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腹子宫全切术对膀胱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佳,刘芳婷,王思静,何亚细[1](2021)在《不同子宫全切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盆底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子宫全切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8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子宫全切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经腹子宫切除术组)、B组(阴式子宫切除术组)和C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组),每组各30例。比较3组手术前后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盆底肌力及PFDI-20问卷评分。结果术前3组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盆底肌力及PFDI-20问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C组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盆底肌力及PFDI-20问卷评分均显着优于A组及B组,B组则显着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不良影响相对小于经腹子宫切除术及阴式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则相对优于经腹子宫切除术,因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陈微微,陈晓龙,王磊,严映波,陈梅[2](2021)在《经会阴超声评估不同子宫全切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经会阴超声评估不同方式子宫全切术对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2019年10月在本院妇科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180例临床资料,按照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经腹子宫切除术组(TAH组)、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组(TVH组)、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LTH组);按照手术范围的不同分为筋膜内子宫切除术(IH组)、筋膜外子宫切除术(EH组)。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妇科检查、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压力性尿失禁(SUI)评估、经会阴超声盆底肌检查。结果:TAH组、TVH组、LTH组术后6、12个月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无差异,盆底超声ΔA、ΔC、ΔL、ε逐渐增大(P<0.05)但3组间无差异(P>0.05);IH组与EH组,术后6个月SUI及POP发生率无差异(P>0.05),术后12个月SUI发生率EH组高于IH组(P<0.05),POP发生率无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盆底超声ΔA、ΔC、ΔL、ε逐渐增大(P<0.05)。术后6个月IH组与EH组盆底超声ΔA、ΔC、ΔL有差异(P<0.05),ε无差异(P>0.05);术后12个月EH组盆底超声ΔA、ΔC、ΔL、ε均高于IH组(P<0.05)。结论:经腹、经阴或经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未见差异,而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可能更有利于盆底肌功能的保护。
冒小妹[3](2021)在《剥除术与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对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子宫肌瘤剥除术与子宫全切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研究组(n=50)与采用子宫全切术治疗对照组(n=50),比较手术相关指标,采集患者术前与术后2个月空腹静脉血检测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进行分析,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07.51±24.48)min、(102.86±21.37)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0、1.654,P>0.05)。研究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9.13±4.86)h、(8.54±3.60)d,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54、5.077,P<0.05)。研究组术后E2、LH、FSH水平分别为(57.68±3.22)pmol/L、(10.31±1.08)U/L、(7.92±1.22)U/L,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0、11.544、5.254,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低于对照组24.0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6,P=0.004)。结论对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剥除术治疗较子宫全切术可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有利于患者康复,且可维持卵巢功能稳定,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覃洋[4](2021)在《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运用盆底超声技术观察并对比子宫全切术后女性与未行子宫全切术女性盆底结构变化,探讨超声评估盆底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子宫全切术后女性(77例,Ⅰ组)和同期就诊于我院的未行子宫全切术女性(100例,Ⅱ组)行盆底超声检查对比(主要超声检查参数:测量静息(r)及Valsalva状态下(v)膀胱尿道后角(rRA、vRA)、膀胱颈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rBNSD、vBNSD)、膀胱后壁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r BLSD、v BLSD)、尿道倾斜角(rUTA、v UTA)、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阴道穹窿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rCSD/vVFSD、vCSD/vVFSD)及肛提肌裂孔面积(r A、v A));按年龄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对同年龄段的I组与II组进行盆底超声参数对比;将所有子宫全切术后女性按术后时长分5组进行盆底超声参数对比。结果:(1)I组和II组年龄、孕次、产次、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盆底超声参数vBNSD、v BLSD、vRA、v UTA、URA、BND、v 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同年龄段I组和II组盆底超声参数比较:40-50岁及50-60岁年龄段超声参数vBNSD、v BLSD、v UTA、URA、BND、v 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70岁年龄段超声参数v BLSD、vRA、v UTA、v 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年龄段超声参数v BLSD、rRA、v 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全切术后女性术后不同时长盆底超声参数比较,v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时长15年以上人群v A指标高于术后时长1~2年人群。结论:子宫全切术会对盆底组织结构及功能产生影响,术后患者盆底功能减退且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盆底超声可为术后患者盆底康复治疗的必要性提供理论支持。
李善凤,孙姣,仲启欢,温道清,孙文静,丁红利[5](2021)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全切术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差异》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采取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经腹子宫全切术的子宫良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240例子宫良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采取经腹子宫全切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情况,且术后随访1个月、1年及3年统计两组阴道顶端脱垂与尿失禁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8,P<0.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22,P<0.001),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17,P<0.001),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91,P<0.001)。术后随访1个月两组阴道顶端脱垂与尿失禁发生情况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254、1.415,P>0.05);术后1年观察组阴道顶端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分别5.00%、2.30%,对照组分别为8.33%、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241、5.023,P<0.05);术后3年观察组阴道顶端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分别3.33%、3.33%,对照组分别为11.67%、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6.541、8.441,P<0.05)。结论对子宫良性疾病,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对盆底功能影响小的优势。
黄丽娟,周逸波[6](2020)在《育龄期子宫全切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育龄期子宫全切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PFD)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行子宫全切术治疗的育龄期患者50例,均于术后3个月、术后2年行盆底功能检测,统计术后近期、远期PFD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发生PFD 10例,发生率为20.00%;术后2年发生PFD 32例,发生率为64.00%。术后3个月随访,盆底功能正常组和PFD组子宫全切术病因、手术范围、手术术式、术后咨询盆底功能相关知识、医生指导行盆底功能锻炼、术后遵医嘱行盆底功能康复锻炼情况、年龄、孕次、阴道分娩次数、术时体质指数(BMI)、手术者年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PFD组中,SUI患者与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术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随访,盆底功能正常组和PFD组文化背景、子宫全切术病因、手术范围、手术术式、术后咨询盆底功能相关知识、医生指导行盆底功能锻炼、术后遵医嘱行盆底功能康复锻炼情况、年龄、孕次、术时BMI、手术者年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PFD组中,SUI患者与POP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术式、子宫全切术病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育龄期子宫全切患者术后近期PFD发生率较低,远期PFD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不同类型PFD影响因素较一致,临床医护人员应重点加强患者术后PFD相关知识宣教和规范性盆底功能康复锻炼指导,促进盆底功能康复,降低PFD发生率。
王洁[7](2020)在《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女性盆底功能具有整体性,其肌肉、神经、韧带等结构相互平衡与关联。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s)是指盆底支持组织薄弱、损伤造成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POP)和性功能障碍等。PFDs的发病因素复杂多样,其中以孕产因素最为重要。子宫全切术后盆底结构改变,由于现阶段对于子宫全切术后远期盆底功能状态研究相对局限,大多数研究着重介绍子宫全切术后女性PFDs的症状表现,缺乏影像学资料对其盆底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经会阴盆底超声(Transperineal pelvic ultrasound,TPUS)因其实时动态、操作便捷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评估PFDs的首选检查。故本研究针对子宫全切术后5年女性的盆底结构功能进行症状学及TPUS相结合的评估,使我们对子宫全切术后远期盆底功能及结构状态有新的认识。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行子宫全切术女性,经电话随访300名女性同意加入这项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均无临床诊断的PFDs,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填写《盛京医院盆底结构与功能调查表》并进行TPUS评估,最终本次研究共纳入285名女性的盆底评估结果。统计《盛京医院盆底结构与功能调查表》中SUI、阴道坠胀感、便秘的发生率及盆底超声表现上盆腔器官位置异常的发生率;进一步分析SUI和盆腔器官位置异常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盆底结构功能状态,应用ROC曲线评估相关超声指标对于SUI和盆腔器官位置异常这两种状态的诊断价值。应用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标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填写《盛京医院盆底结构与功能调查表》,285名女性中SUI发生率为53.68%(153例),阴道坠涨感发生率为21.05%(60例),便秘发生率为35.09%(100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285名进行子宫全切术的女性分为SUI组(153例)和非SUI组(132例)。2、经TPUS评估285名女性盆底结构功能,盆腔器官位置异常发生率为50.18%(143例),包括膀胱位置异常发生率48.07%(137例),穹窿位置异常发生率5.26%(15例),直肠膨出发生率5.26%(15例)。根据有无盆腔器官位置异常将285名女性分为盆腔器官位置正常组(142例)和盆腔器官位置异常组(143例)。3、在有无SUI的两组女性中,体重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增加(超重及肥胖)是SUI发生的风险因素;膀胱颈移动度(Bladder neck descent,BND)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后角(Retrovesical angle,RA)在两组女性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BND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RA诊断SUI的临界值分别为19.5mm和148.5°,其敏感度为83.0%和49.7%,特异度为33.3%和68.9%,曲线下面积(Under the curve,AUC)为0.58和0.60(P均<0.05)。4、在有无盆腔器官位置异常的两组女性中,阴道分娩是盆腔器官位置异常发生的风险因素;肛提肌裂孔左右径(Levator hiatal lateral diameter,LHLR)、肛提肌裂孔前后径(Levator hiatal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LHAP)、肛提肌裂孔面积(Levator hiatal Area,LHA)在两组女性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应用ROC曲线分析,LHLR、LHAP和LHA诊断盆腔器官位置异常的临界值分别为4.62cm、5.59cm和20.34 cm2,其敏感度为75.5%、74.1%和69.2%,其特异度为67.6%、67.6%和83.1%,AUC为0.78,0.76和0.85(P均<0.05)。结论:1、在因良性病变而行子宫全切术术后远期的女性中,PFDs有其发生的复杂性和特异性。2、超重与肥胖是子宫全切术后女性发生SUI的重要风险因素;仅通过尿道活动度不能够客观评估术后SUI。3、阴道分娩是子宫全切术后女性发生盆腔器官位置异常的重要风险因素,肛提肌的结构功能与盆底器官位置息息相关。
石霄杰[8](2019)在《子宫全切术患者会阴盆底超声表现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子宫全切对妇女盆底改变的会阴超声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在濮阳市油田总医院行经腹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40例,按手术范围分为经腹扩大性子宫全切除术组(Ⅰ组,n=68)与经腹非扩大性子宫全切术(Ⅱ组,n=72)。对2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会阴盆底超声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术前术后盆腔超声参数、肛提肌功能超声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盆腔超声各参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变(P<0.05),且Ⅰ组术后改变较Ⅱ组更为显着(P<0.05)。2组术后肛提肌功能超声参数除Valsalva状态肛管直肠夹角变化度(ΔvARA)、收缩状态肛管直肠夹角变化度(ΔcARA)外,其余参数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变(P<0.05),且Ⅰ组术后改变较Ⅱ组更为显着(P<0.05);2组术后ΔvARA与ΔcARA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PFD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33.82%比11.11%,χ2=5.832,P=0.018)。结论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的盆底功能与术前相比明显减低;术后盆底的破坏程度经腹扩大性子宫全切患者明显高于经腹非扩大性子宫全切患者。
侯政瑶[9](2019)在《宫颈肌瘤临床资料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宫颈肌瘤患者在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下的治疗效果优劣,比较分析手术治疗效果与肌瘤大小关系以及影响手术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宫颈肌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0例,分为保留子宫治疗组和切除子宫治疗组。保留子宫治疗组共71例,其中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36例,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AM)21例,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TCRM)14例。切除子宫治疗组共49例,其中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LTH)21例,腹式子宫全切除术(TAH)28例。根据肌瘤直径、有无保留子宫,匹配组别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与围术期资料特点。结果:当子宫颈肌瘤直径小于等于5cm,采用TCRM和LM治疗时,TCRM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LM组,较LM具有更大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子宫颈肌瘤直径大于5cm,采用TAM和LM进行治疗时,TAM组的手术时间短于LM组,而LM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均优于TAM组,LM组患者预后更容易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较大直径宫颈肌瘤时,LM的中转开腹率偏高,此时TAM的优势更大。当宫颈肌瘤患者进行子宫切除治疗时,LTH的治疗效果优于TAH,且LTH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优于TA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不同术式治疗宫颈肌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肌瘤直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和手术并发症发生几率等多种因素。作为妇产科临床医生,把握不同术式的临床前沿进展,严格掌握着几种术式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合理的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生理状况选择传统手术或者微创手术,往往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也能使我们的治疗更加精准化,患者的预后结果更好。
刘欣[10](2019)在《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术与同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可引起月经量增多、盆腔疼痛或压迫、不孕等症状而需要临床干预。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在保留子宫生理功能和器官完整性的同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是剔除术后的有一定的复发率,且术后粘连的形成为再次手术带来困难。聚焦超声消融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技术,最新研究已表明,子宫肌瘤超声消融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短期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但是目前关于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临床疗效,尤其是五年以上的症状缓解、症状复发及再治疗情况鲜有对比研究及报道。此外,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妊娠情况以及围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缺乏对比研究。研究目的:1.评估子宫肌瘤超声消融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差异;2.评估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超声消融术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差异;3.评估有生育要求子宫肌瘤患者超声消融术及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情况及妊娠结局差异。资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超声消融术(763例)及子宫肌瘤剔除术(1205例)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术后症状改善、症状复发、再治疗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随访并比较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消融术(101例)及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87例)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基本情况、术后症状改善、症状复发、再治疗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随访并比较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超声消融术(174例)及子宫肌瘤剔除术(349例)的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的基本情况、术后妊娠成功率、妊娠方式、妊娠间期、妊娠结局、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及围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子宫肌瘤超声消融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有效率和症状持续缓解率分别为95.7%、84.1%和95.5%、85.1%,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超声消融术组换算后症状严重程度评分(tSSS)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超声消融术后1年、3年、5年、8年、10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8%、6.8%、11.9%、15.2%、15.9%,再治疗率分别为 0.7%、4.1%、6.8%、9.9%、11.0%。子宫肌瘤剔除术后1年、3年、5年、8年、10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8%、5.9%、10.6%、14.2%、14.9%,再治疗率分别为 0.9%、4.5%、7.8%、10.3%、11.4%。两组累积症状复发率及再治疗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消融术总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2.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超声消融术和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有效率和症状持续缓解率分别为94.1%、78.9%和96.6%、73.8%,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超声消融术组tSSS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超声消融术后1年、3年、5年、8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0%、7.4%、16.8%、21.1%,再治疗率分别为0%、3.2%、9.5%、13.7%。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后1年、3年、5年、8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分别为4.8%、16.7%、26.2%、26.2%,再治疗率分别为4.8%、11.9%、15.5%、17.9%。超声消融术后1年、3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及再治疗率低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但是术后5年、8年的累积症状复发率及再治疗率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消融术总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3.超声消融术组83例患者共经历92例次妊娠,妊娠成功率为47.7%,子宫肌瘤剔除术组197例患者共经历239例次妊娠,妊娠成功率为56.4%,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妊娠距离手术的中位妊娠间期为术后33(3-100)个月,而超声消融术组中位妊娠间期为术后17(1-66)个月,明显短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超声消融术组自然受孕率为94.6%,人工受孕率为5.4%,最终有77(83.7%)例次活产,9(9.8%)例次自然流产,5(5.4%)例次人工流产,1(1.1%)例次妊娠中。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自然受孕率为89.5%,人工受孕率为10.5%,最终有185(77.4%)例次活产,23(9.6%)例次自然流产,24(10.0%)例次人工流产,7(3.0%)例次妊娠中。两组妊娠方式和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肌瘤剔除术组阴道分娩率为16.2%,剖宫产率为83.8%,而超声消融术组阴道分娩率为28.6%,明显高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剖宫产率为71.4%,明显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组。两组新生儿结局及妊娠期和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超声消融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可长期有效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种方法疗效相当。超声消融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子宫肌瘤剔除术。2.对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症状复发的患者,超声消融术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疗效相当,且症状持续改善时间比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低。3.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而言,超声消融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妊娠情况与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且术后妊娠间期更短,剖宫产率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二、经腹子宫全切术对膀胱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腹子宫全切术对膀胱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子宫全切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盆底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评价标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3组手术前后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 |
2.2 3组手术前后的盆底肌力比较 |
2.3 3组手术前后的PFDI-20问卷评分比较 |
3 讨论 |
(2)经会阴超声评估不同子宫全切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资料 |
1.2.2 经会阴超声评估盆底肌功能 |
1.3 分组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不同手术方式组术后盆底肌功能比较 |
2.3 不同手术范围组术后盆底肌功能比较 |
3 讨论 |
3.1 子宫全切术与PFD |
3.2 不同手术方式子宫全切术与PFD |
(3)剥除术与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卵巢功能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4)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1.3 研究对象分组 |
2 内容与方法 |
2.1 检查方法 |
2.2 检查参数 |
2.3 技术路线图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全切术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术期指标 |
2.2 盆底功能 |
2.2.1 术后1个月 |
2.2.2 术后1年 |
2.2.3 术后3年 |
3 讨论 |
(6)育龄期子宫全切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压力性尿失禁(SUI)诊断标准 |
1.2.2 盆腔器官脱垂(POP)诊断标准[6]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术后PFD发生情况 |
2.2 术后PFD发生的近期影响因素分析 |
2.3 术后PFD发生的远期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7)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 |
2.3 方法 |
2.3.1 《盛京医院盆底结构与功能调查表》问卷调查 |
2.3.2 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女性盆底结构与功能 |
2.3.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子宫全切术后 5 年女性的 SUI 评估情况 |
3.3 子宫全切术后5年女性的盆底器官位置及肛提肌评估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
本研究创新型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子宫全切术患者会阴盆底超声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测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术前术后盆腔超声参数比较 |
2.2 2组术前术后肛提肌功能超声参数比较 |
2.3 2组术后PFD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宫颈肌瘤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 |
2 观察指标 |
3 手术方式 |
3.1 术前准备 |
3.2 手术方法 |
3.2.1 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
3.2.2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
3.2.3 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
3.2.4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 |
3.2.5 腹式子宫全切术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 腹腔镜I组与宫腔镜组围术期资料比较 |
3 腹腔镜II组与腹式组围术期资料比较 |
4 腹腔镜子宫全切与腹式子宫全切围术期比较 |
5 手术泌尿系统损伤及中转开腹对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10)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术与同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术与同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超声消融术与再次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比较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情况比较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经腹子宫全切术对膀胱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子宫全切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盆底功能的影响[J]. 任佳,刘芳婷,王思静,何亚细. 中国妇幼保健, 2021(24)
- [2]经会阴超声评估不同子宫全切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J]. 陈微微,陈晓龙,王磊,严映波,陈梅.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10)
- [3]剥除术与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 冒小妹. 世界复合医学, 2021(10)
- [4]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的变化[D]. 覃洋.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5]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全切术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差异[J]. 李善凤,孙姣,仲启欢,温道清,孙文静,丁红利. 中外医疗, 2021(06)
- [6]育龄期子宫全切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J]. 黄丽娟,周逸波. 中国妇幼保健, 2020(23)
- [7]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D]. 王洁.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子宫全切术患者会阴盆底超声表现分析[J]. 石霄杰. 实用临床医学, 2019(09)
- [9]宫颈肌瘤临床资料分析[D]. 侯政瑶. 青岛大学, 2019(02)
- [10]子宫肌瘤聚焦超声消融术与同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刘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