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成龙:从港岛到世界:成龙电影创作史总结

功夫成龙:从港岛到世界:成龙电影创作史总结

一、功夫成龙:从港岛走向世界──成龙电影创作历程述要(论文文献综述)

陈昊[1](2021)在《吴思远与华语电影的发展》文中认为

朱俊霖[2](2018)在《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片的类型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警匪片作为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一直活跃在大银幕上,深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大陆警匪片在借鉴好莱坞模式的前提下,形成了中国化的类型特征,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鲜活力。该论文主要讲述了新世纪以来的大陆警匪片类型化发展特征,共分为四章,其中第二、三章是论文的重点。第一章介绍了大陆警匪片的类型演进,主要是新世纪以来的大陆警匪片发展概况,探讨各时期、各阶段大陆警匪片的发展特征,由政策影响下的“公安片”逐渐向多元方向综合发展。第二章阐释了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片的类型元素,从主题、人物、影像风格和情感机制来分析大陆警匪片的类型特征,选取警匪片最有代表性的方面来探讨大陆警匪片的概况,探讨人性救赎主题下英雄形象的嬗变,既从纪实性和黑色风格来分析大陆警匪片的影像风格,又从内在情感深入分析了警匪片的内在意义。第三章讨论了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片的叙事策略,分别从叙事时空策略、叙事结构策略和叙事视角策略来分析大陆警匪片的叙事特征,在叙事上更进一步的完善论述角度和内容。第四章总结了大陆警匪片的审美意义,即影片的功能论,大陆警匪片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也是商业诉求下的艺术品,因此更应该在商业模式下更好的与艺术进行融合,实现警匪片的审美功能。本论文主要结合新世纪以来的大陆警匪片,通过对大陆警匪片的类型分析,从而对我国的警匪片进行总结和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并且丰富了大陆警匪片的研究,希望大陆警匪片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开阔,能够再创辉煌。

黄诚[3](2018)在《成龙功夫喜剧片研究》文中认为成龙,一个耀眼的国际巨星,他的功夫喜剧片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在创作水平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风靡全世界历经几十年而长盛不衰不是偶然的,它繁荣的背后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研究。本文即以成龙功夫喜剧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本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力图探讨这一电影类型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首先,对成龙和功夫喜剧片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系统的脉络梳理;其次,从电影主题、故事的设置、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叙事内容的分析;再次,对其功夫喜剧片的表现手法和文化特征做一整理研究,探讨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最后,从其文本的不足着手,对症下药,力图使得成龙功夫喜剧片取得另一番境界。

翟莉滢[4](2017)在《传统伦理、爱国情感与主旋律创作:成龙电影的价值转向与重构》文中研究说明从成龙自出道以来的创作历程来看,影片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和价值内涵发生了两次较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注重对传统伦理表达转向对朴素爱国情感抒发,第二次则是近期向主旋律价值观的阐释与输出努力转变。文章通过对成龙的影片中的情感表达、精神母题与价值取向进行梳理与探询,以管窥香港电影与内地从离岸到融合的过程中,在伦理体验、身份塑造、国族认同等多立面上发生的变幻与发展。

于昊[5](2015)在《从李小龙到成龙的身份嬗变》文中研究说明李小龙电影在美国电影市场的成功,与20世纪70年代初全世界范围内的反帝国主义浪潮相契合,而李小龙所体现出的"反抗霸主"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内涵"复仇"主题。李小龙的和他的悲剧功夫片在突破了美国流行文化所表现出的柔弱、缺乏传统男性阳刚气的"亚裔美国人"形象的同时,重新确立了华人男性的主体性。在其死后,纵然许多导演、演员尝试重塑李小龙形象,但都以失败宣告结束。而在模仿者中,成龙在经历短暂失败后,选择以一种有悖于李小龙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在重构华人男性气质的过程中,将喜剧融入其功夫片之中,将李小龙的"生命即功夫"的哲学改写为"功夫即快乐"的世界观。同为功夫片,成龙的"软弱"并不缺少阳刚之气或者男性气质,而是拒绝了过于极度的采取男性身躯的表现方式。电影中华人形象主体性的建构与重构的过程,正是李小龙到成龙对于"亚裔美国人"身份的更正以及华人身份确认过程之中体现出来。

姚锦云,邵培仁[6](2014)在《华莱坞“功夫电影”文化变迁的香港镜像——以1970-2010年票房冠军价值观分析为例》文中提出电影表现着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同时也融入了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因而,电影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的文化价值,在于其提供了一套价值观供我们思考和解析,而价值观恰恰是文化的核心。功夫电影是香港电影的独特文化景观,折射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40年来占据了历年票房冠军的1/4。通过对1970-2010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中的功夫电影进行价值观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变迁历程:从以暴制暴走向心灵救赎,从快意恩仇转向生命伦理,从江湖社会回归家庭本位。

翁君怡[7](2011)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 ——以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互动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大众文化领域的“中美电影影响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国内学者倾向于从西方霸权话语的角度探讨好莱坞中国(华人)形象生成与发展。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探讨中美双方电影领域的互动影响,对于大陆学术界而言,这是一片有待深度开拓的沃野。传统学术界认为对“中华形象”的言说权掌握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强势媒介手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华人电影工作者是否有言说自身的权利?如果有,那么华人影者如何塑造又是向世界传递了怎样的“自塑中华形象”?华人通过影像发出了自我言说的声音,这种声音之于好莱坞是被吸收,还是曲解,或者是遮蔽?这是本文要关注的第二个问题。传统学术观点认为好莱坞立足于西方文化对东方的想象与阐释,通过中华这面镜子只是想反映自己的欲望,却忽视了被反映者之于形象生成的能动作用。然而通过考察中美电影之间的互动影响可以发现,一旦“自塑中华形象”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便获得了在某种程度参与、修整、乃至重塑“好莱坞中华形象”的权力!与西方文化内部固有的东方传统一道成为了好莱坞言说中华的重要资源。本文以历史的线性发展为经,以中美双方的电影交互影响为纬,经纬交错立体而非片面地勾勒出以电影为载体、以中美双方“中华形象”为核心的异质文化交流谱系。当然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华人电影工作者的“自塑中华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同样也面临了诸多的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全自身的“民族性”同时适应“全球化”发展,这一重大命题同样是影像世界不可回避的重要难题。华人电影工作者如何突出电影“民族性”,又不落入“东方主义”的窠臼?如何对待“普世价值”,拒绝还是重新审视?“和而不同”或许可以为中西电影互动,推而广之异质文明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超越“东方主义”的“全球主义”模本。

康宁[8](2010)在《香港喜剧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华语电影的研究视域内,因香港的独特历史,香港电影面貌也呈现出与别处不同的特征。在香港电影发展史上,独具的类型成为其标志之一,影响世界的武侠电影成为香港电影标志之一的同时,喜剧电影也日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心,它既是香港电影所有的类型中最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也是香港最重要的影片类型之一。以市场为导向,以商业娱乐为出发点是香港电影的典型特点,而喜剧电影则更加突出了“娱乐至上”的终极目的。喜剧电影在发展历程中不断随市场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喜剧电影不断寻求自我定位,修正自身特征的过程。回溯香港喜剧电影1909年至2009年百年的发展历史,喜剧电影特点的转变在影像中体现为对身体动作不同程度的开发。根据各个阶段对身体动作不同程度的开发,将喜剧电影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默片时代以及第一次粤语喜剧高潮是从舞台到银幕;国粤语喜剧双线并行是对生活动作的夸张阶段;动作喜剧的黄金年代的身体动作是武喜与无打不喜;无厘头喜剧一枝独秀阶段是身体动作的极致开发;而CEPA签署后香港喜剧电影进入了探索年代,身体动作表现为喜剧与动作的博弈。香港喜剧电影的突出表现是对身体动作的极致开发,其具体的特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对于其它表现形式的影响,以身体动作为本的开发方式表现为三个特征即:其电影特性表现为动作为主性,喜剧动作特性为穷身体动作极限的身体极致性;喜剧电影特性表现为语言为动作服务的语言附从性。其次体现在喜剧性叙事上,喜剧情景在身体动作中完成与强化;喜剧性的情节发展依靠身体推进;喜剧性的细节展开在身体动作中完成,喜剧矛盾冲突的动作性是香港喜剧电影的一大亮点。同时,香港喜剧电影的特征在电影语言上也有其独特的动作性表达。香港喜剧电影之所以以身体动作极致开发为本,是由诸多因素交集而成的。其中社会历史原因是香港喜剧电影的外在大环境;市场的选择是香港喜剧电影迫于生存需要而不得不屈从的必要条件;而与影像自身有关的因素是构成喜剧电影特征转变的内在动力。这三种因素交织作用在一起,导致了香港喜剧电影特征的生成。社会历史方面涉及到香港的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导致的港人身份的变更,及香港的文化身份的转变。市场的影响下形成了香港喜剧电影特有的演员中心制及片场美学,观众的心理诉求和影片的票房因素都成为喜剧电影对身体动作不断开发的原因;影像自身的原因及受到的影响同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喜剧电影的题材,创作人员的个人风格、粤剧、文化传统及功夫电影都对喜剧电影的特点形成产生了影响。香港喜剧电影以身体动作极致开发为本的特征不仅影响了本土的类型电影,将对身体动作不同程度的开发引入了警匪片、爱情片、武侠片和动作片,使之形成新的风格,而且还对大陆及国外的电影产生影响。然而不可回避的是,身体动作的开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势必也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因素,以至出现身体动作的滥觞。而身体动作是否会一直以与科技融为一体,同样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香港喜剧电影庞杂烦乱的影像和文本资料中,寻找发展轨迹,逐渐发现身体动作的开发与其说是一个特征,不如说是交织了社会、市场和艺术的复杂链条。影像世界的呈现是这三者共谋共建的结果。身体动作的极致开发作为核心特征,其动作演变史可以叠化为香港喜剧电影发展史。

李百晓[9](2008)在《论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文中提出胡金铨被称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大师,在早期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对武侠电影的制作与拍摄做出了自己的诠释。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借鉴了戏剧舞台艺术的打斗方式,配以相应的锣鼓点与演员略带夸张的表演,于无形中全然体现出了影片的强烈节奏感。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力求表现一种唯美,一种境界,他把自己对佛学禅机的理解与对人生哲学的探讨通过影片表达了出来。胡金铨一直坚持其在武侠电影艺术中的独特风格,也拍摄出了许多经典武侠片,分析这些影片并对其经典武侠电影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的阐释,也就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着眼点。经典,总会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所以,胡金铨的几部经典武侠电影的叙事风格与方法也被后来的许多着名导演所借鉴。分析胡金铨武侠电影对后武侠片的影响,也是本文研究的另外一个问题。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胡金铨的武侠电影艺术,并探讨其在武侠电影艺术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内容设置上,文章将以介绍胡金铨所处时代电影在香港的发展状况与胡金铨的生平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胡金铨的一些重要武侠电影,并得出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最后以近几年的几部电影大片为依托,阐述胡金铨武侠电影风格对后武侠电影产生的影响。文章最后,本文将总结胡金铨武侠电影的风格特色,并阐述自己对胡金铨武侠电影的一些见解。

蔡洪声,谭亚明[10](2000)在《大陆关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文中提出

二、功夫成龙:从港岛走向世界──成龙电影创作历程述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夫成龙:从港岛走向世界──成龙电影创作历程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片的类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内容与范围
    三、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片的类型演进
    第一节 新世纪以前大陆警匪片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片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片的类型元素
    第一节 主题:人性升华与社会规制
    第二节 人物:英雄幻想与欲望释放
    第三节 影像:纪实风格与黑色影像
    第四节 情感:配方式的情感机制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片的类型化叙事策略
    第一节 经典叙事时空策略
    第二节 常规的叙事结构策略
    第三节 灵活的叙事视点策略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片的类型化审美功能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载体与传播器
    第二节 商业营销模式下的艺术融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成龙功夫喜剧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何为“成龙”
        一、成龙简介
        二、荧幕背后的“龙少爷”
    第二节 功夫喜剧片的界定及介绍
        一、功夫喜剧:功夫片与喜剧片互文后的产物
        二、功夫喜剧片流变
第二章 成龙功夫喜剧片发展历程
    第一节 仪式化的龙套期
    第二节 无话语权的塑造期
    第三节 自我风格定位的合作期
    第四节 大哥炼成的创作期
    第五节 走出港岛的品牌期
第三章 成龙功夫喜剧片的叙事内容
    第一节 主题
        一、江湖复仇:《蛇形刁手》
        二、伸张正义:《警察故事》
        三、诉说友好中国:《尖峰时刻》
        四、爱国情怀:《十二生肖》
    第二节 故事设置
        一、小人物的冒险之旅
        二、及时即兴的“武器”奇观
        三、独一无二的搏命动作
        四、花样百出的“龙女郎”
    第三节 人物
        一、正气诙谐的正面人物
        二、可气却不可恨的反面人物
第四章 成龙功夫喜剧片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表现手法
        一、花絮:审美娱乐的功能
        二、变焦镜头的灵活运用
    第二节 文化特征
        一、深远厚重的中华文化
        二、紧跟潮流的国际文化
第五章 成龙功夫喜剧片的不足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不足
        一、过度依赖自身完成高危动作
        二、人物形象符号化和扁平化
    第二节 应对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从李小龙到成龙的身份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小龙对华人男性形象的反叛与颠覆
二、华人形象的另类呈现与成龙电影的魅力

(6)华莱坞“功夫电影”文化变迁的香港镜像——以1970-2010年票房冠军价值观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电影、价值与文化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言、象、意与电影文本分析
三、人对自我的态度:从以暴制暴到心灵救赎
四、人对生死的看法:从快意恩仇到生命伦理
五、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江湖社会回归家庭本位
六、结语:“功夫电影”与文化变迁

(7)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 ——以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互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关键词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价值
第一章 单方言说—1896-1973年间的好莱坞"中华形象"
    第一节 不间断地凝视—好莱坞中国情结(1896-1973)
    第二节 妖魔化的负面叙事
    第三节 "礼赞化"的正面肯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塑中华形象(1973~1999)(上):"功夫中国"—香港电影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一节 "邵氏"开启的海外中国功夫热
    第二节 中华大丈夫—李小龙反"好莱坞华人男子形象"建构
    第三节 全球"小人物"—成龙影片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四节 黑色江湖的"道义"与"暴力"—香港黑帮片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五节 古典中国的现代精神—论徐克电影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塑中华形象(1973-1999)(下):(大陆、台湾及海外)
    第一节 第五代、第六代大陆电影中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二节 台湾新电影中的自塑中华形象
    第三节 好莱坞语境下的华裔自塑中华形象
第四章 好莱坞整编"自塑中华形象"(1973~至今)
    第一节 资源整编
    第二节 整编策略
第五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美电影互动的反思
    第一节 从《落花》到《2012》—变化中的好莱坞中华形象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中国式大片的全球战略
    第三节 "差异性"和"普世性"—寻找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的交流基点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电影片名
附录2 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香港喜剧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香港喜剧电影研究状况
        一、香港喜剧电影研究状况
        二、香港喜剧电影文献综述
    第三节 香港喜剧电影研究的难点
        一、喜剧电影概念的厘定
        二、香港喜剧电影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三、香港喜剧电影的理论梳理
第一章 寻找特征:香港喜剧电影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从舞台到银幕:默片时代以及第一次粤语喜剧高潮(1909 至1949 年)
    第二节 对生活动作的夸张:粤语喜剧和国语喜剧双线并行(1950 年至1970 年)
    第三节 武喜与无打不喜:动作喜剧的黄金年代(1971 年至1989 年)
    第四节 身体动作的极致:无厘头喜剧一枝独秀(1990 年至2003 年)
    第五节 喜剧与动作的博弈:香港喜剧电影的探索年代(2004 年至2009 年)
第二章 特征初论:对身体动作的极致开发
    第一节 香港喜剧电影特征的厘定
        一、以身体动作开发为本的香港喜剧电影特性
        二、香港喜剧电影的三个特性:动作为主性、身体极致性、语言附从性
    第二节 香港喜剧电影特性述论
        一、动作为主性——以身体动作为主的电影特性
        二、身体极致性——穷身体动作极限的喜剧动作特性
        三、语言附从性——语言为动作服务的喜剧电影特性
    第三节 身体动作开发为本的喜剧性叙事
        一、喜剧情景在身体动作中完成与强化
        二、喜剧性的情节发展依靠身体动作推进
        三、喜剧性的细节展开在身体动作中完成
        四、香港喜剧电影的亮点:喜剧矛盾冲突的动作性
        五、电影语言的动作性表达
第三章 原因探究:诸多因素交集成型
    第一节 环境的变迁:身份暧昧
        一、社会历史变迁
        二、港人身份变更
        三、文化认同转变
    第二节 生存的选择:市场导向
        一、演员中心制
        二、片场美学
        三、受众心理诉求
        四、票房掌控
    第三节 内在的张力:影像因素
        一、题材限制
        二、演员因素
        三、与戏曲之缘
        四、文化传统
        五、功夫片的影响
第四章 前景展望:香港喜剧电影的影响与未来
    第一节 移植渗透:对香港类型电影的影响
        一、对于警匪片的影响
        二、对于爱情片的影响
        三、对于武侠片的影响
        四、对于动作片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反哺:对大陆电影与国外电影的影响
    第三节 负面因素:身体动作的滥用
    第四节 动作的革命:香港喜剧电影的未来发展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给陪我走过荒芜的你们

(9)论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胡金铨电影艺术创作的背景
    1.1 香港电影整体发展状况的影响
    1.2 成长背景及其审美偏好的影响
第2章 胡金铨经典武侠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2.1 胡金铨武侠电影的初创阶段
    2.2 胡金铨武侠电影的发展与成熟阶段
        2.2.1 《龙门客栈》-动感与悬念十足
        2.2.2 《侠女》-对佛理"禅机"的探索
        2.2.3 《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民族主义与爱国情怀的书写
    2.3 胡金铨武侠电影的主题升华阶段
第3章 胡金铨武侠电影艺术的特色
    3.1 选题方面的"时代"特色
    3.2 编导合一的"作者"电影
    3.3 重"武侠",轻"情感"
    3.4 追求"美雅"风格,文人气质浓厚
    3.5 艺术形象塑造的"脸谱化"与戏剧音效的运用
    3.6 对"客栈戏"情有独钟
    3.7 注重"儒"、"道"、"佛"的诠释
第4章 胡氏武侠电影对后武侠片的影响
    4.1 徐克及其《新龙门客栈》
    4.2 李安及其《卧虎藏龙》
    4.3 张艺谋及其《英雄》与《十面埋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功夫成龙:从港岛走向世界──成龙电影创作历程述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吴思远与华语电影的发展[D]. 陈昊.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
  • [2]新世纪以来大陆警匪片的类型化研究[D]. 朱俊霖.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成龙功夫喜剧片研究[D]. 黄诚.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4]传统伦理、爱国情感与主旋律创作:成龙电影的价值转向与重构[J]. 翟莉滢. 电影新作, 2017(03)
  • [5]从李小龙到成龙的身份嬗变[A]. 于昊. 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5
  • [6]华莱坞“功夫电影”文化变迁的香港镜像——以1970-2010年票房冠军价值观分析为例[J]. 姚锦云,邵培仁.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 [7]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 ——以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互动为中心[D]. 翁君怡.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8]香港喜剧电影研究[D]. 康宁. 上海大学, 2010(03)
  • [9]论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D]. 李百晓. 河北大学, 2008(S1)
  • [10]大陆关于香港电影的研究[J]. 蔡洪声,谭亚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0(03)

标签:;  ;  ;  ;  ;  

功夫成龙:从港岛到世界:成龙电影创作史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