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部信息披露的会计难点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匡效良[1](2013)在《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质量及其预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浪潮,各国企业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现象日益凸显。由于企业跨行业和跨地区经营的盈利能力、风险水平、发展速度、发展机会、资本需求、未来前景等大相径庭,对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报告的合并财务报表已经不能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而分部信息针对企业跨行业和跨地区的经营情况进行了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合并财务报表的上述缺陷。然而,从分部信息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编制和披露等诸多问题,使得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遭到使用者的质疑。那么,目前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现状如何?分部信息是否具备预测价值?分部信息的披露质量对其预测价值是否有影响?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和改进分部信息相关披露准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2011年度报告中的分部信息作为数据样本,对其分部信息的披露现状、分部盈利信息的预测价值(包括绝对预测价值和相对预测价值)及其与分部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首先,本文从披露分部信息的企业数目、分部信息的披露形式、披露的详细程度、明晰性以及分部报告的整体披露情况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自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实施以来,我国分部信息披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体现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企业逐年增多;分部信息的披露形式也从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转向同时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但是,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采用分部报告会计附表形式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数目不多;分部信息披露内容的详细程度前后不一致;存在重复披露情况;财政部关于分部报告准则的重大变化——采用经营分部形式报告分部信息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分部项目的披露不完全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证监会和财政部之间关于分部信息规范标准不一造成的。其次,本文通过配对T检验方法对分部收入/收益信息与合并收入/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检验了分部盈利信息披露质量与预测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基于分部数据进行的预测准确性比基于合并数据进行的预测准确性要高,且分部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其预测能力就越强。最后,本文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规范有所帮助。
祝兵[2](2012)在《我国新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研究 ——以我国2007-2010年电力上市公司为例》文中指出目前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此时企业所提供的单纯的合并报表信息,由于对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运营会计信息的高度概括性,已经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决策需求,能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跨行业、跨区域运营信息的分部报告便应运而生。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变革,分部报告披露方式先后经历了“行业法”“风险和报酬法”和“管理法”,由于“管理法”更契合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目标,也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受托管理责任的解脱,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推广。“管理法”是分部报告披露方式的重大进步,然而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验证性外,最重要的是,其将分部信息披露的自主权完全给予企业管理层自身,极易使会计信息的披露陷入矛盾性困境,例如企业以自身管理架构为理由,将企业整体作为一个运营分部便无需披露分部报告,或者掩饰一些运营状况不佳的经营分部等,因此,必须对“管理法”的应用在该方法思想指导下做出一定的规范,本文认为应当主要从经营分部的确定入手。本文重新审视了经营分部确定依据,认为经营分部的确定依据应当是据此可以确保企业差异性的业绩评价和资源分配制度安排能够合理运转。另外,本文从绩效评价和资源分配密切相关的企业战略和管理架构两个角度,分析了经营分部确定的战略和组织自测或评价标准。“管理法”本身的缺陷是我国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但是,更主要的原因仍然是目前我国企业对该准则的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以我国2007—2010年持续运营的沪深两市电力上市公司为例,对我国分部报告准则两个阶段即2007—2008年“风险和报酬法”阶段和2009起始的“管理法”阶段的应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电力行业新能源电力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背景下,我国电力上市公司能够披露分部报告的公司只占少数,大部分仅按照证监会要求在董事会报告中分行业、分产品和分地区进行简略披露,即便是简略披露也并不完善。“管理法”阶段经营分部的确定也是喜忧参半,结合其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新能源电力分部信息披露甚少。而且,国际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都能够较好地披露分部报告,而国内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则绝少,分部报告准则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务所对其能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披露会计信息负有合理保证的责任,因此,不论是企业自身还是第三方审计事务所都应当加强对分部报告准则的重视程度。我国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状况不佳主要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存在密切关系,无法形成分部信息披露的倒逼市场机制,当然也与我国企业自身运营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法”本身缺陷有关,未来分部报告准则的推广应用需要企业自身、会计信息使用者、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及准则实施监管机构等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曾丽雅[3](2012)在《我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体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众多企业突破了传统单一的经营领域和地域范围,向跨国界、跨行业、跨地区等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如果企业还仅以合并财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往往会隐匿了企业内部各分部的重要消息,使信息使用者不能全面地了解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状况。分部报告的出现刚好补救了这种状况,其在证券市场中的有用性使对分部信息披露和规范的研究也开始不断增加。《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以下简称CAS35)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但国内很少有文章完整系统地研究其实施效果。本文尝试通过经验性研究方法,从信息的“量”和“质”两个角度检测CAS35的实施效果与影响。本文的结构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文章的研究主题——分部报告准则的实施效果。第二部分是分部报告相关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关于分部报告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评价,分析国内外对分部报告的研究状况。第三部分是分部报告的理论分析,分别从分部的划分、报告分部的确定、披露形式和披露内容这些方面来介绍分部报告,并以信息经济学中的“优良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分部报告准则实施情况的统计分析,主要从信息“量”的角度分析分部报告准则实施之后信息数量是否增加。本章根据FASB提出的准则改进标准设计三个研究问题:(1)企业在CAS35下实际采用的分部报告形式是什么?(2)CAS35的执行结果是否产生更多的报告分部数量?(3)CAS35下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是否增强?通过分析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4年——2009年间分部报告的披露情况,发现我国持续披露分部报告的企业数量占整个上市企业数量的比重并不高;企业多以业务分部作为主要报告分部形式;分部报告准则执行之后分部信息的信息数量确实增加了。第五部分是分部报告准则实施情况的实证分析,主要从信息“质”的角度分析分部报告准则实施之后信息质量是否提高。本章将样本企业按照报告分部的单一性和多样性进行分组,并从中抽取三组样本企业:(1)pre-35披露单一分部而post-35披露多分部的企业;(2)pre-35和post-35都披露多分部的企业;(3)pre-35和post-35都披露单一分部的企业,对这三组数据的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论表明CAS35使会计信息得到了改善,增加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针对研究结果从分部报告准则的实施环境和准则本身两个方面提出完善分部报告准则的相关建议。规范准则实施环境的建议包括:(1)加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分部报告的关注程度;(2)保持市场监管机构和准则制定机构的工作协调一致;(3)加强会计人员对分部报告准则的学习。完善准则自身的建议包括:(1)分部报告目标具体化;(2)披露内容完备化;(3)行业概念明晰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比研究了CAS35实施前后,分部信息的披露情况,发现CAS35的实施增加了会计信息数量,并提高了会计信息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另外,建立了分部应披露项目的评分标准,量化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更直观的反映出CAS35实施前后分部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据有限,而且需要手工收集样本,分部报告披露的业务分部也不是很规范,在进行统计过程中难免掺杂一些主观判断,影响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另外,文章只对业务分部进行相关研究,缺少对地区分部报告的研究;最后,文章没有考虑企业上市年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等一些影响因素,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姜莉莉[4](2011)在《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的集团公司及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而这些企业的财务报告成为各个财务信息需求者重点关注的话题。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集团企业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报表从整体上给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一部分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合并财务报表,作为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同时,它也掩盖了集团由于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而使集团内部各部门面临不一样的风险和机会,不同的盈利水平和增长趋势,使信息使用者很难作出准确的、全面的、理性的判断。分部报告作为合并报表的补充,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美国就鼓励企业对国外经营分部作出单独会计信息披露。1976年,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经营分部的财务报告》,要求公司按照行业或者地理分部来披露分部会计信息。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规定,企业披露分部信息,应当区分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分部报告向财务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公司不同分部的详细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它可以帮助使用者通过具体分析不同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去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合理预测和判断企业发展趋势。本文将要讨论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方面相关问题。笔者将文章分成五个部分包括:引言、国内外文献综述、分部报告相关理论知识、分部报告的理论框架、讨论中外关于分部报告的会计准则及我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完善、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对策、结论。
姜涛[5](2010)在《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研究》文中提出当前证券市场迅猛发展,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有关机构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着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大量的财务信息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因此,企业的会计报表成为了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是涵盖整个企业集团的聚合信息,虽然它可以展示出集团的全貌,却同时遮掩了集团中处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情况。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问题—对策”研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对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次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发现问题,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经验,主要是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先进研究成果。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分部信息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对分部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第三部分是我国分部信息披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准则的应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第四部分是中外分部信息披露比较与借鉴;第五部分是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有用性研究,从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入手,得出结论:我国分部信息很有必要进行披露,但是披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六部分提出相应的措施。
郭新秋[6](2010)在《我国分部报告现状及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部报告是披露企业分行业、分地区经营的财务信息,可以弥补合并财务报表的不足,有利于投资者把握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但我国对分部报告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分部报告的分析与利用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分部报告的发展现状的了解,分析了分部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朱俊虹[7](2009)在《上市公司分部报告决策有用性研究》文中提出在并购浪潮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领域开始逐渐向其他行业和地区进行延伸。在这种背景之下,合并会计信息已经不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分部报告作为合并报表的重要补充便应运而生,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合并报表的缺陷。随着分部报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也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国目前的分部报告的披露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分部报告的披露是否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对分部报告准则规范的制定以及提高分部信息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国内外分部信息披露准则规范制定的分析和探讨中发现,各个国家的准则完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分部信息的需求程度也逐渐增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上市公司更多的关注扩充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容量和提高其披露的质量。但是,通过对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披露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行业和地区划分的确定缺乏可操作的统一标准,各企业划分标准单一性和主观性较强,使得企业间衡量的可比性大大降低,这样难免增加了信息使用者利用分部信息做出决策的难度。本文还从分部报告的预测能力和分部报告与风险评估的关联性两个方面对其决策有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预测能力分析过程中,通过抽取沪市上市公司的大量样本,借鉴Kinney及Balakrishnan的模型,对业务分部报告和地区分部报告的预测能力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研究业务分部信息的预测能力时,将筛选出的样本数据分别代入合并收入预测模型和分部收入预测模型,从而分别得到了不同预测模型下的估计值。研究结论显示分部数据下的预测模型与合并数据下的预测模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分部模型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测信息。而在研究地区分部信息的预测能力时,本文先根据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Balakrishnan等人的分部模型进行了适当修改,重新得出了新的研究模型,再在此基础上代入样本数据进而深入分析,最终同样得出分部信息具有较强预测能力这样的结论。在研究分部报告与风险评估的关联性时,本文借用国外文献的研究方法,以“协方差比”作为衡量多元化经营组合有效性的指标,分析了其与股票Beta值的相关程度。研究发现,股票Beta值与公司收益协方差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当多元化经营公司内分部间投资回报的负相关程度越高时,它们将比分部投资组合有效程度较低的公司获得更低的股票Beta值,即这类公司的收益变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收益变动的敏感程度降低,其面临的经营风险也会相对减小。最后,本文总结了在研究中所得到的结论和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从内容上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在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本文的研究框架,并简要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针对分部报告决策有用性这个问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回顾和梳理。在研究国外文献时,主要以分部信息披露与预测能力、分部信息披露与证券评价、分部信息披露与风险评估、股票价格影响和证券收益这四个方面的文献资料来分析,以论文发表时间作为排序标准,将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相互对比,以此来呈现研究结论的日趋成熟。而针对国内文献,主要是就我国研究现状做了相应的阐述,提出我国现有研究存在的缺陷和空白,对引申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做好相应的铺垫。第三章对分部报告披露要求及现状分析进行了相关评述。本章首先分析了国外的分部信息披露发展历程,在五次并购浪潮的推动下,对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需求也应运而生并最终达到了一个顶峰,西方国家的相关机构组织也开始制定相应的准则法规加以规范,并在不断的修订中日趋完善。而我国分部报告的准则规范的制定虽然较国外起步晚,但也在准则的不断修改过程中得以逐步走向正轨。第四章以分部报告预测能力理论研究作为铺垫,借用了国外相关文献的实证研究模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中符合条件的样本数据,分别对业务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的预测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虽然两项实证研究最终均得到分部信息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积极结论,但是模型本身以及样本数据所带来的局限性仍是不容忽视的,从而使得结论的普遍适用程度受到限制,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探讨的空间。第五章是从分部信息披露与风险评估相关性这个角度对分部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进行研究。本部分以投资组合理论作为实证分析的起点,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之一来源于对分散化投资从而降低风险的考虑。那么,如果公司在不同分部上的投入是有效的,那它势必不仅比单一化经营的公司承受更低的风险,而且其各个分部之间的收益也不是完全正相关的。而这些信息在仅披露合并报表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获得的,投资者也无法确定公司多元化经营是否为公司整体带来了好处。随着所披露信息的分解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者对多元化收益的了解程度得到相当的改善,那么他对公司的整体风险评价也会降低。为了证明这一结论,本文首先用协方差比这个定量指标来衡量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有效程度,然后使用线性回归方程依次测算样本内各家上市公司的股票Beta值,随之用统计方法测算二者的相关系数,用样本数据说明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相关关系,以此验证了之前结论的合理性。第六章是研究总结和政策建议,将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并相应提出了政策性的改进建议。从研究结果来看,本文的写作意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推动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起到了相当的积极作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本文以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作为研究背景,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新准则实施前后分部报告披露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与以往年度进行对比,从总体上考察新准则的实行是否有利于改善分部报告的披露情况。2、本文从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两个角度分别建立实证研究模型,并运用最近年度的最新数据用以验证,从而对分部报告的预测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地区分部报告预测能力进行研究时,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对国外原有研究模型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使得模型的应用更切合我国国情,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客观和合理。3、本文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协方差比对多元化经营公司的分部投资组合的有效性予以量化,并试图探讨其与市场风险的关联程度。针对国内对分部信息披露与风险评估相关性研究的空白,本文尝试利用投资组合的相关理论,在参考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信息与风险评估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有效的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风险这个结论是否得到我国经验数据的支持。当然,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数据方面的不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针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还不尽完善,披露的内容形式和规范程度还有待改进,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完全符合条件的样本数据还较少,即便最后得出了有积极意义的结论,但样本数据较少可能导致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受到一定限制,这给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阻碍。2、国外研究模型运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值得探讨。针对分部信息的实证研究在我国还存在较大的空白,这使得本文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借鉴国外的相关模型,在没有其他类似研究的参考之下,本文第一次大胆采用新模型对国内分部报告的预测能力进行研究,虽然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但其模型的适用与否仍然值得商榷,同时这也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深入探讨的空间。
杨辉[8](2008)在《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众多企业突破了传统单一的经营领域与地域范围,多元化经营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与此同时,因多元化经营带来的企业各分部利润率、未来前景和风险的差异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质量,从而使得有关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研究不断增加。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规定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国内学者尚未给出较为系统的回答。本文从信息披露具有经济后果这一主旨出发,结合我国分部报告发展和披露的现实状况,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市场评价和企业自身两大视角考察了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管理当局自身选择性披露的动机和监管部门的强制要求影响企业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行为。其中,分部报告的选择性披露与公司特征、保密动机、专有成本与代理成本有关;而准则因为具有强制力,对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决策构成了最大的约束因素。在强制性披露环境下,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程度(即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体现了管理当局权衡利弊的结果。具体来看,分部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对市场预测未来盈余能力的影响、对风险评估过程的影响、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市场反应和对分析师预测能力的影响等方面。第二,对2004—200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披露分部报告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披露分部报告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不高,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在逐步提高,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化,整体质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第三,分部报告信息分解的程度越高,市场对未来盈余的预测能力越强。即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提高能够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业绩,将未来的盈余信息体现在当期回报中,并且当期回报更多地体现未来盈余,当期盈余的预测作用下降。第四,分部信息按照行业分解的程度越高,公司价值越大。即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但每个分部披露的项目个数与公司价值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当披露项目个数超过6个时,增加的项目对公司价值没有显着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本文从两个视角扩展了国内关于分部报告经济后果的研究。国内关于分部报告经济后果的研究只有通过比较分部信息与合并信息预测准确性证明分部报告具有预测能力;分部报告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采用均值调整模型计算异常报酬率研究分部报告披露的市场反应。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检验了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对回报盈余关系的影响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第二,本文计算了分部报告的分解程度指标,作为分部报告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用来检验分部报告披露的经济后果,为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的价值相关性提供经验支持,为准则制定和披露监管提供理论支持。
赵晓丹[9](2007)在《分部报告及其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企业合并浪潮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经营日益频繁,分部报告作为合并报表必要的解释与补充,正日益受到关注。但是,我国对分部报告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分部报告的分析与利用也缺乏应有的重视。随着2006年初《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的出台,对分部报告的研究与分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那么,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现状如何?新准则有哪些创新与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如何在新的分部报告规范下运用分部报告进行分析决策?这是本文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本文立足于规范的系统分析,首先以分部报告产生的经济背景为起点,就分部报告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在结合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做法的基础上,对分部报告的确认、计量与披露做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分部报告准则制定的历史轨迹,并针对我国现状,探讨了新准则的创新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尝试性地提出了分析与利用分部报告的具体方法。本文的特色在于:1、对我国分部报告规范的历史演进做了比较完整的梳理。特别是对新准则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尚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2、通过对深市A股85家上市公司的抽样调查,探讨了我国分部报告实务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原因;3、依据哈佛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尝试构建了一个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的分部报告基本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鑫[10](2006)在《我国分部报告相关问题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企业合并的浪潮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已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区的限制。为了抵御风险,抢夺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的经营道路,而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跨地区、跨国界经营提供了条件。毋庸置疑,企业的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迄今为止,许多国家发布准则和制度规范分部信息的披露,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分部报告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我国对分部报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立足于规范的系统分析。首先,以分部报告产生的经济背景为起点,就分部报告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其次,回顾了国内外分部报告准则制定的历史轨迹。最后,针对我国现状,探讨了分部报告准则制定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部报告概述。本部分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分部报告的概念及其与财务报告的关系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接着,分析了分部报告的产生背景以及分部报告的作用,以求对分部报告的产生有一个较为动态的认识。第二部分:分部报告具体编制及其信息披露。本部分从理论上探讨了分部报告的相关问题,涉及到分部的界定,分部的划分,报告分部的确定,分部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和时间等方面。第三部分:我国分部报告的现状及与国际的比较。本部分从分部报告的历史沿革和国际发展态势出发,阐述不同社会背景下分部报告准则制定的演进,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关机构所作的贡献,深入考察分部报告准则在发展中的不断改进以及各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我国分部报告的披露同样经历了一个由放纵到约束,由自由到规范的过程。最后,总结出我国的分部信息披露已逐步与国际接轨。第四部分:对我国分部报告的评价及对其提出改进建议。分部报告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本文在肯定我国现行分部报告准则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其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研究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分部报告的一些初步设想,期望对我国分部报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所裨益。
二、分部信息披露的会计难点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部信息披露的会计难点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质量及其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
1.2.1 分部信息披露质量相关研究 |
1.2.2 行业分部信息披露预测价值相关研究 |
1.2.3 地区分部信息披露预测价值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研究贡献 |
第2章 分部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
2.1 分部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决策有用观 |
2.1.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理论 |
2.1.3 信息经济学优良理论 |
2.1.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我国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规定及其发展进程 |
2.2.1 证监会相关规定 |
2.2.2 财政部相关规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质量分析 |
3.1 研究样本 |
3.2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 |
3.2.1 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数目 |
3.2.2 分部信息披露的方式 |
3.2.3 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 |
3.2.4 分部信息披露的明晰性 |
3.3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披露的情况 |
3.3.1 2007-2008 上市公司的分部报告形式 |
3.3.2 2009 年以后上市公司按经营分部披露信息的情况 |
3.3.3 分部报告中分部项目的披露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部盈利信息的预测价值及其披露质量与预测价值的关系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1.1 分部与合并盈利信息的预测价值差异 |
4.1.2 分部盈利信息披露质量与预测价值的关系 |
4.2 研究设计 |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2.2 收入/收益预测值的计量模型 |
4.2.3 研究步骤 |
4.3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
4.3.1 分部与合并信息预测误差率的正态性检验 |
4.3.2 分部收入与合并收入预测价值的差异 |
4.3.3 分部收益与合并收益预测价值的差异 |
4.3.4 分部收入信息披露质量与预测价值的关系 |
4.3.5 分部收益信息披露质量与预测价值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相关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5.3.1 研究局限 |
5.3.2 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我国新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研究 ——以我国2007-2010年电力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贡献 |
2 分部报告披露的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 优良定理 |
2.3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
3 分部报告披露方式的改革发展 |
3.1 行业法的应用 |
3.1.1 行业法下企业报告分部的界定与信息披露 |
3.1.2 行业法的评价 |
3.2 风险和报酬法的应用 |
3.2.1 风险和报酬法下企业报告分部的界定与信息披露 |
3.2.2 风险和报酬法的评价 |
3.3 管理法的应用 |
3.3.1 管理法下企业报告分部的界定与信息披露 |
3.3.2 管理法的评价 |
4 管理法的矛盾性困境与解决途径 |
4.1 管理法的矛盾性困境 |
4.2 经营分部的确定依据 |
4.3 经营分部合理与否的评价标准 |
4.3.1 经营分部合理与否的战略标准 |
4.3.2 经营分部合理与否的组织标准 |
4.4 经营分部的层次性问题与合并问题 |
4.4.1 经营分部的层次性问题 |
4.4.2 经营分部的合并问题 |
5 我国 2007—2010 年电力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状况 |
5.1 样本选取 |
5.2 我国内地上市电力公司发展状况 |
5.2.1 电力企业的跨行业、跨区域发展 |
5.2.2 电力企业集团公司的组织管理 |
5.3 内地上市电力公司 2007—2010 分部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5.3.1 分部信息披露总体状况 |
5.3.2 分部确定标准状况 |
5.3.3 分部报告的信息披露状况 |
5.3.4 电力行业分部报告披露状况的总体评价 |
6 总结 |
6.1 结论与建议 |
6.1.1 “管理法”的进步与矛盾性困境 |
6.1.2 经营分部确定依据的新界定及其验证标准 |
6.1.3 企业自身应当加强分部信息的对外披露 |
6.1.4 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亟需规范 |
6.1.5 内资事务所应当加强对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状况的审计力度 |
6.2 本文的不足 |
6.2.1 经营分部的确定依据及其验证标准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
6.2.2 分部报告应用状况调查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
6.2.3 分部信息披露较差的原由有待全面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3)我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基本框架 |
2 分部报告相关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关于分部报告的文献综述 |
2.1.1 分部信息的信息含量研究 |
2.1.2 分部信息的质量特征研究 |
2.1.3 报告分部确认标准研究 |
2.1.4 分部报告准则的实施效果研究 |
2.2 国内关于分部报告的文献综述 |
2.2.1 分部信息的有用性研究 |
2.2.2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质量研究 |
3 分部报告的理论分析 |
3.1 分部报告的发展历程 |
3.2 分部的划分与报告分部的确定 |
3.2.1 分部的划分 |
3.2.2 报告分部的确定 |
3.3 分部报告的披露形式与内容 |
3.3.1 分部报告的披露形式 |
3.3.2 分部报告的披露内容 |
3.4 分部报告的理论基础 |
3.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4.2 有效市场理论 |
3.4.3 优良原理 |
4 分部报告准则实施情况的统计分析 |
4.1 研究问题的设计 |
4.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3 分析与讨论 |
5 分部报告准则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假设 |
5.1.2 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
5.1.3 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分类 |
5.2 实证研究结果与解释 |
5.2.1 研究变量的统计描述 |
5.2.2 实证结果 |
5.2.3 实证结果解释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创新点 |
6.4 研究局限 |
6.5 研究的后续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课题 |
(4)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4.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5.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1. 分部报告准则及规范方面 |
2. 关于分部报告的研究方面: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1. 分部报告的准则及规范方面 |
2. 分部报告的研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 |
3. 分部报告的研究:报刊中的文章 |
二、分部报告理论资源 |
(一) 分部报告理论基础 |
1. 哲学的整体与局部理论与分部报告 |
2. 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与分部报告 |
3. 管理学的决策理论与分部报告 |
4. 会计理论与分部报告 |
(二) 分部报告的涵义 |
1. 分部报告的界定 |
2. 分部报告产生的根本原因 |
三、分部报告的理论框架 |
(一) 分部报告的目标 |
(二) 分部报告信息质量特征 |
(三) 报告分部的确定 |
(四) 分部报告的内容 |
(五) 分部报告的信息披露方式和时间 |
四、中外分部报告准则与规范的发展与比较 |
(一)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及规范 |
(二) 国外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准则与规范 |
1. 美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发展 |
2. 英国分部报告准则规范的发展 |
3.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分部报告准则的发展 |
(三) 我国分部报告准则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
1. 我国分部报告准则存在的不足之处 |
2. 完善分部报告准则的建议 |
五、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质量情况的调查与评价 |
1. 2000—2008 年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情况调查研究 |
2. 2009—2010 年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情况调查研究 |
(二)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
1. 举中国石化(600028)为例来看我国的分部报告信息披露的发展 |
2.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3. 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分部报告的规范研究 |
1.2.2 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 |
1.2.3 我国分部报告的规范研究 |
1.2.4 我国分部报告实证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章 分部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2.1 代理理论 |
2.2 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
2.2.1 受托责任观 |
2.2.2 决策有用观 |
2.3 事项法 |
2.4 有效市场理论(EMH) |
2.5 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一般内容 |
2.5.1 分部报告的主体与编制基础 |
2.5.2 分部的确定 |
2.5.3 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
2.5.4 分部报告项目的确认和计量 |
2.5.5 分部信息披露模式 |
2.5.6 分部报告的信息内容 |
2.5.7 分部报告的披露方式和披露期间 |
第3章 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
3.1 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历史变迁 |
3.1.1 1994—1995:指导性的自愿披露 |
3.1.2 1996—1997:半强制披露 |
3.1.3 1998—2000 年:较为严格的强制披露 |
3.1.4 2002 年:比较完善的披露要求 |
3.1.5 2006 年至今 |
3.2 现行会计准则对于分部信息披露的规定及分析 |
3.2.1 关于分部报告的适用范围和编制基础 |
3.2.2 关于报告分部的确定 |
3.2.3 关于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
3.2.4 关于分部信息披露 |
3.3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应用状况调查 |
第4章 中外分部信息披露比较与借鉴 |
4.1 英、美国的分部信息披露规范 |
4.1.1 英国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发展 |
4.1.2 美国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发展 |
4.2 IASC 及其后续者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研究 |
4.3 分部信息的国际比较 |
4.3.1 SFAS 131 和IAS 14 的比较 |
4.3.2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IAS 14 的比较 |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有用性研究 |
5.1 分部信息披露的有用性规范分析—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例 |
5.2 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5.2.1 引言 |
5.2.2 研究假设 |
5.2.3 样本选择 |
5.2.4 模型选择 |
5.2.5 研究步骤及结论 |
第6章 完善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措施 |
6.1 完善准则的措施 |
6.1.1 改进重要性水平的确认方式 |
6.1.2 补充与金融企业有关的分部信息披露规范 |
6.2 关于重合法的应用 |
6.3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增加分部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 |
6.4 加强审计在提高分部信息披露质量中的监证职能 |
6.5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行业信息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附表1:股票的预测误差值 |
(7)上市公司分部报告决策有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分部报告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现状评述 |
3. 分部报告披露要求、现状及对决策有用性的影响 |
3.1 国外分部信息披露的发展 |
3.2 国内分部信息披露的发展 |
3.3 我国分部报告披露现状分析 |
3.4 分部报告披露现状对分部报告决策有用性实证研究的预期影响 |
4. 分部报告预测能力研究 |
4.1 预测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4.2 以业务分部报告为基础的预测能力分析 |
4.2.1 样本的选取 |
4.2.2 研究模型 |
4.2.3 实证研究方法及假设检验 |
4.2.4 研究结果及其局限性 |
4.3 以地区分部报告为基础的预测能力分析 |
4.3.1 样本的选取 |
4.3.2 研究模型及假设检验 |
4.3.3 统计检验结果及存在的研究局限 |
5. 分部信息披露与风险评估相关性研究 |
5.1 投资组合理论在多元化经营中的应用 |
5.2 实证研究方法 |
5.3 研究样本及研究结果 |
5.4 研究的不足 |
6. 研究总结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视角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四节 主要贡献 |
第二章 制度背景 |
第一节 分部报告的兴起 |
一、分部报告兴起的背景 |
二、分部报告在世界各国兴起 |
第二节 美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变迁 |
一、扩大多元化公司的披露要求 |
二、FASB的第14号会计准则(SFAS 14) |
三、FASB的第131号会计准则(SFAS 131) |
第三节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分部报告准则的变迁 |
一、IASC最初的分部报告准则IAS14(1981) |
二、IASC修订的分部报告准则IAS14(1997) |
三、国际分部报告准则最新进展IFRS8(2006) |
第四节 我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发展历程 |
一、证监会对分部信息的规定 |
二、财政部对分部报告的规定 |
三、评价我国分部信息披露规范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分部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
一、信息使用者需求 |
二、会计准则对信息需求的反应 |
三、管理当局决策模型 |
四、影响管理当局分部信息披露的因素 |
第二节 分部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
一、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
二、分部报告的经济后果 |
第三节 国内分部报告研究现状 |
一、准则实施情况 |
二、分部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
三、分部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
四、评论我国分部报告研究的现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分部报告实施情况描述性统计 |
第一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 |
一、披露分部报告公司的数目 |
二、可报告分部的数目 |
三、报告分部披露的项目 |
四、不同上市地点的影响 |
五、分部间转移价格的确定基础和分部会计政策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部报告披露质量与市场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文献回顾和假说提出 |
一、文献回顾 |
二、研究假说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界定 |
第四节 实证检验结果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部报告披露质量与公司价值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文献回顾和假说提出 |
一、文献回顾 |
二、假说提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界定 |
第四节 实证检验结果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和建议 |
一、研究启示 |
二、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9)分部报告及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国内文献回顾 |
三、研究逻辑及结构 |
第一章 分部报告概述 |
第一节 分部报告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分部报告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分部报告研究对我国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分部报告应解决的理论问题 |
第一节 分部报告的主体与编制基础 |
第二节 分部的确定 |
第三节 可报告分部的确定 |
第四节 分部报告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
第五节 分部信息披露 |
第三章 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现状及评价 |
第一节 我国分部报告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三节《企业会计准则第35 号——分部报告》相关问题研究 |
第四章 分部报告的分析与利用 |
第一节 分部报告分析的理论探讨 |
第二节 分部报告分析的案例研究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我国分部报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分部报告概述 |
(一) 分部报告的概念及其与财务报告的关系 |
1. 分部报告的概念 |
2. 分部报告与财务报告之间的关系 |
(二) 分部报告的产生背景及其作用 |
1. 分部报告的产生背景 |
2. 分部报告的作用 |
二、分部报告具体编制及其信息披露 |
(一) 分部和报告分部的确定 |
1. 分部的确定 |
2. 报告分部的确定 |
(二) 分部会计信息的披露 |
1. 分部信息质量特征 |
2. 分部信息的披露原则 |
3. 分部信息的披露方式 |
4. 分部信息披露的时间 |
三、我国分部报告的现状及与国际的比较 |
(一)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发展阶段 |
1. 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 |
2. 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 |
3. 半强制披露阶段 |
4. 较为严格的强制披露阶段 |
5. 修订完善阶段 |
(二) 分部报告的国际相关经验做法 |
1. 英国最早提出分部报告 |
2. 美国对分部报告的不断完善 |
3.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 |
(三) 分部报告的国际比较 |
四、对我国分部报告的评价及对其提出改进建议 |
(一) 我国分部报告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
1. 拓宽了分部的划分标准 |
2. 将主要报告与次要报告的概念引入准则 |
3. 增加了报告分部的确认标准 |
4. 对分部信息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界定 |
(二) 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披露情况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
1. 明确准则的适用范围 |
2. 完善分部的划分和报告分部的确定 |
3. 完善分部收入、分部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
4. 完善分部报告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制度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分部信息披露的会计难点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质量及其预测价值研究[D]. 匡效良. 湘潭大学, 2013(03)
- [2]我国新分部报告准则应用研究 ——以我国2007-2010年电力上市公司为例[D]. 祝兵.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3]我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实施效果研究[D]. 曾丽雅. 河南大学, 2012(09)
- [4]我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 姜莉莉. 吉林财经大学, 2011(05)
- [5]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研究[D]. 姜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2)
- [6]我国分部报告现状及问题探讨[J]. 郭新秋.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10(02)
- [7]上市公司分部报告决策有用性研究[D]. 朱俊虹.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8]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经济后果研究[D]. 杨辉. 厦门大学, 2008(08)
- [9]分部报告及其分析研究[D]. 赵晓丹. 厦门大学, 2007(08)
- [10]我国分部报告相关问题探讨[D]. 张鑫.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5)
标签:会计规范论文; 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