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治疗经前期综合征188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周,杨焕新,刘欢,张浩,高冬梅[1](2018)在《经前情感障碍证中西医分型探讨》文中认为经前情感障碍证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持续走高,因其对于女性患者情绪等的异常影响,相伴的自杀发生率正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一线治疗药物氟西汀已被证实存在疗效差异性,辅证此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和调节中枢。然中西医体系不同,中医各家亦有不同。可惜的是,国内外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划分依据,致使临床用药缺乏针对性。以PMDD药物疗效差异作为切入点,对于PMDD分型必要性和如何分型做出简要探讨,以期指导临床。
周洁[2](2016)在《经前期综合征(PMS)的文献研究及山西中医学院女大学生PMS的证候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索近10余年来中医文献经前期综合征(PMS)的证候分布特点,为编制调查表提供参考依据;初步探讨山西中医学院女大学生PMS的发病率及中医临床证候分布规律,为女大学生规范化的辨证施治和临床诊疗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通过检索近1O余年来经前期综合征的文献资料,根据纳入与剔除标准,选取符合的文献,对其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合PMS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病理,总结中医辨证及临床诊断分型所需的诊断资料,设计所需问卷调查的项目。对山西中医学院年龄在18-25岁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筛查出符合PMS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对所筛选的受试者,进行经前期综合征症状、体征调查表的填写,问卷结果经调查者认真审查后,将全部数据录入EpiData3.1软件,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相关数据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1文献研究资料经过规范化地提取,本病出现的主要证型(频次≥10),共计7个;其频次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肝气郁结证(35次,16.2%)、脾肾阳虚证(14次,6.48%)、肝肾阴虚证(13次,6.02%)、气滞血瘀证(11次,5.09%)、肝郁化火证(10次,4.63%)、肝气逆证(10次,4.63%)、肝郁脾虚证(10次,4.63%)。1.2文献研究结果显示:本病涉及的脏腑包括肝、脾、肾,其中主要以肝为主,构成比为53.13%,其次为脾,构成比为20.54%,再次为肾,构成比为18.30%,三者累计频率为91.97%。1.3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病性要素频次频率排在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分别是气滞(85次,28.81%)、火/热(43次,14.58%)和阴虚(37次,12.54%)。实性证候要素以气滞为主,虚性证候要素以阴虚为主。2.临床研究2.1调查山西中医学院女大学生972人,发现PMS患者406人,PMS的患病率为41.77%。2.2女大学生经前期综合征高发年龄为23-25岁,高发年级为大五,与所在专业无关。2.3临床证型研究结果显示:主证由多到少,依次为肝气逆证168例(45.16%),肝气郁结证96例(25.81%),肝郁化火证63例(16.94%),肝郁脾虚证30例(8.06%),气滞血瘀证15例(4.03%),肝肾阴虚证0例,脾肾阳虚证0例。次证由多到少,依次为肝郁脾虚证88例,约占33.72%;肝郁化火证53例,约占20.31%;肝气郁结证35例,约占13.41%;脾肾阳虚证29例,约占11.11%;气滞血瘀证28例,约占10.73%;肝气逆证21例,约占8.05%;肝肾阴虚证7例,约占2.68%。本病各种证候的主证及次证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5)。2.4临床症状研究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共36项,精神症状频数居前两位的是:急躁易怒262例(70.43%)、情绪抑郁143例(38.98%);行为改变症状频数居前两位的是:注意力不集中278例(77.73%)、学习能力下降236例(63.44%);躯体症状频数居前10位统计的是:小腹胀痛293例(78.76%)、疲乏256例(68.82%)、乳房胀痛242例(65.05%)、失眠多梦203例(54.57%)、脘腹胀满196例(52.69%)、头痛188例(50.54%)、胸闷176例(47.31%)、胸胁胀痛167例(44.89%)、心烦137例(36.83%)、纳呆125例(33.60%)。本病各种症状轻度、中度、重度程度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文献研究资料经过规范化地提取,本病证型以肝气郁滞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化火证、肝气逆证、肝郁脾虚证为主。本病病位在肝、脾、肾等脏腑,主要以肝为主。病理性质虚实错杂。实证以气滞为主;虚证以阴虚为主。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人群PMS的发病率为41.77%,与文献资料相符合。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病主证主要以肝气逆证(45.16%)和肝气郁结证(25.81%)为主,故主证以肝失疏泄的证型为主,次证主要以肝郁脾虚证(33.72%)、肝郁化火证(20.31%)和肝气郁结证(13.41%)为主,故次证中肝郁的变证是出现最多的证型。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小腹胀痛(78.76%)、注意力不集中(77.73%)、急躁易怒(70.43%)是该人群PM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张蕊[3](2015)在《俞募配穴法治疗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借助对比治疗组(俞募配穴针刺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治疗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变化,观察俞募配穴法对该病该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患者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在读学生中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共64例随机分配组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选用俞募配穴法针刺,即选取膻中穴配厥阴俞、期门穴配肝俞、日月穴配胆俞、章门穴配脾俞、中脘穴配胃俞、京门穴配肾俞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选本病基础针刺穴位,即双侧肩井、双期门、膻中、双天枢、气海、关元、双内关、双列缺、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予针刺腹部募穴得气后,间断行针,留针,于出针后施行背俞穴针刺,予相应补泻手法,间断行针;对照组针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耐受为宜,间断行针。两组患者于经前14日开始治疗,隔日1次,一周3次,月经经行期间停止治疗,连续3个疗程。从伴随症状方面观察两组治疗本病的疗效,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症状体验评分量表积分。用Excel表建数据库,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治疗组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1%。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01<0.05),说明俞募配穴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且治疗组在治疗后总积分和躯体症状积分、情绪症状积分上的比较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俞募配穴法治疗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的总积分、躯体、情绪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尤其在乳房胀痛、情绪不稳方面的改善情况效果显着,可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侯艳娇[4](2014)在《肝疏泄不及深层机制探索—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脑区定位》文中提出目的:情志病证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本课题率先以肝疏泄不及所致典型病证PMS肝气郁证进行脑中枢功能定位研究,探寻与该病证发病密切相关的脑区定位,由此推断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调控脑区。方法:采用BOLD-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受试者进行脑功能定位研究。病例组为符合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国际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符合肝气郁证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对照组是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且观看负性情绪诱发图片时产生抑郁情绪。在功能磁共振扫描过程中,两组受试者均观看图片诱发抑郁情绪。fMRI数据利用SPM8软件进行处理,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病例组13人,对照组15人。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在校女大学生,在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无差异。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受试者均按照扫描要求完成全部实验任务,采集的数据全部有效。静息态: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激活增强的脑区:Sub-lobar,Extra-Nuclear,双侧额中回,双侧背外侧额上回,双侧三角部额下回,额叶眼动区(BA8),双侧内侧额上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后外侧前额叶皮层(BA9),双侧岛盖部额下回,左侧眶部额上回,下额叶皮层(BA47),额叶内侧面(眶额皮层)(BA32),额上、中、下回后部(BA6),额眶区(眶回,直回和额上回前侧的一部分)(BA11),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脑岛,岛皮层(BA13),边缘叶,左侧豆状壳核,胼胝体,尾状核体,尾状核头,双侧丘脑,外侧及内侧苍白球,屏状核,右侧尾状核,左侧豆状苍白球。任务态:病例组负性情绪图片任务激活增强的脑区:左侧中央前回,额上、中、下回后部(BA6),右侧岛盖部额下回,顶上小叶后部(BA7),双侧中央后回,左侧缘上回,顶下小叶,缘上回(BA40),双侧楔前叶,顶叶内侧面,23区背侧上的上后扣带皮层(BA31),右侧枕上回,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双侧楔叶,枕叶距状裂上下周围的皮质(BA18、BA19),双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右侧颞极:颞上回,双侧颞横回,Frontal-Temporal Space,压后扣带皮质(BA30),颞横回(BA41),颞上回(BA22),双侧脑岛,岛皮层(BA13),右侧中央沟盖,额、顶叶中央前后回下部的中央下区(BA43)。负性情绪图片任务下,病例组比对照组激活增强的脑区:右侧枕下回,枕叶距状裂上下周围的皮质(BA18、BA19),右侧枕中回,右侧舌回,右侧梭状回,梭状回(BA37),右侧颞下回,右侧小脑脚1区,右侧小脑6区,小脑山顶,小脑前叶,小脑结节,小脑扁桃体;病例组比对照组激活减弱的脑区:Sub-lobar,Sub-Gyral,Extra-Nuclear,右侧眶内额上回,右侧额中回,额极区(额上回和额中回最前侧的部分)(BA10),右侧眶部额下回,眶额区(眶回,直回和额上回前侧的一部分)(BA11),双侧直回,额下回前下部皮层(BA47),额中、下回前部的上外额叶皮层(BA46),额叶内侧面(眶额皮层)(BA32),额叶下部眶额皮层(BA25),边缘叶,双侧尾状核,尾状核头,壳核,双侧豆状壳核,左侧豆状苍白球。由此得出图片任务下,病例组比对照组在枕叶、颞叶中的梭状回和右侧颞下回、小脑等脑区激活增强,在Sub-Lobar,Sub-Gyral,Extra-Nuclear,额叶、边缘叶、基底核等部位激活减弱。结论:1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主要调控脑区:额叶、顶叶、枕叶、双侧岛叶、压后扣带皮质。2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发病的中枢机制:枕叶、颞叶中的梭状回和右侧颞下回、小脑激活增强与Sub-lobar,Sub-Gyral,Extra-Nuclear,额叶(尤其是眶额部皮质、额叶内侧面)、边缘叶、基底核激活降低。3推测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控中枢关键脑区:额叶、顶叶、枕叶、双侧岛叶、扣带回皮质可能是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脑区。
张秀娟[5](2014)在《刮痧配合中药治疗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背景: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好发于20-45岁妇女,主要出现反复在行经前7-14天(黄体期),周期性出现一系列精神、躯体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可自然消失。PMS不仅影响生活,还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低落、愤怒等不良情绪。经前期综合征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主要与内分泌失调、脑神经递质释放失常、维生素B6缺乏及社会精神因素有关。西医对本病目前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纠正水钠潴留,控制精神神经症状,应用激素治疗及抑制排卵等,远期疗效往往不理想,复发率较高。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以肝为主,肝失疏泄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病的发病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越来越多研究报道中医药治疗PMS有一定优势,疗效明显,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临床上多以中药为主治疗此病。本文旨在探讨刮痧疗法结合中药对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中药治疗相比较,寻求更为简便、有效、安全的新疗法。目的:采用观察性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刮痧配合中药及单纯中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临床疗效差异。并藉由经前期综合征出现的乳房胀痛、头痛、烦躁易怒等主要症状的评分表,用以评估刮痧配合中药内服对于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心理和行为反应方面的疗效情况。方法:本研究收入符合纳入标准诊断为经前期综合征的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配成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组给予刮痧配合中药内服,对照组单纯给予中药内服。刮痧于月经来之前两周开始治疗,隔三天一次,每周两次,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两个月经周期。中药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于月经来之前两周开始服用,隔日一剂,早晚两次,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两个月经周期。采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及自评焦虑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对比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综合疗效显着(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6.67%,但是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刮痧组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改变值均较单纯中药组大,说明刮痧组较对照组能更有效地改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尤其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情绪抑郁、头痛等方面。结论:刮痧疗法配合中药与单纯中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均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刮痧组对改善患者的经前乳房胀痛、烦躁、头痛等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与治疗前相比改善更显着,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耿凤燕,王海军,乔明琦[6](2012)在《经前期综合征脏腑精气血津液病机分析》文中认为检索1980年1月至今有关经前期综合征病因病机、证侯症状、治疗及相关动物实验的文章共449篇,其中明确阐述与肝有关约占86%。结合经前期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分析经前期综合征的病位主要涉及肝肾脾心,以肝为主,病机与精气血津液失调密切相关。
李玉真[7](2012)在《怒的不同表达与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相关性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经前期综合征患者愤怒、郁怒不同表达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和心理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受试者在调查人员的指导下一次性填写《一般情况问卷》、《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Ⅱ,STAXI-2》和自行设计的《症状调查问卷》等三个调查问卷,所有问卷现场收回,对收回的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后,结合肝的生理特性,应用spearman线性相关对愤怒、郁怒与经前期综合征症状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与愤怒有显着相关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为:烦躁易怒、有攻击性、遇事为难、无端发火、情绪波大、语言举止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目赤、口舌生疮、咽中异物感、胸闷、气短、善太息、胸胁胀满、纳差、嗳气、呃逆、饥不欲食、食入不化、矢气、尿赤、腰膝酸软、月经色紫黯有血块、带下色白等。与郁怒有显着相关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为:情志抑郁、焦虑、不愿参加社交活动、遇事为难、注意力不集中、五心烦热、口黏腻等。经前期综合征患者愤怒、郁怒不同表达的人临床表现的症状有同有异,其共同表现为:遇事为难、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同的表现为:(1)与愤怒显着相关的症状主要为烦躁易怒、语言举止失控、呃逆、饥不欲食、食入不化、矢气等,(2)与郁怒显着相关的症状主要为:情志抑郁、焦虑、五心烦热等。结论:经前期综合征患者愤怒和郁怒不同表达的人临床表现的症状有同有异,不同的临床表现所引起的证候不同,在临床诊疗中应区别对待,本研究结果为临床经前期综合征诊疗以及心理干预提供了重要参照。
李乾[8](2012)在《经前烦躁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索近30年来中医文献中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证型及症状分布特点,为编制调查表提供参考依据;2.初步探讨PMDD的中医临床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1.理论探讨:从祖国医学对本病的历代文献研究,近现代中医药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动物实验等方面,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对经前烦躁症(PMDD)、经前期综合征(PMS)的中西医研究近况进行了系统阐述。2.文献梳理:检索近3O年来本病的文献资料,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证候、症状进行及相关条目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不同群体、年龄18-45岁的女性共计750人,初步筛查出符合PMDD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对所筛选的受试者,进行一般情况及病史的调查,并进行《PMDD中医症状调查表》、《PMDD舌脉调查表》、《PMDD证候调查表》的填写,通过PMDD相关调查表的分析,探讨本病的证候分布规律。结果:1.经过规范化地提取所研究文献,本病证型以肝郁证、肝郁化火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血瘀气滞证为主。本病病位主要在肝,并涉及脾、肾等脏腑。病理性质属虚实夹杂。实证,以气滞为主;虚证,以气虚为主。2.按照PMDD诊断标准,现况调查的750人中,符合PMDD诊断为44人,患病率为5.87%,年龄多集中于31-45岁。3.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44例PMDD患者《PMDD中医症状调查表》、《PMDD证候调查表》的分析,发现PMDD患者主证以肝郁化火证和肝气逆证为主,次证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肾虚证和肝郁血瘀证为主;总体症状以急躁易怒、口干咽燥、心烦和腰膝酸软为主。结论:从文献梳理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可知,PMDD的主证和病因病机与肝关系密切,这为PMDD从肝论治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李雪梅[9](2012)在《月安煎干预经前期综合征组方优化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生物效应和均匀设计法优化月安煎的制备工艺和组方结构;初步探讨月安煎的作用机理,为后续新药研制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制备PMS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选取处于动情周期非接受期的大鼠,利用束缚法结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方法制备PMS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2.月安煎提取物中丹酚酸B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建立HPLC测定月安煎提取物中丹酚酸B含量的方法,以提取物丹酚酸B的含量作为评价月安煎提取工艺及优化组方的化学指标。3.月安煎干预实验性经前期综合征制备方法研究:利用药效学指标和化学指标为评价方法,比较水提法、双提法和醇提法3种提取方法制备的月安煎供试样品产物,以优选出该小复方的最佳提取方法。4.均匀设计法优化月安煎组方最佳配伍研究:基于均匀设计法对月安煎组方进行优化,参照2010版药典一部中5种药材的规定用量范围,并结合临床实际确定各药的剂量范围,将5种药材作为5个因素,设计11个水平,实验采用U11(115)均匀设计,以特异性药效学指标和丹酚酸B的提取率作为评价依据,优化月安煎处方的药物组合及剂量配比。5.月安煎最佳组方的验证及其治疗PMS机理的研究:对月安煎组方结构优化获取的各项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选定最佳结构和剂量配比关系;测定模型血清中E2、P、5-HT、 T、PRL含量、对大鼠子宫进行病理学检查及电镜观察子宫超微结构变化,探讨最终选定的月安煎干预实验性类PMS肝郁脾虚证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制备了PMS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本研究利用阴道涂片镜检法确定正常未孕大鼠的动情周期,选取处于动情周期非接受期的大鼠。将大鼠束缚于特制矿泉水瓶内,每日3h,连续21d,造成大鼠肝郁脾虚证后,每日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05mL(50μg),连续7d,即可制备PMS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所制备的模型与正常组大鼠相比,精神萎靡,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旷场实验的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和总分均显着减少;血清中E2显着升高、P显着降低,E2/P显着升高。2.建立了HPLC测定月安煎提取物中丹酚酸B含量的方法。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方法:精密称取丹酚酸B对照品7.2mmg,置于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取提取液适量,置于25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过滤,即得。色谱条件:色谱柱:Synergi Polar-Rp80A (250×4.6mm,4μm);流动相:甲醇-乙腈-水-甲酸(30:10:59:1);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6nm;进样量:5μL。外标一点法计算提取液中丹酚酸B含量。3.与模型组相比,月安煎双提法工艺组大鼠旷场实验的水平得分和总分均明显增加。3种提取工艺产物均能显着增加模型大鼠P水平,降低E2/P,双提法产物还可显着降低模型大鼠E2水平。3种工艺提取液中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为:水提法70.4mg.mL-1、双提法89.2mg.mL-1、醇提法82.8mg.mL-1、双提法提取的丹酚酸B含量高于其他两种提取方法。4.将旷场实验得分与E2/P水平进行综合评分,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0.7492+0.0180*X1-0.0031*X5-0.0005*X1*:X1-0.0001*X4*X4-0.0001*X1*X3+0.0002*X1*X4+0.0001*X1*X5+0.0003*X2*X5+0.0001*X3*X4,复相关系数为RR=1.0000,S=0.0001,F=1977622.9881,查表:F0.01(9,1)=602,F>F0.01(9,1),P<0.01,检验通过,方程有显着意义。理论最大值:Ymax=1.2261,得出月安煎理论最佳药物组合及剂量配比为:香附(18.18g)、白术(40.00g)、丹参(10.91g)、石菖蒲(30.00g)。利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方药配伍对丹参中丹酚酸B提取率的影响,得到回归方程为提取率(%)=香附(g)×0.085一白术(g)×0.206+丹参(g)×0.01+石菖蒲(g)×0.068。由回归结果可见:丹参中丹酚酸B的提取率与菟丝子无关。两种评价结果显示均与菟丝子无关,提示药材菟丝子可以去除,在原方基础上精简了一味药材。5.经药效学验证,与模型组相比月安煎优化方(后简称新月安煎)低(4.5g生药/kg)、中(9.0g生药/kg)、高(18.0g生药/kg)剂量组,旷场实验的水平得分和总分均显着增加(P<0.05),且量效关系明显,高剂量组垂直得分显着性增加(P<0.05);新月安煎中、高剂量组P明显升高(P<0.01),E2/P明显降低(P<0.05)。新月安煎中、高剂量组5-HT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给药组T含量虽有所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倍电镜观察大鼠子宫超微结构变化显示,新月安煎低、中、高剂量组对模型大鼠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细胞表面微绒毛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1),提示本品可使细胞膜处于功能活跃状态,从而对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有所改善。病理学检查,确定各组大鼠子宫在腺体增生程度、腺上皮分泌情况及间质炎细胞浸润等方面的镜下表现无明显区别。结论:1.综合药效学和化学实验结果,并考虑减少醇溶剂的使用与残留,确定双提法为月安煎的最佳提取工艺。2.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实验,经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月安煎理论最佳剂量配比为香附:白术:菟丝子:丹参:石菖蒲=18.18:40.00:0.00:10.91:30.00。3.优化的月安煎组方在原方基础上精简了一味药材。经药效学验证,可明显改善PMS肝郁脾虚症状,调节雌孕激素分泌紊乱状态,组方更加合理,剂量配比更加科学。4.月安煎干预PMS肝郁脾虚证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增加孕激素水平,降低E2/P,调整雌孕激素比例失衡状态。同时,可增加5-HT的合成,从而减轻或消除经前期综合征的精神症状。
王莉眉[10](2010)在《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虚证)分布及相关体质调查》文中指出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是指反复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后期(黄体期,D14-D28),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涉及身体、精神和行为异常的症候群。主要表现有烦躁易怒、失眠、紧张、抑郁、焦虑及头痛、乳房胀痛、颜面浮肿等一系列症状。从PMS的临床症状看,该病是育龄妇女发病较高的疾病之一。国外报道其发病率多在30%-40%。赵更力等在对454名育龄妇女调查中发现,PMS的发病率为30.4%,乔明琦对PMS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指出该病的发病率占成年女性的41.9%。李燕琴综述报道在育龄妇女中PMS的发病率高达30%-79%。张德利甚至报导大部分育龄期女性有PMS,发病率96%,但都不严重。由于PMS的高发病率及对妇女生活、工作的影响,对其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目的研究了解经前期综合征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评估病患的中医体质类型与经前期综合征的关系,探讨及分析台湾地区女性经前期综合征虚证的流行病学相关因素。为中医药防治PMS的临床研究及其新药开发建立必备的评估系统和提供严谨的科研资料。方法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采用多学科同步观察分析,调查项目分为经前期综合征中医临床症状问卷调查和中医体质类型问卷调查两大部分。本文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医病症诊疗标准》及第六版《妇产科学》等有关文献标准制定中西医诊断标准,共纳入了512例经前期综合征虚证患者。依据研究主题,设计问卷内容共有4部份,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月经情况、慢性疾病史,第三部分为:经前期症候群问卷,第四部分为:体质分型问卷。共萃取中医症状及体征如乳房胀痛、情绪低落、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脉细、头痛、苔白、舌淡胖、苔润、体重增加、脉沉、头晕、舌淡白、脉弦、脉数、面色萎黄、苔少、腰酸膝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四个部分83题。对被调查人群的中医症状分布、中医证型分布、中医体质类型分布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观察其频数,探讨经前期综合征虚证的主要中医症状及舌象、脉象的分布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证型间的症状及体征的差异,及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探讨4个证型与各个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512例女性PMS中医虚证患者的调查结果如下:1.中医虚证的证候分布由多至少依次为肝郁脾虚证(223例,占43.55%)、心脾两虚证(112例,占21.88%)、脾肾阳虚证(101例,占19.73%)、肝肾阴虚证(76例,占14.84%)。2.PMS病情程度以轻度、中度居多,共463例,约占90.4%。重度患者都有经前焦虑症状,约占9.6%。症状体征以躯体症状为主和精神躯体共有症状为多,分别占37.6%,35.7%。以精神症状为主者共148人,占28.9%。3.PMS中医虚证症状及体征以肝、脾两经症候为多。4.四个证型间中医症状及体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有月经周期不规律、情绪低落、郁闷不乐、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多思善虑、烦躁易怒、健忘、神疲乏力、头痛、心悸、乳房胀痛、泄泻、面目肢体浮肿、腰酸膝软、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潮热、汗出,共19个。通过对单一症状的阳性率比较,得出单一症状与证型在统计学上的有联系。5.肝郁脾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精神症状、躯体症状都较为突出。心脾两虚证以躯体症状为主,肝肾阴虚证以精神症状为主。肝郁脾虚证和心脾两虚证轻度和中度患者较多,合计约占89.2%和89.3%。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中度及重度患者较多,合计约占60.4%和67.1%。重度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经前焦虑症状,故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的患者中PMDD的人数比例较多,上述结果经检验,有统计意义(P<0.05)。6.中医体质类型气郁型体质人群居多,占28.52%;其次为瘀血型、湿热型,分别占13.09%、12.89%。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比例较低,约10%。7.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肝郁脾虚证与气郁型体质相关;心脾两虚证与气虚型体质、瘀血型体质相关;脾肾阳虚证与阳虚型体质相关,肝肾阴虚证与阴虚型体质的相关。结论1.本研究发现女性PMS的中医证候中,虚证主要涉及肝、脾、肾、心等四脏。证候分布出现频次由多至少依次为: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2.调查发现,多数PMS患者属于轻度或中度,重度患者仅占5.1%。重度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经前焦虑症(PMDD)。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占37.6%,以精神症状为主占28.9%,精神躯体共有症状占35.7%。3.PMS中医虚证症状及体征比例居前10位的是乳房胀痛(94.53%)、情绪低落(84.38%)、失眠多梦(81.45%)、烦躁易怒(77.98%)、脉细(75%)、头痛(73.63%)、苔白(73.63%)、舌淡胖(69.92%)、苔润(64.25%)、体重增加(63.87%);其次是脉沉、头晕、舌淡白、脉弦、脉数、面色萎黄、苔少、腰酸膝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以肝、脾两经症状为主。4.不同证型之间,中医症状及体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共有19个,分别是月经失调、情绪低落、郁闷不乐、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多思善虑、烦躁易怒、健忘、神疲乏力、头痛、心悸、乳房胀痛、泄泻、面目肢体浮肿、腰酸膝软、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潮热、汗出。通过对单一症状的阳性率比较,得出单一症状与证型在统计学上有相关性。5.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经前期临床症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中肝郁脾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精神症状、躯体症状都较为突出。心脾两虚证以躯体症状为主,肝肾阴虚证以精神症状为主。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经前期综合征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和心脾两虚证轻度和中度患者较多,合计约占89.2%和89.3%。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中度及重度患者较多,合计约占60.4%和67.1%。重度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经前焦虑症(PMDD),故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的患者中PMDD的人数比例较多。6.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中,气郁型体质人群居最多,占到全部调查人群的28.52%;其次为瘀血型、湿热型,分别占13.09%、12.89%。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比例较低,约10%。7.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肝郁脾虚证与气郁型体质具有高度相关性,体现了肝主疏泄的重要调节作用;心脾两虚证与气虚型体质、瘀血型体质的相关性较高,体现了心与脾调节气血的功能;脾肾阳虚证与阳虚型体质的相关性较高,肝肾阴虚证与阴虚型体质的相关性较高。
二、辨证治疗经前期综合征188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证治疗经前期综合征188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经前情感障碍证中西医分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标准分析 |
2 现代医学分型 |
3 中医药学辨证 |
3 总结与展望 |
(2)经前期综合征(PMS)的文献研究及山西中医学院女大学生PMS的证候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文献材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材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俞募配穴法治疗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概述 |
1.1.1 定义 |
1.1.2 病因病机 |
1.1.3 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 |
1.1.4 中医治疗 |
1.2 现代医学对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 |
1.2.1 流行病学情况 |
1.2.2 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1.2.3 经前期综合征病因及病机 |
1.2.4 西医治疗 |
1.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3 俞募配穴针刺法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发展 |
1.3.1 古代中医文献俞募配穴的理论研究 |
1.3.2 现代医学对俞募穴的研究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病例标准 |
2.2 研究方案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4 疗效评价 |
2.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3.1.1 两组年龄及病程 |
3.1.2 两组治疗前病情总体积分比较 |
3.1.3 两组治疗前症状各项积分比较 |
3.2 疗效学评分比较 |
3.2.1 治疗后两组疗效学评分比较 |
3.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前后COPE量表积分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疗效分析 |
4.2 俞募配穴的相关问题 |
4.3 证候类型的选择 |
4.4 客观指标的选取摸索 |
结语 |
1.1 问题 |
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肝疏泄不及深层机制探索—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脑区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探讨 |
1 相关概念界定 |
1.1 经前期综合征(PMS) |
1.2 脑的结构和功能 |
1.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相关概念 |
1.4 情志与情绪的相关概念 |
1.5 情志病证 |
1.6 肝主疏泄 |
2 相关机制探讨 |
2.1 肝主疏泄中枢机制探讨 |
2.2 肝疏泄失常所致典型病证机制 |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二章 经前期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理 |
1.1 内分泌因素 |
1.2 脑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失常 |
1.3 精神社会因素 |
1.4 其他因素 |
2 治疗 |
2.1 支持疗法 |
2.2 药物疗法 |
2.3 手术治疗 |
3 PMS 中枢机制研究 |
第三章 经前期综合征的历代沿革 |
1 古代医籍对经前期综合征相似症状的描述 |
2 古代医籍对经前期综合征相似病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情志不畅,殃及心肝 |
2.2 外邪侵袭,病变多端 |
2.3 伤食生冷,经脉不畅 |
2.4 血虚肝旺,虚火上扰 |
2.5 脾肾阳虚,水湿停留 |
2.6 气血亏虚,失于濡养 |
3 古代医籍中记载的对经前期综合征相似病的治疗 |
第四章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机制动物实验研究 |
1.1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脑中枢微观机制大鼠实验研究 |
1.2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外周血机制猕猴实验研究 |
2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人群和临床研究 |
2.1 人群流行病学调研 |
2.2 临床治疗 |
3 小结 |
第五章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组 |
1.2 对照组 |
1.3 排除标准 |
1.4 受试者最终入组人数 |
2 研究方法 |
2.1 评定工具 |
2.2 情绪诱发材料 |
2.3 BOLD-fMRI 质量控制及实验过程 |
2.4 fMRI 采集 |
2.5 图像预处理 |
2.6 图像统计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一般情况 |
3.2 静息态 |
3.3 任务态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2.1 思路创新 |
2.2 理论创新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课题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5)刮痧配合中药治疗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经前期综合征的认识 |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二) 现代医学对经前期综合症的治疗 |
二、中医对经前期综合征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中药为主的综合治疗 |
(三) 针灸治疗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经前期综合征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一) 诊断标准 |
(二) 治疗方案 |
三、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一) 一般资料分析 |
(二) 综合疗效比较 |
(三) 经前期综合征主要症状评分 |
(四) 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
(五) 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 |
(六)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一) 本研究中刮痧治疗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理论依据 |
(二) 柴胡疏肝散的组方分析 |
(三)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经前期综合征脏腑精气血津液病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PMS与脏腑关系 |
1.1 肝 |
1.2 肾 |
1.3 脾 |
1.4 心 |
2 PMS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
2.1 精 |
2.2 气 |
2.3 血 |
2.4 津液 |
3 讨论 |
(7)怒的不同表达与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相关性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学对怒情志的认识 |
1 怒相关的概念 |
1.1 七情 |
1.2 五志 |
1.3 情志 |
2 怒的概念 |
3 怒的不同表达方式 |
4 怒产生及其致病机制的相关探讨 |
4.1 怒志产生的物质基础及影响因素 |
4.2 怒致病机制的相关探讨 |
第二章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经前期综合征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 |
1.1 古代医家对经前期综合征的认识 |
1.2 后世医家对经前期综合征的认识 |
2 经前期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2.1 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治疗进展 |
3 经前期综合征的主要症状研究 |
第三章 怒与经前期综合征的关系 |
1 肝主疏泄与经前期综合征发病和怒情志产生的关系 |
2 愤怒和郁怒与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
2.1 从中医理论研究愤怒和郁怒与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 |
2.2 从神经-生殖内分泌调节研究愤怒郁怒与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 |
第四章 怒的不同表达与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工具 |
2 质量控制 |
3 数据管理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怒的不同表达与经前期综合征症状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1. 愤怒表达气质的症状分析 |
2. 郁怒表达气质的症状分析 |
3. 愤怒、郁怒共同临床症状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8)经前烦躁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经前烦躁症(PMDD)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1.4 实验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 PMDD 的认识 |
2.1 PMDD 与 PMS 的联系与区别 |
2.2 发病机制 |
2.3 PMDD 的症状分类及诊断标准 |
2.4 PMDD 治疗 |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二章 经前烦躁症的文献梳理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选择标准 |
3 文献规范及资料提取 |
3.1 证候名称规范化 |
3.2 症状名称的规范化 |
3.3 证候要素提取方法 |
3.4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证候类型频次分布 |
4.2 证候对应的症状分布特点 |
4.3 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
5 讨论 |
5.1 证候类型分布讨论 |
5.2 证候要素讨论 |
5.3 不足与改进 |
第三章 PMDD 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研究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证型分布 |
3.3 症状分布 |
4 讨论 |
4.1 一般情况 |
4.2 主、次证分布讨论 |
4.3 PMDD 症状特点与肝失疏泄的关系 |
第四章 结语 |
1 结论 |
1.1 筛查出中医文献中 PMDD 和 PMS 证候特点 |
1.2 总结出 PMDD 的临床证候分布特点 |
1.3 分析出 PMDD 症状特点与肝失疏泄的关系 |
2 创新点 |
2.1 首次编制 PMDD 证候症状调查表 |
2.2 首次对 PMDD 进行临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9)月安煎干预经前期综合征组方优化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PMS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制备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章 月安煎提取物中丹酚酸B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第三章 月安煎干预实验性经前期综合征制备方法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四章 均匀设计法优化月安煎组方最佳配伍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五章 月安煎最佳组方的验证及其治疗PMS机理的研究 |
1 材料 |
2 药效学试验 |
3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虚证)分布及相关体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学对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诊断标准 |
三、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一、历代医家对经行诸症的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治则治法 |
四、治疗 |
第二章 女性经前期综合征虚证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体质调查 |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
一、合格调查对象确定 |
二、临床问卷调查的实施方案 |
三、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一、一般资料 |
二、中医证候学调查情况 |
三、中医体质类型调查情况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一、一般情况分析 |
二、中医临床症状及证型分布调查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辨证治疗经前期综合征188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前情感障碍证中西医分型探讨[J]. 高明周,杨焕新,刘欢,张浩,高冬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07)
- [2]经前期综合征(PMS)的文献研究及山西中医学院女大学生PMS的证候调查研究[D]. 周洁. 山西中医学院, 2016(03)
- [3]俞募配穴法治疗肝郁型经前期综合征临床观察[D]. 张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4]肝疏泄不及深层机制探索—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脑区定位[D]. 侯艳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5]刮痧配合中药治疗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张秀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经前期综合征脏腑精气血津液病机分析[J]. 耿凤燕,王海军,乔明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12)
- [7]怒的不同表达与经前期综合征症状相关性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D]. 李玉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8]经前烦躁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 李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9]月安煎干预经前期综合征组方优化和作用机制研究[D]. 李雪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7)
- [10]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虚证)分布及相关体质调查[D]. 王莉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