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贾艳会,王宇凡,张健东,李田乐,司茂杰,刘树业[1](2022)在《MALDI-TOF MS法诊断缺陷乏养菌致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文中指出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心脏内皮细胞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变,可累及各脏器,心脏表现包括瓣膜赘生物、脓肿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进展迅速,表现为突然出现高热、僵硬、败血症和全身性并发症,此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败血症无法区分,但出现新发的心脏杂音时,应考虑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相对困难,患者在数周至数月内出现非特异性症状,

卞晓林,郑兴珍[2](2021)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由微生物循血行途径直接感染心脏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以心瓣膜、心室壁内膜为主要受累部位。IE多发于合并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发生后会引起明显的血管损害、免疫反应及心脏受累,病死风险较高。早期诊断、治疗是减轻IE患者血管、心脏受累程度,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本文就IE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

李杨[3](2020)在《某三甲医院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内外科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就诊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因学、临床特征、并发症、预后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本地区的疾病特征,为本地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础心脏疾病、临床表现、合并症、病原菌组成、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结果人口学特征:根据纳入标准,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1.2岁,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2:1,以中年患者居多,青年患者比例略高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及合并疾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有62例(77.5%),60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发热超过38℃。其他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脏杂音、贫血、血尿、类风湿因子阳性、肝脾大。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其次是器官栓塞。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还引起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病原微生物特点:有4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呈阳性,阳性率为57.5%。病原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在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最高,草绿色链球菌次之,粪肠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比例较低。基础心脏病情况:本研究中具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有72例(90%),无基础心脏病患者有8例(10%)。这些基础心脏病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是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本研究中心脏瓣膜病以非风湿性瓣膜病为主,瓣膜的病变部位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为主。这些具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中有30例(37.5%)进行过心脏手术,包括人工瓣膜手术、先心病手术、起搏器植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超声心动图表现:62例患者超声显示瓣膜或者心腔赘生物,阳性率约为77.5%。本研究中赘生物的部位包括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及右房和右室。从超声结果看,赘生物主要附着在左心系统,而右心系统比例较低。除赘生物外,心脏瓣膜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主要包括:瓣膜返流、瓣膜狭窄、瓣周漏、瓣膜穿孔、主动脉瓣钙化、瓣周脓肿。这些病变仍然以左心系统为主。内外科治疗效果及转归: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有54例接受手术治疗,26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治疗以静脉抗菌药物为主。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瓣膜置换47例(86.4%),瓣膜成型3例(5.6%),瓣周脓肿电灼1例(1.8%)和单纯赘生物清除3例(5.6%)。内外科治疗组临床特征合并症并无显着差异,但内科治疗组有5例出现了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这也是内科治疗组6例患者未愈或者死亡的最主要病因。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中青年为主,且男性比例显着高于女性;发热、心脏杂音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脏瓣膜病是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以左心系统为主,先天性心脏病占比例较低;病原微生物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其次是草绿色链球菌;超声检查心脏赘生物阳性率高,主要附着在左心系统;最多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其次是器官栓塞、肝肾损伤;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效果好,患者预后较内科保守治疗具有显着优势,因此,满足外科手术条件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牟仁奎[4](2020)在《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胸心外科2009年1月2018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感染性心内炎患者相关的临床特点、病原微生物特点、手术治疗、预后等情况,以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并系统回顾性分析该院胸心外科2009年1月2018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其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原微生物学结果、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特点、心电图表现、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素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常规(血尿、蛋白尿)、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前治疗、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预后及随访资料等。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60个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是否有瓣周漏等。结果:1.本研究86例患者中首次入住胸心外科53例,由本院其他科室转入胸心外科33例,患者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47.82±16.70岁。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4例,男女比例约为1.53: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29.07%),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57例(66.28%),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4.65%)。住院天数1568天,平均住院日为36.88±11.51天。2.本研究患者术前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79例(91.86%),心脏杂音或新生成的杂音75例(87.2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结果提示有形态不一、大小不等赘生物的患者有76例(88.37%)。所有患者的心脏瓣膜均有不同程度受累,单纯主动脉瓣受累32例(37.21%),单纯二尖瓣受累25例(29.07%),主动脉瓣+二尖瓣受累14例(16.28%),二尖瓣+三尖瓣6例受累(6.98%),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受累4例(4.65%),主动脉瓣+三尖瓣受累3例(3.49%),肺动脉瓣受累2例(2.33%)。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6例(18.60%);合并先天性心脏病5例(5.81%):动脉导管未闭2例,法洛四联症1例,室间隔缺损+右室双腔心1例,室间隔缺损1例;既往有心脏手术病史2例(2.33%):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2例(13.95%)。术前继发性病变:二尖瓣穿孔5例(5.81%),瓣周脓肿4例(4.65%),二尖瓣腱索断裂3例(3.49%),二尖瓣脱垂3例(3.49%),主动脉瓣穿孔2例(2.33%),主动脉瓣脱垂2例(2.33%),二尖瓣前瓣破裂1例(1.16%)。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包括各心腔的大小、心电图变化、胸部X线、实验室检查等。4.本研究中术前血培养阳性27例(31.40%),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的致病微生物为链球菌类,有18例(20.93%),其中草绿色链球菌9例(10.47%);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5.81%),杆菌类3例(3.49%),真菌(酵母样)1例(1.16%)。术中及术后瓣膜或赘生物微生物培养结果:链球菌类5例(5.81%),杆菌类5例(5.81%),葡萄球菌类3例(3.49%),粪肠球菌1例(1.16%)。5.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3966mm,平均值为51.10±6.07mm;左室短轴缩短率1739%,平均值为31.26±3.50%;左心室射血分数3575%,平均值为60(55-65)%。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4059mm,平均值为48.73±5.53mm;左室短轴缩短率2740%,平均值为32.60±3.80%;左室射血分数4070%,平均值为59.66±6.29%。术前与术后半年超声心动图各对应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5、0.019均小于0.05。6.86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81例(94.17%)患者术后康复出院,术后死亡5例(5.81%)。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P=0.005)、左室舒张末内径(P=0.036)、左室射血分数(P<0.001)、体外循环时间(P=0.001)、升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左室射血分数(P=0.034)、升主动脉阻断时间(P=0.035)为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7.术后随访:2例失去联系,随访率91.86%,随访160个月,平均22.08±13.09个月,术后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者及瓣周漏等情况,而且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标准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法,本研究术前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6.98%),Ⅱ级19例(22.09%),Ⅲ级31例(36.05%),Ⅳ级30例(34.88%)。术后半年心功能分级Ⅰ级37例(46.84%),心功能Ⅱ级42例(53.16%)。术前与术后半年心功能分级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01。结论:1.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男性及中老年人居多,且以亚急性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及心脏杂音多见。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心脏瓣膜受累以主动脉瓣多见,病原微生物以链球菌类为主。3.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掌握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指南,把握好手术指征和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对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起至关重要作用。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良好的疗效。4.术前左室射血分数越低、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是影响感染性心内膜患者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5.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复杂,加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表现等认识,防止误诊、漏诊,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疗水平。

焦炜亮[5](2020)在《20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2018年收治的的20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致病菌变化和药敏试验、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早期明确诊断、尽早针对性治疗,以达到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残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并明确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住院资料,该资料均是从电子病历系统调阅,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致病菌及耐药情况、预后和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绝对计数和百分比描述,连续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21.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20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平均年龄(47.6+16.5)岁,中老年人是发病的主体,男性患者较多,大约是女性患者的1.7倍。(2)发热和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和并发症,分别有174例(87%)和61例(30.5%),超过一半的患者有心脏杂音(108例,54%),合并栓塞的有54例(27%)。(3)本研究中发现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感染性疾病科、全科医疗科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收治前四位科室,分别占35%,15%,14%,5%。(4)本研究共检测到赘生物158例,阳性率79%。分布以左心系统为主,主动脉瓣50例(25%),二尖瓣26例(23%),同时累计二尖瓣和主动脉瓣24例(12%),三尖瓣24例(12%),同时累计二尖瓣和三尖瓣的4例(2%),同时累计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的有12例(6%)。(5)本研究200例患者中有150例(75%)存在易感因素,包括透析、手术、口腔操作(拔牙等)、癌症、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皮肤病。(6)存在瓣膜病变的有120例(60%),包括先天性心脏病58例(29%),人工瓣膜28例(14%),风湿性心脏病20例(10%),退行性瓣膜病14例(7%),无心脏疾病80例(40%)。(7)本次研究血培养阳性的有93例,阳性率为46.5%,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例,26.9%)、草绿色链球菌(20例,21.5%)、革兰阴性菌(15例、16.1%)。真菌(10例、10.8%)(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5岁、心力衰竭、栓塞、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意识障碍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心脏并发症、血管栓塞为主,症状体征复杂、多样化。(2)患者广泛分布于内科、心脏外科、全科医疗科。(3)超声心动图仍是IE影像诊断的主要手段,赘生物检出率高,赘生物的位置与心脏基础疾病有关。(4)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为主,对青霉素逐渐耐药。(5)当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感染加重不可控制、栓塞、心力衰竭时,应尽早行外科治疗。

谭英征,陈双华,龙云铸[6](2018)在《表现为间断发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剖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以间断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间断发热1年,病情复发6 d入院。曾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瘤、结缔组织病,予对症处理后仍反复发作。入院后血培养提示溶血性链球菌;经食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二尖瓣脱垂伴中量反流,二尖瓣赘生物形成。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予抗感染并二尖瓣、三尖瓣置换术,后病情平稳出院。随访半年,患者无发热,精神、食欲可。结论以间断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可无心脏彩超异常表现,临床需仔细鉴别诊断,减少误诊误治。

陈莹,刘悦,张哲,杨关林[7](201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Pub Med,纳入所有关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对纳入的试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SE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患者共计6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疗效[OR=3.739,95%CI(2.377,5.883),P<0.00001],改善hs-CRP水平[WMD=-4.685,95%CI(-5.917,-3.453),P<0.00001],改善ESR水平[WMD=-4.359,95%CI(-5.078,-3.639),P<0.00001],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单一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hsCRP和ESR水平。

雷程,杨颖[8](2018)在《银翘散加味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银翘散加味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临床确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在抗菌、纠正心功能异常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给予银翘散加味配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2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反应蛋白与Osler结节消退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Osler结节消退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银翘散加味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以明显缓解患者中医证候,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显着提高临床疗效。

杨柳依[9](2018)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及中医诊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我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易患因素、基础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是否存在延误诊治及中西医诊疗特点等,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诊疗特点,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11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均来自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出院或死亡的病例。收集每例病例的一般信息、易患因素、基础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延误诊治情况、中医证候特点、治疗分析、预后及转归等数据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一般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一般统计描述及卡方检验,若比值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流行病学特点:感染性心内膜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以中老年(51-70岁之间)患者居多,并住院人数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收治及发病的科室以各大内科为主,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情发展快,急性发病后死亡率高。2.易感因素及基础病因:大部分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伴有基础性心脏病,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一些心脏手术、介入治疗或血液透析是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危险因素。3.临床特点: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为咳嗽咳痰、气促、胸痛、乏力、纳差等,最常见的体征是心脏杂音。4.辅助检查特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BNP均明显升高,血红蛋白量有所下降,血液培养及超声心电图是确诊的重要方法。5.中医诊治分析:临床上可依据“卫气营血”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以气分热盛证及正虚邪恋证为多,治疗分别以清热,益气滋阴为法。结论:1.感染性心内膜炎大部分伴有基础心脏疾病,同时应注意其他的危险因素如静脉吸毒、心脏手术、介入治疗等。2.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并发症的多发极易造成误诊漏诊。3.血液培养及超声心电图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诊断方法。4.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就是手术及抗生素。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行中医中药治疗更能提高疗效。

聂媛媛,刘建飞[10](2017)在《麻杏石甘汤加味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加味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效果。方法将52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孢曲松钠,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味联合头孢曲松钠。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和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PCT、hs-CRP和ESR水平均显着降低(P均<0.05),且试验组降低更为显着(P均<0.05);2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味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效果显着,可以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安全高效。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MALDI-TOF MS法诊断缺陷乏养菌致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1 临床病史
    1.2 患者入院后检查
        1.2.1 体格检查
        1.2.2 实验室检查
        1.2.3 病原学检查
2 结 果
    2.1 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
    2.2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 论

(3)某三甲医院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内外科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实验部分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第2章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学及手术治疗进展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学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1.3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5)20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3.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基本资料
    2.临床症状和体征
    3.收治科室
    4.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5.易感因素及既往心脏基础疾病
    6.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7.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讨论
    1.基本资料
    2.临床症状和体征
    3.收治科室
    4.IE的超声诊断
    5.IE的易感因素和心脏基础疾病
    6.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7.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和预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 一般情况
    二、 个人经历
    三、获奖情况

(6)表现为间断发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疾病概述
    2.2 误诊原因分析
        2.2.1 临床表现不典型:
        2.2.2 血培养阳性率低:
        2.2.3 超声心动图检出率低:
    2.3 防范措施
        2.3.1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仔细询问病史:
        2.3.2 规范血液标本采集, 改进实验方法:
        2.3.3 及时行超声心动图及经食管心脏彩超检查:

(7)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收集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情况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临床疗效
        2.2.2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2.2.3 红细胞沉降率 (ESR)
    2.3 不良反应
    2.4 发表性偏倚
3 讨论

(8)银翘散加味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判定标准
        1.5.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1.5.3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比较
3 讨论

(9)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及中医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1.1.1 概念
        1.1.2 流行病学
        1.1.3 易感因素及基础病因
        1.1.4 发病机制
        1.1.5 临床诊断
        1.1.6 辅助检查
        1.1.7 诊断标准
        1.1.8 治疗措施
    1.2 祖国医学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认识
        1.2.1 中医病名研究
        1.2.2 中医病因病机
        1.2.3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药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设计模式
        2.1.1 病例资料来源
        2.1.2 目标疾病
        2.1.3 西医诊断标准
        2.1.4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分层
        2.1.5 中医诊断标准
        2.1.6 病例资料观察数据
        2.1.7 病例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2.2 临床资料及结果
        2.2.1 基本资料
        2.2.2 临床表现
        2.2.3 辅助检查
        2.2.4 西医治疗
        2.2.5 其他
        2.2.6 中医诊治
第三章 讨论
    3.1 病例基本资料分析
        3.1.1 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入院间隔天数、确诊间隔天数
        3.1.2 收治或发病科室与入院主诉分析
        3.1.3 入院时间分布分析
        3.1.4 易感因素及基础病因
    3.2 临床表现分析
        3.2.1 临床症状
        3.2.2 临床体征
    3.3 辅助检查
        3.3.1 实验室检查
        3.3.2 病原学检查
        3.3.3 超声心动图
    3.4 西医治疗
        3.4.1 抗感染治疗
        3.4.2 手术治疗
    3.5 中医诊治
        3.5.1 中医病名分析
        3.5.2 中医证型分析
        3.5.3 中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麻杏石甘汤加味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
        1.3.2 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
        1.3.3 用药期间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2.2 临床疗效
    2.3 血清PCT、hs-CRP和ESR水平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MALDI-TOF MS法诊断缺陷乏养菌致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例[J]. 贾艳会,王宇凡,张健东,李田乐,司茂杰,刘树业.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01)
  • [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 卞晓林,郑兴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13)
  • [3]某三甲医院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内外科疗效比较[D]. 李杨. 山东大学, 2020(04)
  • [4]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D]. 牟仁奎.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20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D]. 焦炜亮.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表现为间断发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剖析[J]. 谭英征,陈双华,龙云铸. 临床误诊误治, 2018(09)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疗效Meta分析[J]. 陈莹,刘悦,张哲,杨关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7)
  • [8]银翘散加味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观察[J]. 雷程,杨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6)
  • [9]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及中医诊治[D]. 杨柳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麻杏石甘汤加味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疗效观察[J]. 聂媛媛,刘建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02)

标签:;  ;  ;  ;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