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滞系统控制发展历程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1](2021)在《基于煤基合成柴油与活化热氛围调控的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燃油耗法规和污染物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具有缺油、少气、多煤的能源结构特点,根据我国的资源分布情况发展替代燃料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地域辽阔和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因此清洁替代燃料的开发及合成技术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同时,内燃机各种新型燃烧模式对燃料特性以及分子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燃油的理化性质难以与新型燃烧模式的需求相匹配。因此,根据新型燃烧模式的需求通过替代燃料灵活调整缸内活化热氛围、优化发动机燃烧过程至关重要,近年来通过油机协同技术实现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对煤基合成柴油在压燃式发动机上的应用问题,基于燃料理化特性与燃烧模式协同配合的思想,探究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混合燃料活性控制燃烧以及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煤基合成柴油/汽油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对于压燃式发动机燃烧过程以及排放污染物的影响。配合进气参数和喷油参数等燃烧边界条件调整,探索通过燃料理化特性以及活化热氛围调整实现压燃式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的潜力,确定与燃料特性以及燃烧模式相匹配的燃烧边界条件控制策略。同时利用光学可视化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的手段,探究燃料理化特性与燃烧边界条件对于混合气形成、燃烧过程、火焰发展及污染物生成历程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机制。研究中以一台电控高压共轨四气门柴油机为基础,基于开放式ECU搭建了具有进气道喷射以及缸内直喷两套燃油喷射系统的热力学发动机试验测试平台。自行设计搭建二级模拟增压系统以及冷却EGR系统实现进气参数的灵活调节,基于电涡流测功机、燃烧分析仪、高响应的瞬态排放分析仪构建了发动机燃烧及排放测控系统,实现了压燃式发动机的燃烧与排放实时测试与分析。基于一台四冲程单缸立式水冷发动机和高速摄像机搭建了光学可视化测试平台,实现了压燃式发动机缸内火焰发展历程的采集和分析。基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热力学发动机耦合煤基合成柴油化学反应机理搭建可实现煤基合成柴油/汽油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三维模拟仿真平台,为从化学反应动力学角度深入分析压燃式发动机燃烧过程创造了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试验研究了燃用煤基合成柴油与国VI石化柴油对压燃式发动机燃烧过程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低芳烃含量的国VI石化柴油,煤基合成柴油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十六烷值过高,在压燃式发动机中燃用煤基合成柴油滞燃期缩短,预混合燃烧比例减小、预混合燃烧与扩散燃烧边界明显。由于扩散燃烧比例高,燃烧持续期延长,因此相对于燃用石化柴油,燃用煤基合成柴油能够降低发动机的NOx排放但其颗粒物质量排放有所增加。2、针对纯煤基合成柴油燃烧存在的预混合燃烧比例不足的问题,采用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混合燃料活性控制以及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的燃烧方式灵活调控缸内活化热氛围进而改善发动机性能,研究发现两种燃烧模式均有利于提高预混合燃烧比例、改善混合气形成,有利于降低颗粒物排放。其中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活性控制与活化分层燃烧中通入EGR能够显着降低引入丁醇带来的高NOx排放,缓解NOx排放与颗粒物排放的trade-off关系。丁醇汽化潜热较大以及燃烧相位推迟等因素导致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活性控制燃烧的热效率相对于纯煤基合成柴油燃烧较低。相对于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活性控制燃烧模式,进气道喷射丁醇、缸内直喷煤基合成柴油的活化分层燃烧模式能够调整燃料缸内空间分布实现混合气反应活性的分层,从而更加灵活的调控缸内活化热氛围以达到更高的预混燃烧比例,因此活化分层燃烧过程中燃烧持续期更短、热效率水平与纯煤基合成柴油燃烧相当。但活化分层模式在进气和压缩冲程中残留在活塞环与缸套之间的丁醇燃料难以完全燃烧会产生较高的HC和CO排放。通过优化燃油喷射策略以及EGR率,活化分层燃烧模式下丁醇比例为30%时的排放最优点相对于燃用纯煤基合成柴油的排放最优点NOx排放降低了49.5%,颗粒物排放降低了40.9%。3、利用基于光学发动机的可视化平台,对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混合燃料活性控制以及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模式下的火焰发展历程以及缸内温度场分布进行研究,发现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混合燃料活性控制以及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均能够有效降低压燃式发动机燃烧过程中的火焰面积和火焰自然发光度,缸内平均温度降低、温度场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降低碳烟KL因子进而抑制碳烟生成,其中活性控制燃烧效果更好。活化分层燃烧模式中进气道预喷的丁醇在压缩过程中开始低温反应先期形成了利于着火的自由基,能够加快煤基合成柴油的后期扩散燃烧速度。相对于活性控制燃烧仅在缸壁周围形成火焰团,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活化分层燃烧过程在气缸中心区域和缸壁周围均形成了明显的火焰团。4、为提高缸内燃烧反应活性梯度实现燃烧放热规律的灵活调控,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实现高效清洁燃烧,采用反应活性及汽化潜热更低的汽油作为进气道喷射燃料,基于双燃料喷射热力学发动机对煤基合成柴油/汽油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进气道预喷汽油的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模式中,缸内直喷高反应活性的煤基合成柴油代替石化柴油能够增大混合气反应活性梯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指示热效率,同时有助于降低压力升高率峰值进而拓展活化分层燃烧模式的负荷范围。煤基合成柴油/汽油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模式中需结合发动机工况选择最佳的直喷时刻和汽油比例,在保证压力升高率不超限的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热效率。通过燃油喷射策略优化,相对于石化柴油/汽油活化分层燃烧模式,采用煤基合成柴油/汽油活化分层燃烧模式使发动机指示热效率提高2%,同时压力升高率峰值和NOx排放分别降低了46.1%和20.1%。相对于纯煤基合成柴油直喷燃烧模式,煤基合成柴油/汽油活化分层燃烧模式的指示热效率提高了6.7%、颗粒物质量排放降低了19.8%而NOx排放变化不大。5、基于数值模拟分析平台,针对煤基合成柴油/汽油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模式下的燃料蒸发、雾化混合、燃烧过程及主要污染物生成历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基合成柴油/汽油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模式中提高汽油比例有利于减少扩散燃烧比例从而使温度场分布更加均匀,当汽油比例超过一定限度时可以从温度场分布中明显观察到汽油自燃的过程。活化分层燃烧模式中在气缸中预混的汽油会提前进行低温反应为直喷燃料着火储备一定比例的活性自由基,有利于促进高温反应进行,抑制碳烟前驱物生成。提前喷油能够加速燃烧过程同时改善温度场分布的均匀性,早喷能够显着改善缸内油气混合情况从而抑制碳烟排放。
邓志巨[2](2021)在《非线性时滞机械臂系统的稳定性与振动控制》文中研究说明
刘海[3](2021)在《时滞位置反馈对一类双边电容型微谐振器系统复杂动力学特性的控制》文中提出
王营辉[4](2021)在《基于扭振减振器的轧机轴系扭转振动特性分析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邵帅[5](2021)在《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的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目前的工业产业中,石油仍是工业能源的重要来源。我国大多数原油均为重质原油,需要经过轻质化处理才能应用到工业生产中。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是重油轻质化处理的主要设备,对其控制策略的研究是行业研究热点之一。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是一个典型的多输入多输出对象,内在机理复杂,具有多通道、过程变量多、各控制回路具有不同的大时滞、各变量之间耦合严重等复杂特性,对其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系统,提出基于Laguerre正交基优化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结合传统控制策略的优点改进算法,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到分馏塔系统中。此外,本文在混杂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分馏塔系统的混合逻辑动态(Mixed Logic Dynamic,MLD)模型,并对基于该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算法进行仿真。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使用Laguerre正交基将带外源性输入的自回归(Autoregressive with Exogenous Input,ARX)模型的系数展开,并推广至多变量。推导基于多变量ARX-Laguerre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并结合PID控制的思想改进性能指标,提出基于多变量ARXLaguerre模型的PID预测控制算法(MALMPC-PID),将其应用到分馏塔系统中,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对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系统具有优秀的控制效果。(2)在(1)的基础上将PID换成分数阶PID,给出基于多变量ARX-Laguerre模型的分数阶PID预测控制算法(MALMPC-FOPID)。分数阶PID参数更多,且仿真过程中参数整定主要依靠先验知识和人工整定,工作量大但取值却不够精确。对此,本文用差分进化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DE)对分数阶PID参数进行自整定,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分馏塔系统具有优秀的控制效果。(3)针对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在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将实际生产过程中储藏罐液位的安全阀门信号简化为对系统输入的控制引入系统,对系统进行离散混合自动机(Discrete Hybrid Automata,DHA)框架下的混杂特性分析,利用混杂系统建模语言(Hybrid System Description Language,HYSDEL)建立MLD模型。最后采用基于MLD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对分馏塔系统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贾晨[6](2021)在《预见控制理论在容错控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预见控制是一种可以显着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代工业系统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容错控制成为控制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预见控制理论应用到容错控制中,研究了几类线性系统的容错预见控制问题.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一类发生执行器故障的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研究了带有预见作用的容错控制器设计问题.根据容错控制中的模型跟踪控制方法引入了一个具有理想特性的参考模型,然后利用一般方法构造增广系统,将输出跟踪问题转化为调节问题.基于最优控制理论得到了增广系统的控制器,进而通过积分获得原系统的容错预见控制器.将所得结果应用到蒸汽发生器水位调节系统中发现预见作用的存在能够有效消除故障信号对水位的影响.(2)研究了一类具有多输入时滞的离散时间系统发生传感器故障时的容错预见控制问题.通过构造增广系统和采用积分变换方法,将原问题转化为无时滞系统的最优调节问题.对比以往使用的离散提升技术,此方法避免了增广系统的维数随着时滞项的增多而增加,减少了计算量,然后针对无时滞增广系统引入性能指标函数,应用最优控制理论获得相应控制器,根据差分算子的定义得到原系统的容错预见控制器.所得结果适用于无时滞情形.(3)研究了一类发生传感器故障的连续时间广义系统的脉冲消除和容错预见控制器设计问题.根据系统的脉冲能控性,引入了状态预反馈对原系统进行脉冲消除.对所得无脉冲广义系统作受限等价变换得到一个正常系统和一个代数方程,然后构造包含正常系统、参考模型和误差方程的增广系统.利用状态预反馈及受限等价变换过程中的变量关系对关于原系统所提出的性能指标函数进行改写,并对所构造的增广系统进行状态反馈得到新增广系统及其对应的性能指标函数.求解新增广系统的最优控制器,并将其回归到原系统得到了容错预见控制器.(4)研究了一类同时发生执行器和传感器故障的多输入时滞因果广义系统的容错预见控制问题.利用因果广义系统的特点,通过受限等价变换和差分构造了具有多输入时滞的增广系统,提出了一个新的积分变换将其转变为无时滞系统.讨论了无时滞增广系统与原系统之间的可镇定性、可检测性关系.采用最优控制理论求解无时滞系统的控制器,进而得到原系统的容错预见控制器.所得结果对于无时滞情形也是适用的.(5)研究了一类发生执行器故障的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滑模容错预见控制器设计问题.通过构造增广系统将原问题转变为调节问题,然后针对增广状态向量引入性能指标函数,提出了预见滑模面的设计方法.根据连续指数趋近律方法解得增广系统的滑模控制器,进一步获得原系统的滑模容错预见控制器.仿真部分将所得控制器设计方法与容错预见控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故障的抑制效果更佳,超调更小.(6)研究了一类发生执行器故障的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滑模容错预见控制问题.使用差分方法构造了状态向量不包含可预见信号的增广系统,针对其引入性能指标函数,应用离散时间最优预见控制已有结论解得增益矩阵.然后将可预见信号增广至状态向量中得到新增广系统,利用所得增益矩阵获得了关于新增广系统的预见滑模面.采用离散指数趋近律方法得到了新增广系统的滑模控制器,进而获得所需滑模容错预见控制器.本部分还提出了一个扩张状态观测器,对原系统的状态向量进行估计.文中所有结论都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容错预见控制器的有效性.
宋星星[7](2021)在《几类带有时滞的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三类考虑时滞系统的稳定分析与镇定问题。第一类系统为考虑网络诱导延迟的网络控制系统,针对该系统讨论了时滞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与镇定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事件触发方案来节省有限的网络资源,构造一个Lyapunov-Krasovskii泛函(LKF),利用扩展的反凸矩阵不等式,得到了事件触发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和控制综合的新判据。最后,通过数值算例以及MATLAB仿真验证了该方案降低结果保守性的效果。第二类为时滞广义神经网络系统,针对该系统研究了区间时滞神经网络的时滞依赖的全局指数稳定性问题。利用延迟分割的思想,给出了一个合适的延迟分割点。基于这个延迟分割点,构造了一个新的增广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包含了更多的时滞上下界信息。利用基于自由矩阵的积分不等式估计泛函的导数,推导出了一个不太保守的准则。最后通过两个数值例子证明了该准则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第三类为时滞忆阻神经网络系统,研究了一类时滞忆阻神经网络的指数同步问题。利用Bessel-Legendre不等式,给出了与N相关的忆阻神经网络的指数同步准则。为了降低不等式项界定的保守性,构造了一个引入N阶Bessel-Legendre不等式的向量信息的增广李雅普诺夫-克拉索夫斯基泛函,推导得到了保证系统指数同步的稳定性判据。通过引入两个可调标量构造了一个更加灵活的不连续反馈控制器。最后,得到了保守性随Bessel-Legendre不等式阶数N的增加而减小的判据。通过两个仿真实例验证了主要结果的有效性。
陈万杰[8](2021)在《信息物理系统的事件触发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高度融合的闭环控制系统,实现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信息交互和智能协调控制,被广泛的应用于众多重大领域。CPS通过通信网络传递数据信息,然而,通信网络的引入让数据共享更加快速高效的同时,也给网络带来极大的通信负担。由于网络拥塞引起的数据包丢失甚至系统失稳等诸多问题,CPS的通信控制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事件触发机制引入控制系统,通过判断数据包是否满足触发条件,以节省有限的网络带宽和控制器计算负担,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针对CPS事件触发控制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但现有成果大多局限于只考虑传感器-控制器信道引入事件触发器,从而忽略了控制器-执行器信道的网络资源利用问题。其次,事件触发机制的引入会减低系统的保守性,因此,事件触发机制与控制器的协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本文以CPS为研究对象,以通信和控制问题的角度出发,从闭环系统模型建立、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等方面着手,对基于双端事件触发机制的CPS的通信和控制问题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将CPS建模为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研究基于离散事件触发的CPS动态输出反馈控制问题。同时考虑在传感器-控制器(S-C)和控制器-执行器(C-A)信道分别引入离散事件触发策略,通过扩大事件间隔来减少信道中的数据传输量。为保证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出满足系统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实现双端事件触发参数与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DOFC)的协同设计,保证系统期望的控制性能。事件触发机制在传感器节点和控制器节点实现异步触发。最后,用一个例子验证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其次,研究具有双端动态事件触发策略的CPS动态输出反馈H∞控制问题。首先,将闭环系统建模为具有两个区间时变延迟和具有外部扰动的线性系统,分别在S-C信道和C-A信道的事件触发策略中引入内部动态变量,建立基于异步动态事件触发策略的CPS通信机制,通过扩大事件间隔来减少双信道中的数据传输量。其次,由于同时考虑了S-C信道和C-A信道的时延,利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的方法,研究闭环系统的H∞性能,得出闭环系统的稳定判据。基于这一稳定判据,实现DOFC和动态事件触发策略的协同设计。此外,证明了事件触发策略下最小触发时间间隔正标量下界,从而排除了Zone现象。最后,用卫星系统的例子说明所提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研究了具有双端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的CPS动态输出反馈控制问题。首先,将闭环系统建模为具有两个区间时变延迟和具有外部扰动的线性系统,分别提出依赖设备输出信息和控制器输出信息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建立具有双端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的闭环控制系统。与离散事件触发机制不同,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的触发阈值取决于最近释放时刻和当前采样时刻的状态信息,且触发参数的阈值通过在线调整并达到一个定值。其次,利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方法给出了闭环系统渐进稳定且满足系统H∞性能的充分条件,得到满意的控制性能。基于这一稳定判据,实现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和动态事件触发策略的协同设计。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张彬文[9](2021)在《线性自抗扰控制分析、设计及整定》文中提出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因其对系统“总扰动”的自发估计和抑制能力使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由于其在工业领域的成功应用展现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从线性自抗扰控制(Linear ADRC,LADRC)设计、分析及参数整定这一课题出发,主要对二阶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针对延迟系统改进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基于内模控制的改进自抗扰控制分析及基于估计状态的F-ADRC(基于微分平坦的自抗扰控制)的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对于LADRC,可以通过调整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ESO)和反馈控制带宽来整定控制器参数,因此,和PID控制器类似,LADRC可以被视为具有多个整定参数的固定结构控制器。针对二阶LADRC提出了参数整定公式,该公式通过对一阶惯性时延对象在指定鲁棒性约束下,最小化负荷扰动衰减性能的时间乘误差平方积分来获得。通过对各类基准模型和重力排水水箱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所提整定公式的有效性。2)针对两种延迟系统改进自抗扰控制方法,分别为延迟设计的ADRC(DD-ADRC)和基于史密斯预估器的ADRC(SP-ADRC),提出了基于一阶惯性时延对象通过最优化具有鲁棒性约束的积分时间绝对误差获得参数整定公式。所提整定公式旨在提供统一的参数调整方法以提高控制器性能并扩展其应用范围。3)自抗扰控制设计时可以考虑将模型信息引入,得到模型辅助的自抗扰控制算法(Model-assisted ADRC,MADRC)。采用两自由度内模控制结构(TDF-IMC)对两种模型辅助的改进自抗扰控制控制方法——SP-MADRC和基于预测观测器的MADRC(PO-MADRC)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得,在内模控制中分别取标称模型为时延对象无延迟部分和时延对象本身,同时分别取自抗扰控制的控制带宽和观测器带宽为内模控制的跟踪滤波器时间参数和抗扰滤波器时间参数的倒数,则两种控制器不仅可以实现在结构上等效,同时可以实现在控制性能保持一致。因此,可以通过内模控制来实现自抗扰控制的参数整定。4)针对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Load frequency control,LFC)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估计状态的F-ADRC控制方法(基于微分平坦的自抗扰控制)。与传统的ADRC设计不同,F-ADRC控制器的阶数和增益的选择依赖于系统平坦输出,即系统状态的线性组合,而不是原有的系统串联积分模型。此外,在单区域再热汽轮机和水轮机的系统中通过附加额外的ESO来估计系统状态和未知的外部干扰。前者用于替换平坦输出中的实际系统状态,而后者用于平坦输出的轨迹规划以实现无偏跟踪。将该方法扩展应用于四区域互联LFC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性能。所提方法为平坦输出不可测系统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法。
鞠世琳[10](2021)在《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博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全球经济正在稳健、快速的发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供应链成为政府、企业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人们对产品绿色度(产品环保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如何对绿色产品合理的定价,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供需状况,进一步影响绿色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绿色供应链涉及到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由于绿色供应链中可能采取集中决策或分散决策方式进行博弈,此时非常关键的就是研究如何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对比分析了竞合博弈的利润问题。但是,目前因研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绿色产品的价格往往要比同类的普通产品高很多。因此,对比分析了产品绿色度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在绿色供应链领域,学者们暂未考虑将时滞引入绿色供应链进行博弈分析,而在实际的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对市场需求变动的反应不及时,时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是价格会影响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时滞的存在也同样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性能变差。因此,本文分析了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中系统稳定性以及稳定性能的控制问题,并研究如何减少这种影响。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在综合绿色供应链理论、供应链竞合博弈理论、时滞理论以及系统稳定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发展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发展历程。文章在考虑时滞的基础上,建立了在集中决策下的供应链整体博弈模型以及由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分散决策模型,对比分析四种绿色供应链竞合博弈模型的利润情况,从而找出最优的利润模型。(2)详细分析了不同绿色度对产品的定价策略影响。研究集中在绿色产品与普通产品的绿色供应链产品定价、均衡解的问题上,建立了Bertrand价格博弈系统,并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相应的价格调整系数变动范围。(3)当系统进入混沌状态时,系统会变得多变而不可预测,这是企业最不希望看到的状况。因此,本文采用混沌控制法引入控制因子,选取不同的延迟参数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帮助企业恢复稳定状态。并联系实际,进一步分析了混沌控制对企业稳定获利的意义。
二、时滞系统控制发展历程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滞系统控制发展历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煤基合成柴油与活化热氛围调控的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内燃机新型燃烧模式的研究进展 |
1.2.1 均质压燃技术(HCCI) |
1.2.2 预混合压燃技术(PCCI) |
1.2.3 基于双燃料喷射的反应活性控制压燃技术(RCCI) |
1.3 内燃机替代燃料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醇类燃料发展现状 |
1.3.2 煤基合成燃料(CTL)发展现状 |
1.4 发动机光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光学发动机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2 光学测试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基本思路和方案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研究平台建立及测试分析方法 |
2.1 热力学试验平台及测控系统 |
2.1.1 试验台架 |
2.1.2 试验发动机 |
2.1.3 缸压采集及燃烧数据分析 |
2.1.4 污染物排放测试系统 |
2.2 光学可视化平台及测试方法 |
2.2.1 光学发动机及其测试平台 |
2.2.2 高速摄像及图像处理方法 |
2.2.3 双色法及亮温标定 |
2.3 数值模拟仿真平台 |
2.3.1 三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2 网格划分和求解器设置 |
2.3.3 计算模型选择 |
2.3.4 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及模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缸内直喷煤基合成柴油及其丁醇混合燃料对燃烧及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
3.1 煤基合成柴油与石化柴油燃烧过程及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
3.1.1 试验方案 |
3.1.2 燃烧过程对比分析 |
3.1.3 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
3.2 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活性控制燃烧热力学研究 |
3.2.1 燃烧过程对比分析 |
3.2.2 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
3.2.3 燃油喷射策略的影响 |
3.2.4 EGR的影响 |
3.3 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活性控制燃烧可视化研究 |
3.3.1 试验方案及试验燃料 |
3.3.2 丁醇比例对火焰发展及碳烟生成历程的影响 |
3.3.3 喷油定时对火焰发展及碳烟生成历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基合成柴油/丁醇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对发动机燃烧及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
4.1 进气道喷射丁醇比例及EGR对活化分层燃烧的影响 |
4.1.1 试验方案 |
4.1.2 燃烧过程对比分析 |
4.1.3 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
4.2 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活化分层燃烧边界条件优化 |
4.3 煤基合成柴油/丁醇活化分层燃烧可视化研究 |
4.3.1 试验方案 |
4.3.2 进气道喷射丁醇比例对火焰发展及碳烟生成历程的影响 |
4.3.3 直喷时刻对火焰发展及碳烟生成历程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燃料喷射模式直喷燃料特性及燃烧边界条件调控实现高效清洁燃烧试验研究 |
5.1 煤基合成柴油/汽油与石化柴油/汽油活化分层燃烧模式对比 |
5.1.1 试验方案 |
5.1.2 直喷燃料特性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分析 |
5.1.3 直喷燃料特性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分析 |
5.2 喷油策略对煤基合成柴油/汽油活化分层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
5.2.1 低负荷下直喷时刻对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
5.2.2 高负荷下直喷时刻对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
5.2.3 喷射策略优化研究 |
5.3 EGR对煤基合成柴油/汽油活化分层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
5.3.1 试验方案 |
5.3.2 燃烧过程的影响 |
5.3.3 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煤基合成柴油/汽油双燃料喷射活化分层燃烧机理研究 |
6.1 汽油比例对煤基合成柴油/汽油活化分层燃烧的影响 |
6.1.1 汽油比例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的影响 |
6.1.2 汽油比例对污染物生成历程的影响 |
6.2 直喷时刻对煤基合成柴油/汽油活化分层燃烧的影响 |
6.2.1 直喷时刻对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的影响 |
6.2.2 直喷时刻对污染物生成历程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的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2 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控制策略发展现状 |
1.3 预测控制 |
1.3.1 预测控制的发展 |
1.3.2 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系统概述 |
2.1 精馏塔工艺说明 |
2.1.1 精馏塔的基本原理 |
2.1.2 精馏塔的控制目标 |
2.2 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系统的数学模型 |
2.2.1 过程模型 |
2.2.2 控制约束 |
2.2.3 系统模型的简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变量ARX-Laguerre模型的PID预测控制算法 |
3.1 多变量ARX-Laguerre模型推导 |
3.1.1 ARX模型 |
3.1.2 多变量ARX-Laguerre模型 |
3.2 MALMPC-PID算法推导 |
3.2.1 基于多变量ARX-Laguerre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 |
3.2.2 MALMPC-PID算法 |
3.3 模型参数辨识 |
3.4 稳定性分析 |
3.5 仿真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变量ARX-Laguerre模型的分数阶PID预测控制算法及参数优化 |
4.1 MALMPC-FOPID算法 |
4.1.1 分数阶PID控制算法 |
4.2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参数寻优 |
4.2.1 差分进化算法 |
4.2.2 MALMPC-FOPID算法的参数寻优 |
4.3 仿真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的混杂系统建模与模型预测控制 |
5.1 混杂系统建模方法 |
5.1.1 混合逻辑动态模型 |
5.1.2 MLD建模步骤 |
5.1.3 DHA框架与HYSDEL建模语言 |
5.2 基于MLD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
5.3 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MLD建模与模型预测控制 |
5.3.1 MLD模型的建立 |
5.3.2 仿真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预见控制理论在容错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预见控制的文献综述 |
2.1.1 预见控制的研究背景 |
2.1.2 预见控制的研究方法 |
2.1.3 预见控制的研究现状 |
2.2 容错控制的研究综述 |
2.2.1 容错控制的研究背景 |
2.2.2 故障分类 |
2.2.3 容错控制的研究方法 |
2.2.4 容错控制的研究现状 |
2.3 滑模控制的研究综述 |
2.3.1 滑模控制的研究背景 |
2.3.2 滑模控制的研究方法 |
2.3.3 滑模控制的研究现状 |
3 一类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容错预见控制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容错预见控制器的设计 |
3.4 控制器存在的条件 |
3.5 数值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一类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容错预见控制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增广系统的构造和时滞变换 |
4.4 控制器的存在条件 |
4.5 数值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5 一类连续时间广义系统的容错预见控制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脉冲消除和受限等价变换 |
5.4 增广系统的构造 |
5.5 控制器存在的条件 |
5.6 数值仿真 |
5.7 本章小结 |
6 一类离散时间广义系统的容错预见控制 |
6.1 引言 |
6.2 问题描述 |
6.3 受限等价变换 |
6.4 增广系统构造和时滞变换 |
6.5 控制器的存在条件 |
6.6 数值仿真 |
6.7 本章小结 |
7 一类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滑模容错预见控制 |
7.1 引言 |
7.2 问题描述 |
7.3 预见滑模面的设计 |
7.4 滑模容错预见控制器的设计 |
7.5 数值仿真 |
7.6 本章小结 |
8 一类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滑模容错预见控制 |
8.1 引言 |
8.2 问题描述 |
8.3 预见滑模面的设计 |
8.4 滑模容错控制器的设计 |
8.5 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
8.6 数值仿真 |
8.7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几类带有时滞的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 |
第2章 基础理论准备 |
2.1 时滞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
2.2 时滞神经网络系统概述 |
2.3 时滞忆阻神经网络系统概述 |
2.4 时滞系统基础理论简介 |
2.4.1 时滞系统研究方法——LKF法 |
2.4.2 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简介 |
2.5 符号说明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种考虑网络诱导延迟的事件触发网络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主要推论 |
3.4 数值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种利用时滞分割判断广义神经网络全局指数稳定性的新方法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主要推论 |
4.4 数值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正则贝塞尔-勒让德不等式的时滞忆阻神经网络指数同步控制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主要结论 |
5.4 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小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他科研成果 |
(8)信息物理系统的事件触发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事件触发策略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事件触发的CPS研究现状 |
1.3 基础知识介绍 |
1.3.1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
1.3.2 鲁棒控制基础理论 |
1.4 相关引理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2章 CPS的双端离散事件触发控制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 |
2.3 稳定性分析 |
2.4 控制器设计 |
2.5 仿真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PS的双端动态事件触发控制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稳定性分析 |
3.4 控制器设计 |
3.4.1 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
3.4.2 动态事件触发最小时间间隔 |
3.5 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PS的双端自适应事件触发控制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稳定性分析 |
4.4 控制器设计 |
4.5 仿真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线性自抗扰控制分析、设计及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自抗扰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 |
1.2.1 发展历程 |
1.2.2 研究成果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线性自抗扰控制 |
2.1 引言 |
2.2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
2.3 基于微分平坦的线性自抗扰控制 |
2.3.1 微分平坦 |
2.3.2 基于微分平坦的线性自抗扰控制 |
2.4 模型辅助的线性自抗扰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鲁棒度的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 |
3.1 引言 |
3.2 二阶LADRC |
3.3 参数整定准则 |
3.3.1 系统性能指标 |
3.3.2 鲁棒性指标 |
3.3.3 PID整定公式 |
3.4 二阶LADRC参数整定公式 |
3.5 基准模型仿真 |
3.5.1 模型简化 |
3.5.2 仿真结果 |
3.6 重力排水水箱仿真实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延迟系统改进线性自抗扰参数整定 |
4.1 引言 |
4.2 延迟系统LADRC控制的局限性 |
4.3 改进自抗扰控制设计 |
4.3.1 DD-ADRC控制器 |
4.3.2 SP-ADRC控制器 |
4.4 改进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公式 |
4.4.1 参数整定准则 |
4.4.2 参数优化指标 |
4.4.3 标称FOPDT模型改进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公式 |
4.4.4 FOPDT模型改进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公式 |
4.5 基准对象仿真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内模控制的改进自抗扰控制分析及整定 |
5.1 引言 |
5.2 TDF-IMC控制结构 |
5.3 SP-MADRC控制器分析及参数整定 |
5.3.1 基于TDF-IMC的SP-MADRC控制器分析 |
5.3.2 基于TDF-IMC的SP-MADRC参数整定 |
5.3.3 仿真研究 |
5.4 PO-MADRC控制器分析及参数整定 |
5.4.1 基于TDF-IMC的PO-MADRC控制器分析 |
5.4.2 基于TDF-IMC的PO-MADRC参数整定 |
5.4.3 仿真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用: 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 |
6.1 引言 |
6.2 负荷频率控制系统(LFC) |
6.2.1 单区域负荷频率控制系统 |
6.2.2 多区域互联负荷频率控制系统 |
6.3 基于估计状态的F-ADRC控制(EF-ADRC) |
6.4 单区域LFC系统EF-ADRC控制 |
6.4.1 再热机组系统 |
6.4.2 水轮机机组系统 |
6.5 四区域互联LFC系统EF-ADRC控制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1.2.2 可行性分析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绿色供应链理论文献综述 |
2.2 供应链博弈相关文献综述 |
2.2.1 竞合博弈相关文献综述 |
2.2.2 Bertrand博弈理论文献综述 |
2.3 时滞相关理论的应用文献综述 |
2.4 系统稳定性相关理论 |
第3章 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竞合博弈研究 |
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3.1.1 问题提出与假设 |
3.1.2 建立含时滞的绿色供应链模型 |
3.2 竞合博弈模型求解 |
3.2.1 集中决策下的博弈分析 |
3.2.2 分散决策下的博弈分析 |
3.3 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比较 |
3.3.1 数值模拟与分析 |
3.3.2 结果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价格博弈分析 |
4.1 集中决策模型的建立 |
4.1.1 条件假设 |
4.1.2 建立Bertrand价格博弈模型 |
4.1.3 引入时滞 |
4.2 平衡点及局部稳定性 |
4.3 数值模拟与分析 |
4.3.1 价格调整系数的影响 |
4.3.2 时滞对系统的影响 |
4.3.3 延迟决策对系统的影响 |
4.3.4 混沌控制 |
4.4 对比与分析 |
4.4.1 分散决策模型的建立 |
4.4.2 数值模拟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时滞系统控制发展历程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煤基合成柴油与活化热氛围调控的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研究[D]. 张浩. 吉林大学, 2021
- [2]非线性时滞机械臂系统的稳定性与振动控制[D]. 邓志巨.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3]时滞位置反馈对一类双边电容型微谐振器系统复杂动力学特性的控制[D]. 刘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4]基于扭振减振器的轧机轴系扭转振动特性分析及控制研究[D]. 王营辉. 燕山大学, 2021
- [5]重油催化裂化分馏塔的控制策略研究[D]. 邵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6]预见控制理论在容错控制中的应用[D]. 贾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7]几类带有时滞的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D]. 宋星星.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8]信息物理系统的事件触发控制研究[D]. 陈万杰.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9]线性自抗扰控制分析、设计及整定[D]. 张彬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具有时滞的绿色供应链博弈分析[D]. 鞠世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