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通信分系统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韩凯[1](2019)在《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包括在东海、南海海域开展生命救助、海洋安全监管、海上指挥管理,打击海上各种违法活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海事巡逻船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现役的千吨级海事巡逻船功不可没,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几个问题:由于吨位低,对抗恶劣海况能力有限,无法执行远海任务;系统通联手段少,近海通信方式依靠运营商的移动网络,移动基站覆盖不到的地方使用微波,但微波通信也会受到距离的制约,影响远海执行任务的能力;千吨级海事巡逻船的通信装备配置低,影响海事船编队指挥和综合指挥能力。所以为了加快推进国家相关规划布局的实施,有效提高我国海事部门应对远海海域执行任务的要求,需要建造一艘综合能力更强、能够适应全球海域内执行海事应急处置任务的新型的万吨级海事船。本文通过对某万吨海事船通信网络进行需求调研,针对需求性分析结果,确定通信网络由海事业务网、航行保障网与日常保障网组成。制定该通信网络拟采用的技术包括:IP地址分配、组播路由、服务质量(QOS)等。总体架构借鉴军事信息网络体系理论基础,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技术和业务、控制、承载分离的思想,技术分层上采用“四层两面”架构。通过对系统总体架构的深入研究,三网基础部分采用统一技术体制构建承载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由IP体制统一承载。根据业务需求设计了三网基础部分的网络架构,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路由协议,VL AN划分。明确三网各分系统的功能、性能、内外接口等要求,完成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对方案中采用的设备进行选型。通过搭建环境进行参数配置,验证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合理、可行。该通信网络方案满足不同业务子系统、不同接入方式、不同类型业务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的要求。通过运用业务分类、流量监测、队列调度、带宽控制及层次化QOS策略,按需实现精细化的流量控制、端到端的可靠传输等服务。该方案实现了预期设计目标,为后续项目的工程实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孔慧珍[2](2015)在《流程视角下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研究的背景是现代战争日益高技术化、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上升、我国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日趋复杂、民用工业动员体系建设普遍受到各国重视,并且民用工业动员的敏捷性不断提高。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拓展民用工业动员体系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是新时期我国民用工业动员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工业动员“十二五”规划》,深化工业动员体系化建设的需要。本论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以及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概念,分析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特点、建设目标及影响因子;构建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结构模型;探讨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在动员准备、动员实施和动员复员三个阶段的运行机理以及动员流程;以动员实施流程为重点,运用Petri网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实施流程的Petri网模型,结合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民用工业动员体系和动员流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地界定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和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概念,深入地探讨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内涵、特点、建设目标以及影响因子。认为动员响应的快速性、动员任务的适应性、动员强度的适量性、动员成本的最小化和动员结果可靠满意是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重要特征;快速实现平战转换、满足多样化动员需求、适应不同强度动员需求和降低对经济系统的扰动是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建设目标;需求因子、战略因子、对象因子、环境因子以及技术因子等是影响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第二,提出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的组织方式,构建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结构模型;以体系的结构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体系的运行的层次驱动模型,并从动员准备、动员实施和动员复员三个阶段,分析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运行机理,提出了“三级协同共目标”动员准备运行机理、“三层五环节一目标”动员实施运行机理以及“三层五环节一目标”复员运行机理。第三,运用体系的理论结构模型和体系运行的层次驱动模型,分析了我国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结构及运行机理,发现了我国现有民用工业动员体系存在分系统内部纵向层级较多、管理方式欠灵活、行业之间配合不默契以及动员联盟成员筛选不尽科学合理等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运行效率较低的问题,为优化我国民用工业动员体系提供了参考。第四,提出了动员准备、动员实施和动员复员三个阶段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动员流程,并以动员实施过程为重点,构建了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动员实施流程的Petri网模型。借助该模型,深入分析了河北省“7?21”洪涝灾害救援流程和灾后重建流程,发现了实际救援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各县获得和上报灾情信息不同步、顺序执行流程较多,延长了动员执行时间,不利于提高流程执行效率等问题,以及在警情预报、不同动员流程衔接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动员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动员流程优化加强动员教育、提高动员意识等建议。
郭嘉俭[3](2015)在《发挥“北斗一号”卫星转发系统的优势更好为“金水工程”服务(节选)》文中研究说明此文发表于2003年《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并获优秀论文奖。作者郭嘉俭长期从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应急通信联动应用研究。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北斗卫星在早期的应用情况。水文监测曾经是北斗的主要应用领域,通信盲区也是北斗系统大有作为的空间。我们今天阅读发表于十几年前的这篇文章,从中可以领悟到北斗应用的历史进程。
陆一忠[4](2014)在《防汛防旱移动式应急指挥所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江苏省防汛防旱移动式应急指挥所是由车载平台、电子信息、综合保障等分系统组成,与省防汛防旱指挥中心构成固定加机动的一体化应急平台,具有指挥调度、信息接收与处理、通信保障、视频会商等功能。作为省防汛防旱机动指挥中心,防汛抗旱移动式应急指挥所实现防汛应急指挥手段上的延伸,为各类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提供现场支持。
王新文[5](2013)在《鄄城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网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高发性、高致害性、广扩散性的特点,应急指挥中心可对涉及电网安全的隐患、事故和突发性灾害进行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形成决策建议,协调、控制和管理可用应急资源,高效应对紧急事件。本文即是以鄄城县供电公司的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为研究内容。论文完成了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了该系统方案。系统主要包括基础支撑分系统,实时信息接入分系统和集中控制分系统。其中,基础支撑分系统主要包括中心场所环境建设与综合布线、拾音及扩声、视频采集及显示,可实现音视频一体化会议和调度演练等功能;实时信息接入分系统主要实现调度信息接入,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接入和地市级新闻有线频道接入。集中控制分系统则主要实现各分系统的集中协调、控制和管理。该系统能接入、上传电力生产、调度、营销、配网GIS、潮流及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实时视频监控等实时信息,实现多类别业务信息流汇集和展示,满足了应对鄄城县域的电网综合监控,紧急事件视频会商和应急处置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工程实用价值。
李亚中,张建刚,刘庆涛[6](2012)在《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空间资源介绍》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亚洲2号卫星已达寿命期,水利部进行了卫星转发器接续和主站改造工程,目前新一代水利卫星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新一代水利通信卫星采用亚洲5号和亚太6号通信卫星空间资源,为保证防汛卫星通信网在强降雨条件下可靠工作,增加C波段卫星资源,组成Ku+C双星双波段卫星通信网。详细介绍卫星承载平台的结构和特点、转发器的技术性能和关键参数,并简要介绍有效载荷、监控系统等内容,以期使广大水利工作者了解和利用卫星通信。
董侬生[7](2011)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软件建设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的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系统工程,对全国水利信息化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一期工程于2011年1月6日通过了水利部的竣工验收。文章总结了指挥系统的结构特征,阐述了系统建设策略和技术路线,并对松耦合策略设计的软件体系结构进行重点介绍,为即将开始建设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及其他类似的大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提供借鉴。
胡亚林,赵琛[8](2008)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目标及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由信息采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决策支持系统和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等5个分系统组成。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近收尾阶段,按照边建设、边发挥效益的原则,已建和大部分在建项目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显着的作用。二期工程要在一期工程框架和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工情信息采集、旱情信息系统采集建设,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和水平。
王锐,辛晓立,李德东[9](2008)在《多媒体通信技术在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论述了多媒体通信技术概念和技术,介绍了这一技术在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建设好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
任祖春[10](2005)在《嫩江右侧主要支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文中提出论文在综述了国内外水情自动测报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嫩江右侧流域的自然地理特性、暴雨洪水特性、水利工程运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根据所研究流域的特点,并结合实际防汛工作的要求,确定了系统的站网布设、洪水预报、通信组网方案,明确了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维护管理任务。嫩江右侧主要支流是嫩江干流洪水的主要来源,暴雨径流量大,汇流速度快,但由于水文测站密度远远低于流域平均水平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很难掌握流域水雨情变化情况,不能满足防汛需要。系统覆盖范围为嫩江干流尼尔基以下至三岔河口区间及右侧主要支流诺敏河、黄蒿沟、阿伦河、音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霍林河流域。在嫩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依据防洪对象的重要性和水文测站情况,选取了9个防洪预报控制断面,并拟定了洪水预报配置方案。经过站网论证,拟定了系统规模,即:系统中心1个,省级中心站3个,系统分中心站8个,遥测站284个,在遥测站中,新建198个,利用己建系统测站86个。基本确定了系统通信组网方案和系统工作体制。提出了系统运行管理方式,初步落实了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对该项目建议书中的遥测站网进行实地电路测试和分析论证,在工作中发现项目建议书阶段拟定的站网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论文作者进一步调整、优化,适当减少人迹罕至、交通不便、安装维护困难地区的测站;适当减少电路不畅、通信困难的测站:调整后的遥测站网基本合理,达到了优化要求。由于嫩江右侧主要支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大部分测站位于大兴安岭山区和原始森林地带,建设和运行环境恶劣,建设投资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经过站网调整,降低了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等费用,建议嫩江右侧主要支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静态总投资由原来的6095万元调整为5640万元。论文更为突出的是考虑到了嫩江流域现有的3个测报系统和正在建设中的4个测报系统的不同特点,要把具有不同传输体制、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分系统包含在整个网络之中,这需不同型号的设备、不同的数据库结构的测报系统完全兼容起来,统一到同一个大系统之中。关键词:嫩江,主要支流,水情,测报系统
二、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通信分系统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通信分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海事船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设计思路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需求分析 |
2.1 需求六性分析 |
2.2 业务需求分析 |
2.3 网络组成分析 |
2.4 拟采用技术分析 |
2.4.1 组播路由 |
2.4.2 IP地址规划 |
2.4.3 服务质量(QoS)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总体架构 |
3.2 海事业务网 |
3.2.1 基础网络设计 |
3.2.2 编队宽带通信分系统 |
3.2.3 船机高速数据传输分系统 |
3.2.4 统一通信平台分系统 |
3.2.5 海事综合业务分系统 |
3.2.6 视频会议分系统 |
3.3 航行保障网 |
3.3.1 基础网络设计 |
3.3.2 维护保障信息分系统设计 |
3.3.3 视频监视分系统设计 |
3.4 日常保障网 |
3.4.1 基础网络设计 |
3.4.2 船载手机通信分系统 |
3.4.3 船载IPTV分系统 |
3.5 网络安全 |
3.5.1 概述 |
3.5.2 系统方案设计 |
3.5.3 设备清单 |
3.6 实现与验证 |
3.6.1 基础网络方案的实现 |
3.6.2 基础网络方案验证 |
3.6.3 实现与验证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要指标测试 |
4.1 测试环境 |
4.2 限速方案的选择 |
4.2.1 备选方案 |
4.2.2 备选方案的比较 |
4.2.3 最终的限速思路 |
4.3 Hqos policy pq |
4.3.1 测试一、各优先级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限速精度 |
4.3.2 测试二、各优先级队列的限速独立性 |
4.3.3 测试三、各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式为pq |
4.3.4 测试四、各pq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允许的突发报文数量 |
4.4 QoS gts |
4.4.1 测试一、各优先级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的限速精度 |
4.4.2 测试二、各优先级队列的限速独立性 |
4.4.3 测试三、各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式为pq |
4.4.4 测试四、各pq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允许的突发报文数量 |
4.5 测试结论 |
4.5.1 Hqos policy pq限速 |
4.5.2 qos gts限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流程视角下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的必要性 |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民用工业动员 |
1.2.2 动员理论新发展 |
1.2.3 动员体系 |
1.2.4 动员体系建设 |
1.2.5 动员体系及流程建模 |
1.2.6 Petri网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 |
2.1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及其特征 |
2.1.1 民用工业 |
2.1.2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 |
2.1.3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 |
2.1.4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特征 |
2.2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 |
2.2.1 快速实现平战转换 |
2.2.2 满足多样化动员需求 |
2.2.3 适应不同强度动员需求 |
2.2.4 降低对经济系统的扰动 |
2.3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的影响因子 |
2.3.1 需求因子 |
2.3.2 战略因子 |
2.3.3 对象因子 |
2.3.4 环境因子 |
2.3.5 技术因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构成及运行机理 |
3.1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构成 |
3.1.1 构成要素分析 |
3.1.2 体系结构分析 |
3.1.3 系统功能分析 |
3.1.4 分系统的结构 |
3.1.5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各部分之间关系 |
3.2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运行机理 |
3.2.1 体系运行的驱动因素分析 |
3.2.2 体系运行的层次驱动模型 |
3.2.3 体系的运行机理 |
3.3 我国民用工业动员体系分析 |
3.3.1 体系结构分析 |
3.3.2 体系的运行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动员流程 |
4.1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动员流程 |
4.1.1 敏捷动员准备流程 |
4.1.2 敏捷动员实施流程 |
4.1.3 敏捷动员复员流程 |
4.1.4 敏捷动员流程小结 |
4.2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动员流程建模 |
4.2.1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流程组成维度分析 |
4.2.2 基于Petri网的民用工业敏捷动员流程建模思路 |
4.2.3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动员流程的Petri网模型 |
4.2.4 动员实施阶段的Petri网模型 |
4.3 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的Petri网模型分析 |
4.3.1 模型的正确性分析 |
4.3.2 模型的时间性能分析 |
4.3.3 稳定状态概率分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案例概述 |
5.2 模型构建 |
5.2.1“7?21”洪涝灾害救援动员流程及Petri网模型 |
5.2.2“7?21”洪涝灾害救援动员流程优化 |
5.2.3“7?21”洪涝灾害救援动员优化模型 |
5.3 优化后模型分析 |
5.3.1“7?21”灾害事件Petri网模型正确性定性分析 |
5.3.2“7?21”灾害事件Petri网模型时间性能分析 |
5.3.3“7?21”灾害事件Perti网模型工作流程的性能分析 |
5.4 其他问题分析 |
5.5 基于案例分析的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建议 |
5.5.1 加强动员基础设施子系统建设 |
5.5.2 加强动员信息子系统建设 |
5.5.3 加强动员流程优化 |
5.5.4 加强动员意识教育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与成果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防汛防旱移动式应急指挥所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1.必要性 |
2.可行性 |
二、项目开发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方案 |
1.总体思路 |
2.技术方案 |
三、项目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
1.主要功能 |
2.主要特点 |
四、项目实施的效果 |
(5)鄄城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系统需求 |
2.1 项目背景 |
2.2 功能要求 |
2.2.1 应急指挥 |
2.2.2 事故防范演练及调度培训 |
2.2.3 电视电话会议 |
2.2.4 保供电应急值班 |
2.3 分系统内容和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设计标准 |
3.3 设计思路 |
3.4 系统结构 |
3.5 分系统设计 |
3.5.1 基础支撑分系统设计 |
3.5.2 实时信息接入分系统 |
3.5.3 集中控制分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实现 |
4.1 基础支撑分系统 |
4.1.1 指挥中心场所环境与综合布线 |
4.1.2 远程视频会议分系统 |
4.1.3 拾音及扩声分系统 |
4.1.4 视频采集及显示分系统 |
4.2 实时信息分系统接入 |
4.2.1 网络设备 |
4.2.2 调度信息接入 |
4.2.3 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接入 |
4.2.4 地市级新闻有线频道接入 |
4.2.5 横向隔离装置调试 |
4.3 集中控制分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软件建设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特征 |
1.1 基本特征 |
1.2 工程特征 |
2 系统的建设策略 |
2.1 与硬件无关策略 |
2.2 与操作系统无关,与系统软件无关的策略 |
2.3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核心策略——松耦合 |
2.4 SOA理念 |
2.5 标准化问题 |
2.6“两台一库”结构 |
3 结语 |
(10)嫩江右侧主要支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第二章 系统的调研与思考 |
2.1 遥测站网布设 |
2.2 洪水预报 |
2.3 通信组网和设备选型 |
2.4 系统运行及管理 |
第三章 信息采集系统 |
3.1 流域概况 |
3.2 覆盖范围及建设目标 |
3.3 站网布设与论证 |
3.4 系统设备配置 |
3.5 系统土建设计 |
第四章 洪水预报系统 |
4.1 洪水预报控制断面 |
4.2 洪水预报方案配置 |
第五章 通信组网 |
5.1 设计原则与依据 |
5.2 通信组网方案比较 |
5.3 通信组网设计 |
5.4 超短波通信电力计算 |
第六章 信息传输系统 |
6.1 系统功能 |
6.2 数据格式 |
6.3 数据处理 |
6.4 系统传输体制 |
6.5 系统可靠性设计 |
第七章 系统运行管理体制 |
7.1 各级中心站的管理任务 |
7.2 系统年运行管理费 |
7.3 系统运行管理维护费实施方案 |
7.4 投资估算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四、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通信分系统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D]. 韩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2]流程视角下民用工业敏捷动员体系建设研究[D]. 孔慧珍.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3]发挥“北斗一号”卫星转发系统的优势更好为“金水工程”服务(节选)[A]. 郭嘉俭. 卫星导航定位与北斗系统应用2015——北斗耀全球 璀璨中国梦, 2015
- [4]防汛防旱移动式应急指挥所开发与应用[J]. 陆一忠. 中国水利, 2014(01)
- [5]鄄城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应用[D]. 王新文.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6]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空间资源介绍[J]. 李亚中,张建刚,刘庆涛. 水利信息化, 2012(05)
- [7]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软件建设策略分析[J]. 董侬生. 中国防汛抗旱, 2011(02)
- [8]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目标及进展[J]. 胡亚林,赵琛. 中国水利, 2008(19)
- [9]多媒体通信技术在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应用[J]. 王锐,辛晓立,李德东.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6)
- [10]嫩江右侧主要支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D]. 任祖春. 河海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