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移动收入居上市公司之首(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1](2020)在《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ZGYD是基于GSM、TD-SCDMA、TDD-LTE、FDD-LTE及5G网络制式的国有移动通信运营商,从1G到4G时代,ZGYD保持快速发展,占据移动通信行业主导地位。但随着电信运营改革和提速降费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及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外部竞争加剧,运营商的收入增长放缓,特别是ZGYD在5G时代到来后面临的增收压力更明显,凸显出ZGYD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为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思考ZGYD当前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向。在借鉴国内外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竞争优势、运营战略、共享经济以及创新理论等理论分析,总结出5G时代竞争在本质上的变化、组织理论的新特点,以及ZGYD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三方面系统组合的运营管理新思路。围绕5G时代特点和组织发展特点的运营管理新思路贯穿全文,通过文献调查、规范研究和比较分析,对ZGYD从1G到5G各发展阶段的运营管理情况作了系统总结,归纳出ZGYD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四个问题并逐项分析问题原因。问题一运营战略未能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是因为未充分认识三网互联、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的趋势和实质;未能充分融合价值链并掌握提供业务的核心环节。问题二运营业务未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及用户需求,是因为网络建设模式固化,不适应共同建设网络发展业务的需求;业务服务固化且普遍服务义务重,网络架构缺少灵活服务接口。问题三运营组织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是因为融合建设5G网络机制未建立;运营商间合作机制范围小,未形成产业合力;商业模式及交易模式未形成以客户为中心。问题四网络结构未具备动态灵活管理能力,是因为网络建设扩容部署困难准确性低;多网并存运营,无法灵活协调服务;网络控制管理集中,不适应业务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归纳出ZGYD在5G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即如何建设优质网络?如何改变商业模式?如何营造5G生态圈?以及如何低成本运营?在总结问题分析根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性提出了 5G时代ZGYD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三方面系统组合的运营管理新思路。然后详细分析了 ZGYD运营管理新策略组合的具体措施。技术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的措施包括更强的网络技术、更灵活的网络建设和更灵活的网络运维等策略;业务创新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的措施包括选准创新重点业务领域、创新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等策略;组织创新共享合作新资源的措施包括提升ZGYD组织存在价值、把握组织发展周期性机遇、优化组织结构及发挥个人在组织中的力量等策略。
迟宇宙[2](2020)在《上海何以撼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杭州、深圳"三座大山"对上海的"移动"碾压在2019年终于结束了。2019年12月,工信部发布了《2019年1—10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1—10月,全国互联网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营业收入9902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上海互联网行业实现营收2390亿元,占全国23.3%,居全国第二位。在增速方面,上海互联网行业收入以同比增长37.1%的速度领跑东部,浙江、北京、广东和江苏分列第二至第五位。
张程[3](2018)在《“游戏”社会》文中研究说明也许你很难想象,网络游戏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游戏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2017年上海游戏出版产业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移动游戏用户数量约为2360万,几乎与2017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数量2418万相当。2017年上海的移动游戏销售收入334.5亿元,这意味着用户在移动游戏上人均花费超过了1400元。
华烨[4](2015)在《4G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3G之后的延伸。除了兼容现有网络的通话及其他功能外,4G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告诉移动互联网接入功能,。高速移动互联网将会给数字新媒体带来怎样的新机遇?如何理解数字新媒体,如何使新媒体产业为上海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及合力,如何应对新媒介对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方法的影响,并且能够进一步地进行预见并发现对应措施,这都是有意义且能引起关注的课题。本文将首先研究4G网络在上海地区的发展概况与前景,结合国家和上海市政府对4G的监管政策,以及三大运营商在上海的4G业务发展概况,展望上海市4G网络业务的发展前景。进而分析4G移动互联网对上海数字新媒体的影响,首先对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做简单研究,继而重点关注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结合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的现状分析移动互联网对数字新媒体产业在传播方式、产业链、关键技术、商业模式、用户行为及用户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再对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进行分析。对媒介生态与数字新媒体进行阐述后,聚焦于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百视通、全土豆、盛大网络等上海数字新媒体代表企业将被关注。“钻石模型”被用来对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从要素条件、需求状况、支持产业、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竞争分析。再对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进行SWOT分析,了解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4G环境下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对策,首先展望机遇与前景。再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运用创意经济学的3T原则和竞争战略理论,提议通过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培育多元人才与构建宽容市场、多元化投资主体、建设多平台营销系统、构建融合型商业模式、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等方式来抓住4G互联网的新机遇,巩固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陈雪莲[5](2015)在《公众宽带市场定位研究 ——以Y电信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电信在公众宽带市场陷入了残酷的价格战,竞争对手用超低的价格抢夺公众宽带市场。为确保公众宽带市场的稳定和保有,确保中国电信在公众宽带市场的市场占有份额和收入的稳定增长,市场定位、市场细分和精确化营销凸显重要。本文通过分析Y电信公司的现状,了解公众宽带市场所面临的发展问题。通过对公众宽带市场的内外部环境研究,竞争对手情况分析,明确电信宽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后,初步制定Y电信公司公众宽带市场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设计;通过对公众宽带市场的客户行为分析,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行为;最后,围绕市场细分后的定位设计,完成市场定位中的产品定位策划,品牌定位策划,价格、渠道、销售等方面的布置。通过理论研究加实践验证和调整,促进Y电信公司实现公众宽带市场的市场维稳,风险缓慢释放。
鲍余彬[6](2014)在《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本人在移动通信企业从事市场销售和代理渠道管理工作已近十年。根据自身的实践工作体会,结合专业理论学习,对市场环境变化及营销代理渠道发展趋势的分析,感觉到在全业务运营的条件下,未来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将聚焦于营销代理渠道的发展和建设上,而集团业务代理渠道则为重中之重。本文以上海移动为研究对象,进行集团业务代理渠道的设计与应用,旨在为移动通信管理的同行优化集团业务代理渠道体系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参考,为创新业务发展、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首先对通信行业背景和渠道现状进行研究,运用通信营销渠道等理论对目前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次,分析了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型的原则和改进方法;提出了转型模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框架,对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模型的结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对功能效果进行分析。同时对自助服务平台配套模型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中的作用及功能进行介绍分析。最后,将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模型在上海移动市公司及属地分公司层面进行试用,促进了产品销售增值、渠道管理优化、品牌效应体现、业务绩效提高和服务水平提升。通过实践应用及对比,证明转型模型已达到预期要求,满足实际需求,是行之有效的。
陈皆重[7](2013)在《汇聚信息服务业新蓝海》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结构转型 催生信息服务业大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需不振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等不利形势。如何在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不理想的情况下,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促转型,是新时期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海市委市
潘钢[8](2013)在《上海移动公司客户投诉管理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中国移动要在全业务竞争中领先,需要将客户规模优势转化为客户关系优势,需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上海移动在客户快速增长同时客户投诉量也在快速增长,如何能对客户投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快速聚焦重点投诉,发现产品、服务短板并快速落实优化,提升客户对移动服务的感知,这对提升移动服务品质,提高客户满意度,巩固移动品牌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投诉管理是服务品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移动在投诉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文本数据,一方面这些数据蕴含了对用户诉求的直接描述,另一方面如何快速从这些数据中获取知识并予以应用成为问题。文本挖掘作为知识挖掘的组成,从非结构化、异构的文本集合中发现有效的、新颖的、可用的以及能被理解的知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是,如何将文本挖掘技术的理论和工具有效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满足投诉文本处理和分析的需要,成为一项挑战。本次论文从投诉系统支撑、流程管理、知识积累三方面研究了上海移动客户投诉管理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次研究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的相关理论及分类方法。提出了上海移动实际应用文本挖掘理论构建文本挖掘模型的原理及过程;二、研究了支持向量机和KNN等文本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统计的模糊分类算法,提高了算法查准率;三、将改进的模型算法有效地应用在实际服务品质管理过程中,详细阐述了模型的应用以及平台的物理和技术架构。CCR模型在支撑投诉管理应用后,有效降低了客户投诉量,提升了客户满意度,节支增效降低人工成本,带来较好的示范效应。
张秋红[9](2012)在《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的机理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文中认为中国电信产业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管制过程中,监管部门更多的强调人为创造和实现均衡的市场份额,而忽略了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对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作用。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性行为是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反应出该企业所秉持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产业的市场结构。合谋是企业策略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合谋就是指企业之间旨在避免竞争而采取的彼此协调行动的一种行为,它极易出现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电信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寡头垄断产业,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电信运营商之间确实存在合谋行为。电信运营商的合谋行为一方面会对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和良性发展。本文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合谋理论、企业绩效决定理论等对电信运营商之间合谋行为的机理以及合谋行为对电信运营商的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解决了四方面的问题:1、电信运营商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合谋?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谋有怎样的特征?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2、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谋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产品差异化下运营商之间的合谋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合谋行为对电信运营商企业绩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作用?证明电信运营商之间有合谋行为存在的市场事实主要有四项:电信运营商之间签署的具有合谋性质的“合作协议”;电信运营商收取高额的垄断价格,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移动通信中的漫游费问题;电信运营商的高管互换。这些事实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确存在合谋行为。而合谋行为与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有密切的联系,合谋一旦破裂很容易转换为彼此之间的价格战;反过来为了避免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电信主管部门也积极提倡运营商之间进行“合作”。电信运营商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合谋行为源于企业内部与管理部门两方面激励。一是两运营商合谋下的利润要高于竞争下的利润,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运营商有合谋的意愿。二是工信部(原信息产业部)以及各地电信管理局出于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不愿意看到同为国有企业的电信运营商之间进行低价竞争,因此倡导运营商之间签署合谋协议。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谋行为的根本特征是不稳定。首先,在两运营商彼此合谋下,如果有一方坚持合谋价格(产量),而另一方背叛合谋(降低价格或提高产量),则背叛方所获得的利润要高于其在合谋下的利润,而对于坚持合谋的一方,其所获得的利润要比在独立竞争时所获得的利润还要少。因此,运营商都有背叛合谋的激励,合谋本身是不稳定的。其次,根据“冷酷策略”,要使两个运营商都能长期维持合谋而不发生背叛行为,就要求两个运营商所确定的贴现因子大于0.5294,此为维持合谋稳定的条件。但是现实中运营商的贴现因子水平会随时间、环境变化而变化,也会出现更加重视短期利益的情况。维持合谋稳定的条件的严苛性也导致运营商的合谋行为不能长期、稳定持续。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谋与竞争的常态表现为合谋与价格竞争交替出现。“冷酷策略”所得到的结论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此,电信运营商之间进行长期的、稳定的合谋是很难出现的。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彼此又有进行合谋的意愿。因此,在现实中更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在一段时间内,运营商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然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彼此又会积极寻求合作与合谋;经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市场运行期后,价格竞争又会出现。现实中运营商之间的合谋行为都是短期的、小范围的和不稳定的。电信运营商的贴现因子水平低、成本和市场份额的不对称、产品的同质性竞争,以及合谋成本、监督成本的客观存在,对背叛合谋行为的惩罚威胁小都导致合谋很难长期存在。产品差异化可以分为垂直差异化和水平差异化。垂直差异是指所有消费者都认可的质量差异,即厂商在追求更好产品的过程中设计出的相同价格而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水平差异是指不同特性的商品在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数量一样,但产品在设计中却存在明显差异,如品种、花色、样式等。垂直产品差异化对限制运营商的价格战和合谋都有作用。首先,在垂直产品差异化下,只有当两运营商的产品的垂直差异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运营商产品的替代系数b≥2.32288),合谋才有发生的可能性和意义。如果两运营商产品垂直差异程度过大,合谋下的利润反而比独立竞争下的利润更少,则合谋不会发生,故较大程度的垂直产品差异可以限制合谋发生。其次,如果两个运营商在垂直产品差异下发生合谋,则随着垂直产品差异化的程度不断增大(但始终满足b≥2.32288),两个运营商维持合谋稳定所需要的贴现因子的数值逐渐减小,说明一定程度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有助于合谋的稳定,从而减少运营商之间价格战的发生。当两个运营商合谋时,要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运营商维持合谋而不背叛,其所需要的临界贴现因子水平明显高于生产低质量产品的运营商维持合谋所需要的临界贴现因子水平。说明提供高质量产品的运营商在背叛合谋时所获得的利润更大,更容易背叛合谋而发动价格战。这一结论与现实中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价格战情况相吻合。合谋行为会导致运营商产品差异化水平降低,无论是垂直差异化还是水平差异化。在垂直产品差异化下,要使合谋利润达到最大化,则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运营商的质量水平要比彼此独立开展竞争时的质量水平降低,即两运营商的产品差异程度降低。在水平产品差异化下,彼此独立竞争下两运营商的产品只有在水平差异达到最大化时才会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合谋下,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则要求两运营商的产品差异程度是中等水平,即合谋降低了产品差异化程度。而一旦合谋破裂,势必导致市场中产品同质竞争激烈。水平产品差异化不利于合谋的稳定,但此结论的适用性有限。因为这一结论的获得是在假设运营商保持所处地理位置不变时降低产品价格,这样背叛合谋的利润自然变大,维持合谋自然困难。但在现实中,运营商不仅会降低产品的价格,还可以改变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因此,现实中的背叛行为更加复杂,理论分析也更加困难。本文从企业的经济利润、成本效率、消费者满意度和创新活动四个方面分析了合谋行为对电信运营商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合谋行为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电信运营商的企业利润,但是,从长期来看,合谋行为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效率和消费者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同时,合谋行为导致的垄断会严重影响电信运营商的创新动力,对运营商的技术创新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作用,甚至会打击运营商长期的竞争力。合谋也会导致运营商产品差异化水平降低,从而遏制运营商产品创新动力,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从综合、全面的角度分析,合谋行为对电信运营商企业绩效有负面的影响作用,应该尽量去除。文章最后从电信运营商自身竞争行为、立法和法律监督、政府部门的规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去除合谋行为的策略。并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提出了一个放松电信运营产业准入,引入多个竞争主体的假说。
蒋为民[10](2012)在《“颠覆电视”:媒介融合背景下SMG全媒体战略及实践的研究(2001-2011)》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媒介融合理论的研究背景下,选择上海东方传媒有限公司(Shanghai Media Group,缩写SMG)为案例研究样本。本次研究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将SMG从成立集团后的2001年——2011年间为时间轴,对该集团在产业愿景下的“全媒体战略”进行完整的历史发展梳理:以媒介产业融合、传媒企业管理和媒介产业创新三个维度,从产业融合发生的几个层面到融合导致企业内部的流程再造,由此归纳出这一场产业创新的若干特征,加以对“过程”的“深描”。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在场以及参与式观察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一方面总结出SMG在传媒产业转型期勇于否定旧我、积极发展新媒体的战略创新和管理创新之处;另一方面,从以往比较忽略的中层管理者角度对SMG这十年来在“全媒体”战略实践过程中进行了问题解剖——在同一个企业组织内选择全媒体战略的两种发展模式的利弊;在扩张过程中,从单纯的内容制播管理走向内容产业管理遇到的版权管理问题和流程再造问题;在快速发展阶段,快速重组、快速决策、快速盈利带来的矛盾与问题;传媒产业的发展要求和现行传媒规制之间的各种不协调问题。本文认为:在中国,SMG的全媒体战略是在媒介融合、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发展战略模式,它表明:基于新的传播技术为主导的全媒体时代为传统的传媒集团的产业扩张提供了新机遇;全媒体战略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定位是传媒集团创新成长的理性边界;而在企业、事业、机关混合属性的媒体集团中,强调公司治理,以管理创新克服旧体制的效率低下——是践行全媒体战略的首要选择;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克服以生产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是践行全媒体战略的唯一路径;而依靠融资手段,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是全媒体战略得以持续实施的重要财务基础。本次个案研究还试图指出:现阶段传统媒体进行跨产业、跨领域的媒介融合式发展普遍面临的结构性冲突、管理冲突和体制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球化的媒介融合趋势下,中国传媒产业创新可以借鉴的东西方经验和规避创新风险的可能性、必要性。需要说明的是:标题中的“颠覆电视”一词出自SMG总裁黎瑞刚的演讲,在本文的结论中,“颠覆电视”既不是以新媒体代替旧媒体的涵义,也不是以一种产业代替另一种产业的涵义,而是作为一种“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的符号,体现了国有体制下“传媒精英”推动产业变革正是源于这样一种强烈危机感。在广电行业性的体制弊端尚未克服之前,真正的全媒体战略很难从任何单个的企业内部获得完全成功,正如SMG在其十余年不懈的改革获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仍将面临诸多瓶颈,未来还是要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制变革结合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实践,才能建设成下一代融内容、互动、社交、服务于一体的、以人为本的全媒体。
二、上海移动收入居上市公司之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移动收入居上市公司之首(论文提纲范文)
(1)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运营战略理论 |
2.2.3 共享经济理论 |
2.2.4 创新理论 |
第3章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
3.1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概况 |
3.1.1 4G前时代ZGYD的运营管理 |
3.1.2 5G时代ZGYD的运营管理 |
3.2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存在问题 |
3.2.1 运营战略未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 |
3.2.2 运营业务未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及用户需求 |
3.2.3 运营组织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
3.2.4 网络结构未具备动态灵活管理能力 |
第4章 5G给ZGYD运营管理带来挑战与应对思路 |
4.1 5G时代引领社会变革 |
4.2 5G变革对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的挑战 |
4.2.1 如何建设一个优质的网络 |
4.2.2 如何改变商业模式 |
4.2.3 如何营造5G生态圈 |
4.2.4 如何低成本运营 |
4.3 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新思路 |
第5章 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 |
5.1 技术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 |
5.1.1 采用适配能力更强的网络新技术 |
5.1.2 选择更灵活的网络建设模式 |
5.1.3 选择更灵活的网络运维模式 |
5.2 业务创新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 |
5.2.1 选准创新重点领域 |
5.2.2 创新多样商业模式 |
5.3 组织创新共享合作新资源 |
5.3.1 体现ZGYD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的价值 |
5.3.2 把握ZGYD组织发展的周期性机遇 |
5.3.3 优化ZGYD的组织结构 |
5.3.4 发挥ZGYD员工个人在组织中的力量 |
第6章 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上海何以撼山?(论文提纲范文)
依旧煊赫 |
异军突起 |
政策驱动 |
得天独厚 |
光彩依然 |
(3)“游戏”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游戏重镇——上海 |
推动游戏产业的努力 |
(4)4G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4G网络在上海地区的发展状况分析 |
2.1 4G移动互联网与监管政策 |
2.1.1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
2.1.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
2.1.3 国家宏观政策 |
2.1.4 4G牌照管理 |
2.2 运营商 4G网络在上海的发展概况 |
2.2.1 上海移动 |
2.2.2 上海电信 |
2.2.3 上海联通 |
2.3 上海市 4G网络发展前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4G移动互联网对上海数字新媒体的影响 |
3.1 数字新媒体与上海数字新媒体现状 |
3.1.1 数字新媒体的定义 |
3.1.2 数字新媒体的特点 |
3.1.3 上海数字新媒体现状 |
3.2 对上海数字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 |
3.3 对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影响 |
3.4 对关键技术的影响 |
3.4.1 视频处理及编解码 |
3.4.2 大数据分析系统 |
3.4.3 多终端适配与多屏互动 |
3.4.4 CDN及流媒体传输 |
3.5 对上海数字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影响 |
3.6 对上海用户行为及用户需求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分析 |
4.1 媒介生态与数字新媒体产业 |
4.1.1 媒介生态 |
4.1.2 媒介生态的平衡特性 |
4.2 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和代表企业分析 |
4.2.1 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 |
4.2.2 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代表企业分析 |
4.3 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竞争分析 |
4.3.1 上海数字新媒体要素条件分析 |
4.3.2 上海数字新媒体需求状况分析 |
4.3.3 上海数字新媒体相关支持产业分析 |
4.3.4 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结构和面临的竞争 |
4.3.5 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竞争性分析总结 |
4.4 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SWOT分析 |
4.4.1 上海新媒体产业的优势(Strength) |
4.4.2 上海新媒体产业的劣势(Weakness) |
4.4.3 4G对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的促进作用(Opportunity) |
4.4.4 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面临的挑战(Treat)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4G环境下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对策 |
5.1 机遇与前景 |
5.2 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对策 |
5.2.1 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 |
5.2.2 培养多元人才和构建宽容市场 |
5.2.3 投资主体多元化 |
5.2.4 多平台营销系统建设 |
5.2.5 构建融合型商业模式 |
5.2.6 建设数字化信息生产平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公众宽带市场定位研究 ——以Y电信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电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
1.1.2 中国电信和上海电信的概况 |
1.1.3 三大运营商基础比较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3.1 文献阅读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预期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1.3.4 研究条件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场定位的理论 |
2.1.1 市场定位 |
2.1.2 企业核心优势 |
2.1.3 重新定位 |
2.2 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 |
2.2.1 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定义 |
2.2.2 消费者行为分析的作用 |
2.3 分析工具与方法 |
2.3.1 波特五力分析 |
2.3.2 SWOT分析 |
2.3.3 定位的钻石模型分析 |
2.4 市场定位设计与分析 |
2.4.1 市场细分原理 |
2.4.2 市场细分种类 |
2.4.3 市场细分意义 |
2.4.4 市场细分原则 |
2.4.5 市场定位设计 |
2.5 市场定位实施保障 |
2.5.1 4Ps理论 |
2.5.2 4Ps和4Cs的关系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2.2 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4章 内部环境介绍 |
4.1 公司背景介绍 |
4.2 公客宽带市场主要产品及竞争地位 |
4.3 核心竞争力分析与识别 |
4.4 SWOT分析方法 |
4.4.1 优势和劣势 |
4.4.2 机会与威胁 |
4.4.3 SWOT分析矩阵 |
第5章 市场定位的设计 |
5.1 市场定位 |
5.1.1 消费者群体的特征介绍 |
5.1.2 存量用户的分析 |
5.1.3 异网和新增用户的行为分析 |
5.1.4 流失用户的行为分析 |
5.1.5 告诉目标用户,我是谁,核心需求的匹配 |
5.2 市场定位 |
5.2.1 Y电信公司的发展目标 |
5.2.2 产品多元化战略 |
5.2.3 渠道多元化战略 |
5.2.4 技术升级化战略 |
5.2.5 服务延伸化战略 |
第6章 战略实施和保障 |
6.1 产品定位和品牌建设 |
6.2 价格定位 |
6.3 组织架构调整及操作流程优化 |
6.4 渠道实施 |
6.5 销售策略 |
6.6 市场定位实施保障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6)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现状 |
2.1 通信营销渠道的基本理论 |
2.1.1 营销渠道的概念 |
2.1.2 通信营销渠道的概念 |
2.1.3 通信营销渠道的要素 |
2.1.4 通信营销渠道的分类 |
2.2 移动通信营销渠道发展及现状 |
2.2.1 国外移动通信营销渠道发展及现状 |
2.2.2 国际运营商集团业务代理渠道管理现状 |
2.2.3 国内移动营销渠道发展及现状 |
2.2.4 国内移动通信营销渠道发展趋势 |
2.3 营销渠道模型设计的基本步骤 |
2.4 电信行业代理渠道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海移动PEST分析和SWOT分析 |
3.1 上海移动代理业务营销渠道PEST分析 |
3.1.1 PEST分析法概述 |
3.1.2 P政治法律环境 |
3.1.3 E经济环境 |
3.1.4 S社会文化环境 |
3.1.5 T技术环境 |
3.2 上海移动代理营销渠道SWOT分析 |
3.2.1 SWOT分析法概述 |
3.2.2 S上海移动代理营销渠道的优势分析 |
3.2.3 W上海移动代理渠道的劣势分析 |
3.2.4 O上海移动代理渠道面临的机会分析 |
3.2.5 T上海移动代理渠道外部环境面临的威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的现状分析 |
4.1 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的基本架构 |
4.1.1 代理渠道的管理模型整体结构 |
4.1.2 集团业务代理商管理架构 |
4.1.3 集团业务代理渠道结构 |
4.2 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发展现状 |
4.2.1 集团业务代理渠道发展 |
4.2.2 集团客户发展 |
4.3 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销售现状 |
4.3.1 集团业务种类 |
4.3.2 集团业务收入 |
4.4 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商集团市场竞争力比较 |
4.5 集团业务代理渠道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模型建立 |
5.1 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5.2 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设计原则 |
5.3 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的技术路线 |
5.3.1 主体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
5.3.2 运营支撑系统设计 |
5.3.3 代理商管理系统 |
5.4 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模型结构 |
5.4.1 集团业务代理渠道分层分级管理 |
5.4.2 集团业务代理渠道绩效考核评估 |
5.4.3 酬金体系优化 |
5.4.4 渠道协同配合 |
5.5 集团业务代理转型模型功能效果分析 |
5.6 自助服务平台配套模型的结构 |
5.6.1 集团客户网站介绍 |
5.6.2 集团客户网站技术方案 |
5.6.3 集团客户网站功能效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模型应用 |
6.1 市公司层面应用——集团客户部 |
6.1.1 集团业务占比 |
6.1.2 代理收入占比 |
6.1.3 集团客户发展 |
6.2 属地分公司层面应用--上海移动西区分公司 |
6.2.1 集团客户增加 |
6.2.2 代理收入增长 |
6.2.3 代理直销协调 |
6.2.4 酬金效益提高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8)上海移动公司客户投诉管理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客户投诉管理相关理论 |
1.2.1 客户投诉的内涵 |
1.2.2 客户投诉原因及形式 |
1.2.3 客户投诉管理 |
1.2.4 客户投诉管理的功能 |
1.2.5 客户投诉管理的原则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海移动公司的客户投诉管理现状分析 |
2.1 移动公司基本状况简介 |
2.1.1 中国移动公司简介 |
2.1.2 上海移动公司简介 |
2.2 上海移动公司的客户投诉管理现状 |
2.2.1 从投诉管理架构看投诉管理现状 |
2.2.2 从投诉系统看投诉管理现状 |
2.2.3 从投诉情况看投诉管理现状 |
2.3 上海移动客户投诉管理问题分析 |
2.3.1 投诉支撑手段问题 |
2.3.2 投诉处理流程问题 |
2.3.3 主动预防工作不够 |
2.4 面向知识挖掘和价值创造的客户投诉管理 |
2.4.1 客户投诉管理意义 |
2.4.2 客户投诉管理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知识挖掘的客户投诉热点分析 |
3.1 知识挖掘 |
3.2 文本挖掘 |
3.3 文本挖掘技术 |
3.4 文本分类技术 |
3.5 文本分类在投诉分析中的应用 |
3.5.1 应用背景 |
3.5.2 投诉文本特点 |
3.6 CCR 分类模型原理 |
3.7 分类模型算法 |
3.7.1 SVM 算法 |
3.7.2 KNN 算法 |
3.8 算法演进 |
3.9 算法评估 |
3.9.1 评估指标选择 |
3.9.2 评估方法与结果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知识挖掘的客户投诉管理新模式的实施 |
4.1 模型应用 |
4.1.1 分析应用 |
4.1.2 流程应用 |
4.1.3 应用案例 |
4.2 应用平台 |
4.3 模型部署 |
4.4 物理与技术架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知识挖掘的客户投诉管理实施效果 |
5.1 提升客户满意度 |
5.2 降低客户投诉量 |
5.3 节支增效降低成本 |
5.4 示范效应显着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客户投诉管理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9)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的机理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基本内容 |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主要研究方法、论文的基本构成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主要构成和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
2.1 产业组织理论 |
2.1.1 哈佛学派 |
2.1.2 芝加哥学派 |
2.1.3 可竞争市场理论 |
2.1.4 新产业组织理论 |
2.2 合谋理论 |
2.2.1 默契合谋 |
2.2.2 明确合谋 |
2.3 博弈论 |
2.3.1 古诺寡头竞争模型 |
2.3.2 伯川德价格竞争模型 |
2.3.3 豪泰林价格竞争模型 |
2.4 企业绩效决定理论 |
2.4.1 企业绩效外生论 |
2.4.2 企业绩效内生论 |
2.5 相关研究综述 |
2.5.1 合谋问题相关研究综述 |
2.5.2 企业绩效相关研究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现象分析 |
3.1 中国电信运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3.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
3.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
3.1.3 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
3.2 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的现实例证 |
3.2.1 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协议 |
3.2.2 电信运营商收取高额垄断价格,获取高昂的垄断利润 |
3.2.3 漫游费问题 |
3.2.4 电信运营商间的高层互换 |
3.3 电信运营商间的合谋与价格战 |
3.3.1 由合谋破裂导致的价格战 |
3.3.2 由价格战导致的合谋行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品同质条件下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机理 |
4.1 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的存在性 |
4.1.1 古诺竞争下电信运营商的利润分析 |
4.1.2 合谋条件下电信运营商的利润分析 |
4.2 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的不稳定性 |
4.2.1 合谋行为的不稳定性分析 |
4.2.2 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的单期博弈均衡结果 |
4.3 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稳定的激励条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品差异化条件下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机理 |
5.1 产品差异化与电信运营商的产品差异化 |
5.1.1 产品差异化理论概述 |
5.1.2 电信运营商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
5.2 基于 BOWLEY 模型的产品差异化下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分析 |
5.2.1 基于产品差异的古诺条件下电信运营商利润分析 |
5.2.2 基于产品差异的合谋条件下电信运营商的利润分析 |
5.2.3 一方背叛合谋条件下各运营商的利润分析 |
5.2.4 产品差异对电信运营商合谋的影响程度分析 |
5.3 垂直产品差异化与电信运营商间的合谋 |
5.3.1 基本模型 |
5.3.2 电信运营商彼此独立决策下的利润分析 |
5.3.3 合谋下两个运营商的利润分析 |
5.3.4 一方背叛合谋条件下两个运营商的利润分析 |
5.3.5 两个运营商各期都维持合谋的激励条件 |
5.4 水平产品差异化与电信运营商间的合谋 |
5.4.1 基本模型 |
5.4.2 两个运营商彼此独立决策下的利润分析 |
5.4.3 合谋下两个电信运营商的利润分析 |
5.4.4 一方背叛合谋时两个电信运营商利润分析 |
5.4.5 两个运营商各期都维持合谋的激励条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市场环境因素对电信运营商合谋行为的影响分析 |
6.1.1 市场结构变量 |
6.1.2 运营商之间的接触频率 |
6.1.3 产品的差异程度 |
6.1.4 市场信息透明度 |
6.1.5 多市场接触 |
6.2 需求方因素对运营商合谋行为的影响分析 |
6.2.1 市场增长率 |
6.2.2 需求的波动性 |
6.3 供给方特征对电信运营商合谋行为的影响分析 |
6.3.1 电信运营商之间成本的对称情况 |
6.3.2 技术进步程度 |
6.3.3 运营商市场份额对比情况 |
6.3.4 生产能力约束 |
6.3.5 运营商的市场势力 |
6.4 其他因素对电信运营商合谋行为的影响分析 |
6.4.1 电信服务的需求弹性 |
6.4.2 买方的市场势力 |
6.4.3 电信运营商的贴现因子水平 |
6.5 简要结论及相关思考 |
6.5.1 电信运营商无法形成足够大的贴现因子 |
6.5.2 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成本不对称 |
6.5.3 运营商市场份额的不均衡以及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
6.5.4 运营商之间的合谋成本和监督成本的客观存在 |
6.5.5 电信运营商对背叛合谋行为的威胁小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7.1 企业绩效内涵及其测量变量 |
7.1.1 绩效的内涵 |
7.1.2 企业绩效的内涵 |
7.1.3 企业绩效的测量变量 |
7.1.4 电信运营商企业绩效的主要测量变量 |
7.2 合谋对电信运营商利润率与成本效率的影响 |
7.2.1 合谋对电信运营商利润率的影响 |
7.2.2 合谋对电信运营商成本效率的影响 |
7.3 合谋对电信运营商创新活动的影响 |
7.3.1 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
7.3.2 对创新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
7.3.3 合谋对运营商创新活动的影响分析 |
7.4 合谋对电信运营商用户满意度的影响 |
7.5 去除及规制电信运营商合谋行为的策略 |
7.5.1 电信运营商之间应多开展产品与技术方面的竞争 |
7.5.2 加强立法与法律监督,破除电信运营业的行政垄断 |
7.5.3 转变电信运营业的规制内容与规制方式 |
7.5.4 放松电信运营产业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一个假说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8.3 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颠覆电视”:媒介融合背景下SMG全媒体战略及实践的研究(2001-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TRCT |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关于本次研究的方法和框架设计 |
一、本次研究的具体方法 |
二、论文框架设计:章节的逻辑与说明 |
注释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和背景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一:媒介融合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媒介融合”的定义和解释具有多样性 |
二、“媒介融合”逐步成为实务应用范畴的学术课题 |
三、从受众文化角度的研究方向及其他 |
四、从媒介产业角度的“媒介融合”研究路径和核心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二:关于“全媒体”的研究综述 |
一、“全媒体”的定义理解 |
二、“全媒体”的价值特点 |
三、关于“全媒体”的研究和应用概述 |
四、“全媒体”研究与“三网融合”的关联 |
注释 |
第二章 SMG全媒体战略实施的历史流变 |
第一节 元问题:SMG全媒体战略何以可能及可为 |
第二节 SMG的全媒体战略及其实践简史 |
一、2001-2002:“秣马厉兵”的筹备阶段 |
二、2003-2007:“跑马圈地”的拓展阶 |
三、2008-2009:“分分合合”的调整阶 |
四、2010-2011:“五大板块”的成型阶段 |
本章总结 |
注释 |
第三章 基于三个维度的全媒体实践之深描 |
第一节 从垂直发展到横向发展:媒介产业融合维度之深描 |
一、以技术与网络的融合突破产业界限 |
二、以市场与服务的融合拓宽收入结构 |
三、以资本与产权的融合超越规制局限 |
第二节 组织流程再造:传媒管理维度之深描 |
一、全面采用“公司化运营”体制 |
二、建立集团“矩阵式结构”管理 |
三、推行人力资源“企业化管理”系统 |
四、全面实施“品牌化经营”方式 |
五、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化管理” |
第三节 技术引领变革:媒介产业创新维度之深描 |
一、全方位把握创新机遇:偶然的和必然的 |
二、以技术进步引领变革:塑造传媒新价值 |
三、多元化的目标市场选择:机遇和风险并存 |
四、以合作创新为主要形式:斜向整合与资本推动 |
本章总结 |
注释 |
第四章 SMG全媒体战略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梳 |
第一节 全媒体战略与组织机制之间的问题梳理 |
一、“版权管理”的难题:关于内部的制播分离和版权归属 |
二、“内容优势”的困惑:关于内容的价值和创新 |
三、“快比慢好”的质疑:关于速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全媒体战略的两种融合模式的问题梳理 |
一、“第一财经”的“榕树”模式 |
二、新媒体板块的“竹笋”模式 |
三、“榕树”模式与“竹笋”模式的异同对比 |
四、“榕树”模式与“竹笋”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三节 规制和体制局限的问题梳理 |
一、内容管控存在网、台双重执行标准 |
二、事企合一的传媒管理体制弊端重重 |
三、国资监管制度对产业创新的制约 |
四、广电、电信交叉进入的难度问题 |
本章总结 |
注释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第一节 “全媒体”的实施基础:业务流程和组织流程再造 |
第二节 “全媒体”的内部运营保障:高效的组织协同 |
第三节 “全媒体”的发展突破点:规制改革与资本撬动 |
结语:未来趋势的演化 |
注释 |
深度访谈名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上海移动收入居上市公司之首(论文参考文献)
- [1]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D]. 刘宁. 山东大学, 2020(05)
- [2]上海何以撼山?[J]. 迟宇宙. 全球商业经典, 2020(02)
- [3]“游戏”社会[J]. 张程. 检察风云, 2018(17)
- [4]4G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上海数字新媒体产业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 华烨.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6)
- [5]公众宽带市场定位研究 ——以Y电信公司为例[D]. 陈雪莲.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6]上海移动集团业务代理渠道转型设计与应用[D]. 鲍余彬.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7)
- [7]汇聚信息服务业新蓝海[N]. 陈皆重. 人民邮电, 2013
- [8]上海移动公司客户投诉管理研究及应用[D]. 潘钢.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9]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的机理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 张秋红. 吉林大学, 2012(09)
- [10]“颠覆电视”:媒介融合背景下SMG全媒体战略及实践的研究(2001-2011)[D]. 蒋为民. 复旦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