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山大学超硬材料研究室真空微蒸发镀覆技术和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朱振东,刘豪,张甜,肖长江,栗正新[1](2021)在《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人造金刚石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导热率高、电绝缘性好,耐腐蚀性等优点,可广泛用于切削、磨削、钻探和电子工业中。但金刚石表面光滑且表面能高,与其它材料不能很好地结合,故需要对金刚石表面进行处理才能和其它材料有很强的结合。文章综述了金刚石表面镀覆制品在超硬工具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金刚石表面的化学镀、电镀、盐浴镀、真空物理气相沉积、真空化学气相沉积、真空微蒸发镀、双阴极等离子溅射镀等各种技术的镀覆现状,并总结了这些镀覆方法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最后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俞能跃[2](2019)在《金刚石磨料在柔性抛光工具中的界面结合强度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溶胶-凝胶法所制备而成的生物高分子柔性抛光膜在晶圆抛光加工过程中具有高精度、低损伤等优点。但由于金刚石是由共价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它与生物高分子材料结合较差,导致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磨料脱落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以及如何测量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成为目前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了两种界面结合强度的测量表征方法,并基于两种测量方式评价了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对于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考虑了添加偶联剂、镀覆金属钛、镀覆金属钛后表面氧化、涂覆羟基氧化铁等表面处理方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磨料粒度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第一种方法是直接拉拔法,通过粘结剂将金刚石磨料直接从生物高分子基体中拉拔出,测定拉拔时所需要的拉拔力,并测定磨料与基体的接触面积,从而计算得到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第二种方法是基于抛光膜的拉伸强度来表征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变化会直接导致生物高分子基体材料的拉伸强度发生变化,因此本论文尝试使用抛光膜的拉伸强度来直接表征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通过直接拉拔法对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进行测量,发现随着磨料粒度的增大,界面结合强度会有所降低。在抛光膜的制备过程中添加偶联剂会使界面结合强度有所提升。基于拉伸强度对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进行研究,发现在W40粒度金刚石磨料表面镀覆金属钛后,所制备的抛光膜拉伸强度有所降低,但在镀钛复合磨料表面氧化处理后,所制备的抛光膜拉伸强度又会上升,且高于未处理的金刚石磨料抛光膜。而在W3金刚石磨料表面涂覆FeOOH处理后,所制备出的抛光膜强度与涂覆前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对于W40粒度金刚石同样涂覆FeOOH涂覆处理,发现磨料的表面难以成功进行涂覆。综合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磨料表面所吸附的羟基官能团的数量随着粒度变化以及表面处理后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是影响磨料与高分子材料结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栗晓龙[3](2018)在《金刚石表面镀覆层对金属结合剂金刚石工具性能影响》文中指出本文在认真总结了当今金刚石工具发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镀覆金刚石的镀层在金刚石工具中的作用,并分析钎焊金刚石技术原理,提出一种通过提高镀覆金刚石镀层与金刚石之间的结合力进而提高金刚石工具的胎体对金刚石把持力的新方法。并制作铜基结合剂样条和多孔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通过抗折强度实验和摩擦磨损实验来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最终证明了通过此方法能够提高金刚石工具的耐磨性,间接证明了此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胎体对金刚石的把持力。本课题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首先对钎焊金刚石技术和镀覆金刚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钎焊金刚石工具对金刚石具有高把持力的原因有两点:a.金属对金刚石的充分润湿;b.金刚石表面与金属钎焊料之间应存在化学反应。然后提出对镀覆金刚石进行类似于钎焊的工艺处理也有可能达到此效果。(2)通过对镀钛、镀铬和镀镍金刚石在惰性气氛下1050℃高温处理,并用SEM显微分析发现,在经过1050℃高温下,镀层金属均与金刚石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使金刚石表面变粗糙,但是仅镀镍金刚石能够保持镀层完整。并总结出能够保证处理后镀覆金刚石能够保证镀层完整的条件:a.金属镀层有足够好的延展性和较低的硬度。b.镀层金属应有较低的熔点(接近高温处理温度)。(3)通过使用多种金刚石制备铜基结合剂金刚石样条并做抗折强度实验,来验证此方法用来提高把持力的有效性。对不同温度下处理后的镀镍金刚石用硝酸溶去镀层,并做显微形貌分析和单颗粒抗压强度实验。最后证明此方法能够提高铜基结合剂金刚石样条的抗折强度,但同时也会使金刚石的抗冲击韧性下降。(4)对300目的镀镍金刚石进行高温处理,设计对比实验制备多孔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块,并做摩擦磨损实验,通过对比实验证明,由经过高温处理的镀镍金刚石制作的磨块其耐磨性明显提高,磨削比最高可提高74.74倍。(5)最后对300目的镀镍金刚石在不同温度下处理,首先证明随着对镀镍金刚石处理温度的提高,磨块的耐磨性也随之提高。在经过XRD分析后,又发现在处理温度超过1000℃时有石墨相出现。由此总结出本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空间。
代晓南,何伟春[4](2016)在《金刚石微粉表面镀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用于金刚石表面镀层的金属主要有铜、钛、镍、钨、钼、银等,不同程度的提高了金刚石颗粒的抗压强度、磨具的导热系数、使用寿命。对金刚石表面镀覆的工艺也有很多,主要有:化学镀、电镀、磁控溅射、真空蒸镀等。由于研磨液、精磨片、线锯等对金刚石颗粒的粒度要求比较细,这就需要对细粒度金刚石表面镀覆,但目前工业上最细能做到510μm,且其性能还不是太好,因此应加大对细粒度金刚石微粉镀覆的研究力度。
柯明月[5](2013)在《金刚石颗粒表面镀覆铬包覆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刚石表面金属化是目前解决金刚石与许多材料之间结合的一般方法,它的实质是在金刚石表面直接镀覆上容易形成碳化物的金属,如Ti,Cr,Ni等,通过高温加热,使得金刚石表面形成均匀的化合键合层。通过镀覆处理后的金刚石颗粒,在制造金刚石工具的烧结过程中,金属化的金刚石表层与金属胎体结合剂实现金属间的冶金结合,从而减少磨削过程中金刚石颗粒的脱落本文将采用真空蒸发镀以及双阴极等离子溅射法镀Cr,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单颗粒静压强度测定仪、冲击强度测定仪、万能试验机以及悬臂梁试验机等检测手段研究了镀铬后铬镀层对金刚石颗粒形貌、性能及金刚石工具的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真空蒸发镀膜及双阴极等离子溅射镀膜对4560目的金刚石进行表面镀铬,对比两种工艺的优缺点。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镀层的组织形貌,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镀层的相绝构,用能谱仪(EDS)分析了镀层及其界面的成分。结果表明:金刚石经过真空蒸发铍以及900。C高温热处理后其表面可以生成碳化铬;而经过双阴极等离子溅射的金刚石颗粒表面可以直接生成碳化铬。通过对金刚石颗粒表面成分、组织、物相的分析,探讨了双阴极等离子溅射的镀覆温度和镀覆时间对镀层的影响。(2)采用单颗粒静压强度测定仪、金刚石冲击韧性检测仪对镀铬后的金刚石进行力学性能对比检测。通过扫描电镜观测经过高温烧结的金刚石颗粒表面形貌的状态。结果表明:金刚石经过镀铬后,单颗粒静压强度、冷冲击韧性及热冲击韧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制备金刚石刀头过程中,镀层可以在高温下保护金刚石,使其免受结合剂中其他金属的侵蚀,同时避免其石墨化。(3)将镀覆后的金刚石与金属粉末经过高温烧结,制成圆锯片。对比锯切实验中的切割电流、切割速度等参数。检测经过切削后的刀头中的金刚石颗粒的磨粒破坏形态及出刃高度。结果表明,镀铬可以提高金刚石工具的使用性能。同时,镀铬能减少工作过程中锯片上金刚石的脱落,增加金刚石平均出刃高度。金刚石工具的锯切性能提高,寿命增加。
邓相荣[6](2011)在《金刚石表面镀覆对铁基金刚石锯切工具界面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课题通过设计,合理的金刚石表面进行化学镀镍。再将化学镀金刚石置于滚镀装置中在镀镍的基础上滚镀镍及镍/纳米复合镀层,使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纳米电沉积的复合镀金刚石的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将复合镀金刚石加入到铁基胎体中烧结成节块,检测试样的力学性能,用扫描电镜观察样条的断口形貌,使用能谱分析金刚石和镀层及胎体之间的存在状态,阐述金刚石和胎体间的结合状态与试样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增重量的增加,其镀层厚度增加,镀层越厚,镀层表面越平滑、致密,纳米粒子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细化晶粒的作用。当镀层厚度达到14.5μm时,抗弯强度值达到最大值105.58MPa。镀层的最佳厚度为14.5μm。镀层越厚,纳米粒子的比例越大。当温度为790℃,烧结压力为20MPa时,节块的硬度和抗弯强度最大。节块的应力应变关系为典型的陶瓷的应力应变曲线。使用EDS分析Ni-纳米SiC复合镀层金刚石样条的断口上的金刚石和金刚石脱落后所留下的脱落坑,发现在金刚石表面存在大量结合剂元素Cu、Fe、Ni等。且在金刚石脱落坑中也发现了镀层中的Si元素,说明在烧结充分,纳米粒子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
桂阳海,牛连杰,韩勤会,张林森,崔瑞立,冯辉[7](2010)在《超硬磨料表面处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CBN)超硬磨料表面处理技术的种类及研究进展,包括化学镀、电镀、盐浴镀覆、真空物理气相沉积、真空化学气相沉积、粉末覆盖烧结、真空微蒸发镀、刚玉涂覆、原子层镀以及化学刻蚀等。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总结了处理后的技术指标。
王艳辉[8](2009)在《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超硬磨料表面处理技术应用及发展》文中指出本文综合介绍了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超硬磨料表面处理技术及应用情况及新的表面处理技术发展情况,包括真空微蒸发镀钛技术及应用进展;微粉专用真空微蒸发镀覆技术及应用;基于镀钛技术而发展的复合镀Ti-N i技术及应用;刚玉涂覆的超硬磨料及应用;基于原子层镀覆技术发展的超硬磨粒、微粉及纳米粉的镀硅镀钛技术及应用。
张向红[9](2004)在《低熔高强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瓷结合剂超硬工具的烧结温度一般较高,且含有助熔作用的碱金属氧化物,这些都对超硬磨料存在着严重的伤害。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研制一种低熔高强的陶瓷结合剂,实现磨具的低温烧成,减少或避免高温对磨料的伤害;二是在磨料表面镀覆一层保护膜,减少或避免结合剂中有害元素的侵蚀;最后是对各种镀层的超硬磨料进行热压烧结,研究不同镀层对磨具强度的影响。本文选择的陶瓷结合剂以粘土、硼玻璃、铅玻璃和氧化锌为主要原料,在高温(>850 ℃)下为纯玻璃态结合剂,对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均有良好的浸润性。在烧成温度为850 ℃,等温烧结时间为7 min,砂结比为6.5:3.5的条件下,结合剂的抗折强度为125.7 MPa,是一种低熔高强结合剂。运用真空微蒸发镀覆法、直接氧化法及溶胶—凝胶法在磨料表面镀覆了Al、Si、Ti、TiO2和Al2O3。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差热分析手段研究了镀层与磨料之间的界面反应及界面产物及镀层对磨料的作用。结果表明,Al镀层与金刚石无界面产物生成,与cBN生成了AlN;Si镀层与金刚石之间有界面产物SiC生成,与cBN无界面产物生成,与镀钛金刚石之间有界面产物TiSi2生成;各镀层均对磨料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将不同镀层的磨料按一定砂结比进行热压烧结实验和抗折强度实验后发现除Al镀层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磨具的抗折强度有一定程度下降外,其余各镀层均使磨具的抗折强度提高。Al镀层可与结合剂发生反应,还原出单质Pb和B2O,破坏了结合剂的玻璃结构;Al2O3镀层可使磨具的强度提高114.8%。
郭然,沈剑云,徐西鹏[10](2003)在《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金刚石的表面镀覆技术及其发展。由于表面镀覆层能提高金刚石颗粒的强度、抑制在高温条件下金刚石颗粒的石墨化与氧化腐蚀 ,从根本上实现金刚石磨粒与结合剂胎体的化学冶金结合 ,因此 ,增强了结合剂对磨粒的把持力 ,有效地防止金刚石脱落 ,提高了工具的使用寿命和加工效率。
二、燕山大学超硬材料研究室真空微蒸发镀覆技术和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燕山大学超硬材料研究室真空微蒸发镀覆技术和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金刚石表面镀覆制品概述 |
1.2 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的意义 |
2 金刚石表面镀覆的方法 |
2.1 金刚石表面化学镀镍 |
2.2 金刚石表面电镀技术 |
2.3 金刚石表面盐浴镀技术 |
2.4 真空物理气相沉积法金刚石表面镀 |
2.5 真空化学气相沉积法金刚石表面镀 |
2.6 真空微蒸发镀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 |
2.7 双阴极等离子溅射镀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 |
3 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展望 |
(2)金刚石磨料在柔性抛光工具中的界面结合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抛光工具中磨料与基体结合问题简介 |
1.1.1 抛光工具简介 |
1.1.2 抛光工具中磨料与基体的结合问题简介 |
1.2 金刚石磨料表面修饰简介 |
1.2.1 金刚石磨料表面修饰的意义 |
1.2.2 金刚石表面修饰技术简介 |
1.3 界面结合强度的测量研究现状 |
1.4 高分子凝胶结合剂抛光工具简介 |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组成部分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条件与实验内容 |
2.1 直接拉拔测量法 |
2.1.1 实验准备 |
2.1.2 实验平台与实验装置 |
2.1.3 力学信号的测量 |
2.1.4 接触面积的测量 |
2.2 拉伸强度表征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样品的制备 |
2.2.3 拉伸强度的测量 |
2.3 金刚石磨料表面处理 |
2.3.1 添加偶联剂 |
2.3.2 镀钛复合磨料的表面氧化处理 |
2.3.3 金刚石磨料表面涂覆FeOOH |
第3章 粒度与偶联剂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研究 |
3.1 不同粒度金刚石磨料抛光膜界面结合强度的测量 |
3.1.1 200 /230目金刚石磨料抛光膜界面结合强度的测量 |
3.1.2 80 /100目金刚石磨料抛光膜界面结合强度的测量 |
3.1.3 粒度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
3.2 添加偶联剂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
3.2.1 200 /230目金刚石磨料抛光膜界面结合强度的测量 |
3.2.2 80 /100目金刚石磨料抛光膜界面结合强度的测量 |
3.2.3 添加偶联剂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4章 表面镀覆金属氧化物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研究 |
4.1 W40 粒度金刚石镀覆金属钛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
4.1.1 实验样品的准备 |
4.1.2 使用拉伸强度表征界面结合强度 |
4.1.3 表面镀钛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分析 |
4.2 镀钛复合磨料表面氧化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
4.2.1 镀钛复合磨料的热分析 |
4.2.2 镀钛复合磨料的表面氧化处理 |
4.2.3 镀钛复合磨料表面氧化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表面涂覆FeOOH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研究 |
5.1 W40 粒度金刚石磨料表面涂覆FeOOH实验研究 |
5.1.1 涂覆过程 |
5.1.2 涂覆结果分析 |
5.2 W3 粒度金刚石磨料表面涂覆FeOOH复合磨料 |
5.2.1 复合磨料的制备 |
5.2.2 复合磨料的表征 |
5.3 表面涂覆FeOOH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
5.3.1 试样制备 |
5.3.2 使用拉伸强度表征界面结合强度 |
5.3.3 表面涂覆FeOOH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3)金刚石表面镀覆层对金属结合剂金刚石工具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金刚石工具概述 |
1.1.1 传统金刚石工具 |
1.1.2 新兴金刚石工具 |
1.2 镀覆金刚石技术 |
1.2.1 金刚石表面镀覆制品概述和意义 |
1.2.2 金刚石表面镀覆的方法 |
1.2.3 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展望 |
1.3 钎焊金刚石工具技术 |
1.3.1 钎焊金刚石工具概述 |
1.3.2 钎焊金刚石技术现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3.4 总结 |
1.4 多孔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研究现状 |
1.4.1 常见几种成孔方法 |
1.4.2 多孔金属结合剂磨具的性能 |
1.4.3 多孔金属结合剂磨具的发展方向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提高金刚石工具把持力的方法探索 |
2.1 钎焊金刚石工具的启示 |
2.2 镀覆金刚石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其思考 |
2.3 镀覆金刚石的高温处理实验 |
2.3.1 实验目的 |
2.3.2 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 |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4.1 实验结果 |
2.4.2 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抗折强度实验与冲击韧性实验 |
3.1 抗折强度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 |
3.1.1 实验目的 |
3.1.2 样条制备 |
3.1.3 抗折强度实验 |
3.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 不同处理温度对镀镍金刚石抗冲击韧性的影响 |
3.2.1 实验目的 |
3.2.2 镀镍金刚石的处理 |
3.2.3 抗冲击韧性实验 |
3.2.4 形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多孔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块的制备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原料选择 |
4.2.1 镀镍金刚石的选择 |
4.2.2 造孔方式以及结合剂原料的选择 |
4.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5 金刚石磨块的性能分析 |
5.1 摩擦磨损实验 |
5.1.1 实验设备和实验参数 |
5.1.2 摩擦磨损实验步骤及结果 |
5.1.3 摩擦磨损实验结果分析 |
5.2 镀镍金刚石不同处理温度对磨块耐磨性的影响 |
5.3 高温处理后镀镍金刚石物相变化 |
5.4 实验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以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金刚石微粉表面镀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刚石颗粒镀覆及研究现状 |
1. 1 镀层材料的选择 |
1. 2 镀覆方式的研究 |
1. 3 细粒度金刚石颗粒镀覆现状 |
2 结论 |
(5)金刚石颗粒表面镀覆铬包覆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金刚石的性能 |
1.1.2 金刚石的应用 |
1.3 金属结合剂金刚石工具 |
1.3.1 金刚石工具 |
1.3.2 金属结合剂的组成 |
1.3.3 金属结合剂金刚石工具的制备 |
1.4 金刚石表面金属化 |
1.4.1 金刚石表面金属化原理 |
1.4.2 金刚石表面金属化的作用 |
1.4.3 常用的镀覆技术 |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镀层的制备及碳化物层的形成 |
2.1 概述 |
2.2 镀层的制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碳化物层的形成 |
2.3.1 试验设备 |
2.3.2 实验方法 |
2.4 碳化物层的分析 |
2.4.1 镀层的成分分析 |
2.4.2 镀层的物相分析 |
2.4.3 镀层的组织分析 |
2.5 工艺参数对碳化铬形成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镀铬对金刚石性能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镀铬对金刚石性能的影响 |
3.2.1 试验方法 |
3.2.2 镀铬对金刚石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3 高温下镀铬对金刚石的保护作用 |
3.3 镀铬对金刚石的高温保护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镀铬金刚石在金属结合剂金刚石工具中的应用 |
4.1 概述 |
4.1.1 制备金属结合剂金刚石锯片 |
4.1.2 影响因素及其表征 |
4.2 金刚石锯片锯切试验 |
4.3 金属结合剂与金刚石的结合 |
4.4 镀铬金刚石工具磨粒破坏形态分析 |
4.4.1 金刚石的破坏形态对金钢石工具性能的影响 |
4.4.2 镀铬对金刚石破坏形态的影响 |
4.5 镀铬金刚石磨粒出刃高度分析 |
4.5.1 金钢石的出刃高度对金刚石工具性能的影响 |
4.5.2 金刚石磨粒出刃高度的测量 |
4.5.3 镀铬对金刚石破出刃高度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金刚石表面镀覆对铁基金刚石锯切工具界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金刚石表面镀覆 |
1.2.1 金刚石表面金属化方法 |
1.2.2 陶瓷镀覆 |
1.3 金刚石表面镀覆对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 |
1.4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 |
1.4.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条件与试验方法 |
2.1 化学镀镍 |
2.1.1 化学镀原理 |
2.1.2 化学镀镍用材料和药品 |
2.1.3 化学镀镍用试验设备 |
2.1.4 金刚石表面化学镀 Ni 的工艺流程 |
2.1.5 化学镀前表面处理 |
2.1.6 镀液的配制及镀覆工艺 |
2.2 NI-纳米粒子复合电沉积 |
2.2.1 纳米材料的分散 |
2.2.2 纳米复合镀液的制备方法 |
2.2.3 电镀仪器设备 |
2.3 铁基金刚石试样的制备 |
2.3.1 试验材料和药品 |
2.3.2 试验设备 |
2.3.3 烧结工艺的确定 |
2.3.4 热压烧结成型 |
2.4 镀层及断口的检测 |
2.4.1 金刚石镀覆前后的形貌分析 |
2.4.2 计算金刚石镀层厚度 |
2.4.3 镀后金刚石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
2.4.4 抗弯强度及断口分析试验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电镀前后的形貌 |
3.2 镀膜厚度的计算及单颗粒抗压强度 |
3.3 镀后金刚石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
3.3.1 镀层形貌分析 |
3.3.2 镀层成分的分析 |
3.4 烧结工艺的确定 |
3.4.1 温度对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2 压力对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3 节块的应力应变曲线 |
3.5 抗弯强度及断口分析试验 |
3.5.1 样条抗弯强度分析 |
3.5.2 断口形貌及成分分析 |
3.6 纳米复合镀层沉积机理 |
3.6.1 纳米复合镀层的沉积机理 |
3.6.2 纳米复合镀层的强化机理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超硬磨料表面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超硬磨料的表面处理 |
2.1 化学镀和电镀 |
2.1.1 电镀刺状镀层 |
2.1.2 超声波化学镀或电镀 |
2.2 盐浴镀覆 |
2.3 真空物理气相沉积 (PVD) |
2.4 真空化学气相沉积 (CVD) |
2.5 粉末覆盖烧结 |
2.6 真空微蒸发镀 |
2.7 刚玉涂覆 |
2.8 原子层镀 |
2.9 化学刻蚀 |
3 处理后的超硬材料的技术指标 |
3.1 表面形貌及镀层结构的分析 |
3.2 镀层增重及镀层厚度 |
3.2.1 镀层增重 |
3.2.2 镀层厚度 |
3.3 单颗粒抗压强度及冲击韧性 |
3.4 使用效果 |
4 结语 |
(8)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超硬磨料表面处理技术应用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超硬磨料表面处理技术 |
1.1 真空微蒸发镀钛技术及应用进展[1-6] |
1.2 微粉专用真空微蒸发镀覆技术及应用[7] |
1.3 复合镀Ti-Ni技术及应用[8-10] |
(1) 复合镀钛镍合金金刚石用于金属烧结结合剂工具 |
(2) 复合镀钛镍合金金刚石用于制造钎焊金刚石工具 |
(3) 用于树脂结合剂的低品级超硬磨料镀镍的新工艺。 |
1.4 刚玉涂覆的超硬磨料及应用[11-13] |
1.5 超硬磨粒、微粉及纳米粉的准原子层镀硅镀钛技术及应用[14-18] |
2 结论 |
(9)低熔高强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Ⅰ |
AbstractⅡ |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陶瓷结合剂的原料 |
1.3 陶瓷结合剂的种类和特征 |
1.4 陶瓷结合剂应具备的条件 |
1.5 陶瓷磨具的制造过程 |
1.6 超硬磨料的表面处理 |
1.6.1 金刚石和cBN表面涂覆的研究现状 |
1.6.2 真空微蒸发镀覆 |
1.6.3 溶胶-凝胶法 |
1.7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
2.1 结合剂的配制 |
2.2 结合剂配方优化 |
2.2.1 冷压实验 |
2.2.2 耐火度的测定 |
2.2.3 抗折强度的测定 |
2.3 结合剂性能的测定 |
2.3.1 结合剂密度的测定 |
2.3.2 结合剂的热膨胀系数 |
2.3.3 结合剂的X射线衍射分析 |
2.3.4 结合剂与金刚石、cBN的高温浸润性 |
2.4 结合剂的热压烧结 |
2.4.1 热压烧结温度的确定 |
2.4.2 等温烧结时间的确定 |
2.4.3 砂结比的确定 |
2.5 超硬磨具的热压烧结 |
2.5.1 超硬磨料的表面镀覆 |
2.5.2 磨具的热压烧结 |
第3章 低熔高强陶瓷结合剂的配制 |
3.1 结合剂的配制 |
3.2 结合剂配方的优化 |
3.3 结合剂的性质 |
3.4 结合剂的X射线衍射分析 |
3.5 结合剂与金刚石和cBN的高温浸润性 |
3.6 热压工艺的制定 |
3.7 砂结比与抗折强度的关系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镀层对超硬磨具强度的影响 |
4.1 超硬磨料的表面镀覆 |
4.2 不同镀层超硬磨具的抗折强度 |
4.3 Al镀层对磨具抗折强度的影响 |
4.4 Ti镀层对磨具抗折强度的影响 |
4.5 TiO2镀层对磨具抗折强度的影响 |
4.6 Si镀层对磨具抗折强度的影响 |
4.7 Al2O3镀层对磨具抗折强度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简介 |
2 金刚石表面镀覆的效果评价 |
3 表面镀覆金刚石的应用 |
3.1 在烧结式金刚石工具中的应用 |
3.2 在钎焊金刚石工具中的应用 |
3.3 表面镀覆金刚石使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
4 总结与展望 |
四、燕山大学超硬材料研究室真空微蒸发镀覆技术和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展[J]. 朱振东,刘豪,张甜,肖长江,栗正新. 超硬材料工程, 2021(03)
- [2]金刚石磨料在柔性抛光工具中的界面结合强度研究[D]. 俞能跃. 华侨大学, 2019(01)
- [3]金刚石表面镀覆层对金属结合剂金刚石工具性能影响[D]. 栗晓龙. 河南工业大学, 2018(11)
- [4]金刚石微粉表面镀覆研究进展[J]. 代晓南,何伟春. 广州化工, 2016(05)
- [5]金刚石颗粒表面镀覆铬包覆层的研究[D]. 柯明月. 广东工业大学, 2013(10)
- [6]金刚石表面镀覆对铁基金刚石锯切工具界面的影响[D]. 邓相荣. 河南工业大学, 2011(01)
- [7]超硬磨料表面处理研究进展[J]. 桂阳海,牛连杰,韩勤会,张林森,崔瑞立,冯辉. 电镀与涂饰, 2010(07)
- [8]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超硬磨料表面处理技术应用及发展[J]. 王艳辉.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09(01)
- [9]低熔高强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的研究[D]. 张向红. 燕山大学, 2004(03)
- [10]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 郭然,沈剑云,徐西鹏. 珠宝科技,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