宽激光器,3k Hz线宽激光器能得到更高的信噪比。另外,分析Φ-OTDR传感系统中主要光学器件以及性能,并提出了一种全程敏感的Φ-OTDR传感结构,解决由于高功率激光脉冲的入射使得光电探测器产生饱和现象而导致光纤前端振动传感不敏感,且低功率又满足不了远距离检测需求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传感结构可以在40km的传感距离内实现振动信号全程敏感。分析小波阈值去噪、小波能量谱提取特征算法和向量机分类算法三种信号处理方式,并提出利用这三种算法对Φ-OTDR传感系统采集到的三种现场施工振动事件信号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分类。实验结果证明,结合本文提供的地下电缆入侵警告系统方案,分类平均准确率可达98.3%,并且该信号处理实验为后续的信号模式识别提供了参考,研究成果也加速了光纤传感在预警安防领域实用化的发展。
段红利[6](2019)在《基于LabVIEW的微电网经济运行实验平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组等分布式电源可以较充分的利用清洁能源实现能量供给,这两种发电形式具有节能环保、供电灵活的优点,但发电过程中也存在电能连续性较差、随天气波动严重以及能量利用效率低等缺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研人员将多种分布式电源以及小区域负荷组建成微电网,并对微网控制技术做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并没有针对微电网技术展开系统的教学。论文设计的基于LabVIEW的微电网经济运行实验平台,使用改进型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风光燃蓄式交流微网内部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实现对分布式发电、负荷状态、储能情况的实时监控及能量供需优化,可以作为微网技术教学平台,为学生了解微网运行提供有效措施。首先,选择典型并网式微网系统结构,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建立能量监控系统,从配电网调度、优化计算、集中控制三个方面着手,选择合适的软硬件构建微网经济运行实验平台。其次,论文运用改进型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蓄电池协同可中断负荷投切实现经济运行的控制策略。保证能量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减少蓄电池充放电次数,从而延长系统寿命,降低运行成本,实现系统经济运行。详细分析了微电网系统软硬件功能需求后,完成微网控制系统和控制器软件编程。最后,论文对并网式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实验平台的性能进行分析。包括对采样数据进行校准,保证采样数据的正确性。以及测试经济运行优化算法和能量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并测试实验平台运行的可靠性,分析负荷变化情况下,实验平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李金松[7](2019)在《分布式光纤振动信号的识别与定位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周界安防问题已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对非法入侵行为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定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及实际意义。传统的安防系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连续分布式光纤入侵定位系统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无死角、对扰动信号进行定位等优点。由于传感系统受噪声和外界环境影响,导致误报率高,定位精度低等问题。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高效的识别入侵行为,并进行快速准确定位,本文围绕分布式光纤入侵定位系统对振动信号的识别与定位算法展开深入研究。采用两级振动模式识别方法,并利用二次相关算法对噪声环境下入侵信号进行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减少了系统误报率,提高了定位精度。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在对双Mach-Zehnder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原理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对振动信号的特征提取与识别算法进行了研究。将采集到的信号进行预处理后,通过对信号的短时能量与短时平均过零率设定阈值,提取出有效组,完成时域一级预判;然后分别对提取到的有效组信号以峭度和时频熵作为时域与时频域特征形成特征向量,并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攀爬、敲击和下雨信号进行多类模式识别,完成二级识别。通过对现场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大量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2)针对光纤感知信号中噪声对定位精度影响,利用互相关算法、二次相关算法和广义二次相关算法对攀爬信号在不同的信噪比环境进行定位精度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广义二次相关算法在低信噪比环境下,定位精度最高,能实现对人为破坏行为的准确定位,为外界复杂环境下安防系统定位的准确性与实时性提供了算法上的支持。(3)基于LabVIEW和MATLAB软件平台,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实现了短时能量与短时过零率、经验模态分解与Hilbert变换、BP神经网络、广义二次相关以及定位等模块的程序编写,并完成了分布式光纤传感定位系统的设计,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
姜涛[8](2019)在《基于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文中研究说明管道是石油以及天然气的主要输送途径,但是由于管道通常埋于地下并且需要穿越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管道事故常有发生,而油气管道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实时监测管道的运营状况,对潜在的事故进行预警,对于确保管道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利用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如何对管道进行健康监测,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管道运输业的发展现状,根据发生的管道事故总结了影响管道安全的主要因素分别是腐蚀、泄漏以及较大变形。阐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管道安全检测和监测方法,总结了现有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对于应用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安全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基于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和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的方法。第二章提出通过管道环向应变场测量管道内腐蚀的方法。利用弹性力学原理推导了管道环向应变与壁厚的关系,并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管道发生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情况下管道的环向应变场分布特性。基于腐蚀后的环向应变场分布特性以及光频域反射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监测管道内部腐蚀的应变场传感网,利用应变场传感网获得的应变分布重构应变场,通过重构的应变场可以对腐蚀进行精确、直观的定位,同时结合管道安全性评价准则,提出了利用应变场进行管道安全性评价的方法。第三章对本文提出的管道腐蚀监测方法进行试验验证。利用管道内部不同缺陷角度以及缺陷深度模拟不同类型的管道腐蚀,通过光频域反射技术测量管道截面上的环向应变分布,结果表明通过光频域反射技术能够有效测量单个管道截面上的内腐蚀信息。为了验证应变场传感网能否有效地监测一定范围内的管道腐蚀过程,开展了管道腐蚀过程监测试验,试验证明通过应变场传感网能够有效地定位和评估管道局部腐蚀。第四章对管道泄漏定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管道泄漏定位方法以及一种基于阈值检测的线性拟合法计算负压波拐点发生时间。基于环向应变与管道内压的关系,提出通过环向应变监测管道的泄漏。结合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优点,提出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管道泄漏定位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已知负压波波速就能进行泄漏定位。为了计算负压波拐点的发生时间,通过试验研究了负压波导致的环向应变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阈值检测的线性拟合法。为了验证本文的方法是否有效,进行了真实管道泄漏试验,试验证明基于阈值检测的线性拟合法可以准确地计算负压波拐点发生时间,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泄漏定位方法能够有效地对管道泄漏进行监测和定位。第五章研究了寒冷地区的管道变形监测方法。针对多年冻土以及季节性冻土地区的管道会产生较大变形从而影响管道安全的问题,本章提出应用光频域反射技术测量冻土中的管道轴向应变,应用连续的轴向应变计算管道的连续曲率,基于切角递推算法实现管道变形的重构。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极寒天气下的管道变形监测,本文开展了模拟试验,试验中利用饱和粉质砂土产生的冻胀力使管道产生一定的变形,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测量管道轴向的应变分布,利用应变分布重构管道的形状,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有效测量管道的应变分布,通过应变分布可以获得管道的应力状态并重构管道的形状,可以对冻土地区的管道变形进行有效监测。第六章为本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王野天[9](2019)在《基于光纤的CFRP钻削应变与温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CFRP)常与钛合金、铝合金等金属材料进行连接,形成叠层结构,再通过钻孔后与其他结构件连接。由于CFRP的各向异性及脆硬性,其制孔缺陷一直是困扰这种叠层材高效加工的难题。对钻削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优化钻削工艺参数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钻孔质量。本论文以CFRP钻削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光纤传感器的钻削温度与应变监测系统,编写相关软件系统的功能模块。本论文涉及如下主要研究内容:(1)综述碳纤维叠层材料的钻削应变与温度测量研究现状,分析监测系统的功能特点,建立基于光纤传感器的监测系统硬件,采用C#语言编写监测系统软件。(2)CFRP钻削应变温度监测系统光纤传感器的布设。设计平行布置的阵列式和全域布置的螺旋线式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分析两种布设方式的特点;研究两种布设方式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时频域分析及数据重构。(3)搭建基于光纤传感器的CFRP钻削应变与温度监测系统,将Visual Studio2017作为开发测试,采用C#语言编写软件功能模块。包括:传感器制作、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分析、数据库存储和辅助功能五大模块。重点研究模块间数据传输方法以及MATLAB函数和LabVIEW动态链接库的调用方法。连通MySQL建立了实验数据库,将钻削样本信息以及监测数据进行命名归类,实现光纤信号高效处理。(4)基于所搭建的监测系统,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钻削应变测量实验,完成监测系统与商用高速光纤光栅解调仪之间的通讯调试;运用所编制的系统数据处理模块,分别对阵列式和对数螺旋线式的分布式光纤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验证监测系统的有效性。
黎承[10](2019)在《基于FPGA的虚拟同步发电机的微网并网逆变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并网逆变器作为连接微电网和电网的重要装置,其控制策略和控制系统硬件的优劣是影响逆变器性能和系统稳定的两个关键因素。基于矢量控制策略的传统逆变器由于功率控制与频率解耦,此类逆变器大量并网后将会使系统的阻尼变弱,从而危及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针对传统逆变器存在的不足,本文研究了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控制策略,以解决逆变器的惯量和阻尼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逆变器的实时性和控制性能,提出了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逆变器硬件设计方案。首先深入研究了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策略的原理,借鉴同步发电机的控制理论,设计了虚拟调速器和虚拟励磁调节器。该控制策略相比于传统控制策略不仅有许多优点,而且使得逆变器的外特性能表现出同步发电机相似的惯性和阻尼作用,提高电网接纳分布式电源的能力。然后详细分析了逆变器的硬件拓扑,围绕FPGA完成了采集电路、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等硬件电路设计。并在有限资源下,使用FPGA完成信号采集计算、脉宽调制和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算法等程序的编程,为逆变器硬件设计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最后在基于FPGA的虚拟同步发电机平台上与传统下垂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实验,在孤岛电压阶跃、负荷投切、并网离网等工况下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PGA的虚拟同步发电的逆变器,不仅有着同步发电机相似的外特性,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和动态响应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二、LabVIEW用于分布式测量与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abVIEW用于分布式测量与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后向瑞利相干的光纤分布式流量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光纤流量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
1.3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1.3.1 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1.3.2 散射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1.3.3 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DAS流量检测技术理论研究 |
2.1 管道流量检测原理 |
2.1.1 流体特性及力学规律 |
2.1.2 能量法测流量 |
2.1.3 COMSOL管道流量仿真分析 |
2.2 DAS系统基本原理 |
2.2.1 光纤中的瑞利散射 |
2.2.2 光纤压力相位调制原理 |
2.2.3 空间差分干涉探测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DAS相位解调系统设计 |
3.1 PGC解调算法原理 |
3.2 3×3 耦合器相位解调算法 |
3.2.1 干涉仪消偏研究 |
3.2.2 解调原理 |
3.2.3 3×3 解调算法Labview仿真与分析 |
3.3 双路正交解调改进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DAS系统整体设计 |
4.1 光路系统设计 |
4.1.1 激光器 |
4.1.2 声光调制器 |
4.1.3 掺铒光纤放大器 |
4.2 信号采集与上位机系统设计 |
4.2.1 光电探测器 |
4.2.2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
4.3 DAS系统性能测试 |
4.3.1 关键参数指标测试 |
4.3.2 水声信号还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DAS流量监测系统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内容 |
5.2.1 实验系统搭建 |
5.2.2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参与科研项目 |
(2)基于PLC的油田注水站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油田注水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PLC的油田注水站测控系统原理及硬件设计 |
2.1 注水站系统工作原理 |
2.1.1 注水过程及流量设定原则 |
2.1.2 关键参数计算原理 |
2.2 注水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2.3 注水站测控系统设计原理 |
2.4 注水站测控系统关键硬件选型 |
2.4.1 触控系统硬件选取 |
2.4.2 下位机PLC设备选型 |
2.4.3 核心外围器件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注水站流量控制算法的研究 |
3.1 常规PID算法原理 |
3.2 常规PID算法仿真分析 |
3.3 模糊PID算法设计 |
3.3.1 注水系统模糊PID控制器结构设计 |
3.3.2 注水系统模糊PID控制器输入输出变量的确定 |
3.3.3 注水系统模糊PID模糊集合和隶属度函数确定 |
3.3.4 注水系统模糊PID控制器规则库的建立 |
3.3.5 注水系统模糊PID控制器模糊量的清晰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注水站模糊PID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4.1 油田注水系统的模糊PID仿真实现方法 |
4.2 基于LabVIEW的油田注水系统模糊PID控制程序建立 |
4.3 具有LabVIEW接口的油田注水系统AMESim模型建立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PLC的注水站试验研究 |
5.1 PLC硬件接口设计 |
5.1.1 测试环境搭建 |
5.1.2 PLC系统通讯设计 |
5.1.3 PLC与工控机通讯设计 |
5.1.4 MPI网络配置设计 |
5.2 基于西门子PLC的程序设计 |
5.2.1 下位主程序设计 |
5.2.2 触控主界面交互功能设计 |
5.2.3 注水站注水主界面设计 |
5.3 含模糊PID的注水系统LabVIEW软件程序设计 |
5.4 LabVIEW与PLC通讯方法研究 |
5.5 试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录 |
(3)保偏光纤应力轴方位角的实时测量及其传感带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分布式光纤压力传感的研究现状 |
1.2 基于偏振串扰分析的分布式传感 |
1.2.1 偏振串扰强度与外界应力的关系 |
1.2.2 偏振串扰强度的检测原理 |
1.2.3 制作保偏光纤传感带的必要性 |
1.3 保偏光纤定轴技术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保偏光纤定轴理论与应力轴方位角的实时测量 |
2.1 制作保偏光纤传感带的定轴理论 |
2.1.1 侧视成像的基本理论 |
2.1.2 保偏光纤传感带的制作技术 |
2.2 保偏光纤应力轴方位角测量技术 |
2.2.1 测量系统硬件介绍 |
2.2.2 基于图像特征分析的保偏光纤应力轴方位角的测量 |
2.3 保偏光纤侧视图像特征识别算法 |
2.4 保偏光纤应力轴方位角实时测量程序的实现 |
第三章 保偏光纤传感带制作工艺 |
3.1 保偏光纤传感带制作设备 |
3.2 保偏光纤传感带制作材料的选取 |
3.2.1 基带材质的选取 |
3.2.2 粘接剂及粘接方式的选取 |
3.3 保偏光纤传感带制作流程及长距离保偏光纤传感带的制作 |
第四章 长距离保偏光纤传感带性能测试 |
4.1 传感带定轴精度测试 |
4.2 基于偏振串扰分析系统的传感带性能测试 |
4.2.1 实验验证应力作用角度与传感带响应能力的关系 |
4.2.2 传感带在分布式应力传感时的性能测试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论文目录 |
(4)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频域反射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
第二章 OFDR系统理论分析和关键技术 |
2.1 基于瑞利散射的光频域反射技术原理 |
2.1.1 瑞利散射机理研究 |
2.1.2 光外差探测的基本原理 |
2.1.3 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的系统理论模型 |
2.2 OFDR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 |
2.2.1 影响空间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
2.2.2 影响测量长度的因素 |
2.3 消除光源非线性调谐对系统影响的方法 |
2.3.1 硬件补偿方法 |
2.3.2 算法补偿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FDR传感信号的解调算法设计 |
3.1 系统解调方案设计 |
3.1.1 互相关解调理论分析及改进 |
3.1.2 基于相位解调方法的理论分析 |
3.2 系统解调方案的仿真结果和分析 |
3.2.1 空间分辨率 |
3.2.2 稳定性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OFDR系统搭建和相关软件设计 |
4.1 OFDR硬件的选择 |
4.1.1 系统光源的分析和选择 |
4.1.2 OFDR系统对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4.1.3 OFDR对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4.2 相关实验系统搭建 |
4.3 系统相关软件设计 |
4.3.1 开发环境介绍 |
4.3.2 激光器扫频程序设计 |
4.3.3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4 数据解调程序设计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基于OFDR分布式传感实验设计 |
5.1 OFDR传感系统解调算法的实验验证 |
5.1.1 空间分辨率和互相关的波长分辨率分析 |
5.1.2温度传感实验 |
5.1.3应变传感实验 |
5.2 基于OFDR的分布式光纤二维形变传感 |
5.2.1 形状传感理论分析 |
5.2.2 形状重建算法的程序仿真 |
5.2.3 形状传感实验验证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的信号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基于散射原理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1.4.1 瑞利散射OTDR技术 |
1.4.2 拉曼散射RTDR技术 |
1.4.3 布里渊散射BTDR技术 |
1.4.4 Φ-OTDR技术 |
1.5 基于干涉仪原理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1.5.1 Mach-Zehnder干涉仪技术 |
1.5.2 Sagnac干涉仪技术 |
1.5.3 Michelson干涉仪技术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相位解调Φ-OTDR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原理 |
2.1 散射原理 |
2.1.1 散射原理与特征 |
2.1.2 瑞利散射 |
2.2 Φ-OTDR振动传感原理 |
2.3 相位解调型Φ-OTDR传感系统原理 |
2.3.1 相位调制原理 |
2.3.2 相位解调原理 |
2.3.3 基于外差检测法的相位解调Φ-OTDR原理 |
2.3.4 基于相位生成载波法的相位解调Φ-OTDR原理 |
2.3.5 基于3×3耦合器的相位解调Φ-OTDR原理 |
2.4 Φ-OTDR主要性能指标 |
2.4.1 传感距离 |
2.4.2 信噪比 |
2.4.3 空间分辨率 |
2.4.4 灵敏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3×3耦合器和PGC解调的仿真研究 |
3.1 软件平台概述 |
3.1.1 Labview平台概述 |
3.1.2 Matlab平台概述 |
3.2 解调仿真研究 |
3.2.1 PGC解调仿真 |
3.2.2 3×3耦合器解调仿真 |
3.3 新型的PGC解调结构仿真研究 |
3.3.1 新型的PGC解调结构原理 |
3.3.2 新型的PGC解调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中主要元器件概述 |
4.1.1 光源 |
4.1.2 调制器 |
4.1.3 掺铒光纤放大器 |
4.1.4 光电探测器 |
4.1.5 数据采集卡 |
4.2 新型的PGC解调结构的实验与分析 |
4.2.1 新型的PGC解调实验结果 |
4.2.2 DCM算法与Atan解调算法比较 |
4.2.3 时间延迟对解调影响 |
4.2.4 不同线宽激光器对解调影响 |
4.3 全程敏感型Φ-OTDR实验与分析 |
4.3.1 实验程序设计 |
4.3.2 实验结果 |
4.3.3 PIN组合EDFA放大检测与APD检测的比较分析 |
4.3.4 声光调制器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号处理的算法研究 |
5.1 信号处理概述 |
5.2 小波变换算法研究 |
5.2.1 连续小波变换原理概述 |
5.2.2 离散小波变换原理概述 |
5.3 小波去噪研究 |
5.3.1 小波去噪原理 |
5.3.2 小波阈值法原理 |
5.3.3 振动信号的小波去噪实验与分析 |
5.4 振动信号特征提取与分类算法研究 |
5.4.1 小波包能量特征提取原理 |
5.4.2 支持向量机算法原理 |
5.5 振动信号分类实验研究 |
5.5.1 振动事件类型分析 |
5.5.2 采集实验设计 |
5.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LabVIEW的微电网经济运行实验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实验平台总体结构及硬件电路设计 |
2.1 实验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
2.2 系统内部控制器选择 |
2.3 通信方式和通讯协议选择 |
2.4 变频器选择与设置 |
2.5 本章小结 |
3 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
3.1上位机组态软件选择 |
3.2 优化算法选择 |
3.3 微网动态优化调度模型 |
3.4 系统约束条件 |
3.5 系统目标函数 |
3.6 实验平台监控界面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实验平台性能测试 |
4.1 数据收发测试 |
4.2 通讯功能测试 |
4.3 系统运行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分布式光纤振动信号的识别与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分布式光纤传感定位系统的结构与定位原理 |
2.1 光纤传感技术 |
2.2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结构 |
2.3 基于双Mach-Zehnder光纤干涉仪传感与定位原理 |
2.3.1 Mach-Zehnder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原理 |
2.3.2 基于双Mach-Zehnder干涉仪的定位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光纤振动信号识别 |
3.1 光纤振动信号识别流程 |
3.2 光纤振动信号的时域特征提取方法 |
3.2.1 短时能量算法 |
3.2.2 短时平均过零率 |
3.3 光纤振动信号的时频域特征提取方法 |
3.3.1 经验模态分解(EMD) |
3.3.2 峭度 |
3.3.3 希尔伯特(Hilbert)变换 |
3.3.4 时频熵 |
3.4 光纤振动信号的BP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 |
3.5 光纤振动信号特征提取实验验证 |
3.5.1 时域方法的分析 |
3.5.2 光纤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的分析 |
3.6 光纤振动信号特征识别实验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光纤入侵信号定位算法 |
4.1 互相关时延估计算法 |
4.2 二次相关时延估计算法 |
4.3 广义二次相关算法 |
4.4 光纤扰动定位仿真实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LabVIEW实现光纤入侵定位系统 |
5.1 LabVIEW光纤振动定位系统设计 |
5.2 LabVIEW光纤振动定位系统各模块程序设计 |
5.2.1 数据读取模块设计 |
5.2.2 预处理模块 |
5.2.3 短时能量与短时平均过零率特征提取模块 |
5.2.4 经验模态分解与Hilbert变换模块 |
5.2.5 BP神经网络识别分类模块 |
5.2.6 广义二次相关算法模块 |
5.2.7 定位模块 |
5.3 定位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基于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管道运输发展现状 |
1.1.2 管道运输存在问题 |
1.1.3 小结 |
1.2 国内外管道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管道腐蚀检测技术 |
1.2.2 管道泄漏检测技术 |
1.2.3 管道变形检测技术 |
1.2.4 小结 |
1.3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方法 |
1.3.1 光纤传感 |
1.3.2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腐蚀监测方法 |
1.3.3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泄漏监测方法 |
1.3.4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变形监测方法 |
1.3.5 小结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管道内腐蚀监测方法研究 |
2.1 管道内腐蚀作用下的环向应变场分布特征 |
2.1.1 环向应变测量理论 |
2.1.2 均匀腐蚀情况下环向应变场分布特征 |
2.1.3 局部腐蚀情况下环向应变场分布特征 |
2.1.4 小结 |
2.2 基于应变场传感网的管道内腐蚀监测方法 |
2.2.1 光频域反射技术 |
2.2.2 光纤传感器的应变测量试验以及安装方法研究 |
2.2.3 应变场传感网结构设计以及间距设置研究 |
2.2.4 基于应变场传感网的应变场重构算法 |
2.2.5 腐蚀后管道适用性评价 |
2.2.6 小结 |
2.3 本章小结 |
3 管道内腐蚀监测试验 |
3.1 既有腐蚀管道监测试验 |
3.1.1 管道腐蚀模型介绍 |
3.1.2 试验系统介绍 |
3.1.3 均匀腐蚀试验结果 |
3.1.4 局部腐蚀试验结果 |
3.1.5 小结 |
3.2 基于应变场传感网的管道腐蚀过程监测试验 |
3.2.1 试验设计 |
3.2.2 结果分析 |
3.2.3 管道剩余强度评价 |
3.2.4 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管道泄漏监测 |
4.1 管道泄漏监测和定位原理 |
4.1.1 基于环向应变的泄漏监测原理 |
4.1.2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泄漏定位方法 |
4.1.3 小结 |
4.2 基于Kalman滤波器的环向应变信号处理 |
4.2.1 Kalman滤波器 |
4.2.2 标量Kalman滤波算法 |
4.3 负压波拐点定位方法 |
4.3.1 负压波测量试验 |
4.3.2 负压波拐点定位方法 |
4.3.3 小结 |
4.4 应用光纤光栅应变箍传感器阵列的管道泄漏试验 |
4.4.1 试验设计 |
4.4.2 试验工况介绍 |
4.4.3 试验结果分析 |
4.4.4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的冻土中管道变形监测 |
5.1 基于分布式应变的管道形状还原算法 |
5.1.1 基于应变的平面曲线重构算法 |
5.1.2 管道结构的平面形状重构试验 |
5.1.3 小结 |
5.2 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的冻土中管道变形监测试验 |
5.2.1 试验介绍 |
5.2.2 试验结果分析 |
5.2.3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光纤的CFRP钻削应变与温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FRP钻削过程监测研究进展 |
1.1.1 CFRP钻削温度监测研究 |
1.1.2 CFRP钻削应变监测研究 |
1.2 基于光纤传感器的结构健康监测 |
1.3 CFRP钻削应变与温度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
1.4 课题来源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FRP钻削应变温度监测的光纤传感器布设研究 |
2.1 光纤传感特性 |
2.1.1 光纤光栅传感特性 |
2.1.2 分布式光纤传感特性 |
2.2 阵列式光纤传感器布设 |
2.2.1 阵列式光纤传感器的布设方法 |
2.2.2 阵列式光纤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 |
2.2.3 阵列式光纤传感器数据处理方法 |
2.3 螺旋线式光纤传感器布设 |
2.3.1 等距螺旋线光纤布设 |
2.3.2 对数螺旋线光纤布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FRP钻削应变与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3.1 软件系统技术简介 |
3.1.1 Visual Studio2017与C |
3.1.2 可视化编程 |
3.2 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实现 |
3.2.1 监测系统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 |
3.2.2 基于 C#语言的 MATLAB 函数调用 |
3.2.3 基于 C#的 Labview 动态链接库调用 |
3.3 监测系统功能模块界面设计 |
3.3.1 传感器制作模块 |
3.3.2 信号采集模块 |
3.3.3 数据分析模块 |
3.3.4 数据管理模块 |
3.3.5 辅助功能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FRP钻削监测实验研究 |
4.1 监测系统与解调仪通信 |
4.2 钻削信号采集和处理 |
4.2.1 阵列式光纤测量钻削温度实验 |
4.2.2 对数螺旋线式光纤测量钻削温度实验 |
4.2.3 FBG测量钻削应变实验 |
4.2.4 数据库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FPGA的虚拟同步发电机的微网并网逆变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微电网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微电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
1.3.1 P/Q控制 |
1.3.2 U/f控制 |
1.3.3 下垂控制 |
1.4 逆变器控制核心 |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虚拟同步发电机建模与算法研究 |
2.1 虚拟同步机和实际同步机的联系 |
2.1.1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
2.1.2 虚拟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
2.1.3 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结构 |
2.2 虚拟同步发电机有功频率控制 |
2.2.1 同步发电机调频过程 |
2.2.2 虚拟同步发电机调速器设计 |
2.3 虚拟同步发电机无功电压控制 |
2.3.1 同步发电机调压过程 |
2.3.2 虚拟同步发电机励磁调节器设计 |
2.4 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算法 |
2.5 SVPWM |
2.5.1 SVPWM原理 |
2.5.2 SVPWM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网逆变器硬件设计 |
3.1 控制器结构设计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2.1 三相桥式LCL型逆变器设计 |
3.2.2 信号采集电路 |
3.2.3 频率测量电路 |
3.2.4 IPM驱动电路设计 |
3.2.5 IGBT保护电路 |
3.2.6 虚拟仪器控制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系统程序实现架构 |
4.2 电压电流采集计算程序 |
4.3 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程序 |
4.3.1 虚拟调速器程序设计 |
4.3.2 虚拟励磁调节器程序设计 |
4.4 下垂控制程序设计 |
4.5 SVPWM的程序设计 |
4.6 并网程序 |
4.7 数据监控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电压阶跃实验 |
5.2 孤岛负载特性实验 |
5.3 转动惯量对系统动态响应影响实验 |
5.4 下垂控制实验 |
5.5 孤岛/并网和并网/孤岛切换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LabVIEW用于分布式测量与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后向瑞利相干的光纤分布式流量监测技术研究[D]. 张永康.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基于PLC的油田注水站测控系统设计[D]. 张天赫.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3]保偏光纤应力轴方位角的实时测量及其传感带的制作[D]. 于超. 河北大学, 2020(08)
- [4]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研究[D]. 赵梦梦. 安徽大学, 2020(07)
- [5]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的信号处理研究[D]. 钱心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6]基于LabVIEW的微电网经济运行实验平台设计[D]. 段红利.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分布式光纤振动信号的识别与定位算法研究[D]. 李金松.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8]基于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D]. 姜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光纤的CFRP钻削应变与温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野天. 广州大学, 2019(01)
- [10]基于FPGA的虚拟同步发电机的微网并网逆变器研究[D]. 黎承. 广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