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中立模标高的主动修正(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杨[1](2021)在《变截面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技术及其应用》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桥梁建设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桥梁的跨径也在不断增大。其中,跨长江、黄河以及跨海大桥的出现正在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然而随着桥梁跨径的不断增大,桥梁在成桥运营后跨中下挠过大等的问题正在不断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依托荣乌高速新线保定南拒马河大桥为工程依据,详细分析了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及成桥运营后主梁的线形和内力变化,以期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施工监控技术使桥梁在成桥运营后主梁的线形和内力达到设计要求。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研究主梁的收缩徐变效应,在工区实验室对混凝土强度和弹模进行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和现场收集的材料,应用有限元软件Madis civil对不同收缩徐变模式以及不同影响因素下主梁的收缩徐变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其分析结果表明:粉煤灰对主梁成桥后徐变影响很大;中国JTG 3362-2018预测模型在考虑粉煤灰的影响下对主梁的收缩徐变进行模拟计算,其计算结果更加合理。此外,环境湿度、加载龄期也对主梁的收缩徐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选取与实际相符的参数来进行主梁的收缩徐变模拟计算,得到的结果更加合理。(2)为降低主梁在施工过程中各种误差对主梁线形和内力的影响,使主梁在施工过程中的线形和内力变化更加接近理论值。因此,在主梁施工期间通过收集主梁浇筑、张拉前后线形和内力的变化,应用灰色理论对主梁在浇筑、张拉后产生的误差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现场修正以降低误差。此外,在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时,引入灰色关联理论对主梁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3)应用有限元软件Madis civil,在充分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后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依据各施工阶段主梁线形和内力的变化,对主梁在施工过程中的线形和内力进行监控。在监控过程中应用灰色理论对实测值与理论值间的误差进行预测,降低误差使桥梁向着设计的方向发展。桥梁在合龙后,通过对主梁线形和关键截面应力的监控,将监控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各关健截面处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误差较小,满足设计要求;合龙后的主梁线形符合设计要求。
彭大卫[2](2021)在《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把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公路网、铁路网、水路网愈发密集庞大。但交通线路难免会经过河流、山谷等复杂地形,大量特殊的桥梁有待建设。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凭借其变形程度小、结构受力性能良好、抗震性能强等优点被广泛采用。悬臂浇筑法具有装拆方便、自重较轻等优点,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最常使用的施工方法。在连续梁桥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现场复杂的环境和结构自身的不确定因素,桥梁的最终成桥状态和设计理想状态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对桥梁进行施工监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跨菏宝高速高架桥项目为研究背景,以连续梁桥的高程监控和应力监控为研究目的,介绍了施工监控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在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施工之前,通过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仿真分析模型,为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在综合考虑现场施工条件、挂篮变形、模型参数等影响因素之后,采用前进分析法对桥梁高程误差进行了动态修正,确保桥梁线形符合设计规范要求。鉴于后施工桥梁段高程值仍存在一定偏差,引入了灰色预测理论对桥梁高程进行预测,将GM(1,1)模型进行背景值优化,通过跨菏宝高速高架桥实际工程验证了其预测效果,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对桥梁内部应力进行实时监测,保障了桥梁的施工安全。采用本文的施工监控方法,能够将大桥成桥后的线形和受力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可以供同类桥梁的施工监控参考和借鉴。
梁红玉[3](2020)在《悬臂浇筑混凝土连续桥的施工监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工监控技术的发展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工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监控技术是桥梁施工过程以及成桥后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由于悬浇桥梁的施工过程复杂,尤其是最终的合拢过程,很容易产生内力和位移的变化。因此,必须对应力和线形进行监控,保证桥梁结构在施工中的安全与稳定。本文以大连渤海大道跨沈海高速大桥一期工程为背景,采用自适应控制法对悬浇混凝土连续梁的施工监控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对悬臂浇筑混凝土连续桥的施工监控情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简要概括,介绍了施工监控的内容、方法,及结构计算方法等。并结合本文研究的跨沈海大桥的结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方式方法,为连续悬浇的渤海大道跨沈海大桥的研究提供依据。(2)根据渤海大道跨沈海高速大桥一期工程的综合情况及设计方案的分析,选取Midas Civil软件建立了跨沈海大桥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设计参数的取值、计算内容以及施工工况划分的确定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掌握了大桥的应力应变和变形情况,进而得出应力和标高的理论计算值。(3)利用有限元模型对各个参数进行了数据模拟,并分析了参数敏感性。然后根据对跨沈海高速大桥的参数敏感性分析找到影响大桥应力和变形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修正。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均在允许的范围内,符合设计要求。(4)针对跨沈海大桥的桥梁特点,选取合适的应变计对关键工况进行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时间,其中为避免每日早晚温度差的影响应尽量选择在太阳没出来前的同一时刻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应变计的读取原理以及应变与应力的转换关系。通过自适应控制法对应力的实测值和理论值的比较及误差分析可知,大桥的结构应力变化稳定,与设计值吻合度高,施工能够安全正常的进行。(5)结合该桥梁挂篮式连续悬浇的特点,重点关注最终的顺利合拢,因此对桥梁的线形进行监控。根据灰色系统模型对标高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差进行检验、修正及预测。通过对二者差值的比较与分析可知,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跨沈海大桥在施工监控过程中对线形监控的把握合理有效,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46幅,表31个,参考文献56篇。
周海涛[4](2020)在《参数敏感性分析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监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土木行业的蓬勃发展,混凝土桥梁结构施工工艺逐渐完善,预应力技术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得到推广和应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以其独到的优势成为最为常用的桥型之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工艺有很多,如满堂支架、顶推法和悬臂法施工等,其中悬臂法施工又最为复杂和难以控制。为了保证桥梁施工的安全,需要对施工过程的影响参数进行敏感性识别,研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高效的开展施工监控。本文首先阐述了施工监控的内容与方法,然后以某特大桥(48+80+48)m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模拟施工过程,研究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内力及变形规律,接着通过控制变量对施工过程的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进而研究预应力摩阻损失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最后通过工程监测手段对桥梁进行施工监控,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悬臂施工过程中,由于预应力荷载的作用,各梁段均处于受压的状态,且悬臂根部至1/2悬臂长度范围内其应力变化幅度较大,随后逐渐趋于平缓。2、悬臂施工过程中,前期浇筑时,梁段竖向位移较小且趋于平稳,当悬臂长度超过1/2悬臂总长后竖向位移值变化较大且幅度也逐渐增大。3、通过对各个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得到混凝土容重、混凝土弹性模量和预应力荷载对施工阶段主梁内力及变形的影响程度及程度大小。4、通过摩阻试验的研究,得到实际摩阻参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得出修正后的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施工工况,对于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有必要进行摩阻试验。5、对连续梁桥监控结果分析得出,经过参数修正后的模型计算理论值可以较好的反应出施工各阶段的受力及变形情况,有效的施工监控可以为施工的安全及质量提供保障。
杨江富[5](2020)在《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的桥梁管理系统普遍只能服务于桥梁的施工期或者运营期,未能将两者联系起来对桥梁从施工期到运营期进行一体化管理,使得桥梁施工期和运营期间的相关信息处于相互隔离状态,施工期的信息不能够有效应用于运营期。本文以研究开发出能实现对桥梁的施工期与运营期进行一体化管理的系统为目标,着眼于桥梁施工期的施工监控和运营期的健康监测,以施工监控和健康监测的一体化作为具体的实现方式对桥梁的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展开研究。首先,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了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需具备数据的存储管理、施工期间桥梁的施工监控、运营期间桥梁的健康监测以及使施工监控和健康监测有效衔接的基本功能。根据确定的基本功能,将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设计为主要由施工监控子系统和健康监测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其次,以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在施工期间需具备的功能为要求进行了施工监控子系统的结构设计。设计了实测值子模块、理论值子模块、对比表子模块、当前控制状态子模块、立模标高子模块、文件报表子模块和系统配置子模块作为施工监控子系统的7个子模块,并在设计完成的施工监控子系统结构基础上提出了以传感器共享和基于文件报表子模块的能应用于健康监测的施工期数据的传递实现与健康监测子系统的衔接,达到一体化的目的;再次,依据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在运营期间需具备的功能要求进行了健康监测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将健康监测子系统设计为由实时监测与预警子模块、历史数据查询统计子模块、安全评估子模块、系统状态子模块、分析报告子模块和系统配置子模块构成的系统;然后,在研究设计好的结构基础上进行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展示了开发后各模块的主要功能界面;最后,将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应用于温泉特大桥和潮白河大桥的工程实践中,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基本具备实现预定功能的能力,达到了研究开发的目标。
范江超[6](2020)在《大跨径PC梁桥施工控制及零号块局部应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桥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跨径PC梁桥凭借其较强的地形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受力性能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所以对PC梁桥的施工控制技术研究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以某桥为工程背景,首先用Midas/civil对该桥进行仿真分析,结合其施工阶段全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构的受力合理性,并针对容易发生改变的材料参数、荷载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该桥的零号块进行局部应力分析,分析零号块的受力性能以及裂缝可能出现的位置。文主要研究内容:(1)首先对PC梁桥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分析了该结构施工过程中现存的问题。接着介绍了施工监控的内容以及影响因素。并对零号块局部应力分析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施工控制仿真计算方法以及温度效应的计算等。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对PC梁桥施工阶段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其内力、线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2)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实际材料的参数值往往与设计中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大跨径PC梁桥悬臂施工的控制过程中按照桥梁实际结构的各个参数调整计算模型,通过调整结构设计参数,分析调整参数对结构挠度值的影响,研究各个参数对结构挠度影响的敏感性。对结构参数进行了单因子和多因子耦合敏感性分析,研究在多敏感因子影响下结构线形的变化。(3)通过长达一年的监控工作,对桥梁各施工阶段的线形以及应力进行监测,其中以挠度监测为主,将每两个梁段的测量数据进行参数分析。分析了实测结果与模型结果的差别,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将参数识别结果带入计算模型进行调整,数据整理后将实测数据与模型结果的理论进行对比,及时优化立模标高数据,从而使得桥梁的线形更接近设计线形。(4)由于PC梁桥的零号块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较为复杂,运用ABAQUS建立零号块模型,对零号块在最大悬臂阶段以及成桥阶段两个重要的施工节点进行计算,分析零号块的腹板、横隔板、底板、顶板等重要部位的应力。本文通过对零号块细部构件应力的分析,发现裂缝可能出现的部位,避免零号块各部位因出现较大的应力而产生裂缝。这对于解决工程中零号块常出现裂缝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
吕玉洁[7](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高铁连续梁群施工线型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中国正在且将继续加大高铁建设投入。其中悬灌法施工的高铁连续梁因其跨越能力、适应性较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为高铁建设过程中。但也存在经验法施工、施工过程信息不可控等缺点,造成了结构体系受力的不确定性及后期线型不理想等问题。近年来BIM技术以可视化、协同、模拟、优化等功能为连续梁建设带了诸多便利,但更多集中在工程前期可视化设计和施工形象管理方面,BIM技术和复杂的数值计算进行有效结合的应用情况较少。本文以郑万高铁10标范围内的7座不同跨径的连续梁桥为研究背景,开展了 BIM技术结合数值计算应用于连续梁群施工线型监控技术的研究,以求高效的利用BIM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整个施工监控过程。具体的研究如下:(1)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BIM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详细列述了 BIM技术应用的现状以及BIM参数化设计的发展现状,从而引出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目的。(2)基于BIM软件——Revit,构建高铁连续梁桥群的变截面梁段族库,并按照设计图纸的空间坐标关系进行拼装成桥。针对复杂繁多的模型,主要利用其参数化设计以及Dynamo可视化编程,无论是变截面梁段族库的建立还是连续梁桥群模型的拼装过程,都可以快速实现,减少许多重复的建模过程,使所建模型数据参数化,通过对预应力钢束且跨径不同的连续梁模型快速精准的建立,提高了建模的效率以及精准度。(3)对研究工程背景进行阐述,结合BIM技术,利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对桥梁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针对有限元建模的便捷化,引入了 Midas Link for Revit Structure插件,实现Revit结构模型与MIDAS/Civil有限元模型的转化。按照施工阶段对桥梁的应力以及位移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对不同跨径、不同钢束布置形式及不同号块的连续梁施工过程进行快速仿真计算,明确其具体施工阶段的力学行为情况,有效指导施工。(4)根据连续梁桥桥群具体的施工过程,制定监控方案,并利用BIM云平台辅助监控方案的进行。实现监控过程中数据的及时上传以及施工各单位的协同,做到信息透明,数据共享,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对监控及时进行数据分析,为桥梁的施工控制提供指导。
周海翔[8](2020)在《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及网络平台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高速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3.5万公里。由于列车运行速度快,想要实现运行平稳、安全、舒适,就必须保证线路结构的平缓稳定。高铁线路中存在大量的悬臂施工连续梁桥,在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内力、线形将会不断的变化,还涉及受力体系的转换。由于多种素因的影响,各个施工阶段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必须进行准确的施工控制,以保证成桥线形和内力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为了提高施工控制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施工控制在向着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本文以新建张吉怀高速铁路9标段竹林坪大桥为工程背景,对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进行研究,并且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进行施工控制网络平台的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明确施工控制的目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分析了施工控制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为竹林坪大桥的施工控制工作以及后续的施工控制网络平台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2.根据竹林坪大桥的设计信息和施工方案,使用Midas Civil 2017建立了主梁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各个施工阶段的主梁变形、关键截面应力及其变化规律,作为竹林坪大桥施工控制的依据。3.根据竹林坪大桥的特点制定了监控方案,实测各个工况的应力和变形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保证了竹林坪大桥顺利合龙,且成桥线形和内力状态满足设计要求。对监控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表明竹林坪大桥施工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针对国内施工控制软件的研发情况,本文使用Python语言、可视化库dash以及全球地图开源平台Mapbox开发出一个集成的施工控制网络平台。平台划分为项目管理界面、项目信息、控制情况总览、线形控制以及应力控制五个部分,实现了基于地图的多项目管理、数据的储存、计算以及可视化、生成立模标高以及导出文件等功能。
张成奇[9](2020)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现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及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铁路及市政道路建造突飞猛进,而桥梁工程作为跨越障碍的通道,在此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初期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桥由于存在很大限制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大跨、耐久、经济、安全等众多需求,因此具有诸多优势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具备跨度大、刚度大、变形小且造型美观、车辆行驶平稳舒适、受力合理、抗风抗震性能好等众多优点,成为(40150)m跨径范围的常见桥型。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采用悬臂浇筑法居多,在悬臂施工中梁体经历持续的变化过程,主梁的受力状态和线形也就会变得较为复杂。在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控制中,发现并研究了悬臂浇筑施工中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尽管此种桥型的研究已经很普遍,但是从施工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分析仍具有意义。本文以平江特大桥连续梁为工程依托,主要的研究分析内容如下:(1)简述了实例桥梁的工程概况,列出上下部结构以及必要的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撑。阐述了临建结构中零号块支架的不同类型及其适用条件,对支架的设计检算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确保连续梁零号块的施工安全。此外进行最不利偏载组合下的临时固结计算分析,指出施工前对已设计的关键环节进行复核是很有必要的。(2)针对该连续梁的此种固结模式,建立了多种临时固结简化模型,对其在解除前后的内力及变形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采用“刚性连接+弹性连接一般+一般支承”进行模拟的支承其内力表现最为确切,而直接进行节点“一般支承”的约束方法误差最大,不建议采用。结合实际工程得出,在连续梁建模的时候最好建立桥墩模型,为悬臂施工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拱度。可为同类型连续梁桥施工建模提供借鉴。(3)对于边跨不平衡段施工中的配重问题开展分析,指出务必在施工中要做到“边施工边配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桥梁施工安全可靠,对后期的精确合龙奠定基础。(4)阐述了施工控制的方法及必要性,建立反映实际施工顺序的有限元模型,对各施工阶段的应力及挠度进行实测分析,对于应力测试原理进行叙述,利于仪器安装及采集时间的判断。最后对悬浇节段的立模标高设置进行计算分析,达到了预期的目标。(5)指出施工中所采用的先进工艺以及不按设计顺序张拉钢束所造成的危害。旨在为今后施工提供参照,不断提升连续梁桥的施工技术水平,建成安全优质工程。
张奇[10](2019)在《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桥梁建设数量的增加,桥梁建设经验的积累,以及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我国在建桥梁的跨度越来越大。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加,传统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截面高度也不断增大,桥梁自重成为限制跨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减轻箱梁自重,将箱型截面的混凝土腹板采用波形钢腹板代替;为保证桥梁成桥线形及内力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确保施工安全,必须对新建桥梁进行监控。为解决平赞高速(86.5+152+86.5)m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桥的施工监控问题,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在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预应力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其常见问题与波箱钢腹板连续梁桥的特点;(2)采用Midas Civil对平赞高速(86.5+152+86.5)m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桥进行施工工况模拟,对各施工阶段的挠度以及应力情况进行分析;(3)引入灰色系统理论解决实际施工中立模标高调整量的修正问题;(4)根据实际施工控制方案对桥梁进行监控系统的布置,详细记录各阶段梁体状态;通过与模型的对比分析,修正相关参数,指导施工,保证安全并顺利合龙。监控结果显示桥梁梁体线形、应力状态均满足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表明本桥的施工监控方案合理,实践结果理想。
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中立模标高的主动修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中立模标高的主动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1)变截面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桥梁施工监控的基本原理 |
1.2.1 桥梁施工监控的必要性 |
1.2.2 桥梁施工监控的方法 |
1.2.3 桥梁施工监控的影响因素 |
1.2.4 有限元分析方法介绍 |
1.3 桥梁施工监控国内外发展史 |
1.4 灰色理论在误差分析中的应用 |
1.5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研究分析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与仿真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 |
2.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2 主梁最大悬臂状态仿真分析 |
2.2.3 主梁合龙仿真分析 |
2.2.4 主梁二期荷载仿真分析 |
2.3 南拒马河桥施工监控 |
2.3.1 桥梁施工监控方案 |
2.3.2 监控测点布置 |
2.3.3 挂篮预压试验 |
2.3.4 桥梁线形理论值计算 |
2.4 施工监控分析 |
2.4.1 误差分析 |
2.4.2 参数识别与修正 |
2.5 主梁合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续梁桥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
3.1 混凝土收缩、徐变 |
3.1.1 混凝土收缩 |
3.1.2 混凝土徐变 |
3.1.3 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因素 |
3.1.4 自然环境中混凝土收缩徐变研究现状 |
3.2 混凝土收缩徐变实例分析 |
3.2.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模试验 |
3.2.2 常用收缩徐变预测模型 |
3.2.3 混凝土收缩徐变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 成桥预拱度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灰色理论与桥梁施工监控 |
4.1 灰色理论 |
4.2 数据的累加、累减运算 |
4.3 灰色预测模型 |
4.3.1 灰色GM(1,1)模型 |
4.3.2 灰色Verhulst模型 |
4.3.3 灰色GM(2,1)模型 |
4.4 三种灰色预测模型的精度分析 |
4.4.1 灰色GM(1,1)模型计算分析 |
4.4.2 灰色Verhulst模型计算分析 |
4.4.3 灰色GM(2,1)模型计算分析 |
4.5 灰色关联分析 |
4.5.1 灰色关联计算方法介绍 |
4.5.2 灰色关联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线形与内力分析 |
5.1 主梁线形监控 |
5.1.1 主梁线形监控分析 |
5.1.2 灰色预测理论在立模标高中的应用 |
5.1.3 主梁合龙分析研究 |
5.2 主梁应力监控 |
5.2.1 主梁应力监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悬臂施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概述 |
1.2 连续梁桥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发展历程 |
1.3 施工监控发展概况 |
1.3.1 施工监控国外发展状况 |
1.3.2 施工监控国内发展状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内容及方法 |
2.1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目的及意义 |
2.1.1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必要性 |
2.1.2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重要性 |
2.2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 |
2.2.1 连续梁桥的高程监控 |
2.2.2 连续梁桥的应力监控 |
2.2.3 连续梁桥的稳定性控制 |
2.3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方法 |
2.3.1 开环控制法 |
2.3.2 闭环控制法 |
2.3.3 自适应控制法 |
2.4 连续梁桥结构分析计算方法 |
2.4.1 前进分析法 |
2.4.2 倒退分析法 |
2.4.3 无应力状态法 |
2.5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影响因素 |
第三章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施工监控实际应用 |
3.1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主桥箱梁 |
3.1.3 主墩及基础 |
3.1.4 主桥技术标准参数 |
3.2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施工顺序 |
3.3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施工监控必要性 |
3.4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施工监控内容 |
3.4.1 高程监控 |
3.4.2 应力监控 |
3.5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循环施工监控 |
第四章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仿真模拟 |
4.1 有限单元法概述 |
4.2 有限单元法在桥梁分析中的应用 |
4.3 桥梁结构分析软件Midas civil简介 |
4.4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模型建立 |
4.4.1 材料特性选取 |
4.4.2 节点及单元建立 |
4.4.3 定义边界条件 |
4.4.4 输入模型荷载 |
4.4.5 划分施工阶段 |
4.5 位移及预拱度仿真分析结果 |
4.6 应力仿真分析结果 |
第五章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监控成果分析 |
5.1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挂篮试验 |
5.1.1 挂篮试验目的 |
5.1.2 挂篮参数指标 |
5.1.3 挂篮试验加载 |
5.1.4 挂篮试验实施 |
5.1.5 各梁段挂篮变形估算 |
5.2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立模标高计算 |
5.3 前进分析法预测立模标高 |
5.4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前进分析法应用 |
5.5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高程监控成果分析 |
5.6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应力监控实施 |
5.7 跨菏宝高速高架桥应力监控成果分析 |
第六章 改进GM(1,1)模型在桥梁施工监控上的应用 |
6.1 灰色系统理论 |
6.1.1 灰色系统理论的概念 |
6.1.2 灰色序列的概念 |
6.1.3 灰色模型的特性及建模原理 |
6.2 GM(1,1)模型及优化背景值模型 |
6.2.1 GM(1,1)模型的建模过程 |
6.2.2 GM(1,1)模型的应用条件 |
6.2.3 GM(1,1)模型精度分析方法 |
6.2.4 GM(1,1)模型背景值优化 |
6.3 预测模型在跨菏宝高速高架桥上的应用 |
6.3.1 传统GM(1,1)模型在跨菏宝高速高架桥上的预测 |
6.3.2 改进GM(1,1)模型在跨菏宝高速高架桥上的预测 |
6.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悬臂浇筑混凝土连续桥的施工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悬臂浇筑混凝土连续桥施工监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连续桥施工监控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连续桥施工控制的内容 |
2.2 连续桥施工控制的方法 |
2.3 施工控制计算方法 |
2.4 施工监控预测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跨沈海大桥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3.1 跨沈海大桥工程概况 |
3.2 跨沈海高速大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4 应力与标高理论值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跨沈海大桥应力监控结果及分析 |
4.1 应力监测设置 |
4.2 应力监控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跨沈海大桥线形监控结果及分析 |
5.1 支架预压及挂篮预压监测分析 |
5.2 标高的监控 |
5.3 变形监控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参数敏感性分析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概况 |
1.3 桥梁施工监控技术发展概况 |
1.4 桥梁施工监控目的与意义 |
1.4.1 桥梁施工监控目的 |
1.4.2 桥梁施工监控意义 |
1.5 参数敏感性分析的研究概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内容与方法 |
2.1 桥梁监控主要内容 |
2.1.1 结构变形控制 |
2.1.2 结构应力控制 |
2.1.3 结构稳定性控制 |
2.2 桥梁施工控制方法与原理 |
2.2.1 最小二乘法 |
2.2.2 改进的最小二乘法 |
2.3 桥梁施工控制中结构分析方法 |
2.4 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
2.4.1 结构设计参数 |
2.4.2 施工工艺和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梁模型建立与施工过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桥梁概况 |
3.1.2 技术参数 |
3.2 模型建立 |
3.2.1 建模软件介绍 |
3.2.2 单元类型与材料参数 |
3.2.3 荷载参数 |
3.2.4 边界条件确定 |
3.2.5 施工阶段划分 |
3.2.6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 模型结果分析 |
3.3.1 施工过程应力分析 |
3.3.2 施工过程位移分析 |
3.3.3 最大悬臂阶段受力及变形分析 |
3.3.4 成桥状态受力及变形分析 |
3.3.5 十年收缩徐变后受力及变形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参数敏感性分析与预应力损失研究 |
4.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1 混凝土容重 |
4.1.2 混凝土弹性模量 |
4.1.3 预应力误差 |
4.1.4 参数对比分析 |
4.2 预应力损失的研究 |
4.2.1 计算原理 |
4.2.2 试验内容 |
4.2.3 数据结果分析 |
4.3 参数识别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桥梁监控过程及成果 |
5.1 应力监测过程 |
5.1.1 测试方法和仪器 |
5.1.2 测点布设 |
5.1.3 应变计埋设 |
5.1.4 测试工况 |
5.1.5 测试手段 |
5.2 应力监控原理 |
5.3 应力监控成果分析 |
5.4 线形监测过程 |
5.4.1 测点布置 |
5.4.2 监测工况 |
5.4.3 立模标高计算 |
5.4.4 挂篮预压实验数据分析 |
5.5 线形监控成果分析 |
5.5.1 施工过程中位移成果分析 |
5.5.2 成桥状态位移成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施工期施工监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桥梁施工监控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桥梁运营期健康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桥梁健康监测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5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6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
2.3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2.3.1 桥梁施工期施工监控子系统 |
2.3.2 桥梁运营期健康监测子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桥梁施工期施工监控子系统研究 |
3.1 引言 |
3.2 桥梁施工监控理论及内容 |
3.2.1 桥梁施工监控方法 |
3.2.2 桥梁施工监控结构计算分析方法 |
3.2.3 桥梁施工监控结构状态预测算法 |
3.2.4 影响桥梁施工监控的因素 |
3.2.5 桥梁施工监控内容 |
3.3 桥梁施工监控子系统 |
3.3.1 桥梁施工监控子系统拟实现功能 |
3.3.2 桥梁施工监控子系统结构模型 |
3.3.3 实测值子模块研究 |
3.3.4 理论值子模块研究 |
3.3.5 对比表子模块研究 |
3.3.6 当前控制状态子模块研究 |
3.3.7 立模标高计算子模块研究 |
3.3.8 文件报表子模块研究 |
3.3.9 系统配置子模块研究 |
3.4 桥梁施工监控子系统与健康监测子系统的衔接研究 |
3.4.1 施工监控与健康监测系统共同点分析 |
3.4.2 施工监控子系统与健康监测子系统的衔接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桥梁运营期健康监测子系统研究 |
4.1 引言 |
4.2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内容和理论 |
4.2.1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内容 |
4.2.2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理论 |
4.2.3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一般组成 |
4.3 桥梁运营期健康监测子系统 |
4.3.1 桥梁健康监测子系统拟实现功能 |
4.3.2 桥梁健康监测子系统结构模型 |
4.3.3 实时监测与预警子模块研究 |
4.3.4 历史数据查询统计子模块研究 |
4.3.5 安全评估子模块研究 |
4.3.6 系统状态子模块研究 |
4.3.7 分析报告子模块研究 |
4.3.8 系统配置子模块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开发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工具 |
5.2.1 系统开发语言 |
5.2.2 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 |
5.3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界面 |
5.3.1 登录窗体 |
5.3.2 系统功能模块窗体 |
5.4 桥梁施工期施工监控子系统开发 |
5.4.1 实测值子模块开发 |
5.4.2 理论值子模块开发 |
5.4.3 对比表子模块开发 |
5.4.4 当前控制状态子模块开发 |
5.4.5 立模标高计算子模块开发 |
5.4.6 文件报表子模块开发 |
5.4.7 系统配置子模块开发 |
5.5 桥梁运营期健康监测子系统开发 |
5.5.1 实时监测与预警子模块开发 |
5.5.2 历史数据查询统计子模块开发 |
5.5.3 安全评估子模块开发 |
5.5.4 系统状态子模块开发 |
5.5.5 分析报告子模块开发 |
5.5.6 系统配置子模块开发 |
5.6 本章小结 |
6 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应用实例 |
6.1 温泉特大桥应用实例 |
6.1.1 工程概况 |
6.1.2 施工监控体系 |
6.1.3 系统应用 |
6.2 潮白河大桥应用实例 |
6.2.1 工程概况 |
6.2.2 索力监测及系统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大跨径PC梁桥施工控制及零号块局部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应力PC梁桥概述 |
1.1.1 国内外PC梁桥发展现状 |
1.1.2 .大跨径PC梁桥的特点 |
1.1.3 大跨径PC梁桥的施工方法 |
1.2 国内外施工监控研究现状及意义 |
1.2.1 国外施工监控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监控研究现状 |
1.2.3 预应力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意义 |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PC梁桥零号块局部应力分析的重要性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施工控制关键技术 |
2.1 PC梁桥的施工控制总述 |
2.1.1 结构线形控制 |
2.1.2 结构应力控制 |
2.1.3 稳定性控制 |
2.1.4 温度控制 |
2.2 施工控制的主要方法 |
2.2.1 开环控制法 |
2.2.2 闭环控制法 |
2.2.3 自适应控制法 |
2.3 施工控制误差分析与参数识别方法 |
2.3.1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施工控制方法 |
2.3.2 基于灰色理论的施工控制预测方法 |
2.3.3 卡尔曼滤波法 |
2.3.4 BP人工神经网络 |
2.4 施工监控的影响因素 |
2.4.1 桥梁结构参数控制 |
2.4.2 桥梁施工工艺 |
2.4.3 桥梁计算模型 |
2.4.4 桥梁施工监测 |
2.4.5 温度影响 |
2.4.6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 |
2.4.7 挂篮变形误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C梁桥施工仿真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背景 |
3.1.2 桥梁施工难点 |
3.1.3 主要设计标准 |
3.1.4 设计规范 |
3.1.5 主要材料参数 |
3.1.6 结构荷载参数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施工过程的模拟 |
3.2.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2.2 有限元模型施工阶段划分 |
3.3 Midas仿真结果分析 |
3.3.1 桥梁最大悬臂段 |
3.3.2 边跨合拢段 |
3.3.3 中跨合拢 |
3.3.4 成桥阶段 |
3.3.5 运营阶段 |
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4.1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3.4.2 结构容重 |
3.4.3 混凝土弹性模量 |
3.4.4 预应力管道摩阻系数 |
3.4.5 预应力张拉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控制中参数多敏感因子敏感性分析 |
4.1 弹性模量和容重双因子敏感性分析 |
4.1.1 最大悬臂阶段 |
4.1.2 成桥阶段 |
4.2 弹性模量和管道摩阻系数双敏感因子分析 |
4.2.1 最大悬臂阶段 |
4.2.2 成桥阶段 |
4.3 容重和管道摩阻系数双因子敏感性分析 |
4.3.1 最大悬臂阶段 |
4.3.2 成桥阶段 |
4.4 弹性模量、容重以及预应力等多参数敏感因子分析 |
4.4.1 最大悬臂阶段 |
4.4.2 成桥阶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控制过程与结果 |
5.1 最小二乘法参数识别分析 |
5.1.1 8#梁段施工完成后进行参数识别 |
5.1.2 14#梁张拉后进行参数识别 |
5.1.3 参数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
5.2 线形监控方法及结果 |
5.2.1 确定立模标高的方法 |
5.2.2 线形监测过程 |
5.2.3 线形监测成果 |
5.3 应力测试方法以及成果 |
5.3.1 应变测试的目的 |
5.3.2 测试方法和仪器简介 |
5.3.3 应力处理方法 |
5.3.4 应力监测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连续刚构桥零号块局部应力分析 |
6.1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2 零号块局部应力分析 |
6.2.1 最大悬臂状态零号块应力分析 |
6.2.2 成桥状态零号块应力分析 |
6.3 零号块应力分析对裂缝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BIM技术的高铁连续梁群施工线型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连续梁桥群BIM模型构建 |
2.1 BIM软件介绍 |
2.2 Revit参数化概论与标准 |
2.3 Dynamo插件概述 |
2.4 建立BIM核心模型构建 |
2.5 Dynamo参数化插入钢束 |
2.6 多个连续梁模型生成 |
2.7 本章小结 |
3 有限元仿真 |
3.1 工程概况 |
3.2 MIDAS/Civil简介 |
3.3 有限元仿真建立) |
3.4 输出计算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连续梁桥群施工监控 |
4.1 监控方案 |
4.2 BIM技术在监控中的应用 |
4.3 监控信息采集及结果分析 |
4.4 监控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及网络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施工控制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施工控制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桥梁施工控制软件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 |
2.1 施工控制的目的及原则 |
2.1.1 施工控制的目的 |
2.1.2 施工控制的原则 |
2.2 施工控制的内容 |
2.2.1 线形控制 |
2.2.2 应力控制 |
2.2.3 稳定性控制 |
2.3 施工控制的方法 |
2.3.1 开环控制法 |
2.3.2 闭环控制法 |
2.3.3 自适应控制法 |
2.3.4 最大宽容度法 |
2.4 影响因素 |
2.4.1 结构参数 |
2.4.2 预应力损失 |
2.4.3 混凝土收缩徐变 |
2.4.4 温度效应 |
2.4.5 计算分析模型 |
2.4.6 施工监测及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仿真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桥梁简介 |
3.1.2 本桥相关技术标准 |
3.1.3 设计荷载 |
3.1.4 材料 |
3.1.5 施工流程 |
3.2 有限元模型 |
3.2.1 参数取值 |
3.2.2 单元划分 |
3.2.3 边界条件 |
3.2.4 施工阶段划分 |
3.3 模型计算结果 |
3.3.1 主梁变形 |
3.3.2 各施工阶段主梁应力 |
3.3.3 关键截面应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控制成果 |
4.1 线形控制 |
4.1.1 线形监控方案 |
4.1.2 平面线形控制成果 |
4.1.3 立面高程控制成果 |
4.2 应力控制 |
4.2.1 应力监控方案 |
4.2.2 应力控制成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控制网络平台的开发 |
5.1 开发工具选择 |
5.1.1 Python |
5.1.2 dash |
5.1.3 Mapbox |
5.2 平台各功能模块 |
5.2.1 基于Mapbox的项目管理模块 |
5.2.2 项目信息模块 |
5.2.3 控制总览模块 |
5.2.4 线形控制模块 |
5.2.5 应力控制模块 |
5.3 开发过程 |
5.3.1 程序组件 |
5.3.2 用户交互 |
5.3.3 主要功能实现 |
5.4 平台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项目管理模块部分代码 |
附录B 施工控制模块部分代码 |
作者简介 |
(9)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现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概述 |
1.1.1 预应力混凝土概念的提出 |
1.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分类 |
1.1.3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发展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受力特点及结构形式 |
1.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常用施工方式 |
1.4 连续梁悬臂施工法介绍及发展进步 |
1.4.1 悬臂施工法介绍 |
1.4.2 悬臂施工法的发展进步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连续梁桥临建结构计算分析 |
2.1 平江特大桥连续梁工程概况 |
2.2 连续梁的上下部结构介绍 |
2.2.1 上部结构 |
2.2.2 下部结构 |
2.3 零号块支架设计与常见类型 |
2.3.1 支架常见类型 |
2.3.2 平江特大桥连续梁零号块支架设计 |
2.4 零号块支架的计算分析 |
2.4.1 计算荷载取值以及组合 |
2.4.2 计算截面划分及荷载计算 |
2.4.3 支架模型建立及各构件检算 |
2.5 零号块临时固结计算分析 |
2.5.1 临时固结的常见形式 |
2.5.2 临时固结的设计方案 |
2.5.3 不平衡荷载的计算 |
2.5.4 临时锚固的检算 |
2.5.5 临时支座承压检算 |
2.6 本章小结 |
3 连续梁桥临时固结简化模拟及配重影响研究 |
3.1 连续梁支座及临时固结的简化模拟方法 |
3.1.1 平面杆系建模要点 |
3.1.2 不同模拟方法及模型图示 |
3.2 不同模拟方法对施工阶段内力的对比分析 |
3.2.1 单“T”构的最大悬臂状态 |
3.2.2 中跨合龙后的“∏”构状态 |
3.3 不同模拟方法对施工阶段挠度的对比分析 |
3.3.1 单“T”构的最大悬臂状态 |
3.3.2 中跨合龙后的“∏”构状态 |
3.3.3 临时固结解除前后不同方法挠度分别对比 |
3.4 悬浇不平衡段时施加配重的不同工况影响研究 |
3.4.1 配重的作用以及设置方法 |
3.4.2 不平衡段施工的配重计算及不同施加工况 |
3.4.3 不同配重施加工况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平江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控制 |
4.1 施工控制的内容 |
4.2 施工控制的原则及计算方法 |
4.3 监控实施的前期工作 |
4.3.1 施工控制方法的选择 |
4.3.2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特点及分析步骤 |
4.3.3 平江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监控模型的建立 |
4.4 应力监测 |
4.4.1 测试方法和仪器 |
4.4.2 测点布设及测试时间 |
4.4.3 应力监测分析 |
4.5 位移监测 |
4.5.1 测试方法和仪器 |
4.5.2 测点布设及监测工况 |
4.5.3 施工控制精度 |
4.5.4 梁体变形数据及预拱度分析 |
4.5.5 节段立模标高的计算 |
4.5.6 线形监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连续梁桥施工常见问题分析及工艺改进 |
5.1 施工中预应力损失及张拉顺序分析 |
5.1.1 预应力材料及张拉锚固工艺 |
5.1.2 现场施工预应力损失问题分析 |
5.1.3 预应力张拉不同顺序影响分析 |
5.2 施工过程中常见病害分析 |
5.2.1 孔道堵塞导致钢束难以通过 |
5.2.2 箱梁腹板蜂窝麻面及截面分层颜色不一致 |
5.3 连续梁施工过程的工艺改进 |
5.3.1 利用BIM技术建模以优化钢筋及钢束管道间距 |
5.3.2 连续梁浇筑多孔振捣 |
5.3.3 预应力管道及钢筋的定位工艺 |
5.3.4 连续梁线形监控信息化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腹板预应力桥梁发展史 |
1.2 施工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问题提出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常见PC梁桥病害及波形钢腹板梁桥特点 |
2.1 混凝土PC梁桥常见病害 |
2.2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特点 |
2.3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常用连接键型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桥悬臂施工监控内容及方法 |
3.1 监控内容 |
3.1.1 几何线形监控 |
3.1.2 结构应力监控 |
3.2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施工监控方法 |
3.3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结构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赞高速(86.5+152+86.5)m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桥结构仿真 |
4.1 引言 |
4.2 平赞高速(86.5+152+86.5)m工程施工设计说明 |
4.2.1 连续梁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 |
4.2.2 结构尺寸 |
4.2.3 连续梁施工方案 |
4.3 结构分析 |
4.3.1 主要材料参数 |
4.3.2 荷载参数 |
4.3.3 边界条件 |
4.3.4 模型结构划分 |
4.3.5 施工阶段划分 |
4.3.6 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灰色系统理论 |
5.2.1 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
5.2.2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
5.3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
5.3.1 GM(1,1)模型 |
5.3.2 GM(1,1)模型的建立 |
5.4 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平赞高速(86.5+152+86.5)m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施工监控方案及实施 |
6.1 引言 |
6.2 梁体线形监控 |
6.2.1 高程监测 |
6.2.2 立模计算标高 |
6.2.3 线形控制结果 |
6.3 梁体应力监控 |
6.3.1 应力监测系统 |
6.3.2 应力控制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中立模标高的主动修正(论文参考文献)
- [1]变截面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技术及其应用[D]. 赵志杨.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跨菏宝高速高架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D]. 彭大卫. 山东大学, 2021(12)
- [3]悬臂浇筑混凝土连续桥的施工监控研究[D]. 梁红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4]参数敏感性分析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监控中的应用[D]. 周海涛.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5]桥梁施工与运营期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D]. 杨江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大跨径PC梁桥施工控制及零号块局部应力分析[D]. 范江超. 广州大学, 2020(02)
- [7]基于BIM技术的高铁连续梁群施工线型控制技术研究[D]. 吕玉洁.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高速铁路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及网络平台开发[D]. 周海翔. 东南大学, 2020(01)
- [9]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现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张成奇.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波形钢腹板预应力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奇.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