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私务文书分类之管见(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莹[1](2021)在《《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研究》文中提出古代公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以清朝的公文最为突出。《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都是关于东三省蒙古族事务的公文,因东蒙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在清政权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公文的数量不多,但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内容,且记载大多详实准确。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对东三省蒙务文书的内容研究成果颇丰,而文书的结构形式未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因此,本文就以《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成书背景、特点规律、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意义,当前关于《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利用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等。第二部分为“《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概述”。主要叙述成书的历史背景以及光绪年间东蒙地区的发展,并简要介绍作者朱启钤。另外,简要概括《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各卷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为“《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体例特点”。在对《北洋公牍类纂》的研究基础上,对比分析《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凡例,并结合《公牍学史》和《公牍通论》,将《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收录的公文大致分成奏、议、批、咨、呈、咨呈、照会、折、禀、札、说帖十一种,分类论述每种公文特有的适用范围和体例特点,并介绍重要的编纂方法和编纂动机。第四部分为“《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价值和不足”。从凭证价值、知识价值和信息价值三方面来论述《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中公文蕴含的价值,并提出不足之处。总之,本文是利用文献学和公牍学的相关理论,对《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进行梳理并系统性加以汇总研究。
罗晶[2](2018)在《李宗棠日本考察之研究》文中指出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众多有识之士看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纷纷主张效法日本作为学习西方文明、救亡图存的捷径。20世纪初,中国官民争相负笈东渡,亲身到日本考察游学,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李宗棠正是这一东渡浪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1901年至1908年的八年间,九次东渡日本,分别留下不同类型的考察日记,其赴日次数之多、考察范围之广,在当时的赴日考察者中未见有第二人。本文拟根据李宗棠的各类考察记、诗作以及中日相关文献资料,在中日两国研究者相关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李宗棠日本考察事迹以及相关着作进行仔细分析,试图还原李宗棠九次赴日考察的经过及其影响,以期为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做一些补充。文章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李宗棠的生平与着作,总体把握李宗棠的生平行状,重点介绍与其赴日考察直接相关的着作。第二部分纵向分析李宗棠的日本考察,着重还原李宗棠九次赴日考察的经过及其影响,包括学务、警务、矿务考察,商派游学,以及留学事件调查与处理。第三部分横向分析李宗棠的赴日体验,从其与清国留学生会馆的关联,同日本学人的往来,以及在日本社会受到的礼遇与歧视几个方面来讨论清末官民在日真实体验。李宗棠九次赴日考察涉及清末社会改革的诸多方面,是20世纪初赴日考察官民全面学习日本的一个缩影。其在日本的实践活动,对于推动我国近代化发展起到了 一定的作用。
罗慕君[3](2018)在《敦煌汉文本《金刚经》整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敦煌汉文本《金刚经》展开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绪论、结语和正文五章,简介如下:绪论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通过对现已刊布的敦煌图版、目録、索引及相关论着的全面普查,我们共发现敦煌汉文本《金刚经》3718号。按馆藏分,包括:《国图》藏1460号;英藏1085号(已定名686号、未定名399号);法藏101号;俄藏828号(已定名362号、未定名474号);散藏236号(已定名211号、未定名25号)。按版本分,写本共3713号,包括:罗什译本不分本3301号、罗什译本三十二分本149号、罗什译本十二分本9号,留支译本不分本146号、留支译本十二分本11号,真谛译本6号,玄奘译本7号,内容并见於多个译本的41号,未明确版本的43号;非写本共5号,包括:拓本罗什译本不分本1号,印本罗什译本不分本1号,印本罗什译本三十二分本3号。第一章,《金刚经》版本考。结合敦煌文献和传世文献,梳理了《金刚经》的版本系统。《金刚经》传入中国後,前後六译,依次爲:鸠摩罗什译本、菩提留支译本、真谛译本、达摩笈多译本、玄奘译本、义浄译本。传播过程中,受论释、注疏中科分的影响,形成了分本:罗什译本有三十二分本,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印本《金刚经》三十二分本证明至迟在晚唐,该本已经定型并广泛流通;留支译本有十二分本,系留支依《金刚仙记》科判而成,罗什译本受留支译本的影响也形成了十二分本。另有添附文字形成的添本:罗什译本添冥司偈本,系据留支译本补入;罗什译本附真言本,系受密教影响産生。第二章,敦煌本未定名《金刚经》残片考。首先,介绍了敦煌本《金刚经》的定名标准及方法,包括:据原有篇题、残卷存文定经本;据原卷题署、关键词、行款、缀合辨译本;据分题、缀合明分本。其次,匡正了已有定名疏误的敦煌本《金刚经》13号。最後,考定敦煌本未定名《金刚经》残片898号,包括:《俄藏》474号、英藏399号、散藏25号。列表介绍这些残片的卷号、图版出处、原卷题署、存文起止对应《大正藏》位置、形制、分本等信息。第三章,敦煌本《金刚经》残卷缀合。首先简要介绍了前贤缀合和本文新缀的成果,前贤已将302号缀合爲119组,本文在已有缀合成果基础上补缀29组、新缀284组,共计将1002号敦煌本《金刚经》残片缀合爲402组。其次,举例阐释有助於残卷缀合的九个关键因素,包括:内容相连、碴口相合、污损类同、版本相同、形制相同、行款近同、书风近似、校注相涉、藏家同一。最後,结合缀合实例论述缀合的意义,包括:恢复写本原貌,明晰写本信息,纠正叙録疏误,认识敦煌文献的性质。第四章,敦煌本《金刚经》题记研究。本章汇集敦煌本《金刚经》题记113条、相关题记2条、疑僞题记4条。根据题记性质、抄写者身份等因素将这些题记分爲九类。在各条和各类题记後简要按附既往研究成果和笔者观点。第五章,敦煌本《金刚经》断代研究。本章对已有断代成果进行汇总整理,对73号有纪年的写卷加以编年,通过缀合对6组缀合中的25号残卷进行断代,通过缀合和笔迹比对爲58件《金刚经》八十老人抄本断代,并指出了已有叙録对41组原属同卷的残卷断代不一的情况。最後爲结语,总结本文的成续与不足,并提出了後续研究的方向。下篇分三编,每编分组介绍我们对敦煌本《金刚经》残卷的缀合成果。第一编介绍罗什译本不分本的新缀成果,共将683号缀合爲283组。第二编介绍罗什译本两种分本的新缀成果,包括:三十二分本,第一至十六组,将69号缀合爲16组;十二分本,第十七组,将2号缀合爲1组。第三编介绍留支译本的新缀成果,包括:十二分本,第一组,将2号缀合爲1组;不分本,第二至十二组,将33号缀合爲11组。三编共补缀前贤缀合29组,完全新缀284组,共将789号敦煌本《金刚经》残卷缀合爲312组。缀合的判定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每组缀合先以文字简要介绍可缀写卷的卷号、图版出处、装帧形态、残损情况、行款、存文、原件题署、字体、乌丝栏、纸张篇幅、断代、前人缀合等信息。再藉助Photoshop软件将诸写本图版合成爲缀合效果图。最後阐述缀合理由、缀合顺序,缀後存文起止、原有着録讹误之处等。文後附五篇附録。附録一:敦煌本《金刚经》总目;附録二:敦煌本《金刚经》馆藏卷号索引;附録三:敦煌本《金刚经》残片缀合总目;附録四:敦煌本《金刚经》影印图版正误札记;附録五:敦煌残卷《唐大顺二年正月七日杨文盛租地契》的复原和研究。
申兰姬[4](2018)在《解放前后朝鲜语汉字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迁入初期至1945年抗战胜利和1945年至1963年的中国朝鲜语汉字词进行调查,借此考察这两个不同时期汉字词的词性分布、构词方法、词汇特点及词汇使用范围等。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时期朝鲜语汉字词的研究,从历史的流程中了解汉字词的变化,并且通过研究上述两个时期汉字词的基本形式,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朝鲜语汉字词的发展与变化。收集两个时期的文献资料,把汉字词进行分类归纳和具体研究。本文分为两个时间段(以下各称解放前、解放后)来进行汉字词研究,内容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对解放前后朝鲜语汉字词的词性进行分类和比较。首先,根据收集的语料,把解放前后汉字词分为名词、数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冠形词等。其次对两个时期的朝鲜语汉字词词性分布进行比较,列出差异。论文的第二部分,叙述了解放前后朝鲜语汉字词的构词方式、汉字成语等。首先,对解放前后汉字词合成词的构词方式进行比较。其次,列出两个时期使用的汉字词前缀和后缀,考察汉字词词缀的使用范围和特点。最后,列出解放前后使用的汉字成语和借用语,叙述其差异和特点。论文的第三部分,对解放前后的朝鲜语汉字词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论文中把解放后汉字词分为一般词汇、新词术语、专业术语来进行考察,又把其中1667个专业术语分类为政治、经济生产、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军事等内容,列出与解放前不同的形态特征和词汇使用范围。解放前的汉字词中有关迁入历史和日本侵略的汉字词汇出现的比较多一些,但到了解放后,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有关的政治、经济类的汉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语言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国朝鲜语源自于朝鲜半岛,但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汇体系。总的来说,本文考察了两个时期汉字词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对词汇产生的影响,间接说明了中国朝鲜语汉字词的词汇特征、构成方式和产生的途径,以文化语言学和统计语言学、历时语言学为指导,描写和解释了解放前后的中国朝鲜语汉字词汇变异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清中国朝鲜语的变化过程,同时为今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朝鲜语词汇特征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杨雯潇[5](2018)在《论井上靖的《敦煌》 ——以出场人物为中心》文中指出井上靖是日本文坛着名的小说家、评论家、诗人。生于明治四十年,去世于平成三年,井上靖的生涯纵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和平成四个时代。他的小说大致可分为新闻小说、历史小说和自传小说几类。在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当中,以西域为题材的小说占很大比重。这一系列的西域题材小说被称为“西域物”。其中,19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敦煌》与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楼兰》一同在1960年获得首届每日艺术奖,其发表有力推动了日本“敦煌热”。小说《敦煌》在1960年就被菊田一夫改成剧本,拍成了电视剧。1988年,由中日两国联合拍摄的电影《敦煌》上映更是将日本的“敦煌热”推向高潮。在日本,以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有松冈让的《敦煌物语》(1937年)和中野美代子的《敦煌》(1957年),它们都是以西域探险经过本身为题材而进行的小说创作。不同于此的是,井上靖的《敦煌》则是通过参照大量历史资料,以想象构筑起埋藏佛经的宏大叙事,是井上靖历史小说创作探索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力作。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版本对比等方法,以探讨小说《敦煌》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结合井上靖的个人经历探讨井上靖的创作方法,概括小说《敦煌》的创作特征。第一章结合相关资料回顾井上靖创作小说《敦煌》的过程,指出这部小说对于井上靖本人来说也是一篇重要的作品。第二章结合井上靖创作时所参照的资料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第一节分析主人公赵行德的人物形象。小说中赵行德由一介儒生转为奔赴西夏的游历者,途中成为西夏军的一名士兵,到最后承担起保护万卷佛经的职责,可以说整篇小说中,主人公的角色变化串起了整个故事。虽然赵行德是虚构的人物,但是井上靖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参照了大量的与当时敦煌状况相关的论文和历史资料。结合所参照的历史资料和作者自身的经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梳理指出在对敦煌藏经洞由来进行推测时,井上靖试图借助这一虚构人物的行动轨迹来还原当时敦煌的历史,还原敦煌一带佛教文化状况。小说中李元昊、曹贤顺、曹延惠等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和朱王礼、尉迟光、回鹘王女等虚构人物对井上靖构筑起藏经洞由来这一故事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二节围绕对待文字的态度分析李元昊和朱王礼两个人物形象。同时,以此为对照指出主人公赵行德的文人特质;分析于阗商人尉迟光的人物形象,指出这一人物在承担起藏经结果实现的同时,还展现着当时于阗和沙州之间的关系,体现着井上靖对西域文化的理解;结合井上靖在随笔中提到的有关历史小说人物塑造的论述和他所参照的论文中有关沙州城特征的论述,指出《敦煌》中出场人物的象征性。整理小说中的重要事件的展开,对小说中“尊重历史”的部分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井上靖的创作姿态。第三章分析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本论文中将连载于1959年《群像》杂志上的版本作为初稿,将1959年11月出版的单行本作为初刊进行比对,整理出123个改动之处。第一节中概述初稿和初刊的改动状况,对这些改动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第二节具体分析改动比重最大的人物描写相关的部分。这些改动主要集中于小说主人公放弃科举之路,奔赴西夏的动机和对西夏民族的认识方面。结合作家日记中的相关记录和当时作者所参照学者的历史观点,试图分析作品改动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及原因。擅长于宋史领域研究的宫崎市定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曾提出与“中原文明”相对的“朴素民族”概念,宋朝便是周边“朴素民族”和中原文明不断交流的时代。“朴素民族”在吸收中原文明的同时又看透中原文明的弱点,自觉保持本民族的优点,创制本民族的文字和制度等等。这些观点的存在使井上靖对西夏民族的认识的改动成为可能。不过,在小说当中,井上靖关注的并不局限于西夏这一民族,在一系列的战争当中他也意识到朴素民族中残暴的一面,关注着其他民族的命运。两个版本的改动进一步凸显井上靖对“民族”“战争”“文化”的关注,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或许与其短暂的从军经历密切相关。第四章第一节参照宫崎润一对井上靖从军经历的考察,结合井上靖在战时、战后所发表的纪念战争中死去的友人的散文诗以及于2009年公开的井上靖从军日记中的相关记录,指出“战争”在井上靖文学中的影响。对于战后登上文坛的井上靖来说,历史小说和虚构的方法成为一种反思战争的途径。特别是他的西域题材历史小说当中,经常会涉及战争场面的书写。在这些书写当中,井上靖还结合当时日本人所熟知的人物表达着自己的思考——战火当中保存下的文化之力能够超越战争,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战争的一种救赎。战后,井上靖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日中友好文化交流。第二节,结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列举出《敦煌》创作前后,由井上靖等人发起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所参与组织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亦主要集中于这个时期,且重要的作品大都以文化交流为背景,这种时代氛围也为他思考“民族”“文化”等问题提供了契机。
徐嘉露[6](2018)在《明代民间契约习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契约发端于先秦时期,从秦汉金石、竹木简券形态,经过南北朝、唐宋纸质契约的发展变化,到明代初期,无论材料、格式,或内容都达到了高度完善的阶段。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有力推动了契约制度在民间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普及。明代民间契约习惯不仅遍及财产关系领域、家庭关系领域、人身关系领域,而且在工商贸易领域以及民间社会管理领域都普遍出现了契约现象。明代民间社会的契约从民众观念的树立到民间实践的普及、从契约格式的多样化到契约内容的高度完备,明代民间社会的契约已经达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境界。明代民间财产交易契约的格式要件和契约内容设计是明代民间契约形制的代表。明代财产契约的交易对象包括不动产土地、房屋以及不动产组成部分的“田骨”、“力坌”的买卖、租佃、典当等。土地租佃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永佃权”的产生都是通过租佃契约来完成。甚至民间不良风俗的找价行为也要订立一件合法有效的契约。动产交易的对象则包括耕畜、船只以及其他小件生产生活工具的买卖、租借、典当和交换。在明代民间社会,通过对明代民间契约的内容观察,作为用益物权的财产的“典”和“当”、“租”和“赁”是有区别的。明代民间社会财产契约习惯的多样化还体现在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对财产的管理。民间财产的管理又称“合同”或者“合约”,具体包括共有财产管理合同、地界勘查合约和土地换耕契约。体现相邻权的互助、互利的“地役权文约”在明代社会已经出现。在明代,家庭财产分配和人身管理已经实现契约化。家庭财产管理分配契约习惯中的分家文书以“拈阄”的形式完成,体现了民间社会的公平理念,分家契约习惯中的“特留份”规则使明代民间社会的需要照顾的特殊人群有了财产保障,而财产继承契约习惯中的“过继文书”则将无子家庭的财产继承与“宗祧”承继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传统家庭的财产与宗法延续的统一。在限制妇女法权地位的明代,女子可以通过契约方式实现继承权。明代民间财产赠与契约中的“遗赠抚养文约”将受赠财产权利与履行抚养义务结合起来,使无子老人的生养死葬有了保障。明代人身契约主要有人身的典卖契约、劳动力雇佣文书和男女婚姻文约。在明代民间社会,为规避政府对人口买卖的限制,买卖人口契约习惯则以“婚书”的形式出现,可见明代民间的人身买卖现象还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的劳动力雇佣契约在家庭劳役、农业生产以及城市工商业等领域多有出现。明代婚姻契约以“六礼婚书”为主要形式,特殊形式的“招亲婚书”、“入赘婚书”和“再嫁婚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明代民间社会的各个阶层。契约习惯在工商业经营领域也广泛存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明代的工商业出现专业化的趋势。民间的“雇脚夫契”显示,明代以人力挑运为营运方式的脚夫营运已经形成专门行业。明代水上运输行业甚是发达,“雇船契”展示了明代水上运输行业已经形成了保证人、运费支付、在运货物风险承担等工商行业规则。明代加工承揽行业的“器物定做契约”将民间手工作坊对外定做器物的数量、规格、价款、质量要求、违约责任等约定得十分清楚。作为商业行为,明代民间的典当行业十分发达,遍布广大城乡地区,“当票”是其签订的主要契约形式。明代商业合伙经营已经开始出现,“山林经营契约”和“同本合约”显示的共同经营、按股分利形式已经具有现代股份制企业经营合同的雏形。“会约”则显示在明代民间社会已经有互助性质的经济组织存在。明代民间社会组织一般指宗族、乡、社,其在运行中形成了宗族文约、乡社文约和行业合同,宗族文约又囊括了族产管理文约、祭祀文约等。乡社文约则指以“禁约”形式出现的具有“乡规民约”性质的社会管理文约、生产管理文约。明代民间行业会、社组织的文约主要指社会慈善组织文约和文人结社形成的文约。明代民间慈善组织主要有“同善会”等,其制定的管理文约对组织的管理、善款的募集、济贫的方法程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具有平等参与、协商管理善款、共同遵守规则的民间自治组织形态,因此也属于民间契约习惯的一种。与宋元以前相比,明代民间契约在概念上涵盖范围更加全面,在称谓上也更加精确化。契约格式趋向统一的原因主要是日用类书的引导和民间契约习惯的传承,官颁契纸的影响和民间“代书人”对同类契约文书的模仿。与前代相比,明代契约参与人呈多样化趋势,各种身份的人都有参与契约活动的机会。而“中人”也由前代的见证人、保证人扩大为引见人、介绍人、保证人、“知情信赖”人、纠纷调解人和法庭证人等。另外,契约的签订和履行程序较之宋元有所减少,“经官给据”制度和先问亲邻的“问帐”制度被取消。明代民间契约关系广泛,在很大程度上调整着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有效运行,其重要机理在于政府的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是一方面,“因俗而治”的政府社会治理理念指导下的明代官吏对民间契约的司法审判认可也是明代民间契约习惯发展的外部动因。
刘伟[7](2017)在《试论刘耀国对我国秘书科学研究的贡献》文中提出刘耀国先生是秘书学界着名的研究专家。笔者与刘先生有三面之交,还有近五年的电邮、短信、微信往来。通过与刘先生的交往,以及自己长期搜集、查阅各方面资料和研读《刘耀国秘书科学研究文萃》(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等,笔者对这位学界前辈的为人治学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刘耀国先生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我国当代秘书科学研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为我国秘书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贡献之一:
谢群[8](2018)在《关于近代在华日本顾问的研究—甲午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师从于中国,19世纪60年代,将目光转向西方,走上“脱亚入欧”的道路,经济、军事和教育迅速发展,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自诩“天朝大国”的清代中国一败涂地,而一向被蔑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大获全胜。20世纪初,中国的“清末新政”拉开帷幕,中国通过派遣留学生、雇佣日本人、翻译日本书籍、赴日考察等方式和手段全方位向日本学习,中日关系进入所谓的“蜜月期”、“黄金时代”。此时,中日两国的师徒关系发生根本性转换,日本顾问遂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日本顾问在华时间长达六十余年,其足迹遍布全中国,活跃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律、工业、电信等领域。日本顾问这个群体对中国社会、近代中日关系产生巨大影响,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从研究成果来看,数量极少,而且其内容倾向于对某一特定时期、特定领域或特定的人物的考察,尚未形成较系统的研究。笔者曾于2015年至2016年在日本的日本外交史料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宪政资料室发现大量有关日本顾问的原始档案,这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本论文以近代在华日本顾问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调查、文献研究、归纳分类、思想认识研究等方法,考察日本顾问的赴任途径、地理分布和活动轨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等对其时代特点、历史作用及对中国、日本、中日关系的影响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从而进一步丰富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内容。但由于笔者的研究能力和调查资料范围所限,考察的时间范围定为“中日甲午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地域范围定为“中国大陆”。笔者通过调查整理发现:1.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日本顾问的来华方式由“招聘制”逐渐转变为“派遣制”,在华日本顾问已成为日本实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20世纪1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与日本军部在派遣顾问赴华方面产生对立,形成“二重外交”:日本政府由于华盛顿会议精神的制约,对中国的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并对在华日本顾问提出警告;日本陆军参谋部为积极推进“大陆政策”,不断向各地军阀派遣日本顾问,希望以扶植代理人的方式,扩大日本的在华权益。2.近代在华日本顾问的分布区域、活动轨迹与国际的形势变化、中国国内的形势变化状况和日本的对华政策有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3.—部分日本顾问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推进中国近代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在与日本沟通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的作用;适时为雇主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国政局的稳定。4.大多数的在华日本顾问一直致力于培养中国人的亲日情感、扶植日本在华势力、实施文化和教育的渗透、收集各种情报和资料,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有些日本顾问的行为或建议甚至影响了中日两国相关事件的发展方向。笔者在论文的附录部分,将日本顾问所聘地区、受聘职位与年限、负责事项等基本信息整理成表格,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展开提供基本素材。囿于笔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未能对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长达六十余年的日本顾问进行全面的考察、而且,某些问题的研究和论述只能浅尝辄止。今后,将提高人文素养、加强文史知识的学习,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深入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近代在华日本顾问的本质。
李昌远[9](2017)在《纵横秘坛“三学”并进——读《刘耀国秘书科学研究文萃》有感》文中指出我国秘书学界公认的秘书学家刘耀国进入古稀之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刘耀国秘书科学研究文萃》(以下简称《文萃》)。这部文集共分9个部分、74篇文章。耀国同志毕业于复旦大学,1986年开始任上海《秘书》杂志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编,并兼编辑部主任,从此同我国秘书事业结下了浓厚的情缘。他干《秘书》编辑从一开始就是把自己作为一名"学者型编辑"对待的,因此,结合编辑工作进行秘书科学的学术研究,写作了数十万字的文章;2004年10月他从《秘
杨天昊[10](2016)在《中国古代“书族”文档名词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和语言习惯等方面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中,而文档名词的发展和演变如实地记录着以上种种变化,包括社会的变迁和新旧事物的更迭都可以通过文档名词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中国古代“书族”文档名词在所有族类的文档名词中大家族中数量较多,产生时间较早,历史连续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特殊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从整体上对“书族”文档名词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把握,对档案学、文书学,甚至是语言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论文以《国学宝典》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对中国古代2578部重要文献的检索、统计、分析,总结阐释出族内各文档名词的发展与演变规律。本文使用“族类”作为文档名词分类的标准,采用文献研究法、计量语言学方法,首先对“书族”文档名词的特征与使用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书族”常用的文档名词多为双音词,且它们产生时间较早,均具有较强的专指性;其次将所有“书族”文档名词分为两大类——通用性“书族”文档名词和专指性“书族”文档名词,挑选了一些使用频次高的名词来逐个进行分析,总结其出现的朝代、出现次数、使用频次、概念和发产生发展与演变等方面的规律,力求做到内容全面、完整。
二、私务文书分类之管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私务文书分类之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有助于为古代公务文书研究提供较为系统的资料 |
1.1.2 有助于历史文献学研究工作的延展 |
1.1.3 有助于了解蒙务局的始末 |
1.1.4 有助于了解治蒙措施的推行 |
1.1.5 有助于了解蒙古王公和治蒙官员的思想主张 |
1.1.6 有助于了解朱启钤的贡献 |
1.2 研究现状 |
1.2.1 论文方面 |
1.2.2 着作方面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归纳总结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概述 |
2.1 作者介绍 |
2.2 成书背景 |
2.3 主要内容 |
第3章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体例研究 |
3.1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体例 |
3.1.1 编纂动机 |
3.1.2 编纂体例 |
3.1.3 体例特点 |
3.2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公文种类 |
3.2.1 上行公文 |
3.2.2 平行公文 |
3.2.3 下行公文 |
第4章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价值和不足 |
4.1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价值 |
4.1.1 凭证价值 |
4.1.2 知识价值 |
4.1.3 信息价值 |
4.2 《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的不足 |
4.2.1 词语混用 |
4.2.2 名称不统一 |
4.2.3 公文未被批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2)李宗棠日本考察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引言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李宗棠生平与着作 |
第一节 李宗棠生平 |
第二节 李宗棠评价 |
第三节 李宗棠着作 |
一、《考察日本学校记》 |
二、《东游纪念》 |
三、《千仓诗史初编》 |
第二章 李宗棠日本考察的经过、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第一节 学务考察 |
一、首次赴日 |
二、教育考察之认识 |
第二节 警务考察 |
一、调查警务 |
二、聘订教习 |
第三节 选派晋省学生赴日留学 |
一、商办首批晋省学生游学与经纬学堂 |
二、护送游学官绅学生 |
第四节 在日学潮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
一、成城学校入学事件的秘密调查 |
二、《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
第五节 矿务考察及其它 |
一、矿务考察 |
二、劝募皖赈 |
三、亲送儿妇留学 |
第六节 李宗棠日本考察对其归国后的兴学影响 |
第三章 李宗棠的在日交流与活动 |
第一节 李宗棠与清国留学生会馆 |
一、李宗棠与清国留学生会馆的建立 |
二、清国留学生会馆的由盛转衰 |
第二节 李宗棠与日本学人的交往 |
一、李宗棠与市川彻弥的交往 |
二、李宗棠与长冈护美的交往 |
三、李宗棠与下田歌子的交往 |
第三节 李宗棠的日本体验之“明与暗” |
一、李宗棠日本考察期间所受礼遇 |
二、李宗棠日本考察期间所遭负面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考察日本学校记》中所载学校名单 |
后记 |
(3)敦煌汉文本《金刚经》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上篇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金刚经》版本考 |
第一节 《金刚经》译本 |
第二节 《金刚经》分本 |
第三节 《金刚经》添本 |
第二章 《金刚经》残片的定名 |
第一节 定名标准及方法 |
第二节 已有定名的匡正 |
第三节 俄藏残片的定名 |
第四节 英藏残片的定名 |
第五节 散藏残片的定名 |
第三章 敦煌本《金刚经》残卷缀合 |
第一节 敦煌本《金刚经》残卷缀合概述 |
第二节 敦煌本《金刚经》残卷缀合释例 |
第三节 敦煌本《金刚经》残卷缀合意义 |
第四章 敦煌本《金刚经》题记研究 |
第一节 既往研究 |
第二节 题记类聚 |
第三节 相关题记 |
第五章 敦煌本《金刚经》断代研究 |
第一节 断代成果检讨 |
第二节 有纪年本编年 |
第三节 根据缀合断代 |
第四节 八十老人本断代 |
第五节 估测断代质疑 |
结语 |
下篇 |
敦煌《金刚经》残卷新缀 |
第一编 罗什译本不分本缀合 |
一、BD1631号+BD1783号+BD1704号+BD1694号+BD1496号+BD1530号 |
二、BD6365号A…BD6456号+BD6365号B |
三、BD12786号+BD4142号 |
四、BD13140号+Дx.11013号(5-1)…Дx.11013号(5-3+5-4)Дx.12807号+Дx.11013号(5-2) +Дx.4793号…Дx.11013号(5-5) |
五、S.1687号+BD1770号+BD1692号+BD1759号+BD1695号 |
六、S.9303号+BD14967号 |
七、BD325号+BD293号+BD264号+BD195号 |
八、BD4559号+BD6009号 |
九、(Дx.1157号、Дx.1158号、Дx.5303号)+S.3868号 |
一○、BD8863号+BD7806号 |
一一、BD10872号+BD15804号 |
一二、S.9250号+S.7289号 |
一三、Дx.789号+BD10735号+BD11102号 |
一四、BD2618号+BD10748号 |
一五、BD11044号+BD4736号 |
一六、BD3803号+BD3856号+BD3892号+BD4130号 |
一七、BD10617号+BD5696号 |
一八、BD8873号+BD7782号 |
一九、S.9340号+S.10210号 |
二○、S.6441号+P.5025号(8) |
二一、BD2161号+BD2170号 |
二二、BD6554号+BD6732号+BD6736号 |
二三、BD5758号+Дx.2364号 |
二四、BD15910号+BD15810号 |
二五、S.6894号+BD6733B号 |
二六、P.5584号(1)+S.1696号 |
二七、S.9324号+S.10831号 |
二八、BD5807号+BD14566号 |
二九、BD1546号+BD1551号+BD1539号 |
三十、P.4946号+S.9270号+S.1681号 |
三一、S.5398号+S.9821号 |
三二、S.7467号+S.1679号 |
三三、BD7467号+BD4364号 |
三四、S.9327号+S.7189号 |
三五、S.936号+S.87号 |
三六、BD2916号+BD2944号 |
三七、S.12587号+S.12595号 |
三八、S.10023号+BD5062号 |
三九、Дx.5750号+Дx.2511号…Дx.10984号+Дx.2296号+Дx.2265号+Дx.4298号…Дx.1638号+(Дx.2474号、Дx.6211号、Дx.6247号) |
四○、S.11784号+Дx.5659号B |
四一、S.12254号+S.12670号 |
四二、BD8839号+上博41号 |
四三、BD4908号+BD4966号+BD4851号 |
四四、BD7010号+BD7011号+BD2060号 |
四五、BD8851号+BD3415号 |
四六、BD8853号+BD4558号1 |
四七、津图103号+津图105号+津艺50号 |
四八、(Дx.6363号、Дx.6426号、Дx.6508号)2-1+2-2 |
四九、S.10779号+S.9310号 |
五○、S.9467号+Дx.4540号+S.2824号 |
五一、上图105-10号+S.6554号 |
五二、S.12931号+S.12175号+S.12277号 |
五三、(Дx.7053号、Дx.7142号)+Дx.7149号 |
五四、BD10798号+S.11792号 |
五五、Дx.11714号 |
五六、(Дx.3069号、Дx.3071号)+Дx.5575号 |
五七、BD8005号+BD4599号+BD4632号+BD4596号+BD4660号+BD4737号 |
五八、P.T.507B号V |
五九、BD3511号+BD10263号 |
六十、BD626号+BD813号 |
六一、Дx.86号+Дx.11014号 |
六二、BD4882号+BD5156号+BD5068号 |
六三、S.7456号+S.8424号+S.656号 |
六四、S.9312号+BD5024号+BD4831号+BD4880号 |
六五、S.12460号+S.12327号 |
六六、BD2529号+BD4894号 |
六七、BD8824号+Дx.474虢…BD8855号+BD13634号…Дx.11650号 |
六八、BD3858号+BD3790号+BD4279号 |
六九、BD6707号+BD4958号 |
七○、羽457-9号+BD589号 |
七一、BD5401号+BD5414号 |
七二、BD106号+BD232号A |
七三、BD391号V |
七四、BD3974号+BD3982号 |
七五、S.9313号+BD1532号 |
七六、Дx.10944号+Дx.11010号 |
七七、Дx.4875号+S.9241号 |
七八、BD3695号+BD3762号 |
七九、BD4616号+S.9273号 |
八○、BD5134号+BD5145号 |
八一、BD7970号+BD7948号 |
八二、S.9257号+S.9293号 |
八三、BD3872号+BD4082号+BD4219号+BD4216号 |
八四、Дx.4338号+BD10249号 |
八五、Дx.2434号A+Дx.4859号+羽378号 |
八六、BD13621号+BD11730号 |
八七、S.9386号+S.10089号 |
八八、S.9308号+S.12179号 |
八九、BD8826号+S.4709号 |
九○、BD8882号+BD3419号 |
九一、BD2129号+BD2101号 |
九二、S.7485号+S.1667号 |
九三、Дx.10992号+Дx.10982号 |
九四、S.9338号+S.12291号 |
九五、S.9288号+BD5618号 |
九六、S.12695号+S.10743号 |
九七、BD1448号+BD1805号+BD1772号+BD1668号+BD1634号+BD1497号+BD1732号+BD1624号 |
九八、Дx.900号+Дx.6227号 |
九九、BD7955号+BD8390号B+BD7636号+BD8390号A |
一○○、BD8856号+BD4889号 |
一○一、S.9343号+S.13114号+S.9309号 |
一○二、BD949号+BD11655号 |
一○三、BD1965号+BD11229号 |
一○四、BD6416号+BD6693号 |
一○五、BD2390号+BD5646号A |
一○六、P.T.423号V+P.T.162号V |
一○七、Дx.11865号+Дx.11853号 |
一○八、BD3866号+BD3830号+BD3990号 |
一○九、BD15829号+BD14886号 |
一一○、BD5578号B+BD5579号+BD5576号 |
一一一、Дx.6107号+Дx.6168号 |
一一二、BD11959号+浙敦87号 |
一一三、(Дx.2907号A、Дx.2916号)+Дx.10936号 |
一一四、BD11056号+BD11065号 |
一一五、BD11711号+BD5187号 |
一一六、S.3533号+S.1229号 |
一一七、BD4122号+BD4096号+BD4150号 |
一一八、BD4203号+BD3865号 |
一一九、BD8841号+BD7797号 |
一二○、S.9255号+S.9249号 |
一二一、S.8486号+BD1908号 |
一二二、BD14517号+BD14516号+浙敦33号+BD14515号 |
一二三、S.11797号+S.3145号 |
一二四、BD7987号+BD4862号 |
一二五、BD8098号+BD11172号 |
一二六、BD4654号+BD4449号 |
一二七、BD4046号+BD4221号 |
一二八、S.2323号+BD2556号+BD2438号 |
一二九、中村175-1号+中村175-2号右片 |
一三○、BD2433号+BD2432号+BD2382号+BD2748号+BD2427号+BD2409号+BD2698号 |
一三一、BD5771号+BD1239号 |
一三二、BD4645号+BD4576号+BD4294号+BD4748号+BD4345号+BD4362号 |
一三三、S.860号+S.439号 |
一三四、BD778号+BD486号 |
一三五、S.12549号+BD6775号 |
一三六、BD399号B+BD170号 |
一三七、BD2968号+BD8829号 |
一三八、Дx.10939号+BD3983号+BD3801号 |
一三九、BD5446号+BD5502号 |
一四○、S.9357号+S.9283号+S.9268号 |
一四一、S.9330号+S.4751号 |
一四二、(Дx.1794号、Дx.1796号)+Дx.1790号B+Дx.14180号 |
一四三、Дx.4435号+Дx.6576号B |
一四四、BD4369号+BD4365号 |
一四五、S.9279号+BD1524号 |
一四六、BD8017号+P.4678号 |
一四七、BD1563号+BD8204号+S.4044号 |
一四八、S.10134号+S.9320号+S.502号 |
一四九、Дx.6752号+Дx.1952号+Дx.4846号…Дx.2262号 |
一五○、(Дx.6219号、Дx.6220号)+Дx.7623号 |
一五一、Дx.11868号+Дx.11926号 |
一五二、S.3411号+Дx.5694号 |
一五三、BD3933号+BD4180号+BD3934号 |
一五四、BD3180号+BD3178号 |
一五五、S.7103号+S.1757号 |
一五六、BD6186号+S.563号 |
一五七、Дx.6490号+Дx.8627号 |
一五八、Дx.6171号+BD14460号 |
一五九、Дx.2945号+S.3638号 |
一六○、Дx.12772号+Дx.11776号 |
一六一、BD12231号+BD10278号 |
一六二、BD8832号+BD2714号 |
一六三、BD4592号+BD4593号 |
一六四、(P.4592号+P.4750号)+BD2742号 |
一六五、S.9278号+BD2545虢 |
一六六、BD7924号…BD7216号…BD7196号+BD10995号 |
一六七、S.13052号+S.13181号 |
一六八、S.9264号+S.8433号 |
一六九、BD1529号+BD1540号+BD1527号 |
一七○、S.3944号+S.10807号 |
一七一、Дx.11011号+BD6443号 |
一七二、BD4464号+BD4723号 |
一七三、BD3720号+BD4886号+BD3721号+BD3719号 |
一七四、S.9311号+S.636号+S.3892号 |
一七五、Дx.2605号+S.7340号 |
一七六、P.4591号+BD3209号 |
一七七、BD4419号+BD4396号 |
一七八、羽357号+BD7583号 |
一七九、BD3877号+BD4014号 |
一八○、S.7232号+S.7424号 |
一八一、BD2069号V+BD2770号 |
一八二、Дx.11760号+Дx.10958号+Дx.12712号 |
一八三、S.11750号+S.11768号 |
一八四、BD1793号+BD1620号+BD1622号 |
一八五、BD7911号+BD7391号 |
一八六、BD10013号+BD15790号 |
一八七、BD3791号+BD3859号 |
一八八、S.9272号+S.9247号 |
一八九、Дx.93号…Дx.2492号…(Дx.1624号、Дx.2435号)+Дx.2944号 |
一九○、BD8409号+BD7840号 |
一九一、BD6407号+BD6402号 |
一九二、BD3824号+BD3847号 |
一九三、S.9325号+S.4349号 |
一九四、Дx.10996号+羽12号 |
一九五、BD4166号+BD3819号+BD3799号 |
一九六、BD15894号+BD15968号+BD15791号 |
一九七、BD10248号+S.3407号 |
一九八、(Дx.164号、Дx.165号)+羽368号 |
一九九、BD4120号+BD3816号 |
二○○、BD6945号+BD8317号 |
二○一、S.10797号+BD1577号 |
二○二、BD9114号+BD7344号 |
二○三、BD5476号+S.1290号 |
二○四、S.9210号+S.9207号 |
二○五、S.7042号+BD10553号 |
二○六、上图181号+中村176号(16)右片 |
二○七、S.7441号+S.9399号 |
二○八、BD15610号+BD1817号+BD1812号 |
二○九、P.5587号(1)+P.4561号 |
二一○、S.2417号+BD2207号 |
二一一、BD15618号+BD15945号 |
二一二、S.7127号+BD5901号 |
二一三、Дx.10991号+Дx.12636号 |
二一四、BD7243号+S.3254号 |
二一五、BD958号+BD11407号 |
二一六、BD15978号+BD15800号+BD15951号 |
二一七、S.7422号+S.7447号+S.7399号 |
二一八、Дx.10964号+P.4557号 |
二一九、Дx.1086号+(Дx.6180号或Дx.10941号)+(Дx.5375号、Дx.5381号) |
二二○、BD5610号+BD5585号+BD5498号 |
二二一、S.1367号+S.3118号+S.2398号 |
二二二、BD4954号+S.3682号 |
二二三、Дx.10934号+Дx.1003号 |
二二四、BD7772号+BD6203号 |
二二五、津艺149号+BD14911号 |
二二六、BD468号+BD12245号 |
二二七、津艺42号+津图102号+S.7268号 |
二二八、BD7618号+BD3597号 |
二二九、BD2013号+BD6469号A |
二三○、Дx.777号+Дx.2687号 |
二三一、BD1393号+BD1388号 |
二三二、BD10637号+S.10665号 |
二三三、BD10351号+BD10128虢 |
二三四、(Дx.2615号+Дx.1037号)+Дx.1036号 |
二三五、S.1816号+S.7538号 |
二三六、BD5319号+BD5371号 |
二三七、BD11565号+BD1296号 |
二三八、S.9372号+S.9553号 |
二三九、BD983号+Дx.4956号 |
二四○、Дx.12672号+Дx.11786号 |
二四一、BD1797号+BD1584号 |
二四二、BD5774号+BD5754号 |
二四三、BD5712号+BD5718号 |
二四四、S.2749号+BD8868号 |
二四五、BD4257号+BD3804号 |
二四六、Дx.10957号+Дx.10956号 |
二四七、BD6179号+津图100号 |
二四八、BD8881号+敦研89号 |
二四九、Дx.2758号+Дx.2765号 |
二五○、BD3875号+BD3802号 |
二五一、Дx.17792号+Дx.16229号 |
二五二、S.12644号+BD9965号 |
二五三、BD11061号+BD7073号 |
二五四、S.7137号+Дx.5467号+Дx.10687号+Дx.10937号 |
二五五、Дx.8837号上片+Дx.8837号下片 |
二五六、BD8030号+S.2362号 |
二五七、BD307号+BD353号 |
二五八、S.9358号+BD10136号 |
二五九、BD8251号+BD3036号 |
二六○、BD8293号+Дx.2560号 |
二六一、S.1360号+BD6720号 |
二六二、BD23号B+S.7480号 |
二六三、BD1520号+BD1738号 |
二六四、BD6498号+BD1623号 |
二六五、BD2655号+BD2602号 |
二六六、S.11641号+S.11433号 |
二六七、BD1456号+BD1712号+BD11879号 |
二六八、S.7027号+Дx.1194号 |
二六九、BD15546号+Дx.888号 |
二七○、BD2187号+BD1508号 |
二七一、BD11682号+BD10058号 |
二七二、S.10074号+S.1250号+BD12033号 |
二七三、S.1250号+BD12033号 |
二七四、Дx.5546号+Дx.2894号 |
二七五、BD8283号+羽375号 |
二七六、S.10353号+BD11597号+BD11671号 |
二七七、BD15724号+津图80号+BD15732号 |
二七八、BD10381号+BD11935号 |
二七九、BD8422号+BD7033号 |
二八○、Дx.5635号+BD10140号 |
二八一、Дx.1950号+Дx.5192号 |
二八二、S.12244号(D+C+B) |
二八三、BD15593号+BD15564号+BD15604号 |
第二编 罗什译本分本缀合 |
一、BD1404号+津图91号+BD15728号+津艺213号 |
二、P.4098-3号…P.4097号 |
三、S.5443号+S.5534号 |
四、Дx.2520号+Дx.6120号+BD8875号…Дx.933号+Дx.932号…Дx.6226号+Дx.2086号+Дx.1768号+Дx.2082号+Ax.2083号+Дx.2081号+Дx.2080号+Дx.5743号…Дx.22号+Дx.1010号 |
五、Дx.1976号+Дx.11041号+Дx.11651号(2-1)+Дx.2741号+Дx.5736号 |
六、(Дx.6684号、Дx.6729号)+Дx.5896号 |
七、BD12224号+BD10975号+Дx.9899号 |
八、Дx.4867号+дx.339号+Дx.3873号+Дx.1569号…BD8847号…BD7982号+Дx.4834号+Дx.1006号+Дx.10954号(2-2)+Дx.5126号 |
九、Дx.329号(1-4) +Дx.6208号…Дx.329号(5-16) |
十、BD9154号…BD8894号+BD8890号+BD8895号+BD8892号+BD10900号+BD10902号 |
十一、Дx.12698V+Дx.11046+Дx.12698R |
十二、Дx.11651号(2-2)+Дx.10954号(2-1) |
十三、Дx.6094号+Дx.11042号 |
十四、S.6250V+Дx.6054V…(Дx.88V+Дx.99V) |
十五、S.5538号…S.5965号 |
十六、BD8889号+BD8891号 |
十七、Дx.11820号+Дx.12003号 |
第三编 留支译本缀合 |
一、Дx.4804号+BD4825号 |
二、(Дx.3367、Дx.4137号)左片+Дx.16348号 |
三、S.7342号+S.9346号+S.9397号+S.9390号+S.10522号+S.9370号+S.1763号 |
四、S.9363号+S.9364号 |
五、S.2003号+S.8859号 |
六、S.9058号+S.13433号 |
七、S.9103号+S.12732号+S.13168号+S.9102号 |
八、S.8437号+S.9371号 |
九、BD15857号+BD15798号 |
十、(Дx.8360号、Дx.8361号)+Дx.7322号 |
十一、BD15789号+津图7号+BD15808号+BD10023号 |
十二、Дx.4582号+Дx.4188号 |
参考文献 |
图版 |
着作 |
论文 |
附録 |
附録一 敦煌本《金刚经》总目 |
附録二 敦煌本《金刚经》馆藏卷号索引 |
附録三 敦煌本《金刚经》残片缀合总目 |
附録四 敦煌文献影印图版正误札记 |
附録五 敦煌残卷《唐大顺二年正月七日杨文盛租地契》的复原和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解放前后朝鲜语汉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论井上靖的《敦煌》 ——以出场人物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摘要 |
要旨 |
はじめに |
第一节 先行研究 |
第二节 问题提起 |
第一章 『敦煌』へのアプローチ |
第二章 『敦煌』における登场人物 |
第一节 主人公赵行德の人物像 |
第二节 主人公以外の登场人物像 |
一 李元昊と朱王礼の人物像 |
二 尉迟光の人物像 |
三 登场人物の象徵性 |
第三章 人物像に関する初出と初刊の异同 |
第一节 初出と初刊の异同 |
第二节 人物像に関する初出と初刊の异同 |
第四章 井上靖と敦煌との接点 |
第一节 井上靖の战争体验 |
第二节 1950年代の中日文化交流 |
おわりに |
付录 |
参考文献 |
(6)明代民间契约习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选题和研究意义 |
一 关于选题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状况 |
一 以明代民间契约为史料的学科研究 |
二 以明代契约文书为对象的研究 |
第三节 史料文献和研究方法 |
一 本课题使用的史料文献 |
二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概念、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
一 契约的概念、产生及其发展 |
二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明代民间财产关系中的契约习惯 |
第一节 明代财产买卖契约 |
一 土地、房屋买卖契约 |
二 动产买卖契约 |
第二节 财产典、当契约 |
一 不动产典、当契约 |
二 耕畜典当契约 |
第三节 财产租赁契约 |
一 土地租佃契约 |
二 房屋租赁契约 |
第四节 财产管理合同 |
一 共管产业合同 |
二 勘界合约 |
三 土地互换契约 |
四 地役文约 |
第三章 明代民间家庭、人身关系中的契约习惯 |
第一节 明代民间家庭契约 |
一 分家契约 |
二 继承契约 |
三 赠与契约 |
第二节 明代人身契约 |
一 人身典、卖契约 |
二 劳动力雇佣契约 |
三 婚姻契约 |
第四章 明代民间中的工、商业经营契约习惯 |
第一节 运输契约 |
一 雇脚夫契 |
二 雇船契 |
第二节 加工承揽契约 |
第三节 民间借贷经营契约 |
一 民间有偿借贷文约 |
二 城市当铺经营文约 |
第四节 合伙经营文书 |
一 伙山文约 |
二 同本合约 |
三 会约文书 |
第五章 明代民间社会组织运行中的契约习惯 |
第一节 宗族规约 |
一 族产管理合同 |
二 祭祀祖先规约 |
三 宗族坟山林木保护文约 |
第二节 乡、社文约 |
一 社会管理文书 |
二 生产管理文约 |
第三节 行、会文约 |
一 慈善会文约 |
二 文人结社文约 |
第六章 契约习惯与明代契约社会的形成 |
第一节 明代民间契约形态的发展 |
一 明代契约称谓的多样性 |
二 明代民间契约格式的统一性 |
三 明代民间契约参与人身份的全面性 |
四 明代民间契约程序的规范性 |
第二节 明代契约习惯对民间社会秩序的作用 |
一 对人身关系的全面调整 |
二 对财产权利的有效确认 |
三 对民间社会秩序的调整 |
第三节 明代民间契约发展的动因 |
一 明代政府的推动作用 |
二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
三 民事审判的司法认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明代契约文书摘录 |
致谢 |
(7)试论刘耀国对我国秘书科学研究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贡献之一:提出秘书科学发展史分期“四分法” |
贡献之二:首次提出秘书科学萌发的标志是《佐治药言》问世 |
贡献之三:首次系统梳理全国秘书期刊的创办史料 |
贡献之四:促进了我国秘书学期刊的建设和交流 |
贡献之五:推动了我国秘书学界论争局面的形成 |
贡献之六:推动了我国秘书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 |
贡献之七:丰富了当代应用文理论研究的视野 |
贡献之八:推动了秘书学批评和公文评改研究的深入发展 |
(8)关于近代在华日本顾问的研究—甲午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要旨(中国语) |
论文要旨(英语) |
凡例 |
序章 |
一、先行研究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の构成 |
五、研究の意义 |
六、独创と不足 |
第一章 中日両国の协力の経纬及び理由 |
第一节 清朝政府が日本に学ぶ経纬 |
第二节 清朝政府が日本に学ぶ理由 |
第三节 日本が清朝政府への协力に对する积极的な态度 |
第二章 清末の日本人顾问(1895~1911) |
第一节 教育改革及び《日本人教育顾问 |
第二节 军事改革及び日本人军事顾问 |
第三节 法律改革及び日本人法律顾问 |
第四节 日本人警察顾问 |
第五节 他の领域の日本人顾问 |
第六节 清末の日本人顾问につぃて考察した结果 |
第三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の日本人愿问(1912) |
第一节 日本人顾问を招聘ょる原因 |
第二节 招聘のルーの麦化——私的友谊·関系に赖るしかなぃこと |
第三节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の运当と日本人顾问 |
第四节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の日本人顾问の「里」 |
第四章 袁世凯政権时代の日本人顾问(1912~1916) |
第一节 袁世凯が外国人顾问にょる态度 |
第二节 日本の对袁政策と日本人顾问の派遣 |
第三节 大総统府の日本人顾问——坂西利八郎 |
第四节 国务院法制局の日本人顾问——有贺长雄 |
第五节 中央政府で活跃してぃた日本人顾问 |
第六节 反袁活动に积极的な日本人顾问 |
第七节 本章 の小括 |
第五章 军阀混乱期の日本人顾问(1916~1928) |
第一节 第一次交通银行借款と日本人顾问 |
第二节 「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の缔结と日本人顾问 |
第三节 奉系军阀と日本人顾问 |
第四节 他の地方势力に招聘された日本人顾问 |
第五节 军阀混乱期の日本人顾问の多面性 |
终章 近代在中国日本人顾问に関する総括——结论に代ぇて |
第一节 日本人顾问の着任方式及び分布地域の変化 |
第二节 日本人顾问が近代中国なぃし近代中日関系に与ぇた影响 |
第三节 日本人顾问に関する考察からの示唆 |
参考文献 |
付録 |
付録1. 清末の日本人顾问の一览表(1895~1911) |
付録2.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の日本人顾问の一览表(1912) |
付録3. 袁世凯政権时代の日本人顾问の一览表(1912~1916) |
付録4. 军阀混乱期の日本人顾问の一览表(1916~1928) |
付録5 用の典拠 |
谢辞 |
在学期间中に発表した论文及び着书 |
(10)中国古代“书族”文档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 |
0.1.1 相关名词概念解析 |
0.1.2 研究对象的数据来源 |
0.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0.2 研究现状 |
0.2.1 中国古代文档名词整体研究概况 |
0.2.2 “书族”文档名词研究概况 |
0.2.2 其他学科相关研究 |
0.3 选题目的与意义 |
0.4 创新与不足 |
1 “书族”文档名词总体解析 |
1.1 “书族”文档名词的构成与含义 |
1.1.1 单音词“书”及其特点 |
1.1.2 由词素“书”构成的复音词及其特点 |
1.2 “书族”文档名词总体使用情况分析 |
2 通用性“书族”文档名词分述 |
2.1 通用性“书族”文档名词总体分析 |
2.2 通用性“书族”文档名词具体分析 |
2.2.1 “文书”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2.2.2 “书籍”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2.2.3 “书案”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2.2.4 “书文”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2.2.5 “书记”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2.2.6 “书簿”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2.2.7 “书禀”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2.2.8 “书典”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2.2.9 “架阁文书”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3 专指性“书族”文档名词分述 |
3.1 专指性“书族”文档名词整体分析 |
3.2 皇命诏书类“书族”文档名词 |
3.2.1 “诏书”与“书诏” |
3.2.2 “凤书”类“书族”文档名词 |
3.3 行政事务类“书族”文档名词 |
3.3.1 “簿书”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3.3.2 “书奏”与“奏书”的使用情况分析 |
3.3.3 其他行政事务类“书族”文档名词 |
3.4 契约凭证类“书族”文档名词 |
3.4.1 “书契”与“契书”的使用情况分析 |
3.4.2 其他契约凭证类“书族”文档名词 |
3.5 书信类“书族”文档名词 |
3.5.1 “书牍”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3.5.2 “书函”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3.5.3 “书翰”一词的使用情况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私务文书分类之管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研究[D]. 陈雪莹.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2]李宗棠日本考察之研究[D]. 罗晶.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 [3]敦煌汉文本《金刚经》整理研究[D]. 罗慕君. 浙江大学, 2018(05)
- [4]解放前后朝鲜语汉字词研究[D]. 申兰姬. 延边大学, 2018(12)
- [5]论井上靖的《敦煌》 ——以出场人物为中心[D]. 杨雯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01)
- [6]明代民间契约习惯研究[D]. 徐嘉露. 郑州大学, 2018(12)
- [7]试论刘耀国对我国秘书科学研究的贡献[J]. 刘伟. 秘书, 2017(09)
- [8]关于近代在华日本顾问的研究—甲午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D]. 谢群.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0)
- [9]纵横秘坛“三学”并进——读《刘耀国秘书科学研究文萃》有感[J]. 李昌远. 办公室业务, 2017(06)
- [10]中国古代“书族”文档名词研究[D]. 杨天昊. 辽宁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